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 毒理学实验方法讲解

第十一章  毒理学实验方法讲解


Company Logo
染毒方法:
(1)静式染毒法 (2)动式染毒法

Company Logo
静式染毒法
静式染毒是将实验动物放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 (染毒柜)内,加入一定量的受试样品,并使其 挥发,造成试验需要的受试样品浓度的空气,一 次吸入性染毒2h。

Company Logo
(3)剂量和分组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5个剂量组。若使用水、植 物油、凡士林、羊毛脂外的赋形剂,则需设赋形 剂对照组。豚鼠或大鼠每一剂量组(单性别)不 少于5只;家兔每一剂量组(单性别)不少于4只。
各剂量组间要有适当的组距,可按等比或等差级 设置剂量,以使各剂量组实验动物产生的毒性反 应和死亡率呈现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试验基本原则:
以经口灌胃法给予各试验组动物不同剂量 的受试样品,每组用一个剂量,染毒剂量 的选择可通过预试验确定。染毒后观察动 物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试验期间死亡 的动物要进行尸检,试验结束时仍存活的 动物要处死并进行大体解剖。本方法主要 适用于啮齿类动物的研究,但也可用于非 啮齿类动物的研究。
(5)所用染毒浓度和动物分组,每组所用动物性别、数 量及体重范围;
(6)计算LC50的方法; (7)染毒后动物中毒表现及出现时间和恢复情况、死亡
时间、大体解剖所见;
(8)列表报告结果(建议的表格形式见附录1-D),计 算的LC50及其95%可信区间;
(9)结论。


Company Logo
3、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动物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的基本原则、技术和要求。
本方法适用于评价化学品的急性毒性 作用。

Company Logo

毒理学研究方法

毒理学研究方法

毒理学研究方法毒理学研究方法是指应用于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的方法。

毒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种。

体外实验是指在离体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研究。

常用的体外实验方法包括荧光标记法、细胞毒性实验和酶活性测定等。

荧光标记法是利用荧光染料将物质与细胞或分子结合,通过观察荧光信号的强弱来判断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

细胞毒性实验是将物质直接加入细胞培养基中,观察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来评估物质的毒性。

酶活性测定是通过测定酶的活性来判断物质对生物体酶系统的影响,常用的测定指标包括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等。

体内实验是指在整个生物体内进行的实验研究。

常用的体内实验方法包括农药和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和基因毒性实验等。

急性毒性实验主要是通过给实验动物灌胃或皮下注射等方式给予一定剂量的物质,观察动物的死亡率来评估物质的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实验是将一定剂量的物质连续给予实验动物一定时间,观察动物的生长、繁殖和行为等指标的变化来评估物质的慢性毒性。

基因毒性实验是通过观察物质对动物或细胞的遗传物质的影响来评估物质的遗传毒性,常用的方法包括微核实验和突变基因检测等。

除了以上常用的体外和体内实验方法,还有一些辅助的研究方法用于辅助毒理学研究。

比如,系统毒理学研究方法是通过系统化的研究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来评估物质的毒性。

组织工程学是利用体外培养技术建立人工组织模型,通过观察物质对人工组织的影响来评估物质的毒性。

计算毒理学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毒理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评估物质的毒性。

总之,毒理学研究方法可以在体外和体内条件下开展实验研究,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来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

不同的实验方法可以相互印证,全面评估物质的毒性效应。

毒理学实验技术总结

毒理学实验技术总结

毒理学实验技术总结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化学物、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科学。

而毒理学实验技术则是研究这些有害作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我们能够评估物质的毒性、确定安全剂量范围,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毒理学实验技术。

一、急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是毒理学中最常见的实验之一,其目的是测定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通常为 24 小时至 14 天)对生物体造成的损害。

实验通常采用两种方法:经口急性毒性实验和经皮急性毒性实验。

经口急性毒性实验是将化学物质以特定的剂量灌胃给予实验动物,然后观察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

通过计算半数致死剂量(LD50)来评估物质的毒性强度。

LD50 越小,说明物质的毒性越强。

经皮急性毒性实验则是将化学物质涂抹在动物的皮肤上,观察其对皮肤的刺激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全身性毒性反应。

在进行急性毒性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的种类、年龄、体重、性别等,以及化学物质的给予方式和剂量。

同时,要对实验动物进行密切观察,记录其症状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等。

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与急性毒性实验不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的观察周期较长。

亚慢性毒性实验的观察期通常为 90 天左右,而慢性毒性实验则可能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些实验旨在评估化学物质在长期低剂量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潜在危害,如对器官功能的影响、致癌性、致畸性等。

实验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实验动物的体重、饮食、行为、血液生化指标等,并在实验结束时对动物进行解剖,检查各个器官的病理变化。

三、遗传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用于检测化学物质对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损害作用,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 DNA 损伤等。

