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和依法治国

合集下载

简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简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简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是,依宪治国是核心、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防线、全民守法是基础、依法执政是保证,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灵魂。

我国的法治建设将呈现出一种全方位、全覆盖的大格局与新气象。

扩展资料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覆盖了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方面的工作部署,即突出依宪治国是核心、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防线、全民守法是基础、依法执政是保证,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灵魂。

1、科学立法是前提。

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

2、严格执法是关键。

严格执法主要包括6大方面,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以及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3、公正司法是防线。

要完善司法体制、,科学配置司法职权,建立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健全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4、全民守法是基础。

要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十八大24字新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司法公正和依法治国

司法公正和依法治国

司法公正和依法治国内容提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实现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方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治国的动态表现,是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现。

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灵魂。

而推进司法改革则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根本。

建设高素质法官队伍又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

司法改革在赋予司法机关独立权的同时也须加强和改进对司法权的监督制约,以保证司法公正,在司法活动中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些历来漠视法律的大多数民众(绝非贬抑,实在是现实如此!)。

要知道“真正的法治绝不仅仅在于冷冰冰的条文、威凛凛的法官、硬梆梆的警棍和空洞洞的判决,而是有一群被法律重新塑造过的新型公民,他们信仰法律,把司法独立视为天理,并愿意尽力去捍卫,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我们的司法改革成功了,才能说司法被真正‘归位’了。

”⑦2、改革法学教育制度和法官任职资格制度,大力提高法官的专业水平。

法学教育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承担着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化法治国家的建设至关重要。

四、加强监督制约,保证司法公正,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

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

……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

使监督充分发挥作用,既要切实使监督机构能行使监督职能,更要在制度上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

当前在加强监督制约,防止司法权力滥用上,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全面理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二是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

邓小平同志关于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的监督制度有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明确提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

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案例二:某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案例
总结词:依法行政
详细描述:某行政机关在处理一起行政许可申请时,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审查,确保了行政行为的合 法性和公正性,维护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案例三:某律师代理的维权案件
总结词:律师维权
详细描述:某律师在代理一起消费者维权案件时,通过深入调查和收集证据,成功地维护了消费者的 合法权益,打击了不法商家的违法行为,彰显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高 司法效率,确保司法公正 。
提高司法公信力
严格依法办案
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不受任 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强化司法人员素质
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 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司法形象

加强法律监督
完善监督机制
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3
目录
• 司法公正概述 • 依法治国理念 • 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 实现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的措
施 • 案例分析
01
司法公正概述
司法公正的定义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 的过程中,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 律为准绳,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维 护社会公平正义。
序。
保障人权
司法公正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手段, 通过公正的司法活动,保护公民的 合法权益,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
促进法治建设
司法公正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过公正的司法活动,推动法 治建设的进程,促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司法公正的实现途径
坚持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司法机关应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 非法的干预和压力,确保司法活动的 独立性和公正性。

论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论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论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1.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2.执法为民。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文明执法。

3.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的生命线,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合法合理、程序正当、高效及时。

4.服务大局。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工作的重要使命,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要求,是法治工作的地位和性质所决定,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

服务大局的基本内涵包括把握大局、围绕大局、立足本职。

5.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是人民的历史选择,是法治建设的艰巨性决定的。

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包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

检察机关的中层干部,应当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工作中坚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严格做到司法公正,维护公平正义。

严格司法公正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切实维护司法公正、不断提高司法效率、努力树立司法权威、充分发扬司法民主。

检察机关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载体和支撑,是司法工作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2)合法合理是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坚持这一原则是维护司法公正的前提。

(3)程序正当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司法机关的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保证案件及时正确处理,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民主、效率、人权保障、权力制约与监督等目标得以实现。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法治兴则国兴,法治是国家和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法制健全,到以诉讼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司法体制改革,到司法人员素质提升,严格执法为民,再到法治成为全民信仰,依法治国就会从“应然”走向“实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风气之先,首次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宣示了我们党高扬法治旗帜、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的坚定信念,展示了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依靠法治为改革保驾护航的坚实步伐。

从科学立法做起,到严格执法,到公正司法,再到全民守法,依法治国,法治兴国之路越走越宽敞。

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这就要求人民法院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确保司法公正,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积极投身法治建设伟大实践,真正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

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人民法院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道路前进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一位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证,也是我国司法体制的政治优势和重要特征。

