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的中医治法
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痹症,作为一类常见的中医疾病,涵盖了多种类型和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诸多困扰。
痹症可由外邪侵袭、湿气积聚、气血不畅等多种因素引起,其症状多种多样,包括关节疼痛、肿胀、重着、僵硬、麻木等。
为了有效缓解痹症患者的疼痛和不适,中医拥有丰富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等。
1、痹症的类型与症状风湿性痹症,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通常由外邪侵袭引起,其特征症状显著。
患者常常会感到受累关节肿胀异常,伴随着红热感。
这种热感使得患处常常触摸到明显的温度升高,同时伴随着疼痛的剧烈程度。
关节周围可能会出现红肿、发热的现象,有时甚至会感觉到局部的皮肤发烫。
这些症状在天气变化或寒冷潮湿的环境下往往会加重,令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另外,风湿性痹症还会导致关节的活动受限,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时,患者常感到关节僵硬,难以自由运动。
这种僵硬感往往会随着活动逐渐减轻,但在夜间休息后重新出现。
因此,风湿性痹症的症状往往呈现出昼夜交替、活动与休息交替的规律性变化。
与风湿性痹症不同,寒湿性痹症的特征症状主要与寒湿邪气的侵袭有关。
患者往往感到受累的肌肉和关节沉重、麻木,同时伴有冷痛的感觉。
这种冷痛感可能会逐渐扩散,使患者感到不适。
湿气的感觉也常常伴随着这种类型的痹症,患者可能描述感觉到湿气从体内升腾而上,增加了不适程度。
局部表现方面,寒湿性痹症的患者常感到关节明显僵硬,这种僵硬感可能在天气潮湿或清晨更为显著。
关节周围可能会有肿胀感,但与风湿性痹症不同,这种肿胀往往不伴随着红热感,而更多地表现为沉闷和不适。
湿热性痹症则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症状。
这种类型的痹症通常伴随着湿热的双重侵袭。
患者可能会感到受累关节非常肿痛,同时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
局部可能会有皮肤瘙痒感,甚至形成疮疡。
这些症状往往会令患者感到不适和痛苦。
在湿热性痹症中,关节常出现明显的红肿现象,这与湿热的影响有关。
患者可能会感到关节灼热,有时伴随着明显的胀痛感。
中医治疗痹症临床用药经验
2021年04月04日 · 来自专栏 心胸腰背膝痛资料汇编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痹之为病,气血闭阻,肝肾受损,脾胃不和。
病机复杂,病程缠绵,治疗颇为棘手。
本文拟就王祖雄、张伯臾、朱良春、李济仁、周仲瑛、董建华、娄多峰、鲁贤昌等当代名老中医痹症临床用药经验作以整理探讨,以与同道共飨。
1风寒湿痹1. 1风偏胜风偏胜者是为行痹,祛风之药有桂枝、防风、秦艽、羌活等。
王祖雄[1]治疗风胜的行痹,常于方中加入海风藤、鸡血藤、络石藤等药,以助活血祛风之力。
张伯臾[2]治行痹,认为其病邪偏于经络体表,因而用药不宜妄过病所,用络石藤、忍冬藤、威灵仙等走络搜风药,效果很好。
朱良春[3]认为风药多燥,易于伤阴耗液,故用风药之时恒以养血顾阴之品同用。
朱氏常以当归为主,伍用生地黄、川石斛养阴生津,以制风药之燥胜。
李济仁[4]对于痹症偏风者,川芎一药是必不可少的。
因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可行血而灭风,又有祛风作用,李氏将川芎之祛风行血概括为“行因行用”,与中医治法中的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相提并论。
1. 2寒偏胜寒偏胜之痛痹治当散寒,常用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麻黄、细辛等。
周仲英[5]认为川乌、草乌为治寒痹之要药,但大辛大热有毒,一般均应制用。
若症状难以改善,可改用生川乌、生草乌。
宜由小剂量开始递增,先各用1. 5 g,如无反应可渐增到各3~5 g,煎煮时间应长,约1~1. 5 h,可与甘草同煎以缓解毒性。
若药后出现唇舌发麻、头晕、心悸、脉迟有歇止者,皆为毒性反应,即应停药。
朱良春[3]善用川、草乌配以桂枝、细辛、独活等温燥之品而获佳效。
寒邪重者用生川乌,寒邪轻而体弱者用制川乌。
因个人对乌头的耐受反应程度不同,故用量宜逐步增加。
一般成人每日量3~5 g开始,逐步增加至10~15 g,且与甘草同用,既不妨碍乌头的作用,又有解毒之功。
朱氏认为草乌治疗痛痹之功效较川乌为著,重症可同时并用。
用时须将乌头先煎半小时减其毒性以策安全。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ppt
演讲人
一般来说,痹症是因为人体受到风、湿等侵袭从而出现关节肿大,身体部位疼痛的 症状。在中医临床上,痹症可根据病因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常表现为关 节肌肉灼热、疼痛、红肿等)等,根据中医解剖概念可分为皮痹、肉痹、筋痹、骨 痹等。
如果疼痛部位出现不断变换的情况,则考虑为风痹;如果在天气冷的时候疼痛加剧, 在天气缓和的时候疼痛减退,则考虑为寒痹;如果出现疼痛部位固定,并在疼痛部 位有发麻的感觉,则考虑为湿痹;如果疼痛部位同时伴有肿胀以及灼烧感,则为热 痹。
皮痹、肉痹、筋痹、骨痹则是分别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皮、肉、筋以及骨疼痛、麻木 等的痹症。
痹症的治疗原则是达到将风、寒、湿、热从体内清除的效果。在治疗 上,风痹用防风汤,寒痹用乌头汤,湿痹用薏苡仁汤,热痹用宣痹汤。
如需使用中药,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擅自用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 3)关节液(至少 2次)清亮、勃稠, 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 (多 40岁);(5)晨僵感 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 感) 。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doc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肢体痹和内脏痹。
