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舌尖上的中国(1-7)全集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1-7)全集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7集(全)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而台词优美而清新,听着解说看着画面,让人心醉···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舌尖上的中国7集
一:大自然的馈赠云南香格里拉松茸江浙一带:油焖冬笋浙江遂昌县竹林:毛竹。
冬笋藏在土层下面广西柳州竹林:大头甜竹,6月中旬到9月中旬采竹笋,夏天生的鞭笋,制作柳州酸笋的原料。
广西菜:黄豆酸笋小黄鱼柳州:螺蛳粉(酸笋是最重要的辅料)江浙菜:腌笃鲜(鲜肉冬笋一起炒,加入汤煮)调味料:云南大理北部的诺邓山区——盐井——诺邓盐制作血肠腊一周就可享用搭建土灶——熬盐3年以上的诺邓火腿可以生吃,靠近骨头的部位是最好的。
——诺邓家常菜:莴笋炒火腿云龙县:挑选猪——冬至到大寒制造火腿的最佳时间——腌一个多月,然后吊火腿炒饭湖北嘉鱼县——珍湖,10月湖水水位下降,湖底淤泥中莲藕——湖泊中高产的蔬菜,高淀粉莲藕炖排骨——排骨炖一个小时,放入藕,大火炖至开水暴涨,小火半小时吉林查干湖冬天——捕鱼——渔网是6寸的网眼,只能网到五年以上的大鱼北京的餐厅:鱼头泡饼——大锅,高汤煮炖鱼头,25分钟,烙饼要刚烙好垮炖杂鱼:东北大酱调味广西京族三岛——高跷捕鱼海南三亚市——狼鱼马鲛鱼南海——海螺用盐水煮熟“中国人离不开吃: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受人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到伤害叫吃亏,女人嫉妒叫吃醋。
这是大家一见面就问‘你吃了吗?’的缘故。
”二:主食的故事陕西襄汾县:面食石磨盘一样面食百样吃寿宴花膜陕西绥德县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的馒头黑龙江小麦馒头稻米贵州黎平县和仓储藏没有脱壳的稻谷米粉广州沙河沙河粉干炒牛河猛火快炒秦岭淮河划分南稻北面西安肉夹馍子白吉馍和腊汁肉泡馍兰州牛肉面正宗牛肉拉面的特征:汤汁清爽,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黄亮和面时加入蓬灰水,使面团更有弹性,广州广东市喜欢细面,竹升面:云吞捞面:鸭蛋和面——毛竹压面——做成细面——配上猪骨,大地鱼,虾仔等熬制三个小时的汤中原人:擀面杖长寿面——长而瘦——生日主食陕西岐山臊子面:只吃面不喝汤嘉兴肉粽子宁波年糕(团子)艾草松花粉北京春节焖面水饺三:转化的灵感豆腐球(自然发酵)——炭火烧烤云南红河地区的建水古城云南石屏县豆腐安徽寿县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奶茶奶豆腐各种奶食几乎成为草原主食云南大理奶团浙江天台山寺庙中安徽休宁县毛豆腐(浓密的绒毛)酒黄酒糖四:时间的味道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1_7集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
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丝娃娃是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
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
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
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在中文里,'火候'一词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厨房,更能用来评价处世的修养,以及为人的境界。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
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
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舌尖上的中国(1-7)全集解说词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
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
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
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
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
