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变化环境下关键水文情势演变过程与机理

合集下载

2017年江西省水利科技计划项目库

2017年江西省水利科技计划项目库

2017年江西省水利科技计划项目库2017年10月一、防汛抗旱重大项目:1.典型小流域径流形成过程及山洪灾害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研究2.鄱阳湖入江水道河段演变及对防洪影响研究3.鄱阳湖区一、二维嵌套水动力数学模型的自主研发4.萍乡海绵城市建设防洪效益情势评估及雨洪预警预报系统研究5.基于卫星与数值预报产品的赣州地区汛期降雨实时监测与短期预报研究6.典型桥群作用下河势变化及防洪影响研究7.江西省崩滑流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一般项目:1.基于风险管理的典型的水库动态汛限水位应用研究2.典型流域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在防洪预警中的应用研究3.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新技术应用研究4.江西省山洪灾害发育规律及变化环境下山洪灾害易发性研究5.基于3S技术和动态模拟技术的水库下游洪涝灾害风险评估6.受水工程影响的昌江流域预报方案应用研究7.基于数值模拟的堤防决口应急抢险关键技术研究8.彭冲涧站(长江流域鄱阳湖区水系)产汇流分析9.九江市城区洪涝灾害影响研究及对策研究10.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生态与环境效应遥感监测与评估11.圩堤(城防)工程洪涝预报预警信息化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广项目:1.移动折叠式储水堵水墙2.ADCP测流技术应用推广研究3.农业抗旱节水用多功能拌种剂推广应用4.水文缆道主索自动维护装置研究二、水资源管理重大项目:1.赣江中下游水库群多目标生态调度研究2.流域水质水量统一配置关键技术研究(鄱阳湖典型流域水质水量统一配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3.江西省水功能区复核与调整优化研究4.基于遥感云平台的河湖岸线实景监测技术研究5.赣抚平原灌区灌溉预报及灌溉用水决策系统开发一般项目:1.江西省建设项目延续取水许可评估技术标准研究2.入湖尾闾多级分汊河道的分流特性及互馈响应3.基于3S技术的鄱阳湖动态库容计算方法研究4.水资源管理考核对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成效评估分析5.中小流域水电站群发电-灌溉-生态环境互馈耦合关系研究6.江西省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研究7.不同五河来水、长江来水及区间降雨情景下鄱阳湖出湖流量模拟研究8.南昌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研究9.赣抚平原灌区水效领跑农业节水对策研究推广项目:1.无人机雷达测流技术在水文应急监测中的应用2.大口径多声路超声流量计应用3.水生森林系统的应用研究4.水温自动测报技术应用推广标准规范:1.江西省陶瓷行业节水标准2.县级水资源月报编制标准3.江西省坡面雨水集蓄利用技术规范已通过阶段性验收需继续研究项目:1.南方丰水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评价及预警研究三、水生态环境重大项目:1.鄱阳湖水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研究2.受污染水体中沉水植被恢复的群落斑块化技术研究3.基于厌氧氨氧化细菌的藻菌一体化同步脱氮除磷工艺关键技术及调控研究4.基于遥感的水生态安全监测和评估技术研究5.栖息地环境变迁对鄱阳湖白鹤食物结构和行为的影响研究6.城市备用水源水质主要污染物分析及风险评估7.湖泊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定量评价及其应用研究8.基于功能冗余性探究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9.江西省水体修复常用水生植物抗逆性研究10.鄱阳湖典型流域基于景观格局的水环境改善措施研究11.农村排水河道生态整治中湿地植物适宜种植密度研究12.南昌市城市河湖水环境变化机理监测研究13.应用人工湿地处理规模化养殖废水研究与示范14.基于非均匀分布系数的鄱阳湖水环境承载力计算研究一般项目:1.江西省典型供水水库蓝藻和蓝藻毒素分布特征研究2.水动力作用下鄱阳湖底泥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影响研究3.淹水胁迫下鄱阳湖湿地植物分解过程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4.河道优势湿地植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富集效应研究5.环鄱阳湖区受污染湖泊水生植被群落的生态重建技术研究6.流域水体纳污对来水时空变化的响应7.常见沉水植物水下定植技术研究8.融合无人机LIDAR和影像的鄱阳湖湿地微地貌模型重建9.稻田排水沟Cl-、SO42-的浓度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底泥营养盐的释放作用10.塘堰湿地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研究11.九江市城市不透水下垫面径流水质水量特征研究12.农村集中式污水生态减污技术研究13.鄱阳湖水体有机氯污染物的多介质富集及生物迁移过程研究14.抚河临川段水体污染特征及水源地安全评价15.区域性流域水生态特征分析与保护研究——以长河流域为例16.基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河道功能分段建9设与管理技术研究17.鄱阳湖南矶湿地湖泊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18.深度学习智能分析的水面漂浮物视频识别技术研究19.水库调度方案水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体系20.光伏发电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21.旱涝灾害对“田-沟-塘”联动体系生态系统的影响22.基于传感器网络的中小河流水环境监测系统研究23.WRI—三步法水质改善与水生态长效修复技术在渠道设计中推广应用24.景德镇市玉田水库生态养殖渔业净化水质项目25.鄱阳湖水利枢纽排泥场生态湿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推广项目:1.生态沟塘湿地构建技术在灌区面源污染防治中的推广应用2.基于外源性有机碳的渐进性恢复技术在侵蚀劣地中的应用3.开放性水域水污染及水生态EPSB生物生态综合治理技术4.微动力生物生态治理系统在水生态文明村镇建设中的应用5.村镇生活污水净化槽在水生态文明村建设中的应用推广6.黑臭水体微生态活水直接净化(HDP)工艺应用7.微生态活菌酶水质调节剂在水产养殖中推广应用8.