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
常见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及人体正气不足有关。
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痹阻不通,产生本病。
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感受热邪,留注关节,或素体阳盛、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兼发热,为热痹。
【临床表现】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般 1~4 周内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
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
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破坏骨质。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 80%。
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X 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刺或骨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4.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苔黄燥,脉滑数。
【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19痹症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19痹症痹症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表现为关节或肌肉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中医师承经验丰富,其中不乏独特的治疗方法和医案分享,本文将介绍一些经典的医案,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痹症。
对于痹证的治疗,中医注重辨证论治,不同的证候需要有针对性的治疗。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痹症案例:案例一:肩颈痹痛患者李某,女,35岁,主诉双肩颈部酸痛,伴有肌肉僵硬。
舌苔白腻,脉涩。
中医师诊断为寒湿痹证。
治疗方案为温通经络,祛除寒湿。
中药处方包括破寒湿、活血通络的草药,并结合针灸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案例二:腰腿痹痛患者王某,男,50岁,主诉腰腿部疼痛,每天行走困难。
舌质淡白,脉沉细。
中医师诊断为肾阳虚痹证。
治疗方案为温补肾阳,活血祛寒。
中药处方包括温阳补肾的中药,并结合针灸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腰腿疼痛明显减轻,行走能力提高。
案例三:手指关节痹痛患者张某,女,45岁,主诉手指关节疼痛,严重影响手部功能。
舌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师诊断为湿热痹证。
治疗方案为清热祛湿,活血通络。
中药处方包括清热解毒、祛湿活血的中药,并结合针灸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手指疼痛症状明显减轻。
综上所述,中医师承医案在治疗痹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针对不同的痹症证候,中医师会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以达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祛湿祛寒的治疗目的。
但需注意的是,痹症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并根据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师承医案在临床实践中经历了长期验证,但仍需持续探索和研究。
对于痹症的治疗,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充分了解患者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疗效。
总之,中医师承医案在治疗痹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准确辨证施治,中医师能够找到病因,并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湿祛寒的目的。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顽痹从瘀治乃根据祖国医学“久病多瘀”的特点, 用药选 择味温热辛散之活血祛瘀药为宜。如痛在肩背常重用姜黄, 痛 在腰脊重用穿山甲。痛处肿胀加鸡血藤、泽兰、苏木。新病 体实酌加三棱、莪术。其癖多为寒凝而成, 治疗中温散寒邪, 驱除内寒, 不仅有助于通瘀, 而且可去除致瘀之因。若外寒不 散, 辄痹痛难解。治疗上应注意调肝, 因活血祛瘀药主要作用 大部份归经是入肝经。需选用白芍、木瓜、吴茱萸滋肝养肝, 才会使肝不受邪所侵。