中国,从南到北,广袤的国土,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擀面,是中原女孩子在成为女人的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
按照中国人的风俗礼仪,过生日贺寿是一定要吃面条的,中国人称为长寿面。
为什么中国人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
面条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喜欢的主食。
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
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
舌尖上的中国(1-7)全集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7集(全)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而台词优美而清新,听着解说看着画面,让人心醉···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舌尖上的中国》第7集—我们的原野汇总
自然的颜色
• 从就地取材给糯米上色的智慧和对食物存 在的想法融为一体。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 艰辛劳作的奋斗相接。质朴的劳作生活中 蕴藏着最深刻的道理,给观众呈现的是最 朴素的染色方法。
赤脚行走
剪辑手法
• 打碎式剪辑手法 • 强烈突出大城市与村庄环境的对比,引发
了工业化对自然农业影响的深思。
音乐分析
• 第一次出现音乐是在长街宴时,导演用了 鼓点声音乐逐渐充斥在整个画面中,给观 众一种轻松快乐的感受,对回归自然和朴 素生活的向往。
• 镜头对河蟹形象的捕捉加上拟人化的解说 词,这时节奏感极强的鼓点音乐出来了。 结合在一起表现其生长的过程的灵动性, 也就是说增加了整个画面的趣味。
《舌尖上的中国》
—— 《我们的原野》 —— 吴桐
带着问题看影片
• 主题思想 • 镜头语言 • 细节描述
主题思想
• 自然的馈赠 • 饮食的智慧
• 在青藏高原上的传统节目是对大自然的敬 畏,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激。
• 人们用梯田不仅种植了糯稻,还养育了鸭 子与鱼,这种罕见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他 的智慧。
镜头语言
• 跟镜头 • 特写镜头 • 快慢镜头 • 景深镜头 • 广角镜头 • 大全景 • 对比蒙太奇
跟镜头
• 一个跟拍镜头,潘银少手中端着糯稻,让 观众感觉到画面的动感与真实感,调动观 众的参与性。
特写镜头
• 水田里对鱼和鸭子的特写展现出对传统农 业的崇敬和热爱。
快镜头
• 展现了大城市的快节奏和压抑,与之后的 慢镜头拍摄村庄作对比。
• 人们赤脚在田间行走,更加突出了人与自 然的无隔阂,对大自然的亲近。有一种亲 密相处的和谐感。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英语渣翻
《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of China第一集《自然的馈赠》Episode 1 Gift of Nature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
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China have the world's most strange natural landscapes, plateaus,mountains and forests, lakes and rivers, coastline. Such kind of geographical span is very good for the growth and reserve of species, which any of other countries don't have a lot of potential raw of food like China. To get the gift of nature, people collect, pick, dig, catch all year round. This episode will show the story about man and nature behind the delicious.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Shangri-la, in the nature hybrid forest of pine and oak tree, Zhuoma is looking for a sort of elf-like food——matsutake. Because the matsutake only have 2-day short fresh life, businessmen have to do with sophisticated processing with the fastest speed on the matsutake. Then, after 24hours a kind of this matsutake will soon appear in the markets in Tokyo.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舌尖上地中国(1-7集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
