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3)东汉末年的社会矛盾:学生需要了解东汉末年豪强势力的崛起,以及其对社会矛盾的加剧影响。
(4)东汉的衰亡:学生需要掌握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局面,以及曹丕篡汉建魏,东汉的终结。
2. 教学难点:
(1)光武帝刘秀的重农抑商政策:学生对于光武帝的重农抑商政策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史料进行解释和引导。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东汉的兴亡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东汉的兴亡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东汉的兴亡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地图、图片等,直观地展示东汉的兴衰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在线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在线教学,提供丰富的史料、图表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3)历史情景剧:制作关于东汉时期的历史情景剧,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东汉的兴亡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东汉的兴亡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东汉建立与光武帝的改革内容握情况,为东汉的兴亡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东汉的兴亡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件ppt
这件陶城 堡模型反映 了东汉时期 南方小型庄 园建城堡自 卫的情况。 从模型上看 四周有高墙, 四角建有角 楼,可以了 望和防卫。
东汉庄园中普 遍出现大型的 藏粮仓库,都 开有风窗,保 持通风,但风 窗都开在高层, 防止粮食被窃, 而地层还有围 墙、阙形门等 以便防御。
汉代庄园中常 见的望楼,高 坐的顶楼上悬 挂大鼓,并有 武士巡视了望, 一有敌情,实 行防御。从这 件望楼模型可 以了解当时豪 强地主称霸一 方、拥兵自保 的情景。
四、黄巾起义
1、原因:政治腐败,
租
税严重,灾荒连年
2、时间:184年
3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 治,使其一蹶不振
3、黄巾起义的口号
——
岁苍
在天
甲已
子死
,,
黄 巾 军 预 言
天黄 下天 大当 吉立 。;
你能解释这则 语言预言是含义 吗?如不明白可 问同学老师。
张角创立太平道,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 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了威望,信众多 达数十万。张角利用他在民众中的威望, 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 州的信众分为三十六方 ;大方万余人,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小组讨论: 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 (1)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 教训;
• (2)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 (3)统治者善于用人; • (4)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
家统 一,行之有效的政策长期坚持 等。
一、东汉的建立
1、时 间: 公元25年 2、建立者:刘秀(光武帝) 3、都 城: 洛阳
刘秀(公元前6年—
公元57年)南阳蔡阳人,
西汉宗室后代。王莽篡汉
部编七年级上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课题第13课东汉的兴亡时间序号NO.13教材分析本课的题目是东汉的兴亡。
兴主要是指光武中兴,东汉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亡主要是指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专政,政治腐败,最终引发了黄巾起义。
学情分析检查学案看学情:字的书写,知识点的梳理,构建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目标1.了解王莽建立新朝、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光武中兴知道宽松的政策有利于盛世局面的出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东汉衰败的原因。
方法与媒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史料研读与体验感悟。
多媒体、历史图片和史料。
过程设计【再现历史】教学内容策略方法、问题及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复习提问依托课本设计复习提问问题。
导入新课汉武帝以后,统治阶级日益腐朽,西汉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落。
到公元前后,阶级矛盾异常激复习提问问题设计:(设计到学案中)操作流程: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语:历史又进入了东汉时代,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后期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这些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讲的内容。
亮出学习目标,师生共同解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检查、巩固学习成果,温故知新。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任务,让学习有的烈,西汉政权已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可救药了。
展示学习目标放矢。
【感知历史】教学内容策略方法、问题及活动设计设计意图自主学习依托教材设计自主学习问题,并制定成学案。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1.教师展示自主学习问题(见学案),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知识;2.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问题,教师巡视并指导。
3.教师展示4.教师重难点解析:5.教师根据前面自主学习的内容,与学生一起整合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初步完成本课的板书设计。
6.学生限时记忆,教师检查。
过渡语:公元9年,王莽篡位建立“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结果失败,社会由此更加动荡,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导致了大规模的起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三、外戚和宦官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争斗,使社 会混乱,人民遭殃,最终导致
A 外戚的权力膨胀 B 宦官得宠,把持朝政
C 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 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几乎都是幼年即位,皇帝身边的宦官、外戚开始相互残杀, 交替专权。
材料二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什么时期的政治状况?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权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是哪一起义的口号?文中的“甲子”指哪一年?“苍天”和“黄天” 各指代什么? (3)材料二中涉及的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谁?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4)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后汉书·刑法志》记载:在光 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 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 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 安平”的景象。
社会安定 经济好转
光武中兴 学习内容1
三、光武中兴
实例:
光武帝初年,全国户籍人口仅有1000多万,到光 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统计,已达2100万,又经 明帝、章帝,到了和帝十七年(公元105年)时,耕地 面积达730多万,户籍人口达到5300多万,已接近西 汉盛世水平(5959万),这个人口数字与后来的盛唐 时期不相上下。
一、西汉后期政局——西汉灭亡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 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 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光武中兴 学习内容1
二、东汉建立
前因: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第13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第13课)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
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他就是光武帝。
2、光武中兴:
(1)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2)影响: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时间:东汉后期
2、原因:皇帝年幼,大权旁落。
3、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三、黄巾起义
1、时间:184年
2、领导人:张角
