1、第三章 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包括毫针刺法及其他针法操作)
中医针灸·毫针刺法及操作
中医针灸·毫针刺法及操作毫针刺法的练习针刺练习:包括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
良好的指力是施行针刺手法的基础,熟练的手法是针治病获效的保证。
通过经常练习,使指力充足、手法熟练后,则在针刺时可以做到进针时快而不痛,行针时各种手法运用自如。
反之,若指力不足,手法生疏,则在施术时难以控制针体,进针困难,患者痛感明显,行针时动作不协调,影响针刺治疗效果。
因此,初学者必须勤练指力和手法。
针刺的练习,一般分指力练习、手法练习和手感练习。
(一)指力练习指力练习:主要在纸垫上进行。
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长约8cm,宽约5cm,厚约2~3cm的纸垫,用线呈“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
练习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指或拇、食、中三指持针柄,使针身垂直于纸垫,然后捻动针柄,并逐渐加力,将针刺入纸垫内。
待针穿透纸垫后,再捻转退针,另换一处,反复练习。
练习初期,可选用1.0~1.5寸、24~30号的毫针,待有了一定指力后,可再改用其他型号的毫针。
(二)手法练习手法练习:主要在棉团上进行。
将棉花塞入白色布袋,或用棉线或毛线缠绕后外包白布,做成直径约6~7cm的圆球,即可练习。
因棉团松软,可以练习提插、捻转、进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
持针方法同指力练习。
做提插练习时,将针刺入棉团,在原处做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动作连贯。
在此基础上,可将提插与捻转动作配合练习,要求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转角度来回一致、操作频率快慢一致,逐步达到动作协调、运用自如的程度。
(三)手感练习将瓦楞纸剪制成10cm×10cm大小,厚约2~3cm,松紧适度的纸垫,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持针,持针方法同指力练习。
进针时,应聚精会神,仔细体会针下感觉。
由于瓦楞纸厚薄不匀,故每针下去,针下或感觉空松无物,或感觉紧涩坚韧。
练习日久,不仅可增强指力,更可以提高对针下感觉的敏锐觉察能力。
在此基础上,可在自身或他人穴位上试针,并体会手感。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得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得深度、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得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得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得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得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得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得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与进行补泻而施行得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得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就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得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得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得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得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得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得操作手法。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震颤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结合左右捻转,使针身产生 轻微的震颤。
针尖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是刺入人体的部位
针身
针根
针柄
针尾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长短规格
寸 0.5 1 1.5 2 2.5 3
4
5
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10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毫米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3 0.22
(四)针刺操作——毫针刺法操作总结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消毒 进针
得气
行针
指切 夹持 舒张 提捏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补泻
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平补平泻
留针
间 歇 行 针
出针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法过强
现象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汗出
耳针疗法
• 概述:耳针是在耳廓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 激耳穴,以达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 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 一定的参考意义。
针刺手法(针灸医师必看)
针刺手法(针灸医师必看)针刺治病,必须掌握好辨证、选穴、手法三个重要环节,亦即是融理法方穴术于一体,应用恰当,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1、常用针刺基本手法1.1进针法———手法轻巧无痛少痛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
具体操作如下:(1)速刺法: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
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
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
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
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
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
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
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多种术式务求得气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
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
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
针灸使用方法
一、毫针刺法1.进针法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右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押手”。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0-66)②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图10-67)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弛部位的腧穴。
(图10-68)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印堂等。
(图10-69)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方向和疗效常有明显差异。
①角度指进针时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所的夹角。
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是900角左右垂直刺入。
