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焦点效应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社会中的自我名词解释:(1)焦点效应-—自我为中心人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人们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例子: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发现穿美国之鹰的运动衫,40%的被试同学确信其他同学会记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事实上,仅10%的人会记住。
(2)透明度错觉我们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认为其他人也可以察觉到。
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3)自我防御机制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主要的方式有:隔离、升华、压抑、否认。
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4)图式:由Tayloy 和 Crocker提出,它是指一套组织好的、结构化的认知现象。
它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事例。
通过简化和组织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信息。
帮助我们记忆组织细节,加快处理时间,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和评估新信息.自我图式:是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帮助他人。
这些都是自我图式的概念。
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比如我们对毛泽东的认知图式就是:领袖、伟大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5)虚假普遍性: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奇怪倾向:过分地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他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这种现象称“虚假普遍性”例如: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后,他便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
如果我们赞成某种观点,我们会以为别人也持同样的观点;任务失败时,我们把失误看成正常的,从而让自己安心。
虚假普遍性的原因:我们归纳结论来自于一个有限的个体样本.既然缺乏其他信息,因此就用我们自己的内心投射。
减少这种虚假普遍性可以从他人外界反应来推断。
焦点效应和透明度错觉
焦点效应和透明度错觉我们在本性上总会认为自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时刻被人们审视,由此造成一系列偏激的反应。
【微心理1】一个小的变化带来大的心理负担“这真是一场灾难!”一位女士在宴会之后这样说,原因只是在这次宴会中她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
这让她很难过,之后在整场宴会中她好像做什么都不自在。
确实如此,类似这位女士遇到的事,常常是我们人生的噩梦,我们称之为“事件”:和初次见面的人一起用餐,你不小心把酒杯打翻。
在夹菜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该送到嘴里的菜意外地掉在桌上。
在所有人都愉快交流的时候,你不小心说了一句很不得体的话导致冷场。
当以上这样的“事件”发生时,尽管看起来可能是些小事,人们的第一反应仍然是产生较强烈的尴尬心理,或者潜意识里认为别人都在看自己的笑话。
这些事情虽然都很小,但往往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深深地影响我们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并可能持久地决定我们随后产生的行为和态度。
【微心理2】小事,也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是化装舞会唯一一个没有化妆的人,或者不小心触动了实验楼上的火警铃声,我们心灵的河面总会掠过情绪的微澜,我们或者苦恼于自己的疏忽,或者自责自己的失误。
但这一切,大多数时候是没有必要的。
记住,对于我们遭受的情感折磨或者内心纠结,别人也许根本不会太在意。
大多数情况下,别人并没有像我们自己那样注意我们。
然而,我们由此犯下的“错误”却比比皆是,你可能因此紧张得搞砸一份演讲,可能因此怯懦得不敢去挑战平平常常的“困难任务”而当你越是如此的时候,就越会发现自己已经被这种心理状态困扰得太久,以至于无法自拔了。
正是从这些小事和小的感觉出发,我们“学到了”失败。
当然,我们也可能“学到了”成功。
区别在于,我们究竟觉得那些小事是成功,还是失败。
【微心理3】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人们关注的中心我们想象的那个恐怖场景是真实的吗?也许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总倾向于在意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似乎在我们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重要。
11条不得不知的心理学效应,我们大多数人的身上都会发生
11条不得不知的心理学效应,我们大多数人的身上都会发生以下11条心理学效应,是90%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发生的,读者可以比照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一番内省的活动,看看这些心理效应在自己身上是否发生。
一、焦点效应:高估周围人对自己的主义程度——偏执、自我怀疑。
原因:封闭、自尊低(自我价值感低)。
二、自利偏误: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性格或能力等内在因素,把失败归咎于情境问题等外在因素。
结果:认为自己擅长的事情比其他事情重要,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
解决措施:换位思考。
三、基本归因错误:在解释别人某一行为的原因时,有低估环境因素或高估个人影响的倾向。
好处是:节省思考时间,为思考省力。
该思考盲点在个人主义者身上最为明显,因为个人主义者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鼓励个人奋斗。
但在给予个人充分地自由和机会的同时,也要求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由此使得个人主义者认为,我们都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以,个人主义者倾向于进行个人归因而非环境归因。
当事情发生的原因简单清楚时,集体主义观念越强的人,越不容易闯入基本归因错误的雷区。
但对个人主义者而言,即使知道了事情的缘由,有时也会踏进这个雷区。
四、自我预测偏误:在预测与自己相关的时间时(感觉、感情等),会觉得自己预测很准确,但结果通常出现较大的偏差。
原因:过度自信、盲目乐观;代表性偏误(经验主义)。
五、确认偏误:先入为主,与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信念相比,人们更愿意证实它。
“律师思维”:先有结论,再去找证据。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逻辑推理能力本来就不是用来追求真理的,而是用来说服别人的。
试图证明自己可能是错误的,是人生宝贵的技能,也是你和别人产生差距的原因。
而专业知识越丰富的人,更习惯于用经验来做判断。
六、易得性偏误:将越容易想起的事情作为陌生事件的判断依据。
七、赌徒谬误(蒙特卡罗谬误):意识不到独立事件的独立性,随机序列中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之前发生的事件有关。
——自认为世界存在一种平衡原则,所以不会出现太极端的情况(虚幻的原则)。
生活中非常有用的心理学效应
1.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就像演艺人受到聚光灯的照明一样,人们误以为自己会受到别人的关注,过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人们对他人行为的关注度比想象的还要低,所以没必要过分在意与自己相关的小事或失误。
2.旁观者效果:遇到危急情况时,除了你自己以外仍有许多人在场,对危机状况的责任感就会分散。
因此,当你需要别人的求助时,与其向多数人发出请求,不如指定某人发出求助邀请,得到更好的效果。
3.阶段性邀请:这是又称为“得寸进尺法”的邀请技巧。
从对方可以轻易接受的邀请开始,阶段性地提高邀请水平。
非全部技术:将原本包含在基本结构的商品伪装成追加的“赠品”,以达到提高购买率的目的。
4.糖果综合症:患有这类症状的人无论是孤独的时候还是悲伤的时候,都不会哭出声来,这只会让你的身心更加痛苦!你若有伤心的事,或者有人出于悲伤之中,随时要和他人分担痛苦,聆听对方的倾诉!悲伤若和他人分担,就能减半。
5.首因效应:指首次提示的信息,比后面提示的信息产生更大的影响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后面提示的信息,比首次提示的信息产生更大的影响的现象,是在首次信息已经过时的情况下。
晕轮效应:指发现别人的一个优点,就对诸多特点也作出肯定评价的现象。
负性效应:指人们在形成总体印象时,相比正性信息,对负性信息给于较大的权重。
