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地域结构(精)

合集下载

城市空间(地域)结构和中心地理论

城市空间(地域)结构和中心地理论
教堂 政府建筑
× 火车站 河流 铁路 电车轨道 广场
步行街 老城区 零售区 精英社区
M 仓储式
购物中心
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他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 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 这些链状火山岛屿是由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 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 表板块移动方向)而形成的。读图回答50~51题。
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

组团式 条带式

城市 等级
高 低
城市 作用


城市 数目


城市 距离


服务 范围


职能 种类
多 少
检 服务 功能


1.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包含低一级中心 地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2.相同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彼此独立、 相互排斥。 3.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 4. 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面积是低一级 中心地服务范围面积的3倍(1:3:9)。
2. 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所属城市对应正确的是: 检
A.甲普通服务店 乙家具商店 丙星级宾馆 B.甲珠宝行 乙家具商店 丙早点铺 C.甲早点铺 乙汽车销售 丙高级家用电器 D.甲星级宾馆 乙珠宝行 丙早点铺
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
4.图中 ( ) A.②区的东西宽度最大为4千米 B.①区与③区的最小高差约为2米 C.城市地势北高南低 D.海防堤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台风袭击
成都 带
伦敦
工人 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通 勤

城市各功能区呈同心圆状,自中心向外扩展。
4、扇形模式有何特点?

《城市地理学》课件PPT-第11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城市地理学》课件PPT-第11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城市经济地租变化
由于不同的功能所要求的交通条件不同,在完全竞争的条件 下,每一功能即每一土地利用区所产生的经济地租递减曲线 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零售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最大,其在市中心所 能产生的经济地租却为各功能之冠。
服务业、轻工业和批发业的经济地租曲线的梯度较零售业为 小。在住宅用地方面,多层楼房用地利用率高,每单位面积 所能产生的价值较低密度的平房为高,所以其经济地租曲线 的斜度也较平房大,农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是各类经济活 动中最小的一种,因其在市中心和较偏远的市郊所产生的价 值的差别极为有限。
部分混合土地利用地区由于商业中心扩展 而改为商业用途。
再后为新发展的高级市郊住宅区和十分贫 穷的木屋居民区。
两者可能距离颇远,但亦可能近在咫尺, 而生活水平悬殊。
再后为城郊农业带。
新建的工业村则多位于旧城以外的空间。
城市的垂直差异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所有上述模式都是平面的, 忽视了城市的垂直差异。
城市中成片的工厂区、住宅区、商业区、文教区, 都是均质性能造就出来的均质地域。
均质地域以某项特定城市职能为衡量中心,讨论地 域表现出来的相对同一性。
换句话说,均质地域是由以某项职能为主构成的地 域(其他职能或为这一主要职能服务,或被这一主 要职能排斥),研究各类职能地域的共性——职能 均衡现象的生成和布局。
⑤根据单项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 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然后结合市区地形 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加以修 正,画出各种职能的均质地域图。
⑥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分析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及其均质度和紧凑度, 可以了解该项职能地域的分布状况、面积大小、 紧凑程度高低、质地纯净的程度;对比分析各 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可以了解不同职能布局 的合理性。因此,划分均质地域对城市合理布 局和旧城区改造都具有指导意义。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城镇(一)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城镇(一)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

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1、聚落的成因(1)地形①在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耕;利于聚落向四周扩散②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③在山区,聚落一般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或者通过改变建筑物的形态以适应山区地形(2)气候:多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3)河流①分布于河流沿岸和河口地区,便于取水,河运便利,有利于军事防御②分布于河流沿岸地势较高处,减少洪灾发生(4)自然资源:分布于矿产资源产地附近,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5)交通:沿海、沿江河、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分布;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6)其他:宗教中心、军事要塞、边境口岸和政治中心往往形成聚落;科技、旅游对聚落形成的影响越来越大2、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的概念: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的类型。

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的土地利用: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

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3、乡村聚落的形态(1)团状:分布于平原、盆地,位于耕作区的中心(2)带状:分布于沿河地势高处,为避免洪水浸淹(3)环状:绕山(山地)环水(池塘、井)而建(4)零星分布:分布于绿洲地区、丘陵和山地缓坡处等,自然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田块小4、城镇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镇的概念: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地区。

