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课件
总结词
远古传说与历史记载
详细描述
介绍中国古代的远古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和伏羲八卦等。同时,介绍最早的历史记载《尚书》和 《史记》等。
夏商西周时期
总结词
夏朝建立与国家发展
详细描述
阐述夏朝的建立和发展,介绍夏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 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介绍夏朝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
总结词
北朝的民族融合
南北朝的战争与和平
南北朝时期,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和和平谈判,最终在隋朝时期实现了 全国统一。
北朝在政治上实行了民族融合政策,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05
隋唐时期
隋朝的贡献
完成中国统一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 状态,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创立科举制度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 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03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
秦朝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 权国家,为后世政治制度奠定
了基础。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 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修建万里长城
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 ,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
焚书坑儒
为了推行儒家思想,秦始皇采 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对文化
《中国古代史》ppt 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史的开端 • 秦汉时期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明清时期 • 结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01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史》
02
03
04
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对中古 代史感兴趣的公众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史是一个多义词,它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阶段:这个阶段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约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建立。
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奴隶社会阶段:这个阶段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是中国的奴隶社会。
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封建社会阶段:这个阶段从公元前475年战国初开始,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结束。
其中封建社会阶段可分为五个时期:战国、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
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589
宋元
907 1368
明清
1840
原始社会 221BC 220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远古时代-221BC) 时间线索 远古时代
2070BC
夏朝Leabharlann 商朝1600BC西周
1046BC
春秋
战国
770BC 475BC 221BC
第一阶段 阶段特点
远古时代(2070BC之前)
二者 关系 演变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 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 存。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成 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长期分裂割据的祸根,秦统一后被 郡县制全面代替;西汉初年出现“郡 国并行”局面,经“七国之乱”和“ 推恩令”分封制名存实亡,诸侯王只 是“衣食租税而不治民”,失去对封 地的实际管理权 政治·制度
7、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 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 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铁农具使用的历史: 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 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战国时期:铁器使用范围扩大。
分封制与宗法制
7、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 “尊 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 也 可能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8、(2010· 上海卷)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 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中国古代史原文与解析
中国古代史原文与解析中国古代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重要事件。
本文将以原文解析的形式,探讨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重要内容。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早在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将中国古代历史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以下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原文摘录,并进行解析。
原文:始皇本纪曰:"始皇帝者,秦之始也。
姓嬴,名政。
若尧、舜之道,则夏禹、殷湯之业,非稽古复文维维端也。
"解析:这段原文揭示了秦始皇的背景和野心。
他姓嬴,名政,是秦国的国君。
原文中提到他希望通过效仿尧、舜的治理方式,来推行夏、商两代的治国理念。
二、汉武帝的征战与治理汉武帝是西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不仅进行了一系列的外征战争,还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以下是《史记·汉武帝本纪》中的原文摘录,并进行解析。
原文:太始三年,筑五台,三十六城,以守陵、虢。
居民被三年丧,赍粮绝,发兵与匈奴营于银山,匈奴大入虢中。
解析:这段原文描述了汉武帝在位期间的一些重要军事行动。
他修建了五台山和三十六座防御城池,旨在保卫陵墓和边境。
然而,汉武帝进行这些修筑工程的费用过于庞大,导致农民无法耕种,引发了灾荒和民讼。
三、唐朝盛世的繁荣与发展唐朝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个朝代经历了长达300多年的繁荣和发展。
以下是《旧唐书·开元舆地志》中的原文摘录,并进行解析。
原文:天子之城,谓之长安。
周六百二十步,一日行可二百里。
有三市:东市益州八座,卖钱;白马坡,卖衣服。
东市者,日所用者也。
解析:这段原文描述了唐朝都城长安的规模和繁华。
长安城十分巨大,周长达六百二十步,行走一天可以走两百里。
城内有三个市场,其中东市是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场所。
