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燃烧的条件》word【一等奖教案】
《探究燃烧的条件》 说课稿
《探究燃烧的条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燃烧的条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探究燃烧的条件》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燃烧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但对于燃烧的条件,学生可能只是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掌握燃烧的条件,为后续学习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的承前启后: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氧气的性质,而燃烧是氧气的重要化学性质之一。
同时,本节课的知识又为后续学习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环境保护等内容提供了理论支持。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3、渗透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燃烧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不当燃烧可能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燃烧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感受,知道一些常见物质的燃烧,如蜡烛、木材等。
在之前的化学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氧气的性质和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2、能力水平: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在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3、心理特点: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验,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等问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能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3)理解燃烧条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7.1探究燃烧的条件
本改进实验的优点有两点:
1、环保,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2、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主要教法: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
自主探究为主线;
合作交流为载体;
多媒体为辅助。
主要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
难点: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之乐,把化学学科与自已的情感世界融合在一起。
5、【拓】
拓展回归到导课实验,鼓励学会用所学知识解答纸杯没有燃烧起来的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
将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
七、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探究燃烧的条件
缺一不可
1、可燃物
燃烧的条件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教师播放用纸杯烧水的图片。
[过渡]:纸杯为什么可以烧水?纸杯为什么没有燃烧?燃烧究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观看、思考
通过图片、创设情景,引起悬念,为后面引提出燃烧的条件做铺垫。
2、【学】
(1)、针对问题,鼓励学生做出猜想;
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课前预习,尝试做出猜想。
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和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的能力。
(2)、将学生分组并让他们讨论完成制定计划的任务;最后收集各组的反馈成果。并筛选出最佳方案,进行改善。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并指派代表发言。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主题:燃烧的条件
目标: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并能够解释为什么有这些条件。
一、引入
1. 通过举例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怎么发生的?
2. 定义: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产生火焰和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
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1. 温度: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火柴要擦燃才能着火?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要一定的
温度。
2. 氧气: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火焰会熄灭在水培养皿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
要氧气。
3. 燃料:以石油灯和蜡烛为例,让学生观察燃烧的特点,并解释燃料在燃烧时起到的作用。
三、总结
1. 让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温度、氧气和燃料。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会发生吗?为什么?
四、拓展
1. 分组讨论:除了温度、氧气和燃料,还有哪些条件会影响燃烧?
2. 燃烧的应用:通过案例讨论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煤气灶、汽车引擎等。
五、作业
1. 自行寻找一些燃烧的例子,并分析其燃烧的条件。
2.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了哪些与燃烧相关的现象?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六、反馈
1. 在下节课时回顾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燃烧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燃烧的条件。
第五单元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行设计并动手实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原理。
2.通过完成一系列促进或阻止燃烧反应的实验,初步体会控制化学变化的一般思路。
3.通过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认识到分析问题思路的重要性,学习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化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行设计并动手实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原理难点:通过完成一系列促进或阻止燃烧反应的实验,初步体会控制化学变化的一般思路。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小组交流法四、教学准备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较强的探究欲,好奇心重,喜欢合作学习。
