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帛画
解析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
![解析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https://img.taocdn.com/s3/m/e3d40624453610661fd9f404.png)
相沟通的境界。也使我们 了解 到了汉代 主要 的绘 画题材之神话 传说和 日常生活 的场 面。通过观察 帛画对天庭 和冥界的描绘 , 我们可以看到汉代 在用儒学统一人们思想 的同时 , 也系统地整理 了远 古流传下来 的神话传 说 , 像创 世神话 中的伏羲 、 女娲 。女
画横段的右上部有一轮红 日, 内栖金乌 , 其下扶桑树之 问藏 匿有八 个小太 阳。与红 日 对应 的画面左上 方是一弯新 月 , 有玉 其上
兔、 蟾蜍 。月下还有一女子正仰身擎托着弯月作“ 飞天” 。在 人躯蛇 足女神 正下方有 两个骑 兽怪物 和一 只悬 铎 , 状 其上有 两鹤 欲衔铎顶 , 铎下是有两个 门吏拱手对坐的天 门, 天门抱框上有神 虎神豹 攀援其上 看守 , 门之上左右 两侧各 有呈倒 “ ” 的卧 天 S型
画、 画像石 、 画像砖 、 瓦当等 ,些作 品 内容 丰富 、 裁多样 , 体 除神话传说 、 生 社会 活、 奇禽异兽等外还有历史 故事等 , 反映 了汉代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 , 为我们研 究汉代绘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12 从 帛画的表现形式看汉代画工技法 . 帛画是一种绘 画艺术 。T形 “ 非衣” 的构 图方法与工笔重彩 的风格 , 是早 期人物 画发展史上辉煌 的里程碑 。西 汉画工在 构 图上已经 可以较好地组织大型 的图案 , 如天上 、 人间 、 地下的相隔 , 天上有天 门标 明, 地下 以平 台为限 , 天地之 间 自然是人 问。各 界之 中, 以典型事物凸显其空间 , 富而有条理 。帛画 中三界 的描绘 相互独立 又彼此关联 , 的是 龙和其他 神话动物 的穿 插 都 丰 靠
马王堆帛画
![马王堆帛画](https://img.taocdn.com/s3/m/67e1a312fc4ffe473368ab92.png)
上部象征着天上的境界。右上角绘一轮红日,日中有一只黑色的鸟,应为“金 乌”。其下有一扶桑树,枝叶间挂有八个小太阳。左上角绘一弯新月,月上有 一只口衔流云的蟾蜍,还有一只玉兔。月下有一女子双手托月,似在飞舞,应 为嫦娥奔月。在两边的日月之下,各有一条巨龙,二龙龙首相对,张口吐舌。 日月之间,绘有一个人首蛇身的神,披发危坐,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而交 于身下,两旁有五只鸟正曲颈向上。在画面上部
帛画:
属于古代丧葬礼俗中的铭 旌,主要指丧葬出殡时张 举的一种在帛上绘出图画 的旌幡,用以“引魂升 天”。也有人根据墓中出 土的“遣策”称之为“非 衣”。入葬时作为随葬品 将其盖在棺上。
一号墓帛画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覆盖着一幅彩绘 的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技 法精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介 绍————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国(境)展 览文物之一,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东屯渡乡 (今芙蓉区马王堆街道),是马王堆汉墓的众多随葬品之 一。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人间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 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本图是墓主 人升天图像。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 迎接,后有侍从护送,很有气魄。 帛画下部的图像,最显著的是两条青色和赤色 的龙分列左右,而交互穿过画面中部的谷纹巨 璧,龙首张口吐舌相背于上,龙尾则各自垂直画 面下放的两角。古璧蛟龙将这一部分画面自然地 又分成了两个段落。 谷璧之上,两个龙首之间,绘拄杖而立的老 妪,左侧有两个男人举案跪迎,右侧有三个侍女 拱手相随。老妪的发髻之上插有长簪,簪首的白 珠垂于额前。老妪和侍女所穿曳地的长袍均为曲 裾,老妪的长袍带彩色花纹, T 型帛中间部分三个侍女的长袍分别为黄、 红、白色。跪迎的两个男人的长袍则为红色和青 色。这些人物的脚下,有白色的平台,平台的侧 面饰以勾连雷纹。平台之下,斜置一个划分成十 六个的方板,板的两侧各有一只赤色的斑豹。这 一部分上端与“天门”相连的地方,绘有带垂幛 的华盖,盖上有两只长尾朱雀相对而立。
马王堆汉墓帛画与楚帛画的渊源关系
![马王堆汉墓帛画与楚帛画的渊源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af2089fcf84b9d529ea7aba.png)
马王堆汉墓帛画与楚帛画的渊源关系在楚人和西汉人的丧葬程序中有一节是招魂,其中“铭旌”是必不可少的物品。
按照当时的观点,铭旌具有旗帜的功能,用来引导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
这种铭旌一般都是画在一种叫做“帛”的丝织品上,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墓葬帛画。
马王堆汉墓帛画与楚帛画有许多一脉相承的东西。
画中展现了神话传说中的景象,画面中天上、人间和冥间同台登场,人鬼神同时现身,还展示了许多神话中的动物。
画面不但展现了当时人们幻想的神话世界和人们的巫术观念,而且也表现了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
标签:马王堆汉墓帛画;楚帛画;继承一、马王堆汉墓帛画与楚帛画在文化方面的继承关系汉起源于楚,因此汉文化就是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刘邦出身楚地,而且其队伍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来自楚地。
刘邦建立了汉王朝之后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依旧保持了其故乡楚地的特色。
载于史书的有,刘邦围困项羽部队时令属下士兵大唱楚歌。
楚汉浪漫主义发端于楚文化而由汉文化相承,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非常显著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楚汉浪漫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明显地区别于先秦理性精神,保持有热烈而浪漫的神话色彩。
二、马王堆汉墓帛画与楚帛画在神灵崇祠方面的继承关系由于种种具体条件的制约,楚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楚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环境、经济、风俗习惯、历史。
