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

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

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

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中国文学理论》5页)

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

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

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

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

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

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先秦为一期,

两汉为一期,

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莫(大约)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文学”认识得更清了。

他们把学术分为“经学”、“史学”、“玄学”和“文学”数种。文学的含义与今相同。

更进一步,他们把文学再细分为“文”与“笔”两类;

“文”是指情感的、美感的文学,

“笔”是指理智的、应用的文学。

即今人的纯文学与杂文学之分。可以看出文学观念的演进。

2、文学观念复古期也分为两个阶段:

隋唐五代为第一期,

宋(主要是北宋)为第二期。

第一期尤其是唐人,批评六朝的“浮靡”文风,取消“文”、“笔”之分,反对骈俪,看轻讲藻饰、音节而言之无物的文章,以“笔”为“文”,重在内容,主张文以明道,标榜他们所作是以古圣贤为法的“古文”。所以态度是复古的。

如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李白《古风其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唐人主张明道,结果还是偏于学文;

到了北宋道学家那里,才完全重道轻文,主张文以载道,为道而作文,不是以“笔”为“文”,简直是以“学”为“文”。

所以到第二期又取消了汉代“学(文学)”与“文(文章)”的分别,“文章”和“博学”又合而为一了。这两个时期为文学观念复古期。

3、完成期分三个时期:

第一期,南宋元金,是“明而未融”的时期。

第二期,明代,学风偏于文艺,批评偏于纯艺术,“空疏不学”成为时代病。

第三期,清代,学风与明代相反,不是偏胜,而是集大成。

清代学术的特殊在于,没有自己一代的特点,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如文学上,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称,清人没有此外的特殊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清代的文学批评也是如此。以前所有论诗论文的种种主张,清人没有不加以演绎而申述之的。清代可谓文论极为发达的时代。

再之,清代学术有它特殊的风气,就是不喜空论,犹重实验。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是一般学者持守的信条。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

1、批评文本的文学化

中国古代文论从先秦的子书,到汉代的序跋、书信等都具有文学化倾向。魏晋南北朝更是批评文本的彻底文学化,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骈体文、陆机的《文赋》是赋体。唐代流行的是以诗论诗,杜甫《戏为六绝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宋代诗话大盛,欧阳修《六一诗话》开其风、严羽《沧浪诗话》收其尾。明清流行小说、戏曲的点评,李贽、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是代表人物。

2、批评方式(话语)的诗性化

如比兴的方式。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诗经》中常用的创作方法。古人论理时也常用此法。

如《论语》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子不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老子》中“上善若水”、“三十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11)。

《孟子》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庄子》中“庄周梦蝶”、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等。

骈偶的形式。由自然之道启发的思维形式。

刘勰说,“造化赋形,支(肢)体必双”、“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丽辞》)。

皋陶:“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益:“满招损,谦受益。”所以,骈偶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自然精神的美学体现。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曹丕《典论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

3、批评文体的泛体化

即先秦的序、跋,汉代的书信,唐的以诗论诗,宋的诗话,明清的点评等。无定体,而无所不体。

四、中国古代文论史的研究及著作

最早的文论史著作应是1925年出版(东京弘文堂)的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的《支那诗论史》(包括《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三篇长篇论文)。此书主要集中在诗论方面,很不完备。

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时任(1921—1924)东南大学国文系教授的陈中凡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

所谓科学的方法即由西方接受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七年后,1934年,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商务印书馆)、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世界书局)、罗根泽的《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人文书店)相继出版。

1943年,罗根泽的《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出版。1944年,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开明书店)、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册)》出版。

这几部著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定了基础和基本构架。

尤其是郭绍虞的治学方法特别值得研究与借鉴。首先,把材料的搜集与观念的确立结合起来;其次,把文论现象与特定的思想文化环境结合起来;再次,特别注重汉语言文字的特性与中国文学之关系。

参考教材: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刘若愚(美)《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1975年出版,1980年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2007年9月2日

2009年5月6日

2011年2月2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