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和贸易读书笔记
地理与国际贸易认识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地理与国际贸易认识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2c0f2eb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e.png)
地理与国际贸易认识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地理因素是国际贸易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理条件直接影响着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包括交通运输、资源分布、区位优势等方面。
本文将从地理的角度探讨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交通运输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理条件影响了交通运输的效率和成本,进而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举例来说,一个国家如果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利,其贸易活动可能会受到限制,因为货物的运输成本会上升,交货时间会延长,从而降低贸易的竞争力。
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国家则能够更好地参与全球贸易,享受到跨国贸易带来的发展机会。
二、资源分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同国家的资源分布存在差异,这也是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之一。
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出口资源,从而获取经济利益。
而资源匮乏的国家则需要进口资源,以满足自身的生产和消费需求。
因此,资源在全球的不均衡分布,催生了国际贸易的需求和模式,地理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区位优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地理条件也决定了国家的区位优势,从而对国际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一个国家如果位于重要的贸易路线上,或者拥有良好的港口,就可以成为贸易的枢纽,吸引更多的国际贸易流量。
同时,区位优势也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例如加工贸易、转口贸易等。
对于没有区位优势的国家,其贸易活动可能会受到限制,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取竞争优势。
四、地理决定经济形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地理条件不仅仅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方式和效率,还对经济形态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可能会成为农产品的出口国;而一个国家如果拥有矿产资源,可能会成为资源类产品的出口国。
地理条件决定了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特色,从而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方向和内容。
综上所述,地理对国际贸易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
交通运输、资源分布、区位优势和地理决定的经济形态,都是地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重要方面。
国际贸易地理心得体会3篇
![国际贸易地理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77fc2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4.png)
国际贸易地理心得体会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演讲稿、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report book,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letter of agreement, contract agreement, speech draft, self-assessment,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ould like to know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how to write, stay tuned!国际贸易地理心得体会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国际贸易地理心得体会3篇世界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心得,以供参考。
地理与国际贸易了解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地理与国际贸易了解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192a69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1.png)
地理与国际贸易了解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地理是国际贸易中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理条件的差异,各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贸易时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地理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并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支持这些观点。
1. 地理的区位和交通网络地理区位是国际贸易最基本的影响因素之一。
国家的地理位置可以决定其与其他国家的交通往来是否便利。
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促进国家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加强商品和服务的流通。
相反,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往往会导致交通成本高昂,限制了国家的外贸活动。
例如,位于欧洲大陆中心的德国拥有便捷的陆路和水路交通网络,使其成为欧洲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其地理位置使得德国可以通过欧洲联盟的内部市场和附近国家的贸易走廊来扩大其出口业务。
而受制于地理条件,像尼泊尔这样的内陆国家交通不便,可能会限制其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往来,使其依赖于邻国的陆路或海路通道,而这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贸易障碍。
2. 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地理条件还会对国际贸易的自然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各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各不相同,这决定了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地理条件也可以影响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特化方向,从而进一步影响其对外贸易的情况。