耕地土壤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推广9.堤防专用剪草机引进与推广标准规范:1.农村小型河道生态护岸技术导则2.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技术指南3.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导则4.江西省省级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5.江西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评价办法已通过阶段性验收继续研研究项目:1.环鄱阳湖环境中抗性基因污染特征研究2.水文气象因子对蓝藻水华分布格局影响研究3.鄱阳湖水生态监测技术及生态标本库制作研究4.鄱阳湖藻类水华暴发潜在危险性评价研究5.农村污水磷元素在人工湿地中的循环过程及其去除对策研究6.东江源区氨氮指标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7.农村水环境治理中河岸生态护坡技术优选与示范8.稀土矿渣中Pb和Cd迁移特征及其污染控制技术研究9.基于水动力模型下鄱阳湖氮磷变化特征研究10.九江市八里湖水生态系统构建与提升11.鄱阳湖流域畜禽养殖水环境污染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12.坡耕地减氮控磷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13.面向应急响应的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污染物扩散模拟研究四、水土保持重大项目:1.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小流域治理关键技术研究2.河长制背景下河岸边坡生态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3.油茶开发初期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发生机理及防控关键技术4.鄱阳湖枯水期水文快速变化对水体富营养化和湖区水生植被格局干扰机制5.基于水生态文明的规模化果业开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6.水土流失区氮磷流失生态景观过程控制关键技术与示范7.平江流域土壤保持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技术研究8.红壤丘陵区柑橘生命周期水蚀演变及其调控技术研究9.赣南稀土矿治理水质效应分析10.高山风电场水土保持措施研究一般项目:1.低影响开发理念和技术在村镇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2.江西典型红壤区土壤水分运动模型选择与应用3.水土保持植物促生菌关键技术研究4.水生态文明背景下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效应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5.典型稀土矿区土壤重金属钝化固定技术研究6.崩岗侵蚀动态监测的地空协同技术研发7.红壤坡地肥沃耕层保育关键技术8.鄱阳湖典型流域旱涝致灾关键因子的确定及其阈值研究9.不同植被建植方式对人工边坡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研究10.鄱阳湖滨湖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与关键技术研究示范11.农村河道水生态建设关键技术与景观设计研究12.山丘库区水源地水土资源承载力与生态安全保障研究13.红壤坡地植被选择性刈割覆盖关键技术研究14.红壤侵蚀区坡面水土流失自动化监测研究15.红壤坡耕地面源污染削减的生物炭施用技术研究16.基于生态文明的水土保持目标考核体系研究17.改性含磷材料在修复赣南废弃稀土尾矿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18.弃土弃渣场水土保持植被优化配置技术研究19.林下水土保持立体复合生态经济开发模式研究20.南方红壤区药用水土保持植物资源的开发21.海绵城镇建设中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22.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研发23.地空协同式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技术在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中的应用24.崩岗侵蚀分类防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广项目:1.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2.生态路渠构建技术在红壤坡地开发中的推广应用3.无人机技术在水土保持调查中的应用4.经济植物篱技术在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中的推广应用5.优良堤防护坡草种假俭草的撒播技术研究与示范6.坡耕地径流调控与补灌技术集成与示范7.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原位阻截技术在水源地保护中的应用8.基于微型激光雷达的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监测技术标准规范:1.江西红壤坡地生态路渠构建技术规范2.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生态果园施工技术规范3.江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技术导则4.江西省崩岗防治技术规范5.假俭草茎段植生带生产技术规程6.红壤坡耕地黄花菜植物篱技术规范已通过阶段性验收需继续研究项目:1.崩岗群水土流失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2.红壤坡地水肥流失生物阻控技术集成及示范3.基于激光近景的无人机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技术研发4.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红线研究五、农村水利重大项目:1.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排体系研究2.农村村落水环境演变及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3.江西省农业节水潜力及节水灌溉分区模式研究4.江西省水稻需水量测报及信息发布系统开发5.赣南果园节水减排增效集成技术研究6.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现代设施农业中的应用7.