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之肠道感染病毒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肠道感染细菌

微生物学:肠道感染细菌
大肠埃希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 例如O111:K58:H2。
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物质
黏附素(adhesine)
定植因子抗原(CFA) 集聚黏附菌毛(AAF) 束形成菌毛(bundle forming pili,Bfp) I型菌毛 P菌毛、Dr菌毛、 紧密粘附素(intimin) 侵袭质粒抗原(invasion plasmid antigen,Ipa)蛋白等。
致病机制:
不产生肠毒素; 侵袭和破坏肠粘膜; 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能力与质粒上携带的一系列
侵袭性基因(pInv gene)有关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
EPEC不产生肠毒索及其他外毒素,无侵袭力。
副溶血性弧菌
螺杆菌属
弯曲菌属
I.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
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G-杆菌。
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亦存在于土壤、水和腐 物中。
目前已有44个属 , 170多个种。但引起人类95 % 以上
感染的菌种却不到20个。
包括
埃希菌属 志贺菌属 沙门菌属 克雷伯菌属 变形杆菌属 肠杆菌属 沙雷菌属 耶尔森菌属
肠道感染细菌
肠道传播的细菌
1.引起腹泻的细菌
大肠埃希菌E.coli中的ETEC、 EIEC、 EPEC、EHEC、 志贺菌 Shigella 沙门菌 Salmonella(其中的非伤寒沙门菌) 霍乱弧菌 V.cholerae 艰难梭菌 Clostridium difficile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引起
耐药性变异 毒力性变异 生化反应性变异

肠道病毒教案

肠道病毒教案

赣南医学院教案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微生物学任课老师:刘志春教务处编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型别、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2.掌握轮状病毒的致病性;3.熟悉肠道病毒的种类、共同特性、COX病毒与ECHO病毒的致病性;4.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和轮状病毒的形态结构;5.了解脊髓灰质炎病毒和轮状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一)重点: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2.轮状病毒的致病性。

(二)难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机理。

(三)疑点: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

三、教学方法设计:1.利用投影和板书进行授课;2.结合生活实际及临床相关知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3.语言表达结合板书功效,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抓住关键,增强效果。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和板书五、时间安排1、复习旧课,引入新课:(2分钟)2、讲授新课:肠道病毒的种类、共同特性(5分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概述(3分钟)、生物学性状(12分钟)、致病性(18分钟)、免疫性(3分钟)、微生物学检查法(2分钟)、防治原则(8分钟)、COX病毒与ECHO病毒的致病特点(5分钟)、急性胃肠炎病毒(20分钟)3、小结及布置思考题(2分钟)六、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一)组织教学:教师登上讲台,学生起立,坐下后,环视全体同学,用无声的语言督促学生准备听课,如发生异常情况,在课前予以及时解决。

(二)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先简要复习呼吸道病毒,引入本次课内容。

(三)板书设计第27章肠道病毒一、分类二、共同特征第一节脊髓灰质炎病毒概述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形态、基因组及功能、病毒蛋白(二)培养特性(三)抗原组成及血清型(四)抵抗力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二)致病过程(示意图)(三)临床表现隐性感染、显性感染(轻型、无菌性脑膜炎、麻痹型)(四)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一)病毒分离与鉴定(二)血清学试验(三)快速诊断四、防治原则(一)主动免疫salk疫苗和sabin疫苗(二)被动免疫第二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一)致病特点(二)致病类型第28章急性胃肠炎病毒第一节轮状病毒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结构(如图)(二)分型(三)病毒培养(四)抵抗力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七、小结:本堂课主要讲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防治原则,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常见病原性细菌(肠道杆菌)