例如,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石和煤炭。
其地理位置使得澳大利亚可以将这些矿产资源以大规模出口的方式供应给全球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出口国。
另一方面,像芬兰这样的北欧国家地理条件寒冷,适宜林业等资源开发,这使得木材和纸浆成为该国的主要出口商品。
3. 气候和农业发展地理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可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
以此为基础,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会形成一定的农产品竞争优势。
例如,巴西位于热带地区,拥有丰富的阳光、雨水和肥沃的土壤,这使得巴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出口国之一。
另一方面,像荷兰这样的北欧国家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农业发展相对有限,但他们通过农业技术的创新,如温室种植技术,仍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地理读书笔记4篇
![地理读书笔记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9533a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9.png)
地理读书笔记4篇地理读书笔记4篇高中地理教师读书笔记(二)《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戴卫星,夏建龙;“从有效性视角审视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1、有效的提问应该引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水循环教学中,就水循环的概念、类型提问,没有思考的价值。
如果变换切入的角度,可以是另一番景象(1)李白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地理科学的角度看正确吗?(2)长江水参与的水循环是那一种?三峡大坝改变了水循环的那些环节?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敢问、激发学生想问,指导学生会问。
注意倾听,将学生的问题转化为学习资源。
2、触摸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3、在乎沿途的风景和观赏风景的心情。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次旅行的话,终点是三维目标。
教师是知识丰富、思维灵动且善于发现意外风景的导游。
让你的团队和你一起享受一次充满激情和快乐、体验和收获的行程,并顺利抵达三维的目的地。
如等高线地形图学习时的寻宝游戏,我军攻击线路选择。
4、合作探究的问题具有适度的思维含量,是有效探究的关键。
设置情境,在有趣的情景中思考讨论问题事半功倍。
如就世界的人种,仅就人种类型、分布、差异等现成知识,没有探究的必要。
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度开发,比如提供世界不同种族杰出代表背景材料,讨论种族优劣问题;提供人种与地理环境关系背景资料,探讨人种与地理环境。
5、寻找失落的情感对学生满怀希望,相信人人都能成功,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帮助成功。
不仅教知识,更重视传播人生理念。
如关于环境问题的漫画,幽默辛辣、形象生动、富有感情因素,让学生去领会,感悟蕴含在其中的道理。
(学习环境保护后可以就某一方面环境问题创作漫画) 合理评价与善待学生的错误。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刘倩;“地理课堂中的留白策略”时间上的留白:1、合理把握课堂节奏,在紧张的思维活动间隙给学生整理、领悟和巩固的时间(做知识结构图、画原理图、小制作)2、为学生展示真实的思维水平留白。
国际贸易地理学习心得
![国际贸易地理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f27b94a7360cba1aa811da78.png)
国际贸易地理学习心得本学期用近16周的时间对国际贸易地理进行了学习。
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发的紧密,可以说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过完全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名国际贸易的学生是很有必要对国际贸易地理进行学习和研究的。
我们应当建立国际贸易空间的概念和意识,在了解不同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特点、差异及全球格局的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掌握国际贸易交通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概况,理解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关系。
首先,谈谈在国际贸易地理这门课程中的我所学习到的。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地理一书分为总论和国别分论上下两篇。
上篇阐述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各种宏观因素,如自然条件、社会人文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环境保护与贸易发展等;二是大宗商品如能源、农产品、钢铁、汽车等主要工业制成品的全球生产和贸易状况。
下篇分别阐述了发达国家、转型经济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农矿原料出口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当前经济贸易状况。
上篇为下篇提供必要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全球贸易态势,而下篇的目的在于我们吸取借鉴他们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本次学习中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主要对上篇及下篇的前两章进行的学习和研究。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国际贸易地理学,它是研究世界各国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域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这成为我们学习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拥有了这个基础后,所学部分内容于现代中国在今后发展中的启示我作出了如下的理解: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越来越少,而人文环境的影响却越来越大,所以在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注意研究和分析不同国家的人文背景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自然中不可预见的危害仍然存在,了解各种自然因素与人类的关系,以便遵循自然规律来发展生产也是不可或缺的。
了解地球的经济地理与贸易关系
![了解地球的经济地理与贸易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c55817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e.png)
了解地球的经济地理与贸易关系地球的经济地理与贸易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话题。