这些因素最终导致楚国一直未与中原诸夏同化,而是保持了自己独特的面貌。
因此中原诸国由于先秦诸子在思想上的启蒙理性精神渐渐地确立,相继的进入了“史官文化”时代。
与此同时楚国还沉浸在“巫官文化”之中。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下》中记载楚国“信巫息,重淫祀”。
刘邦家族出身楚地,在汉代一统天下后仍然袭承故乡的种种祭祀,而且对各地的信仰采取了兼容的态度。
其中就包括楚人众多的神灵崇拜和残存的图腾崇拜。
在马王堆汉墓帛画中出现的金鸟、蟾蜍、蛇身人首神、升龙、飞人等在《楚辞》中均有表现。
只不过一个是用绘画表达,一个用语言表达。
三、马王堆汉墓帛画与楚帛画在丧葬方面的继承关系帛画产生于先秦兴盛于楚和西汉消亡于东汉,与人们的丧葬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对马王堆t型帛画绘画元素的当代解读
![对马王堆t型帛画绘画元素的当代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981612684254b35effd3483.png)
! 133
捻年反第文C化 /LT与/R探E索AND EXPLORATION
AT.hk ! — @ ;
W ' \PT o@
O! — 3Tx b 0w‘ T jZ 2.1 qN &
#如图2. 2 $在昏暗的环境中,月亮和金乌是主要光源&在 :础
!
画面的形式都用了 和
增加装饰感&
; 2.1 ;@ " ?@
位男子在做祈祷似祭奠死者& “地下”画着一位双手托举大地的神
人!脚踩两条相互交叉的鲸覲,跨下骑蛇!周围还绘有一些小兽&
整幅画绘制的形象惟妙惟肖&虽然画的是另一个世界,但它却也来
源于生活!它是墓主人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体现!画面中独特的图像
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和人们内心渴望的一种呈现!是有现实依据 的& 运用了 多 的 素! 不仅仅是 这些 素 D 的
堆汉墓T型帛画中提取色彩、图像元素对当代水彩画创作的启发进行探讨&从色彩来讲! T型帛画运用色彩大胆! H暗沉暖色作为 帛画背景色!红、白二色为主调,穿插点缀其它颜色,总体浓重艳丽;从图像元素来看!整个画面都充满着神话物象,主要有日
月、仙人、动物、植物H及人物器具&通过对画面中色彩、图像元素的进行分析、研究,在创作的过程中打破T型帛画原本被赋
帛画全长2)5厘米,呈“T-型!画面内容元素丰富!是各种 物' 人物' 动物' 物的 合& 为了 的 这 画! 学 h 其<分为了各个部分! 8 众多人认4的是 画 分为 ,天
上、人间、地下”三界!也有人分为“天界、地界”两大部分或者
“顶部的天府、底部的水府、水府之上的阴间和阴间之上的人间”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https://img.taocdn.com/s3/m/a996659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b.png)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文物基本资料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西汉帛画,出殡时张举的一种铭旌,长205厘米,上端宽92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描写西汉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幕出土。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名称: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用途:出殡铭旌质地:帛时代:西汉初期出土时间:1972年出土地点: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幕出土现存:湖南省博物馆级别:国家一级文物,国务院规定的六十四件禁止出国文物之一文物简介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西汉帛画。
出殡时张举的一种铭旌,长205厘米,上端宽92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西汉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1972——1974年先后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3号汉墓。
帛画共5幅,其中1号墓1幅,3号墓4幅,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帛画覆盖在一号墓即辛追墓的内棺上,呈T字形,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西汉初年的神仙方术思想,学者认为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
T型帛画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
马王堆汉墓陈列一直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不过,因为保存难度较大,陈列中的T型帛画直到2003年才首次亮相展厅。
T型帛画无疑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幕出土。
文物发掘1972年4月25日晚上,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此时,当发掘人员为黑地彩绘棺和朱地彩绘棺的出土兴奋不已时,第四层内棺盖上,又出土一幅T型彩绘帛画。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湖南省博物館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湖南省博物館](https://img.taocdn.com/s3/m/56dfdbc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2.png)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湖南省博物館新浪微博微信帛画的内容天界部分,画在上端最宽阔的地方。
右上角,一轮红日,日中有金乌,日下的扶桑树间,还有8个太阳。
左上角一弯新月,月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画着奔月的嫦娥。
日、月之间,端坐着一个披发的人首蛇身天帝,一条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天上有一道天门,有守卫的门吏。
另有神龙、神鸟和异兽相衬,显得天界的威严和神圣。
画面的下窄部分,上为人间下为地下。
人间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
本图是墓主人升天图像。
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迎接,后有侍从护送,很有气魄。
人间之下有一巨人赤身裸体,可能是地神,双手举起一白色平台。
象征着大地。
平台之下,即古人通称的水府(黄泉),巨人脚踏鲸鯢,胯下有蛇,使人感到阴沉昏暗。
帛画的用途汉人传承前代的丧葬制度和传统,认为人死后,附在人身的魂魄要与尸体离散。