(2)城镇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将城镇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3)城镇功能区①形成: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指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地域结构影响因素:
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b交通便捷程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②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
③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
④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
(2)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
(3)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
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②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是描述城市区域组成和分布特点的理论框架。

它是通过研究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并将这些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布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形成、演变规律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首先,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可以从城市形态角度进行分析。

城市形态主要涉及城市的空间组织、布局和形状等方面。

通常,城市分为中心区、内城区、郊区和交通枢纽等几个不同的部分。

中心区通常是城市的商业、行政和文化活动中心,具有高密度、高建筑密度和集聚度的特点。

内城区则是中心区的扩展,通常包含居住区和办公区,呈现出相对较高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

郊区则是城市的扩展区域,以农田、工业区等为主,主要起到城市生产、储备和生活支持的作用。

交通枢纽则是连接城市不同部分的桥梁,通常包括交通设施、车站和港口等。

通过研究城市形态,可以了解城市发展的布局特点,为城市规划和治理提供参考。

其次,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还可以从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人口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分布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一般而言,城市的人口分布会呈现出集聚性和等级性的特点。

集聚性表现为人口在中心区的聚集,形成高密度和高人口密度的区域,而等级性则表现为城市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资源配置的差异。

在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中,可以通过分析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均收入、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等,来了解城市不同区域的发展情况,并为城市管理和公共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此外,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还可以从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否会影响城市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城市内部交通结构主要包括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系统和交通设施等。

通过研究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可以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交通状况,从而为交通规划和交通拥堵缓解提供参考。

(区域空间结构参考)城市地域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参考)城市地域结构

五、城市的地域结构
4.城市地域结构的扩展 4.城市地域结构的扩展 (2)点→轴→面扩展规律 在城市地域扩大过程中, 由于交通线路或地形的作用, 使城市扩展方向产生非均衡 位移,形成若干个生长点、 伸展轴和生长面。
城市地域结构的扩展1圈层扩展规律圈层扩展是指在不考虑地形起伏交通线路走向的均质条件下城市在各个方向上的伸展是等距的城市外圈同一距离上所受到的城市化压力相等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压力增大城市自内向外不断扩展表现为圈层扩展的规律
第四章 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 人类活动的中心 聚落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 村落 城市与区域关系
四、城市的地域形态
(2)蔓生扩展阶段 随着城市的漫溢膨胀,城市边缘距市中心越来越远,所感 受到的向心力越来越弱,城市开始受到对外交通干线的吸引, 不再向四周均匀漫溢,而是沿着瓜蔓式的交通线向外蔓生。
四、城市的地域形态
(3)飞地扩展阶段 当城市的蔓生扩展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因此在城市远郊建 设拥有多种产业和综合功能区的大型卫星城,发挥了对中心城 市的反磁力效果,达到缓解中心城市压力的目的。
五、城市的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景观上已经完全城市化及城市功能要素地域扩 散直接影响作用的空间范围。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城市功能地域的空间分布及多种功 能地域的空间整合关系,是城市经济、社会、职能结构在城 市空间上的投影。 城市地域扩展是指城市功能要素的扩散及城市空间范围 的扩大、城市景观的延伸,是城市化的空间表现侧面。
同心圆理论
城市各功能 区经过不断 地侵入和迁 移,呈同心 圆状, 圆状,自核 心向外扩展。 心向外扩展。
中心 商务区 过渡 带 工人 住宅 区 中等住 宅区
通 勤 带
扇形理论
在交通工具 影响下, 影响下,城 市功能区出 现沿着交通 线呈扇形或 楔形向外扩 展的趋势。 展的趋势。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一)概念1.均质性: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2.均质地域: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如城市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均是均质地域)。

(二)均质度均质度:就是地域均质性的量度,依据信息论的观点,其计算公式为:D=λ(1-H)其中:λ:系数; H:熵(是表示随机事件中不确定性的概念,是对事物无序性的量度) (三)均质地域的划分方法可以通过提取各区域主要职能的办法确定均质地域的边界,其具体做法是:①在城市建成区地图上划出方格网;②确定要提取的职能种类,并用字母表示;③确定出每个方格的主要职能倾向,标上字母,形成城市地域职能总信息图;④将总信息图分解,得出各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⑤根据单顶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要结合市区地形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加以修正),画出各种职能的均质地域图;⑥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一)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1.同心环模式的组成①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的核心,包括商店、办公机构、银行、剧院、旅馆等。