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
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
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
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在中文里,'火候'一词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厨房,更能用来评价处世的修养,以及为人的境界。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
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
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舌尖上的中国(1-7)全集解说词之欧阳计创编
《舌尖上的中国》7集(全)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而台词优美而清新,听着解说看着画面,让人心醉···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 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七集我们的田野(选自《舌尖上的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他们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非凡智慧无处不在从肥沃的冲积平原,到富饶的江河湖泊从严寒荒芜的高原到高楼林立的都市哪里有绿色的生机,哪里就有天与人的和谐潘银少和黄兰荣是生活在贵州省的壮族,他们居住的下尧村距离省会贵阳有300多公里的山路刚刚采摘的枝条散发出新鲜的气息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叶片会在即将到来的节日里发挥着神奇的作用贵州省从江县,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的山区,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潘银少和黄兰荣会说普通话,受过中学教育,但从未离开过从江县这是一种枫树的叶子,来自附近的山上自然的馈赠包含着丰富的可能性当地人总是能够善加利用十月,是糯稻成熟的季节,壮族聚居的下尧村,正在迎接一个专为稻谷丰收设置的节日---新米节口感上,水稻常备区分为糯和非糯两类粘性特别强的统称为糯稻含量丰富的支链淀粉使它蒸煮后极具粘性和韧性现在,潘银少和黄兰荣要把树叶放到沸水中煮上一番略加蒸煮,树叶就会溶解出黄绿色的溶液,成为糯米的天然染色剂浸泡后的糯米再加以蒸煮变成了黑色现在,他们用另一种植物将糯米染成黄色用植物给食物上色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它既满足了一个封闭而艰苦的民族对色彩的渴望,又在客观上保护了食物天然的品质这种米饭油脂丰富,结实耐饿,被当地人看做最值得依赖的食物离下尧村不远的加车村也种植糯稻,这是一个苗族村寨王小整今年58岁,像他这个年龄的人在当地被称为糯娃,这意味着他们是吃糯稻长大的上世纪60年代,为提高稻谷产量,政府曾经推广过一种高产的籼稻,后来的年轻一代就是吃这种籼稻长大的但在王小整看来,只有吃糯稻身上的肌肉才是结实的山上的梯田不适合机械化的收割,人们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摘禾刀和平原地区相比,在陡峭贫瘠的大山里种水稻需要更多的智慧顺应着山势,王小整的祖先们完全靠双手创造了这一切上古,糯稻曾是长江流域吴越民族的主食,秦汉时期,北方族群向南方扩张,同时也将糯米引种在这片区域但糯稻并不是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藏着其它的秘密1000年前,王小整的祖先们就发现,水稻田里可以同时养鲤鱼和鸭子,鱼和鸭可以帮助糯稻清楚虫害。
《舌尖上的中国》说明介绍和解说词7集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7集第一季:1.自然的馈赠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一季:2.主食的故事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一季:3.转化的灵感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
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
