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详细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第一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的基本概念和物质组成。
让学生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和矿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1.2 教学内容:地壳的概念和范围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矿物、元素地壳中主要元素和矿物的种类及其分布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物质组成的图像和数据。
分组讨论地壳中不同元素和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1.4 教学活动:观看地壳物质组成的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矿物或元素,介绍其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互动问答。
第二章:地壳的物质循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主要环节。
2.2 教学内容: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地壳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岩石的风化、侵蚀、沉积、变质、熔融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为例进行讲解。
学生分组讨论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不同环节。
2.4 教学活动:观看地壳物质循环的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壳物质循环的环节,介绍其过程和作用。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互动问答。
第三章:地球表面形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变化。
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类型和形成机制。
3.2 教学内容: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海岸线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海平面变化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像和数据。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表面形态的类型和形成机制。
3.4 教学活动:观看地球表面形态的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地球表面形态的类型,介绍其特征和形成机制。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互动问答。
第四章: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掌握地壳的构造类型和板块运动的特点。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第一章:地壳物质组成1.1 教学目标了解地壳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的物质组成认识地壳中的主要元素1.2 教学内容地壳的定义与分类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矿物、元素地壳中主要元素的特征与分布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地壳物质的组成1.4 教学活动引入地壳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物质组成展示地壳物质组成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地壳中主要元素的特征与分布1.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物质组成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二章:地壳物质循环2.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特点认识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2.2 教学内容地壳物质循环的定义与分类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物质循环的特点与意义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特点2.4 教学活动引入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过程与特点展示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2.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三章:岩石的与变化3.1 教学目标理解岩石的过程与条件掌握岩石变化的原因与特点认识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与区别3.2 教学内容岩石的过程与条件: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石变化的原因与特点: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与区别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实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岩石与变化的过程3.4 教学活动引入岩石与变化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与特点展示不同类型岩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其特征与区别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岩石与变化的过程3.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岩石与变化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四章:地壳资源的利用与保护4.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资源的概念与分类掌握地壳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认识地壳资源的重要性与可持续发展4.2 教学内容地壳资源的概念与分类: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地壳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合理开发、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地壳资源的重要性与可持续发展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壳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4.4 教学活动引入地壳资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性展示地壳资源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其利用与保护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地壳资源的可持续发展4.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五章:地壳环境与人类活动5.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环境的概念与特征掌握人类活动对地壳环境的影响认识地壳环境保护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地壳环境的概念与特征:气候、土壤、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地壳环境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生产地壳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措施5.3 教学方法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第六章:人类与地壳环境的相互作用6.1 教学目标理解人类活动对地壳环境的影响掌握地壳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人类与地壳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6.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地壳环境的影响:矿产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变化、污染排放地壳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资源枯竭、环境质量变化人类与地壳环境相互作用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人类与地壳环境的相互作用6.4 教学活动引入人类与地壳环境相互作用的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复杂性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人类活动对地壳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地壳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6.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人类与地壳环境相互作用的understanding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七章:地壳环境监测与评估7.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环境监测的概念与意义掌握地壳环境评估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地壳环境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7.2 教学内容地壳环境监测的概念与意义:数据收集、状态监测、变化分析地壳环境评估的方法与工具: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模拟地壳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壳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方法与工具7.4 教学活动引入地壳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重要性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地壳环境评估的方法与工具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地壳环境监测与评估的实际应用7.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环境监测与评估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八章:地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8.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环境保护的概念与意义掌握地壳环境保护的方法与策略认识地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8.2 教学内容地壳环境保护的概念与意义:资源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平衡地壳环境保护的方法与策略:法律法规、政策管理、环境保护技术地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8.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壳环境保护的方法与策略8.4 教学活动引入地壳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地壳环境保护的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地壳环境保护的实际应用8.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九章:地壳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9.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掌握解决地壳环境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地壳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地壳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解决地壳环境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资源节约利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地壳环境问题解决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解决地壳环境问题的途径与方法9.4 教学活动引入地壳环境问题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解决的重要性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解决地壳环境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地壳环境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9.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解决地壳环境问题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十章:地壳环境教育的意义与实践10.