其显著特点是:地价高,高层建筑、交通汇集量大。

②过渡地带:是围绕着CBD的,由住宅、小工厂、商店、仓库等组成,住宅较低级、破旧,甚至还分布着贫民窟,是新来移民的居住区,工厂多以轻工业为主。

③工人居住带:布局紧凑,条件不佳,供较大工厂工人居住的地带。

④居住带(中产阶级居住区):较为富裕和宽阔的郊区,因距离市中心较远,故有独立的购物中心。

⑤城市边缘通勤带:是一个高价的居住地域,也是城乡交错带,是供高阶层居住并驱车上班的地带,——也称“CBD有产阶层的郊外居住地”。

2.同心环模式的意义及其发展此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法:①伯吉斯采用的是人文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即将生态学的研究思路引入到城市社区研究,认为人类活动的侵入(invasion)和更替(succession)形成人类的城市社区,表现在:人类活动的侵入引起了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而土地占有者的更迭又进一步引起了城市社区的更替。

高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梳理

高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梳理

高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梳理一、城市形态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带型——兰州;放射型——武汉;星座型——上海;散点型——大庆。

2、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历史文化(北京市);社会因素:种族宗教(黑人区、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

3、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大多数城市分布的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

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气候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少有城市分布。

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城市密度和规模小于具有湿润季风气候的东南部沿海地区。

城市地理学第七章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理学第七章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规划的未来展望
数字化与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 重要趋势。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城 市规划和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可持续发展
未来城市规划将继续关注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资源节约和社区建设等方面,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 调发展。
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地域结构形 成与演变机制的研究,探索各 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加强城市地域结构与城市规划 、城市治理、城市经济发展的 关系研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拓展对全球不同类型城市的比 较研究,总结不同城市地域结 构的共性和个性,为城市的规 划和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地域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类型的城市可能具有不同的地域 结构特征。
城市地域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城市 的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地域结 构也会不断调整和优化。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政策因素
经济因素
政府制定的土地政策、城市规划、区域规 划等政策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演变具 有重要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因 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功能分区、空间布局 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
社会因素
技术因素
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居民需求等因素对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产生影响。
交通技术、信息技术、环保技术等技术的 发展和应用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空间布局、 交通组织等方面产生影响。
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研 究领域之一,对于了解城市发展规律 、优化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管 理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11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11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一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1、均质性与均质度 均质性是指城市用地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 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征。它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并非地 域本身所固有的职能特征。 均质度即指均质性的相对程度,我们可以参考信息论 中熵(熵是信息论中度量随机事件在某项实验中不肯定程 度的概念)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均质度的大小。
势,与其建陶产业的发展条件有关。90年代后期是南庄镇 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用地需求巨大。 而在南庄镇并入禅城区以后,承接了禅城区的部分用地压 力,成为禅城区的供地大户,其城市化建设力度日益加大, 建设用地需求更加强劲,建设用地总规模进一步增加。 1996年禅城全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5066.89hm2,20 04 年增加到9625.77hm2,其中包含南庄镇3306.63hm2。8 年来城区建设用地共增长1252.25hm2,增长率为24.41﹪。 从禅城建设用地增长的变化看,1996年以来,用地增长呈 现两个高峰:其一是1997―1998 年的快速增长期;其二 是2004年的高速增长期。1999―2003 年则是城乡用地缓
同心圆圈层式发展。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完善,空间 扩展形态逐渐转变为轴线扩展。2002 年并入禅城的南庄 镇发展稍微滞后于老禅城地区,但也沿着吉利涌发展了大 片的工业区。 统计到 2004 年,祖庙、张槎和石湾街道已经没有农 村用地,只有南庄镇还剩一些农田保护区。禅城地势较低 平,城市用地和空间扩展不受地形的限制,城市形态发展 遵循一般的圈层式和轴向填充式规律。目前由于行政边界 的限定,城市发展轴间基本摆满后,空间扩展进入蔓延期。 但由于其行政面积狭小,土地资源有限,所以目前城市用 地的蔓延受到了很大限制。
又有其特殊性。 1.1 1964 年之前:城市形成时期 早在唐宋年间,佛山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 至北宋时期已发展成为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 佛山老城地势南高北低,为汾江河所环绕。汾江河是佛山 历代的水路交通枢纽,老佛山城市空间的发展主要集中在 汾江河两岸向南拓展。1964 年以前,佛山建成区面积仅 10.77km2。 1924―1936年,老佛山的道路系统开始建立50―70 年代是其道路系统的发展阶段。当时佛山城市用地主要集 中在现在的汾江河以南、季华路以北、佛山大道以东和文

