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患者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患者健康教育一、背景介绍新生儿期是婴儿出生后的头一个月,也是婴儿生命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新生儿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身体器官和免疫系统尚未彻底发育成熟。
因此,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和发展,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二、新生儿健康教育的目的1. 提供新生儿母亲和家庭关于新生儿护理和健康的相关知识,匡助他们正确地照应和保护新生儿的身体健康。
2. 增强新生儿母亲和家庭的健康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预防和应对新生儿常见的健康问题。
3. 促进新生儿母亲和家庭与医疗团队的有效沟通,确保新生儿得到及时的医疗和护理。
三、新生儿健康教育的内容1. 新生儿基本护理知识:- 如何正确给新生儿洗澡、换尿布、剪指甲等。
- 如何保持新生儿的皮肤清洁和干燥。
- 如何正确喂养新生儿,包括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方法和频率。
- 如何正确抱持和哄抱新生儿,以促进他们的安全感和情感发展。
2. 新生儿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 如何预防和应对新生儿感染,包括手部卫生、接种疫苗等。
- 如何识别和处理新生儿常见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如黄疸、腹泻、呼吸道感染等。
- 如何应对新生儿的哭闹和失眠问题,以及如何匡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3. 新生儿发育和早期教育:- 如何观察和评估新生儿的发育情况,包括身体发育、运动发育、语言发育等。
- 如何提供适宜的早期教育和刺激,以促进新生儿的认知和感知能力的发展。
- 如何与新生儿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包括亲密接触、眼神交流、言语交流等。
四、新生儿健康教育的方法1. 个别指导:医疗团队可以与新生儿母亲和家庭进行个别的面对面指导,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
2. 家庭访问:医疗团队可以定期进行家庭访问,了解新生儿的护理和健康情况,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指导。
3. 宣传资料:医疗团队可以准备一些简单易懂的宣传资料,包括小册子、海报等,向新生儿母亲和家庭传达健康教育的内容。
4. 在线教育:利用互联网和挪移应用程序,医疗团队可以提供在线健康教育课程和资源,方便新生儿母亲和家庭随时随地获取相关信息。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病室要求:病室内要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为宜。
2.维持体温恒定: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不稳定,易随环境温度而变化。
体温低者,可用暖箱和热水袋保温;体温高者可先松解包被,头部放置冷水袋,一般不用药物降温。
3.喂养:坚持母乳喂养,提倡按需哺乳。
喂奶后应竖抱婴儿轻拍背部,排出空气,取头高右侧卧位,观察片刻方可离开。
4.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娇嫩、血管丰富,易擦伤及引发感染,故应做好皮肤护理。
5.臀部护理:勤换尿布,每1~2h更换1次。
腹泻患儿随时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冲洗,发现臀红时尿布不易包得太紧,如有破溃时,及时处理。
6.脐部护理:每日沐浴后用75%乙醇消毒脐周。
如有感染可用3%双氧水消毒脐周,后涂以75%乙醇,每日2次。
7.观察病情: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应密切观察哭声、面色及对外反应,以判断病情的轻重。
新生儿正常呼吸频率40bpm,心率120~130bpm,如发现呼吸<20bpm,心率<100bpm,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并给予氧气吸入和呼吸兴奋剂,如可拉明、洛贝林等。
8.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每日行空气消毒,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台面及地面。
9.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保证液体均匀滴入,不能过快或过慢。
10.谢绝探视:避免患有上呼吸道、皮肤感染或其他传染病的人接触新生儿,工作人员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
11.做好卫生宣教,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指导。
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有后遗症时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锻炼。
按时预防接种。
【健康教育】1.环境: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
冬季要做好保暖,夏季要注意降温,维持新生儿体温稳定。
2.喂养:坚持母乳喂养,注意防止呛奶。
确实无法母乳喂养者可给予配方乳。
人工喂养者,奶具专用并消毒,奶流速以能连续滴出为宜。