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任务艰巨,没有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人民法院工作就会举步维艰。

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是人民法院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征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司法方向的关键,也是人民法院工作顺利开展和不断向前发展的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学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

法治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路径

法治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路径

法治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路径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全面依法治国,将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全面依法治国,既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如何实现法治和全面依法治国呢?本文将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宣传教育四个方面探讨法治的实现路径。

一、立法之路要实现法治,首先需要完善立法体系。

立法应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通过政府公开透明的立法程序,广泛听取民意,保证法律制度的科学合理。

此外,还需要加强立法的研究和评估工作,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和补充,确保法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在立法过程中,还需要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

一方面,通过合理程序,保证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立法过程的监督,防止个别利益集团利用权力损害公众利益,确保立法的公正性和廉洁性。

二、执法之策一个有效的法治体系离不开执法的规范和公正。

为了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执法机制和权力监督机制。

首先,要加强执法能力和执法规范化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道德修养。

同时,建立统一的执法标准和规范,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执法的公正和透明。

其次,要加强权力监督制约。

建立健全的行政监察体系,推行政务公开,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建立健全司法独立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对司法人员的监督和考核。

加强司法公正和廉洁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民对司法的信任和支持。

三、司法之阐法治的核心是司法的公正和高效。

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加强司法改革,提升司法公正和效率。

首先,要建立健全独立公正的司法体系。

加强司法独立和审判权的保障,确保司法权不受其他权力的干扰。

同时,要加大对司法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力度,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

其次,要倡导和弘扬法治精神。

法官应当秉持中立、公正、廉洁的原则,依法审判,不能被金钱、权力等因素左右。

加强对司法公正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民对司法的认同和支持。

四、宣传教育之途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宣传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三框公正司法课件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三框公正司法课件

2.“老赖”现象由来已久,如果不能有效惩治“老赖”,不
能严格执行法院判决,那么法律就会变成失去约束力的
“稻草人”,不仅难以实现正义,更会对公序良俗、世道
人心带来负面影响。减少“老赖”现象需要
()
①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加大打击力度
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出台法律,履行专政职能
③公众提高守法意识,履行义务,自觉执行判决
议题二 推进公正司法
[探究分享] 材料 司法独立原则,在我国又称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刑 事诉讼法第 5 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 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规定确立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但是,司法实践中,对于个案的审 判,“领导批示”却屡见不鲜。
[系统认知] 1.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1)司法独立原则,在我国又称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刑事诉 讼法第 5 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 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 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规定确立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 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2)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监督关系,而不是领导关 系。每个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各自独立,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 人民法院的监督只能通过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以及审判 监督程序来进行,上级法院不能直接指示下级法院如何办理具 体案件。与人民法院不同的是,人民检察院的上下级之间是领 导关系,全国检察机关作为一个整体独立行使检察权。在刑事 诉讼中,上级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办案工作作 出指示,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服从。
第三框 公正司法
新课标解读
新素养生成
1.描述公正司法的 内涵和内容;

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十六个字

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十六个字

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十六个字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十六个字,法治思维、法治体系、法治文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教育、法治执法、法治司法、法治公正、法治透明、法治参与、法治保障、法治宣传、法治监督、法治改革、法治国际化。

1. 法治思维,全面贯彻法治思维,将法律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2. 法治体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各级法规的完备性和协调性。

3. 法治文化,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4. 法治政府,政府行为依法行政,依法制定政策和决策,推动政府治理的法治化。

5. 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法治参与,形成自觉遵守法律的社会共识。

6. 法治教育,加强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

7. 法治执法,执法机关依法行使执法权力,加强执法规范和执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8. 法治司法,建设独立、公正、高效的司法体系,保障公民的司法权益和司法公正。

9. 法治公正,推动公正司法,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0. 法治透明,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11. 法治参与,鼓励公众参与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增强公众对法治的信任和参与度。

12. 法治保障,加强法律援助制度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13. 法治宣传,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法治的认知和理解。

14. 法治监督,建立健全法治监督机制,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15. 法治改革,不断推进法治体系和法治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提高法治水平和治理效能。

16. 法治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法律合作与交流,维护国家的法律权益和国际法治秩序。

以上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的十六个方面,涵盖了法治思维、法治体系、法治文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教育、法治执法、法治司法、法治公正、法治透明、法治参与、法治保障、法治宣传、法治监督、法治改革、法治国际化等多个方面,旨在构建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稳定的法治社会。