城市的地域结构

城市的地域结构

2008年高考地理复习资料专题十五:城市的地域结构●高考考点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2、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3、城市的合理规划在中心商务区的四点特征中,第①和第②两点在大部分城市表现很明显;第③和第④两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表现得很突出。

6、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

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在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与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远期与近期,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需要与可能的关系;②合理、科学地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

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少占耕地、菜地、园地和林地;③切实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城市绿地,搞好绿化建设;④注意保护文物古迹,保持与发扬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⑤根据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确定城市的各项定额指标和建设标准,并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真题解析[例1](2001年广东地理卷)把右图中的英文字母填入下面的表格中(每个空格限填一个字母,每个字母限填一次),使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合理化。

[思路串讲]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由几个区域构成,呈东西延伸,用地较分散,所以判断属于分散疏松式的城市布局形式;该城市沿河分布,河流的两侧是绵延的山脉,很显然,城市的布局主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石化工业属于有严重污染的企业,由于该地区盛行西北风,从图中看出石化区位于城市的上风向及流经该城市的河流的上游河段,会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另外,该城市位于河谷地带,也不利于废气的扩散,会加重城市大气污染,综合考虑,石化工业区不适宜布置在该地区。

[标准答案]⑴分散疏松式地形⑵不合理。

位于河流谷地,工厂废气不易扩散;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该地盛行风为西北风),造成城市大气污染;位于流经城区的河流上游,污染城市水源。

城市结构类型

城市结构类型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三种类型
1 同心圆模式 2 扇形模式 3 多核心模式
1)同心圆模式
• 同心圆学说指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环绕市中心呈同心圆带向外扩展的结构模式。 为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理论之一。
• 美国艺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伯吉斯于1925年最早提出同心圆城市地域结构模型。1871
年芝加哥遭到一场大火几乎有13个建筑区成为平地其核心区全部被烧毁。伯吉斯以1920年代的美国芝 加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心商业区(CBD)位在都市中央邻近密歇根湖畔,白天为繁盛的商业区,夜 晚人潮散去,中心商业区几乎没有居民。商业区外是住宅区,首先是包括少数民族聚集区,是贫民聚 集的旧区,之后是高级住宅区,沿着北边的湖畔成圈环状分布,远离工业区。芝加哥的市郊已经有市 郊化出现,城市外围环绕着广大的通勤带,每天大量人口进入中心商业区。通过芝加哥的研究,而推 论出城市土地利用分布的形成。
(二)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 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大城市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 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的模式。 2、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方面。 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1)历史因素: ①历史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的商业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 ②历史变化: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城市中心附近住宅区的班落、城内污染工厂外迁。 (2)经济因素: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或地价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例如:城 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圈形成住宅区,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 ②交通通达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则低。例如:市中心附近若通达度低,则往往形成住宅 区 (3)社会因素: ①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②社会群体: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例如:住宅区出现分化,高、 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③知名度:对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还影响到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发展变化。例如:高收人阶层集聚形成高级 住宅区 ④种族:对住宅区分异的影响很大。例如:西方城市中的种族聚居区,如唐人街等 (4)行政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顶城市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通过合理引导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

(完整word版)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完整word版)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考点名称: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一)城市功能区的含义: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如图:(2)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也各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3)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

大城市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征中心商务区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大公司、大商行、大银行等机构及高级商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口流动大,人口密度昼夜差异大工业许多城市因工业门类不同而形成多个成片分布的工分布于城市的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的模式。

2、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方面。

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1)历史因素:①历史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

例如:北京的商业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②历史变化: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城市中心附近住宅区的班落、城内污染工厂外迁。

(2)经济因素: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或地价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例如:城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圈形成住宅区,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

②交通通达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则低。

城市地理学城市土地利用与地域结构模式

城市地理学城市土地利用与地域结构模式

城市地理学城市土地利用与地域结构模式城市地理学:城市土地利用与地域结构模式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土地利用和地域结构模式就像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拼图,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和意义。