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环境教育的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第十一章:地壳环境教育的意义与实践11.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环境教育的概念与意义掌握地壳环境教育的实践方法与途径认识地壳环境教育的重要性11.2 教学内容地壳环境教育的概念与意义: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地壳环境教育的实践方法与途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社区参与地壳环境教育的案例分析11.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壳环境教育的实践方法与途径11.4 教学活动引入地壳环境教育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重要性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地壳环境教育的实践方法与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地壳环境教育的实际应用11.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环境教育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十二章:地壳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12.1 教学目标了解地壳环境研究的最新动态掌握地壳环境研究的最新技术和方法认识地壳环境研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12.2 教学内容地壳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地壳环境研究的最新技术和方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模拟、生物技术地壳环境研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12.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讲座和实验了解地壳环境研究的最新技术和方法12.4 教学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地壳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壳环境研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手操作,了解地壳环境研究的最新技术和方法12.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环境研究最新进展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十三章:地壳环境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3.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环境与人类未来的密切关系掌握保护地壳环境的方法和策略认识人类与地壳环境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13.2 教学内容地壳环境与人类未来的关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地壳环境的方法和策略:法律法规、政策管理、科技创新人类与地壳环境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1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讲座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讲座了解地壳环境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3.4 教学活动引入地壳环境与人类未来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其重要性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保护地壳环境的方法和策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地壳环境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3.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环境与人类未来的关系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十四章:地壳环境教育的资源与材料14.1 教学目标掌握地壳环境教育的资源与材料了解地壳环境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法认识地壳环境教育材料的重要性14.2 教学内容地壳环境教育的资源与材料:教材、网络资源、实地考察地壳环境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法:图书馆、数据库、教育平台地壳环境教育材料的重要性1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讲座和实践活动了解地壳环境教育的资源与材料14.4 教学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地壳环境教育的资源与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壳环境教育材料的获取与利用方法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了解地壳环境教育材料的重要性14.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环境教育的资源与材料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十五章重点和难点解析。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第一章:地壳的物质组成教学目标:1. 了解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2. 掌握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及分布规律;3. 理解地壳物质组成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壳的概念及分类;2. 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及分布;3. 地壳物质组成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壳岩矿标本,认识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壳元素含量及分布图,帮助学生掌握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及分布规律;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壳物质组成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绘制地壳元素含量及分布图;2. 提交小组讨论报告。
第二章:地壳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2. 掌握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主要地质作用;3. 了解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资源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2. 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主要地质作用;3. 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资源的影响。
教学活动:1.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2. 利用实验或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主要地质作用;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资源的影响。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2. 提交小组讨论报告。
第三章: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构造的基本类型;2. 掌握板块运动的基本原理;3. 了解板块运动对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壳构造的基本类型;2. 板块运动的基本原理;3. 板块运动对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影响。
教学活动:1. 通过观察地壳构造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地壳构造的基本类型;2. 利用模型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板块运动的基本原理;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板块运动对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影响。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绘制地壳构造示意图;2. 提交小组讨论报告。
第四章:地壳资源与环境保护教学目标:1. 了解地壳资源的种类及分布;2. 掌握地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 理解地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doc
•、教学内容1 •地壳的物质组成2. 地壳的物质循环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H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 了解三人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 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4. 学会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別方法并对常见岩石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常见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牛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2. 通过去野外收集各种不同的岩石,了解岩石的成因及类型,提高学牛的思维能力,对比能力。
3. 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坏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丿J,想象能丿J。
4. 在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状况。
通过了解地壳的物质循环的漫长周期(冇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而知晓相对于人类历史來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类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4.通过野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从热爱自然美,上升到探究科学的美。
、四、教学更点1. 岩石根据其成因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 三大类岩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
五、教学难点1. 岩石成因及其相互转化;2. 地壳物质循环,包括“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及其在实践屮的运用。
六、教学方法1 •实物教学,如提供矿物、岩石标木等;2.多媒休教学法,演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3・自主学习法,如利用阅读材料“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及“化石''知识进行教学内容补充;4.分组开展课后实践活动。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教学设计张进进
4.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复杂知识点的恐惧心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以鼓励、引导为主,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
5.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需要从传统的记忆、理解向探究、实践转变。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教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这一章节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点和学习能力,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结构、岩石的分类等,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科背景。但在深入理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兴趣点:学生对地球科学领域充满好奇,对岩石、矿物等自然现象具有浓厚兴趣。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2.作业提交时,请确保内容准确、字迹清晰,体现地理学科素养。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思考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助力学生成长。
1.地壳的物质组成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和地质结构的?