6.面部表情回馈理论:指按照不同的面部表情或者身体的不同反应,会产生一定感情变化的理论,因此,如果一直保持微笑的面孔,就能自然地感觉到幸福。
“不是因幸福而笑,而是因笑而幸福。
”7.美国心理学家莱克斯博士的研究报告显示,想法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和未来,也可以使自己的语言变成现实。
当你对自己的前途有很正面的暗示的时候,多数情况下你的前途真的一片光明。
自我暗示太重要了!法国心理学家,自我暗示疗法的创始人爱迈库尔说,我们每个人仅靠每天不断地对自己重复地说“每一天,每件事,我都会进步”这一句话的方法,就可以取得很大的发展。
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志,下定决心,就容易把意志付诸到实际行动。
社会心理学之焦点效应
社会心理学之焦点效应不知不觉间,我学习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已经一个学期了,在选择课程之前我希望能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习一些心理知识,充实自己,拓展知识面,最终我没有失望。
经过老师几个月生动细致的讲解,我了解了一些关于人心理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但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最深有同感的一个心理学理论就是焦点效应。
焦点效应,也叫做社会焦点效应,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焦点效应其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体验,这种心理状态让我们过度关注自我,过分在意聚会或者工作集会时周围人们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焦点效应是一种每个人都会有的广泛心理,这就造成每个人平常生活工作时都会认为自己的关注度很高,自己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比如:当你走进一个有很多人的地方,你会过分的认为好多人都在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发型、穿着、行为……自己做了一件糗事也会感觉所有人都看到了,都在偷偷地笑你,从而让你感觉好尴尬,恨不得立马消失在人们面前。
当你穿着漂亮的新衣服走在朋友面前,你会认为好多人都关注到了你的新衣服,都在赞叹你穿新衣服特别好看,这会使此时的自己信心倍增,自豪感爆棚。
有关焦点效应的例子有好多好多,上面的只是很常见的例子,由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处于焦点效应中的人都会过高的估计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
我们总认为别人对自己会倍加注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由此可见,我们对自我的感觉的确占据了我们世界的重要位置,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放大了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而且通过自我的专注,我们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焦点效应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理论,还可以应用于社会,应用于个人,有很多值得应用的价值。
例如:缺少自信的人,你只要多夸奖、多关注,就可以使其找到自信。
在营销方面,多夸奖客户,捧高客户,使其感觉自己就是焦点,会使其心情愉悦,更容易达到目的。
给执法人员穿上鲜明的制服,会使他们认为很多人关注他们,即使走路也会格外注意自己的形象,可以有效减少暴力执法的行为。
第一章焦点理论
第一章焦点理论第一章焦点理论起源: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
创始人:史提夫.笛.夏德和茵素.金.柏格夫妇。
适用范围:学业困难、夫妻问题、亲子、精神疾病、药物滥用、家庭暴力、性虐待等。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是后现代疗法的一种(叙事也是),强调文化的多元,以开放的视野看待个体和事物,重视个体对事物认知的合理性,鼓励不同“文化成见”的沟通。
含义:包含了三个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
“焦点”和“解决”紧密相连——以问题的解决为焦点。
“短期”——最少的侵入来访者的生活,尽快结束咨询关系。
传统咨询——包含“探索问题成因”,“问题归类”,“提出解决办法”三个要素,“焦点”只有最后一个要素:短平快的解决问题。
举例:传统与焦点的区别——小芬,女,27岁。
【传统咨询】访:这两天我和我丈夫在一起总是很不愉快,我觉得我特别不能忍受他和别的女人交往。
可他们公司的一个女的总是打电网给他,我心理就很烦。
他说他们没什么,就是朋友,人家是问他事的。
可我就想,为什么总问他啊。
咨:所以你很担心。
都问些什么问题呢?访:一般都是问电脑的事。
一会儿说电脑坏了,让他帮忙重装一下系统;一会说弟弟要买电脑,问他该买什么牌子;一会又说什么程序出了问题,问他该怎么办?我就想,她为什么不问她老公去,干嘛问我老公啊?咨:每次她打电话来时你的感觉怎么样?访:就觉得特别生气,我生那女的的气,觉得她没有尺度;也生我老公的气,就想他干嘛老帮她,帮一次两次就算了。
咨:能再多说一些吗?访:反正我不喜欢这个女的,我觉得我老公在对女性方面,就特别不坚定,以前也是帮一个女同学,他看她一个人在外挺可怜的,就帮助她吧,我想也是,就没管。
后来那个女同学居然表达喜欢他,真让我受不了,气死我了!【焦点咨询】访:同上咨:所以,你很担心。
那你怎么知道今天来这里对这个问题是有帮助的呢?(正向的态度)访:我想你们肯定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上很有经验,所以想,和你谈谈对我可能有帮助。
我觉得这件事实在太让我心烦了。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7.自我美化:个体以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解释有关自己的信息,以建立与提升自尊。
18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我参照效应: 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自我效能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能成功地执行任何特定行动任务的期待,也叫功效期待。
换句话说,自我效能指个体能成功地执行特定情境要求的行为的信念。
3.自我设障指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
4.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3.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5. 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8.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
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10. 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20.社会比较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6. 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焦点效应的技巧
焦点效应的技巧焦点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在面对多个刺激或信息时,注意力倾向于聚焦在特定的事物上,而忽视其他事物。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无论是广告营销、学习工作还是日常交流,都能够利用焦点效应,达到引人注意、提高记忆和影响决策的目的。
那么,如何利用焦点效应的技巧呢?下面我将分别从广告营销、学习工作和日常交流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是广告营销。
在广告中利用焦点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广告商经常会将产品摆放在醒目的位置,或者配以引人注目的颜色、图片或音效,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例如,一则汽车广告中,汽车的颜色可能会特意鲜艳一些,而汽车本身可能会处于广告画面的正中央,这样可以让观众的注意力首先被吸引到汽车上,而忽视其他细节。
此外,广告中也会运用一些夸张、有趣或具有震撼性的内容,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达到品牌宣传和推销产品的目的。
其次是学习工作。
在学习和工作中,利用焦点效应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记忆和处理信息。
在学习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将重点内容标记为突出的颜色或加粗,使其在大量信息中更加显眼,从而帮助我们更快速地记住和理解。
另外,在思维导图中,我们也可以利用焦点效应,将主要概念放在中心位置,并通过分支展开的方式呈现相关信息,让大脑更容易关注到重点内容。
而在工作中,我们可以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将注意力集中在重点任务上,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最后是日常交流。