城市土地利用与地域结构模式的研究,对于理解城市的发展、规划和运行至关重要。

城市土地利用,简单来说,就是城市中不同的土地被用于各种不同的用途,比如居住、商业、工业、公共服务等。

而地域结构模式则是指这些不同用途的土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方式。

我们先来看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

居住用地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之一。

它为人们提供了居住的空间,从高层公寓到独栋别墅,从老旧小区到新建的住宅区,各种各样的居住形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商业用地则通常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区域或者交通便利的地段,比如繁华的商业街、购物中心和大型超市等。

这些地方吸引着大量的消费者,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

工业用地一般会布局在城市的郊区或者特定的工业园区。

这样的布局有助于减少工业生产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也方便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

公共服务用地包括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它们的分布需要考虑到居民的便捷使用,以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

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地是如何在城市中分布和组合,形成地域结构模式的呢?一种常见的地域结构模式是同心圆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城市的土地利用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同心圆状的分布。

城市的中心往往是商业中心,集中了大量的商业和金融机构。

向外依次是过渡区,这里的土地利用比较混杂,既有商业也有居住,而且居住环境可能相对较差。

再往外是工人住宅区,接着是中产阶级住宅区,最外围则是高级住宅区。

扇形模式则强调城市的发展是沿着交通线路向外扩展的,就像扇子的形状。

不同的功能区沿着主要的交通线路分布,比如商业区可能沿着主要的商业街延伸,住宅区则分布在交通较为便利的区域。

多核模式认为城市不是由单一的核心发展起来的,而是存在多个核心。

这些核心可能是商业中心、工业中心或者居住中心等,它们共同影响着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地域结构。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

成 都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居住区和文化区分布
在市中心附近,工业区则分布在城市的郊外
或远郊区。
扇形 模式
居住区相对比较集中,位于市中心及其外缘, 沈 而工业区围绕着交通线路呈扇状或方格状分 阳 布在城市的东西两侧。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历史原因-继承、保护,改变(土地利用)
①、历史背景对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作用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结构和成因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
1、概念: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它是 指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形式。
2、影响因素: 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的形成与城市性质、城市发 展及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
3、类型举例(图2.11和图2.12)
结构 类型
特点
举 例
同心 圆模 式
它的市中心为商业、行政、居住混合区,或 者说是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 公共交通的集中点。其他功能区围绕着城市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

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商业付租能力
商业区


住宅付租能力
工业付租能力


距市中心 的距离
读“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分析交通状况对地租的影 响。
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影响住宅分化)
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
我国城市发展背景复杂,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半殖 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时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 经济时期的发展过程,历史因素对于城市功能分的作用 更明显。
⑵北京的市中心是天安门广场,这里交通便捷,但是 却看不到摩天大厦,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城市社会学第三章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社会学第三章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城市功能分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规划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如教育、 医疗、文化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01
02
03
实施步骤
城市规划的实施应遵循规划制定、审 批、实施和监督等步骤,确保规划的
有效执行。
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包括规划委员 会、规划局等机构,负责规划的日常
郊区
定义
郊区是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与城市相连,但 又不属于城市管辖范围。
功能
郊区主要承担着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休闲旅 游等功能。
特点
郊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优美,与城市形成互补关系,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 好去处。
新开发区定义ຫໍສະໝຸດ 新开发区是指近年来在城市周边新规 划建设的经济开发区或产业园区。
功能
新开发区主要承担着产业升级、科技 创新、招商引资等功能,是城市经济
发展的新引擎。
特点
新开发区通常地价较低,政策优惠, 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
展潜力。
03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 变
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城市以政治、军事为中心,地域结构相对简单,城市规模较小。
工业社会阶段
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中心,地域结构逐渐复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后工业社会阶段
城市以服务业和信息产业为中心,地域结构呈现多元化和高度异质 性,城市规模趋于稳定。
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过程
初期阶段
城市地域范围较小,功能相对单一,中心地 带的集聚效应明显。
发展阶段
城市地域范围扩大,功能逐渐复杂,出现郊 区化趋势,城市边缘逐渐模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市地域结构
(一)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1
1·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

分形理论是美国学者曼德尔布罗特(B.B.Mandelbrot)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

通过分维分析,可以揭示系统的演化。

城市群是特定地域范围内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的城市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无标度特征,因此,在城市群空间分布具有分形性质。