因此,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从学生周围比较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出发,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化学知识和经验进行实验教学,尽可能消除学生对化学原理的陌生感,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魔术表演,引出课题教师展示魔术表演“魔棒点灯”,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思考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魔法表演,引出课题《探究燃烧的条件》环节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教师创设野外过夜情境,让学生思考夜晚取暖办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从而引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讨论解决取暖问题的办法,进而针对问题作出猜想。
环节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探究燃烧的条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环节四: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并讲解燃烧需要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合作得出结论,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深刻的认识。
环节五:实验创新分享几组探究实验的感受。
思考:如何让几个探究实验综合化进行呢(文字描述或画图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
设计意图:1.分享交流的过程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改进实验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通过自主设计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燃烧需要的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
燃烧的条件的教案
燃烧的条件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燃烧所需的条件。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燃烧现象。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玻璃棒、瓶子、水、油、纸张等。
3. 学生实验报告表格。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使用一张图片或视频展示燃烧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燃烧的认识和经验。
知识讲解:1. 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燃烧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解释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温度。
3. 使用图示和实例解释每个条件的作用和重要性。
实验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实验材料。
2.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
3.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4.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燃烧的条件,并与整个班级分享他们的发现。
知识巩固:1. 引导学生讨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要求他们解释为什么燃烧会发生。
2. 分发学生实验报告表格,要求他们根据实验结果和课堂讲解,填写实验报告。
3. 学生互相交换实验报告,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课堂总结:1. 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强调燃烧的三个条件。
2. 引导学生思考燃烧条件的重要性和应用。
3.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拓展活动:1.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更多的燃烧现象,并解释其发生的原因。
2.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探究,以扩展他们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填写的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检查学生对燃烧条件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提供额外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拓宽他们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和研究,以深入探究燃烧条件的相关知识。
科学实验教学教案:燃烧条件探究
科学实验教学教案:燃烧条件探究一、教学目标:1.知晓不同燃料的燃烧条件。
2.掌握燃烧中的化学反应原理。
3.了解消防常识,掌握火灾应急处理方式。
4.能够自主观察、实验、总结、提出问题。
二、教学重点:1.知晓燃烧的化学反应条件,如氧气和燃料的比例。
2.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化学反应和消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对于火灾应急处理方式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燃烧条件实验操作步骤:(1)在实验室准备好测试所需的器材和燃料。
(2)取一个净空瓶,将其口用一根玻璃吸管与瓶内附的杯子连接。
(3)将瓶内燃料燃烧至完全燃烧,向瓶内慢慢注入少量氧气,使其燃烧更加旺盛。
(4)通过直观观察,比较燃烧前后产生气体的量的差异,总结出氧气和燃料的正确比例。
2.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1)将烧杯放在天平上,记录其重量。
(2)将适量的酒精倒入烧杯中并点燃酒精,让其完全燃烧。
(3)将烧杯放入烤箱中加热,直到所有水分蒸发后,再将其取出放冷。
(4)根据烧杯的重量计算出酒精的质量,再将颜色无色的费氏试剂滴入烧杯中,记录下产生的化学反应,根据化学反应推测出产生的气体类型及化学反应式。
3.消防常识与实际操作:(1)对于初中生而言,消防常识和实际操作至关重要。
(2)通过给学生讲解火灾事故的类型,结合实际演习进行示范和实现训练来提高学生对于火灾应急处理的警惕与反应能力。
五、教学后记:本教学方案设计理念广泛,通过实验教学方式,探究燃烧条件和化学反应原理,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积极参与和学习热情。
同时在运用消防常识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了解具体的火灾应急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化学八年级《探究燃烧的条件》word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人类认识燃烧历程,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③认识完全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练习,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1) 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3) 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难点:控制变量方法设计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方案四、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导入【引入新课】图片导入(燃烧的图片)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200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等,近代、生活上人们通过燃烧获得的热量取暖、做饭;工业上利用燃烧提供的高温来炼钢炼铁。
现代人类通过燃烧提供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发射太空探测器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
可见,燃烧密切地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同时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以及改进,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那么火的出现,是否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呢?因此认识燃烧的本质,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尤有必要。