2.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3.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判断题:判断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过程的描述是否正确。
a.地壳物质组成:介绍岩石、矿物、土壤的分类及特征,通过实物观察和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地壳物质组成的认识。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2.能够解释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并能用示意图解释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3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常见岩石、矿物的识别与对比,能够说出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特征,初步掌握常见岩石的辨别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2.通过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的示意图来,说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的学习,并呈现图片和实物,让学生发现地理美,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的感情2.通过对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渗透“物质是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要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2.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二)教学难点1.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第一章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了解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圈层结构,从宏观上认识了地球,今天我们将从中观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地球,学习地壳物质的组成和物质循环。
[板书] 地壳(过渡)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位又是什么?大家从课本中去找到答案。
[学生回答] 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板书] 化学元素→矿物[讲授] “有用”矿物在自然界中富集起来,具有开采价值的我们称其为矿产,往往用品位表示矿产的富集程度。
不同的矿产品位要求的是不同的,如铁矿在30%以下一般不开采,而铜矿在15%以上就相当好了。
[板书] 有用矿物富集→矿产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确认的天然矿物超过3000种,矿产约150种。
自然界的物质一般都具有气、液和固态,矿物也不例外。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第一章:地壳物质组成教学目标:1. 了解地壳的基本组成;2. 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分布规律;3. 理解地壳中岩石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内容:1. 地壳的概念及意义;2. 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矿物、元素;3. 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分布规律;4. 地壳中岩石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模型等展示地壳物质组成;2. 分析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分布规律;3. 观察岩石标本,了解不同类型岩石的特点;4. 小组讨论,总结地壳物质组成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练习与评估:1. 完成有关地壳物质组成的练习题;2. 分析地壳物质组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第二章:地壳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2. 掌握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主要地质作用;3. 了解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岩浆、岩浆侵入、岩浆冷却凝固、侵蚀、沉积、变质;3. 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主要地质作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4. 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教学活动:1. 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展示循环过程;2. 分析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主要地质作用;3. 观察地壳物质循环相关的地质现象,如火山、沉积岩层等;4. 小组讨论,总结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练习与评估:1. 完成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练习题;2. 分析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第三章:岩浆作用与岩浆岩教学目标:1. 理解岩浆作用的基本过程;2. 掌握岩浆岩的形成条件及特点;3. 了解岩浆岩在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岩浆作用的概念及意义;2. 岩浆岩的形成条件:岩浆来源、侵入与喷发、冷却凝固;3. 岩浆岩的特点: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物理性质;4. 岩浆岩在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观察岩浆岩标本,了解其特点;2. 分析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及条件;3. 探讨岩浆岩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4. 小组讨论,总结岩浆岩的特点及意义。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掌握各种岩石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2. 使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掌握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和地球外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3.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1. 地壳的物质组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岩石圈的构成及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
2. 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石、侵蚀、沉积、变质。
地球外部物质循环:风化、侵蚀、沉积、固结成岩。
3. 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划分、板块的运动、板块间的相互作用。
地质构造:断层、褶皱、地震、火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的过程,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
2. 教学难点:岩石的形成过程,物质循环的机制,板块构造学说及地质构造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岩石、地质构造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地壳物质循环和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地壳的物质组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 第二课时: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地球外部物质循环)3. 第三课时: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学说、地质构造)4. 第四课时: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总结地壳物质循环和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
5. 第五课时:课堂总结,答疑解惑,布置作业。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及其成因。
