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导学案
导学案1: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导学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翻译并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二、翻译课文:
1.借助注释,自主翻译。
要求:逐字逐句翻译,标出疑难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要求:交流后,记下疑难。
3.师生交流,合力攻坚。
要求:翻译完毕后,各组提出本组未解决的疑难,师生交流。
4. 教师验收,巩固难点。
提示:教师提问重点词句(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其它重点词语、特殊句式、重点句式等)
5.一读一译,求准求畅。
要求:解决疑难后,找同学一读一译。
6.分类整理,笔记不忘。
要求:翻译完毕后,学生分类整理文言笔记。
二、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
①山行六七里
②名之者谁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杂然而前陈者
3.一词多义
临谓乐之
(4)成语: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②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真相大白。
③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
④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5)特殊句式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醒能述以文者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6)重点句子: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第12课《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诵读文章,在诵读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音韵美。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延伸拓展,探究作者写作目的,感受作者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二、发布学习任务为迎接我校一年一度的“国学文化节”,我们年段开展了“国学达人挑战赛”,广发征集令,邀请各班优秀学子前来参加。
本次挑战赛由文辞轩、画意阁和志趣轩三关组成,旨在考察同学们对《醉翁亭记》文辞翻译、美点品析、志趣探究等方面的理解程度。
第一关:文辞轩——通文辞大意第二关:画意阁——品景色之美第三关:志趣轩——探古人之志请大家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吧~三、课前预习任务欢迎大家来到文辞轩,本关闯关任务有两项。
1、第一项任务:通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或工具书,完成以下几张文辞卡片。
字词读音卡2、第二项任务: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陈述,有的表肯定,有的表示感叹,使得文章的语言富有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之美。
朗读下列三组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第一组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朗读时的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朗读时的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11醉翁亭记 导学案.doc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2.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3.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2.背景资料: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珈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珈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滁州() 擊()W ()然琅()珈潺潺() ® ( )泉辄()醉喂()瞩()暗僧偻()携()清狈1( )凛冽() 山肴()野簌()觥()筹翳()三、导学(1)一词多意。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而:而年又最高。
(日出而林霏开。
( 朝而往。
( 溪深而鱼肥。
( 而不知人之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2)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 山行六七里( 杂然而前陈者) 鸣声上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古今异义醉翁之意不在酒(至于负者歌于途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颓然乎其间者() 射者中(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野芳发而幽香(四、导思(-)通译第一自然段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总写: 第一层写亭的周边环境:第二层写亭名的由来:2.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 .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 .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 一、学习准备: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划出文中疑难字词。
2 .对于作者欧阳修你了解多少,请查阅资料。
2 .加粗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 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颓然乎其间也:醉醺醺的样子3 .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 环滁皆山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 •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语气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二、查查工具书,完成下列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字注音。
壑( 霏( 蔌(琅琊( 暝( 射者中 ) 潺( ) 朝( )而往 弈()觥酿( 伛偻( ()2 .填空。
① 《醉翁亭记》 又号( 作者()。
这篇文章选自《 ),是( )朝( 》。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家、( )家。
他自号(② 《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自然结合。
③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代在散文方面有成就的八位名家( ( )、( )、(【当堂反馈】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琅琊( )岩穴暝( )饮少辄( )和)、)和曾巩。
)伛偻( 提携( )筹交错 树林阴翳.醉翁之 意不在酒:意图 B.太守自谓也。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A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 •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A.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纵横散乱,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
B.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C.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那面容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
28《醉翁亭记》导学案
第28 课《醉翁亭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和写景名句,品味语言,背诵课文。
2 学习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提高自己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4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和写景名句,品味语言,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写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在朗读中注意字音正确,停顿合理,注意语调高低抑扬,把握记诵的思路,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 资料储备A 作者档案欧阳修(1007~1072),字,号,又号,谥号,(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之一。
本文选自。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
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你还了解欧阳修的哪些资料?写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吧!B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C 文体常识记,一种文体,在古代属于散文。