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活动2:对燃烧条件的猜想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猜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播放实验录像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初中八年级-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说课一等奖
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学目的
知识与
技能
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
方法
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化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预测能力。
明确实验中控制的量,加强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建构体系
通过实验实验我们探究了燃烧的三个条件,请同学们利用建构体系进行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
方案二: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
方案三:将玻璃棒和小木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方案四:
【引导】同学们的讨论方案都非常棒,请每一小组选择自己设计的一个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交流你们小组的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板书】可燃物
【思考】蘸水和酒精的棉花,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青铜峡市第三中学初三化学学科教案
课题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课型
新课
时间
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
性质: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
地位:本节课是对燃烧与灭火知识的复习和提升,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内容。
九年级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九年级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实验目的:探究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原理: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用热水给红磷和白磷加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用品:大烧杯、小烧杯、大试管、薄铜片、金属圆柱体、镊子、药匙、白磷、红磷、滤纸、热水。
实验设计:[操作]1.在500 mL的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400 mL热水,在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
2.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上方。
4.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
[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
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结论]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效果: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的白烟,用内壁沾有水的烧杯罩上后,白烟不再向外逸散。
2.用试管倒扣在水下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白磷立即在水下燃烧,发出黄光,产生白烟。
实验解说:教材P124[实验7-1]是一个对照鲜明,现象明显,通过分析能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的探究实验。
但是,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会污染空气,因此,教材要求实验在通风橱中或抽风设备下进行,然而很多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其二,给水下的白磷通入的氧气需要提前准备好,或在实验时一边制氧气一边将氧气通入水中,这样操作起来就较为繁琐。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在教学中,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第一,当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时,将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上;第二,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下的金属圆柱体(白磷)。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优秀教学案例
3.创设一些与燃烧相关的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某些物质能燃烧,而某些物质不能燃烧?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如何验证燃烧条件的正确性?等,激发Fra bibliotek生的思考和探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燃烧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如火焰、爆炸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学生:“你们对燃烧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燃烧的认识和经验。
3.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二)讲授新知
1.介绍燃烧的概念,解释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或空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热和光的过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理解燃烧的本质,掌握燃烧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我以“探究燃烧的条件”为主题,设计了系列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引入燃烧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燃烧条件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燃烧的条件。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和灭火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出燃烧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燃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危险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理解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坩埚钳、镊子、蜡烛、木条、煤块、棉花、酒精、水、小石块、铜片、烧杯、火柴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如篝火、蜡烛燃烧、烟花等,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现象和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新课讲授1、燃烧的概念教师讲解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并举例说明哪些是燃烧现象,哪些不是燃烧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燃烧的概念。
