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1.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2. 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3.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或气虚下陷证。
4.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5. 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6.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发热证。
7. 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及脾不统血证。
8.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9. 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
功效: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主治肾阳虚证。
10. 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阿胶、生地黄、桂枝、麦冬、火麻仁、大枣。
功效: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阴血阳气虚弱,脉结代。
11.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药、白术(炒)、茯苓(炒)薄荷(炒)、甘草(炙)。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12.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青连翘(炒)、干生地(净)、车前子(炒)、淡黄芩(酒炒)、生栀子(炒)、粉丹皮(酒炒)、泽泻(炒)、苦木通(去节)、生甘草(生)。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证及下焦湿热证。
13. 左金丸:黄连(姜炙)、吴茱萸(甘草炙)。
功效: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及嘈杂吞酸证。
14. 清胃散:生地黄(细锉)、当归身(酒洗)、牡丹皮(去心)、黄连(拣净)、升麻(去根)。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及牙宣出血等症。
15. 玉女煎:石膏(煅)、熟地黄(酒蒸)、麦冬(去心)、知母(酒炒)、牛膝(酒蒸)。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中医经方是指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医学经验总结,通过各种中药的组合应用来治疗疾病。
中医常用经方是中医临床实践中最常用的经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医常用经方28个。
1. 四逆散:治疗寒邪内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
2. 芍药甘草汤:治疗气滞血瘀、经行腹痛等症状。
3. 桂枝汤:治疗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等症状。
4. 保和丸:治疗胃寒、逐饮食虚寒等症状。
5. 血府逐瘀汤:治疗气血不畅,经行不调、痛经等症状。
6. 吴茱萸汤:治疗胃寒,呕吐不止、恶心等症状。
7. 通脉四逆汤:治疗心脉瘀阻、心绞痛等症状。
8. 柴胡汤:治疗气郁血瘀,胸胁胀痛等症状。
9. 二陈汤:治疗湿浊郁结,胸胁满闷等症状。
10. 羌活胆通汤:治疗胆背痛、半月板损伤等症状。
11. 桂附地黄丸:治疗阳气不足,畏寒肢冷等症状。
12. 气滞痛胶囊:治疗气机不畅,气血逆乱等症状。
13. 温阳丸:治疗阳气虚损,畏寒肢冷等症状。
14. 琉璃珠丸:治疗心火蓄积,心烦心悸等症状。
15. 祛瘀生新片:治疗瘀血内阻,瘀血痛经等症状。
16. 痛定胶囊:治疗胸腹疼痛,寒痛乏力等症状。
17. 附子理中丸:治疗阳气不振,寒痛乏力等症状。
18. 温胃舒中汤:治疗脾胃寒凝,寒胀腹痛等症状。
19. 逍遥丸:治疗肝木郁结,头晕目眩等症状。
20. 桃核承气汤:治疗饮食积滞,脘腹胀痛等症状。
21. 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风上扰,头晕目眩等症状。
22. 通用逍遥散: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等症状。
23. 祛瘀舒络口服液:治疗颈椎病,肩颈背痛等症状。
24. 通络三神丸:治疗阳虚血瘀,眩晕头痛等症状。
25. 收敛止血口服液:治疗出血不止,血证等症状。
26. 活络丹:治疗风湿病,肩颈酸痛等症状。
27. 祛风散结口服液: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症状。
28. 地黄益气汤:治疗气虚血瘀,虚痱疮疡等症状。
中医常用经方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自我用药需谨慎,最好在中医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1.清热解毒汤:用黄芩、连翘、薄荷、芦根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状。
2. 四物汤:用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经痛等问题。
3. 逍遥散:用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等中药材配制而成,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问题。
4. 川芎茶:将川芎加工成茶叶,具有活血化瘀、提神醒脑的功效。
5. 人参鸡汤:将鸡肉、人参、枸杞等中药材熬制而成,具有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6. 十全大补汤:用人参、黄芪、枸杞、当归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调理气血不足、疲劳乏力、失眠等问题。
7. 小柴胡汤:用柴胡、黄芩、半夏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抑郁、焦虑、失眠等精神问题。
8. 桂枝汤:用桂枝、白芍、生姜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
9. 补骨脂酒:用补骨脂、红枣、桂圆等中药材泡制而成,用于治疗贫血、月经不调等问题。
10. 神曲:用糯米、黄米等杂粮制作而成,具有补血养颜、调理肠胃等功效。
- 1 -。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通过各种中药的组合使用,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制成的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用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具有益气养阴、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湿热下注、腹胀便溏等症状的治疗。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脾虚胃弱、气虚脱陷等症状的治疗,具有益气健脾、升阳固表的作用。