2. 新课导入:讲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岩石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3. 案例分析:以具体地质事件为例,讲解物质循环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质循环。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探讨板块构造学说及地质构造的作用。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第一章:地壳的物质组成教学目标:1. 了解地壳的定义和组成;2. 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分布和含量;3. 认识地壳中各种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教学内容:1. 地壳的定义和范围;2. 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含量;3. 地壳中各种岩石的类型和特征;4. 地壳中的矿物及其性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地壳分布图,了解地壳的位置和范围;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分布图,让学生掌握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规律;3. 组织学生参观岩石标本,认识各种岩石的类型和特征;4. 发放矿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性质。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绘制地壳物质组成的思维导图;第二章:地壳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2. 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和途径;3. 认识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壳物质循环的定义和意义;2. 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和途径;3. 地壳物质循环的主要作用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和途径,让学生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4.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地壳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启示。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的流程图;第三章: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与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和变化原因;2. 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3. 认识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过程。
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2. 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3. 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过程。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特点;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过程;4.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启示。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规律。
2. 使学生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认识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壳物质组成:地壳的基本元素、主要矿物、岩石类型。
2. 地壳物质循环:岩浆形成、岩浆冷却凝固、沉积岩形成、变质岩形成、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壳物质组成,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2. 教学难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机制和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过程。
2. 利用图表、示意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的重要性。
2. 讲解地壳物质组成:介绍地壳的基本元素、主要矿物和岩石类型,讲解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
3. 讲解地壳物质循环:阐述岩浆形成、岩浆冷却凝固、沉积岩形成、变质岩形成、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动等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4.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对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解,提问解答。
5. 总结:强调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地壳物质组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如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
2. 探讨地壳物质循环在地质演化中的作用,如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 图表、示意图、地球仪等直观教具。
3. 网络资源,如相关科普文章、视频等。
1.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掌握主要元素和矿物;(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地壳中元素的分布规律;(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模拟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兴趣,增强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分布;(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 教学难点:(1)地壳中元素分布的规律性;(2)地壳物质循环的动态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科书《地球科学》;(2)多媒体课件;(3)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岩石标本等)。
2. 教学设施:(1)教室内的投影仪、电脑等设备;(2)实验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作用;(2)学生分享对地壳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壳中主要元素和矿物的分布规律;(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掌握地壳物质组成的基本知识。
4. 实践环节:(1)学生在实验室观察岩石标本,认识矿物;(2)教师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与布置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实验操作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第一章:地壳的物质组成教学目标:1. 了解地壳的基本概念及其物质组成。
2. 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和矿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教学内容:1. 地壳的概念与厚度2. 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矿物、元素3. 地壳中的主要元素和矿物4.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规律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实地考察了解地壳的概念和厚度。
2. 利用显微镜观察地壳岩石和矿物的样本,识别其主要特征。
3. 通过化学分析方法,了解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
第二章:地壳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掌握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1. 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与过程2.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3. 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与地壳物质循环4. 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和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引导学生利用模型和图解,了解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分析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探讨其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地球表面形态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2. 掌握地球表面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
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特征2.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貌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海岸等3.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4. 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活动:1. 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主要地貌类型,探讨其成因。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模拟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3. 讨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
第四章:地壳运动与地震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