3、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1 / 1。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了解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和分析史料、讲述、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本课的学习中,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直接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社会更加动荡,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来安邦定国、重整朝纲,于是就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讲授新课:(一)光武中兴1.介绍西汉的灭亡。
提示:汉朝的历史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
汉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农民起义。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东汉的建立时间、都城和建立者。
提示: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3.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回答:为了巩固统治,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稳定社会局面呢?提示: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第13课《东汉的兴亡》素材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 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 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因起义 军头裹黄巾,而被称为黄巾军。 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 起义失败。但是,其给东汉统治 带来了沉重打击,使其一蹶不振。
课堂小结
1.“光武中兴”出现原因、影响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背景 3.黄巾起义背景及影响,给以后的 统治者的教训
讲授新课
Hale Waihona Puke 一 光武中兴观察和思考
光武帝刘秀
讲授新课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字 文叔,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 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挽狂 澜于即倒,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 崩瓦解。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 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 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即光绍前业 之意,庙号世祖。
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 杂调他士…自明帝之后,迄乎延 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 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 永巷之职、闺牗房闼之任也。… 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 从,上下屏气。或称伊、霍之勋 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 兴于当今。虽时有公忠,而竟见 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 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 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 ——《后汉书· 宦者列传》
讲授新课
多股政治力量的角逐: 表现: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 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的相互角逐 结果: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 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 朽黑暗。
讲授新课
读图学史:
历史信息: 城堡庭院深邃 楼台重叠错落
外有高墙边有角楼
陶制东汉庄园城堡模型
讲授新课
东京皇统屡绝,权 归女主,外立者四 帝,临朝者六后。 莫不定策帷帘,委 事父兄,贪孩童以 久其政,抑明贤以 专其威。任重道悠, 利深祸速。……而 赴蹈不息,焦烂为 期,终于陵夷大运, 沦亡神宝。 ——《后汉书· 皇后 纪》
(教育部编)七年级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程内容:王莽夺权,建立新朝。
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在刘秀的施政时期,由于政治清明,民族矛盾缓和,社会呈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心”。
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发展到后期,出现黄巾起义。
教材分析:本文内容主要讲析东汉的建立及走向衰亡的原因,东汉出现“光武中心”的局面,但由于外戚和宦官专权,社会再次混乱,导致黄巾起义,东汉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亡。
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讲析东汉的建立、外戚宦官专权及黄巾起义起义,能吸引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不多,因此,在讲析本内容时主要用史实呈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同时,黄巾起义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该内容在部编教材中再次出现。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东汉政权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是东汉统治者内部出现外戚和宦官之争,而黄巾起义对东汉的统治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对比黄巾起义的原因,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必须注重社会的根基,使社会安定,才能得到发展。
否则,必然走向衰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出现的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和恢复的局面,但是由于统治者内部不能根本解决政权混乱的局面,最后导致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农民从而成为促使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的基本力量。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教学方法:材料解析法、图片展示法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于部编教材中省略了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史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略微介绍一下: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
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课件(20张)
起义者头绑黄巾,
黄
被称为“黄巾”
巾
起
义
黄巾起义
原 因: 朝政腐败、时局动
荡、灾荒连年
时 间: 184年 领导人: 张角 创立组织: 太平道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黄巾起义的结果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 黄巾军受到重挫, 损失惨重, 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 历时9个月的 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乐—生《之后念汉”书。·光张武曹以郑后列的传》 在刘邦、刘秀之后能够一次
南宋若诗干人年陈内亮,称“赞五: 谷“登自衍古”中,兴之盛又治,一者无次把的刘过兴秀于起建立, 东所汉以的东过汉程统
光武”。 “蚕麦善收”, “吏称其官, 叫做“中兴”, 即这不是刘
—民—安其《业龙”川,文出集现》了卷“5《天酌下古论一氏江》山的最后一次兴起。
建武六为年奴(婢公的元问30题年得)到, 了下极诏大恢的复西 汉光前武期帝改三下善十诏,税:也一“使的并得赋省战制四乱。百之余后县大简,量政吏安职民 减损,土十地置荒其芜一而”人,口这又样不极足大的的问减轻 了人民题的得负到担了注。解意决整。顿吏治, 躬行节俭,
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惩处贪官污吏
奖励廉洁, 选拔贤能以为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史称“光武中兴”。
《后汉书·刑法志》载,
中兴
东汉时在张光纯武说和:明“帝(时光期武,)兴人于民匹免庶, 诛锄暴乱, 去兴了继“祖兵宗革”之。祸”, 而有
荡涤刘天氏是下中,国封建社会历
史上唯一的“一姓之再兴” 的家族。为表日后刘家江山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件
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1.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 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和殇安顺冲质桓灵少献 帝帝帝帝帝帝帝帝帝帝
即位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东
汉
全
盛
图
夜 郎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看
看三幅图,反映
图
了怎样的历史事实?