益州八座是卖钱的市场,而白马坡是卖衣服的市场。
四、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朝代,也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禹死传启,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夏朝末代国王、暴君桀,建立商。
汤任用伊尹。
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盘庚迁殷,商朝又叫殷朝,商末代国王、暴君纣,修酒池肉林、制炮烙之刑,民怨沸腾、周文王任用姜尚,国力渐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在牧野大战,商纣王鹿台自焚、商灭周立,都城镐京,史称西周。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赏给亲属、功臣,建立诸侯国(诸侯对天子义务:服从命令,交纳贡品,镇守疆土,派兵随从作战)。
西周后期发生国人暴动,西周灭亡。
2、自秦赵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王——嬴政)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②经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始皇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③思想: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发布焚书令,后坑杀批评他的儒生,史称“焚书坑儒”。
④军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
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统一东南、岭南,修筑灵渠,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秦朝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西汉: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供节俭,文帝、景帝时,重视“以德化民”,出现“文景之治”。
中国古代史课程总结
中国古代史课程总结
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夏商周时期到清朝灭亡之前的漫长历史阶段。
下面是中国古代史课程的一般总结:
1.夏商周时期:介绍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明,包括夏、商、西周等朝代的兴衰及其
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春秋战国时期:着重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裂、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
以及秦国统一六国、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
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讲述秦汉统一、汉朝的繁荣、后来的三国分裂、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政治变革、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
4.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侧重介绍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以及
后来的五代十国、元朝的统治、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5.社会文化变迁:探讨古代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科技发展、文化艺术、文学与思想
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变。
6.对外关系:介绍中国古代对外的交流、贸易、外交政策和战争,以及与世界其他地
区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课程除了介绍历史事件、朝代兴衰外,还会探讨社会制度变迁、思想文化的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帮助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历史进程,对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史时间轴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时间轴大事年表公元前210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汉朝建立公元9年:王莽篡汉,新朝建立公元25年:汉朝恢复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公元220年:三国时期开始,曹操称帝,魏国建立公元280年:西晋建立公元386年:东晋建立公元420年:南北朝时期开始,刘裕称帝,宋国建立公元479年:北魏建立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公元907年: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李克用建立后梁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公元1115年:金朝建立公元1271年:元朝建立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公元1644年:清朝建立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公元前2100年,夏朝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开始。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录的朝代,它的建立使得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他治理洪水,建立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权。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它的繁荣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时期。
商朝的首都是安阳,商王时期的商代青铜器制作达到了高度发展,商代的文字也进一步发展,刻在青铜器和龟甲上的甲骨文成为了后世研究商代和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建立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西周的朝廷设立了官僚制度,开始使用封建制度。
西周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
东周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分封割据的时期,国家由一个中央政权变为了多个夷狄和诸侯的割据势力。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文人和思想家,例如孟子、荀子等。
这个时期的文化十分丰富多样,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史(按朝代整理)