医学微生物—常见病原性细菌(肠道杆菌)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肠道杆菌——志贺菌属
⒈掌握志贺菌属 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⒉熟悉志贺菌属 的生物学特征。 ⒊了解志贺菌属 的微生物检查方法。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志贺菌属
临床病例: 王某,女,18岁。一天前发热38℃,腹痛、腹泻,
水样便。现腹痛加剧,3 便检:镜下满视野白细胞。血液检查:血白细胞为
15000/mm3,中性粒细胞90%。请问: 根据症状初步诊断是什么?
➢ 内毒素肠壁通透性↑内毒素吸收↑ 发热、神志障碍、中 毒性休克等;
➢ 内毒素肠粘膜炎症、溃疡、出血脓血粘液便; ➢ 内毒素肠壁植物神经肠功能紊乱腹痛、里急后重。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⒉所致疾病 —细菌性痢疾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径 临床类型: 急性菌痢:起病急、病程短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沙门菌属
临床病例: 患者,男,20岁。腹泻8天,大便每天5-6次,偶尔
有粘液和血丝,伴食欲差。之后持续高热,表情冷漠。 体检:肝脏右肋下2cm,脾脏左肋下1cm,躯干腹侧
可见散在的,压之退色的淡红色皮疹。血液检查:白细 胞数量减少。
问题: 你的初步诊断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需要进一步进行的检查是什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志贺菌属
志贺菌属细菌又称痢疾杆菌,是人类细菌性 痢疾的病原菌。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 见病,主要流行于发展中 国家,全世界年病例数超过2亿例,其中500万例需住 院治疗,年死亡病例达65万例。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志贺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杆菌。无鞭毛,有菌毛。
志贺菌,革染,×1000
鼠伤寒沙门菌 革染,×1000
鼠伤寒沙门菌 电镜,×20000

医学微生物学之肠道感染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之肠道感染细菌

❖ 抵抗力弱,对热、酸敏感,粪便标本立即送检;
对抗生素敏感, 但易形成抗药性。
整理课件
22
整理课件
2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 侵袭力(invasion plasmid antigen,IPa)
❖ 内毒素(主要因素) ①发热,中毒性休克; ②破坏肠粘膜—脓血粘液便; ③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腹痛、里急后重。
肠腔.编码毒素的基因位于噬菌体上,可缺失
而不产生。
http://www.xa sg120.c om /fkzl/ http://www.xa sg120.c om /fkzl/lc / /fkzl/wy / /fkzl/y d/ http://www.xa sg120.c om /fkzl/ zgj l/ http://www.xa sg120.c om /fuke / /fuke/fujiany an/ /fuke/gjy / /fuke/ndy / /fuke/pqy / /fuke/y dy / /fuke/zigongneimoy an/ http://www.xa sg120.c om /gongj ing/ http://www.xa sg120.c om /gongj ing/fe ida / http://www.xa sg120.c om /gongj ing/gongj inga i/ http://www.xa sg120.c om /gongj ing/m ila n/ http://www.xa sg120.c om /gongj ing/xirou/ /gongjing/y anzheng/ http://www.xa sg120.c om /j bzs/ /jhsy / /jhsy /gwy / /jhsy /jiancha/ /jhsy /shanghuanquhuan/ /jhsy /wtrl/ /jhsy /wutongy inchan/ /jhsy /y aoliu/ /jry uy ue/ http://www.xa sg120.c om /we ic hua ngfuke / /y y hj/ http://www.xa sg120.c om /zhe ngxing/c nm xf/ /zhengxing/xy c zx/ /zhengxing/y djss/ /zhengxing/y dzx/

医学中的肠道微生物组

医学中的肠道微生物组

医学中的肠道微生物组肠道微生物组是指居住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极为重要,涉及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代谢等多个方面。

肠道微生物组的重要性肠道微生物组的数量和种类,会因生理、环境、饮食等诸多因素而发生变化,但是对肠道微生物组的构成进行维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肠道微生物组对于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肠道微生物组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调节免疫反应和维持肠道中的免疫平衡。

肠道中的微生物与宿主共同维持关键性免疫细胞和因子的数量和/或活性的平衡,从而维持免疫稳态。

同时,肠道中的微生物也会直接产生抗菌作用,对抗病原微生物在肠道中的繁殖,避免其感染宿主。

其次,肠道微生物组还在人体的代谢和消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能参与人体主要营养素的吸收和代谢,如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尤其是纤维素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肠道微生物组还能维持肠道内的酸碱平衡、产生维生素等有益物质,对于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组与多种疾病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组与多种疾病的发展和治疗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 肠胃疾病:肠道微生物组的失调与肠胃相关的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腹泻等密切相关。

采用私人定制的肠道微生物组调理方案,是恢复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2. 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微生物组对于免疫系统的稳定和正常免疫功能的调理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都与肠道微生物组失调有关联。

3. 代谢疾病: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与肠道微生物组的失调也有密切关系。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失常会引起人体内炎症水平的增加,进而导致代谢调节失常,诱发代谢疾病。

肠道微生物组的管理方式为了保证肠道微生物组的健康和稳定,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管理措施,以保持肠道微生物组的平衡和稳定。