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
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
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一季:4.时间的味道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
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介绍,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介绍第七集:我们的田野(纪录片中所涉及到的美食,及其做法,都有介绍)7集纪录片,分为7个文档介绍1.甜品椰丝糯米团不用烤箱的小甜点,用蒸熟的糯米包上豆沙馅,再滚上洁白的椰丝,如六月雪般地美丽清凉,哇,那是一个美味啊,你可以享受一个甜美的下午了!工具/原料∙糯米∙豆沙∙椰丝步骤/方法1.糯米用清水浸泡三四个小时,沥干水,入笼屉大火蒸40分钟。
2.蒸熟的糯米饭晾至不烫手,用湿的笼屉布包起来,用擀面杖捶打至看不出完整的米粒3.将糯米团分成小剂,包入豆沙馅。
糯米比较粘,包的时候手上要垫着湿的笼屉布或保鲜膜。
4.在椰丝中滚几下,装盘即食。
吃不完的要用保鲜膜包起来放冰箱冷藏。
注意事项家里没有椰丝的,可以用芝麻,也非常好吃。
2.香橙烤鱼只是想让橙子救个场,没想到味道上还真出奇制胜了一回,一个不经意反而促成了今天的这道香橙烤鱼,只需半个橙子足以提升菜品的味道,鱼浸入了橙子的汁水,掩盖掉了鱼腥味儿,肉里还竟有着一丝甜香。
不得不自夸一下,确实是非常成功的一道香橙烤鱼,建议有烤箱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没有购置烤箱的朋友呢可以在煎鱼的时候淋上几滴橙汁,也将橙片放入锅里煎出香气。
春季了,人体内热较旺,所以多吃点鱼类、蔬菜、水果,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
工具/原料∙新奇士橙子1个∙大眼鱼2条∙洋葱∙蒜∙小红辣椒∙盐5g∙料酒2g步骤/方法1.鱼的鳞片、内脏去除,用水冲洗干净。
洋葱切丝、蒜切片、小红辣椒切圈、橙子切大片备用。
2.鱼放入碗中,加盐、料酒、洋葱丝、蒜片、辣椒圈、几片橙子腌渍60分钟。
3.用厨房纸巾擦干鱼肚内和表面的水分,平底锅内涂薄薄一层色拉油油,鱼入锅,每面各煎2分钟,把洋葱丝、蒜片、辣椒圈、橙片也要煎一下。
4.在烤盘中垫入锡纸,将橙片均匀铺入,再将鱼上,盖上煎出香味儿的洋葱丝、蒜片、辣椒圈、橙片并包严实。
5.将烤箱预热至200度,置中层,烤18分左右。
3.侗家腌鱼这还是前段时间从家乡带来的腌鱼,分别用煎.烤两种方法做过.这次用蒸的方法来做了.总的来说.这种腌鱼怎么做都是味美的好菜.吃了还想吃,还是家乡好.这是少数民族的特色食品。
舌尖上的中国(1-7)全集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7集(全)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而台词优美而清新,听着解说看着画面,让人心醉···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观后感这一集一开场,那画面就像钩子一样把我牢牢地勾住了。
它展现的美食就像是一群性格各异的小精灵,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看到了一些传统的美食制作,那工艺复杂得就像是在打造一件绝世珍宝。
比如说某种糕点的制作,从面粉的筛选开始,就像是在给即将登场的主角挑选最完美的服装。
那些老师傅的手啊,就像是有魔法一样,揉、捏、擀、包,每个动作都精准得不像话。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做面食的时候,那简直是灾难现场,不是面太硬了就是太软了,和人家老师傅比起来,我那双手简直就是两根粗笨的大木棍。
还有那些特色菜肴,调料的搭配简直就是一场奇妙的化学实验。
各种香料汇聚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支配合默契的乐队,少了谁都不行。
当那些调料洒在食材上的时候,我感觉食材们就像是在欢呼雀跃,准备开启一场美味的变身之旅。
我在想,要是我也能有这样的调料搭配天赋就好了,那我做的菜肯定能让家里人惊掉下巴,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每次我做菜,家人都得提前准备好“坚强”的胃和充足的勇气。
这一集里还讲了美食背后的故事,那些故事就像是美食的灵魂。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做美食、分享美食的画面,真的超级温馨。
我就想到自己家过年的时候,大家一起包饺子,虽然包出来的饺子形状千奇百怪,但是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可比饺子本身的味道还让人陶醉呢。