农村典型小流域水污染生态处理技术体系研究8.农田可持续利用水肥管理及种植模式研究9.江西省典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阈值研究一般项目:1.江西稻田低压管道灌溉工程标准化管理研究2.江西省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及综合改革建设模式研究3.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对间歇灌溉干湿交替的响应机制4.潦河灌区水稻生长期面源污染监测及防治措施研究5.长系列灌溉试验研究成果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6.蔬菜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研究7.江西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生态设计研究8.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系统研发与应用9.智能灌区关键技术研究10.灌区干渠流量在线实时监测技术研究11.基于江西省洪涝期水稻对涝害响应及恢复模型研究推广项目:1.水稻田间水肥高效利用综合调控技术示范推广2.可调节量控水三角堰在农田灌排沟渠中的推广应用3.痕量灌溉技术在避雨葡萄中的推广应用研究4.微纳米气泡装置在提水灌区的示范应用5.超滤膜水处理技术在农村饮水工程中的推广应用6.赣南丘陵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技术应用推广标准规范:1.高标准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规范2.江西省水稻节水减排灌溉技术规程3.江西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程已通过阶段性验收需继续研究项目:1.江西省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2.农村塘堰湿地适宜水深水环境效应研究3.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工程建设及长效运行管理模式4.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标准六、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关键技术重大项目:1.水利工程实体质量检测技术与评定方法研究2.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运用后坝区水沙特性分析研究3.水沙变化条件下江湖关系演变过程及响应机理4.赣抚尾闾工程水资源调控及水沙关键问题研究5.入湖尾闾多级分汊河道的分流特性及互馈响应6.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体系研究7.江西省水库淤积风险评估及清淤决策研究8.复杂结构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技术研究及应用9.中小河流治理生态防护技术集成与应用10.河道采砂动态监管技术研究11.堤防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影响因素研究12.鄱阳湖区违法围堰遥感实时监控技术应用研究13.江西省河道湖泊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及应用14.赣抚平原灌区工程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开发应用15.江西省灌溉试验站网构建及其运行管理机制研究一般项目:1.基于地质雷达技术的闸基隐患诊断方法研究2.土堤渗漏抢险“抽槽做粘土截水墙”新技术研究3.江西省堤防工程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技术研究4.水力耦合作用下输水隧洞岩质边坡渐进破坏分析研究5.堆石混凝土坝层面力学性能与加固处理工艺研究6.江西省水库坝下涵管渗漏原因及对策研究7.土石坝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方法研究8.颗粒级配对面板堆石坝工作性能影响9.水工程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技术研究10.预制标准化构件在水利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11.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模式研究12.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研究13.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数字化管理系统研究14.特低扬程、超大流量竖井贯流泵站关键技术集成研究15.江西省古代在用水利工程的价值挖掘与修复研究16.整体式合页活动坝在水闸工程中的应用与研究推广项目:1.自嵌式生态挡墙在河湖驳岸设计中的应用研究2.MIC无线大坝-边坡-隧道监控系统在水库安全监测中的应用3.SCL防渗膜技术在渡槽等修复中的推广应用4.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在水库工程中的应用5.便携式无人船在水利行业中的推广应用6.江西省水利系统安全生产风险双控监管平台推广7.模型试验多尾门水位的自动化联动控制研究8. 阀式远程自动控制闸9.低功耗广域网LoRa远距离无线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示范10.Enkamat生态护坡技术在河堤湖岸边坡防护中的应用标准规范:1.江西省水利工程验收抽检技术规程研究2.江西省中小型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规程研究3.江西省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技术标准4.江西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规程研究5.江西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规程6.江西省水库运行管理技术规程7.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质量验收评定规程—小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江西省地方标准)已通过阶段性验收需继续研究项目:1.防渗墙质量的综合探测方法应用研究2.混凝土防渗墙成墙强度损失机理研究3.水库大坝标准化管理实用技术手册编制4.自扣式渠槽构件技术研究一、防汛抗旱重大项目:1.典型小流域径流形成过程及山洪灾害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研究2.鄱阳湖入江水道河段演变及对防洪影响研究鄱阳湖入江水道河段是鄱阳湖流域水量汇入长江的唯一出口。