3.预防感染:接触新生儿前后应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新生儿科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新生儿科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根据新生儿科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以下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1. 宣传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母婴共同住院,促进早期母婴接触和母乳喂养。
2. 开展新生儿常见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如窒息、黄疸、感染等,提高家长对新生儿疾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3. 进行新生儿生活护理和体温调节的培训,使家长学会正确的洗澡、换尿布、包裹、保持室内适温等常规护理方法。
4. 强调新生儿及家长的心理健康,引导新生儿家长主动接受产后心理辅导、了解产后抑郁症相关知识,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5. 定期组织新生儿健康体检活动,普及新生儿常见疾病和预防保健知识,帮助家长正确了解新生儿生长发育及营养需求。
6. 加强对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有效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此外,针对新生儿健康教育需求,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新生儿科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及措施
新生儿科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及措施
为了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我院制定了以下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及措施:
1. 开展新生儿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包括举办家长讲座、发布健康教育手册等,以增强家长对新生儿护理的认识和能力。
2. 提供定期的新生儿健康体检服务,包括身高体重测量、听力和视力检查等,以及针对家长的健康咨询服务。
3. 鼓励母乳喂养,开展母乳喂养知识培训,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
4. 加强新生儿疾病预防工作,包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传染等宣传和教育措施。
5. 预防新生儿意外伤害,宣传安全护理知识,教育家长如何防范婴儿意外伤害。
6. 建立新生儿健康档案,追踪和记录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通过以上工作计划及措施,我们希望能够提升家长和社会对新生儿健康的关注度,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
儿科疾病健康教育宣教内容
儿科疾病健康教育宣教内容
一、呼吸道疾病预防
1. 注重手部卫生,经常洗手可以降低感冒、咳嗽的机率。
2. 空气质量对呼吸道健康很重要,室内应保持通风。
3. 孩子照料后记得及时落窗,避免室内过于潮湿。
4. 季节性感冒高发期注意给孩子补充维生素。
二、营养食谱
1. 儿童应均衡饮食,不宜剩饭剩食或吃太多零食。
2. 注重蔬菜水果摄入,给孩子丰富视野带来健康。
3. 必须族属食物不宜过食,防止营养过剩导致体重问题。
4. 营养安全宜多注意,禁止给儿童饮用含酒精或咖啡饮料。
三、日常安全
1. 温馨提示家长留意孩子生活细节,防止不同程度的创伤性事故。
2. 给孩子讲解基本安全常识,如不随意取食物、不动不明物体等。
3. 户外活动应配备安全设施,家长也要时刻注视孩子。
4. 监督孩子勿任意上网,保护其身心健康成长。
以上内容希望对家长子女健康教育有所帮助!安全与健康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新生儿科新生儿溶血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新生儿溶血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1.注意观察黄疸进展情况,观察患儿有无反应低下、肌张力低下或尖叫、抽搐、双眼凝视等表现。
2.每日洗澡1次,加强颈项、腋窝、腹股沟以及臀部的皮肤护理,勤换尿布,2 次喂奶之间喂水1次。
3.在光疗时间内,勤测体温,根据体温的高低及时调整箱温。
治疗、护理等操作要集中进行,以免开箱盖时间过长引起患儿着凉而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应急措施】
患儿一旦出现核黄疸而抽搐时,立即通知医生并按医嘱给予镇静剂止痉,加强蓝光治疗和输液。
病情危重者,协助进行换血治疗。
【健康教育】
1.怀孕妇女做好产前检查和咨询及预防性用药,以便早期掌握母婴血型不合,及时进行干预。
2.向患儿家长解释病情、治疗效果及预后,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3.对可能留有后遗症者,指导家长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新生儿科新生儿腹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新生儿腹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体温、心率及大便的次数、性质、量、腹部症状,并详细记录24h出入量。
认真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气味、性状、量、及时送检、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2.细心观察患儿有无脱水表现,注意四肢温度与小便量,有无口腔黏膜干燥、皮肤弹性下降、手足冷凉、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和治疗。
脱水严重者,建立双静脉液路,一条途径用药,另一条途径快速补液。