通过了解地球的经济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首先,地球的经济地理是指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资源的分布情况。
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很大,这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分工和合作。
例如,发达国家主要依靠高科技和创新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依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这种分工使得全球经济更加高效,并且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其次,贸易是地球经济地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贸易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规模。
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使得各国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成本制造能力,而美国则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市场需求。
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使得中国能够提供廉价的商品,而美国则能够获得高质量的产品。
这种互补性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
然而,贸易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贸易关系变得紧张。
一些国家采取贸易壁垒措施,限制进口商品,以保护本国产业。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贸易摩擦和贸易战,对全球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全球化使得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平等问题。
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高的位置,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扮演着劳动力和原材料供应的角色。
这种不平等可能导致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进一步加大了全球贫富差距。
了解地球的经济地理与贸易关系对我们理解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国家的经济地理和贸易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全球经济的脉络,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贸易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地球的经济地理与贸易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化的话题。
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分布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经济的分工合作。
贸易作为经济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理与国际贸易探讨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地理与国际贸易探讨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cd9787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c.png)
地理与国际贸易探讨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地理因素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贸易活动的发展和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从地理位置、运输成本、资源分布等角度进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地理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一、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地理位置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因素。
地理位置优越的国家往往更容易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从而获得贸易上的优势。
例如,位于东南亚交通枢纽的新加坡,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之一。
其港口与航空运输网覆盖了全球各个主要贸易区域,使得新加坡成为各国企业进行贸易的首选地之一。
此外,地理位置也会直接影响到贸易的运输成本。
比如,地理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时,运输距离较短、成本较低,因而交易更加便利。
而如果两国之间地理相隔较远,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就会增加,可能会影响贸易的规模和频率。
二、运输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运输成本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地理位置直接决定了运输距离,而运输距离则对运输成本具有显著的影响。
较长的运输距离意味着更高的运输成本,这将对贸易活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高运输成本增加了商品的价格,可能会使国际贸易活动受到限制。
特别是对于一些物价相对较低的商品,如果运输成本过高,其国际竞争力将受到严重制约。
此外,高运输成本也会导致贸易伙伴选择更近的市场,以减少运输成本,从而可能削弱原本的贸易关系。
运输成本还会对资源的流动性和供应链产生影响。
当运输成本较高时,距离更远的地方资源将更难以进入市场,导致供应链断裂或资源短缺。
这也会影响到国际贸易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资源分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地球上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不同国家或地区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
这种资源的分布差异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源丰富的国家通常会通过出口其拥有的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
地理上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主要通过石油出口来获取国际贸易收入。
地理与国际贸易
![地理与国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6bd0241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1a.png)
地理与国际贸易地理与国际贸易是两个紧密相关的领域,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塑造着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合作关系。
