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教案内含课堂练习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09418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5.png)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孟子见梁襄王》全文;(2)能够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3)能够概括梁襄王的提问及孟子的回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复述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3)学会运用孟子仁政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思想的智慧与魅力;(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孟子见梁襄王》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3. 运用孟子仁政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三、教学难点1.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2. 结合现实问题,深入剖析孟子的仁政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时代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孟子的语言风格;(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举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孟子仁政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5. 课堂实践:(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孟子仁政思想的感悟;(2)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仁政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孟子见梁襄王》;2. 结合自己的生活,运用孟子仁政思想分析一个问题,并写成短文;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与应用。
3. 学习效果评估: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认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ab3a7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e.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孟子见梁襄王》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和他的政治主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文章进行逐句解析,理解孟子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传承儒家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孟子见梁襄王》的文章内容。
(2)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和他的政治主张。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文本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孟子思想体系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孟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章内容。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堂分享。
4.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逐句解析,理解孟子的观点。
(2)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孟子观点的合理性。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孟子见梁襄王》。
2. 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3. 选取一个与孟子观点相关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情况的评价。
2.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价。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古代法庭的场景。
(2)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孟子的辩论技巧。
2.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e54b1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04.png)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孟子见梁襄王》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孟子见梁襄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3)掌握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如仁政、王道、民为贵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孟子论证的方法和技巧,如比喻、举例、引经据典等;(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仁爱之心和忠诚精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2)理解孟子主张的仁政和王道,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3)学会在面对困境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1. 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2.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 孟子论证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孟子文中较为深奥的思想内涵;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3. 对孟子观点的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孟子》的相关内容,了解孟子的地位和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遇到问题互相讨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难点,分析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孟子论证的方法和技巧,如比喻、举例、引经据典等,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孟子的仁政和王道观念,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为人民服务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孟子见梁襄王》全文;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孟子论证的方法和技巧,写一篇短文;3. 思考孟子主张的仁政和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考能力。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e1051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08.png)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孟子见梁襄王》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孟子见梁襄王”、“王曰”、“孟子对曰”等;(3)掌握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如仁政、王道、性善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分析孟子论证的逻辑结构和说服技巧;(3)运用文本解读,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仁爱之心和忠诚精神,培养爱国情怀;(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追求真理和善政;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的阐述;3. 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2. 孟子论证逻辑结构和说服技巧的把握;3. 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实际运用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孟子见梁襄王》;2.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和对儒家学派的贡献;(2)阐述《孟子见梁襄王》在儒家经典中的重要地位;(3)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语气和情感;(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问题可以与同桌或小组成员讨论;(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完善自己的观点。
4. 文本解读:(1)让学生分析孟子论证的逻辑结构和说服技巧;(2)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关键信息,进行批判性解读;(3)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2)强调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
《孟子见梁襄王》课堂实录
![《孟子见梁襄王》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de26159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9.png)
《孟子见梁襄王》课堂实录师: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孟子曾坚持不懈的向各个诸侯国宣扬着自己的仁政思想,并且给国君提出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大家回忆一下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提出了怎样的方案?生:齐声答道保民而王师: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他设计出怎样的方案呢?生:齐声道与民同乐师:很好,这些都是仁政思想的详细体现,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短文《孟子见梁襄王》一起看看他又提出了怎样的方案?大家把书翻开做好预备,咱们先把文章齐读一边。
