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古代文学史 诸子散文1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2020-11-09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先秦诸子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先秦诸子散文1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国家天下靠什么来治理,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才是最好的社会等问题是先秦诸子普遍关心和广泛讨论的问题。
参政者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实践活动,刺激了思想人物做深入的思考,由此而引出诸多的思想和理论。
道德、仁义、礼法、刑政等成为思想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政治哲学范畴。
一方面,久有传统的“礼”早就具有“法”的意义,以自然与道德为存在的前提,始终受到执政者的重视;另一方面,新兴的“法”层出不穷,逐渐发展,不断融入具有法的规定性的“礼”。
于是,先秦诸子纷纷对“礼”和“法”的起源及其表现方式、功能作用,以及对“礼”与“法”、“礼”与“刑”的关系等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反映了当时思想界不同的政治倾向和主张,成为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
考察先秦诸子对“礼”与“法”的观念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礼的观念中所包含的“法”的意义,进一步了解所谓“法出于礼”、“礼归于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古人论及先秦诸子,习惯于以学派分疏为线索,或分论六家之要旨,或罗列十家之著述。
这一思路实源出于《荀子·非十二子》篇和《庄子·天下》篇,也成为直至今日我们研究诸子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这确实反映着思想发展的源流与脉络,各家各派自有其特征可以言说。
但是,思想本身又不能完全以门户相对立而固守一说,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及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而且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5诸子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5诸子散文诸子散文主要起源于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不仅运用辩论和议论的方式,还采用了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达。
因此,诸子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思想家的著作中。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有《庄子》、《荀子》等。
《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散文集之一、《庄子》以想象力丰富、行文流畅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意的境界。
其中,庄子以幽默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境界,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特点。
尤其是庄子对于自然界的描写,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荀子》是另一部备受推崇的诸子散文作品,它是荀子学派的代表作品,是一部系统阐述荀子思想的著作。
《荀子》以论述和议论的方式阐释了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他对于政治、道德、教育等问题的独特见解。
荀子的散文语言简练精当,内容丰富多样,言简意赅,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他通过对于天道、人性、政治等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于后世的哲学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庄子》和《荀子》,还有其他一些诸子散文也值得一提。
如《韩非子》、《孟子》、《墨子》等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
这些散文作品的共同特点就是语言生动、精练,并且内容广泛,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
诸子散文在思想观点上各具特色,但都反映了当时思想家对于社会问题和人生命运的思考。
总结起来,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代表了当时思想家对于社会、政治、伦理等问题的思考和观点。
诸子散文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宣传和倡导的作用,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精品,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智慧的结晶。
现代人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散文作品,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力量,对于自己的思考和人生意义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1古代文学之诸子散文
2、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参考答案:《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有不少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
3、谈谈《孟子》的文学价值。
参考答案:《孟子》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其次,《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或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鱼我所欲也”章。再次,《孟子》词彩华赡,痛快流利,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不少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
3、写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
古文运动: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响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一 个高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 孔孟的文章,在封建时代是读书人必修的课程, 思想和文风影响深远这,旧时文人无不受到 《论语》、《孟子》的熏陶。
汉初的政治家贾谊、晁错深受孔、孟、荀、 韩以及纵横家的影响;魏晋以后,老庄思想盛 行,阮籍、嵇康的散文深受庄子文章的影响。 唐宋古文大家,以恢复古道为旗帜,以先秦诸 子文章为典范:韩愈推崇孟子,苏轼博采众长, 尤其倾心于庄子汪洋恣肆的文风。因此可以说, 先秦诸子散文的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现在。
《庄子》的艺术特色为:
1、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 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 说理生动形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2、善用譬喻。它不但譬喻多,而且运用灵 活。
3、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 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 歌语言的特点。