3.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肾阴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滋阴补肾、益精生髓的作用。
4.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用当归、桂枝、生姜、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侵袭、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5.十全大补丸十全大补丸是用人参、黄精、当归、白术、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作用。
6.温胆汤温胆汤是用胆组合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胆囊寒凝、胆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胆通腑、化石消肿的作用。
7.逍遥散逍遥散是用中药组合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心神失常、躁狂等症状的治疗,具有安神定志、清热解毒的作用。
8.赤芍当归汤赤芍当归汤是用赤芍、当归、川芎、白芍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血瘀络阻、经血不畅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
9.四逆汤四逆汤是用人参、干姜、大枣、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困脏腑、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阳散寒、调理气机的作用。
10.茵陈蒿合剂茵陈蒿合剂是用茵陈、蒿子秆、凌霄花、五味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湿气内盛、小便不利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便的作用。
11.前胡败酱散前胡败酱散是用前胡、败酱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风寒郁闭、头痛感冒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舒散风寒、解表止痛的作用。
倪海厦老师的259个经典配方,太珍贵了!(值得收藏)
倪海厦老师的259个经典配方,太珍贵了!(值得收藏)倪海厦,经方中医,被喻为当代少见的“命、相、卜、山、医”五术兼备之旷世奇人。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倪海厦老师讲过的259个经典配方!重要提示:文章方剂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禁止患者自行服用。
如需使用必须在执业医生指导下!1、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甘草 12克黄芩 9克、干姜 9克、半夏 9克、大枣12枚、黄连 3克2、治疗男子阳痿和女子性冷淡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四逆散)柴胡6克枳实 6克芍药 6克炙甘草 6克注:将以上药加工成粉末,每次小半匙,每日三次。
3、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 12克龙骨 5克 6克牡蛎 5克黄芩 5克生姜5克铅丹 3克人参5克、桂枝 5克、茯苓 5克、半夏 6克、大黄6克、大枣 6枚常山20克、远志 20克、苍术 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4、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方栝萎 30克酒当归 15克、白芷 6克、乳香 3克5、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柴胡 12克黄芩 9克芍药 9克半夏 9克生姜 15克枳实 9克大枣 4枚大黄 6克6、治疗癫痫的基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 12克龙骨 5克黄芩 5克牡蛎 5克生姜 5克铅丹3克人参 5克桂枝5克茯苓 5克半夏 6克大黄 6克大枣 6枚常山 20克远志20克苍术 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7、治疗不孕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当归 6克芍药 6克川芎 6克吴茱萸 9克人参 6克桂枝 6克阿胶 6克牡丹皮 6克生姜 6克甘草 6克半夏 6克麦冬9克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8、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柴胡 12克黄芩 9克芍药 9克半夏 9克生姜 15克枳实 9克大枣 4枚大黄 6克9、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当归 6克芍药 6克川芎 6克吴茱萸 9克人参 6克桂枝 6克阿胶 6克牡丹皮 6克生姜 6克甘草 6克半夏 6克麦冬9克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经方100首
经方100首1、甘草汤: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 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2,24 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 :炙甘草6,1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1( 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11、小建中汤: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适量。
将五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每日三次。
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中医经方是指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治疗方案,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的使用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可以调理身体,提高健康水平。
下面介绍中医常用经方28个,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经方的应用。
1. 人参养心汤:主治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是一种常用的养心安神方。
2. 小柴胡汤:主治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如郁郁而怒、胸胁胀闷等。
3. 十枣汤:主治饮食积滞所致的胃痛、胀满、反胃、呕吐等症状。
4. 四逆汤:主治寒邪外袭引起的急性发热、寒战、肢冷等病症。