常见的遗传毒性实验方法有:1、细菌回复突变实验(Ames 实验):通过检测化学物质对细菌基因突变的诱导作用,来评估其遗传毒性。

2、微核实验:观察细胞中微核的形成,以判断化学物质是否导致染色体损伤。

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一。

毒理学研究那可是关乎咱们生命健康的大事儿!要搞清楚各种物质对咱们身体的影响,就得靠一系列靠谱的研究方法。

1.1 动物实验。

这可是毒理学研究的老把式啦!把小动物们,像小白鼠、兔子啥的,拿来做实验。

给它们喂不同剂量的东西,看看会有啥反应。

比如说,会不会生病、器官有没有损伤。

这就像咱们打仗前的侦察兵,先探探路,了解个大概。

但也有个问题,动物和人总归不是完全一样,有时候结果不能完全照搬到人身上。

1.2 细胞实验。

在实验室里培养一堆细胞,让它们接触要研究的东西。

看看细胞会不会死啦、功能会不会出问题。

这就好比在微观世界里搞侦查,能更细致地了解那些物质是咋捣乱的。

细胞毕竟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也有局限性。

二。

2.1 流行病学调查。

这就得上大街、进社区,找真正接触过那些可能有毒物质的人来研究。

看看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接触的东西有没有关系。

这就像从现实生活中抓“真凶”,直接、实在。

但要搞清楚因果关系,可不容易,干扰因素太多啦。

2.2 体外替代实验。

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了不少新招。

比如用计算机模拟、用器官芯片啥的。

不用真的动物和人,也能猜猜那些东西可能有多毒。

这是在创新的路上大步走,不过新技术还得不断完善,才能让人更放心。

2.3 毒物代谢研究。

得弄清楚那些有毒的玩意儿进了身体后,是咋被处理的。

是被分解啦、排出去啦,还是留在身体里捣乱。

这就像追踪敌人的行踪,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三。

3.1 联合应用。

别指望一种方法能解决所有问题,得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

就像打组合拳,威力更大。

互相补充、互相验证,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更靠谱。

3.2 未来展望。

毒理学研究这路还长着呢,随着技术进步,肯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出现。

咱们得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为保护大家的健康出更多力!毒理学研究就像是一场和毒物的战斗,咱们得用各种武器和战术,才能打赢这场保卫健康的战争!。

毒理学实验

毒理学实验

实习一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一、目的和意义毒理学研究需要用实验动物来进行各种实验,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来研究毒作用,获得毒物的毒性、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机制等方面的资料,因此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本次实习学习毒理学实验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抓取、染毒方法和生物材料的采集等技术。

二、内容(一)健康动物的选择无论选择哪种种属品系的动物进行实验,均要求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

健康动物检查时要求达到:外观体型丰满,被毛浓密有光泽、紧贴体表,眼睛明亮,行动迅速,反应灵活,食欲及营养状况良好。

选择时重点检查以下项目:1.眼睛明亮,瞳孔双侧等圆,无分泌物。

2.耳耳道无分泌物溢出,耳壳无脓疮。

3.鼻无喷嚏,无浆性粘液分泌物。

4.皮肤无创伤、无脓疮、疥癣、湿疹。

5.颈部要求颈项端正,如有歪斜提示可能存在内耳疾患,不应选作实验动物。

6.消化道无呕吐、腹泻,粪便成形,肛门附近被毛洁净。

7.神经系统无震颤、麻痹。

若动物(大鼠、小鼠)出现圆圈动作或体位倒置呈圆圈摆动,应该放弃动物。

8.四肢及尾四肢、趾及尾无红肿及溃疡。

(二)实验动物的性别鉴定动物性别不同对毒物的敏感性也不同,这可能与性激素、肝微粒体羟基化反应有关,也随受试物而异。

因此,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性别,一般实验如对性别无特殊要求者,宜选用雌雄动物各半。

1.大鼠、小鼠主要依肛门与生殖孔间的距离区分,间距大者为雄性,小者为雌性。

成年雄鼠卧位可见到睾丸,雌性在腹部可见乳头。

2.豚鼠用在一只手抓住豚鼠颈部,另一只手把开靠近生殖器孔的皮肤,雄性动物在圆孔中露出性器官的突起,雌性动物则显出三角形间隙,成年雌性豚鼠胸部有两个乳头。

3.家兔将家兔头轻轻夹在实验者左腋窝下,左手按住腰背部,右手拉开尾巴并将尾巴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中间,然后用拇指和食指稍稍把生殖器附近的皮肤扒开。

雄兔即可见一圆孔中露出圆锥形稍向下弯曲的阴茎(但幼年雄兔看不到明显的阴茎,只能看到圆孔中有凸起物,即是阴茎)。

毒理学实验

毒理学实验

七、毒理学实验(一)、急性毒性试验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急性毒性试验,又称单次给药急性毒性实验,是指在24h内一次或多次给予动物受试物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二)、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1、实验动物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实验动物,例如大鼠、小鼠、犬。

本实验随机选用健康成年的12只大鼠和12只小鼠,要求雌雄分别对半,动物初始体重不超过或低于平均体重的20%。

2、给药途径由于本品为浓缩丸,因此选用口服进行实验。

给药前将实验动物禁食24h。

3、给药剂量将大鼠和小鼠分别两只一组,分大鼠6组,小鼠6组。

然后编号。

分剂量0g/kg,1g/kg,2g/kg,3g/kg,4g/kg,5g/kg对小鼠和大鼠进行灌胃口服,20ml/kg。

然后观察小鼠反应。

一般认为口服5g/kg时未见急性毒性或死亡,可不必提高剂量进行实验。

4、观察时间及指标给药后几小时内应严密观察动物反应,之后每天上下午各观察一次,至少连续观察14d。

5、在口服给药24h后,如果没有实验动物死亡,则每组各选一只动物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如果有动物死亡,则将死亡动物和未死亡的动物小组中选一只动物进行病理学检查。