离散以后,成了野鬼,人便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还会惊扰后人。
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使离散的魂魄能够回来附于尸体入葬墓内,葬制上叫做招魂复魄。
招魂,便是制作招魂幡,让游魂识别幡上画了墓主人形象,自己归来。
复魄,便是出殡前将灵柩在家停放数日,魄也能附体。
一般做法是,灵柩停放在堂上,把画妥的招魂幡,古人称做铭旌,竖在柩前。
出殡时,举在柩前,一路引导到葬地,经过祭祀告别仪式,放在棺上。
如果有多层棺,则放在最里的一层棺上,随着下葬,这样,魂随幡,魄随棺,同入墓内。
T形帛画就是一种招魂幡。
招回的魂,得以升天,魄能入地为安,完成了后人的心愿。
这种丧葬习俗,至今还能有所遗留。
T形帛画出土时,帛画上端裹着一根竹竿,就是当时用来挂画张举的。
帛画的价值帛画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1、了解汉代及汉代以前的丧葬制度:T形帛画体现了古代葬制中关于安魂安魄的做法,形象而具体。
《周礼》、《仪礼》和《礼记》中,都记载了有关丧葬的习俗和制度方面的细节。
如《礼记》中就记载出殡时负责高举魂幡,走到柩前的人叫做“复者”。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和三号汉墓先后出土过形制和内容类似的T形帛画两件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和三号汉墓先后出土过形制和内容类似的T形帛画两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b912d33186bceb19e8bb87.png)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和三号汉墓先后出土过形制和内容类似的T形帛画两件。
T形帛画的发现被认为“是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西汉帛画》),是“古代美术史的伟大发现”(《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这“伟大发现”至今已快20年了,然而,关于T形帛画“引魂升天”的主题思想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
汉代和汉代前期楚人的灵魂归宿不是上天而是下地,马王堆T形帛画不是“升天图”而是地下水府的镇宅“非衣”。
可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T形帛画是反映亡魂升天主题。
由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编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将T形帛画断为“升天图”,并说它“应该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妄想死后升遐所到的‘天国’图景”;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西汉帛画》认为“这幅帛画似乎就是当时在遣车前举扬的图画,以引魂升天”;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说它“以祈颂墓主人飞升为主题”,“似正向天国冉冉欲升”,并定名为“升天图”;《中国绘画史》说T形帛画是“以灵魂升天为题意的帛画”。
T形帛画反映墓主人飞升主题的说法,是原考证结论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思想,才有了与之配套的关于名称、内容的考证结论。
比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将T形帛画中人首蛇身者解作“烛龙”,是因为有烛龙照天门的神话与升天主题相结合;将墓主人藏宫的门阙解作“天门”、“帝阍”,也是因为符合“天国的图景”;有学者把帛画取T形缘由解释为“有飞升感”还是因为“升天”说的需要。
可以讲,如果T形帛画“升天”的主题思想被否定,原有考证结论的基本线索就被否定了。
将T形帛画释为“升天图”,对画面“天上”、“地下”部分的内容解释显然难以自圆其说。
《考古》1973年第2期载文《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的名称和作用》在论及帛画下段的内容时说:“下段的全部题材都是象征水府的图形”,“而水府代表幽冥,古人以‘黄泉’、‘九泉’称阴间,盖相信大地之下是一个深渊,人死后葬在地下,即归于水府”。
汉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
![汉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https://img.taocdn.com/s3/m/4078725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67.png)
汉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汉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有:1.辛追夫人古尸:辛追夫人古尸出土时,因皮肤润泽有弹性,脉络清晰可见而震惊世人。
2.素纱单衣:这件单衣衣长140厘米,通袖长190厘米,重量仅有49克,轻若烟雾,是历史年代最早最轻薄的一件单衣,代表西汉丝织品纺织织造的最高水平。
3.T型帛画:这幅T型帛画使用矿物颜料色彩鲜艳,线条清晰,通过天堂、人间、地狱三个部分描绘人神共乐的美好景象,体现古人追求永生的美好幻想。
4.博具:包括1个博局、六黑六白共12颗大棋子、20颗小棋子、42根算筹、削、刮刀以及骰子各一件,装在特制的漆盒里。
骰子共18面,分别为一至十六。
.5.车马仪仗图:全画为横式构图,依据内容不同分为四个阵列:左上方绘两排侍卫,簇拥着最上面头带长冠、腰佩长剑、身材高大的墓主缓缓前行;左下方绘方阵和击鼓鸣钟场面;右上方是整齐的车阵;右下方是14列骑兵。
帛画上所有人物、车骑都面向墓主,似在举行一次盛大仪式,应为军队祭祀或检阅之类的大型活动。
该帛画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写实性绘画之一。
6.玉印:印面雕刻阴文篆体“利苍”二字,字体工整清秀。
7.帛书《五星占》: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由占文和行度表两部分组成:占文利用星象预测人间吉凶,行度表记载了秦始皇元年(前246年)至汉文帝三年(前177年)70年间金、木、土星运行的位置,测得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测值583.92 日只多0.48日;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比今测值只小1.09日;土星的恒星周期为30年,比今测值29.46年大0.54年。
这些资料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学已取得极高成就。