5. 六味地黄丸:主治肾阴不足引起的腰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6. 保和丸: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7. 逍遥散:主治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耳鸣等症状。
8. 十全大补汤:主治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
9. 眠风丸:主治肝风上扰引起的眩晕、头痛、耳鸣等症状。
10. 清心丸:主治心火旺盛引起的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
11. 白虎汤:主治内热外寒引起的发热、口渴、汗出等症状。
12. 玉屏风散:主治肺热咳嗽引起的咳嗽、咯血、胸闷等症状。
13. 小青龙汤:主治暑湿伤寒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症状。
14. 温胆汤:主治胆囊湿热引起的胁痛、胸闷、苔黄等症状。
15. 通脉四逆散:主治血瘀阻络引起的心绞痛、脉细数等症状。
16. 参附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无力、舌强不曲等症状。
17. 赤小豆汤:主治水肿引起的面部浮肿、尿少、腰痛等症状。
18. 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寒湿阻络引起的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19. 冲剂:主治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20. 通窍活血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麻木、舌强不曲等症状。
21. 烧煎饮:主治湿热壅盛引起的黄疸、舌苔厚腻等症状。
22. 射干饮子:主治心悸不宁、胸闷、咳嗽等症状。
23. 栀子豉汤:主治胸膈疼痛、咳嗽等症状。
24. 桑螵蛸丸:主治大便燥结、膀胱炎等症状。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28、柴胡桂枝干姜汤 (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方剂组成】柴胡24 克,桂枝 10 克,干姜 9 克,花粉 12 克,黄芩 l0 克,牡蛎 10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亦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的变剂。
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
栝蒌根之润得牡蛎之收,更能止渴。
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
人参补中、大枣壅满均非微结所宜,故去之。
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解: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汤证。
医不详查,而复下之,因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已微结。
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
津液虚少、热更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
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为柴胡证还未解,宜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按:此微结是对大陷胸汤证说的。
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者显异。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注解:当疟发作时,若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者,宜本方治之。
按:病欲自表解则恶寒,疟发作时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机。
本方含有桂枝、甘草,有致汗解外的作用。
试看方后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的注语可征。
不过只凭寒多热少而用本方,则与牝疟诸方的应用难以区别,其中可能有错简,用时仍宜参照上条所论为妥。
同学张秋水于江西时治疗疟疾,惯用本方随证加减治之,无不应手取效。
虽谓服一剂如神之说似属夸张,但其有效性确可证信。
依据经验,久久不愈的无名低烧,和一般的慢性病,有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的机会,宜注意。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渴明显,但呕不明显,心下微结、气上冲或外不和者。
【验案】胡某,男性,14 岁,病历号177285,1965 年10 月18 日初诊。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1、益气通瘀组成:太子参15克、枣仁15克、苏木15克、降香15克、丹参15克、桃仁15克、川芎5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气XXX,活血祛瘀。
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20剂。
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15克、莲子心2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20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12克、郁金12克、积壳10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20克、白芍15克、僵蚕、夏枯草12克。
2、逐瘀调经汤组成;当归10克,赤芍10克,五灵脂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益母草15—30克,肉桂3克,[后下]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
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行经的初期[1—2]天或行经的中期[2—3]天为适合。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克,杜仲10克,狗脊10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
神疲乏力,小腹中作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克,黄芪10克,煨木香5克,党参15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
腹疼剧烈,胀疼拒按者,加入延胡10克、灸乳没各6克、XXX10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6克,〈包煎〉、雪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15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
