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元末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合集下载

南戏与琵琶记

南戏与琵琶记

高明改写的现实背景 书生社会地位的沉沦 道义的担当意识 创作主体的身份意识
2、学界关于《琵琶记》主题思想的
几种看法
反封建说。王季思、 俞平伯、程千帆、戴 不凡、李长之等人主 此说。
封建说教说。黄芝岗、 徐翔方、周贻白等主 此说。
两面性说。即既有封建 性又有反封建性。何其 芳、蒲江清等主此说。
伦理悲剧说。曲六乙、 赵越等人认为通过蔡家 的悲惨遭遇,通过蔡家、 牛府贫富不均的强烈对 比,真实地捞写了元代 人民的悲惨生活,具有 历史的真实性。
喜郎

贫女

胜花、野方养娘
末 开场副末、李大公、院公、
外 张协父、王德用夫人
客商、学子、土地神、判官、
堂候官、士子、买《登科记》
者、府吏、门子
净 李大婆、张协母、学子、客商、
山神、士子、店主婆、卖《登 科
记》者、门子、脚夫、柳永、 谭
节使、喜郎、养娘
(三)南戏发展概况
据近人统计,宋元南戏共有230多种,其中有 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0种。 从现存剧目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题材 占最大部分,英雄题材极为罕见。 早期的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 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四大南戏: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记》 《杀狗记》。 南戏之冠、“传奇之祖”——《琵琶记》。
中入仕途,为官清正,同情民生疾苦,有政声; 亦有伤时之煎,感悟“功名为忧患之始”。
晚年隐居 ,恬淡自守,菲薄功名(莫说市朝事, 功名欲逼人);拒召辞请,闭门著书,以词曲 自娱。
思想轨迹:儒家价值关怀与内在惶惑。
(二)《琵琶记》解读
1、南戏“负心婚变”主题的时代演变
——从《赵贞女蔡二郎》到《琵琶记》

南戏与琵琶记

南戏与琵琶记
• 《琵琶记》第一出《报告戏情》 [沁园春]
•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云:“斜阳古柳 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 明徐渭《南词叙录》介绍《赵贞女蔡二郎》说: “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 元杂剧《铁拐李》 “你学那守三真赵贞女,罗裙 包土将坟茔建” • 京戏《小上坟》中 “贤惠的五娘遭马踹,到后 来五雷轰顶是那蔡伯喈”
第二节 高明和《琵琶记》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 生年不详,卒年有至正十九年(1359)和 明初两说。 至正五年(1345)进士,曾任处州录事、福 建行省都事、庆元路推官等官。 至正十六年(1356)归隐宁波的栎社。 生性高傲,学问渊博,工诗善书,尤长于曲。 传世作品《琵琶记》《柔克斋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三节 四大南戏 及其他
一、《荆钗记》,共四十八出 一般认为是元柯丹邱所作 剧情概要: 塑造、树立了“义夫”“节妇” 形象,歌颂 他们以忠信为基础的爱情婚姻, 有着新的思想内涵, 反映了市民阶层对 爱情婚姻的理解。
第二十一出《糟糠自厌》中赵五娘唱的[孝顺歌]
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糠! 遭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悄似奴家身 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 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在 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 婿,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么, 米在他方没寻处。奴便是糠么,怎的 把糠救的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 的教奴,供给得公婆甘旨?
二、《琵琶记》创作意旨及思想价值 作者有“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意 图,把弃亲背妇的蔡伯喈变成了时刻在怀念 父母和不忘发妻的人物,把他的“三不孝” 罪责用“三不从”来开脱。 剧作开宗明义:“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 张广才,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 喈。” 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创作意旨非常明确。 作者具有客观认真的生活态度和“论传奇,乐 人易,动人难”的艺术见解,能冲破抽象的 封建伦理说教,真实地反映元代黑暗的社会

简析南戏里程碑《琵琶记》

简析南戏里程碑《琵琶记》

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探持。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
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出。(吃吐介) 【前腔】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贵与一贱, 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
〈生〉……这弦中不弹。
〈贴〉这弦怎地不中?
〈生〉当原是旧弦,俺弹得惯。这是新弦,俺弹不惯。 〈贴〉旧弦在那里? 〈生〉旧弦撇了多时。 〈贴〉为甚撇了?
〈生〉便是新弦难撇。
〈介〉我心里只想着那旧弦。 〈贴〉你撇又撇不得,罢罢!
南戏里程碑---《琵琶记》
高明(1307?~1359),字则庆,号菜根道
人,浙江瑞安人。 《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一、创作动机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
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
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
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做眼儿 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 妻贤。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
二、从“三不孝”到“三不从”
生不能养 死不能葬 葬不能娘-----古代社会的理想女性 蔡伯喈-----懦弱而焦灼的心灵
牛小姐-----道德观念的图解
三、艺术成就
1、双线结构 ,交替进行
2、语言艺术
【孝顺歌】哎得我肚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嘎住。糠,遭砻被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第二十一出《糟糠自厌》中赵五娘唱的[孝顺歌]
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糠! 遭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悄似奴家身 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 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在 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 婿,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么, 米在他方没寻处。奴便是糠么,怎的 把糠救的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 的教奴,供给得公婆甘旨?
第二节 高明和《琵琶记》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 生年不详,卒年有至正十九年(1359)和 明初两说。 至正五年(1345)进士,曾任处州录事、福 建行省都事、庆元路推官等官。 至正十六年(1356)归隐宁波的栎社。 生性高傲,学问渊博,工诗善书,尤长于曲。 传世作品《琵琶记》《柔克斋集》
南 戏 《 琵 琶 记 》 各 种 版 本
明万历二十五年玩虎轩刊本《琵琶记》插图
明天启年间凌氏刊本《琵琶记》插图一
明天启年间凌氏刊本《琵琶记》插图二
一、《琵琶记》故事的流传与情节
• 《琵琶记》第一出《报告戏情》 [沁园春]
•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云:“斜阳古柳 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 明徐渭《南词叙录》介绍《赵贞女蔡二郎》说: “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 元杂剧《铁拐李》 “你学那守三真赵贞女,罗裙 包土将坟茔建” • 京戏《小上坟》中 “贤惠的五娘遭马踹,到后 来五雷轰顶是那蔡伯喈”
三、《拜月亭》四十出 又名《幽闺记》,一般认 为是元施君美在关汉卿杂 剧《拜月亭》的基础上改 编成,情节也大致相同
明世德堂刻本《拜月亭记》插图
艺术成就:
首先,增添不少细节,使剧情跌宕起伏,丰富曲折 其次,剧作语言极有个性特色。写情哀感动人,写 境精炼高远,声口毕肖,生动自然。既有杂剧语言的 本色质朴,又有南戏的优美清丽。