2、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1)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作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燃烧的条件进行假设,可能的假设有: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一定值等。
(3)设计实验:实验一:分别将木条和小石块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蜡烛固定在铜片上,将铜片放在三脚架上,在铜片的一端加热,观察蜡烛是否燃烧。
鲁教化学九上5.4探究燃烧的条件[陈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探究目标1.锻炼探究探究问题的能力,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2.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等多种途径进行。
3.帮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归纳,学会分析总结的能力2探究准备酒精灯、坩埚钳、烧杯、火柴、木块、煤块、石块、纸片、蜡烛3探究引入燃烧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化学变化。
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烧水、煮饭、取暖、火力发电、冶炼金属、发射火箭等都与燃烧有关,燃烧为人类带来光明,为我们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能量。
但燃烧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火灾、森林大火、爆炸等事例不胜枚举,给人类造成严重损失甚至灾难。
因此,人类必须了解物质为什么会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我们能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控制燃烧,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吗?4教学过程4.1 探究活动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提出问题怎么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活动2【活动】提出猜想和假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接触过燃烧现象,请同学们列举出一些燃烧的事例:镁的燃烧、氢气的燃烧等,并从事例中总结出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让学生说出一些有关“火”的成语或典故,并从中猜想出有关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活动3【活动】验证假设设计方案验证你的假设(可以自行设计,也可用老师提供的方案),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认真做好记录,并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将你探究的心得和结论与同学交流讨论。
探究方案:在实验中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作好实验记录。
实验1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小木条和小石子,将它们分别放到酒精灯外焰上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结论: 物质要具有可燃性才能燃烧。
实验2 在桌面上点燃两支蜡烛,在一支蜡烛上方罩上250mL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
结论: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实验3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小纸片、小木条、小煤块,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实验现象,比较三者点燃的难易程度。
初中化学_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行设计并动手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促进或阻止燃烧反应的实验初步体会控制化学变化的一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四、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探究燃烧的条件(同时满足)1.可燃物2.达到一定的温度3.与氧气接触二、灭火原理(只需其一)1.移走可燃物2.隔绝氧气3.降低温度《探究燃烧的条件》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之前,对学习第六单元的内容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化学与生活想联系的一个切入点。
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了解燃烧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日常生活中防火意识。
因此,该部分内容很重要。
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在学习了基本实验操作后,进入实验室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的一节课,燃烧实验很多,要注意增强安全意识和加大安全措施。
《探究燃烧的条件》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学生往往认为点燃就是燃烧的条件。
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也了解了许多物质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但有些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还有些学生对燃烧认识片面,这些都要在实验教学中得到改观。
学生的安全意识可能比较差,需要在实验中加强安全意识,加大安全措施。
《探究燃烧的条件》效果分析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主动设计实验并亲自动手实验。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大胆对原有方案进行质疑,并重新设计实验进行再探究,从而保证探究的严谨性。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实验探究的乐趣,分享了成功的喜悦,体验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对学习的过程产生了自豪感和满足感,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也实现了。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黄冈赛”一等奖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
2承前: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启后: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条件;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五、实验用品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锅钳、薄铁片、三角架、小木块六、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七、教学过程。
化学教学实验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
化学教学实验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引言燃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理论探究等方式来了解它的特性和规律。
在化学教学中,燃烧实验的设计和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燃烧的条件、特性以及相应的化学反应原理。
本篇文章将围绕“探究燃烧的条件”这一主题来进行讨论,为化学教师提供一份有关燃烧实验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方案。
一、实验目的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特征、起源和条件;进一步了解氧气和燃料对燃烧的影响;学会设计并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分析能力。