总之,《庄子》一书,特别是内篇, 有时象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充满了天 簌般的诗意;有时象万斛源泉,随地涌 出,汪洋恣肆,妙趣横生,具有浪漫主 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在先秦的说理文 中,即使在后世的古典散文中亦罕有伦 比。
于众体之中,韩非特擅驳论。
《韩非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言荟 萃。据统计,书中共有寓言故事三百多则,居 先秦各家著作之首。先秦本是寓言文学繁荣的 时代。先秦寓言数量之众,思想之深,艺术之 出色,均为后世寓言望尘莫及。然而它们大多 是先秦著作中说理的手段或叙事的有机组成部 分,尚未独立成体。到了韩非手中,则发生很 大变化。韩非对散见各书和流传民间的众多寓 言故事作了系统的收集整理,再加上自己的创 作,然后分门别类加以编排,第一次推出蔚为 大观的寓言专辑,载于《韩非子》中《说林》 及内、外《储说》篇里。
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5 诸子散文
1)浓厚的论辩色彩,高超的论辩艺 术 ①为何好辩。 ②灵活地使用逻辑推理,善于把握对 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欲擒故纵。 ③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寓言。
①为何好辩
第一,个性凌厉、志向远大。 第二,策士的时代,雄辩的时代。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 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 )
4)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文学 见解。 为了解历史人物而论述其有关时代背景。 《孟子· 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 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用自己的心思去揣度别人的意图。 《孟子· 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3.《孟子》的散文艺术——“雄辩”
道 德 一、自然、无 无为 贵柔、守雌、不 争 小国寡民
《老子》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
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
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
《老子》
“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 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 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 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四、《孟子》
1.孟子和《孟子》
名轲(前385年—前 304年) 《孟子》为孟子晚年 和弟子万章等人共同 编定
2.孟子的思想主张
1)仁政 ( “王道” )和民本 《孟子· 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制民之产 《孟子· 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 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ch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 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ɡ]序 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 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 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大学语文_诸子百家与诸子散文
荀子名况,字卿, 荀 战国时期赵国人,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子 时人尊称“荀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 于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论辩体
战国中期
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
《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韩非子》
儒家学派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 学派。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 ,思想 家、教育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 加以发展。 代表人物:孔子(圣人)、 孟子(亚圣)、荀子。
孔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 《周易》、《尚书》、《诗经》 《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 《孟子》。
道家学派
道家学说形成于先秦时期,主张 清静无为,与世无争。 道家学派以‚道‛来探究自然、 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墨 墨子,又称墨翟, 春秋时期鲁国人, 墨家学派创始人。 子
墨子名言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译文】兴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祸害。 “兼爱。” 【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 天下所有的人。 “非攻。” 【译文】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尚贤。” 【译文】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 备的人。
子
“不学礼,无以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礼之用,和为贵。”“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小不忍则乱大谋。”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诸子散文——精选推荐
诸⼦散⽂诸⼦散⽂: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对⾃然和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
九流⼗家:先秦⾄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汉代刘歆曾把先秦和汉初诸⼦思想分为⼗家,并分别指出其思想渊源。
所谓⼗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说家。
此⼗家中,除⼩说家⽽外,称为九流。
诸⼦散⽂兴起的原因:1、私学兴起,私家著述出现2、战国之时,百家争鸣,处⼠横议3、⼠阶层的兴起,为散⽂勃兴准备了⼈才条件4、⽂学⾃⾝的发展,呼唤新的⽂学样式诸⼦散⽂的发展轨迹:初期:《论语》是我国第⼀部语录体散⽂集《⽼⼦》《墨⼦》等语录体散⽂;第⼆阶段:对话体论辩⽂,代表作品为《孟⼦》和《庄⼦》。
第三阶段:为《荀⼦》和《韩⾮⼦》的专题论⽂,标志着我国论说⽂的成熟。
孔⼦和《论语》孔⼦思想:1、思想核⼼(伦理):仁与礼2、政治思想:⼤同理想3、教育思想:有教⽆类4、哲学思想:中庸5、⽂艺思想:尽善尽美、中和之美。
6、天命观:对⿁神虔诚⽽重⼈事。
《论语》:⼀部记述孔⼦及其弟⼦⾔⾏的语录体散⽂集,由孔⼦弟⼦及再传弟⼦纂录⽽成,中国⽂化经典之⾸、《四书》之⾸。
《论语》之名为编撰者所定,并⾮后⼈所加,论,即论次编纂之意,语,即指孔⼦及其弟⼦之⾔语。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内容:是春秋时期新的社会思想的集中概括,核⼼思想是“仁”。
地位:是先秦诸⼦语录体散⽂的代表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宋《⼆程语录》、《朱⼦语类》)。
⽂学价值(艺术特⾊)(1)语⾔特⾊:①⾔简意赅,含蓄隽永②善⽤⽐喻,形象⽣动,明⽩易懂(2)形象特⾊:鲜明具体,栩栩如⽣①孔⼦形象:问题:孔⼦在弟⼦⼼⽬中是⼀个什么样的⼈?既伟⼤⼜平凡,朴朴实实,有⾎有⾁。