均在《内经》中未曾涉及。顽痹以固定部位的筋骨关节复发作 性疼痛为主要表现, 是对多种慢性迁延性关节疾患共同特点的概 括, 根据患病部位的不同又分为项痹、肩痹、腰痹、膝痹、足跟 痹等。偏痹是经气痹阻, 以腰痛向一侧下肢后外侧放射、麻木、 疼痛为主要表现。脊痹是因肾虚于先, 寒邪深人骨髓, 使气血凝 滞, 脊失温煦所致, 可致腰脊疼痛, 两腕活动受限, 严重者以脊柱 弯曲变形、肌肉僵硬沉重感等为主要表现。落枕是因睡眠姿势 不当或水中感受风寒所致, 以睡后一侧颈项疼痛、酸胀、活动不 利为主要表现。当然, 这些病名都具有肢体局部发生闭塞不通的 病变, 故归入肢体痹。肢体痹的表现形形色色, 大体病位在肢体、 关节, 但具体的病位又各不相同, 每一具体部位都有与其它部分 相区别的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疼痛是痹证所表现出的主要症状, 祖国医学对疼痛产生机 制不外乎是“不通”和“不营”。前者多为实痛, 主要表现 在痹证的急性期, 后者多为虚痛, 主要表现在痹证的慢性期。 痹证出现疼痛, 多见于寒痹证。因寒性凝滞, 易阻遏阳气。诚 如《素问·举痛论》所言“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 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导致不通的原 因实为气血阻滞不行所致。正如《素问·痹论》云:“痛者, 寒 气多也, 有寒故痛也。”其症状多表现为关节冷痛、
针刺治疗痹症的原理与方法
针刺治疗痹症的原理与方法针刺治疗痹症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也被称为针灸疗法。
它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痹症。
针刺治疗痹症的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舒缓疼痛和改善痹症症状的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痹症是由于气血的不畅通、水湿、寒冷等因素在体内困于络脉或关节引发的。
针灸疗法治疗痹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经络穴位刺激法: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经络穴位进行针灸刺激。
经络穴位是中医理论中与人体经络相对应的特定穴位,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气血的运行,舒缓疼痛。
2. 局部穴位刺激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选择局部穴位进行针灸刺激。
例如,在膝盖痹痛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在膝关节附近的穴位进行刺激。
3. 热疗法:通过将艾灸、热敷等热源与穴位刺激相结合,以达到温热舒筋活络的效果。
热疗法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痹痛治疗,因为热能有舒展经络、活络通血的作用。
4. 按摩推拿疗法:通过对特定部位的按摩推拿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按摩推拿疗法可以舒缓疲劳、改善肌肉僵硬,从而缓解痹痛症状。
针刺治疗痹症的效果因人而异,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一般来说,对于轻度痹症患者,针刺疗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短期内可以明显减轻症状。
对于重度痹症患者,针刺疗法可以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但可能需要长期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针刺治疗痹症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进行针刺治疗过程中,患者应该放松身体,遵守医生的指导并配合配合完成治疗过程。
总之,针刺治疗痹症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舒缓疼痛和改善痹症症状的效果。
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痹症诊疗痹证就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就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就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她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与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就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陆观虎治痹经验
陆观虎治痹经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陆观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治疗痹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陆观虎治疗痹症的经验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医传统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陆观虎的治疗痹症经验中,最为核心的是通过调理脾胃、疏通经络、收敛痹症等手段来达到治疗目的,从而取得显著疗效。
陆观虎治疗痹症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调理脾胃在陆观虎看来,痹症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治疗痹症时,必须首先调理脾胃,使得气血运行畅通,从而能够消除引发痹症的根源。
陆观虎常用药物有大枣、山药、茯苓等具有健脾补气、益胃和理气作用的药物,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加体内气血充足。
二、疏通经络在治疗痹症时,疏通经络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陆观虎认为,痹症的产生是由于经络受阻,气血不畅所致,因此必须通过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流通,才能有效地治疗痹症。