在日常交流中,焦点效应对于引起别人的注意和产生影响也是非常有用的。
有时候我们希望别人能够听从我们的建议或做出某种选择,这时可以通过强调某些重点信息,将对方的注意力引向我们希望他们关注的方面。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我们可以通过突出自己产品的优势或者客户需要的重要需求,使对方更加关注到这些方面,从而达到促使对方作出决策的目的。
此外,我们在交流中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声音语调等方式来突出重点,增强说服力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焦点效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学技巧,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吐血整理100个心理学效应3
吐血整理100个心理学效应3本期,我们给大家整理的100个心理学效应,这10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都是发生在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常见现象,有的正发生在你或别人的身上,有的向我们传达某些道理,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必备法宝。
内容较多,建议点赞收藏。
67、爆冷门效应在赌博中,在一个很少有人下注的一方下注,结果大赢。
这种现象被称为“爆冷门效应”。
爆冷门效应有一个特点,即一旦爆出冷门,这个冷门便很快成为热门,就产生不了冷门的效应了。
(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的出现和消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68、丛林法则自然界里生物学方面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被称为“丛林法则”。
(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都有竞争。
)69、哈默定律天下没有坏买卖,只有蹩脚的买卖人。
这就是哈默定律,由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阿曼德·哈默提出。
(卖豆子如果没有卖出去,就把豆子拿回来,加入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那么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而豆苗如果卖不动,再让它长大些,移植到花盆里,当作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长大,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一粒豆子就变成不计其数的豆子。
)70、虚假同感偏差人们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意见、判断、行为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赋予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有和自己相同的特性。
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同感偏差”,也叫“虚假一致性偏差”,告诉我们不要以己度人。
(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和“投射效应”有相通之处。
)71、音叉效应当音叉频率和玻璃的共振频率一致时,子弹都打不透的玻璃也会瞬间裂成碎片;雪山里的一声呐喊,就可能会引发雪崩。
这种通过感应对象用巧力而不用强力使其产生变化、影响的方式,被称为“音叉效应”,即对于有的事物,不在于它作用力的大小,而在于找准脉搏、同频共振,微小的扰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谈判的时候,如果能找到共鸣点,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心理学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心理学效应世俗有云:“人心难测”。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有的人像是一个发光体,许多人都愿意围着他转?为什么有的人又那么难以接近?人际关系已然成为社会人所必修的一门课程。
1.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首因即最先的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初次对人的知觉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最鲜明最牢固,并对以后的人际知觉及人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
首因效应在我们人际交往中较为普遍。
有些人往往仅凭第一印象就轻易地对别人作判断下结论。
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方式容易使人陷入人际交往的误区,这是应当尽量避免的。
人们常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人际交往中如能坚持事必躬亲,注重调查研究,多了解,多观察、多留心,就不会因“一叶障目”而偏离人际交往的正确轨迹。
也就是说,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能第一印象的确非常重要,但决不要因为一时的印象而影响接下去的深入交往。
2.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
所谓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心理学者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
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然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
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
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
洛钦斯把上述实验方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它作业,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类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明显。
社会心理学效应
• 必须提及单纯曝光效果的限制。它其实 没有那么“单纯”,其中至少还有以下 三点需要特别注意: • 1)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无 法产生曝光作用。 • 2)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已经有一些冲 突,或是性格上本来就不合,愈常见面 反而愈扩大彼此的冲突。 • 3)过多的曝光会引起厌烦。
3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 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 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 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 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 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 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原 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在学习和 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的 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 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向两 组被试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 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 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 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 评价的结果,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 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 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此人眼 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 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 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是由心理学家 伯特伦· 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 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 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 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 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而要 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 己。