二、实验设计1、实验材料a.炉子、烧杯、点火器等实验设备b.甲烷、乙烷、丙烷等不同类型的易燃气体c.氧气、火机等实验用品2、实验步骤a.实验一:甲烷燃烧实验步骤一:将甲烷气体加入一个空烧杯中步骤二:将火机点燃,将火焰带到烧杯的口处,观察烧杯内甲烷气体是否燃烧步骤三:以不同的风速和氧气浓度重复实验一,记录实验结果b.实验二:氧气与烧杯中甲烷气体的燃烧实验步骤一:将甲烷气体加入一个烧杯中,并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氧气步骤二:点燃火机并带到烧杯口处,观察甲烷气体和氧气的燃烧情况步骤三:对比实验一、实验二的结果,总结氧气对燃烧的影响c.实验三:甲烷、乙烷、丙烷燃烧实验步骤一:在三个烧杯里各添加适量的甲烷、乙烷、丙烷气体步骤二:点燃火机并带到烧杯口处,逐一观察它们的燃烧情况步骤三:对比三种气体的燃烧的参考条款,总结不同气体燃烧的要求3、实验流程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4、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一结果表实验二结果表实验三结果表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到,甲烷、乙烷、丙烷的燃烧温度、燃烧速度、火焰颜色等都存在差异。
对于甲烷,当氧气浓度较高时,燃烧更为剧烈;乙烷和丙烷的燃烧速度均较甲烷快,且火焰颜色也更亮。
即使是气体,燃烧也存在着很明显的条件;在加入适量氧气后,易燃气体的燃烧效果和火焰的特性也会发生变化;不同种类的气体需要不同的燃烧要求等。
探究燃烧条件的说课稿
探究燃烧条件的说课稿第一篇:探究燃烧条件的说课稿探究燃烧条件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安陆市陈店乡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我说课的题目是“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探究燃烧的条件是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第一部分的内容。
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化学与生活相联系的一个切入点。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了解燃烧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日常生活中防范火灾的意识,因此,该内容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燃烧的条件2、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火灾的意识。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是引导学生改进实验。
所以本节课我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如:点燃酒精灯,他们认为点火就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也了解了许多物质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但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还有些学生对燃烧认识片面,这些要在实验教学中得到改观。
四、教法学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使学生易获取多方面知识,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主动建构燃烧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过程环节1、表演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引入新课,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当学生们兴致勃勃讨论时,我及时引导学生转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初中物理教案:实验探究燃烧条件
初中物理教案:实验探究燃烧条件燃烧是生活、工业和农业中常见的现象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燃烧的原理和条件,本节课将开展一系列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燃烧现象以及燃烧条件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理解燃烧的本质及其所需条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验内容1、粘液线燃实验将粘液线绕在点火器上,点燃后放开,观察粘液线的燃烧过程。
2、燃烧速度实验在相同时间内,在同一燃烧物质下,使用不同的点燃方式,比较不同点燃方式的燃烧速度。
3、蜡烛燃烧实验利用蜡烛的燃烧现象,让学生观察、研究燃烧过程,了解火焰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
4、金属燃烧实验观察并记录金属在不同氧气含量下的燃烧现象,了解燃烧需要氧气,氧气的含量对燃烧的影响,及燃烧产物的不同。
5、氧气与燃烧试验将烛头和铁丝等不同燃烧物质,放在氧气中进行燃烧实验,了解氧气的作用及氧气比空气有助于燃烧。
三、实验过程1、实验准备准备各项实验器材和实验物品。
2、实验步骤(1)粘液线燃烧实验将粘液线绕在点火器上,点燃后放开,观察粘液线的燃烧过程。
(2)燃烧速度实验在相同时间内,在同一燃烧物质下,使用不同的点燃方式,比较不同点燃方式的燃烧速度。
(3)蜡烛燃烧实验利用蜡烛的燃烧现象,让学生观察、研究燃烧过程,了解火焰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
(4)金属燃烧实验观察并记录金属在不同氧气含量下的燃烧现象,了解燃烧需要氧气,氧气的含量对燃烧的影响,及燃烧产物的不同。
(5)氧气与燃烧试验将烛头和铁丝等不同燃烧物质,放在氧气中进行燃烧实验,了解氧气的作用及氧气比空气有助于燃烧。
四、实验结果分析1、粘液线燃烧实验学生通过观察粘液线的燃烧过程,了解燃烧需要有燃烧物质和氧气,产生燃烧过程需要点燃物质,在一个正常的氧气环境下产生的燃烧速度。
2、燃烧速度实验通过比较不同点燃方式的燃烧速度,学生可以认识到点燃方式不同对于燃烧速度的影响,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点燃方法会有不同的燃烧速度。
教学设计——实验活动3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活动3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重庆市铜梁区巴川初级中学校周良建
【课标要求】
能运用控制变量思想设计燃烧条件等实验探究方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3.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学习运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实验设计方法,并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验证燃烧的条件。
4.通过对燃烧和灭火相关知识的再认识,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加深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表面皿、酒精、水、薄铜片、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对比实验法
【教学过程】
【板书】
实验活动3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一、探究燃烧条件的思路
1.明确影响因素: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步骤:
满足所有因素进行实验→排除某一因素进行实验→对比两个实验现象→得出影响燃烧的某一因素二、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
(2)掌握燃烧过程中物质数量守恒的定律。
二、实验原理
燃烧是一种无机物质中氧元素和其它化学元素的化学反应,它包含一个也可以称作火的热量耗散的过程。
需要燃烧的四个条件是氧气、高温、燃料和火花(或其它火源)。
三、实验准备
(1)准备实验用具:安全桶、安全帽、橡胶瓶、蜡烛、棉花、餐巾纸、打火机等;
(2)准备实验台:放置橡胶瓶,让其位于安全桶中,将蜡烛放置在安全桶内;
四、实验步骤
(1)将一片棉花放置在橡胶瓶内;
(2)将橡胶瓶装入安全桶中;
(3)将蜡烛放置在安全桶中;
(4)将餐巾纸放置在安全桶中;
(5)用打火机点燃蜡烛的蜡油;
(6)在安全桶中关闭盖子;
(7)观察棉花是否燃烧。
五、安全须知
(1)本实验必须年满18岁或以上;
(2)本实验应在室外空气节奏或有良好通风的室内进行;
(3)实验时应佩戴口罩;
(4)实验时禁止吸烟;
(5)实验时应注意安全,使用安全桶。
六、结果分析
经过上述实验,可以发现棉花燃烧的过程中氧气能够使燃料(棉花)燃烧,而高温和火花(打火机)则是辅助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