以上就是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信息。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与我的创作《烛九阴》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与我的创作《烛九阴》](https://img.taocdn.com/s3/m/a57b0dc5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d.png)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与我的创作《烛九阴》摘要: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是汉代绸缎织物中的最大收藏品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T3号帛画,也称为“烛九阴”图。
本文主要探讨该帛画中的龙造型与作者创作的小说《烛九阴》的关系。
本文首先介绍了T3号帛画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然后分析了帛画中的龙造型,从构图、线条、色彩、神态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并将其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龙”的形象进行比较和联系。
随后,本文通过对小说《烛九阴》中的龙造型进行剖析,探讨了作者采用龙形象的意图和表现手法。
最后,本文对烛九阴图与小说《烛九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和畅想。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T3号帛画中的龙造型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龙”的形象不仅存在质的联系,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小说《烛九阴》采用龙形象的意图在于强调神秘、神圣、神奇的力量,同时还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龙的独特崇拜。
研究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以及龙文化的起源和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T3号帛画,龙造型,小说《烛九阴》,中国文化,艺术价值。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之一。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T3号帛画,也被称为“烛九阴”图。
这幅帛画呈现出一条盘踞于云端之中的神龙形象,构图巧妙,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神态神秘。
帛画中的龙造型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龙”的形象存在着深厚的联系。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是一种神灵化身,代表着权威、尊贵、繁荣和发展之意。
龙的形象在文化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被赋予了多种象征意义。
因此,帛画中的龙造型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
小说《烛九阴》中的龙造型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通过采用龙形象,强调了神秘、神圣、神奇的力量,将其与小说中的情节相结合,深化了小说的内涵。
同时,小说中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龙的独特崇拜,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综上所述,研究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以及龙文化的起源和演变,拓展人们的文化视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如何升仙?马王堆棺绘与帛画新解
![如何升仙?马王堆棺绘与帛画新解](https://img.taocdn.com/s3/m/054dda0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75.png)
马王堆棺绘帛画首要功能可能幷不限于丧葬时向生人展示,更主要是为死者形象地规划出一个出死入生的步骤与过程。
图像程序完成一个出死入生的过程,起到入葬后永久的仪式象征功用。
然而这一过程究竟归集于引魂升天还是导魂入地?汪悦进升天还是入地?这是马王堆汉墓耐人寻味之处。
问题缘起于同一墓葬所揭示的不同空间。
引魂升天?简单说来:墓椁边厢内置家居侍俑等实物,展示了一个稳定的日常起居实用空间(图1)。
棺饰及覆棺帛画(图2)则呈现一渐次升天的虚拟空间。
一实一虚,一静一动,一地一天,南辕北辙:三维椁室陈设似劝死者长留地下,二维绘画则引魂升天。
究竟让死者何去何从?似乎很矛盾。
权宜的解释可以是:死后魂魄分离,魂升天,魄入地。
绘事似乎依升天之魂而规划;葬具及椁内起居环境俨然为入地之魄而陈设。
魂魄便各得其所。
矛盾似乎迎刃而解。
但实际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棺绘帛画内容着力表现的是合而不是分。
这里首先得弄清古人对生死观念及空间想象与今人不同之处。
古人对生与死并非单以生理机能的停止来界定,更主要是理解为精气的聚合与离散:“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精气聚散既然决定人的生死,生人若要干预墓主死后归宿,力所能及便是设法聚合死者的精气,在墓葬图绘中预先经营一些阴阳合气的场景,期冀墓主由此能“出死入生”。
由此,图像的编排便是为死者设计的一套最佳程序。
就西汉马王堆墓葬而言,T形帛画及棺绘中所表现的场景,无不以此为转移。
精气的活动场所在哪里?气被视为天地与人体存在的基本载体。
我们常用现代思维的习惯分类法来取代古人经验方式,将人体与天地、墓内与墓外、主体与客观决然二分。
由此,天界便成了客观外在;人体便是绝对的自我存在。
而楚地流行的观念是太一生水、成阴阳、气聚成精、继生万物。
人体只不过是阴阳二气的活动场所。
如此说来,马王堆T形帛画展现空间既是宇宙图景又是人身内脏图,古人叫“脏象。
”“故头之圆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黄泉界面墓主形象探析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黄泉界面墓主形象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078563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4.png)
马王堆汉墓图一 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T形帛画1. 一号墓T形帛画2.三号墓T形帛画(1采自《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图版七一;2采自《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彩版二〇)069070明。
天上界面的核心物象为“人首蛇身”人物,笔者根据两幅帛画中“人首蛇身”人物形象、性别、位置所代表的地位差异以及他们与墓主性别相同等证据,考证“人首蛇身”人物为墓主升天。