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10克、炒柴胡5克、炒丹皮10克、勾藤15克,以清除肝经湿热。
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10克、大黄6克〈后下〉。
3、化瘀止漏汤组成;当归20克、山楂20克、川芎10克、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消积止漏。
主治;产后恶露不止、腹痛阵作,或在流产、早产之后漏下淋沥,腹痛日久不止。
加减运用;热者加黄芩、黄柏,寒者加桂枝、泡姜,脾虚气弱者加黄芩、白术,肺肾两虚者减去五灵脂与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相合。
经方320首(精华)
经方320首(精华)经方320首(精华)A:B:白虎汤(阳明经热)、白虎加桂枝汤(温疟,骨节烦痛恶心)、白虎加人参汤(高烧、燥渴)、白通汤(寒利不止)、白通加猪胆汁汤(寒利不止,无脉,干呕心烦)、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热痢)、白头翁汤(热痢,里重)、白术散(孕期养胎)半夏泻心汤(呕吐、腹痛、肠胃炎)、半夏厚朴汤(咽中有物)、半夏麻黄丸(胃动悸、肺寒实)、半夏干姜散(干呕、吐诞沫)、半夏散及汤(咽疼痛,声音哑)百合地黄汤(大病初愈,神经衰弱,鼻咽干燥)、百合知母汤(大汗后烦躁症)、百合鸡子汤(百合病被吐下)、百合洗方(百合病一个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滑石代赭汤(下后百合病)、百合滑石散(百合病发热)奔豚汤(浊气进入三焦系统的心动悸)、柏叶汤(吐血不止)、鳖甲煎丸(疟疾)、八味肾气丸(肾阳不足、肾阳虚)补气建中汤(虚证的腹水)、补阳还五汤(脑溢血)、补中益气汤(补气养阴,虚劳气陷)、补气治湿汤(肝癌末期、行气利湿)、八珍汤(气血双补、益气养血)C:D:大柴胡汤(腹满、恶心、便秘)、大承气汤(阳明腑热,大肠便秘)、大青龙汤(外热里寒)、大建中汤(心胸大寒痛、剧痛)、大半夏汤(朝食暮吐)、大陷胸汤(热实结胸,痛往下走)、大陷胸丸(心下硬痛,痛往上走)、大黄牡丹皮汤(急性盲肠炎、阑尾炎)、大黄甘草汤(食入即吐)、大黄甘遂汤(少腹硬满)、大黄蜇虫丸(干血痨)、大黄附子细辛汤(寒实便秘)、大黄黄连泻心汤(清心胃火,止血)、大乌头煎(寒疝,绕脐痛)、大黄硝石汤(黄疸,里实很盛)当归四逆汤(手脚寒冷,冻疮)、当归芍药散(腹中绞痛)、当归散(孕期养胎)、当归生姜羊肉汤(补血、去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久寒,胃E:F:附子汤(全身骨节疼痛)、附子泻心汤(去胃热,肾阳不足)、附子粳米汤(腹中雷鸣寒痛)茯苓甘草汤(胃有停水,动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肚脐后动悸)、茯苓四逆汤(四肢寒凉,烦躁)、茯苓杏仁甘草汤(短气、胸闷)、茯苓泽泻汤(口渴、呕吐)、茯苓饮(脾胃虚弱,胃内停水)、茯苓戎盐汤(膀胱结石、小便不通)防己地黄汤(妄行独语不休)、防己茯苓汤(去肌肉、三焦系统之水)、防己黄芪汤(腹大,水病)、矾石丸(子宫干血白物,外用)、矾石汤(脚红肿、发炎)、蒲灰散(全身水肿)、分消汤(实证的腹水)、风引汤(中风小便失禁)G:桂枝汤(太阳中风)、桂枝二越婢一汤(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症,热多寒少)、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证的往来寒热)、桂枝附子汤(关节炎有表症)、桂枝芍药知母汤(风湿、痛风)、桂枝茯苓丸(瘀血、痞块)、桂枝人参汤(太阳表证兼有寒症下痢)、桂枝甘草汤(阵发性心悸)、桂枝生姜枳实汤(心包炎、心绞痛)、桂枝龙骨牡蛎汤(惊悸盗汗,尿床梦遗)、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甲状腺亢进、动悸、潮热)、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头上感觉带帽子)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症,发汗太多)、桂枝加芍药汤(太阳中风、腹痛)、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感冒发烧、咳嗽气喘)、桂枝加桂汤(奔豚,浊气上冲)、桂枝加黄芪汤(解表、黄汗)、桂枝加葛根汤(有汗、怕冷、不咳嗽、喉咙痛)、桂枝加大黄汤(太阳中风,便秘)、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身疼痛,脉沉迟)桂枝去芍药汤(桂枝汤症,有胸满)、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汤证有胸满、寒)、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烫伤第一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太阳症、中湿)甘草汤(喉咙痛)、甘草干姜汤(肺中虚寒)、甘姜苓术汤/肾着汤(带脉病,脾湿寒盛)、甘草泻心汤(心下痞,下利无肠鸣)、甘麦大枣汤(脏躁症)、甘遂半夏汤(胁下留饮)、甘草麻黄汤(气喘急救)、甘草附子汤(治疗痛风)、甘草粉蜜汤(打虫剂)葛根汤(太阳温病)、葛根加半夏汤(太阳表证又下痢、呕吐)、葛根黄芩黄连汤(热痢)、瓜蒂散(吐剂)、干姜附子汤(白天烦躁、夜里安静)、干姜H:厚朴七物汤(腹胀满,发热,饮食如故)、厚朴三物汤(小肠便秘、腹痛)、厚朴大黄汤(小肠不通造成的支饮)、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胃胀、腹满)、厚朴麻黄汤(肺气肿)、侯氏黑散(久虚导致的中风)黄芪建中汤(易感冒,盗汗)、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麻木)、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腋下黄汗)、黄连阿胶汤(心血不足的失眠)、黄连汤(胃炎、胃寒痛)、黄连粉(皮肤生疮)、黄芩汤(急性肠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干呕、下利)、黄土汤(肠胃下血)、滑石代赭汤(下后百合病)、滑石白鱼散(膀胱瘀血、石头堵到)、红蓝花酒(腹中刺痛)黄连解毒汤(实热证,皮肤病,出血等)、会厌逐淤汤(会厌血滞,饮水即呛)J:K:L:M:麻黄汤(太阳伤寒)、麻黄加术汤(湿在皮下,湿疹、荨麻疹、红疹等)、麻杏薏甘汤(湿在肌肉里,干癣,疣等)、麻子仁丸(便秘,羊大便)、麻杏石甘汤(肺炎第一方)、麻黄升麻汤(上热下寒,肝病出血,虚寒下利)、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身发黄)、麻黄附子甘草汤(太少两感,脉沉,无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发烧,壮肾阳、去肺寒)麦门冬汤(干咳无痰、声哑)、木防己汤(脸色黑、腹水)、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脸黑腹水,胃口尚可)、牡蛎泽泻散(大病初愈,腰下水肿)、蜜煎导(导大便)礞石滚痰丸(治实热老痰)、梅毒解毒剂(阴部生疮,淋病下疳)、牡蛎汤(发高烧的牡疟)N:P:Q:R:S:三物小白散(寒实结胸,实在上焦)、三物黄芩汤(四肢烦热)、三黄泻心汤(吐血、流鼻血)、四逆加人参汤(脉微芤,亡血)、四逆散(胸下实满,心下痞硬)、四逆汤(回阳救逆)、十枣汤(肺、心脏、肝积水)生姜泻心汤(心下痞,肠鸣下利)、生姜半夏汤(胃中烦躁)、升麻鳖甲汤(润肤、滋阴、透邪、解毒)、射干麻黄汤(哮喘,支气管炎)肾着汤(带脉病,脾湿寒盛)、芍药甘草汤(脚痉挛、腹痛)、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去杖汤)、酸枣仁汤(肝虚失眠)、薯蓣丸(容易感冒)、蛇床子散(妇人yin寒,痒)、蜀漆散(牝虐,寒多)生脉散(清肺润燥,补肺