此法适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0角左右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在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位。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0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部的腧穴等。
(图10-70)②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程度。
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介绍。
体质:身体瘦弱浅刺,身强体肥者深刺。
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毫针刺法基本操作规范1、定义毫针刺法是泛指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完整的针刺方法。
2、术语2.1 毫针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5部分。
2.2 刺手针刺治疗时,执针进行操作的手称为刺手,一般为右手。
2.3 押手针刺治疗时,配合刺手按压穴位局部、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手称为押手,一般为左手。
2.4 行针毫针金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2.5 得气毫针进针后在腧穴部位所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气已至针下。
3、操作步骤与要求3.1 施术前准备3.1.1 针具要求针灸临床所使用的毫针应符合GB2040的规定。
3.1.2 针具选择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和腧穴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毫针。
短毫针注意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透刺之用;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或进针管的辅助下使用。
为防止针刺意外事故的发生,多次使用的毫针与一次性毫针在每次使用前,均应严格检查,如发现有损坏等不合格者,应予以剔除。
3.1.4 毫针操作基本训练针刺操作者在进行针刺治疗前,应经过指力和指感的训练。
3.1.5 体位选择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术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在留针和行针时感到舒适为原则,患者常用的体位有卧位和坐位。
3.1.5.1 卧位3.1.5.1.1 仰卧位:适用于胸腹部的腧穴。
3.1.5.1.2 俯卧位:适用于腰背部的腧穴。
3.1.5.1.3 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3.1.5.2 坐位3.1.5.2.1 仰靠坐位:适用于前额、颜面、上肢、颈前和上胸部的腧穴。
3.1.5.2.2 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枕项、肩背部的腧穴。
3.1.5.2.3 侧伏坐位:适用于头颞、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
针灸的操作规程
针灸的操作规程一、毫针刺法(一)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求的深度。
此法三指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
此外,还有用拇、食指挟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挟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转。
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2.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注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3.管针进针法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一般分为以下三种角度:(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
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2.深度(1)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
针灸操作技术
第三章针灸操作技术第一节毫针刺法一、针刺前准备(一)毫针的选择在选择毫针时,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
如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较粗、较长的1毫针;反之,若女性、体弱、形瘦,且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较短、较细的毫针。
,至于根据腧穴所在具体部位进行选针时,一般是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多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
临床上选择毫针应长予腧穴应至之深度,针身应有部分露在皮肤外。
如应刺入0.5寸,可选用1寸的毫针;应刺入l寸时,可选用k 5_2寸的毫针。
(二消毒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内等。
1.针具器械消毒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汽灭菌法为佳。
(1)‘高压蒸汽灭菌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汽锅内灭菌。
一般在98一147kPa的压强,115℃一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
.(2)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一60分钟,?取出用无菌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
也可置于器械消毒液内浸泡,如“84”消毒液,可按规定浓度瓤时间进行浸泡消毒。
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戊二醛溶液(保尔康)浸泡10—20分钟,‘达到消毒目的时才能使用。
经过消毒的毫针,必须放在消毒过的针盘内,并用无菌巾或消毒纱布遮盖好。
'j T·(-3)煮沸消毒法将毫针等器具犀纱布包扎后,放在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进行煮沸。
一般在水沸后再煮l5—20:分钟j亦可达到消毒目的。
但煮沸消毒法易造成锋科的金属器械之锋刃变钝,如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使戚2%溶液;可以提高沸点至120℃,从而降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
2.医者双手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
针灸操作规范(全)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毫针刺法(1)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觉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
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2)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指甲边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毫针一般小于5cm短针,大于5cm的长针,用双手进针,即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3)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到。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4)进针角度:直刺和横刺(与皮肤呈45°角刺入,一般为头面部)。
(5)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病症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补法: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
泻法:反之。
(6)起针:左手将消毒的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手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7)针刺护理:行针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清洁、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
在过度疲劳、饥饿时,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留针时要注意保暖。