孟子见梁襄王一二生:齐读文章师:黑板上写出需要留意的字音,并加以强调。
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各人用自己的方式来读这篇文章。
(关于用自己的方式来读文章,在以前的课堂上给同学做过解释,你可以大呼小叫的读,可以鬼哭狼嚎般的读,可以厚颜无耻的读,把自己心中淤积下来的那种愤恨全发泄出来,要让魔鬼的宫殿在地下动摇,以达到一种爽的境界)五分钟之后师:文章比较简短,想必大家对内容已有大致了解了。
咱们先来看标题中的这个梁襄王他是何许人也?部分同学读下面注释师:史料上有一句话对这个人的一生进行了概括说他是一生无所作为的平凡之君。
可以说他为国家的统一、富强昌盛没做出多少贡献。
那大家知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同学在下面注释中看到他是梁惠王的儿子。
师:梁惠王这个人大家熟识吗?同学摇头表示不知道(个别同学在下面喊道不熟悉、没见过)师:我们在高一时学过孟子的一篇文章叫《寡人之于国也》大家有没有印象?生:各种反应,表示学过这篇文章。
师:在这篇文章中孟子劝说的对象是谁?生:部分同学说道梁惠王师:对,梁惠王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国君他治理国家尽心尽责。
盼望自己的国家强于别国,曾向当时的理论专家孟子虚心请教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雄伟蓝图的宏大设计师孟子以他天才般的想像构造出了一个和谐的小康社会。
今日他的儿子子承父业乐此不疲的又来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这一问题。
请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这篇文章所记叙的两人之间的对话是不是现场直播?生:笑着说不是直播是转播。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83506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2.png)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孟子见梁襄王》的经典段落。
(2)能够分析并解读孟子的思想观点。
(3)能够运用文中的哲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孟子的说服技巧和论证方法。
(3)通过思考练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仁义的重要性。
(2)培养谦虚、宽容的待人态度。
(3)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经典段落和名言警句。
2. 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2. 孟子思想观点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课文内容、经典段落和名言警句。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准备练习题和思考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孟子及其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孟子见梁襄王》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孟子的说服技巧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和名言警句,解释其内涵和现实意义。
5. 思考练习:布置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经典段落,深入研究相关背景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8. 板书设计:《孟子见梁襄王》经典段落:名言警句:9. 课后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b4fbd4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f.png)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孟子见梁襄王》全文;(2)能够分析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其对现实的意义;(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3)学会提炼文本观点,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教学重点1. 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其对现实的意义;2. 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 文本观点的提炼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孟子思想观点的理解和运用;2. 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分析;3. 文本观点的提炼和论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2)分析孟子观点的现实意义;(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孟子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2)强调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其对现实的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孟子见梁襄王》全文;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孟子观点写一篇短文;3. 深入阅读《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孟子思想的完整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思维发展: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孟子思想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孟子见梁襄王语文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e157a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5.png)
《孟子见梁襄王》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背景和内容。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提高阅读和理解古文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分析文中的论证和表达方式。
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思考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孟子见梁襄王》是《孟子》一书中的重要篇章,讲述了孟子与梁襄王的对话。
通过孟子与梁襄王的辩论,展示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道德观念。
2.2 课文解读:解读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理解孟子的观点和思想。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和论证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或问题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3.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
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孟子见梁襄王》的原文文本。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和历史背景。
可以包括其他《孟子》篇章的文本、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孟子的时代背景和《孟子》一书的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孟子见梁襄王的目的和意义。
6.2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论证过程,让学生分析孟子的论证方法和逻辑。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873f7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1f.png)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孟子见梁襄王》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能够概括并阐述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孟子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3)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品质;(3)激发对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孟子见梁襄王》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孟子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的阐述;3. 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孟子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2. 文本内容与现代价值观的关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时代背景;(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见梁襄王》,理解文本内容;(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合作探讨。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阐述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3)分析孟子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
4. 案例分析:(1)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孟子思想进行分析;(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6. 作业布置:(1)背诵《孟子见梁襄王》;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孟子见梁襄王》全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以及对孟子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运用孟子思想进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孟子人格魅力和思想品质的认同,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情况。
孟子见梁襄王语文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03e57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1.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孟子见梁襄王》语文教案教学年级:八年级教学科目:语文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外交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仁爱、忠诚、诚信的品质。