散文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是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的一种重要文体。
《醉翁亭记》教学导案(通用10篇)
《醉翁亭记》教学导案《醉翁亭记》教学导案(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教学导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醉翁亭记》教学导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拥有豁达的胸怀教学重难点1.重点:疏通文意,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作业情况。
二、赏析课文景美(一)美点寻踪这是一篇令人陶醉的美文,景美,情美。
文中有哪些写景的语句?请概括一下这些优美的画面。
山水相映之美——先写山再写泉最后写亭,由远而近,有面到点,逐层展开。
朝暮变化之美——用“出、开、归、暝”这些动词表现山间景象晦明变化。
四季变幻之美——展现各季节怎样的景象?(指名生读出文中的句子)这里有个成语是什么?(水落石出)指名学生造句。
明确:写山水之美是写亭的清幽环境,为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
从而定下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写朝暮、四时不同景色,为衬托“乐亦无穷”。
表达了寄情山水,热爱祖国河山之情。
可见太守心情是快乐的,这是有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情美(二)乐点寻踪请找出文中含“乐”字的句子,并思考作者写了哪几种乐?看谁找得快,找得准,找得多。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明确:这里有五种乐1、山水之乐——得之心2、宴酣之乐——醉也是乐,与民同乐3、禽鸟之乐——游人离4、游人之乐——生活安定富足5、太守之乐——自我陶醉三、探究活动1、“太守之乐”乐什么?太守看到其乐融融的景象,滁州治理得好,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这是太守的政绩。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章内容。
2.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学会正确面对挫折。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2.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
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预习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
①临于泉上者:②泉香而酒洌:③杂然而前陈者:④觥筹交错:⑤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⑥宴酣之乐:⑦云归而岩穴暝:⑧名之者谁?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⑩醉翁之意不在酒2.熟读成诵,把文下注释批注在课文中,能够理解文意。
并翻译下列句子。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我的疑问】【探究案】探究点:感知内容,把握情感思考:贯穿全文线索的是哪个字?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醉”与“乐”是否互相矛盾?为什么?【抒人生之感想】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就像陶渊明;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像柳宗元;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就像范仲淹。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醉翁亭记》的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分析《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3.理解《醉翁亭记》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所写,是一篇散文,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东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他早年曾任宰相,后因被贬而致仕。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代表作有《醉翁亭记》、《与朱元思书》等。
2.作品背景《醉翁亭记》写于欧阳修晚年,当时他已经致仕回乡。
这篇文章是他在游玩秋景时所写下的游记,记录了他在游玩过程中所见所闻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3.作品特点(1)描写细腻: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抒发感慨:欧阳修在文章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3)文学价值高:《醉翁亭记》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游记,更是一篇文学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艺术特色(1)意境深远:欧阳修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营造出一种深远而意蕴丰富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2)语言简洁: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运用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的语言风格,使文章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3)情感真挚:欧阳修在文章中表达出真挚深刻、内心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
三、思考探究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了哪些人生哲理?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了很多人生哲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物我两忘”和“知足常乐”。
“物我两忘”是指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消除了物我之间的界限。
欧阳修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他对这种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知足常乐”则是指满足于现状,不贪心不妄想,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
欧阳修在文章中多次强调这一点,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读者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8)九、预习检测答案 (10)十、全文翻译 (11)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以及他面对贬谪时的豁达与乐观。
其次,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学习文章优美的写景手法,感受作者笔下的山水之美,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最后,通过学习本文,培养自己面对困境时的积极心态,以及热爱自然、关注民生的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欧阳修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所表达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本文的核心思想和情感基调,需要深入领悟。
掌握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特别是那些具有特殊含义或用法的字词句,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也是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章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学习《醉翁亭记》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这些重难点,通过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逐步掌握文章的精髓和魅力。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醉翁亭记》的作者是_____,字_____,号_____,是_____代文学家。
2.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_____、_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作亭者谁/中轩敞者为舱C.名之者谁/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至于夏水襄陵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文章脉络清楚,层层深入,情趣盎然。
B.本文第二段主要描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其中写朝暮之景,抓住“晦明变化”的特点;写四时之景,抓住山间独特的四时风光。
《醉翁亭记》-导学案及答案
28 《醉翁亭记》导学案班别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读准下列划线字的读音环滁()林壑()琅琊()()潺潺()辄醉()林霏()暝()晦明()伛偻( )()山肴()野蔌()颓然()阴翳()觥筹()()2、文学知识填空欧阳修,字永叔,号,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朝代)著名家,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著名的“”之一。
3、本文结构和写景顺序第一段:写顺序:。
第二段:写顺序:。
第三段:写顺序:。
第四段:写。