变化环境下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演变及归因分析

变化环境下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演变及归因分析

变化环境下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演变及归因分析乔时雨;李国芳;李国文;陈静;冻芳芳【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24(55)5【摘要】为揭示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根据赣江外洲站1953~2020年实测流量和水位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累积距平检验、Mann-Kendall检验、滑动秩和检验、Pettitt检验和有序聚类检验法分析该站流量和水位的变化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和残差分析法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流量及水位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1)外洲站年尺度和月尺度平均流量均呈现不显著的增大趋势,年平均流量增幅为10.5%,增大速率为3.2 (m^(3)·s^(-1))/a;年尺度和月尺度平均水位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年平均水位降幅为-14.3%,下降速率为-0.04 m/a。

(2) 1991年为外洲站年平均流量序列的突变年份,影响期较基准期增大了205 m^(3)/s;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其中气候变化占92.8%,赣江流域降水增多是使外洲站流量略有增大的主要原因。

(3) 2002年为外洲站年平均水位序列的突变年份,影响期较基准期下降了2.20 m,人类活动对水位变化的贡献率占93.8%;水利工程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河流天然的水沙规律,外洲站断面受冲淤变化和人工采砂等影响,河床逐年下切趋势明显,这是造成外洲站水位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研究成果可为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总页数】8页(P99-106)【作者】乔时雨;李国芳;李国文;陈静;冻芳芳【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1;P333【相关文献】1.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河川径流水文情势变化及其归因分析2.变化环境下渭河流域生态水文情势演变归因研究3.气候变化条件下泾河流域甘肃段近41年水文情势演变分析4.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时空差异性及变化分析5.信江流域水文情势变化及归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探讨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探讨
2 . 1 发 电
共同决定的环境保护要求标准 , 这就是上述 的环境功能 目标 。 1 针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1 . 1 关于建设 征地移 民安置环境影响的评价 征地 移 民安置 的建 设会 导致 社会 经济 结构 的重 构 和解 体, 以及耕 地损 失 , 严重 的话 , 致使破坏生态 。建设征地移 民安 置 的可 能后果具体表现 如下 : 导致耕地数 量会 日益 降低 , 给 当 地土地资源一定程度上带来 了一些压力 , 当地居 民的生活方式 和生活质量也可能遭受一定影 响 ; 建设征地之所 以会导致水土 流失加 重 、 甚 至库周 的生态 环境惨遭 破坏 , 以及或多 或少 的影 响了部分动物 的觅食 和栖 息活动 , 是 因为征地 的建设涉及 到森 林、 草地 、 林地等 , 当地植被与动物的栖息地被严重摧残 。 1 . 2 关于施工期环境影响的评价 人员 活动以及 交通 运输 ,运行 的混凝 土拌和系统与砂 石 加工系统 . 土石方开挖和施工场地布置 , 工作 中的机械设备 , 开 采天然建筑材料 的场地 , 弃渣 的堆存等 , 以上就 是水利工 程施 工过程 中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的主要 因素 。在施工期 间 , 可能 造成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 以下几方面 : 由于受到土石方开挖等 施工活动 的影响 , 导致 弃土弃渣 的产生 , 从 而引起新增水 土流 失、 植被破坏 ; 鱼类等 水生生物 的生活环境受 到河道 内施 工 的 影 响等 : 周边居 民以及施工人 员 的身体健 康遭受粉尘 、 噪声和 废气 的一定影响 ; 受纳水体 受到废水 、 污水 的排放而 造成的污 染. 水体功能因此而 降低 。
1 . 3 关 于常 规 环 境 影 响 的评 价
我们要关注坝址下游和水 库库区的水文情势 。当水库引 用相对较大的流量时 , 流量和水位 的变动频率高 , 而且 幅度大 , 因为水库一直处在一个 蓄水+ 泄 目标 的影 响因素 , 流量和水位 比较敏 感 的环境 因素的分析上 。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及环境生态效应与调控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及环境生态效应与调控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及环境生态效应与调控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化及环境生态效应与调控首席迷信家:杨桂山中国迷信院南京天文与湖泊研讨所起止年限:2021.1-2021.8依托部门:中国迷信院水利部一、关键迷信效果及研讨内容〔一〕拟处置的关键迷信效果及其外延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水沙交流进程与通质变化是江湖、尤其是湖泊演化的控制要素之一,长江中下游严重水利工程树立运转经过改动坝下河道水文情势和河床形状而对江湖水沙交流关系发生庞大影响。

深化提醒江湖关系演化进程及严重水利工程影响机理,说明严重水利工程影响下江湖关系变化的湖泊水文、水环境和水生态效应,提出江湖两利的江湖关系优化调控的方法与对策是本项研讨的三个关键环节。

据此,本项研讨需求处置的关键迷信效果包括:〔1〕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化进程及严重水利工程影响机理;〔2〕湖泊水文、水环境和水生态对江湖关系改动的照应机制;〔3〕江湖关系安康评价与优化调控的原理和方法。

1、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化进程及严重水利工程影响机理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中心是长江和湖泊之间的水沙交流,包括交流进程与通量,这种水沙交流与长江支流和湖泊水沙输移、河床和湖盆地形演化等要素构成互馈影响关系。

河湖整治和应用等严重水利工程树立、气候动摇惹起的下游来水来沙质变化等,都将对江湖水沙进程和通量发生庞大影响。

严重水利工程的树立运转,作为剧烈的人类活动之一,其对水文系统的影响及互馈机制是以后国际水文学研讨热点和开展趋向,与气候动摇性和突变性影响不同,严重水利工程影响具有趋向性和突变性的特点,其与河湖水文系统的互馈影响机理也十分复杂。

