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论述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里,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提法,是对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是在经济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对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在理论上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经济增长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增加,可以用社会总产出的增加来表示,也可以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人均总产出的增加来表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通常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的增长率来计算。经济发展则是除了包括经济增长表明的经济总量增加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如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的演进,以及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如资源的节约、环境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由此可见,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但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如果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经济发展,则可能导致“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因而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既要重视经济增长,更要重视经济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丰富,本文从调整经济结构的角度,谈谈学习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些体会。

一、需求结构。社会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它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包括国内需求和出口需求。正确处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以及国内需求与出口需求的关系,是调整需求结构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增加较快,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有所下降,因而要进行调整。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我们既要重视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更要重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在国内需求与出口需求的关系上,出口需求增加较快,外贸顺差过大,尚须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我们既要重视出口的拉动作用,更应立足国内需求,扩大内需,把国内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上述需求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分布与相互关系。根据我国现行的产业分类,将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称为第一产业;将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电力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称为第二产业;将商业、运输业、金融业、信息业和其他各种服务业等称为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它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第~、第二、第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演进,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的科技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因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并用先进技术提升产业水平。为此,我们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要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等等,从而使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要素投入结构。经济增长与发展是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决

定的。

主要依靠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实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称为粗放型,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称为集约型。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实力显着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而且资源消耗过多,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与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要使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使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贡献率。与此同时,必须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水平。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和举措,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等,必须认真落实。同时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而使经济增长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集约式发展。

四、城乡结构。城乡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是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然而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仍是艰巨任务。

我国农村发展滞后,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表现,即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同时并存。要使我国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一元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发展乡镇企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等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五、区域结构。区域结构是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状态。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万水方平数,据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区,东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西藏。

东部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中部地区是处于东部和西部之间的欠发达地区。三大地区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都取得不小成绩,但地区差距有所扩大,这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因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等等,这些重大决策,对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六、分配结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劳动就业、社会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