• “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 对自己要求苛刻。虽然你在个性上的确有 一些弱点,但你通常能够设法加以弥补。 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 挥,所以还未能变成你的优势。从外表来 看,你是一个讲求自律和自制的人,但内 心却常常焦虑不安……”拿到这样一段测评 结果,你会不会在心里嘀咕:怎么这么准? 1948年,心理学教授伯特伦· 弗瑞尔用它做 实验,蒙住了班上87%的同学。
社会心理学(第11版)-笔记
一、社会心理学导论:►相对于所处的客观情境,我们的社会行为更多取决于我们对情景的解释;►我们既会“直觉”又会“深思熟虑”,这叫做“双重加工”,社会直觉通常强大但有时也很危险。
(《思维,快与慢》就是阐述这一问题);►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人类思维鲜有不偏不倚,所以如果我们想将自己所珍视的思想结晶与真实的社会现实互相验证的话,就需要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研究。
►“生活是正着活,却是倒着去理解”——对于过去的事情,人们总是试着找到一定的解释,从而也会造成“后见之明偏差”,导致人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与预测;►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都是“相关研究”(探寻自然联系)和“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第一编社会思维二、社会中的自我►焦点效应——人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透明度错觉——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1.自我概念:我是谁►自我图式:对自己的认识►社会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自我概念;自我与文化►我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进而膨胀;►西方更加注重自我独立于个性,而东方则相反自我认识►规划谬误—高估计划是人们的通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部分人智大于明►免疫忽视现象——我们比我们想象的恢复和适应能力要强得多!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持久性!►双重态度系统: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2.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自尊——使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使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综合,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真实且具体的反馈是最好的——例如说你真得很擅长数学自尊动机►自尊受威胁时,高自尊通常做补偿反应,低自尊更易被击垮►恐惧管理理论:为感受生命价值,我们必须通过迎合社会标准去坚持追求自尊自尊的阴暗面►高自尊并非都是好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自律远远比自尊更有价值”3.“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自我的能量►意志力类似肌肉,会消耗会加强►自我概念会影响行为:多想积极结果,更可能制定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例:我知道你能行!);如果你由衷的喜欢你自己,这就是“自尊”(你是特别的!)控制点(事在人为还是人各有命?)►认为事在人为的人更乐观积极,表现会更好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习得性无助——对于自己认为通常无法控制的事情,倾向于选择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假设的形成与验证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1、焦点效应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我们扮演的角色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我们和别人的比较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①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③习得性无助: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自我服务偏见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③盲目乐观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5.自我展示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
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我并没有失败 -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自我展示;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去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
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归因理论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a性格归因:本身缺乏动机和能力不足b情境归因:由于身体情况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基本归因错误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低估环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性格的影响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认知和情境意识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聚焦观点偏见观点在随时变化自我觉知文化差异我们如何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a知觉和解释事物当社会信息受到多重解释的影响时,先入为主的思想很重要(对同一事件,同一个人的不同评价)b信念固着:信念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当支持它的证据被否定时仍会存在我们的信念和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我们对事件的心理构造纠正信念固着的方法是——解释相反的观点、更多的考虑不同的可能性C构建关于我们自己和身边世界的记忆3. 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①直觉判断直觉思维 :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②过度自信现象对过去知识进行的判断中存在一种“智力自负现象”,并会影响到对目前知识的评价和对未来行为的预测能力不足反而会促进过度自信倾向人们倾向于在他们几乎完全正确的时候去回忆自己的错误判断纠正方法:即时反馈,同时去设想自己的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证实性偏见: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原来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原来观点的信息往往会忽视掉③直觉:心理捷径代表性直觉错觉思维情绪和判断4、我们的信念倾向于自我实现吗罗森塔尔效应代表性启发式:即人们总是倾向于根据观察到的某种事物的模式与其经验中该类事物的代表性模式的相似程度而进行判断,对于先验概率、样本大小等这样一些影响判断的关键因素却并不留意,导致最终的偏差可得性启发式它常用于判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或者频率,而这种判断取决于得到信息的难易程度。
社会心理学(第11版)-笔记
一、社会心理学导论:►相对于所处的客观情境,我们的社会行为更多取决于我们对情景的解释;►我们既会“直觉”又会“深思熟虑”,这叫做“双重加工”,社会直觉通常强大但有时也很危险。
(《思维,快与慢》就是阐述这一问题);►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人类思维鲜有不偏不倚,所以如果我们想将自己所珍视的思想结晶与真实的社会现实互相验证的话,就需要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研究。