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行针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
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水,一般情况即可缓解。
若症状较重,应及时求医。
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
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时应用干b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中医针灸的几种刺法
如胃痛、腹泻、便秘等。
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避免在炎症、溃疡、感染等破 损处进行针刺。
孕妇腹部和某些穴位禁止针刺 。
留针期间避免剧烈运动,以防 针移位或脱落。
留针期间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 燥,防止感染。
05 火针刺法
操作方法
操作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火针,清洁消毒患者 皮肤,确保环境安全。
中医针灸的几种刺法
contents
目录
• 毫针刺法 • 皮肤针刺法 • 三棱针刺法 • 皮内针刺法 • 火针刺法
01 毫针刺法
操作方法
进针
使用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 然后根据穴位深浅调整进针深 度。
留针
根据病情需要,留针一段时间, 以增强刺激效果。
消毒
对针具和施术部位进行严格消 毒,防止感染。
操作过程
将火针在火焰中加热至通红,迅速 准确地刺入穴位,迅速拔出。
注意事项
火针刺法需要快速准确,避免烫伤 患者皮肤,同时要保持环境安全, 防止意外发生。
适应症
寒性疾病
火针刺法适用于治疗寒性疾病, 如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疼痛性疾病
对于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头痛、 腰痛、颈椎病等,火针刺法也有
较好的疗效。
02
孕妇、儿童及体质虚弱 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针灸治疗。
03
治疗过程中如有不适, 应立即停止针灸,并寻 求医生帮助。
04
针灸后应保持施术部位 的干燥和清洁,避免感 染。
02 皮肤针刺法
操作方法
操作前准备
操作后处理
选择合适的皮肤针,清洁消毒施术部 位。
轻拍施术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避免 感染。
中医基本技能操作针刺法
当增加留针时间
第27页,共40页。
2、出 针
• 操作: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食指固定 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退至 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如有出血,用干 面球按压即可。
• 出针时注意清点针数,以免遗漏。
第28页,共40页。
3寸 75mm
第7页,共40页。
二、针刺练习
原则:勤练
方法:纸垫或棉团练习
第8页,共40页。
三、针刺前准备
1、针刺体位
卧位:仰卧位:阴经、阳明经、任脉穴。
侧卧位:少阳经穴 俯卧位:太阳经、督脉穴。
第9页,共40页。
坐位: 仰靠坐位:前头、颜面、颈前腧穴。
俯伏坐位:后头、项背腧穴。
侧伏坐位:侧头、面颊及耳部腧穴。
宜针刺。 • 整个妊娠期三阴交、合谷、至阴、气海、关
元等容易引起流产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 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针刺头顶腧穴; •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等部位的腧
穴,不宜针刺。
第30页,共40页。
3、哪些部位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
• 胸部、腹部、背部、头部的腧穴因深处有 重要内脏,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 深度,不可深刺;
第18页,共40页。
(二)针刺的方向、角度与深度
1、针刺的方向
• 按经脉循行:迎随补泻。 • 按腧穴部位:保证安全。 • 按病情需要:气至病所。
第19页,共40页。
2、针刺的角度
• 直刺:垂直进针,使针身与腧穴皮肤 成90°直角,直刺最常用,有利与 施行各种行针手法;
• 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斜向刺入,
五、针刺注意事项
1、哪些病人或哪些状态不宜针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一、毫针刺法【准备工作】针盒内盛无菌毫针,无菌持物钳,75%乙醇消毒棉球以及消毒干棉球。
【操作方法及步骤】(一)选择针具针具的选择和介绍:临床常用的针具,一般粗细为28~30号,长短为1~3寸。
(二)选穴定位按照规范要求,取穴正确,定位准确。
(三)选择体位患者感觉舒适、安稳,并能适应持久留针;医者能在此体位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操作时顺手。
1.仰卧位:适用于取前身部(头面、颈部、胸腹、四肢前面)的腧穴。
2.俯卧位:适用于取后身部(侧头、胸肋、侧腰、臀部、四肢侧面)的腧穴。
3.侧卧位:适用于取侧身部(头颈、背、腰、臀、下肢后侧)的腧穴。
4.仰靠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颈、胸、四肢的部分腧穴。
5.俯伏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颊、耳、颈侧、上肢的部分腧穴。
6.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顶、后头、项、肩、背、上肢的部分腧穴。
对活动障碍者,应根据患者本身的体位,选取便于取穴的体位;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者,最好选取仰卧位,以防晕针;选穴处方时便要考虑到体位,尽可能采用一种体位进行取穴针刺。
(四)常规消毒1.医者手指术前以肥皂水洗净,然后以75%乙醇消毒棉球消毒。
2.施术部位以镊子夹住75%乙醇消毒棉球在所选腧穴部位处由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五)进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灵枢》说:"右主推之。
左持而御之"。
《难经》也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刺手与压手应协同操作,紧密配合。
《针经指南·标幽赋》说:"左手重儿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则徐入,不痛之因。
"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方法如下:1.单手进针法: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中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针尖迅速刺入腧穴。
(1)夹持针柄进针法:以右手拇、食指指腹挟持针柄下段,中指指腹紧紧贴在针身旁,依靠拇、食指指关节的屈伸运动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挟持针身进针法:以右手拇、食指指腹挟持针身下端,针尖露出少许,进针时针尖对准腧穴快速刺入,不捻转。
其后拇、食指沿针身上移挟持针身上段或针柄,将针刺向深层。
适用于各种规格的毫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包括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4种方法:(1)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刺入穴位。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挟持消毒干棉球并挟住针身下端,针尖露出二、三分,将针尖固定在穴位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双手配合,左手下压,右手捻转,将针刺入穴位。
此方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将穴位部位皮肤向两边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指或食、中二指中间刺入。
此方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穴位进针。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部位上端进针。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进针。
3.针管进针法:针管多为塑料,玻璃或者金属制成。
选用比毫针短3分左右的针管放在穴位皮肤上,将毫针放入针管内,左手拿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露在针管上端的针柄尾端快速叩击,把针尖刺入穴位,之后推出针管。
此法适用于儿童和对针刺恐惧的人。
(六)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