2. 掌握地壳运动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及其成因。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优秀教学案例张进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地壳的物质组成有哪些类别?”“板块构造学说是什么?”等,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2.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地壳物质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案例亮点在于将现实生活中的地质现象与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知识紧密相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增强对地球科学的热爱,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方面,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表现。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形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不断提高。此外,我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增强对地球科学的热爱,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给予学生个别化的指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又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第一章:地壳物质组成教学目标:1. 了解地壳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分布和含量;3. 认识地壳中各种岩石的类型和特点。
教学内容:1. 地壳的概念和意义;2. 地壳的组成和结构;3. 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分布和含量;4. 地壳中各种岩石的类型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地壳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作用和意义;2. 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地壳的结构和组成;3. 分组讨论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分布和含量,进行实地考察;4. 观察不同类型的岩石标本,分析其特点和形成过程。
第二章:物质循环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类型;3. 认识物质循环在地壳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2. 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类型;3. 物质循环在地壳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物质循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的意义;2. 通过图表和实例,展示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类型;3. 分析物质循环在地壳中的作用和重要性;4. 进行实验或实地考察,观察物质循环的实例。
第三章: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岩石圈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3. 认识岩石圈中不同岩石类型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2. 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3. 岩石圈中不同岩石类型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入岩石圈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圈的组成和作用;2. 通过图表和实例,展示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3. 分析岩石圈中不同岩石类型之间的转化关系;4. 进行实验或实地考察,观察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实例。
第四章:大气圈与地壳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圈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大气圈与地壳物质循环的关系;3. 认识大气圈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内容:1. 大气圈的概念和组成;2. 大气圈与地壳物质循环的关系;3. 大气圈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学科领域:地理科学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掌握主要元素和矿物的分布情况。
2. 让学生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认识其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分布。
2.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难点:1.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机理。
2. 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地壳结构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2. 知识讲解(1) 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矿物、元素等。
(2)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岩浆、变质岩、沉积岩的三位一体循环。
3. 案例分析分析地壳物质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知识讲解(1) 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 人类活动与地壳物质循环的关系。
3. 小组讨论讨论地壳物质循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壳物质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总结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分布特点。
2. 描述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3. 探讨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4.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地壳物质循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笔试等。
评价内容:1. 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分布。
2.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3. 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4. 地壳物质循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习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第一章:地壳物质组成教学目标:1. 了解地壳的基本构成和主要元素。
2. 掌握地壳中各种岩石和矿物的主要特征。
3. 理解地壳物质组成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壳的概念与分类2. 地壳的主要元素组成3. 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及其分类4. 地壳物质组成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教学活动:1. 通过地球模型观察地壳的位置和厚度。
2. 分析地球化学样品的元素组成,了解地壳的主要元素。
3. 观察岩石和矿物标本,识别它们的主要特征。
4. 讨论地壳物质组成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土壤形成等。
第二章:地壳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地壳内部和外部的物质循环途径。
3.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壳物质循环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与意义2.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途径:岩浆、变质岩、沉积岩3. 地壳外部物质循环途径:风化、侵蚀、沉积、化石形成4. 人类活动与地壳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活动:1. 通过图表和动画展示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2. 分析地质样本,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途径。
3. 观察自然景观,识别地壳外部物质循环的迹象。
4. 讨论人类活动对地壳物质循环的影响,如采矿、城市化等。
第三章:岩石圈与地壳教学目标:1. 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岩石圈的层次结构。
3. 了解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与组成2. 岩石圈的层次结构:地壳、上地幔、下地幔3. 岩石圈与地壳的相互关系教学活动:1. 通过地球模型观察岩石圈的位置和层次结构。
2. 分析地质样本,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 讨论岩石圈与地壳的相互关系,如地壳运动、地震等。
第四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
2. 掌握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
3. 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地壳运动的概念与类型:板块运动、地壳抬升、地震等2. 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断层、褶皱、火山等3.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教学活动:1. 通过图表和动画展示地壳运动的类型和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名人或官职加上颜色组成。如关羽红、贵妃红、状元红、将军红、关帝红。
(5)动植物加颜色
以动植物的名字加上该动植物本身颜色来命名。如芝麻白、孔雀绿、菊花红、菊花白。
……
当然还有其他约定俗成的命名方法。
另外,为了出口和普查资源的需要,国家还对我国石材进行了统一编号工作,它是对我国天然石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编号,但实际工作中真正使用规范的编号并不多,只是在工程图纸和国际贸易中的一些文件中使用。
(一)矿物(板书)
师:我们通过初三化学的学习已经知道,同种化学元素结合在一起我们称其为什么?