6、实验动物临床表现与器官系统的关系急性毒性试验一般指征观察参考表(三)、长期毒性实验实验要求和内容1、实验药品要求选用符合相关制剂要求的同一批药品。

2、实验动物选用正常、健康、雌雄各半和动物体重应在平均体重的20%之内的成年各20只大鼠和小鼠。

将每种动物平均分四组,分别为高、中、低、和对照组。

3、实验动物饲养按照动物室正常标准进行饲养。

4、药物剂量根据相应动物急性毒性的最大无症状剂量(MTD)、1/3MTD、1/10MTD 分别设高中低三个剂量。

对照组为空白对照。

5、给药方法将药物加入到饲料中,依据确定的量进行。

6、给药时间给药6个月。

7、观察指标(1)一般指标实验动物的体重,和解剖后相关脏器的重量。

每周固定时间测1次大鼠体重及摄食量,试验期间详细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包括外观体征、行为活动、腺体分泌、呼吸、粪便等,必要时应测定大鼠饮水量。

毒理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方法

毒理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方法

毒理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毒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这些新技术和方法旨在更准确、更快速地评价化学物质的毒性,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生态提供科学依据。

在本文中,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些毒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

一、“体外”检测技术传统的毒性测试主要是采用“体内”测试方法,即在动物身上进行毒性试验。

这种方法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1. 试验动物满足条件的数量困难,往往需要大量的试验动物,也就极大了整个体系的成本和时间开销。

2. 这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存在较大的争议,因为即使两种动物属于同一种,但是其生理状态、代谢能力、能否耐受毒性物质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差异,所以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动物实验得到的结果可能与真实生态环境和人体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体外”检测技术,这种技术并未需要使用活体动物进行试验,能够极大地提高检测效率和减少实验成本。

现如今,“体外”检测技术已经成为毒理学领域热门研究方向,不断有新的技术被研发,比如人工智能辅助计算、荧光传感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

二、毒性小分子研究毒素通常是指那些在人或某些生物体上引起不良反应的化学物质。

除了它们可能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外,从科学角度看,毒素也同时作为天然的和合成的小分子,贡献着基础研究的重要成果。

关于毒性小分子的研究,传统上主要采用各种化学方法来分离、鉴定和表征。

但最近,许多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新技术为毒性小分子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利用机器学习结合各种基因组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毒性以及有潜在毒性的小分子化合物的机理。

这种技术有望帮助科学家快速、准确地识别潜在毒性分子,并为药物研发和毒性评估提供指导,诸此端倪已经在药物开发等领域得到更快的进展。

三、3D打印技术和有机仿生材料传统上,毒性测试和药物研发严重依赖于动物实验,如同以上所示。

但是近来,随着3D打印技术和仿生材料的快速发展,可以创建非常接近人体器官的“人体器官模型”,从而代替动物实验,具有重大的意义。

毒理学实验

毒理学实验

毒理学实验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涉及多个学科,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和预防医学等。

毒理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为制定安全限值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毒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急性眼刺激试验、阴道粘膜刺激试验等。

这些实验方法可以帮助评估物质对生物体的不同暴露途径的毒性作用。

此外,毒理学实验还可以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三个部分。

描述毒理学主要研究物质的毒性特征和效应,机制毒理学则深入探讨物质引起毒效应的机制,而管理毒理学则涉及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毒理学实验需要严格遵守伦理和法规要求,确保实验动物受到人道对待,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食品科学毒理学实验教案

食品科学毒理学实验教案

食品科学毒理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性的认识,提高防范意识。

3. 通过对食品中毒理学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判断食品安全风险。

二、实验原理1. 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效应的科学。

2. 食品安全性评价:通过对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微生物等有害因素的检测和评估,确定食品安全性。

3. 实验方法:主要包括急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食品样品、试剂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分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急性毒性实验:(1)准备实验动物,对其进行体重测量和分类。

(2)将食品样品配制成不同浓度,分别给予实验动物。

(3)观察实验动物的食欲、活动状况、死亡情况等,记录数据。

(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急性毒性LD50值。

2. 慢性毒性实验:(1)准备实验动物,对其进行体重测量和分类。

(2)将食品样品配制成不同浓度,分别给予实验动物。

(3)观察实验动物的生活状况、体重变化、病理变化等,记录数据。

(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慢性毒性影响。

3. 遗传毒性实验:(1)准备实验材料,如细菌、细胞等。

(2)将食品样品配制成不同浓度,分别处理实验材料。

(3)观察实验材料的遗传变异情况,如突变频率、基因损伤等。

(4)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遗传毒性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对急性毒性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食品样品的急性毒性LD50值。

2. 分析慢性毒性实验数据,评估食品样品对实验动物长期健康的影响。

3. 分析遗传毒性实验结果,判断食品样品是否具有遗传毒性。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定,确保实验安全。

2. 对待实验动物要有人道主义精神,确保其福利。

3. 实验数据要真实可靠,避免误差。

1. 实验报告内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材料与仪器(4)实验步骤(5)实验结果与分析(6)讨论与结论(7)参考文献2. 实验报告格式:(1)食品科学毒理学实验报告(2)作者:实验者姓名(3)日期:实验完成日期(4)单位:实验所在学校或研究机构七、实验考核与评价1. 实验考核内容:(1)实验操作技能(3)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2. 实验考核方式:(1)实验操作过程观察:占比30%(2)实验报告评分:占比40%(3)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占比30%八、实验拓展与研究1. 拓展方向:(1)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2)新型食品毒性检测技术研究(3)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关系2. 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查阅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实验原理:1.农药的活性测定原理:农药的活性是指农药对害虫、杂草或病原体的杀灭能力或控制效果。

活性测定实验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方法,评价农药对目标生物的毒杀能力。

2.农药的残留分析原理:农药残留分析是指对农药在农产品、土壤、水体等生物环境中,研究其残留量、残留时间、残留分布等相关问题的实验。

通过分析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可以评估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方式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3.农药的毒理学实验原理:农药毒理学实验是通过对特定物种(如小鼠、大鼠、鱼类等)进行农药的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等方面的实验,评估农药对生物的毒害程度和毒性机理。