1. 饮食:饮食是影响肠道微生物组的最快途径。

肠道病毒-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肠道病毒-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三、肠道病毒71型
肠道病毒71型(EV71)是1969年首次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 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多次EV71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流行。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结构 病毒颗粒为典型的小RNA病毒颗粒。在体外细胞培养时,EV71存在空心(empty, E)和实心(full,F)两种病毒颗粒,E颗粒为空心的缺陷结构,F颗粒是实心的成 熟病毒颗粒。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1. 基本性状 球形颗粒,直径22~30 nm 衣壳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肠道病毒结构模式图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小RNA病毒,单股正链RNA(感染性核酸)
肠道病毒基因组结构模式图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2. 多数能在易感细胞中增殖, 迅速产生CPE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人肠道病毒种类与相应血清型别(2016年)
病毒种 甲种肠道病毒(EV-A) 乙种肠道病毒(EV-B) 丙种肠道病毒(EV-C) 丁种肠道病毒(EV-D)
病毒血清型
Coxsackievirus(CV)-A2-A8, CV-A10, CV-A12, CV-A14, CV-A16; Enterovirus ( EV) -A71, EV-A76, EV-A89-A92, EV-A114, EV-A119, EV-A120, EV-A121
EV71所致的细胞病变效应(×200,彭宜红教授提供)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3.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4.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5. 病毒虽经肠道感染,却引起多种肠道外的感染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7-肠道杆菌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7-肠道杆菌

医学微生物习题第9章肠道杆菌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Vi抗原2.肥达反应3.S-R变异4.不耐热肠毒素二.填空题1.肠道杆菌是一群生物学形状相似的有动力或无动力的革兰染色无芽胞杆菌, 随排出体外。