本迷信效果的主要外延包括:通江湖泊江湖水沙交流进程与通量的年际变化及年内散布;不同时期江湖关系变化的主要影响要素;长江、鄱阳湖和洞庭湖水沙运动的动力学机制;严重水利工程不同运转方案下泄水沙在江湖水系中的传达与衰减规律;江湖水沙进程与河床、湖盆演化的互馈影响机理;严重水利工程影响下江湖水沙交流进程和通质变化趋向等。

202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流域综合规划HJ 1218

202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流域综合规划HJ 1218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流域综合规划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原则、工作程序、重点内容、主要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流域管理机构、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流域综合规划(含修订)的环境影响评价。

流域专业规划或专项规划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HJ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 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T 8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 130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19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61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 627 生物遗传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技术导则HJ 1172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SL/T 278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T 793 河湖健康评估技术导则3 术语和定义HJ 13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流域 basin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分水线所包围的汇水或集水区域。

3.2流域综合规划 comprehensive river basin planning统筹研究一个流域范围内与水相关的各项开发、治理、保护与管理任务的水利规划。

3.3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river basin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流域生态系统形成和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与效用,通常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洪水调蓄、产品提供等。

13.4重要生境 important habitat重要生物物种或群落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法定保护或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态空间,通常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地、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以及重要水生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等。

水资源论证-取退水影响剖析

水资源论证-取退水影响剖析

(2)地下取水影响关注的内容
建设项目开采地下水资源后, 使相关水文地质单元的地下水 量和水位发生改变,引发其他 取水户利用地下水的困难,或者 产生更为严重的水文地质和生 态问题。
(3)退水和排水关注的内容
建设项目通过已有或新建入 河排污口等设施退水至地表 等水域,造成水域水质浓度 和纳污总量增加,影响水功能 和水生态状况,对第三方的水 资源利用权益和生态系统的 水安全构成影响问题。
5 取水与退水影响的划分 有利与不利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短期与长期影响; 暂时与累积影响;明显与潜在影响;可逆与不可逆影响。
6 论证的主要内容
开展现状调查,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区域取 水和退水情况; 分析受纳水域水资源管理和水功能保护要求; 识别筛选影响对象; 预测并论证取水和退水的影响,提出预防和减缓影响的措施; 对难以消除并可定量计算的直接影响,应提出补偿方案或措 施建议。
1. 概述 2. 论证的基本要求 3. 地表取水影响论证 4. 地下取水影响论证 5. 退水影响论证 6. 水资源保护措施 7. 影响的补偿
了解:
取水与退水影响论证的范围与对象 影响论证与水源和用水论证的关系 现状调查与影响论证的关系与协调
掌握:
影响论证需分析的主要影响要素 影响因素识别与论证的差异化 影响论证与对策评价的水管理要求 项目影响的减缓措施及综合对策
建设项目的用水是合理的 符合国家产业、资源利用、节水和清洁生产的政策
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以接受,补偿原则合理 1.建设项目取、退水行为,对特定第三方和公共利益
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2.对一些不可规避且可接受的影响,能够采取措施予以
影响减缓或补偿
2 重点关注人工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所产生的影 响

水文情势研究现状

水文情势研究现状

水文情势研究现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文情势研究一直是水文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水文情势研究旨在探讨水文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水文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水文情势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水文情势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水文情势研究是水文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到水文过程的各个方面,如降水量、蒸发、蒸腾、径流等水文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水文情势的研究对于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文情势研究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水文情势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区域内水文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水资源提供依据。

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中,需要考虑到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的关系,避免出现水资源过度利用或浪费的情况。

水文情势研究对于水灾防治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降水丰沛、蒸散强度、径流变化等水文要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预防水灾事件的发生,提高抗灾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文情势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水文情势的研究,可以评估不同生态系统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文情势研究的现状分析目前,水文情势研究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方法,如遥感技术、数值模拟等,为水文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水文情势研究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1.水文要素的观测和监测水文要素的观测和监测是水文情势研究的基础,也是水文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国内外各地都建立了完善的水文观测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到降水量、地表径流、地下水位等水文要素的变化情况。

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水文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为水资源管理和水灾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2.水文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水文模型是水文情势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各种水文过程的发展和演变,预测未来的水文情势变化。

水文情势 概念

水文情势 概念

水文情势概念水文情势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量、水位、流速、水温、泥沙含量、冰情、水质等要素的变化情况。

水文情势是水资源保护、洪水预测、水文调查与监测等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分别介绍水文情势的主要方面:1.水位变化:水位是指水体的表面高程,水位变化是指水体表面高度的变化。

水位变化受到降雨、蒸发、地下水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水文情势的重要指标之一。

2.流量变化: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过某一断面的水量,流量变化是指流量的变化情况。

流量变化受到降雨、地下水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洪水预测、水资源保护等工作的重要基础。

3.流速变化:流速是指水流的速度,流速变化是指水流速度的变化情况。

流速变化受到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河道治理等工作的重要考虑因素。

4.泥沙含量变化:泥沙含量是指水中悬浮物的含量,泥沙含量变化是指泥沙含量的变化情况。

泥沙含量变化受到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河道治理、水资源保护等工作的重要考虑因素。