南戏的兴起和《琵琶记》

南戏的兴起和《琵琶记》

[作品分析]《糟糠自厌》
1、 《糟糠自厌》“实为一篇之警策”,也是刻划赵五娘 形象的重头戏。 2、剧情:蔡伯喈上京赴试,杳无音信,赵五娘在家含辛 茹苦地侍奉年迈的公婆,承受着苦难的煎熬,又恰逢连年 灾荒,她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省下口粮供养公婆。她 的孝心却引起了公婆的误解和责难,但她始终毫无怨言, 默默忍受着一切不幸和苦难。公婆得知真情后,悲苦交加, 双双昏倒。 3、生动地体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淳朴善良的高 尚品质和舍己为人的美好情操。由于作者是在典型环境中 塑造赵五娘的典型性格,因而使这一形象超出了一般意义 上的孝妇贤妻,赢得了人们的强烈共鸣。
2、高明的改编符合元代社会的戏剧精神
第一,吸收了《赵贞女蔡二郎》贞烈孝妇伦理观 而参照史书恢复了蔡伯喈的孝子身份,从而将 “谴责剧”改造成“只看子孝共妻贤”的“正 剧”。 第二,《琵琶记》改造了《赵贞女蔡二郎》的单 一悲剧内涵,按照新时代悲剧精神重新建构“悲 剧内涵”。 第三,从《赵贞女蔡二郎》到《琵琶记》,反映 了负心婚变主题在元代的变迁,其实是社会的变 迁在文学中的折射。
三、《琵琶记》的思想内容
《琵琶记》的悲剧意识与内涵: 一方面主观动机宣扬封建教化,“不关风化体, 纵好也徒然”,这一思想贯穿全剧; 另一方面,在极力歌颂主人公“有贞有烈”、 “全忠全孝”的同时,又真实地描绘了功名利禄 和家庭幸福的冲突,“事君”和“事父”的冲突, 理念和情感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就暴露出封建 社会、封建道德本身的矛盾,展现了广阔的社会 生活图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4、《糟糠自厌》的艺术性
(1)善于塑造苦境,抒发苦情,以情动人。主要以苦境苦情塑造赵 五娘历尽苦难的悲剧形象。 (2)善于通过语言和行动来真实、细腻地摹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心 理活动,文情凄婉,真挚动人。 (3)借物抒怀,设喻巧妙,又层层递进,丝丝入扣,把人物的悲怆 情怀与悲惨命运表现得细致熨贴。 四支“孝顺歌写赵五娘被遗弃的命运和苦情: 由吃糠之苦——联想到糠历经砻、舂、筛、簸种种磨难之苦,又 想到了自身的命运之苦; 由糠联想到米——由糠和米的两处分飞、一贱一贵想到夫妻久别、 终无见期 由自己命运似糠——想到自己尚不如糠,糠亦可吃,自己却不知 要埋在何处。 (4)曲文本色自然,朴素晓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Z891-作业与答案-《中国古代文学三》作业(上)

Z891-作业与答案-《中国古代文学三》作业(上)

《中国古代文学三》作业(上)第一章元曲的形成和兴盛一、填空题(每空1分):1、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从先秦()、汉魏()、隋唐()发展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2、元代创作的剧本,数量颇多。

据统计,现存剧本名目,杂剧有()多种,南戏有()种。

3、元代戏曲包含( )和( )两种主要形式。

4、元代可分为南北两大戏剧圈,前期北方的活动中心在( )、后期南方的活动中心在( )。

5、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把散曲分为三品,一曰清深,二曰(),三曰婉丽。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1、元曲三、简答题(每个10分):1、元杂剧的体制特征是什么?2、元曲创作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四、论述题(每个20分)1、元戏剧创作兴盛原因分析。

第二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一、填空题(每空1分):1、宋代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与()的特点。

2、在宋代,说话已明显分为四家,即小说、()、()和合生。

3、“话本”的称谓,可能在()代已经出现。

4、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为()。

5、今存的宋元说经话本,只有无名氏的()。

6、()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7、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又往往突出()对爱情生活的追求。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1、诸宫调2、说话三、简答题(每个10分):1、小说“话本”的体制特征是什么?四、论述题(每个20分):无第三章关汉卿及其杂剧创作一、填空题(每空1分):1、关汉卿是我国戏曲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钟嗣成的《录鬼薄》记载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