本文将探讨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反过来塑造地理的发展。
一、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地理条件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交通运输便利性,直接影响着它们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地位。
比如,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具有竞争优势,而位于沿海地区的国家通常在海上贸易中拥有更大的优势。
地理条件还决定了货物运输的成本和效率。
如果两个国家之间存在障碍物如山脉或河流,运输成本会相应增加;而如果两个国家之间存在良好的海洋通道,贸易活动将更容易进行。
因此,地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发展模式。
二、国际贸易对地理的影响国际贸易也对地理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国际贸易推动了地理空间的重塑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贸易活动聚集和集聚了许多资源和产业,形成了贸易中心和港口城市。
这些城市在地理上的位置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发展,成为了地区经济的引擎和中心。
其次,国际贸易也推动了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为了适应贸易的需求,许多国家在交通、通讯和物流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和建设。
这些基础设施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地理联系和互联互通,促进了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最后,国际贸易对地理环境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一方面,贸易活动导致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特别是在开发国家和地区。
另一方面,贸易也推动了环保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促进了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
三、地理与国际贸易的互动关系地理与国际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地理因素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模式和格局,同时贸易活动也在地理上塑造和改变着地区的发展。
这种互动关系展示了地理与国际贸易在全球经济中的紧密联系。
在全球化的今天,地理并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技术和制度的发展也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范围和方式。
然而,地理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二章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第二章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f581dc1b7c1cfad6185fa752.png)
经济地理位置:某一个地理事物与其相邻的具有经济意义
的地理事务之间的关系 政治地理位置:一个国家与其相邻的其他国家之间的空间
关系
精选课件
6
精选课件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石油尚未成为主要 能源,西亚石油没能得到大规模开发。作为 国际航运通道的马六甲海峡,当时并不具有 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战后由于石油取代了 煤炭成为最重要的能源,加上日本、韩国、 我国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使马六甲海峡成 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运通道,新加坡所处的 地理位置就变得十分优越了。
精选课件
15
精选课件
16
精选课件
17
精选课件
18
阿尔卑斯山
精选课件
19
精选课件
20
精选课件
21
精选课件
22
精选课件
23
喜马拉雅山
精选课件
24
青藏高原 刚果盆地
精选课件
25
地形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1.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地形种类多样,则有利 于发展多种生产。
平原和高原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交通线路的 建设也投资少、见效快;山地和丘陵地区有 利于发展林业、畜牧业和采矿业,对交通运 输业的发展造成一定障碍。
精选课件
30
咖啡、可可、油棕、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主 要适宜种植在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因此巴西、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 亚、加纳等国就成为这些农产品的主要生产 国;
俄罗斯、加拿大由于有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 林气候,森林茂密,则是世界上重要的木材 及木制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
精选课件
31
精选课件
10
读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
![读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65ec73cc5ef7ba0d4a733ba7.png)
读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地理与贸易》一书是克鲁格曼在比利时勒芬天主教大学的三次讲座的文字记录。
在讲座的这样一个的环境下,这位国际贸易方面的大师可以无拘束的表达他的新颖的想法。
对区位这一概念,他做了如下一些假设,作为之后所有推导的基础:生产要素可以自由的流动,收益是递增的,并且,商品的运输是有成本的。
这几条简单的假设使得整个情形完全不同,使研究的领域从国际贸易转为区域经济。
他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制造业到底是趋于集中在某一个地区生产,还是分散于各地?在第一讲中,克鲁格曼讨论了工业生产的集中:一个工业中心—农业外围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这种模式为何不能形成。
生产要素——这里尤其是工人——的自由流动保证了中心形成的可能性;集中的阻力在于运输成本,而集中的动力在于规模经济,和制造业自身就业的增加使得产地接近需求地。
他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两地的中心—外围模型,从中得出,当农业人口减少和运输成本下降时,工业生产的集中趋势加强。
这就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历史上普遍的工业集中地区的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模型下存在多重均衡,集中在任何一个地区,以及均布的生产,都是可能的。
因此他将模型略为动态化,得出农业人口的流动可能使得现实情况由一个均衡移动到另一个。
接着他用一个预期的故事来弥补这一模型中出现的“突变”现象和现实中平滑变化的一些不符。
这段故事是非常必要的:模型往往会把我们拉入一个假想的世界,现实则要复杂的多,关于现实的陈述有助于让人清醒的知道我们活在这两个世界中的哪一个(当然之后他又把这个预期的故事模型化了;出于严谨性的考虑这是必要的,不过事实上这个故事不经模型描述也已经足够易懂了)。
如果说在第一讲的问题研究中,对运输成本的影响笔墨更重一些,那么在讨论产业地方化的第二讲里,更加受关注的则是外部经济和收益递增。