4.农药的生态毒理学实验原理:农药的生态毒理学实验主要研究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生态风险。

包括但不限于农药对土壤微生物、水生生物和非靶标昆虫等生物的影响。

实验方法:1.农药活性测定方法:a.生物测定法:采用试验动物、害虫、杂草等进行毒杀实验,评估农药的活性。

b.生物化学方法:通过测定农药对酶活性、氧化还原系统、代谢物等的影响,评估农药的毒杀机制。

2.农药的残留分析方法:a.色谱法:包括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分离和测定农药残留。

b.质谱法:使用质谱仪检测和鉴定农药残留。

3.农药的毒理学实验方法:a.急性毒性试验:通过口服、皮肤接触等方式对动物进行毒性实验。

b.亚急性毒性试验:连续多日或多周给动物饮用或饮食含有农药的溶液或饲料,观察动物的亚急性毒性反应。

c.致癌性试验:长期给动物喂食农药,观察动物的致癌性反应。

4.农药的生态毒理学实验方法:a.土壤生态毒性试验:将农药加入土壤中,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和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b.水生生物毒性试验:将农药加入水培养水生生物,观察其生长、繁殖等指标的变化。

c.非靶标昆虫毒性试验:将农药加入非靶标昆虫的饲料或环境中,观察其死亡率、行为改变等。

以上是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的介绍,实验原理包括活性测定、残留分析、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等方面,而实验方法则涉及到不同的分析技术和实验设计。

毒理学实验方案

毒理学实验方案

毒理学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现代毒理学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了解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探究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为毒物的风险评估和毒理学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二、实验原理1. 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性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理的学科。

毒性是指有害物质与生物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生化学或药理学的异常反应。

毒力则是指毒物对生物体的损害能力。

2. 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是指毒物剂量与生物体效应之间的关系。

根据剂量-效应曲线,可以推断毒物的最低有效剂量(LDD)和最大耐受剂量(MTD),以及剂量引起半最大效应(ED50)等参数。

3. 毒理学实验方法(1)急性毒性试验:通过给小鼠、大鼠等动物一次性或短期高剂量的毒物暴露,观察其致死率和临床毒理学表现,确定毒物的急性毒性。

(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通过长期低剂量的毒物暴露,观察其对生物体的慢性毒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亚急性口服试验、亚急性皮肤接触试验和慢性吸入试验。

(3)遗传毒性试验:通过检测毒物对遗传物质(DNA和染色体)的损害来评估毒物的遗传毒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热休克试验、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1)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等。

(2)准备毒物溶液,确定不同浓度的毒物。

(3)配制实验动物的饲料和饮水,保证其营养和水分的摄入。

2. 实验操作(1)急性毒性试验:①将实验动物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不同剂量组和对照组。

②给实验动物灌胃或注射不同剂量的毒物。

③观察实验动物的致死率和临床表现,如体重变化、食欲、精神状态等。

(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①将实验动物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不同剂量组和对照组。

②将不同浓度的毒物溶液涂抹在实验动物的皮肤上,或使实验动物吸入不同浓度的毒物。

③观察实验动物的生长发育、行为、生殖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进行临床化验和病理学检查。

(3)遗传毒性试验:①将实验动物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不同剂量组和对照组。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研究方案: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1. 研究背景与目的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中药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来解决。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推动中药的安全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2. 研究方法2.1 实验设计选取具有潜在毒性的中药为研究对象,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两种方法进行研究。

2.2 动物实验2.2.1 动物选择:选择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2.2 给药剂量和途径:根据实验需要,确定不同剂量的给药方案,并通过不同途径给药,如饲料、胃饲、静脉注射等。

2.2.3 观察指标: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行为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2.2.4 数据采集:收集动物实验的相关数据,包括各组动物的死亡率、体重变化、器官指标等。

2.3 体外实验2.3.1 细胞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胞系,如人类肝细胞、肾细胞等。

2.3.2 细胞培养:将细胞培养在合适的培养基中,进行预处理。

2.3.3 细胞毒性实验:将预处理后的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药物中,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和细胞死亡情况。

2.3.4 数据采集:通过细胞存活率、细胞增殖率等指标对细胞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统计。

3. 方案实施情况3.1 动物实验3.1.1 选择常见的具有潜在毒性的中药,如朱砂、雄黄等。

3.1.2 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确定不同剂量的给药方案,如分别设置高、中、低三个剂量组。

3.1.3 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确保给药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3.1.4 持续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行为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记录并整理实验数据。

3.2 体外实验3.2.1 选择适合的细胞系,如人类肝细胞系L02细胞。

3.2.2 将L02细胞培养在DMEM培养基中,在细胞接近80%的情况下进行后续实验。

农药毒理学实验指导

农药毒理学实验指导

昆虫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了解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掌握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材料试剂:0.05mo1/L, 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 ; ATCh液;称取ATCh75mg加pH7.2PBS 100m1即成。

DTNB液:称取DTNB13mg加pH7. 2PB S 1 OOml即成。

本试验选用残杀威杀虫剂作为抑制剂,在测试前按不同比例用乙醇充分溶解。

三、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采用本所饲养的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Coquillett敏感品系蚊虫和室内选育的抗残杀威品系淡色库蚊作酶源。

将N龄幼虫或刚羽化3-4天未吸血雌性成蚊,放人1.5m1离心管中,加100[1 pH7.2PBS碾碎混匀,10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再加900pl pH7.2PBS稀释,待用。