追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安贫乐道:饭疏⾷…威望:⼦贡说:仲尼,⽇⽉也,⽆得⽽逾也,颜渊说“仰之弥⾼,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态度:当仁不让与师,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佾舞于庭缺点:迂腐,吾不如⽼农,⼩⼈哉,樊须也。
诸子散文——精选推荐
诸⼦散⽂诸⼦散⽂中国⽂化⿍盛的代表从春秋后期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历史上的⼀个⼤变⾰的时代,也是⼀个产⽣了空前光辉灿烂的⽂化的时代。
在这⼀新的历史时期,⽂化思想⾮常活跃,科学⽂化取得了很⼤进步。
⽽且由这时创建起来的⽂化和⽂化学术思想,差不多影响了我国后世⼏千年的⽂化发展和⽂化学术思想。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
春秋末年,逐渐产⽣了“⼠”的阶层。
孔⼦是第⼀个开创私⼈讲学的教育家,他提出“有教⽆类”。
战国时代,“⼠”的阶层越发庞⼤。
“⼠”来⾃各个阶级、阶层,也代表其利益。
他们围绕着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了战国时代所谓“百家争鸣”的局⾯,⽽且开始出现私家著述的风⽓。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散⽂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代表这⼏家的著作是:《论语》、《孟⼦》、《荀⼦》、《墨⼦》、《⽼⼦》、《庄⼦》、《韩⾮⼦》。
《⽼⼦》⼜名《道德经》,道家经典著作。
相传为⽼⼦所著。
⽼⼦,即⽼聃,据说姓李名⽿,字伯阳,道家学派创始⼈。
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后退隐。
史载“孔⼦问礼于⽼聃”,鲁迅先⽣曾做《出关》叙述此事。
《⽼⼦》的基本思想“道”的思想:1、“道⽣⼀,⼀⽣⼆,⼆⽣三,三⽣万物。
”——万物之源起2、“⼈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然乃世界的终极规律3、“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
”——道是可知的4、“道⽣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贵德”——道与德的关系辩证法思想:中国⽂化不重视概念的判断,这也避免了社会的争论。
这⼤概也是⼀种和谐吧。
1、“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世界是对⽴统⼀的。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对⽴双⽅相互转化。
3、“反者道之动”——对⽴也是世界的本来形态,是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
因此我们需要宽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二、我国神话系统
• 古代神话散见于《楚辞》、《山海经》、《淮南 子》等古籍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 创世神话 • 自然灾害神话 • 战争神话
(一)创世神话
• 盘古开天地 •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开辟天地的故事最为
著名: •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
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 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 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 整《三五历纪》) • 这类创世神话提出了后来宗教、哲学与科学关注的 一个核心问题——宇宙的起源。
•愉快的劳动生活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易·归妹》上六)
•思恋之歌 候人兮猗。(《吕氏春秋·音初篇·候人歌》)
•再现劳动过程的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弹歌》)
特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
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 奏自然也不复杂。
• 其次,神话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精神的源头,它极 大地激发着中国文学的想象力,标志着浪漫主义创 作方法在中国的诞生。
• 第三,神话中包含着大量文化的心理原型,它为中 国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母题,成为题材与灵 感的重要来源。
第二章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 《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 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 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 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 夸夫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桃)林。
• 夸父逐日应是一个驱除旱魔的巫术。同鲧一样, 夸父也是在杀神仪式中为部落献出了生命。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诸子散文(精选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诸子散文
1、诸子百家
2、孔孟
3、老庄
4、《韩非子》
5、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6、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7、谈谈《孟子》的文学价值。
8、《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
9、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
(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淮南子
20、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1、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2、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3、简述王充的文学主张。
24、谈谈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
25、简述汉大赋的成因及特点。
26、孔子是用什么来区分君子和小人的()
A.财富
B.地位
C.声望
D.道德
27、《论语》“诗可以怨”说
28、《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29、《毛诗大序》的“变风”、“变雅”说。
名词解释诸子散文
名词解释诸子散文1.引言1.1 概述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要探讨的主题是诸子散文的名词解释。
在介绍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形式的散文,它是由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们所创作的一种散文体裁。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子散文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它不同于传统的文言散文,更多地体现了古代思想家们对于人生、道德、哲学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达。
诸子散文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真实写照,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诸子散文的特点是多样而丰富的,它不拘一格,不受形式的限制。
在形式上,它既可以是短小精悍的小品,也可以是长度较长的散文篇章;在内容上,它涵盖了古代思想家们关于政治、伦理、心理、宇宙等方面的思考。
诸子散文的创作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议论述说为主,有的以对话形式展开,有的以记叙抒情的方式表达。
这种多样性使得诸子散文不仅成为了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古代哲学思想提供了更为直观和生动的途径。