克鲁格曼援引马歇尔的话给出产业地方化的三个原因:劳动市场共享,中间投入品(前向与后向关联),以及技术外溢。
关于前两者,克鲁格曼都用严密的经济学推理证明了效应的存在性;而他趋向于淡化技术外溢的影响,原因有二,其一是非高技术的行业也有明显的集中趋势,其二是知识的流动难以度量,而他更偏好“不加修饰、实事求是的经济分析”。
国贸地理笔记
![国贸地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8e5ee4ec850ad02de80414c.png)
3、商务礼仪与禁忌
1、人口增长放缓,日趋老龄化
2、民族、语言单一
3、商务礼俗(礼仪之邦,推行“东道西器”)
1、人口密度大,为东南亚之最
2、民族众多,语言多样
3、商务礼俗与禁忌
经济环境特征
1、经济发展水平(迅速发展原因:内因①高额的设备投资和资金积累②大力引进先进技术③重视教育水平的提高。外因:美国的扶持、国际市场充足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及工业制成品的高价位
亚洲主要经贸国家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印度
自然环境特征
1、海岸线漫长、曲折,总长为3.4万千米
2、多山的岛国(37.8万km²)
3、水利资源及水产资源丰富
4、资源匮乏,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
1、战略位置重要
2、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海岸线长5259千米
3、丘陵低山多,气候四季分明
4、自然资源匮乏,主要工业原料需要进口
1、战略地位重要,有“远东十字路口”之称(海岸线长193千米)
2、植物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匮乏
3、旅游资源丰富
1、国土辽阔(298万km²,实际控制316万km²)海岸线长5560千米
2著的特征(65岁以上占21.5%)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338人
2、产业结构特征(三、二、一)
1、经济发展历程及特点
2、产业结构的特征(二、三、一)
对外贸易特征
1、对外出口持续高速增长,位居世界第四贸易大国
2、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3、对外贸易地区结构
4、对外直接投资
1、对外贸易地位
2、对外贸易商品特征
3、对外贸易地区结构
4、接投资及吸引外资特点
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感想
![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31e6b6649b6648d7c1c74632.png)
国际贸易地理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市场的基本条件和特点,它们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各个市场上不同的商品结构,供求、交换、运销状况。
为商业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由于运输是国际贸易的媒介,对世界航线、港口、商船、铁路干线、航空运输的研究也是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
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工业加工区、自由边境区、过境区和保税仓库区等各种形式的经济特区是促进国际贸易的特殊形式,研究其作用、产生的条件、类型及布局,亦为国际贸易地理的重要内容。
国际贸易地理属于社会经济科学,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经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国际贸易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
在了解不同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特点、差异及全球格局的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掌握国际贸易交通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概况,理解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关系。
研究和学习国际贸易地理学还须重视其社会性特征。
在任何社会,商品流通的地域分布及其组合都是整个国民经济总体活动的组成部分,它处于联结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地位,比其他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具有更广泛的社会联系,更加直接地关系到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利益。
(一)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在经济科学中,与经济地理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其中,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决策单位(如消费者、厂商和资源所有者)的经济行为,所考察的内容之一是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的需求与生产者对市场的供给的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量变动及其与就业、通货膨胀等的关系规律。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因素,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故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重要意义。
反过来,由于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重要意义。
《地理与贸易》读后感作文1500字左右
![《地理与贸易》读后感作文1500字左右](https://img.taocdn.com/s3/m/826183e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6.png)
《地理与贸易》读后感作文1500字左右【中英文实用版】**Geography and Trade: A Reflection**The book "Geography and Trade" is an insightful exploration of how geography influences the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It delves into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region and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that thrive there.As I read through the book, I was struck by the profound impact that geography has on trade, far beyond the simple exchange of goods and services.The book highlights that geography is not just a static backdrop against which trade occurs, but a dynamic force shaping trade rou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ven political alliances.It became apparent that nations fortunate enough to possess favorable geographical attributes often enjoy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global