(2)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3)勇于担当,积极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原文的背诵与朗读。
(2)孟子政治思想和外交策略的理解。
(3)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的分析。
(2)学生对孟子思想的批判性思考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4. 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2)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孟子的思想对个人的启示。
3. 课堂实践(1)学生分角色扮演孟子和小红,进行课堂表演。
(2)教师点评表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孟子见梁襄王”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590195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8.png)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孟子见梁襄王》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例如“孟子见梁襄王”、“王顾左右而言他”等;(3)掌握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例如仁政、王道、性善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运用比较法、分析法和归纳法,深入探讨孟子的思想内涵;(3)学会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3)坚定信念,追求真理,勇于实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孟子见梁襄王》全文;(2)掌握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3)学会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2)孟子思想的精髓和内涵;(3)将孟子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全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或辩论,提高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学习和思考。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孟子见梁襄王》全文;2. 运用孟子思想分析一个现实问题,写一篇短文;3. 选择一个与孟子思想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达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程度;3. 课后实践:了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孟子思想的实际情况。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示例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33fdeb2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e.png)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示例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背景和作者孟子。
2. 掌握并运用“仁政”、“王道”等概念。
3.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孟子见梁襄王的背景。
2. 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教学步骤】1. 介绍《孟子》和孟子。
2. 讲解仁政和王道的概念。
3. 分析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
【教学作业】1. 阅读《孟子见梁襄王》。
2. 写一篇关于仁政和王道的短文。
第二章: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
2. 分析故事中孟子的言行。
3.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情节。
2. 孟子在故事中的言行举止。
【教学步骤】1. 讲述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
2. 分析孟子在故事中的言行。
3. 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思想。
【教学作业】1. 复述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
2. 分析孟子在故事中的言行。
第三章: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 分析仁政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
2. 仁政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 分析仁政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践仁政。
【教学作业】1. 阅读有关孟子仁政的文章。
2. 写一篇关于仁政在现代社会应用的短文。
第四章:孟子的王道思想【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2. 分析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孟子王道思想的内涵。
2. 王道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2. 分析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践王道。
【教学作业】1. 阅读有关孟子王道的文章。
2. 写一篇关于王道在现代社会应用的短文。
第五章:孟子的人性善恶论【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
2. 分析人性善恶论在道德哲学中的应用。
3. 培养辩证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孟子见梁襄王》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孟子见梁襄王》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e5b4b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0.png)
《孟子见梁襄王》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孟子见梁襄王》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孟子见梁襄王》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背景,理解故事主要线索与人物关系2. 能够理解文章内容,认识孟子的思想观点,并掌握文章的主旨3. 能够进行理性思考,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评判4. 能够从文章中获取历史、文化、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孟子的战争思想2. 掌握文章的主旨3. 进行批判性思考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孟子的思想2. 互动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深入理解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孟子见梁襄王》。
2. 展示(10分钟)展示相关图片、音频、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
3. 讲解(15分钟)对文章内容及背景进行讲解、解析,引导学生掌握故事的主要线索与人物关系。
4. 互动(15分钟)通过提问、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并进行深入思考,探讨文章中的观点是否符合个人价值观。
5.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对孟子的思想观点进行深入理解。
6.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1. 是否理解文章的背景及主要内容2. 是否掌握了孟子的思想观点3. 是否能进行批判性思考4. 是否能够从文章中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六、教学建议1. 让学生提前阅读相关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2.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背景3.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思维4. 在课后进行复习辅导,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孟子及他的思想观点,同时也能获取相关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达到了课堂设置的教学目标。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5c192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8.png)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运用文中的观点,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辩证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2)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定的信念;(3)学会关爱他人,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2.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3. 人物形象和事件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深奥的哲理和孟子观点的理解;2. 文中古文句式的翻译和运用;3. 针对文中观点进行辩证思考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孟子见梁襄王》;2. 参考资料:关于孟子的相关著作、论文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1.2 引导学生关注孟子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的地位;1.3 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2.2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障碍;2.3 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分享感悟。
3. 合作探讨3.1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评价孟子的政治主张;3.2 讨论文中涉及的哲学观点,如义利之辨、王霸之别等;3.3 对比孟子的观点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辩证思考。