陆观虎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赤芍等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药物,以促进气血畅通,消除痹症。
三、收敛痹症治疗痹症的关键之一是收敛痹症,即通过药物的作用,使痹症得到控制和调理,不致扩散扩大。
陆观虎常用药物有秦艽、乳香、没药等具有祛风散寒、收敛止痛的药物,以控制痹症的扩散,促使痹症得到有效治疗。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治疗手段,陆观虎在治疗痹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为后人治疗痹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陆观虎治疗痹症的经验不仅能够缓解病症,恢复身体健康,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他们重获健康和快乐。
陆观虎治疗痹症的经验丰富而独到,通过调理脾胃、疏通经络、收敛痹症等手段,能够有效地改善病情,恢复健康。
后人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陆观虎的治疗经验,不断探索治疗痹症的新方法,为中医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2000字】。
第二篇示例:陆观虎,是一位擅长治痹的中医名家,他在医学界以其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而闻名。
陆观虎治痹方法独特,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和同行的好评。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痹症是指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引起气血不畅、经络受阻,导致肢体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利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其中,寒湿痹阻型痹症是指由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导致气血不畅、经络受阻,出现肢体关节冷痛、沉重、活动受限等症状的一种痹症。
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中医治疗寒湿痹阻型痹症的方剂及治疗方法。
一、中药方剂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痹症的中药方剂,适用于寒湿痹阻型痹症。
该方由独活、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祛风除湿、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的功效。
附子汤附子汤是一种温阳散寒、除湿止痛的中药方剂,适用于寒湿痹阻型痹症。
该方由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等中药组成,具有温阳散寒、除湿止痛、补益气血的功效。
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是一种治疗痹症的中药方剂,适用于湿邪偏重的痹症。
该方由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祛风除湿、益气健脾的功效。
二、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和经络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痹症患者的疼痛和活动不利等症状。
针灸治疗可以结合上述的中药方剂一起使用。
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温针灸温针灸是一种通过在穴位上施加艾灸,使热量逐渐渗透到体内,从而达到温通经络、祛风除湿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合谷等。
火针治疗火针治疗是一种通过用火针在穴位上迅速刺入,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温通经络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阿是穴、局部压痛点等。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作用于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痹症患者疼痛和活动不利等症状的方法。
常用的推拿按摩方法包括:揉法揉法是一种通过手掌或手指在肌肉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的方法。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等。
推法推法是一种通过手掌或手指在肌肉上作直线推动的方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活动不利等症状。
使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痹症的临床疗效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临床资料 本组 7 5 例患 者 均符 合 《 中药 新 药临 床指 导 原则 》痹 症 诊 断标 准 ,其 中男 3 1 例 、女 4 4例 ;年 龄 2 7 —6 0岁 ,平
均 年龄 4 3 . 5岁 ; 病程 最短 1 年 ,最长 2 5年 ; 临床 表现 多为 肌 体关 节 疼 痛 、麻 木 、肿胀 、屈 伸 不 利等 症 状 。7 5例患 者 按 中 医理 论 辨证 分 型 ,其 中行 痹 2 9例 、痛 痹 2 1例 、着 痹 1 4例 、热 痹 1 l 例。