中国古代史·原始时代(新石器时代)(~前2070)经济:农业:刀耕火种纺织:纺织技术萌芽原料:麻、葛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冶炼:黄河流域,小件铜器(小工具、生活用具),使用金属器具陶瓷:山东蛋壳黑陶,釉陶,原始青瓷商业:早期交换政治:出现城禅让制贫富分化产生文化:文字:刻画符号(文字起源)绘画:陶器图形、壁画·夏(前2070~前1600)政治:启继禹禅让制→世袭制“家天下”始传贤→传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商(前1600~前1046)都:朝歌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纺织: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文物:玉蚕甲骨文:祭祀蚕神冶炼:铸铜生产规模大,青铜器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政治:祭祀:奴隶为祭祀祖先神灵之“人牲”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宗族为政治实体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政治事务占卜决策文化:文字:甲骨文(较成熟的文字)金文(商周)·西周(前1046~前771)都:镐京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纺织:国有六职,纺织业地位重要商业:交易频繁,币需数增,流通骨铜贝政治:制度:宗法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分封制:同姓王族:召公之子:燕(蓟),姬周公长子伯禽:鲁(曲阜),姬晋:后三分为韩(郑)赵(邯郸)魏(梁),姬功臣:姜尚:齐先代贵族:亲周商旧贵族微子:宋(商丘)特点: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文化:文学:《诗经》·东周(前770~前256)[此处泛指春秋战国]经济:农业:铁犁牛耕(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火药:具有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春秋(前770~前476)经济:冶炼:中国最早人工冶炼铁器文化:儒:孔子:“仁”、“礼”、“德治”、敬鬼神而远之“有教无类”,培养六艺,注重全面发展创儒家学派,以六经为基本文献道: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转化是无条件的,“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小国寡民”战国(前476~221)经济:土地制度:商鞅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水利:李冰都江堰(川)郑国郑国渠(关中,汜水和洛水)冶炼:淬火的钢件商业都会:出现市井(商业区)政策: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政治:行政单位: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文化:儒:孟子:“仁政”“君轻民贵”为早期民本思想之基础。
中国历史简述
中国历史简述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
以下是简述: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包括夏、商、周三代以及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历史。
1.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史的早期阶段,也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朝代之一,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甲骨文、青铜器等文化成就,以及“礼乐文化”等重要的文化传统。
2.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和政治制度。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和制度改革,如推行法家思想、实行标准度量衡等。
3.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并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同时,汉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才干为主,而不是以出身或财富为基础。
唐朝的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高峰,如诗歌、书法、绘画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5. 宋、元、明、清等朝代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的时期之一,元朝是蒙古族在中国建立的统治,明朝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等重要事件,清朝则经历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
二、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
这个时期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瓜分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时期。
1.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等领土,并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此后,列强纷纷侵略中国,割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晚期发生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旨在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列强侵略。
中国古代史
远古时期一、旧石器时代:1、元谋人:中国最早直立人,距今170万年前,云南元谋。
2、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前,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内,已学会保存火种和控制用火方法。
3、山顶洞人:距今18865±420年前,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已学会磨制石器。
二、新石器时代:1、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河南省,母系氏族繁荣代表。
2、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3300,浙江省,母系氏族,发现中国最早的漆器。
3、大汶口文化:前4700-前2500,山东省,父系氏族,已有陶器,后发展为龙山文化。
4、红山文化:前3500,内蒙古,父系氏族,已经有原始的农业、畜牧业三、三皇五帝:1、三皇:伏羲、神农、黄帝2、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历史事件先秦一、商鞅变法:战国秦孝公时期商鞅推行的强国之术。
措施有:1、废井田,开阡陌。
2、奖励耕织。
3、奖励军功。
4、推行县制。
5、统一度量衡。
由于触动了秦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死并灭族。
二、三家分晋: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土地并被封侯。
有史认为这是战国时期的开始。
三、合纵连横:战国晚期在秦强六国弱的形势下出现的两种相互对立的斗争策略:一为“合纵”,主张六国联合抗秦,以燕国苏秦为代表。
一位“连横”,主张以远交近攻的策略,破坏六国的联合,以秦国张仪为代表。
秦一、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治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
秦王朝建立后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一些学者引用儒家学说针砭时弊,以古非今。
丞相李斯为稳定民心提出“焚书”,秦始皇采用。
焚书内容包括统一前的列国史传和民间的《诗》、《书》。
焚书导致了对古代文化典籍的极大破坏。
次年由于一些儒生在求仙炼丹方面欺骗秦始皇,导致秦始皇认为儒生多以谣言惑乱百姓,下令审讯儒生,结果460余名儒生遭到活埋。
二、楚汉战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后在项羽和刘邦之间发生的为争夺封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始于前206年,结束于前202年。
中国古代史66本基本史料介绍
中国古代史66本基本史料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自上古时期至现代,有着丰富而多样的历史文献。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更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史中的66本基本史料,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历史。
一、《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纯正的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基石之一。