►“生活是正着活,却是倒着去理解”——对于过去的事情,人们总是试着找到一定的解释,从而也会造成“后见之明偏差”,导致人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与预测;►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都是“相关研究”(探寻自然联系)和“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第一编社会思维二、社会中的自我►焦点效应——人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透明度错觉——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1.自我概念:我是谁►自我图式:对自己的认识►社会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自我概念;自我与文化►我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进而膨胀;►西方更加注重自我独立于个性,而东方则相反自我认识►规划谬误—高估计划是人们的通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部分人智大于明►免疫忽视现象——我们比我们想象的恢复和适应能力要强得多!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持久性!►双重态度系统: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2.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自尊——使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使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综合,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真实且具体的反馈是最好的——例如说你真得很擅长数学自尊动机►自尊受威胁时,高自尊通常做补偿反应,低自尊更易被击垮►恐惧管理理论:为感受生命价值,我们必须通过迎合社会标准去坚持追求自尊自尊的阴暗面►高自尊并非都是好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自律远远比自尊更有价值”3.“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自我的能量►意志力类似肌肉,会消耗会加强►自我概念会影响行为:多想积极结果,更可能制定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例:我知道你能行!);如果你由衷的喜欢你自己,这就是“自尊”(你是特别的!)控制点(事在人为还是人各有命?)►认为事在人为的人更乐观积极,表现会更好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习得性无助——对于自己认为通常无法控制的事情,倾向于选择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心理学分析
1 焦点效应: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心理学家吉洛维奇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穿上某名牌T恤,然后进入教室。
穿T恤的学生事先估计会有大约一般的同学会注意到他的T恤。
但是,最后的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这一点。
这个实验说明,我们总是认为别人对我们会倍加注意,但实际结果却并非如此。
由此可见,我们对自我的感觉的确占据了我们世界的重要位置,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放大了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而且通过自我的专注,我们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这就是心理学的焦点效应。
这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即把自己当做是一切的中心,且高估了外界对自己的关注程度,这是心理学中所公认的一个事实——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其实,这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比如说,同学聚会时拿出集体照片,每个人基本上都会在第一时间找自己,的确每个人也都在照片中首先找到了自己。
又比如说,我们跟朋友聊天时,会跟自然地将话题引到自己身上,而且,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被众人评论,这就是焦点效应在生活中的体现。
这种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和初次见面的人一起用餐。
你不小心把酒杯打翻,或者在夹菜的时候出现了失误,该送达嘴里的菜意外地掉在了桌上。
此时,你是否会觉得尴尬?觉得别人都在看你的笑话?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即使不那么强烈地感觉,也会有些不好意思,接下来你的一举一动会变得小心翼翼。
这是很正常的表现,因为我们总是想给初次见面的人留个好印象。
有个朋友每次出门前都要花很长的时间在挑选衣服上,她觉得她一走出去,在街上的人都会注意她,所以必须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这么紧张。
有实验表明,其实我们(不是公众人物的情况下)并不是那么受人关注。
你夹菜的时候的失误或许根本就没人看到,即使看到了,人们也是不假思索地就过去了。
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对自己过分关注,并以此想像到别人也会如此地关注自己。
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景力量的学科,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相互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2、焦点效应:在我们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物更关键,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可能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这种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是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3、晕轮效应:又叫成见效应、光圈效应。
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点。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外表有吸引力的个体在其他方面也会得到较好的评价。
相反,如果一个人外表缺乏吸引力,那么对他的其他的特征的评价则可能会更糟。
4、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应,自我参照效应可以很好的阐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对自我的感觉处于我们世界的核心位置,由于我们倾向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心,因此,我们会高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指向程度。
5、自我图式效应:是指自我概念的组成要素,是个体有关自己某些具体的能力与特征的认知。
6、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
7、习得性无助:是猪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
8、自我服务式偏见:是指我们在加工和自我相关信息时会出现一些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的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的接受成功的炫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好。
9、控制点:是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10、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并且具有跨时间和情景的一致性。