他的历史剧代表作是( )。

2、()是元代曲坛上创作成就最伟大的杂剧作家,他的杂剧作品标志着元杂剧脱离宋金杂剧的母体而走向艺术成熟的标志。

3、关汉卿《窦娥冤》杂剧中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是( )、( )、( )。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无三、简答题(每个10分):1、关汉卿杂剧创作的思想内容是什么?2、关汉卿杂剧创作呈现出什么样的语言特色?四、论述题(每个20分)1、关汉卿杂剧创作的剧场性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第一节南戏的形成与发展南戏宋元时流行于南方的一种戏剧样式,它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以南曲为唱腔。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为南戏。

它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构成的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其剧本的“出”数、宫调没有规定,歌唱角色灵活,歌唱形式多种多样。

高明《琵琶记》堪为南戏的最高代表,标志着南戏的规范化,是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南戏的特点:1.绝大多数戏曲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的题材。

2.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用韵较为宽松。

(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

)3.音乐风格轻柔婉转,适合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北曲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以弦乐为主。

)4.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帮腔合唱等多种歌唱形式,有利于表现角色的思想感情,刻画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杂剧一般只能一人主唱。

)5.在结构上以“出”为单位,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需要一天甚至多日。

《张协状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开场时先以说唱诸宫调引入,中间又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这些属初期南戏特征。

其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是南戏和传奇剧本惯用的双线结构的雏形。

剧中人物塑造,颇有可取之处。

杂剧作家如萧德祥等开始关注和涉足南戏的创作。

沈和甫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式,使北曲的刚劲与南曲的柔媚能兼容并济,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贯云石、杨梓等人参与了南戏唱腔的改进工作,高明、施惠等知名文人作家也参与了南戏的创作与改编。

第二节《琵琶记》的悲剧意蕴《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高明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画蔡伯喈的形象,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

《琵琶记》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

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使蔡伯喈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

宋元南戏与《琵琶记》

宋元南戏与《琵琶记》

蔡伯喈在京城生活这条线的人 蔡伯喈在京城生活这条线的人 用的是文采语言, 物,用的是文采语言,词句华 文采灿然,语言富于色彩, 美,文采灿然,语言富于色彩, 讲究字句的雕琢,典故的运用, 讲究字句的雕琢,典故的运用, 是一种高度诗化的语言, 是一种高度诗化的语言,是一 种高雅的语言。 高雅的语言。 的语言
南戏与杂剧在体制上的区别
一:杂剧分折,一本杂剧一般是四折一 杂剧分折,一本杂剧一般是四折一 分折 楔子,篇幅紧凑,情节集中;南戏分场 分场, 楔子,篇幅紧凑,情节集中;南戏分场, 或叫“ 一般以人物出场、 或叫“出”,一般以人物出场、下场为 界限,篇幅可长可短,但一般都比杂剧 界限,篇幅可长可短, 更长。 更长。 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的曲牌 每折限用一个宫调的曲牌, 二,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的曲牌,要 一韵到底;南戏的一出里面可以用不 求一韵到底;南戏的一出里面可以用不 自由换韵。 同的几套曲子,而且可以自由换韵 同的几套曲子,而且可以自由换韵。
剧情简介: 剧情简介:
蔡邕(字伯喈 与妻赵五娘新婚才 蔡邕 字伯喈)与妻赵五娘新婚才 字伯喈 两月,迫于父母之命进京赴考, 两月,迫于父母之命进京赴考,得中 状元。当朝牛丞相强欲招赘为婿, 状元。当朝牛丞相强欲招赘为婿,蔡 苦辞不从。时家乡遭饥荒, 苦辞不从。时家乡遭饥荒,赵五娘卖 发侍奉公婆,自己咽糠, 发侍奉公婆,自己咽糠,公婆发现后 抢糠而食噎死,赵五娘罗裙抱土筑坟, 抢糠而食噎死,赵五娘罗裙抱土筑坟, 画出公婆图像,身背琵琶上京寻夫, 画出公婆图像,身背琵琶上京寻夫, 在廊庙与牛丞相之女相会, 在廊庙与牛丞相之女相会,最后一夫 二妻团圆。 二妻团圆。
《琵琶记》
高 明
高明的生平
高明,字则诚,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 道人。瑞安(今属浙江) 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 他的剧作除《琵琶记》 他的剧作除《琵琶记》外, 还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佚。 》,已佚 还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佚。

南戏及《琵琶记》

南戏及《琵琶记》
• 《张协状元》是唯一完整保留的南宋戏文
(四)《张协状元》
• 张协——王贫女 • 既要谴责负心汉,又想保证贫女有个完满
结局,悲剧意识未能贯穿到底。 • 这为元代后期一些作家将悲剧结尾改为大
团圆开了先例。
二、《琵琶记》
• 南戏之祖 • 元杂剧殿军 • 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琵琶记》明末吴兴凌 初刻朱墨套印本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 南方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 的戏文,两种戏曲体裁相互辉映。
• 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 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
•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 南戏的形成与体制 • 早期南戏作品 • 《张协状元》
(一)南戏的形成
• 明•魏良辅《曲律》:《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 虽出于《拜月亭》之后,然自为曲祖,词意高古, 音韵精绝。
(三)《琵琶记》故事的演变
• 历史上的蔡邕:文人,博学多才 • 《赵贞女蔡二郎》:书生忘恩负义 《琵琶记》: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全
1.《赵贞女蔡二郎》 陆游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说: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南词叙录》在此剧目下注言: “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南戏发展深受杂剧艺术的影响,但在体 制上差异较大:
杂剧“神气鹰扬,有刚健之气”
南戏“丽婉转,有柔媚之情”。
(二)南戏的体制特点
1.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 则几出,多则几十出。
2.在表演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 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 样严格。
3.在音乐上,以南曲演唱。
各个角色都可唱,众人接唱一个曲牌,众人合