生肾水)、四物汤(补血活血,血虚荣弱)、四君子汤(脾胃气虚,气色萎黄)、四神汤(肾脏积水,水道畅通)、实脾饮(甘淡渗利,健脾利湿)、麝香矾石散(通窍收湿,无孔不入)、参附汤(温补肾阳,回阳益气)T:W:X:小建中汤(虚劳,腹中虚寒而痛)、小承气汤(阳明腑热,小肠便秘)、小柴胡汤(少阳病)、小半夏汤(止呕、水逆)、小半夏加茯苓汤(突发呕吐、晕眩)、小陷胸汤(痰积胸中,按之则痛)、小青龙汤(外寒里寒)、小青龙加石膏汤(肺胀,烦躁而喘)、旋覆代赭汤(胃酸反逆)、旋覆花汤(肝着,肝寒)、下瘀血汤(产后瘀血)、杏子汤(少阴水肿,利水)、硝石矾石散(肝家阴实)、雄黄薰法(肛门发炎、寄生虫)小续命汤(中风,口不能言)、血府逐淤汤(胸中血瘀,养血活血)、消肿溃坚汤(甲状腺肿瘤)、仙方活命饮(乳癌,排脓)、消遥散(肝郁脾虚,血虚气逆)、消瘰丸(清热化痰,软坚散结)Y:Z:枳实栀子豉汤(病后调理,过劳复发)、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枳实薤白桂枝汤(胸闷胃胀,开痞降逆)、枳术汤(胃部包块)、栀子厚朴枳实汤(心烦腹满)、栀子大黄汤(胃中热痛)、栀子柏皮汤(淋巴系统发炎)、栀子甘草豉汤(虚烦不眠,呼气急促)、栀子生姜豉汤(和胃止呕)、栀子豉汤(虚烦失眠第一方)、栀子干姜豉汤(上焦虚烦、中焦肠胃虚寒)真武汤(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疼痛,怕冷,夜尿)、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泽漆汤(肺积水)、竹叶汤(产后虚热)、竹叶石膏汤(虚热上冲,祛痰止咳)、竹皮大丸(奶水不足,虚烦)、紫参汤(肺痛下利)、泽泻汤(左肋痛,眼前发黑,昏眩,贫血)、皂荚丸(浓痰、焦痰)、术附汤(风湿痛,排脓疡)、猪苓汤(小便不利、水热互结)、猪苓散(吐完口渴,喝水欲吐)、猪肤汤(下利、咽痛、心烦)、猪胆汁(通大便)、猪膏发煎。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1.【人参汤】人参汤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人参汤 - 用法上药八味,捣为粗末。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 主治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
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
用于治疗胃寒。
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2克(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 -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
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
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
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
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
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最常用的50个经方
最常用的50个经方—jfc整理麻黄汤(麻甘桂+杏)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桂枝汤/(桂甘+姜芍枣)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越婢汤(麻甘+姜枣+石)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麻黄防风+知母术附)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栀子豉汤(栀子+香豉)(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 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竹皮大丸(竹茹白薇石膏+桂甘枣)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酸枣仁汤(川芎甘草+酸枣仁知母茯苓)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猪苓汤(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真武汤(姜芍+苓术+附)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 小半夏汤(夏姜)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下焦泽泻汤(泽泻白术)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苏叶) 桔梗汤(桔梗+甘草)射干麻黄汤(麻黄 +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射干)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 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桃仁(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夏姜)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代赭石)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附子)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生姜)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回复
用灰色吸管校正色偏----0e2426da-7162-11ec-ab5a-7cb59b590d7d来源: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表时间:2021-01-27灰度吸管是一种特殊用途的工具,用于校正图像的颜色偏差。
当然,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会导致颜色偏差。
在图像中,如果一个区域没有颜色(黑、白和灰色),那么这个区域的rgb数值一定相等。
如果图像偏色,那么原来真实景物中的黑白灰物体在照片上就被着上了某种颜色,这就破坏了rgb的等值。
通过灰色吸管的点击,photoshop强制使这个区域的rgb色阶值恢复等值,这样就校正了图像的色偏。
在下图中,我们选择了左上角的区域,并认为它在真实场景中应该是灰色的。
用灰色吸管点击,该区域将变为灰色,图像其他区域的颜色将相应改变,如图5.55所示。
如果点击不当,使用灰色吸管很有可能引入色偏。
下图中的灰色吸管点击图像的绿色区域。
为了将该区域变成灰色,图像引入了绿色互补品红色来抵消绿色。
虽然这里的绿色是偏移的,但其他没有绿色的区域有强烈的颜色偏差,如图5.56所示。
如果点击红色的花蕊,会以红色的补色青色来抵消红色,结果是图像产生青色的色偏,如图5.57所示。
一般来说,使用灰色吸管校正颜色偏差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它也是图像上没有颜色的区域。
点击灰色区域和点击白色区域得到的结果也略有不同。
有经验的操作员会选择不同的区域,点击几次,通过比较确定最符合真实场景的结果,如图5.58所示。