通过学习和研究诸子散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观点,进一步领悟和掌握他们对于人生、道德、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同时,诸子散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我们将从名词解释的角度深入探究诸子散文的内涵和特点,希望能够为读者们带来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诸子散文进行深入剖析,希望读者们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收获。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组织框架和布局方式,它决定了文章的逻辑脉络和信息呈现方式。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能够凸显文章的主题、加强信息的传达并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具体来说,引言部分对文章主题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介绍了本文的目的和大纲。
接下来,正文部分包括了名词解释和诸子散文两个子部分。
名词解释部分对相关的名词进行了解释和定义,旨在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诸子散文
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
《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 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 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 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 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二、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言近旨 远、词约义丰)语言上大量使用口语,营造出 明白晓畅、平实深刻、富含哲理的语言风格; 《子罕》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 柏之后凋也。’‛ 《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形象简约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2.老子的思想:
A.哲学思想,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认为 万事万物都源于‚道‛。宇宙本源和万事万物 都来源于‚道‛。辩证法观点,一切事物均具 有正反两面,并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B.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要顺 应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 C.社会理想,‚小国寡民‛,小国之间 彼此不交往,避免相互之间利益的争夺。
C.《论语》之文学色彩
一、人物形象。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 展示了人物形象 ;
《论语》只记录了孔子生活的一些片断,而非孔 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 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 人形象。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 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联盟 机智的子贡等。
3.《老子》 《老子》是由老子自己撰写的,《论 语》、《墨子》等已见引用《老子》之语,故 其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战国初期。《老子》分上 下卷,上卷讲‚道‛开始,下卷以讲‚德‛开 端,故又称《道德经》。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是千百年来流传最广 的注本。
【大语论文】先秦诸子散文
逍遥游——自然之道一、诸子散文秦朝统一中国之前,我国文化史上曾经有过一段炫目的百家争鸣的时光,即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
在春秋战国这段时间里,我国涌现了大量派别不同、思想各异的思想文化流派,这些流派不止在他们自己的时代影响了很多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还给中华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先秦诸子的各种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奠基。
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文理不分。
它们都拥有极高的文学造诣,无论在文体、语言、结构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时大多是哲学著作,故又称为哲理散文。
详细地论述他们,无疑是哲学家的任务。
据有关典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有这样十一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宋钳;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聃、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陈相;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
诸子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不论这些散文如何形式多变,词章华美,形象瑰丽,风格多彩,技巧高超,想象丰富,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即推扬自己的治世思想。
今天,我们就单道家流派的代表人庄周的作品,谈谈道家庄子的文章的思想核心。
与其他诸子一样,鉴于庄子作品的内涵之深刻,我们将挑出其中一篇,级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一篇,逍遥游。
二、庄子在论述一个人的作品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这个人本身。
庄子从来就是个洒脱不羁的人。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今河南商丘),与老子并列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他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
作为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说及思想的主要创始人,庄子年轻时和所有诸子一样,也是个在仕途上惨淡的青年,在看尽世间冷暖之后,他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将精力转向著书立说,坚持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甚至连别人请他去当官他都不愿意入世。
诸子散文概说
当百家争鸣开始出现的时候,周天子的 权威早已不复存在,多政治中心并存的 局面使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为了争 取士的支持,寻找安邦强国的理论借鉴 ,一些统治者以优厚的待遇招揽游士, 鼓励不同学派自由讲学议论。
齐国在都门外的稷下建立学宫,威、宣之世 ,稷下学宫发展到千余人,邹衍、淳于髡、 田骈、接子、慎到等著名学者被称作稷下先 生,“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 论”(《史记 · 田齐世家》)。孟子、荀子 以及宋銒、尹文等都在稷下从事过学术活动 。
各国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采取更有 效的剥削方式和统治方式,在掀起了变法运 动。他们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大力 进行兼并战争;为了保全自己,削弱和兼并 他人,又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华夏民 族就在这种大混乱、大变革中走向统一。