生:(单质)
师:不同元素结合在一起的物质我们称其为什么?
生:(化合物)。地球上的矿物中也有元素的两种结合情况,即单质和化合物。这说明了无论是什么矿物都具有一定的化学成份。
师:玻璃和盐的化学成分分别是什么?
生:(玻璃由二氧化硅,盐由钠和氯组成)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二)难点:
1.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1.色线、色斑的鉴别
花岗石石材中的色线、色斑是岩石在形成过程中或在后期的作用过程中由于某些矿物的局部富集或被其它矿物所包裹而形成的,在花岗石石材中表现为条带状或结核状,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以及黑云母、角闪石等暗色矿物;石英在岩石中多形成石英脉,在石材中主要以白色的条带状出现,黑云母、角闪石等暗色矿物在石材中则由不同的成因而形成条带状或结核状。色线、色斑除在极少的情况下可以构成某些特殊的图案而被人们所利用外,在石材中因其与石材的花色不同而成为缺陷,如果在装饰中使用带色线、色斑的石材,会严重影响装饰效果,同时由于色线、色斑的矿物组成与石材的主要矿物组成不同,会在色线、色斑的两侧或周围形成应力集中的区域,石材在这些地方容易产生裂纹或破碎。暗色矿物黑云母所形成的色线、色斑在石材磨抛加工过程中由于其特殊的片状结构根本无法产生光面而凸凹不平。所以,在石材的质量评价中色线、色斑是首先需要提出的,而且也是最易根据以上特征鉴别的。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Leabharlann 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4.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导入本章内容
导入陆地环境与地壳
使学生从关键词上理解和掌握矿物的概念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实践操作和分工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明确矿产概念
简单介绍矿物的分类
导入岩石内容
将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
岩石成因的内容比较抽象,用直观的方法演示,也可做成动画课件演示。另是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
〖播放录相带〗(在播放视频时,教师给每小组发一张问题表)
〖课后小结〗(略)
名称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成因
特征
----
----
代表性岩石
及用途
1.请同学们将化学元素、矿物、矿产、岩石、地壳之间的关系填在下面的关联图中
2.将下列矿物与岩石的对应关系与直线连接起来
石 英 长 石 云 母 方解石
石灰岩 花岗岩
3.将下面的岩石与变质后形成的变质岩用直线连接起来
师:地球上的矿物有些是单独存在的,但大部分都是有几种矿物集合在一起,这种集合体我们称其为什么呢?
生:岩石。
(二)岩石(板书)
〖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岩石,并说明在石材店里的名称,你的家里是否有岩石,它主要用在什么方面?你了解的岩石有哪些用途?