既然人间和天上界面都出现了墓主形象,那么黄泉界面是否也存在有墓二 黄泉界面墓主形象之有无仔细观察两幅T形帛画黄泉界面内的物象,图二 T 形帛画的五个界面1.一号墓T 形帛画 2.三号墓T 形帛画(采自《故宫博物院院刊》2019年第4期,第89页)会发现二者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一号墓帛画黄泉界面的前方陈设有2壶、3鼎,后方中间有一旁加横杆、上罩锦袱之物,两旁分别有三、四男子相对拱手而立,最后方有一食案,上置耳杯、箸、圆壶、勺等物。
三号墓帛画黄泉界面内的物象相对较少,其前方陈设4鼎、4壶和盒,后有八名女子在两旁相对而坐,每边各四(图三)。
关于这些物象所构建的场景,有着庖厨、准备开筵、宴飨、设祭、祭祀、招魂待食、告别以及服食仙药场面等观点。
笔者认为,上述物象所表现图三 两幅帛画黄泉界面内物象1. 一号墓T 形帛画 2.三号墓T 形帛画(1改绘自《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第40页;2改绘自《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104页)间,就是天地人三界,不是从地底升到人间再升到天上”,“上天,要通过天门;入地,要通过地户”[18]点的启发,我们认为这图四 三号墓遣策简1.四三2.四四(采自《马王堆汉墓遣策整理与研究》,第104页)图五 一号墓帛画黄泉界面内物象位置还原图071明器和日常用器等要素并试图无所不包的理想幸福家园的缩影(图五)。
再来看两幅T形帛画黄泉界面的物象,三号墓帛画相比一号墓帛画缺少了墓主尸体和食案上诸物所代表的日常用器。
结合人间和天上界面来看,如果说两幅帛画人间和天上二界面内墓主形073王堆汉墓形帛画黄泉界面墓主形象探析T 但却并不妨碍古人对于刘安升仙的想象。
古代绘画艺术的珍宝——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鉴赏
![古代绘画艺术的珍宝——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a01f490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f.png)
古代绘画艺术的珍宝——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鉴赏被称为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马王堆西汉墓发掘,也是二十世纪惊动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
在这里,不仅出土了一具两千年前的女尸,更为重要的是3000多件珍贵文物的出土,生动具体地揭示了汉代“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科学、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马王堆文化成为西汉文明的形象缩影。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
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
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
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漆棺上的画局部。
据《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称,这位雍容华贵的丞相夫人出土时,其外形完整无缺,全身皮肤细腻,皮下脂肪丰满,软组织尚有弹性,在往其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其血管还能鼓起来,就是手指和足指上的纹路都非常清楚,令人不可思议。
而她装殓的华美更让人称奇,出土时,她的前额及两髻有木花饰品29件,并涂彩贴金,而其头发则编有盘髻式假发,其脸上则盖一件酱色织锦和一块素绢,两手则握绣花绢面香囊,两足则着青丝履,贴身穿"信期绣"罗绮丝棉袍,外套细麻布单衣,然后包裹各式衣着、衿被及丝麻织物18层,从头到脚层层包裹,然后横扎丝带九道(与古埃及木乃伊是不是很像?),再在上面覆盖印花敷彩黄丝棉袍和"长寿绣"绢棉袍各一件,一共20层包裹,真是华贵不凡。
1972年马王堆女尸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肌肉有弹性。
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古代湿尸。
这是出土时的资料照片。
2002年4月19日,中国刑警学院教授赵成文在电脑上成功复原了西汉长沙国丞相夫人面相。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用色方法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用色方法及相关问题的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f7f4f9c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9.png)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用色方法及相关问题的讨论1. 引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作为我国古代绘画的珍贵遗产,不仅在绘画技法上具有独特性,而且在用色方法上也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对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用色方法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绘画技艺。
2.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简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精美的彩绘帛画之一。
这些作品多以宫廷宴乐、仙山神仙、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题材为主,用色鲜艳,构图繁复,笔触细腻,工艺精湛,堪称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
3. T形帛画的用色方法3.1 色彩浓淡结合T形帛画在用色上注重色彩的浓淡结合,通过调和不同浓度的颜料,使得作品色调丰富多样,以表现出丰富的画面层次感。
3.2 色彩对比鲜明在T形帛画中,对比鲜明的色彩运用是十分常见的。
通过对比色彩的明暗变化,使画面更具张力和美感。
3.3 色彩运用的技法T形帛画采用了多种色彩运用的技法,如渐变、点彩、拓印等,这些技法使得作品在用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4. 相关问题的讨论4.1 T形帛画用色方法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对于古代绘画艺术的用色方法,往往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可以从T形帛画的用色方法中,探讨其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