它以纪事和传记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从远古传说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史记》由司马迁撰写,其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方式,为后世的历史著作树立了榜样。
二、《汉书》《汉书》是西汉时期班固撰写的一部官修史书。
它详细记载了西汉自刘邦公元前202年起至公元23年的历史,是中国史书中第一部正式的纪传体史书。
《汉书》对刘邦及其后继者的事迹和政绩进行了全面而详实的记载,对研究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后汉书》《后汉书》是东汉时期范晔撰写的史书,与《汉书》一脉相承。
它详细记载了东汉自公元23年至公元189年的历史。
《后汉书》对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军事战争、社会变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描述,是研究东汉晚期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时期陈寿所撰写的一部叙事通史。
它以纪事和传记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中国三国时期(公元184年至280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三国志》以其严密的史料和生动的描写,成为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五、《晋书》《晋书》是西晋时期范晔撰写的一部官修史书。
它详细记载了西晋自265年至420年的历史。
《晋书》对西晋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叙述,为研究西晋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六、《南北史》《南北史》是隋朝与唐朝之间的历史学家李延寿等合修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它分为两部分,即《南史》和《北史》,分别记载了南朝和北朝时期的历史。
《南北史》包括了南梁、南陈、南齐、南梁、南晋、南宋、南齐等朝代的历史,对于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史的七个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的七个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的七个阶段特征分别是:
1.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经济上出现了铁器和耕作,手工业技术和商业也有所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
3.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分裂与融合并存。
5.隋唐时期(589-907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形成重要的商业都市。
文化上,唐文化博大精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6.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7.明清时期(1368-1912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中国古代史
历史通史整合From:陈思敏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先秦时期(一)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二、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一、先秦时期(一)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具体史实】政治: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内容: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效忠朝见、纳贡、随同周王作战等义务。
③层层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4.影响: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变化历程: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制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为了解决继承问题的政治制度。
2、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宗法制的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对以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1)农业:实行井田制,石器助耕,简单协作;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2)手工业: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夏朝历法《夏小正》。
中国古代史整套课件 人教版
第1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1课时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第2课时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第3课时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第4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第5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2单元 封建大统一时期-秦汉
第1课时 秦朝的统治 第2课时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第3课时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第4课时 两汉时期的对外文化 第5课时 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5单元 民族融合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 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1课时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第2课时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3-4课时 辽、西夏、金的建立和宋辽、宋
夏、宋金的和战 第5课时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6课时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事也不要去想,因为你无法决定将来。我们所能做的是享受当下,人必须全然地活在此时此刻,其余的都是妄念。二十四、每个人都会幻想各种美好的未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为之付诸行动,这大概就是你与这些人的不同!一、身为一个人,水倒七
分满,话留三分软。不清楚我的路子,就别打听我的底线。二、喜欢一个人并不是回复他所有的动态,而是研究下面的可疑评论。三、车子有油、手机有电、卡里有钱!这就是安全感!指望别人都是扯淡!再牛的副驾驶,都不如自己紧握方向盘。四、 道不同不相为谋,你讨厌我,我也未必喜欢你,何必咄咄逼人费了口舌也讨人嫌,你闲得慌但是我没空陪你。
第3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1课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2课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4单元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4课时 第5课时 第6课时 第7课时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
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①背景: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2024年度-《中国古代史》全套教学课件
三国各自发展经济,促进了地 区经济的繁荣。
14
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
魏晋玄学与名士风流