美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东西,它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把家人、朋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而且啊,这一集的镜头语言特别生动。
那些特写镜头就像是美食在对着我抛媚眼,诱惑我去品尝。
看到那油亮油亮的红烧肉,肉皮上泛着诱人的光泽,我感觉我的口水都要变成一条小河了。
还有那些新鲜的蔬菜水果,鲜嫩欲滴的样子,就像是刚从童话世界里采摘出来的一样。
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的田野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的田野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的田野观后感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和饮食。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成功引领了人们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探索,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
我亦是其中之一,当我第一次观看这部纪录片时,我便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田野之旅。
以下是我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后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揭示的那样,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每一道菜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例如,孜然烤全羊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特色菜,它充分展示了中国丰富的烹饪技巧和食材的多样性。
无论是冷川菜还是广东菜,它们都各自代表了不同地域的特色。
纪录片中展示的美食景观,让我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除了美味的食物,中国的农田风光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场景,这种勤劳和农业的生活让我对农民的付出和辛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们和土地相伴,通过他们无私的劳动,我们才能品尝到美味的食物。
他们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物质享受,但却将最好的食物留给了我们。
这让我对农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同时,《舌尖上的中国》还向我们展示了中国餐桌背后的社交和情感纽带。
饭桌是中国人交流感情、聚会和共度时光的地方。
无论是在家庭聚餐中还是在宴会上,中国人总是喜欢围坐在一起,分享美食并交流自己的故事。
这种习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家人之间的亲密互动、朋友之间的欢声笑语和同事之间的团结友爱,这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的人情味和热情好客。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我也了解到了中国的特色小吃。
无论是串串香、臭豆腐还是煎饼果子,它们都是中国大街小巷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
这些小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它们既是快餐,也是文化媒介,承载着种种回忆和情感。
品尝这些小吃,我不仅仅是品尝了美食,更是走进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观后感
这一集里,那美食可真是千奇百怪又各有各的迷人之处。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个地方的传统食物,制作工序复杂得就像在解一道超级难题。
从食材的精心挑选开始,感觉那食材就像是被选中的超级明星食材,每一个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差一点都不行。
然后就是各种烹饪手法的组合,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这个步骤加那个调料,再用特定的火候,整个过程看得我眼睛都直了。
而且啊,这一集不仅仅是在讲吃的。
我发现那些美食背后都是满满的生活气息和文化传承。
那些老手艺人,做着传统美食,一边做一边给晚辈念叨着老一辈传下来的讲究。
比如说,某种食物在什么节日吃才最有意义,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