这一时期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取 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其突出表现是百家争 鸣局面的形成,而这一局面的形成又是以 士阶层的兴起为背景的。
富于情感:战国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不 惟说理叙事,而且言志与抒情,表现在 形式上,则是大量运用语气词、感叹句 、反问句,造成很强的抒情性。道家和 《荀子》的散文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 ,行文往往用韵,节奏鲜明,铿锵悦耳 。
总之,诸子散文寓理于形、情理兼备、 文辞富美,极大地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感 染力。
作者在写作时不受任何束缚,各抒己见, 不拘一格,他们的个性鲜明地体现在作品 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风格。诸子散文中 ,“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 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 各有千秋。”(郭沫若《十批判书 · 荀子 的批判》)
3 、注重形象,富于情感
注重形象:诸子散文虽然不出历史与学术 著作的范围,但都有不同程度的文学性。 作者无论是讲学论道,还是与人论争,都 力求浅显生动。他们往往从具体的生活现 象出发,取譬设喻,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文学史(诸子散文)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 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虽不是我国说理文体 制的主流,但后代不乏类似之作。 • 成熟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更是我国说 理文的主要模式。 • 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但无 论是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还是阐发 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 抽象思辨来完成, 还灌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 了生动的感性形象。
对话体和寓言体
• 对话体:《孟子》、《墨子》 • 寓言体:《庄子》
《墨子》内容
• 一、反映墨子的主要思想和代表其 说理风格的《尚贤》、《尚同》、 《兼爱》、《非攻》等10论。 • 二、包括与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 有关的知识。 • 三、墨子军事思想。
《墨子》文学特色
• 《墨子》重视逻辑和实证,归纳推理和 类比推理是最常用的论证方法。 • 采用整齐的同型构造法,极为条理明晰, 但缺少行文的变化。 • 《墨子》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质朴无华 • 《墨子》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有 内在逻辑。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 成了。
•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 走圹也 。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 求鱼也 。
• • • • • • •
鲲鹏 任公子垂钓 杯水芥舟,朝菌蟪蛄 蜗角蛮触 骷髅论道 罔两问影 庄周梦蝶
•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 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 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 沌死。
《庄子》文学特色
• 1、想像丰富,构思奇特,汪洋恣肆,极 富浪漫主义色彩。 • 2、《庄子》长于描绘,善于形容,叙事 状物常常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 3、富于抒情意味,充满感情色彩。 • 4、大量运用寓言 。
文史知识|诸子散文
文史知识|诸子散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诸子散文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著作,文中包含了不同学派的政治思想以及学术观点。
在“百家竞作,九流并起”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流派种类繁多,各流派的领军人物纷纷著书立说,以宣扬本流派。
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诸子散文的发展的三个时期】第一期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这一时期的著作以语录体为主。
主要著作先有《论语》,后有《老子》、《墨子》。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一本语录体散文。
第二期是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
所记的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的形式。
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
主要特点是词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
《孟子》以对话为主,富于雄辩,议论酣畅,气势磅礴。
《庄子》说理论证,文笔纵横恣肆,想象丰富奇特,大量运用寓言,对后世的浪漫主义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期是战国后期,则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
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
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
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它们都对我国汉魏以来的哲理散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特点】诸子散文风格迥异,如《论语》、《老子》言简意骇,意蕴含蓄,哲理性强;《孟子》、《庄子》气势恢弘,潇洒生动,行文多有比喻和寓言;《墨子》、《荀子》、《韩非子》则长于论理,逻辑性强。
诸子散文经历了语录体散文,专题性论文、对话论辨体散文几个阶段的发展后,日趋成熟,为中国古代论说文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诸子散文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 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 (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 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 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 语· 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 乡人也赞他‚博学‛。
“九流十家”:儒家、道家、阴
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 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九流 十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 的总称。
先秦诸子的共同特点是:
立足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面对社会
和人生,作富有理性特色的思考,力 图对自然和社会的存在,政治、经济、 军事斗争,道德形式,伦理关系,人 生价值以及人的主体思维、感情欲求 的发展,做超出感性经验范围以上的、 具有理论性原则性规律性的说明、阐 释和总结,以求从中寻找出解决现实 问题的方案,设计出社会发展的蓝图。
二、孔子生平与思想