market.For instance, countries with access to major waterways or located at the crossroads of key land routes tend to become important trading hubs, attracting merchants and fostering economic growth.One of the key takeaways from the book is the concep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It explains how countries specialize in producing goods and services in which they have a lower opportunity cost, and then trade with other nations to maximize overallwelfare.Geograph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se comparativeadvantages.A country"s climate, natural resources, and topograph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types of goods it can produce efficiently.Moreover, the book discusses how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trade routes have been heavily influenced by geographical 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Mountain ranges, oceans, and deserts have historically divided people, while rivers and seas have brought them together.These natural features have not only determined the feasibility of trade routes but have also shape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the diffusion of ideas.The author also examine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and infrastructure in overcoming geographical constraints.Advances in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have reduced the impact of distance, making the world more interconnected than ever.However, the book cautions that while technology can mitigate some geographical challenges, it cannot fully erase them.The cost and logistics of shipping goods over long distances still present significant hurdles for many regions.In reading "Geography and Trade," I was particularly fascinated by the discussion of the global economic landscape and how certain regions have flourished or floundered due to their geographical circumstances.It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geographical context when formulating economic policies and trade agreements.In conclusion, "Geography and Trade" is a thought-provoking workthat underscores the inextricable link between geography and economic activity.It reminds us that while the global market may seem borderless, the physical world in which we operate is not.The book has deepened my appreciation for the complexit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multitude of factors, especially geographical, that influence it.**地理与贸易:读后感**《地理与贸易》一书深刻探讨了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模式。
国际贸易学读书笔记
![国际贸易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e6e817e6bec0975f565e21d.png)
国际贸易学读书笔记LT要运费未付组)、c组(主要运费已付组)、d组(到达组).f组和c 组为象征性交货(交货地点都在出口国的某个地点),e组和d组为实际交货。
cfr是在fob的基础上加运费,而cif则在cfr的基础上加保险费。
通过老师的指导性学习,使我对国易实务有了个系统的认识。
学习这门课程不但能了解国际贸易界讯息,同时也使我对国际贸易界有了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国际贸易中的绝大多数信息的发布、交流、磋商、谈判、单证、文件等都是以英语为主,而且都是非常专业和正式的英语。
所以今后还得在英语的学习上下功夫,把基本的英语技能掌握好,提高双语沟通的能力,进而在专业的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课程中能更好的去深入学习。
我还有很多地方要改进,提高。
学得效果:学习国国际贸易之后,我掌握了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国内外常用的贸易政策,认识和理解国家有关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熟练了运用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还熟悉了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我们既有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基本理论知识,以便能为其他经济类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又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肯分析解决问题胡能力,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
通过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伙了解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到逐步完善,国际贸易理论是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和其他国际经济学的基础,拓展国我的视野,增加国我的知识面,让伙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篇二:学习国际贸易心得体会】学习国际贸易心得体会摘要:国贸实务是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到会计学、经济学、法律学、保险学、管理学等学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我国的涉外经济与贸易活动更加活跃。