5.水温变化:水温是指水的温度,水温变化是指水温的变化情况。

水温变化受到气候、生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6.冰情变化:冰情是指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结冰和融冰情况,冰情变化是指冰情的变化情况。

冰情变化受到气候、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河道治理、防洪减灾等工作的重要考虑因素。

7.水质变化:水质是指水的化学成分和微生物含量,水质变化是指水质的变化情况。

水质变化受到污染、生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之一。

8.洪水预测:洪水预测是指根据历史和实时水文数据预测未来洪水的强度、时间、范围等情况。

洪水预测是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等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9.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是指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市水文站水情科水情工作总结

2024年市水文站水情科水情工作总结

2024年市水文站水情科水情工作总结摘要:本文总结了2024年市水文站在水情监测、预警、分析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未来工作计划。

关键词:水文监测,水情预警,水资源管理,水情分析一、引言2024年,市水文站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水文工作的重点任务,积极开展水情监测、预警、分析和水资源管理等工作,为我市的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和防洪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水情监测工作监测站点建设与维护完成了对现有水文监测站点的升级改造,提高了监测精度和数据传输效率。

加强了监测站点的日常维护,确保了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监测数据采集通过自动化监测设备,实现了对水位、流量、水质等水文要素的实时监测。

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校验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三、水情预警工作预警系统建设建立了水情预警系统,实现了对洪水、干旱等水情事件的实时预警。

通过预警系统,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水情信息。

预警信息发布加强了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了水情预警信息共享机制。

通过多种渠道,如短信、广播、网络等,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四、水情分析工作水情趋势分析定期对水文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水情发展趋势,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结合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水情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水情专题研究开展了针对特定区域或特定水文事件的专题研究,如城市内涝、水库调度等。

通过专题研究,为解决实际水文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水资源管理工作水资源调查与评估开展了全市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工作,摸清了水资源的家底。

建立了水资源数据库,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水资源配置与调度根据水资源调查与评估结果,制定了水资源配置方案,优化了水资源的分配。

加强了对水库、河流等水资源的调度管理,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六、存在问题分析监测站点覆盖不足部分偏远地区的监测站点覆盖不足,影响了水情监测的全面性。

水文情势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水文情势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水文情势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预测水电工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尤其是不利环境影响是整个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核心。

在此过程中同样重要的是制定相应的不利影响的缓解措施。

缓解措施包括消除、弥补或减少不利影响、使之达到可接受水平的所有环境保护活动。

缓解措施的基本目标为:避免、预防、保护、最小化、复原、恢复、补偿。

在水电工程中最常见的现象时水库下游河道自然流量会被水库放水超过或小于正常流量而形成的不稳定流量所取代。

这会造成流域水文上的时空改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影响。

Key words:changes in the hydrological regime;environmental impact;mitigation measures1.对生物与水质的影响水的释放量与电力之间的关联意味着下游河水位不是根据流域降水量而变化、而是根据电力需求量等因素而变化。

对于大型水电工程来讲、还存在李调节、年调节、多年调节的情况、这种情况对库区和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要比日调节严重得多。

为保证发电和防洪需要、库区冬季正常蓄水水位往往要比夏季防洪水位高出很多、这种因落差而暴露出的土地被称为消落带。

水库和河流水位按这种模式变动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如当消落区地势较为平坦时、会造成大面积蓄水。

在这些地区、夏季水位下降后、河道内沉淀的各种污染物将留滞在消落带上、加上经过长期浸泡的泥土不易排水、不仅造成库区和河流景观的破坏、而且在高温下极有可能滋生病菌、寄生虫和蚊蝇、导致流行病发生;人造洪峰可能会造成下游淹没问题;河流水位迅速波动、会交替地暴露和淹没鱼群在浅水中有力的休息场所、妨碍鱼群产卵:还会对下游用水部门取水产生影响等。

对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河流来说、自然径流量小、被大坝拦截后、下游河段几乎断流、河水失去了稀释、净化的功能、加上沿岸城镇排放的生产和生活污水、河道成了污水汇集地、河流的生态功能消失。

2.对地下水及土壤盐碱化的影响流域内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河流水文条件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地下水。

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风险管理

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风险管理

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风险管理水利工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水资源的合理调配、防洪减灾、发电灌溉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往往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一系列环境风险。

因此,加强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风险管理,是实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

水利工程项目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多种多样。

首先,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大规模土石方开挖、填筑以及河道改道等活动,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土地占用和生态破坏。

例如,破坏了原有的植被覆盖,使得土壤失去保护,容易被雨水冲刷,进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其次,水利工程建成后,水库蓄水可能改变河流的水文情势和水生态环境。

水流速度减缓,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容易导致水质恶化;同时,也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的栖息和繁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再者,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周边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有效管理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风险,首先需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环境影响评价。