103969jissn167131412013201920引言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气管支气管阴性异物的诊断特选取我院临床x线资料比较完整的20例吸入异物史者对其异物种类吸入时间与x线征象之间的联系加以分析以达到对阴性异物诊断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减少合并症减轻医疗费用的目的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 0 1 3 年第 1 3 卷第 2 0 期
1 . 2 治疗方法 1 . 2 . 1 中药 内服治疗 : ①行痹 : 本组 2 6 例 ,患 者证 候 肢 体 关 节 、肌 肉疼 痛 酸 楚 ,屈伸 不 利 ,可 涉 及 肢体 多 个 关 节, 疼 痛呈 游走性 ,初起 可见有 恶风 、 发 热等证 ,舌苔 薄 白, 脉 浮 或 浮缓 。 以祛 风 通 络 ,散寒 除湿 为 治则 ;代表 方 为 防 风 汤 加减 ,具 有发 散 风 寒 、祛 湿通 络 作 用 ,适 用 于痹 症 风 邪 偏 盛 ,游 走 性 关 节 痛 。常 用药 : 防风 、麻黄 、桂 枝 、葛 根 可祛 风散 寒 解 肌通 络止 痛 ;当归 养血 活血 通络 ; 茯苓、 生 姜 、大枣 、甘草健 脾渗 湿 ,调 和营卫 ; 腰 背酸痛 者加 杜仲 、 桑 寄 生 、淫 羊 蓉 、续 断 可 补 肾壮 骨 ; ②痛痹 : 本组 2 1例 ,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1. 痹症概述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或关节的酸、麻、胀、重等不适感,活动受限。
其中,寒湿痹阻型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痹症,其发生与寒湿邪气侵袭人体有关。
2. 中医治疗方剂介绍中医治疗方剂是指由多种草药组成的复方制剂,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或证候。
对于寒湿痹阻型的患者,中医常常会配制特定的方剂以调和气血、温通经络,达到缓解和治愈的效果。
3. 方剂1:温经汤组成:•桂枝(9克)•干姜(9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生姜(6片)•大枣(6枚)功效:温经汤具有温通经络、祛除寒湿邪气的作用,适用于痹症寒湿痹阻型患者。
用法:将以上草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4. 方剂2:祛寒湿汤组成:•羌活(9克)•苍术(12克)•艾叶(9克)•地龙(9克)•巴豆(9克)•当归(12克)功效:祛寒湿汤具有祛除寒湿邪气、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痹症寒湿痹阻型患者。
用法:将以上草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三次服用,每日一剂。
5. 方剂3:活络丸组成:•巴豆(30克)•防风(15克)•羌活(15克)•桑枝(15克)•辣椒粉(5克)功效:活络丸具有温通经络、驱散寒湿邪气的作用,适用于痹症寒湿痹阻型患者。
用法:将以上草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蜂蜜调成丸剂,每次取10克,每日三次。
6. 方剂4:活血化瘀汤组成:•桃仁(15克)•红花(15克)•当归(12克)•川芎(9克)•香附(9克)•川断(9克)功效:活血化瘀汤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痹症寒湿痹阻型患者。
用法:将以上草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7. 注意事项•方剂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请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方剂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方剂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避免寒湿侵袭。
通过中医治疗方剂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和治愈寒湿痹阻型的痹症患者的症状。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肢体或关节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痹症多与气滞血瘀、寒湿痰浊、脾胃失调等有关,治疗痹症需要综合考虑人体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一、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较重、不适于按摩、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
2.寒湿痰浊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酸胀、肿胀、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
3.脾胃失调型:主要表现为肌肉酸软无力、四肢困重、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苔薄白,脉缓。
二、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1.气滞血瘀型: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可采用香附、川芎、丹参、当归等药物,促进气机畅通,活血化瘀,缓解疼痛。
2.寒湿痰浊型:祛寒湿,化痰滞。
可选用艾叶、独活、荆芥、半夏等药物,驱寒湿,化痰浊,舒缓疼痛。
3.脾胃失调型:健脾化湿,调理脾胃。