2.大多数肠道杆菌是菌群的成员, 在特定条件下也可引起疾病, 故称为 .3.肠道杆菌中的多数非致病菌能迅速分解 ,而大多数致病菌与之相反 ,故此项生化反应可作为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的试验 .4.肠道杆菌的抗原构造主要是抗原、抗原和荚膜(K)抗原 .5.肠道杆菌H抗原为鞭毛蛋白 ,不耐热,℃24h才被破坏 , min即被破坏 ,细菌失去鞭毛后 ,H抗原消失 ,菌体抗原为露 ,称细菌的H-O变异 .6.伤寒杆菌死亡后释放的内毒素可使宿主体温 ,血循环中白细胞数 .7.Vi抗原与有关 ,含Vi抗原的菌株比Vi抗原的菌株对小鼠毒力强 .8.大多数志贺菌不分解乳糖 ,只有志贺菌呈乳糖 .9. 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时有重要意义 .10.IMViC试验是指、、、 .11.肠道杆菌抗原主要有、和 .12.大肠杆菌为正常菌群成员 ,但当侵犯组织时可引起化脓性感染 .引起肠内感染的大肠杆菌主要有、、、 .13.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有、 .14.伤寒杆菌免疫以为主 .肠热症后可获得 .15.疑似肠热症病人做病原体分离培养采取标本时 ,发病1~2周取 ,2~3周可采取、或 .16.志贺菌属的细菌通常称为,是引起的病原菌 .按生化反应不同分为、、、四群 .其致病因素主要有、 ,某些菌株还可产生毒性很强的 .17.分离肠道杆菌一般选用、培养基 .三.单选题1.关于肠道杆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所有肠道杆菌都不形成芽胞;B.肠道杆菌都为Gˉ杆菌;C.肠道杆菌中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D. 肠道杆菌中非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E. 肠道杆菌中少数致病菌可迟缓分解乳糖2.肠道杆菌不具有的一种抗原是A.M抗原;B.H抗原;C.O抗原;D.K抗原;E.Vi抗原3.伤寒杆菌Vi抗原变异属于A.毒力变异;B.耐药性变异;C.菌落变异;D.形态排列变异;E.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变异4.初步鉴定肠道致病菌与非肠道菌常用的试验是A.IMViC试验;B.甘露醇分解试验;C.乳糖发酵试验;D.胆汁溶菌试验;E.葡萄糖发酵试验5.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O血清型是A.O6;B.O25;C.O157;D.O111;E.O1586.我国城市水饮用卫生标准是A.每1000ml水中不得超过3个大肠菌群;B. 每1000ml水中不得超过10个大肠菌群C.每100ml水中不得超过5个大肠菌群;D. 每100ml水中不得超过30个大肠菌群;E.每500ml水中不得超过3个大肠菌群7.我国卫生标准规定: 瓶装汽水、果汁等饮料每100ml中大肠杆菌不得超过A.3个;B.5个;C.10;D.50;E.1008.引起肠道疾病的无动力细菌是A.沙门菌; B.霍乱弧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痢疾杆菌; E.肠产毒性大肠杆菌9.志贺菌的抗感染免疫在消化道粘膜表面主要的抗体类型是A.IgM;B.IgG;C.IgD;D.分泌型IgA;E.IgE10.可迟缓发酵乳糖的志贺菌A.福氏志贺菌;B.宋内志贺菌;C.鲍氏志贺菌;D.痢疾志贺菌;E.B群志贺菌Y变种11.初步将志贺菌从肠道杆菌中鉴别出来的生化反应方法是A.培养基中加亚碲酸钾;B.菊糖发酵试验;C.尿素分解试验;D.胆汁溶解试验;E.半固体双糖含铁培养基接种试验12.伤寒杆菌破溃后释出内毒素使A.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B.体温不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C. 体温不变,外周血白细胞降低; D. 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数下降; E.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不变13.目前筛查伤寒带菌者的方法是检测血清的A.O抗体;B.H抗体;C.K抗体;D.Vi抗体;E.O加Vi抗体14.肠热症发热一周内, 检出伤寒沙门菌最高阳性率的方法是A.血培养;B.尿培养;C.便培养;D.痰培养;E.胆汁培养15.肥达反应阳性开始于病程的A.第1周;B.第2周;C.第3周;D.第4周;E. 第5周16.伤寒病人进行粪便培养致病菌的最好时期是A.潜伏期末;B.发病1~4天;C. 发病5~10天;D. 发病2~3天;E. 发病4周之后17.肥达反应有诊断价值的抗体效价, 通常是A.O凝集价≥1:40, H凝集价≥1:40;B.O凝集价≥1:80, H凝集价≥1:160;C.O凝集价≥1:40, H凝集价≥1:160;D.O凝集价≥1:160, H凝集价≥1:80;E.O凝集价≥1:80, H凝集价≥1:8018.关于大肠杆菌, 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B.有鞭毛能运动;C.所有大肠杆菌均是条件致病菌;D.在卫生细菌学中有重要意义;E.是泌尿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19.伤寒杆菌Vi抗体的检查可用于A.早期诊断;B.判断预后;C.检查免疫力;D.调查带菌者;E.以上都不是20.关于伤寒杆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有O ,H ,Vi抗原;B.主要引起细胞免疫;C.可用免役血清鉴定菌型;D.有鞭毛;E.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21.下列肠道致病菌的特征错误的是A.革兰阴性杆菌;B.在SS琼脂上为无色半透明菌落;C.除少数外均不分解乳糖;D.抗原构造复杂 ,均有H ,O抗原;E.可用免疫血清鉴别型别22.伤寒的并发症肠穿孔和肠出血常发生在A.病程第一周;B.病程第二周;C.病程第二周至第三周;D.病程第三周;E.病程第四周23.肥达反应的原理是A.凝集反应 ,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B.凝集反应 ,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C.间接凝集反应;D.协同凝集反应;E.沉淀反应24.29岁女性 ,发热1周 ,食欲不振、乏力、腹胀、腹泻、脾肿大 .外周血白细胞偏低 ,起病后曾服退热药及磺胺药 ,发热仍不退 ,临床怀疑为伤寒病 .为进一步确诊 ,首选应做的检查是A.肥达反应;B.血培养;C.尿培养;D.粪便培养;E.骨髓培养问答题1.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致病机制与菌株关系是什么?2.常见的沙门菌有哪些?致病因素如何?可致哪些疾病?1.简述大肠杆菌的致病特点 .2.什么是肥达反应?有何意义?分析结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医学微生物习题第9章肠道杆菌测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答案1.Vi抗原:又称毒力抗原,在新分离的伤寒杆菌和丙型副伤寒杆菌具有此抗原。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摘要肠道病毒可引发多种感染,并且发病以综合症出现,一种综合症可有不同病毒所引起,同一种病毒可以导致不同综合症是肠道病毒感染的普遍现象。

目前除脊髓灰质炎外,尚无疫苗可供预防,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之一。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一口或呼吸道传播,所以对肠道病毒感染作出准确、及时的诊断是非常必要的。

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小RNA病毒科,有67个血清型。

人类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埃可病毒(Echo)、甲型肝炎病毒以及新型病毒。

目前常用的检测肠道病毒的方法有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一些新型方法也使得肠道病毒的检测快速化与准确化。