在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工程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减轻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要涵盖生态、水文、地质、气候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估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通过科学的评价,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环境风险,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应严格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施工方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

对于施工产生的废弃物,要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做到达标排放。

同时,要注重生态恢复工作,在工程完工后及时对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也是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水利工程周边的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监测,如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等,可以及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

一旦监测数据出现异常,能够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将环境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及对策

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及对策

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及对策王俊;程海云【摘要】三峡工程于2009年8月通过正常蓄水(175m水位)验收,标志着三峡工程将进入正常运行阶段,全面发挥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三峡水库正常蓄水运行后,将改变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水文情势的变化也将带来一定的次生影响.结合三峡水库2009年试验性蓄水情况,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中下游出现异常低水位的成因,初步揭示了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变化规律,并对降低三峡蓄水对中下游的影响等相关对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0(000)019【总页数】4页(P15-17,14)【关键词】三峡水库;蓄水;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对策【作者】王俊;程海云【作者单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430010,武汉;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430010,武汉【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3一、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原则及近年蓄水情况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 m,汛期防洪限制水位145 m,枯季消落最低水位155m,相应防洪库容221.5亿m3。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三峡试验性蓄水期现行调度方案(《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2009年10月):汛末水库兴利蓄水时间不早于9月15日;蓄水期水库水位实行分段控制,9月25日水位不超过153 m,9月30日水位控制在156~158 m之间,10月底可蓄至汛后最高水位;蓄水期控制坝前水位上升速度,逐步减小下泄流量,10月下旬蓄水期间,一般情况水库下泄流量不小于6500m3/s。

2003年三峡工程进入围堰发电期,汛期按135 m水位运行,枯季按139 m水位运行。

2006年汛后三峡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汛后水位抬升至156 m,汛期按144~145 m运行。

2008年汛后,三峡水库开始实施试验性蓄水,9月28日开始蓄水,11月 10日库水位最高蓄至172.80m。

2009年汛后,三峡水库从9月15日继续试验性蓄水,起蓄水位146.25 m,10月1日水位蓄至157.93 m,11月1日水位蓄至170.98 m,11月24日水位蓄至最高171.41m,相应库容距水库蓄满差35.6亿m3。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影响评估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影响评估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影响评估水利工程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水资源的合理调配、防洪抗旱、发电灌溉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在水利工程建设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影响进行科学评估,是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对水文情势的改变水利工程的修建,如大坝、水库等,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径流过程。

水库的蓄水功能使得下游河道的流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变化,可能导致枯水期延长、洪水期流量减小等。

这种水文情势的改变会影响到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鱼类的洄游、水生生物的栖息地等。

2、对水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会引发水质的变化。

水库蓄水后,水体流速减缓,自净能力下降,容易导致污染物的积累和富营养化。

此外,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水土流失等也可能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

3、对土壤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库蓄水会淹没大片土地,导致土壤长期处于水淹状态,从而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

同时,淹没区的植被和陆地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此外,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开挖、填方等活动可能引发水土流失,进一步影响周边土地的生态功能。

4、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河流的连续性和水生态环境,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直接影响。

大坝的阻隔可能妨碍鱼类的洄游通道,导致鱼类种群数量减少和物种多样性下降。

同时,水生植物和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可能发生改变,影响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5、对气候的影响大面积的水库水面会增加水分蒸发,从而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

可能导致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周边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产生间接影响。

二、生态影响评估的重要性1、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估,可以在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或减少因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可逆损害。

水文与水资源之间的联系

水文与水资源之间的联系

水文与水资源之间的联系(南昌工程学院12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1班周翔)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用水危机已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重要问题。

在当今社会要充分认清水资源和经济的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关系,才能够真正做一名合格的水利人。

充分认识水文与水资源的关系也是扩展视野、增强学习专业的勇气和信心的重要一步。

关键词:水文学、水文科学、水资源学、地下水、生态学、气候1、水文学研究内容和学科特点水文学(hydrology)是地球物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研究存在于大气层中、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各种形态水在水量和水质上的运动、变化、分布,以及与环境及人类活动之间相互的联系和作用。

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

水文涉及到的范围特别广,包括:降水、蒸发、入渗、地下水径流、河川径流以及溶解物或悬浮物在水中的输送,即谁在地球上的整个循环过程。

水文学从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其本身的发展由单一学科变身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体系,即现在的水文科学。

在水文科学实际发展过程中,人们尽管把全球水循环和全球水平衡作为水文学的基础对象,但是水文专家却在研究这个循环过程中偏重了地表的过程,其他部分则交予他人研究,在人们开始用工程措施来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时,水文学加强了为水工程服务而出现了工程水文学,但是并没有人说“把水文延伸到为水工服务”,并迅速发展成为水文学的主要内容,而认为水文学是否变成了水利工程学。

实际情况是:水文学继续在描绘着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规律,,继续为水工程的规划、规划和运行服务,而且又加强了环境影响和生态安全的研究,是由工程应用水文学前进了一大步。