可以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健脾化湿,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三、具体方案1.气滞血瘀型方案:[方名]活血化瘀汤[组成]川芎、丹参、赤芍、香附、桃仁、红花、郁金、生地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2.寒湿痰浊型方案:[方名]祛寒湿散[组成]艾叶、独活、荆芥、僵蚕、半夏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研磨成粉末状,每次取5克,加入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
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连服10天。
3.脾胃失调型方案:[方名]健脾养胃汤[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炙甘草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四、辅助疗法1.中医按摩:可以采用推拿、拔罐等手法,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推拿按摩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天进行2-3次,拔罐可每周1-2次,每次15-20分钟。
2.针灸疗法:适用于局部疼痛较重或病情较久的患者。
可以选择针刺、温针、电针等疗法,每次疗程一般为10-15次,每周1-2次。
《内经》针灸治疗痹症的论述
《内经》针灸治疗痹症的论述
中医不仅是仲景于公元前220年所创立,更有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它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核心。
它将医学的知识和哲学的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是中国医学治未病的传统。
《内经》是中国医学的宗祖和核心,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杰作,为中医向外国的扩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痹症是中医学中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多见于风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诸多情况。
痹症患者通常会出现肌肉僵硬、痛感、麻木等症状,一般可以通过中药、按摩等治疗,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显得有些难以治愈。
然而,中医的针灸治疗却可以更有效地治疗痹症。
《内经》中提到,痹症是由“气滞”造成的,可以通过针灸治疗,来调整人体内部气血的循环,进而改善和治疗痹症。
针灸治疗痹症有三大优势:第一,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痹症患者的症状,减轻肢体僵硬、痛感等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痹症的目的;第二,针灸治疗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循环,促进病症的恢复;第三,针灸治疗的过程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安全性也很高。
中医《内经》中还有许多有关针灸治疗痹症的指南,其中包括:针灸的方法有内关法和外关法,在穴位的选择上要注意脉络,在针刺深度上要有适当的把握,在针刺时间上要有适当的控制。
此外,针灸治疗痹症还可以配合中药治疗,加强治疗效果。
总之,《内经》中提到的针灸治疗痹症的方法,虽然古老,但所涉及的理论仍然非常有效,今天还可以在临床中使用。
因此,针灸治
疗痹症仍然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技术,必须运用正确的穴位、针刺技术和中药调理,才能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痹症诊疗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中医中药如何治疗痹症
中医中药如何治疗痹症现代社会以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骨科疾病困扰了大量人群。
很多时候这些疾病达不到手术治疗的程度,但口服西药治疗也不是长期之法,中医中药手段便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
在中医看来这种疾病可归属于痹症的范畴。
中医的痹症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者关节活动障碍、僵硬等症状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筋膜炎、落枕等皆属于此病范畴。
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痹症的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是体内正气不足,不能滋养关节肌肉导致的“不荣则痛”。
哪些原因可能导致正气不足呢?首先是久病之人,长期患病,营养较差,正气耗损较多,容易正气不足;其次是劳逸失调的人,比如城市白领或者体力劳动者,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作息不规律,精神疲惫,中医认为“神化气”,精神长期疲惫,自然正气也不会充足;再者是先天缺陷,一些患者患有某些遗传病,自身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骨关节炎或者关节老化较普通人更快。
外因主要是感受的自然界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我们的关节肌肉,阻碍了气血的运行。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气血堵塞则疼痛。