4.2 T形帛画用色方法的艺术价值T形帛画的用色方法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其独特的色彩表现方式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用色方法及相关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既要注重对其艺术特点的把握,也要从历史、文化等方面去理解其深层含义。
古代绘画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其用色方法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也能够对我们当代的绘画艺术产生启发和影响。
6. 总结与回顾本文围绕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用色方法及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对其色彩运用的技法、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艺术价值等进行了分析。
长沙马王堆帛画
![长沙马王堆帛画](https://img.taocdn.com/s3/m/c5d1d6ff9b89680203d82565.png)
回到正题上。段有两条穿璧相环的长龙,玉 璧上下有对称的豹与人首鸟身像,玉璧系着张 扬的帷幔和大块玉璜;玉璜之下是摆着鼎、壶 和成叠耳杯的场面,两侧共有7人伫立,是为祭 祀墓主而设的供筵;这个场面由站在互绕的两 条巨鲸上的裸身力士擎托着,长蛇、大龟、鸱、 羊状怪兽分布周围。 帛画以有序的层次展示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 宙图景,取自远古神话的大量形象和按照现实 描绘的人与物构成天、地、人相沟通的境界。 帛画出土之前分别置放在两墓内棺的板上,是 葬仪中用以表示招魂、导引后随葬的旌幡,又 称“非衣”。因而,其主题是灵魂升天,画中 人物正行进在通往“天国”的途中,天上日月 并辉、明乐环响,龙、豹、翼鸟、玉璧等均是 吉祥、护佑的象征。 地下部分则画怪兽及龙、蛇、大鱼等水族动物, 实际上是表示海底的“水府”,或所谓“黄 泉”、“九泉”的阴间。帛画的主题思想,一 般认为是“引魂升天”,但也有人认为是“招 魂以复魄”,使死者安土。
基本信息
中国西汉绘画作品。1972~1974年 先后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3号 汉墓。帛画共5幅,创作时间为汉文 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 独幅绘画作品。
•
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全长205厘米,为T 字形,画面完整,形象清晰。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 人间和地下的景象。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有6条 龙、3只虎、3只鹿、1只凤和1个仙人)。上段顶端正中 有一人首蛇身像,鹤立其左右,可能是大神烛龙;画的 左上部有内立金乌的太阳,它的下方是翼龙、 扶桑和8个较小的红圆点,与古代十日神话接近 ; 相对的右上部描绘了一女子飞翔仰身擎托一弯新月,月 牙拱围着蟾蜍与玉兔,其下有翼龙与 云气,体现三 界神(物)对墓主人的眷顾,应是墓主人魂归幽冥 平 稳通往阴间的场景;人首蛇身像下方有骑兽怪物 与 悬铎,铎下并立对称的门状物,两豹攀腾其上,两人拱 手对坐,描绘的天门之景。中段的华盖与翼鸟之下,是 一 位拄杖缓行的老妇人侧面像,其前有两人跪迎,后 有3个侍女随从,根据服饰、发饰特点,并对照出土的女 尸,可能是墓主人形象。下段有两条穿璧相环 的长龙,玉璧上下有对称的豹与人首鸟身像, 玉 璧系着张扬的帷幔和大块玉璜;玉璜之下是 摆着鼎、 壶和成叠耳杯的场面,两侧共有7人伫立,是为祭祀墓主 而设的供筵;这个场面由站在互绕的两条巨鲸上的裸身 力士擎托着,长蛇、大龟、鸱、羊状怪兽分布周围。
浅谈马王堆汉墓帛画
![浅谈马王堆汉墓帛画](https://img.taocdn.com/s3/m/97ed845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c.png)
浅谈马王堆汉墓帛画中国绘画不论是在古代封建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主义社会,都占具重要地位,换句话说,它是中国古代和现代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中国古代美术家以朴实,简练的线条记录了自己的生活和心灵。
到两汉时期,古代绘画已从技法上显现出一些美学的思想。
汉朝是继秦朝以后的又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汉代美术在承前的基础上,也因为封建社会市场的扩大和需求量的增加,慢慢地繁荣起来。
帛画,因画在帛上而得名。
汉代时期的帛画主要是指丧葬出殡时张举的一种在绢帛上绘出图画的旌幡。
迄今为止,我国最早发现的帛画是在长沙出土的战国时代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
建国后在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画是中国绘画发展中一个承前启后的纽带。
长沙马王堆汉墓总共3座大墓,以出土文物确凿地证明了,是西汉长沙国丞相�侯利苍之妻(一号墓)、利苍(二号墓)以及利苍之子(三号墓)三人的墓葬。
随葬的5幅帛画反映了西汉时期绘画的面貌,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马王堆一号汉墓是西汉长沙丞相,第一代�侯利苍夫人的墓葬。
根据墓中发现的印章推断,死者名辛追,葬于汉文帝四年。
墓中出土的帛画覆盖在锦饰内棺的盖板上,主题是墓主灵魂升天。
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呈上宽下窄的T字形。
画面自上而下依次分为天国、人间、大海三个部分。
画面上部为天府。
居中是人首蛇尾的人类始祖女娲,左右各有五只仙鹤翘首张喙,大声鸣叫。
右上角一轮红日高照,黑色、二足的金鸟闲游其中,精美的形象跃然绢素之上。
扶桑树旁边是八个小太阳若隐若现于枝条间。
左上角一叶新月,月上有奔跑的月兔、口吐祥云的蟾蜍。
在日月同辉之下,两条苍龙张口吐舌,天矫奔腾,左侧有翼的是“应龙”,轻盈的嫦娥乘坐龙翼,双手攀月。
两龙之间,二鹤衔铎,金铎左右,人身兽首、骑着风神“飞廉”的两个仙人牵着栓铎的绳索向左右分拉。
铎下,是隔开天国、人间的门,门上各伏着一只豹,两位守卫天国的帝阍拱手相坐审视着进入天国的一切生灵。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与我的创作《烛九阴》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与我的创作《烛九阴》](https://img.taocdn.com/s3/m/c98fe71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1.png)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与我的创作《烛九阴》马王堆汉墓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而其中的T 形帛画更是备受瞩目。