关键词肠道病毒/诊断/分类1 肠道病毒形态特点肠道病毒是球形、无包膜、核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

肠病毒属病毒粒子在酸性pH下稳定,在病毒制品中可观察到空衣壳,有时可观察到少量(1%)的重颗粒。

基因组编码单一的VPg蛋白,但不编码L蛋白。

不同肠道病毒及肠道病毒与鼻病毒间整个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大于50%,一种肠道病毒不同株之间整个核苷酸序列的一致性大于75%。

病毒主要在肠道细胞中复制,也能在神经、肌肉和其它一些组织中复制。

大多数病毒感染无明显症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包括轻微脑膜炎、脑炎、肌炎、心肌炎和结缔组织炎。

耐酸和脂溶剂,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在污水和粪便中活数月。

2肠道病毒的分类2.1脊髓灰质炎病毒此病症的典型临床经过六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残留麻痹)。

感染期间患者表现为低热及咽痛、咳嗽、腹泻、不安、嗜睡、多汗、脑膜刺激症、肌肉疼痛、皮肤感觉过敏,突发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症状,最后多遗留下终生残疾。

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患者的粪便或口腔分泌物传染。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宿主,长期携带病毒的情况(例如无症状,但仍持续排出病毒长达6个月以上)很罕见。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概述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杆状革兰氏阴性菌的一种。

这一科菌是许多病原菌的重要成员,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致病性鲍曼不动杆菌等。

肠杆菌科菌还可以在医院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肠杆菌科中分离出的细菌通常具有类似的表型和基因组学,其中包括特殊的粘附因子和毒素。

肠杆菌科菌是通常生活在动物和人体内肠道内的一类细菌。

一个人的肠内生态系统通常由自身宿主免疫系统和居住在肠道内的微生物组成。

肠内微生物群落(肠道菌群)是肠道内大约400种细菌群落的总称。

大肠杆菌和其他肠道菌株是正常肠道菌群的重要成分,它们可以分解食物并生成维生素和其他重要物质,同时还可以抑制潜在的病原体。

分类肠杆菌科菌包括24个属和近200种细菌,其中大多数为人和动物病原体。

这些属包括:Escherichia、Salmonella、Klebsiella、Citrobacter、Erwinia、Enterobacter、Hafnia、Morganella、Proteus、Providencia、Serratia、Shigella、Yersinia等。

这些菌株的生态系统是复杂的,各种菌株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许多肠杆菌属菌株都是优良的益生菌,可以帮助人体对抗潜在的病原菌,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有些菌株也可能是病原体,可以引起感染和疾病。

特征肠杆菌科菌通常是革兰氏阴性的、非芽孢形成的杆状菌,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胞内和胞外的纤毛;•有专门的表面粘附结构,如菌毛和赖氨酸胶囊;•具有多种代谢途径和酶的活性,包括糖、酒精、氨基酸、脂肪酸等代谢途径;•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包括温度、pH值、氧气含量等不同的生理条件;•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包括肠毒素、细胞外蛋白酶和溶血素等。

病原性与疾病许多肠杆菌科菌株都是潜在的病原体,其中一些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

各个菌属所引起的病症、感染路径和病原生物学特征都不一样,但都具有类似的生理和生化特征。

医学微生物学之肠道感染病毒PPT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之肠道感染病毒PPT课件

03
肠道感染病毒的致病机制
肠道感染病毒对肠道黏膜的损伤
肠道黏膜损伤机制
肠道感染病毒通过吸附和侵入肠道上 皮细胞,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导致肠 道通透性增加,使肠道内的细菌和毒 素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感染。
细胞病变效应
肠道感染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过程中, 可引起细胞病变效应,导致细胞死亡 和组织损伤。
肠道感染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
免疫抑制
肠道感染病毒可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 ,使机体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
炎症反应
肠道感染病毒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道炎症和肠道外并发 症的发生。
肠道感染病毒与其他病原体的协同作用
细菌协同感染
肠道感染病毒可与肠道内的细菌共同作用,导致更严重的肠道感染和全身性感 染。
混合感染
肠道感染病毒与其他病原体如细菌、寄生虫等的混合感染,可相互促进,加重 病情。
04
肠道感染病毒的诊断与检测
临床诊断方法
80%
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是否有腹泻、腹痛、发 热等症状,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 和持续时间。
100%
体征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 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腹部是否 有压痛、反跳痛等症状。
80%
粪便检查
通过收集患者的粪便样本,进行 显微镜检查和培养,以确定是否 存在肠道感染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之肠道感染病毒 ppt课件