8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8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 3 )情节曲折生动,关目奇巧,在悲剧性的情 节中巧妙地运用巧合、误会、插科打诨等表现 手法,寓庄于谐、悲喜交融 ( 4 )曲文本色自然,而又时露机趣,富有形象 性和节奏感。 李卓吾认为它超过《琵琶记》,可与《西厢记》 媲美,并说:“《拜月》曲白都近自然,委疑 天造,岂曰人工!”(《李卓吾批评幽闺记拜 月亭》)
3、《琵琶记》的思想内容
1、作者的主观动机是宣扬封建教化,“不关风化 体,纵好也徒然”,这一思想贯穿全剧。 2、作品在极力歌颂主人公“有贞有烈”、 “全 忠全孝”的同时,又真实地描绘了功名利禄和家 庭幸福的冲突,“事君”和“事父”的冲突,理 念和情感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就暴露出封建社 会、封建道德(特别“忠”与“孝” )本身的 矛盾。
2、南戏的产生和发展
( 1 )形成期。南戏的产生要早于杂剧,最早出 现在北宋末南宋初的温州民间 。 ( 2 )衰落期。元灭南宋之后,杂剧创作风靡一 时,南戏一度衰落,但仍在民间流行。 ( 3 )繁荣期。元末明初,随着南戏在艺术上的 提高,南戏得到迅速发展。明代前期,南戏逐 渐向传奇演进。
3、宋元南戏作品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1 、钱南扬著 《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2、侯百朋编 《〈琵琶记〉资料汇编》,北京图 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 3、黄仕忠著 《〈琵琶记〉研究》,广东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1、南戏的概念 南戏,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它最早出 现于北宋末期的浙江温州(旧名永嘉),称为“温州 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南戏是在宋杂剧 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 础上出现的。它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 谣”(《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 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元 代 文 学琵琶记

元  代  文  学琵琶记

阅读《糟糠自厌》 阅读《糟糠自厌》一出
关于《琵琶记》的主题争论: 关于《琵琶记》的主题争论: 此剧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此剧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是一个惩恶扬善故事。 是一个惩恶扬善故事。南戏之中有一个极常见的 主题,即是对所谓“负心汉”的谴责,比如《 主题,即是对所谓“负心汉”的谴责,比如《张 协状元》 王魁》 王焕》题材类似。 协状元》、《王魁》、《王焕》题材类似。 元灭金宋之后此种题材及构思范式可以说继 续为元杂剧作家所采用, 续为元杂剧作家所采用,只是剧中书生形象的内 涵发生了变化,这最典型的当数王实甫, 涵发生了变化,这最典型的当数王实甫,他的 西厢记》 吕蒙正风雪破窖记》 《西厢记》与《吕蒙正风雪破窖记》均是以喜剧 大团圆结局, 大团圆结局,男主角由负心汉变成一个最初穷困 落拓而通过努力终于发迹、振兴的正面形象, 落拓而通过努力终于发迹、振兴的正面形象,与 前面《张协状元》等的价值趋向有明显不同。 前面《张协状元》等的价值趋向有明显不同。
二、《琵琶记》 琵琶记》 高明( 高明(1308—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 )字则诚,号菜根道人, 浙江瑞安人,自少即以博学著称,曾投于理学 浙江瑞安人,自少即以博学著称, 家黄溍门下,也曾参加过围剿方国珍起义, 家黄溍门下,也曾参加过围剿方国珍起义,随 后厌倦功名,约于至正十六年( 后厌倦功名,约于至正十六年(1356)之后隐 ) 于浙东宁波,以词曲自娱,创作了此颇具影响 于浙东宁波,以词曲自娱, 力也同时颇有争议的南戏剧作, 力也同时颇有争议的南戏剧作,将南戏带上了 一个新台阶。 一个新台阶。 所作《琵琶记》被誉为传奇之祖, 所作《琵琶记》被誉为传奇之祖,是我国古代 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4、艺术成就 、 (1)悲剧特色:善于塑造苦境,抒发苦 )悲剧特色:善于塑造苦境, 以情动人。 情,以情动人。主要以苦境苦情塑造赵五娘 历尽苦难的悲剧形象。如第二十出“ 历尽苦难的悲剧形象。如第二十出“五娘吃 第二十四出“五娘剪发卖发” 糠”、第二十四出“五娘剪发卖发”等。 (2)人物形象真实生动。 )人物形象真实生动。

古代文学课件-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古代文学课件-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前腔》:糠和米,本是兩倚依,誰人簸揚你作兩處飛?一賤與 一貴,好似奴家共夫婿,終無見期。(白)丈夫,你便是米麼,(唱) 米在他方沒尋處。(白)奴便是糠麼,(唱)怎的把糠救得人饑餒? 好似兒夫出去,怎的教奴,供給得公婆甘旨?
“琴仰荷池”牛小姐:
嫩綠池塘,梅雨歇熏風乍轉。見清新華屋,已飛乳燕。簟 展湘波紈扇冷,歌傳金縷瓊卮暖。是炎蒸不到水亭中,珠簾 卷。
3、音樂體制:曲牌聯套 一出用多宮調的曲子組成多套曲,每套大抵
三、五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韻; 多用南曲,風格比較輕柔婉轉;也雜用北曲,
稱“南北合套; 在樂器的伴奏上,南曲是以鼓板、蕭為主的,
北曲主要是以弦索為主;
4、行當體制:生、旦、淨、末、醜、外、貼
5、演唱體制:上場各種角色皆可演唱,演唱 形式多樣,獨唱,合唱、輪唱、對唱、複唱、 分唱、接唱;
2、南戲形成的時間
祝允明《猥談》:“南戲出於宣和(1119~1125)之 後,南渡(1127)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予見舊牒, 其時有趙閎夫榜禁,頗述名目,如《趙貞女蔡二郎》等, 亦不甚多。” (趙閎夫,宋光宗趙惇的同宗堂兄弟)
徐渭《南詞敘錄》:“南戲始於宋光宗朝(1190~11 95),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 之。……或雲: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號永嘉 雜劇,又曰鶻伶聲嗽。”
第一出《副末開場》
秋燈明翠幕,夜案覽芸編。今來古往,其間故事幾多般。
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瑣碎不堪觀。正是:不關風
化體,縱好也徒然。
論傳奇,樂人易,動人難。知音
君子,這般另做眼兒看。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
看子孝共妻賢。驊騮方獨步,萬馬敢爭先?
客觀:“三不從”
“三不孝”
辭試父親不從 辭婚牛相不從 辭官皇帝不從