3.遵医嘱按时完成补液量的同时,喂患儿稀释脱脂奶,调节肠道功能。
4.按消化道隔离常规进行护理,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5.选用柔软布类尿布,勤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吸干,必要时涂以油剂或软膏保护,防止发生尿布皮炎。
【应急措施】
患儿出现四肢冷凉、皮肤发花、反应低下等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表现时,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急查电解
质、加快输液速度、遵医嘱补充电解质、应用纠酸药物等抢救措施。
【健康教育】
1.提倡母乳喂养:在喂奶前后要洗净双手及乳头,如发现周围有腹泻的婴儿,尽量远离;如果妈妈出现腹泻,应暂停喂奶,对婴儿进行隔离。
2.给家长讲解喂奶卫生知识,人工喂养时牛奶或奶具严格消毒;护理过程中,避免成人细菌传染给新生儿。
3.出院最初几天要少量多餐,注意气候变化,注意腹部保暖。
新生儿科患者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患者健康教育儿科患者健康教育新生儿疾病健康教育第一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大多为未结合胆红素)的累积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
一、病因学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摄取和(或)结合胆红素功能降低;胆汁排泄障碍。
二、临床表现皮肤发黄、厌食、呕吐、体重无增加、尿色暗黄、有时反应差、排奶等。
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新生儿黄疸可被视为病理性黄疸。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胆红素>60nng/l。
2.足月儿黄疸持续时间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持续时间超过4周,黄疸复发。
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50mg/L。
4.血清胆红素足月儿>129mg/i,早产儿少150mg/l,血清结合胆红素>20mg/l。
三、住院健康指导1.心理指导向儿童的家庭成员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解释病情,并使父母认识到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告知家长,经过蓝光照射等治疗后,绝大多数孩子不会留下后遗症,消除他们的紧张和恐惧,让家长积极配合治疗。
2、光疗指导(1)说明使用黄疸治疗箱的重要性,蓝色光谱外照射治疗的目的和功能,以及蓝色灯箱的使用方法。
间接胆红素在蓝光作用下变成水溶性,然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是一种简单、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
(2)在使用治疗箱时患儿需裸体放在蓝光箱内,注意戴好眼罩及穿好尿裤防止滑脱。
家属要将墨镜戴好,防止损伤眼睛。
(3)光疗期间应适当补充水分和钙。
(4)副作用:可出现发热、腹泻和皮疹,但多不严重,可继续光疗。
光疗可使皮肤呈青铜色即青铜症,此时应停止光疗,青铜症可自行消退。
3.喂食指导(1)向家长宣教正确的喂奶姿势和含接姿势,指导正确的挤奶手法及如何保持泌乳。
鼓励产妇耐心喂哺新生儿。
(2)指导父母提前喂奶,并多次喂少量牛奶。
因为早期喂养有助于改善新生儿喂养,促进肠道蠕动和粪便中胆红素的排泄,减少黄疸光疗的机会。
此外,应增加喂食次数。
如果喂食次数减少,肠道蠕动减慢,胎粪排出延迟,胆红素的吸收就会增加。
新生儿科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护理常规及健康教
育
【护理常规】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清除吸入物,维持正常通气功能。
注意保温,细心喂养,保证患儿足够的能量。
2.合理用氧:选择与病情相适应的用氧方式,维持有效吸氧,改善呼吸功能。
FiO2>0.4时,应使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CPAP);氧分压<6.67kPa(50mmHg)、CO分压>8kPa(60mmHg)应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时定时给患儿拍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1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发现呼吸节律不整、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加重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3.密切观察病情:如患儿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烦躁不安,应立即吸氧,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药物,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如患儿突然出现气促、呼吸困难、青紫加重时,应立即做好胸腔穿刺及胸腔闭式引流准备。
【健康教育】
1.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防止患儿受凉与发热,一般以患儿四肢温暖、不出汗为宜。
2.提倡母乳喂养,2~3h喂食1次,实行按需喂养;人工喂养时,每次喂奶前均应洗手,清洁奶头,同时要将奶嘴、奶瓶等奶具清洁后进行煮沸消毒,避免人为污染。
3.患儿每日至少沐浴1次,水温38~41℃、室温26~28℃为宜,关好门窗以防着凉。
避免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直接接触患儿,不要带患儿到人多的公共场所,以防呼吸道感染发生。
新生儿科健康教育宣传
新生儿科健康教育宣传
