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教育城乡差距的调查报告(张佳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等教育城乡差距的调查报告

实践者:张佳龙

学号: U200910256

院系:启明生物实验班0901

调查地点:山东聊城第二中学、山东省聊城市金斗营乡吴台二村

报告日期:2010年8月15日

调查背景: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高考扩招截至2010年,已有10年之久,也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但在农村,大学生仍很稀有。

2月15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公布的结果显示,城乡之间的差距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最主要、最显著的差距。目前,一方面是教育规模达到了历史上最好水平,成绩确实很大;但另一方面,盛行的“择校热”、“名校办民校”、“高考招生腐败”等现象遭到了强烈的质疑和批评,城乡教育的差距、入学机会的社会阶层差异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日益成为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调查情况:

1.总体情况

研究表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与此同时,对2003年唐山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理工学院的高校在校生的调查表明,2003年,农村学生的比例占到63.3%,高于2001年这一比例7.9个百分点。这表明,近年来,新增加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主要分布在非重点的地方院校。

1997年至2001年,城市报名人数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农村,2001年城市考生数首次超过农村,表明高校扩招名额更多地为城市学生享用。此后,这种情况得到改善。与1998年相比,2004年城市的报名数增加了1.29倍,同期农村考生的增幅也为1.29倍,达到了增幅的均衡。

2.山东省聊城市情况

在8月3日,我对山东聊城第二中学的刘庆代校长进行了近几年本校高考情况的访问。经他介绍得知,每年二中的高考人数在1700人左右,录取人数大约为550人。截至8月3日,今年已知有541人分数超过本科线。

但对问到农村学生情况时,情况不容乐观。他说:“聊城市经济并不发达,本校的学生中,农村孩子占了大多数。但是在考进大学的比例中,农村孩子远远低于城市孩子。”他还表示:这还是在城市中的学校,如果到县里高中调查,情况更加恶劣。

聊城第二中学升学情况

注:表中数据皆为历年人数平均值

3.吴台二村情况调查

回到家后,对于家里大学生稀少的情况,对村里的主任进行了相关方面的询问。她说,村上现在有831人,今年高考的只有14个平时也都是这么多。通过调查,这13人中,只有2人成功进入本科高校,5人复读,2人报考专科院校,其余4人待就业。这个数字触目惊心。

情况分析: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教育公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部门要把怎么样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之间的统筹和协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

——教育部部长周济

城市学生高考入学机会仍然大大高于农村学生,但这一恶化的趋势在减小,同时从总量的、宏观的不均衡,转为隐性的、更深的层面。它主要体现为城乡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布。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主要分布于农林、军事、教育等收费较低的学科,他们中许多人处于贫困状态。

阶层差距正在凸现。随着在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的阶层差距逐渐扩大,成为显著的问题。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较多地分布在重点学校和优势学科。他们的录取分数低于低阶层家庭的学生。

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现实存在的各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结构性不均等的一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是高中教育阶段机会不均等的一种累积和延续。

而且,我国大学招生一直存在很不合理的现象:

城市考生尤其是大城市的录取分数低于农村。从北京某高校2003级不同家庭子女的高考录取分数可以看出,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民、下岗人员、个体经营者、工人、职员、中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高级管理技术人员阶层子女的平均分最低,比农民阶层子女的平均分低38.8分。对某电力学院2000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父亲的职业不同,其录取分数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农民子女的平均分数要高出干部子女22分,高出工人子女18分。

其中工科类高出干部子女26分,财经类高出30分。

这种做法使人费解,按道理,农村教育条件和水平比城市低,农村学生本来已经处于起点不平等的境地,如果说要有一定的区别对待,那么录取的优惠应该向他们倾斜才是,为什么还要反其道而行之?更严重的是,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有加剧的苗头。北京市最近制定政策,允许金融机构高级管理者子女在京高考,享受较低分入学的待遇。又如,有些地方准备在考试中加进外语听力测试内容,这对条件已经落后的农村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不用说,大学逐年上涨的学费和生活费,对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也是一道高门槛。

如果说,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经济条件、教育条件,需要作出长期努力,那么,改变对农村学生进入大学的高门槛政策,却是可以立即、不费力就办得到的。惟一需要的,是改变原有的观念和做法,把平等和公正真正落实到农村人口。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要求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世纪末达到4%。但这个目标从未达到。较少的投入在配置上也不合理,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要求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世纪末达到4%。但这个目标从未达到,1996年还一度跌到2.44%,2003年才占到3.41%,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5.1%)。教育投资包括国家投资及社会和私人投资两部分,由于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中国社会和私人投资占到总投资的44%,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只有12%。这些均与科教兴国的国策不相适应。

这一较少投入在配置上又存在不合理。以2002年为例:全年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其中的23%(引自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课题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即便同在农村,城镇中小学和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以及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很大。

不仅如此,对高校招生中的定向生、少数民族班学生、保送生等政策,以及向专科生收费卖本科资格的执行情况和实效,由教育部并同时委托非教育系统的部门(如国家工程院、科协、发改委等)进行调查,如确实对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影响太大,或已成为腐败通道,该政策应予废止。

招生录取制度应最大限度实行信息的完全公开化。如组织由社会人士、家长等组成的观察团,全程监察录取过程等等,以完全杜绝权力和金钱对招生工作的腐蚀。

当然,积习已久,不可能设想所有的问题在一个晚上解决。但第一步从义务教育抓起,以三年为期,逐年扩大正规招生,减缩各种非常态招生,总是可以的吧!

建议:

目前在考试、招生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的问题。我们在这方面也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个是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同时在今年的招生中我们会实施“阳光工程”,也就是把高校招生的政策、过程、结果都公之于众,接受舆论和群众的监督,通过这样的办法来消除招生工作当中的不正之风。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些措施,我们会从根本上给群众提供一个更加公平的学习环境、更加公平的学习条件,使得我们的教育能够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现在通过考试进入了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是属于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教育部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国家助学体系,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一是改变高中教育状况。目前高中主要设在城市,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较少,而且城市生均经费比农村高出很多。有些地方在尝试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打破城乡二元的传统格局。

建议废止重点学校制度。重点中学制度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完全违反义务教育法,造成强烈的择校热。公立学校必须体现公益性,全民性,应该停止对重点的优惠政策。

二是改革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由于高考配额制度产生倾斜的分数线,所以要改变目前偏重大城市的招生名额配置,克服各地区之间录取分数的差异,逐步过渡到大致按照考生数平均分配各地招生名额。招生制度改革的另一要义,是革除那些容易成为腐败温床的制度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