〖师生互动〗
师:同学们已经感觉到了岩石的多种用途,但并不是所有的岩石都具备这些功能,这与岩石的属性有关,而岩石的属性与其成因又是密切相关的。根据成因,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板书)。它们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大家仔细观看视频《岩石的成因》看完后每小组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板书)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
〖师生互动〗
师:在初三的化学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化学元素)
师:我们的地壳也不例外,它是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的。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共有90多种。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矿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按组发放表是希望学生在讨论中完成。
我国天然装饰石材的命名方法
我国目前已探明自然界的石材品种有1000多种,它们被广泛用于建筑、装饰装修、雕刻、工艺品领域。其中已成规模的品种有大理石400多种,花岗石200多种,板石30多种。像大理石有红、黑、绿、黄、白、蓝、紫、杂色、彩色等多种颜色。大理石中的颜色是由于岩石中含有微量金属、非金属的缘故。如含三氧化二铁的大理石呈红色,含褐铁矿的呈黄色,含锰呈棕色,含铜、铬呈绿色,含碳则呈黑色或灰色,同时含有几种金属或非金属,大理石就会呈现五颜六色,含较纯的方解石多就成了雪白色。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矿物的情况,请同学们将其归纳其概念。
生:矿物是具有确定的化学成份、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师:目前地球上确认的天然矿物已经超过了3000多种,是不是每种矿物都能开采利用呢?同学们看看桌面上的岩石标本中都含有矿物,它们是不是都具有开采价值?
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矿物、岩石标本 瓷板 多媒体教学软件
(二)学生准备:
从石材店中收集一些各不相同的岩石(课前布置)、食盐晶体、小刀。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因此要准备一些比较形象直观的岩石、矿物标本、电子图片和相关的录像带。岩石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也容易收集到,可能通过对岩石及岩石中的矿物进行简单的识别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实践欲。本节内容共分为两大模块:1.地壳的物质组成;2.地壳的物质循环。第一模块由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实践,采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按小组重新排列座位(6-8人一组),每组桌子拼接在一起,放置岩石、矿物标本、学生收集的岩石和自带的小刀。第二模块按照正常的座位就座。
石灰岩 页岩
〖布置活动〗
家庭装修选择岩石的技巧或如何区别各种石材?
参考网站:/(中国石材网)
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
请学生讲述家庭装修时如何选择石材
三、岩石的转化 地质循环(板书)
〖点击课件〗 三、岩石的转化 地质循环
(设计思路: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地理事物的发展观念:三类岩石间相互转化)
教师讲述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其与岩浆的关系,并用图表表示出来(多媒体同步显示)
〖教师〗从前面所学的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中不难看出,三大类岩石可以互相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而岩浆岩经过变质也可以形成变质岩,变质岩随地壳的隆起,突出地表,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
〖学生〗阅读回答
〖教师〗在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壳的组成物质——岩石,通过识别和分析,了解了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特征。同学们要重视岩石的成因、特征。从岩石的成因可以知道,各类岩石并非稳固不变,而是有着相互的转化。而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这一节的重点。
怎样选择大理石
大理石装饰材料有天然大理石和人工大理石两类。天然大理石质地坚硬、颜色变化多样、深浅不一、有多种光泽,故形成独特的天然美。人造大理石比天然大理石重量轻、强度高、厚度薄、耐腐蚀、抗污染、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制成弧形、曲面等,施工方便。但在色泽和纹理上不及天然大理石美丽、自然柔合。为此,在选择大理石装饰材料时,应充分考虑自己装饰的整体效果,如墙面、柱面、地面等不同部位;以及大理石磨光板有美丽多姿的花纹,如似轻云飞渡的云彩花纹,似天然图画的彩色纹理。大理石还被广泛地用于高档卫生间、洗手间的洗漱台面和各种家具的台面。在选择大理石装饰料时,还应对大理石的表面是否平整,棱角有无缺陷,有无裂纹、划痕,有无砂眼,色调是否纯正等方面进行筛选。
花岗石也有色彩斑斓颜色,这和花岗石中含矿物有关,含钾长石呈红色,含斜长石呈白色,含云母多了呈黑色,含石英多了则呈浅灰色⋯⋯同样,如果几种矿物混合存在一种矿体,就会出现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均匀混合在一起的色泽,石材的色彩很是好看。
在这绚丽多彩的石材世界里,究竟怎样对它们命名呢?长期以来,我国和世界石材界形成了几种约定俗成的命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