魏晋时期的艺术成就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名士们追求自由 、超脱的精神境界。
魏晋时期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体现了时代的审美追 求。
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人群体 ,他们的作品体现了魏晋风度的特点 。
击和限制。
22
南宋偏安一隅与经济发展
南宋建立
01
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定都
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
经济发展
02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农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手工业、商业都有显著发展,海外贸易繁荣。
文化繁荣
03
南宋时期文化繁荣,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宋词成为文学主流。
《中国古代史》全套教学 课件
1
CATALOGUE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夏商周时期 • 秦汉时期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宋元时期 • 明清时期(前期) • 明清时期(后期)至近代前夜
2
01
CATALOGUE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3
《中国古代史》课程简介
01
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历史
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南北朝时期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重要 的成就,如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贾 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等。
16
05
CATALOGUE
隋唐时期
17
隋朝统一全国及大运河开凿
中国古代史的培养目标
中国古代史的培养目标
中国古代史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2.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演变:培养学生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发展变迁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
3.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4.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研究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5.培养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提高学生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使学生具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
维和历史研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中国古代史-讲义
中国古代史(讲义)
一、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一)西周东周的封建社会(周王与贵族)
政治一分封宗法制一中央集权制
思想——礼乐制一百家争鸣
选官一一世卿世禄制—军功爵
经济-一-井田制一土地私有制
(二)汉朝到唐朝的豪族社会(皇帝与豪族)
政治——皇帝制、官僚制
思想-一一独尊儒术
选官一—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经济一一土地私有制与兼并、重农抑商,坞堡
(三)宋朝到清朝的平民社会(皇帝和士大夫)
政治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02 思想一一程朱理学
经济-一一土地兼并与工商业发展选官一科举制
_
选择题考点逐题必杀新高考1-5/全国卷24-—27题
I-、第1/24题一先秦时期
(一)考点指向
1时代特征西周东周的封建社会(周王与贵族)
政治一一分封宗法制一中央集权制
思想一�礼乐制一百家争鸣
选官—一世卿世禄制一军功爵
经济一�井田制一土地私有制
2社会性质宗法分封制社会向中央集权制社会的转变
3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4核心事件商鞅变法
5.热点问题传统文化的初始阶段一一家国情怀
(二)具体考点
1. 商周之变
政治.
文化
2.周秦之变一一商鞅变法一一宗法分封制社会向中央集权制社会的转变
(1). 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实施“霸道之术”,三个阶段农耕、军战和中央集权,把秦国变成战争机器。
变法的关键是耕战。
第一讲中国古代史选择题绝杀秒杀技巧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
课程类别校级优秀□省级优质□省级精品√国家精品□项目主持人丁毅华
课程建设主要成员赵国华、吴琦、熊铁基
中国古代史是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以内容丰富、资料浩繁、研究方法多样、研究历史悠久为基本特色的学科为依托的课程。
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文化学院是国学大师钱基博、张舜徽等曾经执教的学院,他们是我院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的开创者。
现仍在工作岗位上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熊铁基教授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史学家。
我院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雄厚的实力。
近20年来,老中青几代人又不断努力,使学科建设水平、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为一门有实力、有特色的课程。
本课程受到国家、地方和学校的支持和扶植。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国家级文科人才培养基地。
本课程1991年被列为学校第二批重点建设的校级主干课程,1993年经过评估验收,被评为优秀。
1994年12月,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校优质课程。
1997年、2002年又两度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校优质课程。
2004年,经过严格的评审,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湖北省教育厅文件,鄂高教[2005]4号)。
学校对于本课程有显著的投入,课程的建设、改革一直在进行。
与此同时,本课程在历史文学院的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担任课程负责人的是丁毅华教授。
丁毅华,硕士研究生学历,1982年起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工作。
曾多次获得校级教学优秀奖,并主持过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并获省级奖励。
参加了八卷本《湖北通史》的撰写,承担其中的“秦汉”一卷,1999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分别获得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部分收入《丁毅华史学论文自选集》,2002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治学严谨,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对教学研究关注和投入多,所撰写的教学研究论文已有多篇公开发表。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是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
目前在岗教师共9人,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在这支队伍中,有老一辈的历史学家熊铁基教授(博导),也有中青年博导、博士。