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演讲范文-范文

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演讲范文-范文

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演讲范文</&#83cript> 内容提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实现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方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治国的动态表现,是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现。

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灵魂。

而推进司法改革则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根本。

建设高素质法官队伍又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

司法改革在赋予司法机关独立权的同时也须加强和改进对司法权的监督制约,以保证司法公正,在司法活动中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关键词:依法治国司法公正司法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重大发展,也是党的十五大对全民族的杰出贡献。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作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法治系统工程,其内涵十分丰富。

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依法行政,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等,都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各级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实现司法公正,则是依法治国方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动态表现,是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现。

一、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灵魂。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严肃执法,秉公办案,实现法律所追求的社会正义。

“法不仅仅是思想,而且是活的力量。

正义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权利的天平,另一只手握有为权利而准备的宝剑。

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

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

公正裁判
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应当保 持中立、公正,依据法律 规定和事实证据作出裁判 ,不受任何干涉。
法律监督
检察机关应当对司法活动 进行监督,确保司法程序 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防止 司法腐败和不公。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保障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 正义的重要手段,保障每 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
依法治国要求建立一个法治国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 社会的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受任何人的特权和歧视 。
依法治国要求法律运行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 稳定性。
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
古代法制思想
中国古代的法制思想源远流长, 如《尚书·大禹谟》中的“刑期无 刑”和《管子·明法》中的“以法
完善司法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的司法体制机制,规范司法程序,明确司法责任,加强司 法监督,提高司法的公正性和效率。
加强司法机关的物质保障
提供充足的经费和资源,改善司法机关的办公条件和设备,确保司 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完善法律制度
立法科学化
制定法律法规时要充分考虑科学性、民主性和公正性,确保法律 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详细描述
该案涉及某省法院院长受贿的指控。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该院长存在收受当事 人贿赂、干预司法公正等行为。经过审判,该院长被判处重刑,展示了国家对 司法腐败的零容忍态度,强化了司法公正和公信力。
案例二:某市交警部门滥用职权案
总结词
该案涉及行政执法部门滥用职权的问题,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详细描述
某市交警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滥用职权的行为,如过度罚款、违规扣押车辆等。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 合法权益,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经过调查,相关部门对涉事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并加强了对交警部门的监管 和制度建设,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与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范文借鉴-V1

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与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范文借鉴-V1

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与依法治国的重要
意义范文借鉴-V1
随着中国的发展,依法治国成为了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基本路径之一。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越来越被重视。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
来探讨。

一、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法律至上。

法律是基础的保障,必须得到真正的尊重和崇高的地位。

2.平等和公正。

法律的权威必须平等适用于每个人,不管身份、地位
和财富。

3.宪政体制的建立。

宪法作为最高法律,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的
权利和自由。

4.司法独立。

司法机关只有在独立的制度中才能公正地执行法律,并
根据法律提供司法保障。

5.完善的法律体系。

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实现依法治国。

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稳定社会秩序。

法律是维护稳定的工具,建立法制可以控制各种非
法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2.加强对公共事务的治理。

法制可以规范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的行
为,使他们更加公正和透明。

3.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

法制可以限制政府和其他组织的权力,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4.提高司法公正性。

司法独立可以使法律得到充分地执行,并保持司法的公正性和公正性。

5.增强国际形象。

建立法制,尊重法律,是国际社会普遍的共识。

综上所述,依法治国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国家法制的逐步规范化。

建立依法治国的理念不仅是当代中国的需要,也是任何现代国家都必须恪守的基本原则。

简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简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简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引言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实施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基本要求、核心内容、实施路径和成效评估四个方面,对实施依法治国进行全面详细的简述。

二、基本要求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包括:坚持以宪法为核心,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利;坚持依法行政,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司法公正,保障司法权利;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1. 坚持以宪法为核心,加强宪法实施宪法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原则和最高的国家行政机关组织原则。

在实践中必须把宪法贯彻到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去。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对宪法的普及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民宪法意识。

(2)建立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确保宪法得到贯彻执行。

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利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保障人民权利。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对人权的保护,推进人权事业发展。

(2)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特别是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群体。

3. 坚持依法行政,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要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行政许可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

(2)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管理。

4. 坚持司法公正,保障司法权利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司法公正。

要加强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

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独立的司法机构和审判制度。

(2)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5.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依法治国必须加强立法工作。