城市群之所以形成,就在于其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通过不同形式、速度、流向、流量的“空间流”,城市间的相互作用时时刻刻地发生发展着,而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分维特征。

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城市间的职能分工,相互作用力越大,城市间的分工越明显。

就分维值而言,沪宁杭、京津唐、辽宁中南部等城市群高于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等城市群,表明前者城市间分工更明显,城市间空间流交换更强烈。

城市群区由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强度的差异,导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地域结构紧致与松散的差别。

沪宁杭城市群分维值最大,地域结构最紧致;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城市群分维值最小,地域结构最松散;京津唐、辽宁中南部城市群则介于二者之间。

沪宁杭、京津唐、辽宁中南部等城市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维,因为按照分维的定义,其数值应大于分形体的拓扑维数而小于嵌入空间的维数,城市群空间的分维值应小于2。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三大城市群区的各城市历史基础好,改革开放后,上海、北京、沈阳等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其“阴影”效应对城市群区的城市产生了相对较强的“抑制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加强,新城市的孕育将会降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分维值,将进一步优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2·城市群地域结构形成过程的“二次极化”特征。

城市群在形成过程中,核心城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极化阶段以后,城市群区的地域结构的演化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

城市群地域结构的更大的转换取决于城市群边缘地区新极的产生过程,即“二次极化”过程。

由于城市群区综合交通网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群边缘地区与核心地区快速综合交通走廊的建立,城市群边缘地区产生新的增长极。

新的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导致城市群边缘地区地域结构的重组,形成新的城市组群,城市群地域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当然,新的城市组群的产生也是在
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极化作用的宏观背景之下进行的,深深地打上了城市群核心城市影响的烙印。

3·城市群地域结构形成的交通制导作用。

在城市群形成过程中,交通运输对城市组团或城市组群等地域结构基本单元的制约、引导作用,从而形成沿交通走廊的城市组团或城市组群的城市群地域结构。

例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河运、海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

京广、京九、广梅汕、广茂湛等铁路;广深、广佛三、广花、惠深等高速公路和七条国道公路;广州、深圳、珠海、肇庆等港口;广州、深圳、珠海机场;香港是世界第三大海港和国际航空中心,澳门也是重要的海港。

在城市群交通运输网络中,国家级大都市、区域性大都市、地区中心城市和地方中心城市成为该网络的节点,连接各节点的形状基础设施所形成的城市发展轴成为城市群地域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从而促进了城市群地域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4·地域结构在城市群经济发展中的传动作用。

城市群地域结构是城市群区域经济整体协调的“晴雨表”,也是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杠杆”。

一方面,通过地域结构的变化来了解城市群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地域结构的调整来协调各城市经济发展,以便达到城市群区整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地域结构的这种作用使得其在城市群区整体经济发展中具有传动作用。

就要素禀赋(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等)差异而言,城市群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具有多层次的地域分工,表现为:国家级大市或区域性大都市(一、二级中心城市)与地方中心城市(四级中心城市)间传统比较优势部门间的分工以及一部门内并重的地域分工;地方中心城市间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所形成的部门内分工为主的地域分工。

城市群区通过区域整合与产业互动整合的“双重整合”,提高城市群区经济地域系统的组织能力及其经济实力。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于毗领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其城市数量的增长、城市地域的不断扩展,城市群地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地域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地域结构的调整为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区规划”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域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了决策框架,新规
划的城市群地域结构又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起到传动作用。

5·城市群地域结构具有开放性的网络组合特征。

由许多交通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以及不同等级层层镶嵌的城市所形成的网络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城市间的经济、贸易和科学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城市的功能日益增多和强化,城市群区的开放性网络结构开始形成。

随着地区资源开发,区域综合开发,特别是大型工业建设项目以及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城市群区城市间的社会经济联系更加快速便捷。

经济建设转移到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轨道上之后,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区间的专业化、协作化与集中化不断涌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水平不断提高。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都有与其发展条件正适应的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开发建设,许多城市最终在一个地区内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群经济。

但从更大的经济区域分析,城市群不过是一个局部地区,而一个城市则是更小的一个地区。

在城市群区,不同等级、规模、性质的城市构成城市网络。

各城市具有一定的经济吸引范围,它们相互嵌套,形成以城市为节点,以交通线密切联系的地域网络,形成有特色的多层次的开放的城市群网络体系。

1
1引自朱英明《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