11、自我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12、自我监控:在过程上亦即印象管理,指个人为适应环境或符合他人的期望所进行的自我行为调整。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四)认识生活的价值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1、个体过程2、人际过程3、群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阶段(1895-1934)2、起步阶段(1935-1945)3、发展阶段(1946-1969)4、危机阶段(70年代)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一)如何提出问题(二)如何阅读文献(三)研究方法选择1、相关研究2、实验研究(四)收集数据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档案研究法5、元分析方法(五)研究的设计(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七)论文的撰写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二)学习理论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2、学习理论的特点(三)诱因理论1、理性决策论2、交换理论3、需求满足论(四)认知理论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五)角色理论第三章自我概念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三、自我偏差(一)焦点效应(二)自利偏差(三)盲目乐观(四)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四、自我与文化(一)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二)东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异性(三)自我的三成分模型(四)华人自我四元论第四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一)分类(二)图式分类: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作用:三方面(三)社会认知法则1、便利法则2、象征性法则3、基础比例信息4、锚定与调整法则(四)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1、社会认知与寂寞2、社会认知与焦虑3、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五)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验二、个人知觉(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1、第一印象评定人或事物时的三个基本维度2、整体印象的形成(1)平均模型(2)累加模型(3)加权平均模型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1)晕轮效应(2)正性偏差(二)个人知觉的线索1、情绪2、非言语线索(1)人际距离(2)身体姿态(3)目光接触三、归因(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1、Heider的归因理论2、Weiner的归因理论3、归因风格理论4、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5、对应推论理论(二)对自己的归因1、对自己态度的归因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3、对自己情绪的归因(三)基本归因错误第五章社会行为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1、家庭环境2、文化环境(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3、概率渐成论二、人类的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为考虑三方面、工具性侵犯、敌对性侵犯2、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3、文化与侵犯行为4、愤怒与侵犯行为(1)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2)遭受挫折(3)归因的影响5、对侵犯行为的学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温度2、兴奋转移3、侵犯性线索4、去个性化5、饮酒6、社会赞许与模仿(三)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四)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1、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2、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3、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玩电子游戏对人的五点影响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1、进化心理学2、社会进化论3、学习理论4、社会交换理论5、移情与利他主义(二)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1、情境因素(1)文化差异(2)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3)环境条件因素(4)时间压力因素2、助人者的特点(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2)助人者的心情(3)助人者的内疚感(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5)宗教信仰(6)性别影响3、求助者的特点(1)是否受他人喜欢(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3)性别的影响(三)增加助人行为1、利他主义的社会化(1)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2)通过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来学习 (3)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2、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3、积极心理学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态度与偏见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和功能1、什么是态度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3、态度的心理功能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二)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2、时间因素3、自我意识4、态度强度5、态度的可接近性6、行为的主动性水平7、心境的影响8、情境的作用(三)态度的测量1、直接测量(1)利克特量表 (2)瑟斯顿量表(3)语义区分量表2、间接测量(1)投射技术(2)生理指标测量(3)反应时测量二、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与学习(二)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三)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四)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三、态度改变(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1、Heider的平衡理论2、认知失调理论(二)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1、不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2、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3、努力与认知失调4、决策后失调5、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三)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四、说服模型(一)Hovland的说服模型(二)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三)Sears的说服模型(四)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1、说服者的因素(1)专家资格(2)可靠性(3)受欢迎程度2、说服信息的因素(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3)信息的呈现方式(4)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关联性3、被说服者的因素(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2)被说服者的心情(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4)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5)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6)个体差异(7)综合因素(8)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4、情境因素(1)预先警告(2)分散注意(五)从双加工模型到单加工模型五、偏见(一)偏见概述1、偏见定义2、偏见产生的理论(1)团体冲突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理论(4)心理动力理(5)人格理论(二)偏见的影响与克制1、偏见的影响(1)对知觉的影响(2)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影响2、消除偏见的方法(1)社会化(2)受教育(3)直接接触第七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吸引(一)人们相互吸引的两个原因1、人类天生就具有亲和动机2、克服寂寞(