中医强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认为内因所致的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是根本原因,外因是诱发因素,由此痹症是本虚标实之症。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痹症不只局限于肌肉关节,患病日久,痹症还会向脏腑发展,引发诸如:心痹(心慌、心悸、胸痛等心脏病表现)、脾痹(食欲下降、四肢乏力类似重症肌无力)等其他疾病。
现在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那么该如何治疗呢?根据不同的病因,目前临床将痹症分为痛痹、行痹、着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淤痹阻、气血亏虚、肝肾亏虚这几个症候。
治疗总体以“祛邪通络”为法则。
接下来将根据不同证型介绍痹症的内科治疗。
1.痛痹痛痹与寒有关,关节肌肉疼痛较其他证型更为剧烈,而且疼痛部位比较固定,受到寒冷刺激疼痛会加剧,用热敷或者加强保暖,疼痛会缓解。
痹症治疗方案
痹症治疗方案痹症,是指由于寒湿、风寒、风湿等原因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痹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患者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痹症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缓解痹症。
一、中药治疗中医药在治疗痹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药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调配,以达到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乌药、羌活、桑寄生、肉桂等,可以通过药物煎煮、外敷或者药物熏蒸等方式进行应用。
二、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代表之一,在痹症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特定的经络穴位上刺激,促进气血流通,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痹症症状。
常用的针灸手法包括温针、络针、透针等,可以同时结合热敷、艾灸等辅助疗法,以增强治疗效果。
三、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指利用物理方法对痹症进行治疗的方法,常见的包括电疗、热疗、磁疗等。
电疗包括电针疗法、电磁疗法等,可以通过电流的刺激来改善痹症患者的症状。
热疗通过热敷、温泉浴等方式,能够起到温通经络、疏散寒湿的作用。
磁疗则是利用磁场的作用来改善痹症患者的症状,可以通过佩戴磁石或者进行磁疗仪器治疗来实现。
四、运动疗法适度的运动对于痹症的治疗和康复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常见的运动疗法包括温和的伸展运动、柔软脊椎法、气功、太极拳等。
这些运动可以通过舒展肌肉、调整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痹症的症状。
五、饮食调理在日常饮食中,合理的调节也可以帮助痹症患者改善症状。
食物中的一些特定成分,如姜、大蒜、辣椒等具有温通经络、祛风除湿的作用,可以适量地加入到饮食中。
同时,避免食用过重、过油腻的食物,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改善寒湿痹症的症状。
综上所述,痹症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和饮食调理等多种方法。
针对不同的症状和个体情况,可以结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名老中医治痹症经验
l、寒 证谢海州:在总结前人治疗痹证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自拟痹痛宁,治疗痹证,每获良效。
鹿角霜12克 制附子10克 桂枝l0克 细辛5克 羌独活各10克 防己15克 生黄芪30克当归15克 赤白芍各10克 生地30克 生苡仁30克 广地龙10克 蜈蚣3条 乌蛇肉l0克生甘草12克水煎服。
每半月为l疗程。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张仲景: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桂枝12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麻黄6克 生姜15克 白术15克 知母12克 防风12克附子2枚(炮)上9味,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日3服。
--《金匮要略》卷上焦树德:关节肢体虽然也有酸、麻、沉、胀、肿、痛等症状,但最突出的特点是疼痛之处游走不定,有时在上肢,有时在下肢,或在肌肉,或在关节,各处窜走。
自拟治痹汤。
桂枝9~12克 制附片6~12克 白术9克 羌活9~10克 独活9~10克 威灵仙10~15克防风9克 千年健5~20克 寻骨风15~20克 当归9~10克 甘草5克--《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许叔微:椒附散,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
大附子l枚(18克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上每末6克,川椒20粒,用白面填满,水l盏半,生姜7片,同煎至7分,去椒入盐,通口空心服。
一亲患项筋痛,连及背肿不可转,服诸风药皆不效,予尝忆千金髓有肾气攻背项强一证,予处此方与之,两服顿爱,自尔与人皆有验。
--《普济本事方》卷二娄多峰:肩部痹证,又称“肩凝证”、“五十肩”等,是由风寒湿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病变,表现为肩部冷痛,酸胀麻木,活动受限。
临证积数十年经验,自拟肩凝汤,效果良好。