4. 课堂讲解4.1 对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中;4.2 详细解析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阐述其现实意义;4.3 结合实例,讲解如何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课堂练习5.1 要求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5.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践行孟子的观点;5.3 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收获。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eebe5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20.png)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孟子见梁襄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孟子见梁襄王”、“王曰”、“孟子对曰”等。
(3)掌握孟子的思想观点,如仁政、王道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孟子论证的方法,如举例、引经据典等。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理解仁政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孟子见梁襄王》的朗读和背诵。
2.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3. 课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孟子论证方法的分析。
2. 课文中一些文言文特殊用法的理解。
3. 学生对于孟子思想的内化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孟子见梁襄王》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如孟子简介、仁政思想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孟子篇章,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举例、引经据典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阐述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孟子思想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7. 布置作业(1)课后熟读并背诵课文《孟子见梁襄王》。
8. 课后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921e0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4.png)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其在文中的表达;(3)能够把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如何运用孟子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2)培养学生尊重先贤、谦虚好学的品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情节;(2)分析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其在文中的表达;(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教学难点:(1)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运用;(2)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把握;(3)词汇的拓展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思想;(2)介绍《孟子见梁襄王》的背景;(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汇;(3)让学生分析孟子思想在文中的体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问题;(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3)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拓展:(1)举一反三,让学生举例说明孟子思想在其他课文中的应用;(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如何运用孟子思想解决问题。
5. 总结反馈:(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基础;2. 总结孟子在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并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子思想的更多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应用能力;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讲述孟子见梁襄王的典故,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宫殿,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知。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0d838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a.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孟子见梁襄王》2.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3.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背景及主要内容;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内容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句子和段落;阐述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 深度探讨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比喻、寓言等;学生举例说明,进行实际操作。
3. 应用拓展学生分组,选取一个观点进行辩论;各组展示辩论过程,进行全班评价。
4. 总结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三、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掌握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2. 写一篇关于《孟子见梁襄王》的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辩论展示:评价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论证能力等。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孟子时代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运用孟子观点进行分析,提高思辨能力。
4.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孟子、梁襄王等角色,进行情景模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教案-孟子见梁襄王
![语文教案-孟子见梁襄王](https://img.taocdn.com/s3/m/3b89cc8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1a.png)
语文教案-孟子见梁襄王一、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与梁襄王对话的背景和意义。
2.分析孟子的人格魅力和儒家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孟子与梁襄王的对话内容。
2.孟子的人格魅力和儒家思想。
3.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孟子与梁襄王对话中的文言文难点。
2.对孟子人格魅力和儒家思想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以“孟子”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孟子相关知识。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孟子是哪个时期的人吗?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2.孟子与梁襄王对话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孟子与梁襄王的身份和地位。
讲述孟子见梁襄王的背景和原因。
3.孟子与梁襄王对话内容分析分析孟子与梁襄王对话中的关键句子,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讲解孟子对话中的儒家思想,如仁爱、忠诚、正直等。
4.孟子人格魅力分析通过孟子与梁襄王对话中的表现,分析孟子的人格魅力。
引导学生从孟子的人格魅力中汲取正能量。
5.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讲解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如字词理解、句子翻译等。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6.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孟子与梁襄王对话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辩论。
8.作业布置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孟子与梁襄王的对话,使学生了解了孟子的人格魅力和儒家思想。
2.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有所收获,但部分学生仍需加强阅读技巧的培养。
3.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4.作业布置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六、教学建议1.在后续教学中,加强文言文阅读技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多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4.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孟子与梁襄王的对话内容: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演绎孟子与梁襄王的对话,以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