新生儿科健康教育宣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儿护理:家长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喂养、换尿布、保暖等基本护理技能,以及如何观察新生儿的排便、睡眠、体温等生理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就医。
2.新生儿疾病预防:家长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等,以及如何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3.新生儿成长发育:家长需要了解新生儿各个阶段的生长和发育特点,以便更好地照顾宝宝,同时为宝宝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4.新生儿心理发展:家长需要了解新生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如情感表达、社交能力等,以便更好地与宝宝建立亲密关系,促进宝宝心理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进行新生儿科健康教育宣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健康教育平台:医院可以建立健康教育平台,提供新生儿科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方便家长随时随地学习和了解。
2.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医院可以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家为家长讲解新生儿科健康知识,提高家长的健康素养。
3.制作宣传资料:医院可以制作宣传资料,如宣传册、海报等,向家长宣传新生儿科健康知识,提高家长对新生儿科健康的认识。
4.利用媒体资源:医院可以利用媒体资源,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向公众宣传新生儿科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新生儿科健康的关注度。
总之,新生儿科健康教育宣传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提高家长和公众对新生儿科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新生儿科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时给予翻身拍背及经常变换体位,有利于改善受压部位肺不张及痰液的排出。
分泌物黏稠时可行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促进痰液的排出,痰液较多且无力排出时,应给予吸痰。
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
2.合理应用抗生素,烦躁不安者可按医嘱给予适量镇静剂。
严格控制输液滴速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脉搏、呼吸、患儿的反应等,体温高可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防止发生高热惊厥。
观察呼吸、心率、肝功能等,警惕合并心衰发生。
4.吃奶时患儿取侧卧位或半卧位,头偏向一侧,或斜抱位喂奶;奶嘴孔要小;间歇喂奶,以患儿不感觉呼吸困难为宜;病情较重、呼吸困难、呛咳明显者给予鼻饲或滴管喂奶。
5.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每日开窗通风1~2次,通风时注意患儿保暖。
【应急措施】1.患儿如突然发生呼吸困难、青紫加重,立即报告医生,警惕发生脓气胸。
2.患儿吃奶时一旦发生乳汁吸入,立即停止喂奶,将患儿置于侧卧位,轻拍其背部,使吸入物排出,必要时及时用吸痰器吸出奶汁。
3.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应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及氧气吸入。
【健康教育】1.定期做产前检查,孕妇有感染性疾病要早做治疗。
2.每日进行开窗通风,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早产儿或体温不升者应注意保温。
3.避免与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的人接触。
4.喂奶时以少量多次为宜,以免发生呕吐和误吸等不适。
5.当家长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接触孩子或哺乳时应戴口罩。
6.向家长讲述疾病的有关知识和护理要点,如出现拒食、呼吸急促、流涕、咳嗽或面色改变应尽早就诊,以免耽误治疗,加重病情。
新生儿科护理健康教育
新生儿家庭护理健康教育1、喂养指导:告知母乳喂养是最佳的喂养方法,鼓励和支持母亲坚持母乳喂养,教会哺乳的方法和技巧。
如确系母乳不足者,指导采取正确的人工喂养方法,低体重儿吸吮力强者可按正常新生儿的喂养方法进行,按需授乳。
吸吮力弱者可将母乳挤出,用滴管喂哺。
2、保暖护理指导:告知新生儿房间应阳光充足,温度和湿度适宜。
北方寒冷季节要特别注意保暖,预防硬肿症的发生。
低体重儿的体温调节功能比较差,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低,体温通常在36℃以下,指导家长正确使用热水袋或代用品保暖,防止烫伤。
3、日常护理指导:指导为婴儿沐浴,演示眼睛、口腔黏膜、鼻腔、外耳道、臀部和脐部的护理方法。
指导家长学会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面色、体温、大小便等情况。
让家长了解新生儿的生活方式,如每日平均睡眠为20h,帮助家长逐步适应这些情况。
护理低体重儿时,告知事先应做好相应准备工作,集中进行各项护理,尽量少暴露婴儿。
动作要轻柔、敏捷、避免使婴儿疲劳。
4、五官护理指导:双眼有分泌物者,告知用无菌棉棒将分泌物轻轻擦去,然后滴入眼药水,注意保持耳部清洁干燥,经常更换睡位,防止耳部受压时间过长,影响耳部血液循环。