2、实验方法:将100协1蚊虫混匀液,滴人%孔微滴定板孔中,每孔再加混有1 x 10-4mol/L的残杀威ATCh液1 OOmhZ,,放30 C孵育30分钟后,每孔再加100ul DTNB液,待反应5分钟后,用酶标仪(北京新技术研究所提供MB- III型)进行比色。

四、结果分析在410mu波长下读取光密度。

每只蚊虫可测4-10孔取其OD平均值。

昆虫中肠淀粉酶活性测定一、实验目的:了解中肠淀粉酶的作用,掌握中肠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方法1、肠液的提取:电刺激法取肠液,10K离心5min,上清液为酶液,用0 85%生理盐水稀释5倍备用。

2:测定步骤:α淀粉酶及(α+β) 淀粉酶的活性测定每个重复区用5个试管,同时做等量对照试管,每个试管加酶液1mL,在70℃恒温水浴中加热15min,取出后迅速用自来水冷却。

各管加入1mLpH5.6柠檬酸缓冲液,对照管加4mL0 4mol/LNaOH,纯化酶的活性。

将对照与测试管置于40℃(±0 5℃)恒温水浴中保温15min,各管加入40℃左右预热的淀粉液2mL,摇匀,立即放入40℃水浴中保温5min,取出后迅速加入4mL0 4mol/LNaOH,终止酶反应。

毒理学评价方法和技术

毒理学评价方法和技术

毒理学评价方法和技术第一章毒理学评价方法简介毒理学评价方法是指对一种物质的毒性进行评价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物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的研究,以及毒性效应的评估,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估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危害。

毒理学评价方法包括动物实验、体外试验和计算模型,各种评价方法有其各自的优缺点,需要适当的选择和结合应用。

第二章动物实验方法动物实验方法是目前毒理学评价中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给动物不同剂量的物质进行观察和分析,来评估这种物质的毒性。

动物实验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致癌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神经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等,每种试验有其各自的设计和实验流程。

但是动物实验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动物和人类在生理结构、代谢和反应机制上存在差异,而且不同物种和品系的反应也存在差异,因此动物实验方法的结果不能完全推广到人类。

第三章体外试验方法体外试验方法是指使用培养细胞、切片、微生物等非动物试验模型进行毒理学评价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细胞、分子和组织水平的反应,来评估物质的毒性。

体外试验方法包括细胞毒性试验、基因毒性试验、酶抑制试验等,这些试验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但是体外试验和动物实验相比,缺乏复杂的生理环境和体内代谢的影响,因此其结果可能存在局限性。

第四章计算模型方法计算模型方法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分子模拟技术,利用结构-活性关系来预测物质的毒性,主要是通过建立毒性与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来预测物质的潜在毒性。

计算模型方法有化学计量学分析、QSAR(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图谱方法和三维-QSAR等,这些方法能够预测大量物质的毒性信息,并且不需要进行实验室试验。

但是计算模型方法目前尚未能覆盖所有物质的毒性,而且也存在一些误差和局限性。

第五章毒理学评价技术毒理学评价技术是指在毒理学评价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目的是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价物质的毒性。

毒理学评价技术包括常规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等。

毒理实验基本技术

毒理实验基本技术

实验一毒理实验基本技术一、常用实验动物染毒技术在进行毒理学动物实验时要使动物经一定的途径接触毒物,染毒的途径(Route of administration)要依实验目的并结合人类的实际接触方式,毒物的多少及理化性质和具体设备条件等来决定。

食品毒理学中最常用的染毒方式有经消化道染毒(Gastrointestinal tract exposure),在特殊需要时也使用注射染毒。

(一)经消化道染毒方法经消化道染毒方法主要有灌胃法、喂饲法和吞咽胶囊三种。

为防止胃纳充盈影响化合物的吸收及毒性,经消化道染毒要求实验动物空腹。

依动物生活习性的不同,禁食的时间也不同,白天进食的动物(如兔、猫、狗等)可在白天动物进食前给毒,夜间进食的动物(如大鼠、小鼠等)应隔夜禁食。

1 .灌胃法( 1 )大鼠、小鼠及豚鼠灌胃法灌胃针头连接注射器,吸取受试物。

左手抓住动物背部皮肤,将动物固定,要使动物的消化道为自然垂直位。

右手持注射器,针头由动物嘴角插入,沿咽后壁缓缓插入食道。

进针过程应没有阻力,若遇阻力,应调整方向,不要强行进针。

进针后先回抽针芯,如无气泡抽出,并有一定负压,说明位置在胃中,可进药。

否则应重新进针。

一般灌胃针插入深度小鼠约3~4cm,大鼠、豚鼠约4~6cm。

灌胃量小鼠0.2~ l ml,大鼠l~4ml,豚鼠l~5ml。

( 2 )免、猫、狗等较大动物灌胃法通常以胃管或导尿管为灌胃导管。

先将动物固定,保持伸直的体位。

在动物上、下门牙间放一开口器,并固定之。

开口器可用本料或金属制成,梭形,宽度依动物口腔大小而定,中间钻一小孔,以使灌胃导管能通过。

灌胃导管经开口器中心圆孔插入,沿咽后壁经食道插入胃中。

如遇阻力应拔出,稍等片刻后重新插入,不可强行插管,以免造成创伤或误入肺部。

为检查导管插入是否正确,将导管外口通人一盛水的烧杯中,如不发生气泡,即认为在食道中,若不断出现气泡,则可能误人肺内,应拔出重插。

确认插入胃中后,用注射器吸取受试物,经导管注入。

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是用于研究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
重要手段。