它主要是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局部解剖特点和治疗要求而确定的。
一般可分为直刺、斜刺和平刺3种。
1.直刺:将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将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或者内有脏器的腧穴。
3.平刺:是将针与皮肤呈15°左右或者沿着皮肤以更小角度刺入,又称横刺、沿皮刺。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七)行针手法1.基本手法:(1)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
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
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
提插法运用提插法时,提插幅度要均匀一致,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快慢一致每分钟60~90次;用力均匀,勿时轻时重;保持针身垂直。
通常认为,提插幅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其刺激量就小。
对于刺激量的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
(2)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就是捻转法。
捻转法运用捻转法时,捻转角度要均匀一致,一般宜掌握在180°左右;频率快慢一致,每分钟90次左右;用力均匀,勿时轻时重;不能单向捻转,以免针身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疼痛,导致滞针。
通常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其刺激量就小。
对于刺激量的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
2.辅助手法:这是对基本方法的补充,目的是促进得到针感,包括以下6种。
(1)循法:是指医者用手指顺着径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上下轻柔地循按或扣打的方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指出:"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
"本法能激发经气,推动气血运行,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针刺不得气时,可用循法催气。
循法(2)弹柄法:弹法指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
《针灸问对》说:"如气不行,将针轻弹之,使气速行。
"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弹柄法(3)刮柄法:刮法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感的传导与扩散。
刮柄法(4)摇柄法:摇法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针灸问对》有"摇以行气"的记载。
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摇柄法(5)搓柄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细细搓捻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也称飞法。
《医学入门·针灸》说:"以大指次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
"本法能催气、行气,增强针感,宜在肌肉丰厚处施术。
搓柄法(6)震颤法:震颤法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感。
震颤法3.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而确立的不同的治疗方法。
补法,泛指能鼓舞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
(1)单式补泻手法:①捻转补泻:以捻转时用力的方向,或捻转的角度、频率、力度、时间分补泻的手法。
针刺得气后,在得气处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速度快,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轻、速度慢者为补法;在得气处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速度快,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轻、速度慢者为泻法。
或者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时间短者为补法;反之,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时间长者为泻法。
②提插补泻:以提插时用力的方向、力度、频率分补泻的手法。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的是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的是泻法。
③疾徐补泻:以掌握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分补泻的手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为补法;反之,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的为泻法。
④迎随补泻:以针刺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是否一致分补泻的手法。
进针时针尖顺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者为泻法。
⑤呼吸补泻:将针刺手法与患者呼吸相结合分补泻的手法。
患者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出针为补法;患者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出针为泻法。
⑥开阖补泻:以出针时是否按压针孔分补泻的手法。
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压为泻法。
⑦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行均匀的提插、捻转。
适用于虚实不明显或虚实夹杂的病证。
(2)复式补泻手法:治病八法:①烧山火: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成浅、中、深三层(即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者用捻转补法)九数,然后退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使针下产生热感,最后将针按至深层留针,出针后按压针孔。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法。
此方法用于治疗冷痹、虚寒性疾病等。
烧山火②透天凉: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成浅、中、深三层(即天、人、地三部),先直插深层,得气后按深、中、浅的顺序,每层各紧提慢按(或捻转泻法)六数,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使针下产生凉感,最后将针提至浅层留针,出诊后不按针孔。
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配合呼吸泻法。
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透天凉③阳中隐阴法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深二层,先刺入浅层,得气后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刺入深层,得气后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
本法先补后泻,适用于先寒后热证。
阳中隐阴法④阴中隐阳法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深二层,先刺入深层,得气后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再退至浅层,得气后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
本法先泻后补,适用于先热后寒证。
阳中隐阴与阴中隐阳二法宜在得气的基础上施术,亦可结合捻转补泻法,其六、九之数可视为六、九及其倍数。
二法均属补泻兼施法,除寒热病之外,还可治虚实夹杂之证。
阴中隐阳法⑤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
子午捣臼法是一种捻转、提插相结合的针刺手法。
其操作是:针刺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术。
本法调理阴阳之气,补泻兼施,利水消肿,适用于水肿、鼓胀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