有鼻垢者可用棉棒轻轻擦去,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婴儿口腔黏膜薄嫩,易擦伤,如出现所谓的“马牙”、‘板牙”属生理现象,不需处理,有鹅口疮者可涂制霉菌素。
5、臀部护理指导:告知应定时更换尿布,注意观察大小便的次数、性质及量。
每次排便后要冲洗臀部,轻轻吸干水分,涂鞣酸软膏等预防红臀,如有红臀可采用暴露等方法。
每次洗澡后更换所有的衣物、包单。
衣服应柔软、宽松,外加包裹要适宜。
所有衣物不要接触樟脑。
6、脐部护理指导:每日洗澡后检查脐部,用碘伏或75%酒精棉棒处理,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湿污的尿布浸湿脐部。
脐带残端脱落时,会出现胶质液化情况,有少量血性黏液分泌物,不伴脐周红肿时,需要用消毒棉棒加强消毒。
如伴有脐周红肿需到医院就诊。
新生儿科健康宣教
一、早产儿健康宣教1、注重保暖保持室温在22~24℃,湿度在50%~60%。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升降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故应注意保暖。
2、预防感染房间应定期消毒,接触早产儿前应洗手,减少探视,并加强皮肤、脐部护理,以防感染。
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严重感染。
3、合理喂养正确哺乳,按需喂养,定时测量体重,了解患儿增长情况。
早产儿器官发育不健全,吞咽功能弱,胃容量小,容易呕吐,又因消化酶不足、消化功能差,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4、预防窒息措施喂奶时根据早产儿的吸吮能力,选择合适的喂养方法,每次喂养量不宜过多,速度不宜过快,喂养后轻拍背部,并给予右侧卧位。
早产儿呛奶易吐奶,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咳嗽反射较弱,易出现呼吸暂停。
5、母亲的心理指导授乳期间保持心情舒畅、愉快,防止过度疲劳,给予合理营养及饮食量,保证充足的睡眠,多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生活规律,定时排空乳房,保证乳腺分泌。
6、母乳喂养早产儿母乳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和氨基酸比足月儿母乳多,能充分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而早产儿母亲的奶更有利于早产儿的消化吸收,还能提高早产儿的免疫能力,对抗感染有很大作用。
对不能吸吮或吸吮力弱的孩子,妈妈要按时挤奶,然后将挤出来的奶喂婴儿。
(1)哺乳前的准备:按摩乳房,一促进血液循环和乳腺管的增生;擦洗乳头,用毛巾清水擦洗,勿用肥皂。
(2)哺乳姿势:如吸吮、吞咽反射好,一般要抱起喂养,方法为母亲坐在高矮合适的椅子上,一侧腿抬高,脚下垫一小凳,婴儿头部略抬高,喂养时母亲用食指及中指夹住乳房,以防堵塞婴儿鼻部。
此外,母亲身体要紧密相贴,应使婴儿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
喂养后把婴儿竖起,轻拍背部,以免溢乳。
7、正确更换尿布选择柔软、刺激性小、吸水性腔的尿布,有条件者最好选择一次性尿垫,注意勤换尿布,每次排便后用清水冲洗,以防臀炎。
8、洗澡的方法早产儿体温稳定,一般情况好,应每日沐浴一次,水温40℃,室温27℃,用中性肥皂。
新生儿科早产儿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早产儿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保暖:病室内要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为宜。
生后即放置在暖箱中。
禁止为体温低或不稳定的婴儿沐浴。
各项检查、治疗尽量在暖箱内集中进行,以减少散热。
2.保持舒适体位:舒适的体位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可采取以下体位:1)促进屈曲体位:用毛巾或床单制作早产儿的鸟巢式卧具,使其脚能触及衣物,手能触及毛巾、床单,有安全感;包裹婴儿时要确定婴儿的手能触及面部,以利头、手互动。
2)头颅塑形:使用水枕,可避免早产儿双侧头部平坦,以免因头部平坦造成持久的体格及心理社会适应困难。
3)俯卧位:俯卧位可以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作,对于改善早产儿呼吸和肺功能有很大作用。
但俯卧位时小儿易将口鼻俯于床面,引起窒息和猝死,应引起注意。
3.喂养:早产儿尽可能用母乳喂养,也可用乳库奶喂养,必要时使用适合早产儿的配方乳。
喂奶前常规用生理盐水或1%碳酸氢钠溶液洗胃。
开始先试喂2次10%葡萄糖液,每次3~5mL,再喂稀释奶,逐渐到配方奶,直至达到每日需要热量。
喂奶切忌过速,以免发生胃食管反流致误吸;喂奶后不要立即更换尿布,以防止体位变动发生呕吐。
保持半侧卧位或平卧、俯卧,头转向一侧,每4h翻身、转换体位1次。
吸吮能力差或不会吞咽的早产儿可用鼻胃管或鼻肠管喂养,每次进食前应抽吸胃管,如胃管内残留奶量大于喂奶量的1/3以上则应减量或暂停1次,必要时给予全静脉或部分静脉高营养。
4.预防感染:早产儿抵抗力低下,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在接触早产儿前要严格洗手,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患感冒时不能接触早产儿。
奶具严格消毒,1人1奶瓶1奶嘴。
每日行脐部、口腔护理2次。
暖箱要彻底清洁消毒后才能使用,使用期间每日用消毒液擦拭1次,使用7d后要更换暖箱。
5.保证有效呼吸:注意呼吸的节律和次数,如有气促、呼吸暂停及时给氧。
通过经皮氧饱和度监测或血气分析,随时调整吸氧浓度,SaO-85%以下给氧浓度30%~40%,浓度不可过高,以免发生氧中毒。
新生儿科新生儿脐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新生儿脐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1.脐部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轻者沐浴后用安尔碘进行局部消毒;局部有脓性分泌物者,用3%过氧化氢液冲洗后以安尔碘涂擦,消毒时要将脐带提起,把脐窝内的分泌物擦净。
必要时每日做数次脐部护理。