地理和贸易读书笔记
![地理和贸易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6bb7e7d31b765ce050814ab.png)
《地理和贸易》读书笔记在2008年,克鲁格曼教授被授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
其著作《地理和贸易》被认为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开山之作,该书是1990年克鲁格曼在比利时勒芬天主教大学的三次讲座的文字记录。
当时的经济理论环境和1980年以前大不相同,普遍的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无所不在的多重均衡,历史、偶然事件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或许纯粹是自我完成的预言,这些思想越来越流行,克鲁格曼教授则在本次讲座中用更加严谨的理论模型和实证证据展现了他的看法。
《地理和贸易》中克鲁格曼围绕经济地理学的三个传统议题展开讨论:中心和外围、地方化以及地区和国家。
在开篇,克鲁格曼提出了“经济地理”这个概念,是指“生产的空间区位”,也就是说,经济学的这个分支关注的是息息相关的事件发生在何处。
他也指出经济学家忽略空间区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分析工具来严谨的思考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随即论述了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地理,说明了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集中”导致的收益递增,强调了研究经济地理的重要性有三个,首先是国家内经济活动的区位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其次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以欧洲发展为例,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想和实证的实验室。
第一讲中克鲁格曼列举了美国制造带的例子,这个制造带事实上囊括了所有“可以自由流动”的制造业,他阐述了制造带长时间居于这种支配地位的原因:对制造商而言,聚集在一起有了接近其他制造商的优势;对工人而言,聚集能够满足获得其他人生产的产品的需求。
这个有关制造带的有趣例子告诉了我们:收益递增和累积过程无所不在,通常是历史上的偶然事件发挥一种决定性的作用;需求的区位决定了生产的区位,生产的区位又决定了需求的区位。
克鲁格曼构建了一个中心—外围的模型来解释这个问题,这个模型依赖于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假设了东部西部制造业份额、人口份额和运输成本,他用公式和图像形象的表示出了地理集中这一问题。
学《国际经贸地理》的感悟
![学《国际经贸地理》的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e1d91b3543323968011c9231.png)
江西蓝天学院2010届本科生课堂论文(设计)资料袋封面课堂论文(设计)题目:学国际经贸地理的感悟及对老师的建议学生姓名:莫跃学号:110208010650 所在系:经济与贸易学院年级、班级:2010级统本7班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老师:张绪敏职称:资料清单1、选题申报表()2、任务书()3、开题报告()4、评阅人评审表()5、答辩资格审查表()6、答辩记录表()7、答辩评分表()8、毕业论文(设计)()9、翻译资料()10、工程设计图纸()11、答辩小组名单表()12、程序及光盘()13、初期检查表()14、中期检查表()15、其他资料:日期:2011年12 月 1 日至2011 年12 月7 日密级:学号:110208010650本科生课堂论文(设计)学国际经贸地理的感悟及对老师的建议系别:经济与贸易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 2010级统本国贸7班学生姓名:莫跃指导老师:张绪敏完成日期: 2011年12月7日课堂论文原创性申明本人郑重申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课堂论文作者签名(手写):签字日期:年月日课堂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江西蓝天学院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课堂论文作者签名(手写):指导老师签名(手写):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摘要随着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国际贸易波及到了各大洲,各大洋,无论是高度发达的北美西欧,还是极度贫穷非洲,还是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亚洲拉丁美洲,甚至人口极少的南极洲。
地理卖书笔记
![地理卖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91c842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5.png)
地理卖书笔记地理卖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由当地的卖书商把书籍带到城市不同的地点销售。
自从路转罗时代,卖书生意开始慢慢的兴起,卖书的商人称作“地理卖书商”,他们拥有着几乎无数的书籍,并会拿着这些书到处发售。
即使在中世纪,买卖书籍仍然是一门活跃而受人欢迎的职业。
到了十六世纪,印刷机正式被发明出来,书籍也开始大量的印刷,让普通人也能买得起。
地理卖书也开始慢慢的改变,开始不再去个人家庭出售书籍,而是开始在公共空间出售书籍,如市集,街头聚集地等等。
地理卖书还配有笔记,这样用来文书记录他们出售书籍的信息。
早期的笔记中将会有书籍的标题,作者,发行者,书籍所出售的地点,书籍出售的日期,以及书籍出售的价格。
另外,笔记还可以记录书籍销售商与购买者之间的一些交谈,用以解释这些书籍的相关信息。
十七世纪定下的《牛津地理学硕士的导引》,正是宣告了地理卖书的到来。
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地理学书籍的出版者,发行地点以及价格等等事项。
同时,它还提供了一些笔记供地理学家记录各种出售信息。
十八世纪时,地理卖书的业务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当时,随着书籍出版和发行的普及,地理卖书商也能把一些新的书籍出租出去,从而销售出更多的书籍。
此外,地理卖书家还可以接受客户订购书籍,以及送销书籍等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理卖书生意也在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也由此而来,使得书籍可以在线上出售。
但是,即使是在现代,地理卖书也仍然是一个活跃的行业,它仍然是一种传统的方式,可以帮助购买者获得所需的书籍。
总而言之,地理卖书行业是一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传统行业。
它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把书籍带到世界各地,为人们提供着无数精彩的书籍。
希望地理卖书行业能够在未来继续繁荣昌盛,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书籍和更丰富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和贸易》读书笔记
在2008年,克鲁格曼教授被授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
其著作《地理和贸易》被认为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开山之作,该书是1990年克鲁格曼在比利时勒芬天主教大学的三次讲座的文字记录。
当时的经济理论环境和1980年以前大不相同,普遍的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无所不在的多重均衡,历史、偶然事件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或许纯粹是自我完成的预言,这些思想越来越流行,克鲁格曼教授则在本次讲座中用更加严谨的理论模型和实证证据展现了他的看法。