要推进立法体系建设,提高立法质量。

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科学、民主、权威的立法程序和制度。

(2)加强对现行法律的修订和完善,推进新领域的立法工作。

6. 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依法治国必须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新法治十六字方针的内容

新法治十六字方针的内容

新法治十六字方针新法治十六字方针是中国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明确了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遵循。

其具体内容包括:依法治国、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前提。

这是指国家必须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准绳,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推动社会各方面行为的规范化和有序化。

严格执法:严格执法是保证法律实施有效的重要保障。

这要求执法机关在执行职务时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行事,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不得滥用职权,不得徇私枉法,确保执法公正、严明、高效。

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是指法院和司法机关要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全民守法:全民守法是法治建设的最终目标。

这是指国家和社会各方面要共同努力,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使每个公民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依法行事。

这十六个字方针的核心是依法治国,目的是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

依法治国是一种国家治理的方式,要求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在发展和应对各种问题时必须依靠法律和法治体系,使社会行为规范化、有序化。

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只有依靠法律的力量才能保障各方面合法权益的平等和有序的实现。

在实现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严格执法要求执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得滥用职权或徇私枉法,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案件和当事人。

而公正司法则要求法院和司法机关更加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民守法。

法治的力量不仅仅来自于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更来源于每一个公民自觉守法的意识和行动。

全民守法强调法律意识和法律教育的普及,培养每一个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使依法行事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选择。

新法治十六字方针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指导,它凝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成果,也为今后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指导。

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的方针和目标

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的方针和目标

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的方针和目标目前,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和目标。

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依法治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全面评估这一主题,并就其深度和广度展开讨论。

一、背景介绍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概论角度来看,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大创新和基本要求。

在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有机统一,依法治国必须依法治党。

二、依法治国的方针和目标1. 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治国的方针和目标是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开的。

这意味着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权益的实现和发展。

2. 推动科学立法、严正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国的目标是推动科学立法、严正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要求立法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人民意愿,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严正执法要求执法者依法行事,严格执行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公正司法要求法官按照法律和事实进行公正裁判,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全民守法要求全社会广泛参与法治建设,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三、依法治国的实践与成果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依法治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相关立法工作得到了加强。

另司法改革和公正司法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人民司法满意度不断提高。

全民守法意识的增强和执法规范化程度的提高,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四、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虽然中国在依法治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包括司法独立、执法公正、法治环境和法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困难和短板。

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

五、对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是明智而正确的选择。

依法治国可以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撑,可以有效维护人民权益,提高社会公正和公平程度。

简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 -回复

简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 -回复

简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回复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之一。

全面依法治国旨在构建法治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和国家各项工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加强法治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法治环境。

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思想是坚持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有机统一。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以法治国、依法执政相贯通。

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构建法治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是法治的体系建设。

构建法律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的领导下的法治国家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加快立法工作,制定符合国情、适应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保障宪法权威和宪法灵活性。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依法行政制度,推动政府决策合法化、程序化、科学化。

构建社会治理法治化体系,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法治化。

二、健全法律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法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健全国家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各个领域的法治保障。

三、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完善政府决策程序,加强风险防范,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加强政府运行法治化,强化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建立健全廉洁政府制度,加强政府监督和问责,推动政府行政行为更加规范。

四、加强司法体制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加强司法体制建设。

健全独立公正的司法体系,保障审判权的独立行使,完善司法机关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提高审判公正性和司法效率。

加强对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的培养和管理,保障司法人员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公正司法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正司法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正司法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方哲人培根在专论司法问题时这样写道:“一次不公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破坏了。

”[1]在西方人不断提及培根的高瞻远瞩之时,在遥远的东方大陆上,人们也在代代相传狄仁杰的正义之道和包青天的铁面无私。

由此可见,公正,是人类——不论西方人还是东方人,不论年长者还是年少者,自古以来的美好期待和殷切期盼。

自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后,党和人民逐渐认识到,想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必须实行依法治国[2];而想要树立法律权威,切实产生效果,就必须要在公正司法上下功夫。