photoshop提供了一个自动调整命令“自动颜色”,对于不太严重的偏色,使用这个命令会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对于严重的偏色,需要辅以其它调整手段,甚至不能校正的情况也有可能遇到。
方剂学必背方剂120首
方剂学必背方剂120首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关乎中药的配伍和应用,是临床应用中医药的必备知识。
而方剂,作为中药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每一位中医医师必须熟悉、重视的内容。
以下是120首必背方剂,按类划分,供读者参考。
一、发表热类1.麻黄汤2.麻杏石甘汤3.石膏汤4.麻黄加术汤5.麻黄附子细辛汤6.桂枝汤7.桂枝加芍药汤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9.牛膝汤10.防风通圣汤11.麻杏泻心汤12.麻仁丸二、解表发汗类13.大青龙汤14.小青龙汤15.神农饮16.葛根汤17.麻黄杏子细辛汤18.麻黄汤加附子19.麻黄杏子芍药甘草汤20.麻黄清醒饮21.麻杏石膏汤22.桂枝汤加芍药甘草汤23.通脉四逆汤24.桂枝麻黄各半汤25.辛夷汤26.银翘散27.感冒灵颗粒三、清热解毒类28.白虎汤29.小柴胡汤30.清热解毒口服液31.大黄清毒汤32.银黄颗粒33.连翘败毒散四、透疹类34.小柴胡汤加黄芩35.生秦藤汤36.麻黄法笔汤37.茵陈蒿汤38.妇女九汤39.玄武汤40.麻杏石甘汤41.清宫颗粒42.银翘片五、滋补养生类43.四物汤44.六味地黄丸45.人参鹿茸鞭片46.三仙饮子47.归脾汤48.养血汤49.七星茶50.补中益气汤51.人参汤52.五味调和散53.当归补血汤54.龟鹿补肾丸55.八珍汤56.女贞子茶57.胶贝母糖水58.鱼腥草饮六、消食导滞类59.保和丸60.二陈汤61.四君子汤62.香砂六君子丸63.理中丸64.生姜丸65.活络丸66.保和散67.大柴胡汤68.导滞丸69.小建中汤70.橘皮汤七、化痰止咳类71.川贝枇杷膏72.宣汤73.半夏泻心汤74.小柴胡汤加枳壳75.清热化痰口服液76.镇咳丸77.玉屏风颗粒78.清胆颗粒79.百部止咳润喉片八、祛风散寒类80.羌活胜湿丸81.湿毒清颗粒82.易筋湯83.酸枣仁汤84.川芎茶85.加味逍遥丸86.云南白药87.金针散九、安神减压类88.柿蒂丸89.清心安神口服液90.安宫牛黄丸91.归脾丸92.服安宁颗粒93.惠人中益神丸94.清心口服液十、止血类95.血府逐瘀汤96.复方止血散97.三七止血胶囊98.达菲片99.双花片十一、泻下通便类100.芒硝糖浆101.蜜炙甘草汤102.大承气汤103.调胃承气汤104.润肠通便口服液105.蜜丸106.苏合香丸十二、活血化瘀类107.桂枝茯苓丸108.金匮肾气丸109.桃仁红花丸110.桃红四物汤111.消瘤散112.丹参口服液十三、祛瘀消肿类113.越鞠丸114.三七口服液115.通络丸116.血府逐淤片117.复方草珊瑚胶囊118.消痔丸十四、温阳补肾类119.杞菊地黄丸120.大补阴丸以上方剂,涵盖了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必背方剂。
中医处方大全
中医处方大全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应用。
中医药的处方是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后开具的药方,包括药物的种类、用量、用法和用时等内容。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处方,供大家参考。
1. 四物汤。
四物汤是中医经典处方之一,主治妇女气血不足所致的诸多病症,如月经不调、经期腹痛、产后血虚等。
四物汤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和川芎组成,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2.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是治疗肝郁脾虚型情志失调证的经典处方,主要用于治疗情志不畅、胸胁胀满、嗳气、纳差等症状。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和解胃气的功效。
3. 葛根汤。
葛根汤是治疗风寒表证的经典处方,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组成,具有解表散寒、解毒宣肺的功效。
4. 逍遥散。
逍遥散是治疗肝郁气滞证的经典处方,主要用于治疗情志不畅、胸胁胀满、嗳气、纳差等症状。
逍遥散由枳实、木香、香附、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的功效。
5. 清热解毒汤。
清热解毒汤是治疗热毒蕴结证的经典处方,主要用于治疗热毒壅滞、热毒内蕴所致的症状。
清热解毒汤由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芦荟、连翘、地丁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的功效。
以上介绍的中医处方都是中医药中的经典之作,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被证明在治疗相应疾病时具有显著疗效。
但是在使用中医处方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谨慎使用,最好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希望大家在了解中医处方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对中医药的信任和了解,让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医常用经方
中医常用经方
1.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停水饮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2.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具有发汗解表、清热除烦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郁热引起的高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3.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少阳证引起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状。
4.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阳明热盛引起的高热、口渴、大汗、脉洪大等症状。
5.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阳虚水泛引起的心悸、水肿、畏寒肢冷、小便不利等症状。
6.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血虚寒凝引起的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等症状。
7.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阴血不足、阳气虚弱引起的心律失常、心悸、气短等症状。
8. 六味地黄丸: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肾阴亏损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症状。