其中的龙造型是我一直以来深受启发的对象,激发了我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以下,我将分享我的创作《烛九阴》与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之间的关联。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令人惊叹。
龙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祥瑞、强大和权力的象征,而这些画中的龙形象展现了他们惊人的细节和栩栩如生的形态。
龙的躯体盘绕,龙鳞的纹理细致入微,每一笔都流露出艺术家的匠心独运。
这些画作中的龙造型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技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龙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在我创作《烛九阴》时,我受到了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龙造型的启发。
我试图通过自己的绘画技巧和想象力,将这些古老的龙形象融入到我自己的作品中。
《烛九阴》是一幅黑白线描画,我以墨和纸为媒介,用熟练的笔触勾勒出了一条神秘而威严的龙。
我尽力捕捉到了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龙的特点,如盘绕的身体、独特的龙鳞纹理等,同时加入了我自己的创新和想象。
通过这幅作品,我希望能够传达出龙的力量和神秘感,同时也向中国古代艺术致敬。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古老的龙形象不仅令人着迷,也给了我们现代艺术家很多启示。
通过研究这些龙造型,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代艺术家的创作技巧和艺术观念,同时也可以将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总之,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对我个人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古老的艺术品,我不仅对龙的形态和纹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找到了自己创作的灵感。
通过我的作品《烛九阴》,我希望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同时也为现代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
小学生出土文物介绍信模板
![小学生出土文物介绍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6985b7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9.png)
尊敬的文物展览馆领导:您好!我是来自XX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名叫XXX。
近日,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参观出土文物展览的活动,我有幸成为此次活动的代表,参观了我国丰富的出土文物。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参观同学,向您介绍几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出土文物,并表达我们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一、文物名称:《青铜兽面纹方尊》简介:《青铜兽面纹方尊》是商代晚期的一件重要青铜器,出土于河南安阳。
该尊通高22.5厘米,重约4.5公斤。
器身呈方形,颈部两侧各有一兽首耳,肩部饰有兽面纹,腹部饰有夔龙纹,底座为四足兽形。
该尊造型优美,纹饰精致,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之作。
二、文物名称:《越王勾践剑》简介:《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时期越国国君越王勾践的佩剑,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
剑身长55.7厘米,剑宽4.6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暗花纹。
剑身与剑柄连接处有“越王勾践,自作其用”的字样。
该剑剑身锋利无比,历经千年仍光亮如新,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三、文物名称:《马王堆汉墓帛画》简介:《马王堆汉墓帛画》是西汉时期的墓葬壁画,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
该帛画长2.5米,宽0.8米,描绘了墓主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画面中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神兽,还有人间的生活场景。
这幅帛画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四、文物名称:《西汉彩绘陶俑》简介:《西汉彩绘陶俑》是西汉时期的陶器,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
这些陶俑造型各异,有士兵、文官、武士等,共计100余件。
陶俑面容生动,神态逼真,服饰、发饰等细节处理十分精细。
这些陶俑是我国古代陶器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五、文物名称:《东汉画像石》简介:《东汉画像石》是东汉时期的石刻艺术,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
这些画像石以浅浮雕的形式,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
画面内容丰富,技艺精湛,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通过此次参观出土文物展览,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王堆汉墓——帛画
内容提要:
马王堆汉墓为20世纪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共三座大墓,据考证墓主人分别为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二号墓),利仓之妻(一号墓),及利仓之子(三号墓).墓中有大量随葬物品出土,如精美的丝织品、漆器、竹简、木俑等,在研究西汉前期历史、文化、工艺美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尤其是一号墓出土的非衣帛画,多数学者认为此帛画中所画内容自上而下分别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其中的金乌、扶桑树、太阳、人首蛇身等图画更是广受争议,为我们研究西汉前期的绘画、丧葬习俗、信仰崇拜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一号墓的非衣帛画中天国部分图画的研究,来探讨其图画所要表达的意念。