一、公正司法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地位1.公正司法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十八大以来的多次会议上,让司法事业与祖国发展事业协调发展,齐头并进,让公正司法成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一理念屡次被提起,无论是在法理上,还是在现实中,公正司法对国家建设和各项发展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首先,公正司法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随着国家和社会向更高级的经济化迈进,建立在经济改革基础上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也日渐显露,公正司法恰恰能增加法律威严和守法意识,进而平息纷争,维护稳定,保障和谐,促进发展。

其次,公正司法服务于各项建设。

公正司法有助于各项社会秩序的建立,唯有社会井然有序,人民积极献力,国家的各项建设才能有序有效的开展。

再次,公正司法服务于政治进步。

我国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政治构想,进一步推进公正司法,有助于国家和人民在政治建设上结出硕果。

2.公正司法是密切官民的可靠途径。

从各国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什么样的制度,无论什么样的政策,政策执行不力,制度规制无效,以及权力相扰、相侵的现象都广泛存在。

但是,结合古今中外的先人智慧和管理经验,我们可以知道,公正司法是密切官民,加强管理的可靠途径。

依法治国的途径和方式

依法治国的途径和方式

依法治国的途径和方式
依法治国是指通过法律手段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问题,并保障公民权益的治国方式。

以下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途径和方式:
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各领域的法律,为国家治理提供基本遵循和依据。

2. 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司法制度和审判程序,确保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3.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质,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遵从意识,促进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4. 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法律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监察、审判监督、公众监督等多种形式,保障法律的正确执行和公正判决。

5. 推进司法改革: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审判能力和素质,强化司法责任制,加强司法透明度和司法公正性。

6. 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包括仲裁、调解、人民调解等,便于公民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7. 打击腐败和维护廉洁:加强反腐败斗争,建立完善的反腐败
机制,坚决打击腐败行为,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公共利益。

8. 增强法治意识: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公民,都要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尊重法治,形成全社会的法治共识。

9.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法律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吸收国际法律经验,提升中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些途径和方式相互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国家的法治化进程,并确保国家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正。

简述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简述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是指“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司法”。

这是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指导方针。

这十六字方针准确概括了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要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以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理念。

一、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指国家行使权力、管理社会生活、解决社会矛盾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办事。

依法治国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总抓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各方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幸福安康。

二、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指党和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依法行使权力、依法管理事务、依法保障权利。

依法执政是政治领域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法治要求,是保障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只有依法执政,才能真正体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才能实现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发展。

三、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开展行政管理活动。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保障,是保证公民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根本途径。

只有依法行政,才能有效防止行政滥权、打击、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四、依法司法依法司法是指国家机关和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公正、公平、公开地审理各类案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依法司法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公民享有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只有依法司法,才能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和受到平等保护,为社会稳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总结回顾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准确概括了法治国家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要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指导方针。

谈谈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与理解

谈谈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与理解

谈谈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与理解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式,是指国家依据宪法和法律,依法行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的权益。

我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与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依法治国体现了法治的原则。

法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强调根据法律来行使权力和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坚持宪法至上,尊重和保障人权,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实行公正、公平、公开、公正的司法制度。

只有依法行事,才能保证国家管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其次,依法治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让社会成员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降低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依法治国还能够提高社会公平正义,减少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依法治国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

依法治国强调依法行使权力和规范行政,强调科学规划和决策,推动政务公开和透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公众的参与度,增进了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效能。

同时,依法治国也能够加强法治意识,增强法治素养,培养公民的法律观念和法治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总之,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和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建设法治社会,保障公民
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发展,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

送给政法委的锦旗经典语句

送给政法委的锦旗经典语句

送给政法委的锦旗经典语句
1. 以法律为准绳,以公正为底色,以人民为中心,以司法为保障。

2. 法律公正,正义无私,司法公开,权力有限。

3. 公正无私、执法必严,公信力强、法治必行。

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执法无私偏。

5. 司法公正,民心所向;法治稳定,国家有力。

6. 依法治国,公正执法,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7.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严惩违法,持续稳定。

8. 司法公正,法治稳定,人民幸福,国家富强。

9.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保障人权。

10. 政治清廉,法治有力,执法公正,司法公开。

11. 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司法的公正在于全面。

12. 以法律为基础,以公正为标准,以人民为中心,以司法为保障。

13. 法律公正,权利保障,执法有力,社会稳定。

14.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经济繁荣。

15. 公正执法,司法为民,依法治国,法治中国。

16. 法律公正,司法无私,执法有力,维护社会稳定。

17. 以法律为准绳,公正执法,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18. 公正执法,司法为民,依法治国,法治中国。

