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空间分布的测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

第一节空间分布的测度

区位类型的概念:分析点间的距离、一个地区内点的密度、地区间点分布与配置的特点、点型间的相关程度

区位类型的分析法

(1)概率论的方法:对理论点型进行讨论,将理论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

(2)“面积单位”的方法:面积的集合,如气候现象。

一、空间分布的类型

点状分布类型:离散的点子,如居民点、城市、学校等

线状分布类型:直线、曲线和不规则线,如道路网、输电线路、台风路径

离散区域分布类型:不连续的面状分布;如行政区、不同类型的作物分布区

注意:离散区域分布与点状分布可以互换,以研究的目的来确定

连续区域分布类型:空间上连续的点状分布,如等高线等

P

地理事物分布类型:

29

举例:城市空间分布类型

城市空间分布发展演变模式

城市空间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离散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对应于自给自足式,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缺少大中城市,没有核心结构,构不成等级系统。(a 图)

2. 极化阶段:对应于工业化兴起、工业迅速增长并成为主导产业的阶段,中心城市强化。(b 图)

3.扩散阶段:对应于工业结构高度化阶段,中心城市的轴向扩散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点轴系统形成。(c图)

4.成熟阶段(高级均衡阶段):对应于信息化与产业高技术化发展阶段,区域生产力向均衡化发展,空间结构网络化,形成点——轴——网络系统,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发达的城市化区域。(d图)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一) 最临近距离的测度

(1)顺序法

①某地区分布n 个点,以任意一点为基准点测定这一点到其它全部点的距离

②测定从基准点到区域边界的最短距离

③在测定的(n-1)个距离中选出 ≤ 的条件距离,并从小到大排列为

ih r ib r () p ,...,2,1 j r ...r r r ij i3 i2 i1=≤≤≤④列出各点的最短距离距阵

⑤计算各级最临近距离

顺序号

1 2 …j… p

第j 级邻近平均距离∑∈= I i ij j j r n 1

r

(2)区域法

1.将点分布的空间分割成k 个大小相等的齿轮状区域

2.量度各区内中点到最临近点的距离

3.从中选出满足边界条件的距离,从小到大排列。

区域法与最临近距离法的适用范围(二者所测定的最临近平均距离是相同的,高级位的平均距离不同)

达西(dacey )和顺(tung )比较区域法和最临近距离法时认为:(1)当点型分布为随机型或均等型时用区域法有效,(2)点型分布为凝聚型时,应用顺序法更为合适。

根据最邻近距离确定点状分布类型

用R (临近指数):R= E 1

r r (式中 E r 是理论的随机型的最临近平均距离, 21

E D 21r =

D 是点的密度,若R >1,均等分布;R =1,随机分布; R <1,凝聚分布

例二:中国城镇空间体系分布特征

(1)从城市的经向分布图看,

我国城市以东经110—125度内最为集中,几乎占城市总数的70%左右,其间分布了全国70%的特大城市、90%的大城市、80%的中等城市和将近一半的小城市;

东经100—110度次之,约占城市总数的20%,其中分布了全国30%的特大城市,以及少数大、中城市和较多的小城市;

而东经100度以西的广大地区,城市数量很少,仅占全国城市总数的6.4%,城市分布寥若晨星

(2)从城市的纬向分布看,

我国城市以北纬30—40度间最为集中,其间共有城市150个,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3.6%,集中了我国60%的超大城市(人口300万以上),70%的特大城市,51%的大城市,62.7%的中等城市,以及67.5%的小城市。

据计算,在这一区间内大约平均每一纬度分布有15个城市,城市间平均南北垂直距离仅约6公里;

其次是北纬20—30度地区,现有城市123个,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35.8%,集中分布了40%的小城市和部分大、中城市,平均每纬度约有12.3个城市,城市间平均南北垂直距离约8公里;

再次是北纬40—50度地区,共有城市67个,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9.5%,集中分布了我国36%的大城市和部分特大、中、小城市,平均每纬度约有6.7个城市,城市间平均南北垂直距离约

(3)当R=0时,即意味着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为0,成为聚集于一点的平面分布;R>1时,代表着各种不同的分散程度,如正四边形分布R=2.0,正六边形分布R=2.149。

(4)用R值表示点的空间分布结构图如下

我们首先根据各省区面积、城市数,计算出各省区城市的平均最邻近距离,

再据各省区核心城市按125公里、250公里、375公里、500公里四个层次划出各省区城市距核心城市分布状况,分别求出这些地域内城市间平均邻近距离

(5)分析与结论

我国各省区距核心城市125公里范围内,R值均小于1.00。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各省区(除青海,西藏外)在以核心城市为中心,125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的城市分布都是属于集聚型分布,它们均围绕各省区核心城市形成了一簇大小不等的城市群。

当距核心城市距离增大到250公里时,仅呼和浩特城市群、郑州城市群、上海(含苏、浙)城市群、福州城市群、重庆城市群、昆明城市群和乌鲁木齐城市群的R指标大于1.00,表现为集聚倾向,而其它省区以省会为中心的城市群则趋于分散。

当距核心城市距离增加到375公里时,仅有上海(含苏、浙)城市群,重庆城市群,乌鲁木齐城市群R 值小于1.00,仍表现为集聚倾向。

从我国城市分布现状看,尽管重庆城市群、乌鲁木齐城市群的R值小于1.00,但主要是由于四川盆地和北疆地区平均最近邻距离较大引起的,实际上并没有形成城市连绵区带。因此,据R值指标计算,上海(含苏、浙)已形成我国延伸最长、城市最多的城市连绵带。

例三:用点的空间分析方法,求出降雨量的变化规律,解释原因。(教材3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