孟子的人格魅力和儒家思想: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讨论孟子的言行如何体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例如孟子在面对梁襄王时的坚持和智慧。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教学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e9270287c24028915fc3a0.png)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教学教案《孟子见梁襄王》教案教学目的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练习法)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沛然(pèi)嗜杀(shì)枯槁(gǎo)恶乎定(wù)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①出,语人曰语:告诉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②一A谁能一之统一B用心一也专一C一鼓作气第一次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③就A由水之就下也往B金就砺则利靠近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六.分析简答: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1(内含课堂练习)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1(内含课堂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ce5d4ea284254b35eefd34c3.png)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学案一体化一、学习目标1、体会孟子的治世精神。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进一步体会孟子生动的语言。
二、重点难点化解1、背景知识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
”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
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的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2、名家评点清代刘熙载:“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
”(《艺概·文概》)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十批判书》:“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3、犀利特点在文中的体现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天下之人牧,示有不嗜杀人者也”。
这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提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是毫不留情地把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好杀者之列。
孟子与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仍没有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毫不犹豫地由梁到齐。
孟子的言词在此文中毫不婉曲,简直是直截了当,这些表现和言语反映到《孟子》中,自然就显得犀利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学案一体化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孟子的治世精神。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进一步体会孟子生动的语言。
二、重点难点化解
1、背景知识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
”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
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的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2、名家评点
清代刘熙载:“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
”(《艺概·文概》)
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郭沫若《十批判书》:“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
3、犀利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天下之人牧,示有不嗜杀人者也”。
这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提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是毫不留情地把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好杀者之列。
孟子与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仍没有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毫不犹豫地由梁到齐。
孟子的言词在此文中毫不婉曲,简直是直截了当,这些表现和言语反映到《孟子》中,自然就显得犀利了。
4、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
梁襄王的话题是“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自己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
是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以严密的逻辑联系,用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
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
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提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5、一组相互关联的比喻
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
久旱,苗“槁”将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作雨”,那么,禾苗自然“浡然兴之”。
这个比喻还暗含了对比,苗的“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了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
孟子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用“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作比,真是貌合神契。
另外,两个比喻相互照应,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
三、相关知识补充
关于“七八月之间旱”:这里的七八月,用的是周历。
周朝历法,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所以周历的七八月,即夏历的五六月。
四、基础要点扫描
1、一词多义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走近
就由水之就下趋向
乃谢客就车登,上
孰能御之阻止
梁弘御戎,莱驹为右驾御车马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着,乘着
御振长策而御宇内控制,统治
以御于家邦治理
腥臊并御用,使用
入则御前侍奉,侍侯]
御花园皇帝所使用的
莫之能御也抵御,抵挡
2、通假字
卒然问曰卒:通“猝”。
浡然兴之浡:通“勃”,奋发,振作。
由水之就下由:通“犹”。
3、常用虚词
其如是,孰能御之助词
必先苦其心志他的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它
亦各言其志也自己的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你的
其其巫,老女子也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中的
则齐国其庶几乎语气词,表示推测,大概,也许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祈使,还是
其真无马邪语气词,表示反诘,难道
五、随堂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苗浡然兴.之矣兴:生长
B.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嗜:爱好
C.皆引.领而望之矣引:拉
D.沛然孰能御.之御:阻挡
2.比较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苗浡然兴之矣②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③诚如是,民归之④由水之就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卒然
..问曰:“天下恶乎定”(猝然:突然)
B.天油然
..作云(自然而然地)
C.沛然
..下雨(水势很大的样子)
D.则苗浡然
..兴之矣(奋发振作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B.其如是,孰能御.之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C.孰能与.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则天下之民引领.而望之矣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5.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孰能一.之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译文:
②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译文:
③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9题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7.下列加黑的词语古今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天油然作云,沛然
..下雨
B.仲尼之徒无道
..桓文之事者
C.及凯旋
..而纳之
D.余稍为修.葺.
8.文中“诚如是也”的“是”,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B.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C.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9.文中“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有何比喻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参考答案:
1.C2.D3.B4.D5.D
6.①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②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呢”
③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7.B8.B
9.统治者对人民应当多施恩惠,施行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