说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
史
因有哪些?
一派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
和地方风貌。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
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光武中兴”
动 脑 筋:
议一议: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
19岁 10岁 满月 13岁
幼 11岁 2岁 8岁 15岁 12岁 17岁
33岁 27岁 2岁 32岁 8月卒 30岁 3岁 9岁 36岁 34岁 6月废
东汉和帝以下各帝即位年龄
你能发现此表中的 问题吗?这个问题会 导致什么后果?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权衰弱、朝政混乱、东汉的衰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 衰
2.黄巾起义
败
184年、张角、太平道
1.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通过 哪种方式建立汉朝政权的( )
A.农民起义 B.世袭继承 C.谋权纂位
A
D.联盟征战
2.史称公元25年刘秀所建政权为“东 汉”,结合所学历史和地理知识,想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既承接了前文的汉朝历史,又为后文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做铺垫。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汉朝历史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历史时间的把握、历史事件的联系等方面的理解还相对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深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东汉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联系,以及对东汉时期历史变迁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东汉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材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东汉的兴亡》参考教案一、光武中兴1.东汉的建立2.光武中兴二、外戚和宦官专权三、黄巾起义1.张角借“太平道”宣传和组织群众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3.184年起义爆发4.黄巾军的失败和历史作用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本课难点: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二、提问有关文景之治及汉武帝大一统的问题以后,教师指出,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汉武帝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达到了西汉的鼎盛时期。
但是,从汉武帝以后,西汉便开始由盛而衰。
后来,西汉是怎样结束的?东汉又是怎样建立的?以此导入新课。
三、“光武中兴”一目分三个部分讲。
第一,东汉的建立;第二,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1.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2.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第三,光武帝统治以后,经济恢复,人口增加。
出现“中兴”局面。
“光武中兴”一词,比较费解。
教师应作解释: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西汉、王莽政权、东汉分别建立在公元前后,教师可用右面的纪年表将两汉政权时间标志出来,以帮助学生对公元前后的识别。
四、“外戚和宦官专权”一目,首先要讲清楚外戚和宦官各是什么人,然后讲清楚他们为什么能专权,最后在外戚和宦官中各举典型人物为例展示具体形象。
课文小字关于梁冀的文字叙述比较详尽,可指导学生阅读,也可由教师叙述,但不作要求。
宦官侯览的为非作歹,骄横专断也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了宦官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教师要指导学习。
讲外戚与宦官专权时的穷奢极侈,目的在说明当时统治黑暗,因此对穷奢极侈,广建宅第等具体描绘不宜过繁过碎,以免冲淡学生对黑暗统治的认识。
五、“黄巾起义”一目,着重讲清楚原因和特点,一、原因: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东汉末年的连年灾荒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3课东汉的兴亡
共同原因:
(1)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 担。
(2)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3)减轻刑罚 (4)鼓励耕织
东汉后期10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平均即位年龄:9.5岁 平均寿命:24岁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由太后掌权。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皇帝借宦官之力夺回政权後,宦官专权。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 (1)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 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的一项是 皇帝长大后,不满权力被外戚侵夺,便联合亲信宦官灭掉外戚。 5岁 平均寿命:24岁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 皇太后不便亲理政务,于是由太后家的男子辅政。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 皇帝长大后,不满权力被外戚侵夺,便联合亲信宦官灭掉外戚。 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B
A.下令释放奴婢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
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是(
)
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是(
)
《三字经》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展现了东汉的安定和兴盛 (2)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光武帝稳定社会政局的措施: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4、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 兴”。 5、东汉后期政治特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6、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而 失败。 7、黄巾起义虽然主力失败,但是余部坚持斗争20多年,沉重的打击了东汉的通知,使其 一蹶不振。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后期政治特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背景: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大权都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 戚,导致外戚的权利膨胀,皇帝长大后,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因此宦官得到宠 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危害: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 殃,导致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黄巾起义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光武中兴 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建立新朝。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 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 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帝稳定社会政局的措施: 1、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光武中兴: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10多年在社会底层的传教,发展壮大。 黄巾起义:184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因为头裹黄巾,被称为“黄巾起义”。 起义简况:黄巾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达猛烈攻击,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 境地。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起义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重挫,损失惨重,张角病逝,黄巾起义最后 被镇压而失败。 起义影响:黄巾起义虽然主力失败,但是余部坚持斗争20多年,沉重的打击了东汉的通知, 使其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