2.如局部发生蜂窝组织炎,遵医嘱用如意金黄散调敷;如有脓肿形成则需切开引流;重者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时,遵医嘱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3.如有肉芽组织增生或慢性肉芽肿病时,可用硝酸银棉棒烧灼(注意勿损伤周围皮肤),然后生理盐水擦洗,再涂以安尔碘。
4.预防感染:勤换尿布,保持局部干燥,防止大小便污染。
【应急措施】
1.脐部渗血:消毒后应立即给予加压包扎,也可以给予云南白药止血。
2.如发现患儿体温升高、精神萎靡、拒乳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值班医生积极给予处理。
【健康教育】
1.对产妇做好产前健康指导,建议到条件好的医院生产。
2.做好家庭护理,保持脐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不可在脐部涂抹香灰或撒一些没有消过毒的药粉。
3.脐带未脱落的新生儿不要洗盆浴,洗淋浴时要保护好脐部。
洗浴后重新消毒脐带残端和根部。
尿布上端不要紧贴脐部,以免浸湿脐部。
新生儿科新生儿呕吐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新生儿呕吐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1.按医嘱禁食、洗胃或试喂奶。
2.防止窒息,喂奶时观察有无呛奶、青紫、发憋,轻症患儿进食时或进食后1h 予以保持头高仰卧位,即床头抬高30°,头偏向一侧。
呕吐严重者24h予以此体位。
3.仔细观察呕吐物的性质,观察新生儿呕吐伴随症状,有无精神萎靡、发热或体温不升、纳气拒食,有无消瘦、眼眶下陷、皮肤干燥起皱等脱水征象,有无前囟饱满、气促、唇绀、口吐白沫、肤色灰暗有花纹、腹部膨胀、腹泻水样大便或血性大便、大便不通等,协助医生查找病因。
4.禁食患儿按医嘱保证药液和补液量顺利进行。
可哺乳者少量多餐,增加喂奶次数,缩短喂奶间隔时间。
胃管喂养者,每隔1~2h鼻饲1次,记录出入量,如入量不足、尿少及时报告医生。
5.每次吐后洗净面颊及颈部,颊部可涂少许凡士林油保护皮肤。
【应急措施】
如患儿发生误吸窒息,立即给予吸出,并适度吸氧。
【健康教育】
1.指导患儿家长合理喂养的方法及喂奶前后患儿的最佳体位。
要在喂奶前换尿布,喂奶后将孩子竖起,轻拍其背部,使吸入的空气排出,以防溢奶。
喂奶后尽量少搬动孩子,取右侧卧位,略抬高头部,避免呕吐。
2.向家长介绍新生儿溢乳和呕吐的区别。
溢乳多数是从口角自然流出,孩子很安详,无明显异常表现。
呕吐之前往往可以见到小儿烦躁不安,呕吐时有痛苦的表情,呕吐物从胃中冲出。
3.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合理喂养,一次喂奶量不可过多,要遵照医生的嘱咐循序渐进增加喂奶量。
新生儿科患者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患者健康教育新生儿科患者健康教育对于婴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新生儿是生命的脆弱群体,需要特别的关注和照料。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具备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婴儿得到良好的护理。
本文将探讨新生儿科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介绍一些常见的健康教育内容,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
新生儿是生命的奇迹,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
然而,由于生理结构尚未完全成熟,新生儿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因此,新生儿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家长需要了解如何正确喂养新生儿。
母乳喂养是最为理想的喂养方式,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的提高。
家长应该学会正确的喂养姿势和时间,以及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以确保母乳的质量。
除了喂养,新生儿的日常护理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长需要学会给宝宝洗澡、换尿布、按摩等基本护理技巧。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和温度的适宜,避免宝宝受凉或感染。
同时,家长还应该了解如何正确判断宝宝的健康状况,包括体温、呼吸、吃奶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并求助医生。
另外,家长需要学会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比如,新生儿常见的感冒、湿疹等疾病,家长应该了解引起疾病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室内空气污染等。
同时,在发现宝宝出现不适症状时,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家长应该注重技巧和方法。
首先,要与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及时向他们询问和反馈宝宝的健康状况,以便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其次,家长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讲座,与其他家长分享经验和教训,形成互助和支持的群体。
总之,新生儿科患者健康教育是保障宝宝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家长应该重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育儿技能,为宝宝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长环境。