4、主旨探究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
但他还是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
本文通过对的描写和对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的热爱和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5、写出相关的成语(1)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现在多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
(多含贬义)。
()(2)本意是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
现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
()(3)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
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4)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现在多形容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
()6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环( )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亭记》 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2、难点(1)领会本文语言骈散结合的特点。
(2)理解作者“醉”与“乐”之间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 年-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 年),当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生凋敝。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
滁州优美的山水风光和淳朴的民风,也让欧阳修感到无比欣慰和陶醉,于是他写下了这篇文章。
四、字词积累1、字音环滁(chú)琅琊(láng yá)林壑(hè)辄(zhé)林霏(fēi)伛偻(yǔ lǚ)山肴(yáo)野蔌(sù)射者中(zhòng)觥筹(gōng chóu)颓然(tuí)阴翳(yì)2、词义(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2)林壑尤美: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5)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6)名之者谁:给它取名的人是谁。
(7)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8)饮少辄醉:只喝一点儿就醉了。
(9)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
(10)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于欣赏山水的美景。
醉翁亭记导学案(3课时)
28醉翁亭记导学案季国秀2013-5-26第一课时一、准备引入、出示目标(1分钟)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文眼、理清思路、背诵课文第一段。
3、了解作者,理解作者寄情山水派遣郁闷的心情以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分钟)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领袖。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本文选自《欧阳永叔集》写作背景:欧阳修为人忠直,敢于直谏,关心人民,要求政治改革,中年支持范仲淹为代表的革新派,范被黜,他为之辩,受牵连而被贬至滁州做太守,但他虽被贬,却能以积极的心态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做事。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2、听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给生字注拼音(10分钟)环滁皆山林壑尤美蔚然深秀琅玡潺潺酿泉饮少辄醉岩穴暝晦明佝偻提携酒洌凛冽山肴野蔌觥筹阴翳颓然伛偻3、自由练习朗读课文、组内互评(4分钟)4、小组推荐同学朗读课文、同学点评(5分钟)三、学情考察、合作探究(10分钟)•默读课文第一段,结合书下注释疏通第一段文意,注意斜体字的意思,自己不能疏通的可以小组合作探究。
环滁皆山也蔚然而深秀者林壑尤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之者谁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四、交流评价、概括提升(5分钟)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交流下列问题1、请概括这一段的段意。
2、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什么?3、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2、简介整理: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
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第一家,其散文纾徐委曲、条达疏畅、垂范后世。
传统名篇《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整理以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乐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整理在官场失意之后,寄情于山水的心情和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
二、课前自学1、加点字的注音A 林壑.()尤美觥.( )筹交错林霏.( )开B 树林阴翳.( ) 泉香而酒洌.()岩穴暝.()C 伛偻.()提携蔚.()然而深秀山肴野蔌.()D 晦.()明变化颓.()然乎其间者酿.()泉为酒2、重点解词1.环滁皆山也;环: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秀: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4.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临:5.名之者谁名:6.饮少辄醉辄: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 9.云归而岩穴暝归: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从: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秀:13.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 14.休于树于: 15.山肴野蔌肴:蔌: 16.宴酣之乐酣:17.非丝非竹丝:竹: 18.弈者胜弈:19.觥筹交错觥:筹:20.颓然乎其间者颓然:乎: 21.树林阴翳翳: 22.鸣声上下上:下:3、翻译下列句子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掌握本课中的难解字词。
2、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二.阅读扩展文章
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
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三.简介作者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
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四.重点引领
课文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望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课文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高气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课文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翻译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啊。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水清,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课文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是太守回去,宾客跟随啊。
树林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禽鸟在欢乐。
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喝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是庐陵欧阳修啊。
你会做吗?
1、本文选自《》,作者,他是时著名的家,家。
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这八大家是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160#160#160#160 #160#160 。
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是:
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4、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5、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两种人是,《桃花源记》中则是用“”来指代。
五.当堂训练(不准提前做完)
按要求默写
①文中描写醉翁亭的词句是:
②文中写山间四时景色的文句是:
③文中点明“醉翁之意”的句子是:
④文中描绘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的文字是:
六.结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