从而可以得出:燃烧是一种物质加热使之分解成另一些物质的化学反应,要使物质燃烧,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氧气、高温、燃料和火花(或其它火源)。
同时,这也验证了物质守恒定律。
燃烧的条件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也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燃烧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堂以“燃烧的条件”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燃烧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燃烧是一种什么现象?燃烧的条件有哪些?(2)教师简要介绍燃烧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教师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2)结合实例,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操作(1)教师演示实验:将蜡烛点燃,观察燃烧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入水中、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观察燃烧现象。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不同温度下,观察燃烧现象。
4. 数据分析(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
(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点评。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燃烧的条件。
2.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在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时,结合实例,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4.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 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案例评价本案例以“燃烧的条件”为主题,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燃烧的三个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人类认识燃烧历程,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③认识完全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练习,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 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控制变量方法设计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导入
【引入新课】
图片导入(燃烧的图片)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200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等,近代、生活上人们通过燃烧获得的热量取暖、做饭;工业上利用燃烧提供的高温来炼钢炼铁。
现代人类通过燃烧提供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发射太空探测器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
可见,燃烧密切地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同时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以及改进,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那么火的出现,是否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呢?因此认识燃烧的本质,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尤有必要。
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
活动2:对燃烧条件的猜想
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猜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播放实验录像
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猜想三: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活动3:探究燃烧的条件
刚才只是同学们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到底猜想是对还是错,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下面同学们观察给同学们提供的仪器和用品,考虑我们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探究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加深对燃烧需要可燃物的认识.
现象:1.棉花蘸酒精的可以燃烧,蘸水的不能燃烧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问题与交流】1、探究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探究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
【探究三】实验探究三燃烧需要氧气
请同学们利用蜡烛和烧杯,或其他用品设计实验,验证燃烧的另外一条件需要有氧气
探究猜想三: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探究三】实验:
1. 取一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用坩锅钳夹住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现象:1.乒乓球能立即燃烧,滤纸碎片不能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问题与交流】2、如果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的着火点低)
活动四:燃烧条件的总结
【得出结论】燃烧的条件:
(1)需要可燃物
(2)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同时满足
(3)燃烧需要氧气
本节课我们很好的完成了我们的学习任务,探究了燃烧的条件,下面同学们一起把燃烧的条件大声的读一遍。
这三个条件需要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交流讨论?
活动4 学以致用
1、水中生火
于老师为学生做了一个化学魔术实验“水中生火”,将装有氧气的试管,管口向下扣向烧杯底部,忽然底部管口处燃烧起火,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猜想水中藏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2)用理化知识解释“水中生火”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白磷(2)试管中有氧气,压强与大气压相同,因此伸入水底水也不会进入试管中,这样能使氧气与白磷接触,热水使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燃烧,两者能发生反应,所以看到水中着起火来(3)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2、纸盒烧水,解释纸盒为什么可以烧开水,而纸盒不会烂。
因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这个过程需要吸热.纸锅烧水,便是利用这个特点。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纸的着火点是183℃,烧水的时候,水不断从纸锅上吸收热量,即使烧开后,水的温度也保持沸点不变,从而使纸的温度不致超过183℃。
所以水沸腾时纸盒不会烧着。
纸盒可以烧水是一种物理现象,纸的里面装着水,所以纸和水之间会产生热传递,而水的最高沸点才100度,但这个温度却没有达到纸的燃点,也就是说无论怎么烧纸也就能达到100度。
所以所纸盒上可以烧水。
活动5 课后作业:完成本次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