多年来,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已形成良好的教学梯队。
熊铁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秦汉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出版了多种专著,如《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秦汉官制史稿》(与安作璋合著,齐鲁书社1984年)、《秦汉军事制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汉唐文化史》(湖南出版社1992年)、《中国老学史》(与马良怀、刘韶军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秦汉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二十世纪中国老学史》(与刘韶军等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等,长期担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已经成为知名的史学家。
近年来,本教研室的教师积极担任本科教学任务,所有教授、副教授均为本科生上课,甚至是上基础课。
每位教师都能注重师德,为人师表,教学态度认真,爱护学生,善于施教、引导,受到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热爱。
本教研室思想活跃,富于进取和改革精神,有的教师从80年代就已开始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教研室成员主持或参加的省部级以上的教学科研项目达5项,其中有的获得省级以上的奖励,最突出的是《面向21世纪高师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是与安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合作,赵国华为项目负责人之一,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赵国华积极参与并起了重要作用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项目,于2001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他主持的湖北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等学校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研究》,经鉴定被评为“优秀”。
目前仍在进行中的项目有《高等学校历史学4+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
丁毅华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实践》1997年获湖北省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教研室至今已经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约15篇。
《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从中国大地上人类最初的活动到公元1840年爆发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献、考古资料的内容十分丰富,学习和研究的难度较高。
在这门主干课程外围,还有多门相关课程,也有较高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以本课程为中心,还进行了一系列课程的建设,如《先秦史》、《秦汉史》、《宋史》、《明清史》等断代史课程,《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学史》等专门史课程和《中华元典导读》、《先秦谋略思想研究》、《汉魏之际社会与文化转型》、《中国兵学史》、《史学与文学》等专题性课程,都已成为历史文化学院的精品课程,受到学生的好评。
近年来,本教研室不断地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已经进行了数次较大规模的调整。
在单位教学时间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注重把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引入教学,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
注重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基础性内容和最新学术成果、本课程和相关课程、传授知识和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的关系。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充分考虑了本课程的特点,处理好内容和课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高度珍视和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
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中,围绕历史学专业本科至硕士4+2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国家级文科教学基地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教学中,课堂内外均注重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和责任感。
对于每一届学生,都有多种活动使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丰富阅历,接受锻炼。
在一年级安排参观本地的名胜古迹,二年级参加一些社会调查活动,高年级则组织到外地参观考察,通常要去北京、西安等地。
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研室成员都能认真指导学生搜集和鉴别史料,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能
力。
尽管古代史研究的难度较大,但还是吸引了较多学生写作古代史论文。
在教师的培养下,学生能认真对待论文的写作。
无论是学年论文还是毕业论文,论文的质量总体而言比较高。
由于学生受到了较严格的训练,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均有较大的提高,综合素质较强,因此,每年都有一些学生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读研或被著名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课程教学能很好地与研究生教学衔接。
在课程建设中,十分注重教材的建设。
目前仍在使用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这部教材是经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已经修订并再版了多次,为很多高校所选用。
我校也是该教材的参与单位之一,熊铁基教授被聘为该教材的顾问,我校教师多次参与了该教材的审订、讨论。
在使用这部教材的同时,我们还自编了多种供教学使用的辅助教材或参考资料,为学生编写了必读书目。
目前正在组织力量编写教材,力争在体例上有所突破,内容上有较大的更新,并尽量吸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考古资料。
近年来,还进行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初步建设,丁毅华教授承担的《中国古代史》课程CAI课件制作的项目,已于2004年完成。
这一课件在2004年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取得二等奖,目前已开始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课程还建设了支撑网站,向校内外开放。
2005年,中国古代史教研室被评为华中师范大学优秀教研室。
长期以来,教研室对于教学管理抓得很紧,质量意识很强,确保教学质量。
还建立了教学档案保存制度,以利于教学管理工作和主干课程建设的长期坚持和延续。
总体而言,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中国古代史课程长期坚持教学改革,努力创造精品课程,教学质量优秀,育人成果突出,在全国高等师范学校的同类课程中具有良好的声誉,正从省级精品课程的新起点出发,进一步向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目标努力。
已初步确定今年申报国家精品课程,教研室全体教师正在为此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