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联结原则(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人特质(1)个人的温暖(2)能力(3)外表的吸引力2、相似性(1)人口特征的相似性(2)态度的相似性(3)外表相似性(4)伴侣与自己理想自我的相似性3、互补性4、熟悉性5、接近性二、亲密关系(一)亲密关系概述1、亲密关系的定义2、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3、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二)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1、友谊关系2、自我展露3、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三)亲密关系的维持1、平等2、归因3、沟通4、嫉妒(四)亲密关系的终结1、对待不满的策略(1)真诚(2)忽视(3)退出(4)表达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害3、利用社会支持三、爱情(一)什么是爱情(二)爱情的分类与测量1、爱情的分类2、爱情的测量(三)爱情行为与感受(四)文化与爱情四、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一)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1、关系的建立拉关系、认关系、钻关系、袭关系2、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1)自我中心(2)讲人情(3)强调人际信任(二)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1、家族取向2、关系取向关系角色化、关系互赖性、关系的和谐性、关系决定论3、权威取向(1)权威敏感(2)权威崇拜(3)权威依赖4、他人取向(1)顾虑他人(2)顺从他人(3)关注规范(4)重视名誉第八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1、功利主义经济学2、行为主义心理学(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2、交换结果的评价方式(1)绝对比较标准(2)相对比较标准3、公平交换(1)均等原则(2)各取所需原则(3)平等原则(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1、囚徒困境2、货运游戏(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影响的定义奖赏权、强制权、参照权、法定权、专家权、信息权(二)社会影响理论(1)他人的重要性(2)他人的数量(3)他人的接近性(三)社会影响的表现1、社会促进简单在场、恐惧评价理论、分心冲突理论2、社会懈怠3、去个体化(1)匿名性(2)自我意识降低三、从众、顺从与服从(一)从众1、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1)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2)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2、影响从众的因素(1)情境因素(2)个人因素(3)文化(二)顺从1、顺从以及影响因素(1)积极的情绪(2)顺从行为的互惠性(3)合理原因2、增加顺从的技巧(1)脚在门槛内技巧(2)门前技巧(3)折扣技巧(4)滚雪球(三)服从1、服从的定义与研究2、服从的原因(1)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作用(2)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作用(3)服从的其他原因:先诱导再转变(4)自我辩解第九章团体心理与行为一、团体概述(一)团体1、团体定义2、团体的心理功能(1)归属感(2)认同感(3)社会支持(二)团体规范1、什么是团体规范2、团体规范的作用(1)保持团体的一致性(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3)规范的惰性作用(三)团体凝聚力1、定义与影响因素(1)需要的满足(2)团体目标(3)团体活动和领导者2、凝聚力的作用3、凝聚力的测量二、团体领导(一)领导定义(二)有关领导的理论1、特质理论(1)Gibb的领导特质(2)Stogdill的领导特质(3)交易型与改变型领导(4)魅力领导(魅力、激发动机、智力激发、个人化的考虑)2、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3、权变领导模型4、路径-目标理论5、成就动机理论(1)成就需要(2)权力需要(3)亲和需要(三)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1)性别与领导方式(2)文化与领导方式三、团体内部沟通(一)团体沟通的特性1、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2、领导的主导作用(二)团体沟通1、沟通的网络型态圆型、链型、Y型、轮型2、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三)冲突解决1、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对峙、逃避、顺应、妥协、合作2、协商式沟通(1)协商中最有利的最初立场(2)在协商中怎样让步(3)采用逐渐回报策略3、利用中间人沟通(四)沟通的性别差异和跨文化差异1、沟通的性别差异2、沟通的跨文化差异(1)价值观念(2)思维方式(3)沟通风格(4)角色期望四、团体决策(一)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1、两类决策问题2、多数人与少数人影响3、领导在决策中的作用4、团体决策规则一致性规则、优势取胜规则、多数取胜规则5、团体决策中的投机行为(二)团体极化1、团体极化的定义2、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社会比较理论、说服性辩论(三)团体思维1、团体思维的定义2、团体思维产生的条件3、团体思维的症状与后果4、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四)团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2、德尔菲法3、具名群里技术4、阶梯技术5、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第十章健康心理学一、与健康有关的概念(一)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二)健康模式的变迁1、生物医学模式2、心身医学模式3、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三)心身疾病1、什么是心身疾病2、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二、压力(一)生活事件(二)对压力的知觉(三)控制感(四)自我效能感(五)习得性无助稳定型归因、内在型归因、整体型归因三、应对方式(一)应对与应对方式(二)性别与应对方式(三)人格与应对方式1、乐观与悲观2、A型人格与B型人格(1)易发怒和具有敌意(2)情绪压抑(3)失望感强烈(4)悲观与宿命3、压力易感性人格(1)从行为倾向讲(2)从期望与信念上讲(3)从个人特征上讲(四)积极的应对方式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2.增加积极的情绪和控制好自己3.敞开心胸,倾吐心事4.寻求社会支持(五)健康行为的塑造1、说服中的信息策略2、增强健康行为的HAPA模式(1)风险意识(2)行为信念(3)自我效能第十一章文化心理学一、文化心理学概述(一)文化与文化心理学1、什么是文化?2、什么是文化心理学?(二)文化心理学的范畴1、文化人类学2、跨文化心理学3、文化心理学(三)文化心理学的发展1、20世纪70年代前2、20世纪70-80年代中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四)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2)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3)文化与符号表征(4)文化与社会化(5)文化多元性的影响(4)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五)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途径价值途径、自我途径、情境途径、理论途径2、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六)文化的维度四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女性化五维度: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性与感性、特定文化、成就与归属二、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1、基本概念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测量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二)文化与自我1、独立型自我2、依赖型质自我(三)文化与归因1、文化与基本归因偏差2、文化与其他的归因偏差(四)文化与思维方式1、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2、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来源3、理解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三、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一