希望每一个新生儿都能茁壮成长,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新生儿科母婴同室健康宣教
新生儿科母婴同室健康教育单
健康宣教:
1.防止窒息,喂奶后由下至上轻拍背部,排出咽下的空气。
让患儿处于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呛奶。
专人看护,防止胃食管返流引起窒息。
2. 注意体温。
36.5—37.5℃之间。
3. 指导母乳喂养,根据医嘱按需哺乳。
4.留置针拔出后,注意观察针眼的部位有无红肿,硬结,破溃,做好消毒,避免感染。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护士及时处理。
5. 预防感染,如家属有呼吸道感染情况,应禁止接触患儿。
必须接触患儿的母亲如有呼吸道感染应戴口罩进行隔离,减少探视人员,房间注意定时通风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6.注意患儿体温、呼吸、面色的变化,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出院注意事项:指导家属合理喂养。
定期进行体检和预防接种。
指导家属次日带好各种证件结算报销。
(周六、周日医保处休息不能报销)。
床号姓名我是您的责任护士
如对以上宣教知晓并理解请签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概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发生于早产儿,主要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引起,表现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
病因:由于早产儿肺脏发育不成熟肺泡壁缺少表面活性物质,使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不能扩张,严重缺氧和酸中毒。
早产儿、母亲有糖尿病或剖宫产娩出的婴儿发病率较高;窒息也常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出生时可正常,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表现为呼气性呻吟、鼻翼扇动、发绀、三凹征、呼吸节律不整,并可有呼吸暂停。
胸廓开始可隆起,以后渐下陷,肺呼吸音减低,可有细小啰音。
38~48小时为极期,重者多在3天内死亡,病情较轻者3天后渐好转,如并发脑室内出血、肺炎则预后更差。
治疗及护理措施:
1.注意保暖,保持正常体温。
2.纠正缺氧。
3.必要时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
4.加强营养。
5.严格加强消毒隔离制度,以有效地预防交叉感染。
出院指导:
1.宝宝是早产儿,抵抗力低下,注意保暖,减少室内人员的逗留和流动。
2.呼吸能力差,应选用较细的奶孔,柔软的奶嘴喂养,防止呛奶。
3.早期干预,多听音乐和宝宝交流。
4.提倡袋鼠式护理,促进母子感情,给宝宝安全感。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
概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由于多种引起肠粘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
病因:
1.肠道供血不足,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脐动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压、休克等。
2.饮食因素。
3.细菌感染可能与胃肠道缺血、感染、高渗喂养急高粘稠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
大多发生于生后2周内。
起病多急,轻重不一,症状多样。
主要表现为:
1.腹胀常为首发症状,先有胃排空延迟、胃潴留,而后全腹胀。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呕吐呕吐物带胆汁或咖啡色液体。
无呕吐的患儿常可自胃中抽出含胆汁或咖啡渣样胃内容物。
3.腹泻、血便一般先有腹泻,排水样便,每日5~6次,甚至10次左右。
起病1~2天或数日后可排血便,为鲜血、果酱样、黑便或仅于大便中带血丝。
偶有便秘者。
4.其他表现感染中毒症状轻微的患儿体温多正常,可表现为哭闹、拒乳。
感染中毒表现严重,精神萎靡,衰弱无力,可有体温不升、青紫、黄疸、休克、酸中毒。
严重者可有DIC 表现,四肢厥冷、苍白甚至面色青灰。
并发败血症者,全身中毒症状更重。
并发腹膜炎时,腹胀严重,患儿情况更差,腹壁发红、发硬或发亮、水肿。
早产儿易有呼吸暂停、心动过缓。
治疗及护理:
1.给予禁食禁食期间注意静脉补充营养。
2.胃肠减压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量,引流液由胆汁转变为白色的胃液即可拔管。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输血浆、新鲜血等支持疗法。
4.抗生素治疗,选择敏感抗生素应用。
5.外科治疗。
出院指导:
1.提倡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应严格按说明配制。
2.做好奶瓶、奶具的消毒,预防腹泻。
3.注意观察宝宝有无腹胀,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
4.如呕吐,注意呕吐物的量、性质、次数,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5.注意保暖。
概述: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以弥漫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其特点,需要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
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呼吸道疾病。
由于新生儿呼吸器官和功能不成熟,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乃至死亡。