它旨在了解药物如何在人类体内和动物体内影响生物标记物、细胞和分子水平,从而促进新药的发展。

实验方法可以分为两类:生物学和定量分析。

一般来说,在进行药物毒理学实验之前,需要使用许多先进的实
验技术,以确定实验目标、指导实验过程和分析实验结果,并评估实
验的安全性和质量。

生物学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技术、电镜(TEM)技术、杂交实验、RNA和DNA克隆等。

其中,最常用的实验技术是药物动力学(PK)和药物代谢(XB)实验。

以PK实验为例,主要通过测定新药在体内的吸收率和消除率,
预测其在体外的有效性和有害影响。

与PK实验类似,XB实验旨在探讨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内部环境下如何进行代谢和分解,以及它们是如
何影响有效活性和毒性的。

除了上述技术外,非定量分析技术也是药物毒理学实验的关键工
具之一。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复杂生物系统如何应对外来物质,从而揭示药物给患者带来的有效性和毒性。

综上所述,药物毒理学实验需要运用大量先进的实验技术,如生
物学技术、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实验、非定量分析等技术,以有效
地评估新药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些实验方法是药物开发过程中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医疗行业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不良作用。

毒理学实验三

毒理学实验三

毒理学实验三皮肤刺激、眼刺激试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家兔备皮技术2、掌握皮肤刺激性试验方法3、掌握家兔眼刺激试验方法4、学会观察受试物对皮肤和眼的损害作用二、实验材料与器材1、试验动物:家兔,每组1只,4人1组2、器材:手术剪、镊子、注射器,滴管、纱布、无刺激性胶布、玻璃纸三、实验内容及试验方法1、家兔脱毛及皮肤染毒(1)准备:备皮(家兔背部脊柱两侧),不要伤皮肤,范围3 cm×3 cm;(2)染毒:取受试物0.5 ml(500μg)涂一侧皮肤,另一侧为对照(记号笔画);(3)2.5 cm×2.5 cm两层纱布覆盖,加一层油纸后,无刺激性胶布固定;(4)固定时间10min;(5)10min后,用温水除去残留受试物;(6)除去受试物后10min 、20min、30min 观察,对皮肤刺激反应进行评分,评价刺激强度。

2、皮肤刺激反应观察、评分及评价(1)10min 、20min、30min分别评分,每个时间段除以实验动物数(每只动物平均分)选最高分为总积分(最强刺激)(见评价表);(2)皮肤刺激:红斑和水肿(不同程度),按表评价刺激强度;(3)多次皮肤刺激试验试验时间为14天,每天涂抹,1 小时后观察,总积分为总和除以实验动物数(每只动物)。

3、家兔眼染毒(1)染毒:受试物0.1ml(100g)滴入家兔一侧眼结膜囊内(轻轻拉开家兔一侧眼睛的下眼睑),另一侧作为空白对照;(2)冲洗:被动闭合1秒(分以下三种情况)(不冲洗、4秒后冲洗、30秒后冲洗)(生理盐水冲洗);(3)观察:记录10s、20s、30s眼局部反应和恢复情况,必要时用2%荧光素钠溶液或裂隙灯、放大镜检查角膜及虹膜的变化;4、眼刺激反应观察、评分及评价四、实验结果1、皮肤刺激反应观察、评分及评价(1)实验观察结果及评分记录10min:红斑形成(0分),水肿形成(0分)。

20min:红斑形成(0分),水肿形成(0分)。

30min:红斑形成(0分),水肿形成(0分)。

毒理学基础本科实验教学大纲

毒理学基础本科实验教学大纲

毒理学基础本科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毒理学英文名称:TOXICOLOGY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代码:5046350本大纲主笔人:黄毅娜面向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和卫生检验专业实验指导书名称: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出版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年8月主编:王心如一、课程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90学时课程总学分:5分实验总学时:18学时(预防医学专业)15学时(卫生检验专业)实验总学分:1分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于机体(特别是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

毒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以动物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评估外源化学物对健康的危害。

毒理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对于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性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故毒理学实验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一些基础的毒理学动物实验基本技能,外源化学物评价试验的设计、实施、结果观察和评价等毒理学研究基本功。

三、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采用观看视听教材,教师讲解和示教,以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等方式。

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毒理学动物实验的设计、实施、结果观察和评价等。

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名称、目的要求、方法、结果、讨论。

五、考核与考试考核学生实验报告,评优(A)、良(B)、差(C)三个等级。

实习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

六、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小鼠笼子(10个/组)、天平(1台/组)、剪刀(1把/人)、镊子(1把/人)、止血镊(1把/人)、灌胃针(1个/人)、显微镜(1台/人)、多目共览显微镜(1台)、静式染毒柜(2个)、超净工作台(2台),培养箱(1台)等。

七、实验项目及内容提要以下内容双线部分应重点掌握,单线部分应熟悉,其它部分应有所了解。

实习一染毒方法和实验动物目的要求1.了解动物饲养和动物房环境的基本要求。

了解大、小鼠习性。

2.了解染毒的各种方法,掌握大、小鼠灌胃方法,熟悉家兔皮肤染毒方法。

毒理学指标及实验操作汇总

毒理学指标及实验操作汇总

毒理学指标及实验操作汇总(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药物毒性试验指标1.急性毒性试验一、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一)目的:观察受试物一次给予动物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

(二)动物分组和剂量1.动物:一般用小白鼠8周龄,体重18---22g(同次试验体重相差不超过2g)大白鼠6~8周龄,体重120--150g,同次试验体重相差不超过10g。