)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二)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1、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1)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2)以家庭为主体的家族主义盛行(3)封闭性的经济基础(4)政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2、近代化理论的思路3、世界体系理论4、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展望第十二章积极心理学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二)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研究对象2、积极心理学不是常识3、积极心理学的目的4、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5、积极心理学的本质6、积极心理学的分支7、积极心理学的支柱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一)积极的主观体验1、快乐2、福流(二)积极的个人特质1、积极的个人特质-乐观2、积极的人格(三)积极的价值观1、价值观的概念2、价值观的分类(四)积极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1、积极的人际关系2、积极的社会关系三、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一)幸福的含义及研究(二)幸福与生活满意度(三)影响幸福的因素1、幸福的影响因素2、如何提升。
心理学:焦点效应
心理学:焦点效应
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 指的是人们在自我观察的时候,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把自己看成某一情景的中心,并且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度。
在研究中,Gilovich 等人(2000)让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穿上某一品牌的T恤,走进一个还有其他学生在的房间,并让这些学生判断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自己。
结果发现,穿T恤的学生猜测大约一半的同学会注意到他的T恤,而实际上注意到他的人只有 23%。
与焦点效应相对应的是透明度错觉,即人们认为自己隐藏的情绪一旦外露,就会被别人发现的错觉,实际上别人可能根本看不出来。
Savisky 和Glovioh (2003)发现,人们总是高估自己内在状态外露的程度,比如说谎的人认为他人都会觉察到他在欺骗别人,如果你喝了很难喝的饮料,你就会觉得别人觉察到了你对饮料的厌恶。
许多人在公开场合做报告时,会认为自己看起来不仅紧张而且焦虑,并认为其他人也会注意到这些。
但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对自己过分关注,并以此联想到别人也会如此关注自己。
这是一种自我焦点效应在作怪,总觉得自己是人
们视线的焦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受着监控。
对自我的关注贯穿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全过程。
可以说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在考虑自我的问题了。
认识自己很重要,但准确的认识自己也很难,我们以为的“自己”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自己”。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第二个阶段是“自主对害羞和怀疑”对应自尊的掌控感。
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来研究母亲和儿童的依恋以及自尊的关系
虚假普遍性/虚假独特性
如果你是一个好学生, 但是你的朋友在学业方面超过了你,你可以采用下列三种策略来
消除失调:的关联性:自己在学业上的看法
3、改变自己与他人行为表现的相似性 为什么我们会帮助陌生人比帮助朋友多?
Tesser(1980)对当代科学家进行的档案分析。兄弟隔阂尤其容易发生在年龄相近的兄
自尊
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 (1890) —书中提出自尊的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自尊的测量:
罗森伯格发展了一个自尊量表。作为对自尊的单维测验已得到广泛运用。这个量 表简洁明了,易于实施。
自尊水平弱的人对外界影响更敏感,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积极的评估。 乐于赞同别人的观点,按自己尊敬的人信念和行为从事。
外部理由和内部理由
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如果外部刺激不足以证明我们行为的
合理性,我们会通过内心的行为来证明自己行为合理性来减少不协调。
虚伪:让虚伪成为善行的源泉
虚伪:公开宣扬一些态度和行为,但随后表现出与此不符的态度和行为。
Stone(1997)等人要求被试准备一个录像带,内容是宣传使用避孕套(安全性交) 防止艾滋病传播,然后要求被试思考以前他们不使用避孕套的理由(个人理由) 想一下有时候一般人不使用避孕套的理由(重点不放在个人行为上的标准理由) 让被试选择:以较低价钱购买安全套,或者给无家可归者捐赠财务。 因此,如果想改变他人的态度,必须让当事人公开支持他所赞同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之焦点效应
不知不觉间,我学习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已经一个学期了,在选择课程之前我希望能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习一些心理知识,充实自己,拓展知识面,最终我没有失望。
经过老师几个月生动细致的讲解,我了解了一些关于人心理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但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最深有同感的一个心理学理论就是焦点效应。
焦点效应,也叫做社会焦点效应,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焦点效应其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体验,这种心理状态让我们过度关注自我,过分在意聚会或者工作集会时周围人们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焦点效应是一种每个人都会有的广泛心理,这就造成每个人平常生活工作时都会认为自己的关注度很高,自己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比如:当你走进一个有很多人的地方,你会过分的认为好多人都在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发型、穿着、行为……自己做了一件糗事也会感觉所有人都看到了,都在偷偷地笑你,从而让你感觉好尴尬,恨不得立马消失在人们面前。
当你穿着漂亮的新衣服走在朋友面前,你会认为好多人都关注到了你的新衣服,都在赞叹你穿新衣服特别好看,这会使此时的自己信心倍增,自豪感爆棚。
有关焦点效应的例子有好多好多,上面的只是很常见的例子,由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处于焦点效应中的人都会过高的估计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
我们总认为别人对自己会倍加注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由此可见,我们对自我的感觉的
确占据了我们世界的重要位置,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放大了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而且通过自我的专注,我们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焦点效应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理论,还可以应用于社会,应用于个人,有很多值得应用的价值。
例如:缺少自信的人,你只要多夸奖、多关注,就可以使其找到自信。
在营销方面,多夸奖客户,捧高客户,使其感觉自己就是焦点,会使其心情愉悦,更容易达到目的。
给执法人员穿上鲜明的制服,会使他们认为很多人关注他们,即使走路也会格外注意自己的形象,可以有效减少暴力执法的行为。
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出门都有一个标明自己个人信息的牌子,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不文明行为会不会减少?答案是肯定的。
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是所有情境的焦点,这其实是一种不可靠的错觉,根植于本性中,所酿成的误判常常会让人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很多时候,自己对自己过分关注,使得联想到别人会如此关注自己,这样就会引起“社交恐慌”,试着不要将自己太当一回事,将目光转移到他人身上,会让你更受欢迎、更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