以上只是部分中医常用经方,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经方在临床上也被广泛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经方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辩证论治,不能盲目使用。
如果你有相关的健康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1.【人参汤】人参汤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人参汤 - 用法上药八味,捣为粗末。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 主治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
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
用于治疗胃寒。
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2克(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 -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
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
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
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
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
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中医经典方剂
中医经典方剂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杭州厉害的中医经方
杭州厉害的中医经方
杭州地区有许多非常有名的中医经方,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例子:
1. "龙胆泻肝汤":该方能清热解毒,消积止痛。
它主要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肝胆结石、肝炎等疾病。
2. "麻杏石甘汤":该方具有祛风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寒咳、气喘等症状。
3. "神农骨痛丸":这是一种可以缓解关节疼痛和风湿病症状的经方。
通过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可改善疼痛、肿胀和活动障碍等症状。
4. "养血当归鸡蛋糖水":这是一种中医养生方,据说可以调和气血、滋养身体。
它以当归为主要成分,常用于女性月经不调、虚弱等问题。
5. "桂附地黄丸":这是一种具有养血补肾功效的中药方剂。
主要用于治疗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
这些中医经方经过数百年的临床应用,被广泛认可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使用这些经方时,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常用经方28个1.【人参汤】人参汤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焙)当归(切,炒)芍药黄耆(锂)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焙)当归(切,炒)芍药黄耆(锂)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人参汤-用法上药八味,捣为粗末。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主治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
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
用于治疗胃寒。
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12克(洗)黄苓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 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苓、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
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
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
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
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
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4.【五苓散】五苓散-组成桂枝9g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五苓散-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五苓散-歌诀: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五苓散-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苓散-病机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
配方: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是通阳利水的经典方,用于水代谢障碍。
用药指证为:口渴、吐水、水样性腹泻、小便不利等与水有关的症状。
现代人五苓散证的形成,多与过用抗生素、激素、化疗药以及饮食太油腻有关。
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剂过多,也常常出现本方证。
5.【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概述〖方剂别名〗厚朴汤、大七气汤、四七汤、厚朴半夏汤、七气汤、四七饮〖方源〗《金匮要略》卷下。
〖组成〗半夏一升(130g)厚朴三两(45g)茯苓四两(60g)生姜五两(75g)苏叶二两(30g)〖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
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注:这个方子出自张仲景,是汉代以前的计量单位,1升水=200毫升,1升半夏=130 克、一两=15克]〖附注〗厚朴汤(《圣济总录》卷一二四)、大七气汤(《三因》卷八)、四七汤、厚朴半夏汤(《易简方》)、七气汤(《直指》卷五)、四七饮(《杏苑》卷四)。
配方: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
古代用于治疗“梅核气”。
其病位多在咽喉,病性多为自觉异常。
大冢敬节说“突然心脏如揪“的感觉,多是本方证,一时难以理解,是否可以把它理解为敏感、胆小的自觉症状?或是咽喉不适的延伸?本方合四逆散为解郁汤,合梔子连翘汤+黄苓为除烦汤。
本方证多以精神上的不舒为主,其体质上往往相对较好。
6.【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异名戊己汤(《症因脉治》卷四)。