病因:
1.出生前感染:多发生在宫内或产时,如母孕期受细菌、病毒等感染或难产。
2.出生后感染:可有脐炎、皮肤感染和败血症时病原菌经血行入肺感染所致,或被别人传播感染。
临床表现:症状多不典型,少数有咳嗽,体温可不升高。
主要症状是口周发紫、口吐泡沫、呼吸困难、呼吸快,大于45次/分,可能伴有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肋间隙、剑突下凹陷叫三凹征)等表现。
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
有时就是感冒症状,如鼻塞、呛奶。
护理:最重要的是细心护理,抗菌治疗和正确的呼吸道管理。
1.保暖。
2.保持呼吸道通畅,雾化吸痰。
3.必要时氧气治疗。
4.抗菌治疗。
出院指导:
1.细心喂养,防止呛奶。
2.注意保暖,有条件者保持室温在18~20℃,湿度在55~65%,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20~30分钟。
3.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经常洗澡更衣。
概述:新生儿腹泻又称为新生儿消化不良以及新生儿肠炎。
是由多种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病因:
1.新生儿消化系统发育未成熟,机体防疫力差。
2.喂养不当。
3.吸收不良,见于对牛奶蛋白过敏,或糖类耐受性不良。
4.肠道感染,多种细菌、病毒均能引起。
临床表现:病程<2周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为慢性腹泻。
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常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轻症一日腹泻次数在10次以下,每次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
有酸味。
粪质不多,常见白色奶瓣和泡沫,可混有少量粘液。
偶有呕吐、溢乳、纳差、精神尚好。
重者腹泻一日在10次以上,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频繁呕吐。
短时间内明显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2.全身症状:高热或体温不升,精神萎、腹胀、尿少、四肢冷、皮肤发花等,可有脱水和酸中毒。
治疗及护理措施:
1.调整饮食。
2.静脉补液,纠正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3.合理用药,控制感染。
4.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5.加强臀部皮肤的护理,防止红臀的发生。
出院指导:
1.非乳糖不耐受的患儿,提倡母乳喂养,每次喂奶前母亲洗净双手,并清洁奶头方可喂奶。
2.做好奶瓶、奶具消毒。
奶瓶、奶头用后清洗干净煮沸20分钟,吃剩的奶液倒掉。
3.接触宝宝前必须洗手。
如母亲生病而停喂母乳,等康复后继续喂奶。
4.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气味。
5.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选用全棉衣物。
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并涂油保护。
新生儿脓疱疹
概述:新生儿脓疱疹是一种新生儿期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传染性强,容易发生自身接触感染和互相传播。
病因:
1.新生儿皮肤防御功能不健全和对细菌特别敏感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2.营养不良、空气温热、皮肤皱褶处皮肤浸渍也是本病发病的促发因素之一。
3.传染源主要是医护人员或母亲。
临床表现:出生4-10日内发病,一般好发在头面部、尿布包裹区和皮肤的皱褶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也可波及到全身。
在气候炎热的夏天或包裹太多以及皮肤出汗多时更容易发生。
脓疱表皮薄,大小不等,周围无红晕,较周围皮肤稍隆起,疱液开始呈现黄色,不久浑,大疱破裂后可见鲜红色湿润的基底面,此后可结一层黄色的薄痂,痂皮脱落后不留痕迹。
轻症患儿没有全身症状,重症患儿常有发热,吃奶不好等。
治疗及护理:以局部治疗为主。
1.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可用野菊花25g煮水洗澡,每日1-2次。
2.局部用抗生素软膏。
3.脓疱较多,病变较广泛或者全身症状较重,应全身治疗,及早给予有效的抗生素静滴。
4.保持室温在24-26℃左右,湿度55-65%,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每日通风2次。
每天沐浴更衣,沐浴时动作轻柔,皮肤皱褶处洗干净。
选择宽松柔软的棉制衣服,勤换尿布,保持身体清洁干净。
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对脓疱疹感染者进行床边隔离,洗澡时一人一盆一巾一体温计。
操作后要认真消毒手,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分钟,患儿出院后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
出院指导:
1.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特别是臀部、腋下、颈部。
每日洗澡,洗澡后擦干皮肤皱褶水分,保持干燥。
2.衣服选择柔软、舒适、容易穿换的棉织物,尿布选择柔软而吸水性强的,勿用塑料或橡皮包裹。
3.保持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避免对流风,宝宝不可睡在风口。
夏季不宜长期睡空调房间,防止空调病。
冬季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4-26℃。
温度55-65%。
4.接触宝宝前后洗手,如家中有传染病者勿接触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