2.受试物:溶于水的做成溶液,不溶于水的做成混悬液.(三)试验方法1.剂量:一般选用3一5个剂量,各剂量间剂距根据受试物情况和预试结果而定。

2.给药途径和容积:给药途径:应与临床试验的途径相一致。

口服药物应灌胃给药,一、二类新药应采用两种途径给药,其中一种应为推荐临床研究的给药途径。

水溶性好的药物还应测定静脉给药的急性毒性。

给药容积:小白鼠禁食(12~16小时),不禁水,按体重计算:灌胃(ig)不超过0. 4ml/ 10g体重。

大白鼠禁食(12~16小时),不禁水、灌胃(ig),不超过3ml/只。

:将动物按体重随机分组,每组至少10只(雌雄各半)。

给受试3.测定LD50物后立即观察动物反应情况,每天观察一次连续观察七天。

详细逐天记录动物毒性反应情况及死亡分布,并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申报时应说明方法名称)计值及95%可信限。

算出LD504.观察毒性反应:给受试物后应严密观察反应情况,并记录动物的外观、行为活动、精神状态、食欲(饲料消耗量)、大、小便及其颜色、被毛、肤色、呼吸、鼻、眼、口腔有无异常分泌物,体重变化以及死亡等情况。

死亡动物应及时进行尸检,发现病变器官应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若发现中毒反应或死亡率一与动物的性别有明显相关时,则应选择性别敏感的动物进行复试。

(四)试验报告和结果评价应详细具体,包括试验日期、动物的规格、性别、数量、受试物来源及含值及其95%可信限,以及各剂量组的死亡率,或最大耐受量量、试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作者:王心如主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2-1•字数:302000•版次:1•页数:203•印刷时间:2006-2-1•开本:•印次:•纸张:胶版纸•I S B N :9787117056618•包装:平装所属分类:图书>> 医学>> 医药卫生教材第一章毒理学实验基础第一节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和局限性在描述毒理学的试验中,有三个基本的原则:1.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

基本假设为: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

这两个假设也是全部实验生物学和医学的前提。

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在人产生毒作用的剂量和实验动物通常相近似。

而以体重计算则人通常比实验动物敏感,差别可能达10倍。

因此可以利用安全系数来计算人的相对安全剂量。

已知人致癌物都对某种实验动物具有致癌性。

实验动物致癌物是否都对人有致癌性,还不清楚,但此已作为动物致癌试验的基础。

一般认为,如果某一化学物对几个物种实验动物的毒性是相伺的,则人的反应也可能是相似的。

2.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危害的必需和可靠的方法。

此原则是根据质反应的概念,随剂量或暴露增加,群体中效应发生率增加。

毒理学试验中,一般要设3个或3个以上剂量组,以观察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确定受试化学物引起的毒效应及其毒性参数。

毒性试验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证明化学品的安全性,而是为了了解化学品可能产生的毒作用。

仅仅检测受试化学物在人的暴露剂量是否引起毒效应是不够的,尽管此剂量已超过人可能的暴露剂量。

当引起毒效应的最低剂量(LOAEL)与人的暴露剂量接近时,说明该化学物不安全。

当该剂量与人的暴露剂量有很大的距离(几十倍,几百倍或以上),才认为具有一定安全性,此距离越大,安全性越可靠。

如果在研究中所用的一系列的剂量不能引起毒性效应,则认为所用剂量还不足够高,应增加剂量,以确定受试化学晶的毒性。

但如果在试验的最高剂量组的剂量与人可能的暴露剂量有足够的安全界限,则对于安全性评价来说未观察到毒效应的研究是可以接受的。

在毒理学试验中实验模型所需的动物总是远少于处于危险中的人群。

为了在少量动物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可靠的结果,需要应用相对较高的剂量,以使效应发生的频率足以被检测到。

例如,低达0.01%的癌症发生率,这意味着在100万人群中有100人发生癌症,此发生率太高,不能为公众接受。

在实验动物直接检测如此低发生率将至少需要30000只动物。

因此,在毒理学试验中,对相对较少的实验动物必须以较高剂量进行试验,然后根据毒理学原则外推估计低剂量的危险性。

3.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

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是为了使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

以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作为一般人群的代表性实验模型,而将幼年和老年动物、妊娠的雌性动物、疾病状态作为特殊情况另作研究。

这样可降低实验对象的多样性,减少实验误差。

毒理学实验结果的敏感性取决于受试物处理引起毒效应强度和实验误差两个因素,处理引起的毒效应强,实验误差小,则实验结果的敏感性增加,反映受试物处理的真实效应,反之亦然。

实验设计是要规定实验条件,严格控制可能影响毒效应的各种因素,保证实施质量,降低实验误差。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现性。

外源化学物从不同途径染毒实验动物所表现的毒性可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染毒部位解剖生理特点不同,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的速度和量也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也不同。

因此,毒理学试验中染毒途径的选择,应尽可能模拟人接触该受试物的方式。

历史上,环境污染物及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中毒和死亡多次发生,引起各国的重视,推动了毒理学的发展,各国政府主管部门制订和多次修订了有关药品和各种化学品安全性评价的规范或准则,希望在啮齿类和非啮齿类的毒理学研究能为有关候选新药和各种化学品提供安全性证据,但以动物的资料预测人的毒性的预测价值尚有待于研究。

Lumley(1990)和Igarashi(1994)根据有限的临床资料报告对人的毒性约一半不能由临床前(动物)毒性研究预测。

Heywood(1983)报告27个化学物(大多为药品)的靶器官毒性在大鼠和犬(或猴)之间的相符率仅20%。

Olson等(1998)报告131种化学物对动物的毒性与人的毒性相符率,啮齿类为6%,非啮齿类(犬和猴)为28%,合并达36%,所有的物种相符率可达69%。

按照目前的规范,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药和各种化学品的使用安全性,但仍不能完全排除对人健康危害的风险。