这就像是美食带着记忆的密码,每一口下去都能尝到岁月的沉淀。
还有那些乡间小路上的小吃摊,虽然看着简陋,但那散发出来的香味简直能把人的魂儿都勾走。
摊主们就像美食魔法师,简单的食材在他们手里瞬间就变成了人间美味。
看着那些食客们满足的表情,我都能想象到那食物在嘴里爆炸出的美味,那感觉就像我自己也吃了一口似的。
这一集让我觉得中国的美食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怎么挖都挖不完。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故事,而且这些故事还在不断地延续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美食的传承里找到家的味道。
我看完就特别想出门去,把这些美食一个个都尝个遍,从南吃到北,从东吃到西,做一个快乐的美食猎人!。
生命的馈赠——评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的田野》
生命的馈赠——评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的田野》曾经的过去,过去的曾经,那些由一个个季节的蓝天与白云串联成的长长剪影,那些由一种种表情、一格格姿势编织成的绵绵画面,在本系列片中得到很好地展现。
中华大地不同地域风貌、不同特色美食的盛景呈现出来。
无论在叙述模式上、细节展现上还是音乐表达上,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主题。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中国美食文化题材的纪录片,充分表达了中国美食文化的丰富,中国不同地域特色的优美。
在纪录片中,摄像机就像人的眼睛,它会超越个人来反映现实中国的不同特色,是当代人审视现实中国的重要窗口。
从而主题凸显的深刻而自然:展现当代中国的富庶、人文精神的体现、自古‘民以食为天’的文化特色,阐明出生命馈赠的重要意义。
纪录片中独具匠心的叙述由画面展示以及解说呈现出来,解说者给观众传达出画面所表达的信息,抒情达意、深化主题。
影片并没有叙事技巧随意卖弄,而是以地点变化为线索来贯穿全片,这样可以自然而然的引领着观众情感基调变化,从而使主题的表达更加明晰。
整集纪录片中大致存在六个地点转移,先介绍贵州少数民族所种植的糯稻,描绘了鸭、鱼、稻一起养殖的场景,也描绘了特色的长街宴,通过解说使观众了解到当地在发展中由于土地资源、人口劳动力的减少引发的问题,使得纪录片在主题上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后介绍黄海的獐子岛,通过叙述王德峰、王树辉两人下海捕捞水产品的事情引申到当地成为重要渔场,凸显当地人对美食文化的卓越贡献。
后来地点转移到太湖边上,记录了当地人养殖大河蟹并制作特色产品‘赛螃蟹’和蟹黄汤包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生产与制作不可分离。
继而介绍了江苏兴化市的垛田和西藏青稞酒,使内容得到丰富发展,最后描述北京人张贵春在房屋顶上种植瓜果的事情,成为城市里异样的一道风景线,使得主题进一步凸显。
舒缓的叙事节奏烘托出丰富的主题,赞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时凸显生命馈赠的重要意义。
真实往往会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巧妙的细节运用同样会给主题的诠释锦上添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
他们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从肥沃的冲积平原,到富饶的江河湖泊。
从严寒荒芜的高原到高楼林立的都市。
哪里有绿色的生机,哪里就有天与人的和谐。
潘银少和黄兰荣是生活在贵州省的壮族,他们居住的下尧村距离省会贵阳有300多公里的山路。
刚刚采摘的枝条散发出新鲜的气息。
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叶片会在即将到来的节日里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贵州省从江县,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的山区,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
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
潘银少和黄兰荣会说普通话,受过中学教育,但从未离开过从江县。
这是一种枫树的叶子,来自附近的山上。
自然的馈赠包含着丰富的可能性。
当地人总是能够善加利用。
十月,是糯稻成熟的季节,壮族聚居的下尧村,正在迎接一个专为稻谷丰收设置的节日---新米节。
口感上,水稻常备区分为糯和非糯两类。
粘性特别强的统称为糯稻。
含量丰富的支链淀粉使它蒸煮后极具粘性和韧性。
现在,潘银少和黄兰荣要把树叶放到沸水中煮上一番,略加蒸煮,树叶就会溶解出黄绿色的溶液,成为糯米的天然染色剂。
浸泡后的糯米再加以蒸煮变成了黑色。