组成芍药12克甘草12克用法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调和肝脾,缓急止痛。
主治: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
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方论本方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
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
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芍药甘草汤-实验研究解痉、止痛、抗炎作用安徽医学院《急腹症资料》1977: 74,本方对病变异常兴奋状态有强力的抑制、镇静作用。
其中芍药对疼痛中枢和脊髓性反射弓的兴奋有镇静作用,故能治疗中枢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挛急,以及因挛急而引起的疼痛。
芍药、甘草中的成分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药合用后,这些作用确能显著增强。
又名去杖汤,可治疗抽筋和一切痉挛性疼痛。
还可治疗老年性便秘,大便干结如栗者。
甚至可以治疗肝硬化(患者大便干结、腿易抽筋)。
本方除可以独立使用以外,更多的是作为方根存在于很多经方之中。
如桂枝汤、四逆散、小建中汤、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葛根汤、黄苓汤、温经汤、薯蓣丸、大黄蛰虫丸、乌头汤、奔豚汤、芎归胶艾汤、麻黄升麻汤、甘遂半夏汤、王不留行散、芍药甘草附子汤。
7.【小青龙汤】青龙汤-基本简介〖方源〗《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甘草三两,炙[6g] 桂枝去皮,三两[9g] 半夏半升,洗[9g] 五味子半升[6g]〖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配方特点:散收并用,表里双解。
临证加减表证不明显者,可去桂枝,改用炙麻黄。
病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
辩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苔白滑。
小青龙汤-配方介绍小青龙逐水以散阴寒,犹龙之翻波逐浪而归江海。
乃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和半夏而成,其药物组成为:麻黄(去节)、芍药各9g,细辛、干姜、甘草(炙)各6g,桂枝(去皮)9g,五味子6g,半夏9g (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小青龙汤-主治功效功效: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1)用于风寒感冒。
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功能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辛温解表要药,故多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脉浮而紧的感冒重证,即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2)用于咳嗽气喘。
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人肺经,外能发散风寒,内能开宣肺气,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之功,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汤。
此外,本品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还可治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如小青龙泳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3)用于风水水肿。
本品上开肺气,下输膀胱,为宣肺利尿之要药。
对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的风水证,每与甘草同用,即甘草麻黄汤;若兼见内热及脾虚者,可配伍石膏、生姜、甘草及白术等药。
(4)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作用,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神农本草经》:麻黄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 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
主治[1]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的来源小青龙汤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主治太阳表里俱寒,名日青龙,取东方木神伏邪之义。
龙兴则云升雨降品物咸亨。
主治外寒内饮。
用药指证为:寒性咳喘,有水样的清涕,泡沫痰,舌苔白滑、水润。
大冢敬节认为被称为溢饮的疾病中包括现代的类风湿关节炎等,并用小青龙汤或小青龙加石膏汤成功治愈多例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肿胀和积液的病人。
青龙既能治水,也可伤人,本方不宜久服,一般用苓甘剂善后。
8.【小柴胡汤】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小柴胡汤处方:柴胡(三钱)人参(二钱)黄苓(二钱)半夏(一钱半)甘草(一钱)功能主治:治伤寒,寒热如疟,胸膈满痛,小便不利,大便涩。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伤寒论》:小柴胡汤处方柴胡12克黄苓9克人参6克半夏(洗)9克甘草(炙)5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功能主治:和解少阳。
治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用法用量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苓,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苓,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备注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苓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本方是和解剂的代表方剂,治疗少阳病。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和“默默不欲饮食”是小柴胡汤的四大主证,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可治疗肝炎、胆囊炎、腮腺炎、淋巴结节、神经性厌食症、无名长期低热等等。
大冢敬节凭胸胁苦满为依据用本方加牡蛎成功治愈一“鬼剃头”,头发生长如初。
本方亦可作为改善体质的药物来使用。
正确使用本方的关键是判断患者是否是“柴胡体质",是否有“柴胡证” <9.【桂枝茯苓丸】方剂名称:桂枝茯苓丸(别名:夺命丸、牡丹丸、夺命丹、仙传保命丹、安禳丸)药物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