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 人。中国春秋末 期伟大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 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 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 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诸侯之家
公卿之家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 “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 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粢之 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 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 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 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 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 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 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见《史记· 太史公自
中国古代文学史:4.先秦诸子散文(上)
孔子
孟子
老子
墨子
稷下学宫
诸子百家
• 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 、杂家、小说家。
• 继巫史之后又一个文化知识阶层。相对独立的人格,不完 全依附王室。
• 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已任。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
• 政治参与意识强烈,关注现实人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 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 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 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 ◦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十八章】
◦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 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
《老子》一书的文学性
• 精警凝练,言简旨深。 • 形象说理,善用比喻。 • 文多用韵,句多排偶,音韵错落,如哲理诗。
• (2)帛书本: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本和乙本。
现有: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老子》一书的版本
• (3)传世本: • 最有名的注本: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现在有:(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 2011
此外,比较常用的有: 河上公《道德经章句》本 严遵《道德真经指归》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论语》、《老子》
二、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 《孟子》、《庄子》 三、专论体(战国后期) 《荀子》、《韩非子》
一、孔子及
一、庄子与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 369—286前),名周, 字子休,战国时宋蒙县 人。 《汉书·艺文志》载, 《庄子》有五十二篇。 今存三十三篇。分为内 篇(七篇)、外篇(十 五篇)、杂篇(十一 篇)。
二、《庄子》的思想 1、哲学观:“பைடு நூலகம்”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 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 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
《孟子》的论辩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或顺 应对方心理,启发诱导;或迂回包围,引 人入彀;或设问反诘,步步紧逼。文章因 此显得跌宕多姿,富于雄辩性和说服力。
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 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 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 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 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 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 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 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 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 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 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有教无类
论尽善尽美
《八佾》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 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诗经》
《颜渊》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 蔽之曰:思无邪。‛又:‚质胜文则野,文 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汉书· 艺文志》说:“《论语》者,孔 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 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 《论语》。 • 《鲁论》、《古论》和《齐论》
二、《论语》思想内容
1、政治思想 “礼” 和 “仁”。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 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 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等内容。 •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 范。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 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创立了儒家学说;教育家 , 首创私学,打破了官府的垄断 局面,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 划时代的创举;在文化典籍整 理方面, “序《诗》、传 《易》、《礼》、《乐》,作 《春秋》” (《史记· 孔子世 家》)。
知言养气:
《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 吾浩然之气。‛即,作者必须首先具有 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 气”,具备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才 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此说被后人广泛 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 古代文论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三、《孟子》的文学价值
1、长于论辩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 公下》)
5、诗论