CONTENCT

• 肠道感染病毒概述 • 肠道感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肠道感染病毒的致病机制 • 肠道感染病毒的诊断与检测 • 肠道感染病毒的治疗与预防 • 肠道感染病毒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肠道感染病毒概述
肠道感染病毒的定义与分类

肠道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肠道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肠道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伦理教授冬去春来,随着季节的变化,气温逐渐回升变暖,尤其是进入夏季,则天气炎热,如此的自然环境变化,在有利于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中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春夏季节期间,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较冬季为高。

如何做好春夏季肠道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则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一、春夏季节肠道感染性疾病的特点:1、多有诱因: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往往有着各种不同的诱因,如进食变质食物(冰箱内过夜的剩饭菜、过期变质食品等)、进食生冷食物(未清洗干净的生瓜果菜等)、受凉(夜间睡觉开空调未注意保暖等)。

2、起病急:肠道感染性疾病大多数均为急性起病,少数病人呈慢性经过(如慢性细菌性痢疾等)。

3、临床表现以腹泻、呕吐症状为主,有时可伴有发热、腹痛等,严重可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4、病程较短:肠道感染性疾病通常病程较短(平均3~7天)但若合并有严重并发症者则病程相对较长。

二、春夏季肠道感染性疾病好发的原因:1、细菌繁殖生存能力增强,气温回升变暖有利于自然环境中的细菌生存和繁殖,其致病性也增强。

2、食品易于变质:气温变暖使食物易于变质,而变质的食品往往又成为细菌繁殖的极好的培养基,进食此类变质食品则可导致发病。

3、生活习惯发生改变:随着天气逐渐炎热,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好喜欢凉爽,喜食生冷食物,喜饮水降温等,也为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4、机体免疫力下降: 天气炎热使人们白天工作时水分丢失过多,夜间睡眠质量下降,得不到较充分的休息,同时为弥补出汗等所致较大量体液丢失,需大量饮用水分,可稀释胃内胃酸,使胃酸的防御作用减弱,从而有利于进入消化道的细菌生存繁殖而致病。

三、春夏季常见肠道感染性疾病:(一)急性肠炎或急性胃肠炎1、诱因:进食被致病细菌污染的变质食物、生冷食品及饮水、饮料等,常见致病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

微生物学:C26 肠道病毒

微生物学:C26 肠道病毒

小儿秋季腹泻与霍乱的区别
比较项 小儿秋季腹泻
霍乱
病原体
感染途径
流行季节
易感人群
主要致病 因素
主要临床 表现
临床治疗
第26章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是经消化道感染,在肠道中复制增殖, 但引起的主要疾病却在肠道外的一大 类病毒。
归属于小RNA病毒科,共72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3个型) 柯萨奇病毒(CoxV)(29个型) 埃可病毒(ECHOV)(32个型) 新型肠道病毒(EV)(4个型) 鼻V和甲型肝炎病毒也是肠道病毒
3. 分组和分型
根据VP6分为A~G7个组,A组还可分为4个 亚组,14个G血清型(VP7血清型),19个P血 清型(VP4血清型)
4. 抵抗力——较强
在粪便中存活数天至数周; 耐乙醚、酸、碱和反复冻融; 室温下相对稳定,56℃30min可被灭活; 消毒剂敏感,95%乙醇是最有效的灭活剂。
感染 CV B3的细胞
3. 抵抗力——较强
在污水或粪便可存活数月 耐酸(pH3.0-5.0作用1-3h保持稳定) 耐蛋白酶和胆汁作用 对乙醚、热和去垢剂有一定抗性
4. 临床感染特点
主要经粪-口传播,幼儿多发。 多为隐性感染,少数显性感染。 胃肠道疾病少见,常引起多种肠外感染性
疾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myelitis PV)
简称脊灰病毒,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V主要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
致驰缓性肢体麻痹 患者以小儿多见
(又称小儿麻痹症) WHO已将其列为第二 个全球消灭的V感染性 疾病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结构(同共性) 基因组与编码蛋白
+ssRNA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蛋白 衣壳表面的结构蛋白VP1~3带有可

微生物学中的常见病原微生物与传播途径

微生物学中的常见病原微生物与传播途径

微生物学中的常见病原微生物与传播途径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的学科,而病原微生物则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在微生物学中,了解常见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播途径对于防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微生物学中的常见病原微生物以及其传播途径进行介绍。