19. 以正义为准绳,以公正为底色,以法律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

20.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执法无私偏,司法公开权力有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法公正和依法治国内容提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实现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方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治国的动态表现,是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现。

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灵魂。

而推进司法改革则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根本。

建设高素质法官队伍又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

司法改革在赋予司法机关独立权的同时也须加强和改进对司法权的监督制约,以保证司法公正,在司法活动中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关键词:依法治国司法公正司法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重大发展,也是党的十五大对全民族的杰出贡献。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作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法治系统工程,其内涵十分丰富。

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依法行政,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等,都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各级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实现司法公正,则是依法治国方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动态表现,是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现。

一、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灵魂。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严肃执法,秉公办案,实现法律所追求的社会正义。

“法不仅仅是思想,而且是活的力量。

正义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权利的天平,另一只手握有为权利而准备的宝剑。

无天平的宝剑是赤裸裸的暴力,无宝剑的天平则意味着法的软弱可欺。

”①天平与宝剑共同构筑了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解决纠纷的一种法律理想和信仰,也是法治社会的崇高目标。

公正是司法的最高价值,司法公正是实现法治的保证,也是司法独立的基础和原因。

②“徒法不足以自行”。

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执行,只有司法公正,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才能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只有司法公正,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而不公正的司法,则是对法治的否定和背叛,是司法权滥用的结果,它不仅混淆了是非,而且会造成人们对法律权威性的怀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就无从谈起。

只有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邓小平同志科学地借鉴了各种经验与教训,特别是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经验和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惨痛教训,科学地提出并论证了树立法律权威的极端重要性,并为在中国实现和树立法律权威做出了贡献。

早在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首次提出:“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新党章总纲中也再次重申:“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以后邓小平在多次讲话中又反复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有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

”这就是说,邓小平一贯不主张“个人至上”,而强调法律权威,并在讲话中多次使用“法律权威”一词。

因此可以说,树立法律权威是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核心。

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在题词和讲话中强调法治和法律权威问题。

现在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权威无疑是个核心问题。

法具有最高的权威性,这不仅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性所决定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树立法的权威性有赖于完善的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法的尊严,发挥法的作用,实现法的价值,通过制度来限制人的随心所欲,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治”对法的权威性的损害。

司法执法制度是法的权威性能否树立的关键,司法公正与法的权威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果说一次犯罪是污染了水流的话,那么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则是污染了水源。

西方哲人的这一比喻是形象的,更是发人深思的,它告诉人们:司法不公会带来怎样的恶果。

二、推进司法改革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根本。

当前司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没能提供应当提供的救济;公民的法律信仰阙如;司法公正未能达到必要的程度;司法未能有效遏制腐败,司法部门本身亦受到腐败的侵蚀;执行难往往使司法判决成为一纸空文。

这些不良司法现象的产生,除了各种社会外部原因以外,主要产生于司法制度本身。

因此,笔者建议应主要围绕信仰、专业、独立、公正、统一这五大目标,对有关司法制度作相应的改革。

但颇令人遗憾的是,“在缺乏理论和知识准备的情况下,许多改革所起到的常常是负面的作用。

”“我们与法制发达地区之间在司法制度上最大的差异乃是,在中国,建立在法律知识专业化和司法人员职业化基础上的司法独立还是一个正在争取的目标,维护这种独立的相关制度还远未建立,学术界与司法实务界之间还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③“司法的良窳关系着民心的向背,司法能获得人民的信赖与尊重,是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力量。

” ④因此,“只有将每一项改革建立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之上,今天的改革才不至于成为明天的改革对象。

”⑤在司法改革的方式上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切实推进人权教育,造就一群被法律重塑的新型公民。

“要特别强调司法独立不是司法者的一种特权,而是国人的一项基本人权。

独立的司法是实行法治的民主自由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求。

这种独立意味着司法功能的行使不受行政或立法部门的干涉,但并不意味着法官有权恣意妄为。

司法独立更多的是正义享受者的一项人权,而不是司法者自身的一项特权。

”⑥在强调司法改革不是司法者的“专利”,司法独立也非司法者攫取自身利益而“独舞”工具的同时,必须真正下大力气开展全民法律教育(决非行政当局“运动式”的普法教育,而是公民发自肺腑地汲取法的养分,法治规制下的政府则提供开展法律教育的平台,即做好服务工作),以期从灵魂上重塑和改造那些历来漠视法律的大多数民众(绝非贬抑,实在是现实如此!)。