《地理和贸易》中克鲁格曼围绕经济地理学的三个传统议题展开讨论:中心和外围、地方化以及地区和国家。
在开篇,克鲁格曼提出了“经济地理”这个概念,是指“生产的空间区位”,也就是说,经济学的这个分支关注的是息息相关的事件发生在何处。
他也指出经济学家忽略空间区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分析工具来严谨的思考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随即论述了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地理,说明了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集中”导致的收益递增,强调了研究经济地理的重要性有三个,首先是国家内经济活动的区位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其次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以欧洲发展为例,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想和实证的实验室。
第一讲中克鲁格曼列举了美国制造带的例子,这个制造带事实上囊括了所有“可以自由流动”的制造业,他阐述了制造带长时间居于这种支配地位的原因:对制造商而言,聚集在一起有了接近其他制造商的优势;对工人而言,聚集能够满足获得其他人生产的产品的需求。
这个有关制造带的有趣例子告诉了我们:收益递增和累积过程无所不在,通常是历史上的偶然事件发挥一种决定性的作用;需求的区位决定了生产的区位,生产的区位又决定了需求的区位。
克鲁格曼构建了一个中心—外围的模型来解释这个问题,这个模型依赖于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假设了东部西部制造业份额、人口份额和运输成本,他用公式和图像形象的表示出了地理集中这一问题。
当人口份额小,厂商就不值得承担在该地建厂的固定成本,该地不会出现地理集中。
这里勾画的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克鲁格曼在附录中进行了补充,展现了一个相同的但是没有任何纰漏的中心—外围的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一个地区成为制造业中心,而另一个地区成为农业外围,这种模式取决于较大的规模经济,较低的运输成本,以及制造业在支出中较大的份额这三者的某种结合。
但如果固定成本相对运输成本不高时,可能出现多重均衡,集中在任何一个地区,以及平均分布都是有可能的,此时地理集中则取决于历史,历史是否起关键作用取决于三个系数:规模经济足够大,运输成本足够低,以及不受自然资源限制、“可自由流动”的产品所占份额足够大,而且当变化发生的时候,通常很突然。
另外运输网络效应也是工业地理集中的一个独立来源。
除去历史作用,人们的预期,也会在地理集中中发挥作用。
比如开始东部比西部制造业多,工资高,但是如果工人预期西部会发展的更好,那么劳动力会流动到西部,西部实际工资也会逐步超过东部,使得西部成为了产业集中,这就是自我完成的预言。
这个故事弥补了这一模型中出现的突变和事实不符的情况,通俗易懂,很好的阐明了理论与现实的差异。
但历史和预期(自我完成的预期)哪个更为重要呢?克鲁格曼在附录中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并由模型量化来解释,证明了历史和预期至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讲是地方化,分为产业地方化的来源和一些实证证据。
克鲁格曼引用马歇尔的经典分析给出了产业地方化的三个原因:劳动市场共享,中间投入品以及技术外溢,并对这些原因进行了模型化的定量研究。
前两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至少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这样才能在效率上产生差异。
论述劳动市场共享时,克鲁格曼通过粗略的模型描述了正是由于收益递增和不确定性的相互作用,使马歇尔地方化的劳动共享论言言之有理。
后面又进一步分析,
以解决马歇尔未考虑工资的漏洞,论述了工人们偏好竞争更激烈的市场,厂商偏好竞争不激烈的劳动市场,结果是竞争更激烈的劳动市场是更有效的。
论述中间投入品时,他发现随着最终产品的运输成本的下降,中间产品运输成本也下降,较低的运输成本还是增加了产业集中的可能性。
论述技术外溢时,摆脱了纯粹的技术外部性以及其依赖的完全竞争,运用实例论证了这个观点,但是篇幅较小,论述不似前两个原因那样详细。
在实证证据中,克鲁格曼运用了美国制造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其值越大则表明产业在空间的分布越不均匀。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许多行业确实在地理上非常集中,比如汽车,但是大部分高度集中的产业并不是尖端高技术部门,而是与纺织相关的行业聚集,当然也不排除数据不完善的影响。
其中地理上高度集中的地毯行业则表明了地理集中可能源于历史上一些偶然发生的故事和积累过程。
新兴高技术聚集区不是勇敢的个人产物而是远见官僚的产物,硅谷等都是如此,强调了聚集过程中非高技术因素的重要性。
而现实表明服务业更加集中,而不是制造业。
第三讲地区和国家中,克鲁格曼颠倒了前两讲的次序,先讲低层问题再论述宏观经济层次。
首先强调了国家这一概念,国家能够通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要素流动、贸易流动。
贸易既是间接地交易生产要素的一种方式,也是获得地方化经济的一种方式。
国家有充分的激励使用贸易保护或其他政策来确保他们得到中心,或者至少避免他们初生的中心被邻国剥夺,例如加拿大民族主义的经济政策保护了本国制造业。
克鲁格曼以当时正在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为实例,讨论欧洲一体化之后产业格局的改变。
国家之间的界限将被淡化,贸易、资本和劳动力流通的障碍也将不复存在,原有的产业中心之间将会有一次结构性的调整,从地方化、中心—外围的角度研究欧洲各产业的空间区位。
在结束语中,克鲁格曼再次强调了贯穿本书始终的两个核心观点:跨空间交易会带来成本和生产中有规模经济。
正是基于这两点,产业才会在空间集聚,并且这种集聚一旦形成就能自我保持下去,因此经济学才需要关注空间现象,虽然它们从来没有能够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
克鲁格曼还认为经济学已经具备了将市场结构模型化的能力,在扫清了最后的这一障碍后,对经济地理的研究将为从根本上重新思考经济学提供支持。
在本书中,克鲁格曼清楚地阐明了空间聚集产生的原因,综合运用了严谨的模型进行量化证明和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十分有说服力,这本书也成了产业集聚研究引用最多的学术文献之一。
克鲁格曼立足于不完全经济状态下,这是其分析的一个特点。
贯穿全书的有几个重要的名词引人瞩目:收益递增、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
收益递增是指投入增加会导致产出以更大的比例增加,克鲁格曼的研究表明其与经济活动的聚集和规模经济有密切联系。
规模经济是克鲁格曼理论体系的基石与核心,为分析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框架奠定了新研究方法的起点。
运输成本是克鲁格曼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的引入很自然地将区位因素纳入到贸易模式分析中来。
而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之间的权衡成为新经济地理的基础。
这三点都与产业在地理聚集的产生密切相关。
另外中心外围模型论述十分详细,能够引发人对产业集聚这一现象的思考。
产业集聚主要受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人口份额、劳动市场、技术外溢等影响,而这些都是理论层面的,克鲁格曼在论述中特别重视现实中的实证分析,找出了与理论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主要是源于历史和自我完成的预期,这些分析通俗易懂,很有参考价值。
总之,这本不厚的书《地理和贸易》很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