一、细菌病原微生物与传播途径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常见的细菌病原微生物包括沙门菌、大肠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引起疾病。

1. 空气传播:结核分枝杆菌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易导致肺结核的发生。

此外,百日咳病原菌百日咳杆菌也可通过空气传播,引发呼吸道感染。

2. 食物传播:沙门菌和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通过食物传播的细菌病原微生物。

未经充分加热或受到污染的食物,如生肉、蔬菜和饮用水中存在这些细菌,摄入后可引起胃肠道感染。

3. 接触传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表面和环境中的细菌,通过皮肤接触感染易导致疖、脓皮病等感染。

二、病毒病原微生物与传播途径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微生物,它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

常见的病毒病原微生物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它们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传播疾病。

1. 空气传播:流感病毒是一种以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门径的病毒,通过空气中飞沫和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会释放到周围环境中,他人通过吸入病毒来感染。

2. 血液传播: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乙肝病毒通过血液、暴露在感染者的其他体液中的粘膜或皮肤损伤引起感染。

而艾滋病病毒则可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以及共用注射器等途径感染。

3. 粪口传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通过粪口传播引起胃肠道感染。

这些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中,在不洁的环境中,如污染的食物、饮用水中传播。

三、真菌和寄生虫病原微生物与传播途径真菌和寄生虫是另外两类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病原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寄生虫病原微生物有疟原虫、蛔虫等。

期末总结-医学微生物学-肠道病毒

期末总结-医学微生物学-肠道病毒
道内复制、引起人类相关疾病的胃肠道感染病毒;
引起症状主要在肠外
属于小 RNA 病毒科下的肠道病毒属,是一类生物学性状相似、病毒颗粒非常小的+ssRNA
病毒,主要是肠道病毒属甲-丁种感染人类
迄今发现 100 多种不同血清型的人肠道病毒,主要有脊髓灰质炎病毒、科萨奇病毒和埃
引起大流行,重症率和死亡率高于前者;好发于 6 个月至 3 岁儿
童,主要是手、足、臀部皮肤的皮疹和舌黏膜水疱疹等,可伴发
热;以夏季多见
无菌性脑膜炎:几乎所有肠道病毒都与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和轻
瘫有关,但多由柯萨奇 B 组和柯萨奇 A7、柯萨奇 A9 引起;病人
先出现发热、头痛和全身不适,然后出现颈项强直和脑膜刺激症
致 病 致 病 受体分布广泛,包括神经系统、心、肺、胰、黏膜、皮肤等;肠
性 与 性 道中增殖,引起肠道症状少;不同病毒引起相同疾病,同型病毒
免疫
可引起几种不同疾病(详见表 26-2)

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柯萨奇病毒 B 组(CVB)是最常见的病
原体,引起成人和儿童原发性心肌病。在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

巴组织器官内增殖,释放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扩散到靶组织
(非神经组织)中再次增殖并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少
数感染者,病毒科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脑干和脑膜等;其受体是 ICAM 中的 CD155 分子,分布于人脊髓
前角细胞、背神经根细胞、运动神经元、骨骼肌细胞和淋巴细胞;
人的心肌组织中均可查到其基因组。CVB 的 2APRO 可破坏肌养蛋
白而导致扩张型心肌病;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死亡率高;其机制
可能是通过直接作用和免疫病理机制引起心肌细胞损伤,部分病

肠道感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

肠道感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

肠道感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一级标题:肠道感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肠道感染病是指由各种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消化道感染,包括腹泻、呕吐以及腹部不适等症状。

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高发性和传染性,对人类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预防和控制肠道感染病,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至关重要。

1.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是了解和评估肠道感染疾病的流行程度和原因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调查方法包括回顾性问卷调查、前瞻性队列调查和案例对照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患者与非患者之间食物、饮水、环境接触等方面的信息,为确定致病因素提供依据。

2. 常见肠道感染疾病肠道感染常见的细菌有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以及霍乱弧菌等;常见的病毒有诺如病毒、轮状病毒以及腺病毒等。

这些病原体常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引发胃肠道感染。

此外,寄生虫和真菌等也可能导致肠道感染。

3. 感染传播途径肠道感染主要通过经口途径传播。

一般而言,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是最常见的途径。

其他传播方式包括接触受污染的物体、空气飞沫传播以及接触感染者直接排泄物等。

4. 流行病学特征肠道感染疾病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流行病学特征:4.1 高发性与季节性肠道感染具有高发性和季节性,尤其在人群密集且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为突出。