现在,他们用另一种植物将糯米染成黄色。
用植物给食物上色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它既满足了一个封闭而艰苦的民族对色彩的渴望,又在客观上保护了食物天然的品质。
这种米饭油脂丰富,结实耐饿,被当地人看做最值得依赖的食物。
离下尧村不远的加车村也种植糯稻,这是一个苗族村寨。
王小整今年58岁,像他这个年龄的人在当地被称为糯娃,这意味着他们是吃糯稻长大的。
上世纪60年代,为提高稻谷产量,政府曾经推广过一种高产的籼稻,后来的年轻一代就是吃这种籼稻长大的。
但在王小整看来,只有吃糯稻身上的肌肉才是结实的。
山上的梯田不适合机械化的收割,人们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摘禾刀。
和平原地区相比,在陡峭贫瘠的大山里种水稻需要更多的智慧。
顺应着山势,王小整的祖先们完全靠双手创造了这一切。
上古,糯稻曾是长江流域吴越民族的主食,秦汉时期,北方族群向南方扩张,同时也将糯米引种在这片区域。
但糯稻并不是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藏着其它的秘密。
1000年前,王小整的祖先们就发现,水稻田里可以同时养鲤鱼和鸭子,鱼和鸭可以帮助糯稻清楚虫害。
而它们的粪便又能给稻田提供充足的养分。
至今,这里的土壤几乎没有使用过农药和化肥。
糯稻品质卓越,但单产仅有水稻的一半。
在中国的栽培总面积不足水稻的5%,但大山里的人们仍然播撒着祖传的种子,与糯稻相互依存。
这些古老的糯稻品种包含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在今天以及未来的餐桌上将愈加珍贵。
如今,在王小整的村寨里,一些年轻人已经脱离种植糯稻的生活,定居在城市。
伴随着糯稻种植圈的不断萎缩,传统农耕所维系的集体生活方式也日渐隐退。
新米节的主食准备好了,潘银少和黄兰荣开始制作主菜---腌鱼。
贵州从江终年潮湿,为了避免腐败菌大量滋生,大部分的鱼都要腌制保存。
当地人相信,辛辣可以帮助他们排除体内的潮湿。
木姜子独特的味道和山奈发酵出来的酸,成就了从江壮族独一无二的酸汤鱼。
乡村的盛宴就要开场了。
下尧村的炜酒十分有名,取用当地的一种香糯酿制,今天的这坛炜酒是潘银少酿的已经窖藏了7年。
体现群体协作和分享的长街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受到世界的关注。
大山里的民族在贫瘠的山地创造了美味的食物,这得益于他们面对高山的智慧。
但要想在汪洋大海里有所耕耘和收获,却需要具备另外一些超乎寻常的技能。
王德峰是一名新入行的潜水员,他的师傅王书辉虽然也同样年轻,但已有15年的潜水经验。
现在是夏季,但这身装束仍然不足以抵御水下的寒冷。
今天是王德峰职业生涯的第一天,王书辉将引领他完成这次不寻常的旅程。
他们的工作是寻找一种珍贵的海洋生物,这只海参正在静静地沉睡着,但它的夏季休眠计划不得不提前结束了。
獐子岛,黄海北部一个不足15平方公里的岛屿,却因为海域里的物产富甲一方。
碧波之下,生存着一个兴旺的群体。
被中国人视为海中珍品的海参、鲍鱼、海胆等无脊椎动物恰好占据了其中的多数。
纯净的水体和活跃的洋流造就了它们非凡的品质。
这是一个陌生而又新奇的世界,但王德峰却无暇顾及,30米的水深,对一个初来乍到者会有很多不适。
海参的家族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6亿年,但迄今为止,除了西班牙人之外,世界上只有中国人鳝鱼烹饪海参。
这个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
但王书辉师徒采捕的海参并非此地的土著居民。
三年前,数以亿计人工培育的海参幼苗被播撒在这片水域,它们和野生同类的成长轨迹完全相同,以相同方式进行海底播种的还有鲍鱼、扇贝、海胆等数种海珍品。
今天,獐子岛2000平方公里的海域已经成为中国甚至是亚洲最大的海洋牧场。
这是人类和大自然的携手合作,以最小的生态代价实现了耕海牧鱼的理想。
海产品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它为中国半数以上的人口提供了主要的蛋白质。
海参在中餐里的代表莫过于鲁菜的当家菜---葱烧海参。
山东特产的优质大葱市这道菜最重要的辅料。
富含蛋白质的海参炖煮后变成胶状,柔顺香滑并带有浓郁的葱香。
而鲍鱼是当今中国另一种高端海味,它的发迹史要大大晚于海参,算是酒席上的新贵。
海产品丰厚的利润推动着今天的闯海者,每天清晨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采捕船被安排在不同的作业区,这片海域洋流异常活跃,环境越恶劣回报也越丰厚,在水流湍急海藻丛生的岩礁上栖息着最鲜的海味---鲍鱼。
鲍鱼喜欢藏身于礁石缝隙,这并不是采捕的好位置。
鲍鱼是攀岩高手,它们宽大的肉足吸附力高达200公斤,即使在狂暴的海浪中也能紧贴着岩石,这使采捕异常困难。
王书辉师徒在潮涌中劳作,而岸边已经迫不及待地展示着他们的收获。
有一种海珍品并不在其中,因为属于它的季节才刚刚到来。
45岁的王厚喜正在准备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入水。
他是一名重潜员,铅块、头盔以及铁头鞋,加起来超过50公斤的负重让他能够深入到水下40米。