关键词:
嫦娥奔月人首蛇身金乌太阳扶桑树
1.嫦娥奔月
此非衣帛画天国部分的左上方有一月牙形,月牙形上方有一只蟾蜍,传说嫦娥奔入月宫之后,变成了蟾蜍。
所以有学者认为屈膝坐在应龙的翅膀上的是嫦娥,表示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但此女子既未作奔月状,又不是正凌云奔来,倘使是嫦娥奔月,在月亮上又为何要画蟾蜍?所以就很难断定她是嫦娥。
汉及以前的著述,都认为升天可以“服应龙”。
《淮南子》高诱注“有翼之龙称应龙”,王充《论衡》中提到“龙无翼不能飞”。
帛画中的女子正坐在能飞的应龙翅膀上,这正与“服应龙”之说相符。
此女子与墓主人性别一致,所以此女子很可能就是墓主人的灵魂,表达的是灵魂升天的愿望。
整幅画包含了古代神话传说的内容,表现了汉人追求升天成仙、永生不朽的观念。
2.人首蛇身
帛画的天国部分的中间有一人首、人身、蛇尾的形象。
学者安志敏为此形象应为烛龙,即烛阴。
所引文献为《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山海经-海外北经》、《大荒西经》“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而孙作云认为是伏羲,根据是西汉初年鲁恭王刘余所修鲁灵光殿的壁画有伏羲女娲交尾图。
从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人首蛇身像头上无冠,头发显然经过仔细的梳理缠绕在蛇尾上,两手抄在袖中,面向左边而坐,很像一位女子。
而烛龙又怎能处在天上至高的正中地位?所以他很可能是女娲。
《天问》中也有记载女娲在天上称帝。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鲁灵光殿赋》中说道,“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所以他只能是女娲。
3.金乌太阳扶桑树
3.1什么是金乌
在出现金乌之前,古代最早对日中神禽称谓为踆乌、三足鸟和赤乌。
《淮南
子精神训》中记载,“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
”东汉高诱注云:“踆,犹…蹲‟也,谓三足乌。
古代文献中把金乌直接指代为太阳,如韩愈在《李花赠张十一署》中有:“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西游记第七十二回》中也有:“太阳星原贞有十,后被羿善开弓,射落九乌坠地,止存金乌一星,乃太阳之真火也。
”
3.2金乌的传说
古代文献对金乌的解释有三种:
一是“日奴”。
是太阳的驾座,它是为太阳服务的,太阳与乌是主仆关系。
如《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二是“日精”,也称阳精、阳乌。
据东汉许慎《说文》所载:“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
清人段玉裁解释为:“盖象中有乌”。
另有《后汉书天文》注引张衡《灵宪》云:“日者,阳精之宗。
积而成鸟,像乌而有三趾。
阳之类,其数奇。
”《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中也有类似记载:“日者,阳精之宗,积精成象,象成为禽。
李善对此注释道:“《春秋元命苞》曰:阳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乌。
乌者,阳精。
”在隋代萧吉《五行大义论七政》中亦有:“《元命苞》云:阳以一起,故日,日行一度,阳成于三,故有三足乌。
乌者,阳精,其言偻呼,俗人见偻呼似乌,故以名之。
”这些文献说明乌与太阳已合而为一,并成为太阳的象征。
三是“禽役”,是传说中西王母所役使的禽鸟。
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低徊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日睹西王母。
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有张揖注曰:“三足乌,三足青鸟也,主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墟之北。
”西晋傅玄《正都赋》亦云:“东父翳青盖而遐望,西母使三足之灵禽。
”可见,乌不仅为太阳服务,也为西王母所驱使。
虽然有“三足乌”的文献记载,出土文物中也有三足鸟禽的图像,但马王堆帛画上的金乌却只有二足,这又如何理解呢?在所有关于“三足乌”的文献中,最早的是《山海经》,而在《山海经》中只是提到有十轮太阳“皆载于乌”,并没有提到“三足”的说法,只是到了东汉以后,才有人提出了“三足乌”的概念。
而马王堆帛画创作时间是在西汉,早于“三足乌”的注典,所以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为“二足乌”也是情理之中的。
3.3 十日神话与扶桑树
太阳给予了人们太多的恩赐,可以说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所以先民们自古以来就对太阳怀着崇拜之情。
根据《山海经大荒西经》的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马王堆汉墓的彩绘帛画中包括有金乌的太阳在内,总共只有九个太阳,与“十日神话”传说不相符。
有鸟必就然会有供鸟栖息的树,在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神树”,其树上也只有九个象征太阳的青铜鸟。
多数学者认为这棵树便是传说中的“扶桑神树”,而这些青铜鸟就是“金乌”。
所以就有学者认为其中的一个太阳有可能藏在了“扶桑神树”的后面。
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的扶桑神树上由乌载着升起,由东向西移动,《山海经海外东经》有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这里“扶木”即“扶桑”。
也就是说太阳是从东边地下的汤谷诞生出来,然后登上扶桑树,再由乌驮着西行,最后栖息在若木上。
所以帛画中的九个太阳很可能是栖息在若木上,而第十个太阳由乌载着升在天空。
帛画中为何会出现这些神话故事呢?很可能是因为太阳给予了人们太多
的恩赐,所以人们对太阳充满崇拜之情。
而神话传说就是他们宣传这种太阳崇拜信仰的方式。
结语:
马王堆汉墓非衣帛画的整幅画包含了古代神话传说的许多内容,表现了汉人追求升天成仙、永生不朽的观念。
但其中仍有许多谜团未曾解开,而且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马王堆帛画的出土填补了汉代早期织物绘画实例的空白,也表明吸收先秦、主要是楚国的艺术内涵、风格和形象模式是此期绘画的特点。
马王堆汉墓非衣帛画中各种精彩的绘画是我们研究汉代历史的宝贵资料。
参考文献:
侯良:《尘封的文明——神秘的马王堆汉墓》,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贾文毓:《“三足乌”求是》,《中华读书报》,1998年8月19日。
何介钧:《马王堆汉墓》,文物出版社。
金乌专题研究,传说、神话故事、寓意
中国美术史作业
姓名: 何妮
学号:20095191048
系别:美术史论系
课程:中国美术史
学年:2009—2010年指导教师:单海澜庄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