WHO在《临床前药物安全性实验原则》的文件中指出虽然事先对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了最仔细彻底的研究,但给人使用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冒一定的风险。

这就是利用动物实验的局限性,即动物实验的结果外推到人的不确定性。

用实验动物的毒理学试验资料外推到人群接触的安全性时,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是因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实验动物和人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敏感性不同,有时甚至存在着质的差别。

虽然在毒理学试验中通常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并尽可能选择与人对毒物反应相似的动物,但要完全避免物种差异是不可能的。

而且,实验动物不能述说涉及主观感觉的毒效应,如疼痛、腹胀、疲乏、头晕、眼花、耳鸣等,这些毒效应就难以或不可能发现。

在动物实验中,可观察到体征(sign),而没有症状(symptom)。

第二,在毒理学试验中,为了寻求毒作用的靶器官,并能在相对少量的动物上就能得到剂量-反应或剂量效应关系,往往选用较大的染毒剂量,这一剂量通常要比人实际接触的剂量大得多。

有些化学物在高剂量和低剂量的毒性作用规律并不一定一致,如大剂量下出现的反应有可能是由于化学物在体内超过了机体的代谢能力,这就存在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的不确定性。

第三,毒理学试验所用动物数量有限,那些发生率很低的毒性反应,在少量动物中难以发现。

而化学物一旦进入市场,接触人群往往会很大。

这就存在小数量实验动物到大量人群外推的不确定性。

第四,实验动物一般都是实验室培育的品系,一般选用成年健康动物,反应较单一,而接触人群可以是不同的人种、种族,而且包括年老体弱及患病的个体,在对外源化学物毒性反应的易感性上存在很大差异。

以上这些都构成了从毒理学动物试验结果向人群安全性评价外推时的不确定因素。

第二节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毒理学实验的常规部分是毒性评价或安全性评价试验。

为了对受试物的毒性进行全面的测试,增强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权威机构规定了评价程序,以保证毒性评价研究可以达到普遍能接受的最低要求和原则。

由于受试物的多样性,试验程序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

对毒理学试验的原理和设计思路的深入理解,有助于研究者对评价程序的实施,在发现新的现象或线索时,可进一步设计新的实验来证实,并研究其机制。

毒性评价或安全性评价方面的基本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在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中,观察受试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对每个实验动物进行全面的逐项的观察和记录。

发现有害作用是进行剂量-反应(效应)研究的前提。

2.剂量-反应(效应)研究剂量-反应(效应)研究是毒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的基础。

通过对不同有害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研究,可以得到该受试物的多种毒性参数。

在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中,应该得到LD50,也可以得到LDo和MTD。

在急性非致死性毒性试验中,应该得50到急性可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

在亚急性、亚慢性及慢性毒性试验中,应该得到相应的LOAEL和NOAEL。

在致突变、致癌和致畸等特殊毒性试验中,剂量-反应(效应)研究将为确定受试物是否具有这些特殊毒性提供依据。

在致畸试验也可得到LOAEL和NOAEL;在致突变、致癌试验中,尽管认为是无阈值的,但也可得到表观的LOAEL和NOAEL。

3.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确定受试物有害作用的靶器官,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以阐明受试物毒作用的特点,并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和毒性防治提供线索。

4.确定损害的可逆性一旦确认有害作用存在,就应研究停止接触后该损害是否可逆和消失,器官和组织功能是否能恢复,还是像化学致癌作用那样停止接触后损害继续发展。

毒性的可逆性关系到对人的危害评价,如果受损的器官组织能够修复并恢复正常功能,则可能接受较高危险性的接触水平。

当然,毒理学研究还可能有其他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毒作用的敏感检测指标和生物学标志、毒作用机制研究、受试物的毒物动力学和代谢研究、中毒的解救措施等。

对这些要求,应扩展常规试验的设计以包括有关的项目,或者另外设计和进行靶器官毒理学研究及机制毒理学研究。

第三节动物实验的职业道德实验动物(Laboratoryanimal)包括所有脱离自然环境而用于研究、教学和试验的脊椎动物。

要预防和治疗人类的疾病、要认识生命过程,生物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

实验动物对医学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所有的研究人员要尊重生命,善待实验动物。

关于人类对待动物的伦理学争论由来已久。

18世纪哲学家JeremyBethan指出:问题既不是它们能否思考,也不是它们会不会说话,而是它们痛苦不痛苦。

也出版了很多有关动物的伦理学的书籍和文章。

19世纪以来兴起了动物保护主义,各国成立各种动物保护组织,其中有一部分是主张绝对禁止动物实验的激进派。

科学家和大多数民众则主张对动物实验加以规范,通过立法保障动物福利。

英国1822年通过了马丁法,禁止虐待动物;1876年通过了禁止虐待动物法;1986年通过了科学实验动物法。

美国1873年联邦法中有人道地对待动物的条文;1966年通过了动物福利法。

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对实验动物必须爱护,不得戏弄或虐待。

对于那些人为造成丧失独立生存能力的生物和那些用于研究、教学的试验的动物,我们都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使用有知觉动物作研究时,其前提必须期望该研究对最终能使人类或动物的健康和福利得到改进的认识有重大的贡献。

遵守下列原则:①给予人道主义的管理和处理;②使痛觉和不适感减少到最低限度;③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实验动物。

合适的建筑设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管理体制和使用实验动物的各级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对动物的关心程度。

应贯彻英国WilliamRussell和RexBrursh(1959)在《ThePrinciplesOfHumaneExperimentalTechnique》提倡的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

替代是指应用无知觉材料的科学方法来代替使用活的有知觉脊椎动物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