南戏与《琵琶记》

南戏与《琵琶记》

2020/7/31Fra bibliotek一、高明生平著述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 温州本是南戏的故乡,在唐代曾名东嘉州,故后来有人称 他为高东嘉或东嘉先生。据其弟高暘生于元成宗大德十年 (1306)前后,高明的生年应在此前不远;卒于元顺帝至 正十九年(1359)。
高明出身于一个书香家庭。至正四年(1344)参加乡 试中举,次年又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时当四十岁左右。 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浙东军幕都事、绍兴府 判官、江南行台以及福建行省都事等。五十岁左右辞职归 隐,寓居于四明(今浙江宁波)栎社,潜心于《琵琶记》 的写作。元末朱元璋起义,曾慕名征聘其出山,高明以年 老有病辞绝。
2020/7/31
B.在心理刻划和描摹情态方面的卓越超绝。
明代王世贞《曲藻》说:“则成(诚)所以冠绝诸剧者, 不惟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曲必尽, 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所以佳耳。”《琵琶 记》所写多为日常家庭生活,除了《拐儿绐误》等一二出, 很少有古代戏曲家惯用的巧合离奇的情节。作者注意以情 动人,多用逼真、细腻之笔,对人物的情态心理做恰切透 辟的描摹。最有代表性的是《糟糠自厌》出二支【山坡羊】 和四支【孝顺歌】,巧借眼前景物糠和米为比,托物言情, 把女主人公复杂深曲的情感世界演绎得淋漓尽致。前人惊 异于这段唱词的出人意想,而又浑然天成,竟附会为“神 来之笔”,说高明创作时“案上两烛光合而为一,交辉久 之乃解。”(王世贞《艺苑卮言》)其实这里不单单是个 文字技巧问题,没有对生活的深切体验与丰富积累是不可 能办到的。
蔡伯喈是一类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性格温顺、软弱,但从未丧 失其正直、善良的品性。恰是君父的“三不从”或出于环境高压的“三 被强”,将他推入“三不孝”以及停妻再娶的尴尬境地。

第六编第七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第六编第七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拜月亭记》相传为元人施惠所作。原本 已佚,以明世德堂刻本较近原貌,其������ 传本则多题作《幽闺记》,经过明人较多 改动。
《拜月亭记》的全部情节是在蒙古族入 侵金国的战争乱离背景中展开的。 《拜月亭记》 的情节起伏跌宕,关目生 动。在悲剧性的事件中,巧妙地插入巧 合、误会的关目。机智有趣的对话, 使全 剧带上喜剧的色彩。
《拜月亭记》的人物刻画相当成功。特别 是对王瑞兰内心的微妙活动以及矛盾心理 的描写,显得细致入微而又富于喜剧性。 《拜月亭记》的语言天然本色也同样出 色,为人们称道。
《杀狗记》相传为元末明初人徐仲由所作。 此剧涉及因财产纠纷而引起家庭破坏的社 会现象,这也是宗法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 问题,因而有其现实的意义,受到大众的 欢迎。
《宦门子弟错立身》,为元代作品,古 杭才人编。写金国河南府同知的儿子完 颜寿马与走江湖的艺人王金榜的爱情故 事。
《小孙屠》,为元代后期作品,古杭才 人编,也是根据同名杂剧改编而成。这 是一部公案戏,揭露了官府的糊涂和吏 胥的不法,最后由包公昭雪。
第二节《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 明所作的《琵琶记》。 约在至正十六年 (1356),在婉当时占据 浙东的方国珍拉拢之后隐居在宁波的栎 社,以词曲自娱,并创作了《琵琶记》。
据近人搜辑,宋元南戏存目共二百三十多 种,其中,有传本的 19 种,只有佚曲的 有 130 种。 从现存曲目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 的题材,占最大的部分,而表现金戈铁马 的英雄题材则极为罕见。
《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遇盗落难,得到 王贫女的帮助,结为夫妻,后来赴京考中 状元,忘恩负义,不认贫女,反欲将她杀 害。幸而贫女仅伤一臂,又得到宰相王德 用的收养,最后同张协重圆。