第一部分是水文循环和径流形成,宏观的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然后分为河流和流域的研究,对数据的分析统计,研究降水的形成和蒸发,所以要求水文工作者有良好的自然地理修养,对一些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又能有良好的数理基础。

从国际水文计划看水文研究变化趋势

从国际水文计划看水文研究变化趋势

从国际水文计划看水文研究变化趋势作者:尉颖琪来源:《科技资讯》 2011年第28期尉颖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摘要:国际水文计划(IHP)是一个长期的国际水科学权威合作研究计划,从国际水文十年(IHD)计划实施后,IHP已经执行六个阶段,设置不同研究主题与项目,充分反映了国际水文研究的趋势:日益重视研究人类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逐渐由传统水文向资源水文、环境水文、生态水文转变。

关键词:国际水文计划水文学中图分类号:P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10(a)-0143-01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传统水文学仅以水为研究对象,以研究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变量化和分布为目的,并未涉及人类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水资源、水环境问题日趋突出,改变了传统水文学的发展格局。

1965年至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倡导“国际水文十年”(IHD)活动,积极推动全球水量平衡和人类对水循环影响的研究。

随后,国际水文计划(IHP)又把“水污染的水文和生态问题”、“城市化对水文情势和水质的影响”等列为重要研究课题。

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人们不仅要充分利用水量和能,还要保护好水质。

水文学的研究内容也由原来只限于研究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平衡和变化,扩展到同时研究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综合关系,传统水文学进入了资源水文学、环境水文学的新阶段。

水文学家也开始关注与水相关的生态问题,水文循环过程的变化与其相关的生态环境变化交叉研究与社会需求产生了新的学科,即生态水文学[1]。

1 国际水文计划IHP始于IHD,于1964年由UNESCO第13次大会批准,1965年1月1日开始执行。

后考虑到十年时间有限不足以解决水科学发展及其大量实际应用问题,需要一个长期国际水科学合作计划,UNESCO第17届大会决定在IHD结束时开展IHP,于1975年开始实施[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项目名称
变化环境下关键水文情势演变过程与机理
二、推荐单位
河海大学
三、项目简介
气候变化与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叠加干扰了水循环动力过程,增强了水循环要素变异的不确定性,改变了陆地水文情势的时空格局。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新十年科学计划Panta Rhei指出:全球变化背景下水文情势演变机理是国际水文科学的前沿命题。

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面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运用遥感反演、机理模型、数理分析、集合模拟等方法,在全球多卫星降水联合反演、区域尺度干旱演进过程与空间格局、流域尺度土地覆被变化对水文循环通量的影响、河流尺度水沙动态过程对大型水利工程的响应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发现点和科学价值包括:
1、探明了全球变化背景下卫星降水时空误差的尺度转移机制,拓展了无资料地区水旱情势多卫星监测的新途径。

揭示了新一代多卫星降水联合反演系统产生高雨强低估、低雨强高估的成因,识别了卫星降水反演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之间尺度转移机制及其对水旱情势模拟与预报的影响。

2、揭示了变化环境下干旱情势演变过程与格局,完善了区域干旱监测与评估的科学体系。

创建了基于陆气“水-热”动态平衡的帕尔默综合干旱指数,解析了不同气候区水分亏缺演进过程及其对降水和气温变化的响应机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大陆持续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时空格局与演变规律。

3、阐释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下流域水文情势演变机制, 丰富了变化环境的水文响应理论。

发展了综合考虑水文模型“输入-结构-参
数”不确定性的贝叶斯集合模拟方法,探明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水文循环通量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多重空间响应机制。

4、解析了大型水利工程影响下河流水沙情势演变过程与机理, 发展了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理论。

提出了大型水库群中单个水库对河流水沙情势影响的诊断方法,剖析了梯级水库群中目标水库对下游水沙通量的影响,揭示了河流-水库系统水沙动态过程演变机理。

本项目在BAMS、JH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86篇,论文总他引1206次、SCI他引1035次。

10篇代表作SCI他引366次,其中3篇入选ESI高被引,单篇最高他引104次。

核心成果入选国际著名水文学家V. P. Singh院士主编的世界第一部水文手册《Handbook of Applied Hydrology》(第二版),被PNAS、BAMS、GCB等顶尖期刊引用。

成果已应用于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并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及认可,他引作者包括生态水文学创始人Zalewski教授、标准化干旱指数创建者Serrano教授、国际降水工作组秘书长Maggioni教授、刘昌明院士、傅伯杰院士等团队,以及来自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瑞士联邦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的美、英、德、法、荷、澳等45个国家400余家研究机构的学者。

主要完成人任立良担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副主席,是国际水文科学协会新十年科学计划Panta Rhei的主要发起人,雍斌担任国际水文气象TOP期刊J. Hydrometeorol.副编辑,李琼芳作为特邀编辑在国际水协会、北欧水文协会核心期刊Hydrol. Res.出版专刊,项目成果在国际水文学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四、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五、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