海胆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生物,但它被列入中国人的食谱仅仅只有30年,这与日本料理在中国的流行有关。
海胆最原始最受欢迎的方法是生食,这缘于它坚硬刺壳中的海胆黄。
这种美味只在每年的6到8月份才会出现。
完成这次采捕,王厚喜将告别这个职业。
在中国,重潜作业的退休年龄是45岁。
这是属于德峰的舞台,任务繁重,一天之中连续6个小时内,他和王书辉要上下往返数次。
此时,书辉师徒已经精辟历尽,这是德峰作为潜水员的第一次收获,一些没有发育好的扇贝抛回大海继续生长。
收获茫茫水域里的物产并非易事。
獐子岛人入海探宝,而太湖边的人却更善于静候坐享其成的时机。
10月,西北风来临的月圆之日,河蟹小太悄然爬出水面,出发的日子到了,回到海水繁衍的古老本能驱使着小太和其他同伴离开江湖,寻找返回大海的道路。
小太生活在浙江湖州一片40亩的养殖河塘,7个月前,它和20000多名同伴来到这里时只有纽扣般大小,如今,它们已经膏肥体壮了。
几天前,小太经历了生命中第19次蜕壳,这是它最重要也是最后一次蜕壳。
这标志着它终于成为一只真正的大闸蟹。
在中国,蟹作为一种食物已经有4000年了。
深谙烹饪之道的中国人在吃蟹上崇尚朴素的方式---清蒸,这是食蟹而不失原味的最佳方法。
被中国人推为天下至鲜的美味就在壳中,但除非有足够的技巧和耐心,今天的人们很难做到物尽其用。
一直以来,蟹都是中国餐桌上极有地位的美食,但与过去时光相比,今天的人极少能够吃到野生河蟹了。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
繁衍期,它们成群结队从栖息的支流和湖泊迁移到长江口。
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变,今天,野生中华绒螯蟹已经十分罕见。
小太是人工繁育的一代。
河塘里的水全部引自太湖,小太的食物是湖里的水草和小鱼虾,与吃饲料的同类相比,它拥有更长的生长期和更健壮的体魄。
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河塘,小太和同伴之间却有着迥然不同的身价,这取决于它们的体重,市场上一只100克的大闸蟹通常能卖到25元,而一只350克的大闸蟹价格却可以高出20倍。
小太没有让主人失望,它的体重超过了350克。
因为传统的蟹季只有两个月,加之价格昂贵,河蟹的美味只能为少数中国人享受,这种遗憾催生了一道菜的诞生,它们是普通的食材,和螃蟹没有丝毫联系。
现在,烹饪大师要开始他的魔术了。
并不复杂的组合,结果却令人意想不到,与蟹十分类似的味道。
在中国,用低廉易得的食材所进行的味觉转化,是一个充满趣味的烹饪主题,这道菜有一个骄傲的名字:赛螃蟹。
今天的中国,大闸蟹已经成为利益最高的养殖项目之一。
自然江河里,一亩水面大约生活着100只野生河蟹,但在同样面积的养殖水域则至少是600只。
对于小太和同伴们来说,这意味着食物短缺和氧气不足。
养蟹人需要请一位帮手从太湖里捞上来的水草投放在养殖的水域。
水草是净化水质的高手,同时又是河蟹理想的食物。
河蟹的产地,人们在利用这一食材上迸发出更多的创造力。
流传百年的靖江蟹黄汤包是其中的经典。
复杂考究的用料以蟹黄和蟹肉为主,遵循古制,汤包的褶皱多达32个。
蒸汽的热力将食材的精华融入汤中,包裹着滚烫汁水的面皮薄如纸,韧度惊人。
面皮的秘密掌握在制作者的手中,这种中国式的绝活不仅考验着厨师,也挑战着食客。
消费大闸蟹的人群集中在城市,上海是其中最大的一张胃口,这和地域有关。
上海座落在长江入海口,这里曾经是野生河蟹繁衍生息的起点。
大闸蟹一向不是普通的消费,但对于这项开支,精打细算的上海人却从来没有犹豫过。
上海人所代表的江南食客是中国最挑剔的鉴赏家,他们自觉遵循着螃蟹的时令,即农历九月母蟹最美,十月公蟹最肥。
上海往北50公里是大闸蟹的故乡---聪明岛。
古老的地质运动塑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击岛,同时期发育而成的是一片肥沃的冲积平原---长江三角洲。
富庶的鱼米之乡已有千年历史。
今天,这里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这样的城市化进程中,地处长三角北端的江苏兴化水乡仿佛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土地。
盛夏的正午,夏俊台和王元凤把船划进了湖荡,给一种嗜水的高大蔬菜进行浇灌。
他们脚下这块样貌独一无二的土地叫垛田。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要利用有限的土地提供足够的食物,需要非凡的想象力。
垛田就是兴化人富有诗意的创造。
1000多年前,这里是低洼的沼泽荒滩,为了防涝,人们将淤泥堆叠成高出水面的陆地。
洪水留下的沼泽湖泥成就了垛田。
各种葱茏的蔬菜中,身形魁梧的芋头是绝对的多数,四面环水的垛田恰好能够满足这个物种最大的嗜好---喝水,但浇水却是个苦差事。
老夏落脚的地方十分有限,更何况对面是一人多高的芋头梗叶。
戽水瓢是垛田人自创的农具,长长的竹竿运用得力,可以将瓢中的水泼得又高又远。
每天,老夏要给芋头浇四次水,每次浇够一个小时才能保证芋头的需水量。
他今年49岁,两个儿子都在诚城市工作,妻子是他唯一的帮手。
芋头生长的旺季,老夏夫妇一整天都要在垛田忙碌,他们的午餐就在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