南戏和琵琶记优秀课件

南戏和琵琶记优秀课件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 载《永乐大典》13991卷,此书已经流出国 外,1920年叶玉甫先生在伦敦一小古玩店中 购回,存放于天津某银行保险库中,抗战胜 利后此书下落不明。现流传的仅几种抄本及 翻印本。
▪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南戏和琵琶记优秀
▪ 一、南戏 ▪ ㈠南戏的概念 ▪ 又叫南戏文,南曲戏文。戏文就是演戏的本
剧相比,它有许多新的特点。 ▪ 1、“副末开场”或“家门” ▪ 2、南戏的演出段落叫“出”,杂剧称“折”。 ▪ 杂剧一般一本四折一楔子,南戏没有固定出
数,根据剧情需要可长可短,一般在30出以 上。
南戏和琵琶记优秀
▪ 3、杂剧每折只限用一个宫调,而且只能一韵 到底。南戏一出不限用一个宫调,不限于通 押一韵,可以加宫调,可以换韵。
▪ 4、角色上,杂剧一般由正旦或正未一人独唱 到底,剧本分旦本末本。南戏登场演唱的角 色没有限制,各种角色都可以唱,也可以对 唱、合唱,剧本没有旦、末本之分。
▪ 5、南戏唱南曲,杂剧唱北曲,音乐风格不同。
南戏和琵琶记优秀
▪ 北曲高亢劲健,雄丽豪放,南曲纡徐缠绵, 清丽婉转,比之如词的豪放与婉约。乐器不 同,南戏用笙、笛等管东器,杂剧用琵琶等 弦乐器。正如明王士贞所概括的:
南戏和琵琶记优秀
3蔡邕:孝、友、忠、信
曹操
焦 尾

董 卓
南戏和琵琶记优秀
蔡 邕


王允
石 经碑
▪ 三 思想倾向:
▪ 作者在第一出“副末开场”中说: “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 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 好也徒然。”又说:“休论插科打 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 贤。”
文,即后世所说的剧本。 ▪ 南戏原来只称戏文,后来因为它最先在浙江

南戏《琵琶记》综述

南戏《琵琶记》综述

关于《琵琶记》主题的讨论:
《琵琶记》是建国以来古典戏曲评论中问题最 为复杂的一个剧本:
1、反封建说。王季思、俞平伯、程千帆、戴不 凡等人主此说。
2、封建说教说。徐朔方、周贻白等主此说。 3、两面性说。即既有封建性又有反封建性。何
其芳、蒲江清等主此说。
4、伦理悲剧说。曲六乙、赵越等。
三 《琵琶记》创作意旨及思想价值
4《杀狗记》
全剧36出,描写富豪子弟孙华与市井无赖柳龙卿、胡 子传交往,把同胞兄弟孙荣赶出家门。孙华的妻子杨 月贞屡劝不听,便杀了一条狗,伪装成死尸放置门外。 孙华深夜归来,大惊,急忙去找柳龙卿、胡子传,柳、 胡推脱不管。孙荣却不记前恨,帮他把“尸首”埋掉,
使孙华深受感动,于是兄弟重新和好。
三、南戏的体制
第七讲 南戏的兴起与《琵 琶记》
第一节 南戏简述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形成于北宋末年永嘉 (今浙江温州)一带。故又称为“温州杂剧”、 “永嘉戏曲”。因为主要用南方音乐来演唱的, 故又称“南词”。后人为了与北曲杂剧区别, 简称之为南戏。
明代徐渭《南词叙录》云: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 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 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杂 剧’ 。”
高明《琵琶记》中,蔡伯喈被改造成一个令人 同情的人物:把他的“三不孝”(“生不能养, 死不能葬,葬不能祭”)罪责用“三不从” (“被亲强来赴选场,被君强官为议郎,被婚 强来效鸾凰”)来开脱。
剧作开宗明义的题目写道:“极富极贵牛丞相, 施仁施义张广才,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 蔡伯喈”,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创作意旨非常 明确。
明代传奇戏曲大体上沿用了南戏的戏曲体制。科范叫 做“介”。

古代文学课件: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古代文学课件: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宣揚封建倫理道德的創作意旨非常明確。
作者具有客觀認真的生活態度和“論傳奇,樂 人易,動人難”的藝術見解,能衝破抽象的 封建倫理說教,真實地反映元代黑暗的社會
作品的思想價值
精心塑造了富有藝術生命力的趙五娘形象:
苦難與堅忍的化身,典型概括了生活在社會 底層的千千萬萬勞動婦女的美好品質。
• 對丈夫有深厚的感情,生活上不慕富貴 • 挑起持家養親的重擔 • “糟糠自厭” • “代嘗湯藥” • “祝發買葬” , • 麻裙包土,自築墳臺
2、語言上,曲詞富有文采, 賓白接近口語,注意表現人 物的性格特徵。 •*牛相、牛女、蔡伯喈語言比 較典雅 •*蔡公、蔡婆、張廣才、趙 五娘語言比較樸實 主要人物的語言更多地帶有 感情色彩 根據人物不同身份描繪,富 有濃厚的家庭生活氣息。
陳眉公批評琵琶記二卷
3、在人物心理描寫上, 體現了塑造藝術形象的高 超才能,歷來為人所稱道。
南戲在體制上的特點:
一、結構形式:劇本開頭 “副末開場”。場次 結構稱為“出” 。下場詩,上場引子,定場 白。
二、音樂形式:是用“宋人詞調”和“裏巷歌謠” 相結合的曲調演唱,比較輕柔婉轉;伴奏以管 樂、鼓板為主。一出用多宮調的曲子組成多套 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韻;上場各種角色皆可 演唱,演唱形式多樣,獨唱,合唱、接唱、對 唱。多用南曲,也雜用北曲,稱“南北合套”。 不同聲腔如弋陽腔、餘姚腔、海鹽腔、昆山腔 等。
南戲的興起與《琵琶記》
戲文,是在東南沿海地區發育成熟 起來的。它最早出現於浙江溫州
(舊名永嘉),稱“溫州雜劇”、 “永嘉戲曲”,亦稱南詞。
本章要目
第一節 南戲的發展及其體制 第二節 高明和《琵琶記》 第三節 四大南戲 及其他
明容與堂刊《李卓吾批評琵琶記》 插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元末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第一节元末南戏的兴起及创作概况一、南戏的形成过程: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最初出现在浙江温州(旧名永嘉)一带,所以又被称之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又因为它主要以南曲的音乐曲牌来演唱,所以又被称之为“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所以简称之为“南戏”。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南戏的产生时间较北曲杂剧早,从萌芽到最终成熟,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阶段:(一)南渡之前的雏形期:根据《永嘉县志》卷六的《风土志﹒民风》记载,温州从隋唐以来就以“尚歌舞”和“敬鬼乐祠”著称。

