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地域结构(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市地域结构

(一)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1

1·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分形理论是美国学者曼德尔布罗特(B.B.Mandelbrot)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通过分维分析,可以揭示系统的演化。城市群是特定地域范围内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的城市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无标度特征,因此,在城市群空间分布具有分形性质。城市群之所以形成,就在于其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通过不同形式、速度、流向、流量的“空间流”,城市间的相互作用时时刻刻地发生发展着,而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分维特征。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城市间的职能分工,相互作用力越大,城市间的分工越明显。就分维值而言,沪宁杭、京津唐、辽宁中南部等城市群高于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等城市群,表明前者城市间分工更明显,城市间空间流交换更强烈。城市群区由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强度的差异,导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地域结构紧致与松散的差别。沪宁杭城市群分维值最大,地域结构最紧致;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城市群分维值最小,地域结构最松散;京津唐、辽宁中南部城市群则介于二者之间。沪宁杭、京津唐、辽宁中南部等城市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维,因为按照分维的定义,其数值应大于分形体的拓扑维数而小于嵌入空间的维数,城市群空间的分维值应小于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三大城市群区的各城市历史基础好,改革开放后,上海、北京、沈阳等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其“阴影”效应对城市群区的城市产生了相对较强的“抑制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加强,新城市的孕育将会降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分维值,将进一步优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2·城市群地域结构形成过程的“二次极化”特征。城市群在形成过程中,核心城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极化阶段以后,城市群区的地域结构的演化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城市群地域结构的更大的转换取决于城市群边缘地区新极的产生过程,即“二次极化”过程。由于城市群区综合交通网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群边缘地区与核心地区快速综合交通走廊的建立,城市群边缘地区产生新的增长极。新的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导致城市群边缘地区地域结构的重组,形成新的城市组群,城市群地域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然,新的城市组群的产生也是在

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极化作用的宏观背景之下进行的,深深地打上了城市群核心城市影响的烙印。

3·城市群地域结构形成的交通制导作用。在城市群形成过程中,交通运输对城市组团或城市组群等地域结构基本单元的制约、引导作用,从而形成沿交通走廊的城市组团或城市组群的城市群地域结构。例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河运、海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京广、京九、广梅汕、广茂湛等铁路;广深、广佛三、广花、惠深等高速公路和七条国道公路;广州、深圳、珠海、肇庆等港口;广州、深圳、珠海机场;香港是世界第三大海港和国际航空中心,澳门也是重要的海港。在城市群交通运输网络中,国家级大都市、区域性大都市、地区中心城市和地方中心城市成为该网络的节点,连接各节点的形状基础设施所形成的城市发展轴成为城市群地域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从而促进了城市群地域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4·地域结构在城市群经济发展中的传动作用。城市群地域结构是城市群区域经济整体协调的“晴雨表”,也是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杠杆”。一方面,通过地域结构的变化来了解城市群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地域结构的调整来协调各城市经济发展,以便达到城市群区整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地域结构的这种作用使得其在城市群区整体经济发展中具有传动作用。就要素禀赋(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等)差异而言,城市群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具有多层次的地域分工,表现为:国家级大市或区域性大都市(一、二级中心城市)与地方中心城市(四级中心城市)间传统比较优势部门间的分工以及一部门内并重的地域分工;地方中心城市间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所形成的部门内分工为主的地域分工。城市群区通过区域整合与产业互动整合的“双重整合”,提高城市群区经济地域系统的组织能力及其经济实力。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于毗领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其城市数量的增长、城市地域的不断扩展,城市群地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地域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地域结构的调整为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区规划”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域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了决策框架,新规

划的城市群地域结构又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起到传动作用。

5·城市群地域结构具有开放性的网络组合特征。由许多交通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以及不同等级层层镶嵌的城市所形成的网络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城市间的经济、贸易和科学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城市的功能日益增多和强化,城市群区的开放性网络结构开始形成。随着地区资源开发,区域综合开发,特别是大型工业建设项目以及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城市群区城市间的社会经济联系更加快速便捷。经济建设转移到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轨道上之后,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区间的专业化、协作化与集中化不断涌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都有与其发展条件正适应的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开发建设,许多城市最终在一个地区内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群经济。但从更大的经济区域分析,城市群不过是一个局部地区,而一个城市则是更小的一个地区。在城市群区,不同等级、规模、性质的城市构成城市网络。各城市具有一定的经济吸引范围,它们相互嵌套,形成以城市为节点,以交通线密切联系的地域网络,形成有特色的多层次的开放的城市群网络体系。1

1引自朱英明《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