羌活18克 桂枝15克 生地21克 透骨草30克 鸡血藤30克 当归18克 丹参30克香附12充外伤瘀血痛者,加制乳没各9克;寒痛者,加制川草乌各9克;有热者,加忍冬藤、桑枝各60克;痉挛者,加蜈蚣3条、白芍30克;气虚者,加黄芪30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症的中医治法
痹症症状:
“痹”,有闭阻不通之意,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辨证
行痹:风邪偏盛。
证见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
或在一处作痛,或向远处放射,牵掣麻木,如风行之速,以致患肢曲不敢伸,伸则痛麻难忍。
有时兼有寒热,舌苔薄白或淡黄,脉象浮弦。
痛痹:寒邪偏盛。
症见肌肉关节疼痛,痛势较剧,痛处有冷感,得热痛减,遇寒则甚,常喜揉按击拍以求缓解,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着痹:湿邪偏盛。
症见肢体关节酸重疼痛,肌肤微肿,不红,痛有定处,阴雨寒冷天气每易发作,舌苔白腻,脉濡。
热痹:风湿化热。
证见四肢关节酸痛,肿大,痛不可近,活动受限,伴有咽痛,发热,多汗而热不退,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而黄。
针灸治疗
毫针疗法
主穴:肩部:肩髃肩髎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外关阳池阳溪腕骨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髂髀关
股部:承扶承边风市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丘墟申脉昆仑照海
配穴:行痹:风门膈俞肝俞
痛痹:肾俞关元
着痹:脾俞足三里阴陵泉
热痹:大椎曲池
解释:风邪偏盛为行痹,取风门祛风,膈俞、肝俞养血活血,含祛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寒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盛为着痹,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利湿;化热为热痹,大椎清热散风,曲池清热行气消肿。
局部取穴,旨在疏调局部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则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痛遂解。
其他疗法
耳针:选穴耳区相应部位,肾上腺、神门。
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4天更换1次。
穴位注射:参照刺灸法穴位。
选用当归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
液,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注意勿注入关节腔,每隔1~3日1次,每穴注射0.5毫升。
电针:参照刺灸法穴位。
进针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时间为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歇3~5日。
皮肤针:常用于以肿胀为主的关节炎。
叩刺局部肿胀处,或在患病关节周围叩刺。
另在脊椎两侧相应的节段部位,每隔3天叩刺1次,5次为1疗程。
灸法:取病变局部阿是穴、大椎、肩髑、曲池、合谷、风市、足三里、三阴交、悬钟、身柱、腰阳关、肾俞、气海。
用艾卷温和灸或针上加灸或隔药膏灸,每次选4~6穴,每穴每次施灸10~20分钟,每日灸1~2次,10次为1疗程。
也可用隔姜巴豆灸,施灸时以手或镊子夹巴豆未去壳端,点燃去壳端迅速置于生姜片上,当接触姜片时,火即熄灭,所灸穴位即感灼热或疼痛。
每穴3~5壮,重者2~3次/日,适用于痹症属虚寒阴证者。
刺络拔罐:取脊两侧疼痛的关节部位等,用皮肤针重叩脊背两侧或关节局部,使叩处出血少许,并加拔火罐,适用于热痹。
割治:取穴病变部位阿是穴或经穴。
每次选l穴,用手术刀割破皮肤,长1~2寸(同身寸),并出极少量血,涂白降丹少许,不用覆盖,3天割治1次,8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2~3周。
火针:关节肌肉局部红肿痛甚者取临近腧穴为主;属于体虚或多个关节疼痛取夹脊穴为主。
以28号细火针先消毒穴位,持笔式握
针,在酒精灯上烧至白亮为度,快而准地点刺穴位,出针后用酒精棉球压之。
对于沉疴痼疾可留针待热散尽出针,火针5日内忌洗澡。
随证轻重每周施火针1~3次,巩固疗效长期坚持者15~30天针1次。
推拿疗法:关节痹证先在病变关节周围用滚法治疗,若病变关节较小则用一指禅推法治疗,同时配合该关节的功能活动;再按、揉病变关节周围穴位,以酸胀为度;病变关节较大者,则可用搓法,关节较小者,则可用捻法;然后在关节周围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关节活动受阻者,用摇法施于该关节,最后用抖法及搓法结束该治疗。
肌肉痹证先按、揉患部及其周围的穴位,再用滚法在患部及其周围治疗,配合按、拿法,然后在患部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肌肤麻木者可用拍击法治疗。
热痹先用一指禅推法或滚法在患部周围治疗,逐渐移到病变关节,手法宜轻块而柔和,同时患部周围配合轻快的推拿法,再按、揉患部周围腧穴,以微有酸胀为度,然后搓、揉患部,最后对病变关节作缓慢的小幅度的摇法。
刮痧:背部取大杼、膏肓、膈俞、筋缩、肾俞、关元俞;上肢部取肩井、肩髑、肩贞、肩髂、曲池、尺泽、手三里、阳池、大陵、合谷;下肢部取环跳、委中、犊鼻、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解溪、昆仑、太溪。
中药治疗
行痹:防风汤加减。
防风麻黄当归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姜大枣甘草
痛痹:乌头汤加减。
乌头麻黄芍药甘草黄芪
着痹:薏苡仁汤加减。
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川乌麻黄桂枝当归川芎生姜甘草
风湿热痹:白虎桂枝汤加味。
石膏知母粳米桂枝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