后来,随着唐宋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的发展,它逐渐吸取了各种民间词调演唱故事的形式,形成了最早的“温州杂剧”的雏形。

明代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之际(1127),谓之温州杂剧。

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根据此材料推测,南戏大约在宣和之后由温州艺人创立。

(二)南渡之后的形成及缓慢发展期:南宋建都杭州以后,不但温州成为后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对外贸易港口,并且北方士绅平民的大量南迁,使其城市经济迅速繁荣。

据徐渭《南词叙录》“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的记载,温州杂剧在综合吸收了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唱赚、缠令等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又尤其继承了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发展成果,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就是南戏。

南宋戏文可考的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王焕》、《张协状元》。

一方面由于南戏属民间戏曲,文体地位低下,一方面由于程朱理学思想的兴盛,这些戏文大多遗失,只有《张协状元》被保存了下来。

(三)元灭南宋后,南戏在短暂沉积后获得新的发展:元灭南宋后,北曲杂剧传入南方,继承它以其新鲜的内容和精炼的形式盖过南戏,使南戏一度处于衰落。

后来,到了元末,在充分北曲杂剧的优点、克服其缺点的基础上,南戏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终于压倒了北曲杂剧,创作出现了兴盛,出现了高明、施惠等南戏名家,并出现了《琵琶记》和元代“四大南戏”等南戏作品。

二、南戏的体制:南戏的体制是在元末明初逐步定型下来的,它在体制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一)它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用韵也较为宽松;(二)在音乐体制上,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和中原传统音乐结合而成,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可根据剧情需要自由组合;(三)演剧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各类,任何角色都可以演唱,并且演唱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独唱,也可对唱、合唱、轮唱,较之元杂剧有较大灵活性。

(四)在剧本结构上,南戏称一场为一出,剧本的出数不作限制。

在第一出中,先由副末开场,报告演唱宗旨和全剧大意。

从第二出起,生、旦等重要角色相继登场,逐步展开情节,并经过种种悲欢离合,最终以生旦团圆终场。

在每一出中,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接着来一段自我介绍的长白,叫作定场白。

下场时也有下场诗。

(五)曲词的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和尾声。

三、南戏创作概况:据近人辑录,宋元南戏存目作品共有230多种,其中,有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0多种。

从现存曲目看,向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一样,他们主要表现的是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方面的题材,而表现金戈铁马的英雄题材则极为罕见。

作品的审美风格缠绵委婉。

早期南戏大多都已失传,其中《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保存在《永乐大典》里,人们一般习惯通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其中,《张协状元》是目前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南宋戏文,非常珍贵。

它让张协和贫女最终和好如初的叙事模式,为元代后期一些作家将早期南戏悲剧作品的结尾改为大团圆开创了先例。

南戏的兴盛出现于元末。

高明的《琵琶记》代表着南戏创作的最高艺术成就。

关于此部作品,我们将会在下节专章学习。

除此,元末“四大南戏”的创作成就也较高。

这四部作品分别《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他们都属于世代累积型的作品。

(一)《荆钗记》:一般认为由元末柯丹邱所作,叙述王十朋和钱玉莲之间的悲欢离合故事。

该剧以“情节关目胜”,具有较强的剧场性特征;(二)《白兔记》:传为永嘉书会才人创作,叙述刘知远和李三娘之间的悲欢离合故事,富有民间文学特色。

(三)《拜月亭记》:相传为元人施惠创作。

该剧情节曲折离奇,关目生动。

在悲剧性的事件中,巧妙的插入误会、巧合的关目,语言天然本色,对人物的刻划相当成功。

(四)《杀狗记》:相传为元末明初人徐所作。

是一部颂扬孝悌观念的社会伦理剧强调只有手足之情才是真正可以信赖的。

除以上《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和“四大南戏”外,较有影响的还有无名氏的《破窑记》、《金印记》、《赵氏孤儿记》、《牧羊记》、《东窗记》等作品。

第二节《琵琶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琵琶记》的作者:高明(1305?----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温州瑞安人。

自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1345年中进士,做过多任地方官。

后来,对社会现实日渐不满,萌生了隐居思想,并于1356年隐居于浙江宁波的栎社,以词曲自娱,除《琵琶记》外,他创作的南戏还有《闵子骞单衣记》,今已佚。

诗文集《柔克斋集》,亦散佚,今存五十余篇。

二、《琵琶记》的故事渊源:来源于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讲述的是蔡二郎对赵贞女的负情故事,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真切反映。

《隋书•地理志》记载当时东南地区风俗说:“衣冠之人多有数妇,暴面市廛,竟分铢以给其夫,及举孝廉,更取富者。

前妻虽有积年之勤,子女盈室,犹见放逐,以避后人。

”因而此类故事在当时的说话、鼓词、诸宫调、杂剧等各种民间技艺中,都有广泛流传。

三、《琵琶记》的思想蕴涵:《琵琶记》虽是在作者“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思想的主导下创作的。

但从整体行文来看,却真实地再现了封建伦理体制之下知识分子和女性的生存处境及内心体验,流露出作者“自古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的人生感悟。

这些体验及感悟具体来说就是在“三不从”,即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的戏剧冲突中实现的。

(一)蔡伯喈辞试不从:蔡伯喈从“人爵不如天爵贵,功名争似孝名高”的思想认识出发,认为“凡为人子者,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问其寒燠,搔其疙疡,出入则扶持之,问其所欲则敬进之。