例如,在婴幼儿园、学校和医院等环境中易爆发聚集性感染。

4.2 年龄和免疫状态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肠道感染存在不同的易感性,婴幼儿和老年人往往更容易受到感染。

此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例如HIV/AIDS患者)也较易感染。

4.3 高风险职业和活动一些职业和活动使得人们接触感染源的机会更多,从而增加了肠道感染的发生风险。

例如,农民、厨师以及医护人员等可能因为长时间暴露于致病微生物环境中而容易感染。

二级标题:肠道感染病的预防肠道感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但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发生率并保障公众健康。

1.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抵御各种肠道疾病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源: 患者或无症状带毒者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易感者: 4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得病,1~5 岁小儿发病者最多。近年来,小儿普遍 服用疫苗,故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
感染特征: 1、病毒在肠道中增殖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 2、不同肠道病毒可引起相同临床综合征,同
一种病毒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疾病;
3、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亦可通过呼吸道; 4、感染过程中形成病毒血症
主要疾病类型: 1、脊髓灰质炎 2、无菌性脑膜炎、脑炎 3、疱疹性咽峡炎 4、手足口病 5、流行性胸痛 6、心肌炎和心包炎 7、眼病(70型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潜伏期一般为7~14日。按症状轻重及有 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 痪型及瘫痪型。
无瘫痪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 经系统,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颈背强 直、肌痉挛、皮肤感觉过敏等。脑脊液 检查结果符合无菌性脑膜炎改变,压力 增高。
瘫痪型 : 约占感染者的0.1~2%,其特 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再加 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 变,导致肌肉瘫痪,
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血清中最 早出现特异性IgM,2周后出现IgG和IgA。 保护性中和抗体,可维持终身。病后对 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二次发病者罕 见。
肠道感染病毒
种类多:小RNA病毒科:人类肠道病毒 呼肠病毒科: 轮状病毒属 肠道腺病毒 杯状病毒 星状病毒
第一节 肠道病毒
包括:
脊髓灰质炎病毒(1,2,3型) 柯萨奇病毒(A,B组)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抗原性都不一样,目前共有67个血 清型,D、C抗原为型特异性抗原;
➢肠道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
免疫性: 感染后产生型特异性抗体IgM,IgG
和SIgA,对同型有保护作用,其中SIgA 最重要
微生物学检查: 1、检测病毒或病毒抗原 2、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RT-PCR) 3、细胞培养------非临床常用方法
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严密消毒可能污染的物品; 2、治疗主要及时输液,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口服减毒活疫苗 :各加服Ⅰ、Ⅱ、Ⅲ型 三价糖丸1粒,每次间隔1个月。以凉开 水送服;切忌用热水,以免将病毒杀死 而失败。4足岁时加强免疫。服完后,免 疫力基本可维持终生。
缺点:VAPP
脊髓灰质炎死活苗的比较

疫苗


活疫苗
( OPV)
死 疫 苗 ( IPV)
接种方法 口服糖丸
肌肉注射
抗体产生 血清抗体、分泌抗体 血清抗体
细胞免疫 间接免疫
稳定性 付作用
有 能通过接种者粪便 排毒免疫更多人群
差 ,不 易 保 存
极少数引起疫苗相关 脊髓灰质炎
无 无
易保存 无
免疫效果 更好

第2节 轮状病毒
1、双链RNA病毒(分节段基因),双层衣壳, 无包膜;
2、共11个基因片段,分别编码6个结构蛋 白和5个非结构蛋白
质失衡; 3、特异性减毒活疫苗正在研究中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人类轮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及免疫性
2. 简述肠道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3. 试述肠道病毒所致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疾病。 4. 解释轮状病毒
3、VP7、VP4为重要的中和抗原;
4、根据内衣壳VP6的抗原性,轮状病毒可 分7个组,A~~C组HRV可致人类腹泻;
5、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耐酸碱 (PH3.5~~10)
轮状病毒
×150000
A组HRV致病特点:(一般为自限性) ①6月~2岁婴幼儿; ②粪-口途径; ③秋冬季多见; ④严重胃肠炎(秋冬季腹泻)
隐性感染(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 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 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 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 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 和抗体。
顿挫型(轻型):约占4~8%,病毒侵 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 性,可出现①上呼吸道炎症状,如不同 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后壁 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②胃肠 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 部不适等;③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 酸痛等。症状持续1~3日,迅速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