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 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 之。‛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 思想意志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受拘 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起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 也。‛即,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 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 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体验作者的思想感 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正确理解 作品的思想内涵。
2、长于譬喻
赵歧《孟子题辞》:‚长于譬喻,辞不迫切, 而意已独至。‛ 《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
2、气势浩然的文风
文采华赡,清畅流利,气势充沛,感情 强烈,很富于鼓动性。
《齐桓晋文之事》
《史记· 孟子列传》
•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 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 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 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 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 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 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论
“仁”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 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3、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感情 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的语言 风格。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 罕》)
• 4.《论语》通过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简 单的故事,反映了孔子与他人的关系,展 示了一系列人物的性格
•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 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 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 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 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 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 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 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
论 为人
•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 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诲人不 倦”。
1、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全书有近二百则 大大小小的寓言。
《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 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 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 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 领悟其中的哲理。
(1)《庄子》寓言的特点:
庄子的社会图景: 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 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而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夫至德之世,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 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4、美学观 追求自然率真,崇尚“天地之美”
只有自然无为之美,才是最高层次的美,才是 真正的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知北游》) 庄子还认为美不可言传,而只能意会,人们应 该“得意而忘言”(《外物》)。
一、孟子及《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 (今山东邹县)人,幼年丧父,家庭贫 困,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其学 术渊源,与孔子一脉相承。 战国中后期, 孟子是儒家八派之一,地位并不高,唐 以后逐渐受推崇,元文宗时被封为“亚 圣”,仅次于“至圣”孔子。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 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 《孟子》今存七篇,即《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公》、《离娄》、 《万章》、《告子》和《尽心》,每 篇又各分上、下。
庄子的这一观点因为接触到艺术活动中的审美 境界、审美感受等问题,对后世美学影响很大。
三、《庄子》的文学价值 《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 的文学色彩。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 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 熟的阶段。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 散文的最高成就。 鲁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
①虚构
神话故事有的有原型,有的是杜撰;
历史人物大都面目全非;
虚构的物象:罔两、无足、知和等。
②浪漫色彩
想象的奇特和夸张: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 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 垂天之云。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 文 概》)
③对人、事细致的描绘
• 2.《论语》通过精炼概括的语言,塑 造了一个有个性、有血肉、有多重性 格侧面、有七情六欲的灵气活现的孔 子形象。
•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 其羊,我爱其礼。
•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 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 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 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 也!
三、《论语》的文学价值
1、 《论语》在取象用象上自然多
变,不着痕迹地融化在叙说、议论、 评述、感叹中,并能赋予简单凝练 的意象以多重的丰富内蕴。
• 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匮而藏诸?求善 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 贾者也!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