是以父母在,不远游;出不易方,复不过时。

古人的大孝,也只如此。

”准备谢绝地方官的推荐,不去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决定遭到了父亲的反对,父亲认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是以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所以为不孝。

你去做官时节,也显得父母好处,不是大孝,却是什么?”并且说:“你若锦衣归故里,我便死呵,一灵儿终是喜,”因而力逼蔡伯喈上京应试,改换门闾。

万般无奈,蔡伯喈只得离别父母,上京应考。

(二)蔡伯喈辞官不从:蔡伯喈考中状元后,“虽则仕居清要,争奈父母年老,安敢久留。

天哪!知我的父母安否如何?知我的妻室侍奉如何?欲待上表辞官,又未知圣意如何?苦!好似和针吞却线,刺人肠肚系人心。

?”为了能向父母进孝,决定上书皇帝,请求到地方任职。

皇帝说:“孝道虽大,终于事君;王事多艰,岂遑报父,”因而拒绝了他的要求。

(三)蔡伯喈辞婚不从:蔡伯喈取得头名状元后,牛丞相从“只教她嫁个读书人,成就她做个贤妇,多少是好”的思想认识出发,接受皇帝的建议,决定招赘蔡伯喈给牛小姐。

蔡伯喈认为:“自小攻书,从来知礼,忍使行亏名缺。

父母俱存,区而不告须难说。

”从“糟糠之妻不下堂”和“父母俱存,娶而不告须难说”的角度出发,执意谢绝。

牛丞相很生气,并凭借自己的威势,面见皇帝,使蔡伯喈辞婚辞官俱未得。

蔡伯喈无奈之下,只得入赘牛府。

在“三不从”的戏剧冲突中,蔡伯喈的悲剧命运得以开展。

他唱道:“我亲衰老,妻幼娇,万里关山音信杳。

他那里举目凄凄,俺这里回首迢迢。

他那里望得眼穿儿不到,俺这里哭得泪干亲难保。

闪杀人一封丹凤诏。

”“这怀怎抛,望丹墀天高听高。

这苦怎逃?望白云山遥路遥。

”“冤家的,冤家的,苦苦见招,俺媳妇埋怨怎了?饥荒岁,饥荒岁,怕他怎熬?俺爹娘怕不做沟渠中饿殍。

”“书,我只为你其中自有黄金屋,却叫我撇却椿庭萱草堂。

还思想,休休,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爹娘。

”“书,我只为你其中有女颜如玉,却叫我撇却糟糠妻下堂。

还思想,休休,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妻房。

”是一个在封建伦理制度的夹缝中倍受煎熬的人物。

三、赵五娘形象分析:(1)幸福完全取决于夫婿,在家庭及社会生活中均处于从属地位。

公婆云:“孩儿,我不合娶家媳妇与你,方才得两个月,你浑身便瘦了一半。

若再过三年,怕不成一个骷髅?”“罢罢罢,我和你去说时节呵,他又道我不贤,要将伊迷恋。

苦!这其间教人怎不悲怨?(合)为爹泪涟,为娘泪涟,何曾为着夫妻上挂牵。

”“公公严命,非奴敢违。

若是教我嫁人呵,那些个不更二夫,却不误奴一世。

公公,我一马一鞍,誓无他志。

”(2)对前途不确定:“轻移莲步,堂前问舅姑。

怕食缺须进,衣绽须补,要行时须与扶。

奈西山暮景,奈西山暮景,教我倩着谁人,传语我的儿夫。

你身上青云,只怕亲归黄土,我临别也曾多嘱咐。

茶,那些个意孜孜?只怕十里红楼,贪恋着他人豪富。

丈夫,你虽然是忘了奴,也须念父母。

苦,无人说与,这凄凄冷冷怎生辜负?”“官人,你儒衣才换青,快着归鞭,早办回程。

十里红楼,休恋着娉婷。

叮咛,不念我芙蓉帐冷,也思亲桑榆暮景。

唉,我频嘱咐,知他记否?空自语惺惺。

”(3)任劳任怨。

“你在这里闲行,教我望得肝肠断。

”(旦云)请公公婆婆早膳。

(净云)有菜蔬么?(旦云)没有。

(净云)有下饭么?(旦云)也没有。

(净云)贱人,前日早膳还有些下饭,今日只得一口淡饭,再过几日,连淡饭也没有了。

快抬去。

“我终朝受馁,贱人,你将来的饭叫我怎吃?……如今我试猜,多应他独犯着独吃病来,背地里自买些觟菜。

”(4)竭力侍养公婆,回护丈夫。

“自从去后,竟无消息。

把公婆抛撇在家,教奴家独自应承。

奴家一来要成丈夫之名,二来要尽为妇之道,尽心竭力,朝夕奉养。

正是: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此情无尽处。

”“文场选士,纷纷都是才俊徒。

少甚么镜分鸾凤,都要榜登龙虎,偏是他将奴误。

也不索气蛊,也不索气蛊,既受托了蘋蘩,有甚推辞?索性做个孝妇贤妻,也落得名标青史,今日呵,不枉受了些闲凄楚。

嗏,俺这里自支吾,休得误了他的名儿,左右与他相回护,丈夫,你便做腰金衣紫,须记得荆钗与裙布。

苦,一场愁绪,堆堆积积,宋玉难赋。

”救济粮被夺后,唱道:“夺将去,真可怜,公婆望奴不见还。

纵然他不埋怨,道我做媳妇的有何干?他忍饥,添我夫罪愆,教奴怎见得我夫面?”“将身赴黄泉,思量左右难。

我丈夫当年分散,叮咛嘱咐爹娘,教我与他相看管。

苦,我死却,他行影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