要知道“真正的法治绝不仅仅在于冷冰冰的条文、威凛凛的法官、硬梆梆的警棍和空洞洞的判决,而是有一群被法律重新塑造过的新型公民,他们信仰法律,把司法独立视为天理,并愿意尽力去捍卫,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我们的司法改革成功了,才能说司法被真正‘归位’了。

”⑦2、改革法学教育制度和法官任职资格制度,大力提高法官的专业水平。

法学教育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承担着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与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有差距,法学教育的“产品”—法学人才在政治、经济、司法等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尚不尽人意。

因此,有必要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升法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从观念和制度两个层面为法学人才在各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法学教育机构与司法实务部门应是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共同体关系(正如有的学者所称法学家和求法律家同等重要,均系专家,各有所长),而不可“文人相轻”、相互攻诘贬抑,各行其是。

在法官的挑选上应当切实遵循独立、能力和正直的原则,注重被挑选对象的品德操守与业务技能,改变过去那种片面强调政治素质轻视业务素养,重使用轻培训的传统做法。

在对法官业绩的评价上,也亟需更新观念,改变过去那种论资排辈、重行政级别轻专业技能、重温驯听话轻个性飞扬(在此作褒义使用,特指刚直不阿、有创造精神,不愿随波逐流敢于面对职业带来的寂寞与孤独,实践法治精神,追求法之公平正义的法官)的旧的做法,努力为法官提供一个宽和、严谨的人文环境。

3、建立垂直的法官任免体制,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法官不应受到弹劾和降职、免职。

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特别是法院院长受制于同级领导机关是无法守好这道防线的。

因此,应下大决心建立垂直的法官任免体制,确立对法律负责的信念,确保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在人类司法的发展史上,没有哪一种法律理念像司法独立那样,推动着司法的法律化、职业化进程;也没有哪一种制度像司法独立那样,锻造着法律运作的政治空间和专业意蕴。

”⑧司法的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基石,是法院公正履行审判职能的内在要求。

为了实现司法独立的价值要求,法院和法官要具备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自上而下完善司法体制的设置,正确解决司法地方化和司法行政化等影响独立司法的现实问题,为依法独立审判提供体制保障、经济保障、法官资质保障及身份保障。

4、改进审判指导方式。

上级法院可以通过不影响下级法院独立审判的方式指导审判工作,提高司法水平。

如以讨论、讲座、会议等形式,交流司法工作经验,研讨疑难案件,提出新的法律见解,统一对审判实践的看法等等。

上级法院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还可以发布司法规则、制定司法解释、编纂案例(注意此“案例”非彼“判例”,判例更彰显法官的智慧,更耐人斟酌、考量)。

如此方可以提高基层法官的水平,并增强其独立意识,以维护司法整体的独立性。

在强调法院独立审判的同时,也应加强调查研究,与时俱进,积极稳妥地推进法官个人的独立。

过去无论是合议庭还是审判委员会,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了法官集体的智慧,殊不知,没有个体的小智慧哪来集体的大智慧,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司法个案的多姿多彩也势必要求办案法官敢于独辟蹊径,依凭自己的社会经验和司法理念作出相应的判断。

这种判断理应获得尊重,在有些地方的裁判文书改革中已公开合议庭少数人的意见,但仍觉不够,因为那些隐藏在裁判文书背后的庭务会、审判长会、审判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大多未亲历具体个案的庭审,还在对案件裁判结果施加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合议庭具体成员的意见也只记载在案卷副卷中,而该副卷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是无权阅看的。

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大多数民事案件的“两审终审”制,且规定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似乎这样规定对应了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的地位,也反映着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所审理案件的复杂性。

但从笔者十多年的法院工作经历来看,这种制度的设计有着先天的不足性,因为我国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均规定各级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从理论上笔者认为不同级别的法院在案件审判上应当是地位均衡的,不应存在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具体个案上指手画脚的现象,上级人民法院所审理的案件也未必一定比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更疑难复杂,尤其是在我国现行审级制度下,案件的分配多少有些“利益驱动”的成分(经济纠纷案件尤烈),故此,在当前上级人民法院在承办越来越多案件的同时,也就顺理成章地无力履行监督、指导下级法院审判工作的职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