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
课程类别校级优秀□省级优质□省级精品√国家精品□项目主持人丁毅华
课程建设主要成员赵国华、吴琦、熊铁基
中国古代史是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以内容丰富、资料浩繁、研究方法多样、研究历史悠久为基本特色的学科为依托的课程。
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文化学院是国学大师钱基博、张舜徽等曾经执教的学院,他们是我院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的开创者。现仍在工作岗位上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熊铁基教授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史学家。我院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雄厚的实力。近20年来,老中青几代人又不断努力,使学科建设水平、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为一门有实力、有特色的课程。
本课程受到国家、地方和学校的支持和扶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国家级文科人才培养基地。本课程1991年被列为学校第二批重点建设的校级主干课程,1993年经过评估验收,被评为优秀。1994年12月,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校优质课程。1997年、2002年又两度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校优质课程。2004年,经过严格的评审,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湖北省教育厅文件,鄂高教[2005]4号)。学校对于本课程有显著的投入,课程的建设、改革一直在进行。与此同时,本课程在历史文学院的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担任课程负责人的是丁毅华教授。
丁毅华,硕士研究生学历,1982年起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工作。曾多次获得校级教学优秀奖,并主持过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并获省级奖励。参加了八卷本《湖北通史》的撰写,承担其中的“秦汉”一卷,1999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分别获得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部分收入《丁毅华史学论文自选集》,2002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治学严谨,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对教学研究关注和投入多,所撰写的教学研究论文已有多篇公开发表。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是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目前在岗教师共9人,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在这支队伍中,有老一辈的历史学家熊铁基教授(博导),也有中青年博导、博士。多年来,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已形成良好的教学梯队。
熊铁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秦汉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出版了多种专著,如《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秦汉官制史稿》(与安作璋合著,齐鲁书社1984年)、《秦汉军事制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汉唐文化史》(湖南出版社1992年)、《中国老学史》(与马良怀、刘韶军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秦汉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二十世纪中国老学史》(与刘韶军等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等,长期担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已经成为知名的史学家。
近年来,本教研室的教师积极担任本科教学任务,所有教授、副教授均为本科生上课,甚至是上基础课。每位教师都能注重师德,为人师表,教学态度认真,爱护学生,善于施教、引导,受到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热爱。
本教研室思想活跃,富于进取和改革精神,有的教师从80年代就已开始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教研室成员主持或参加的省部级以上的教学科研项目达5项,其中有的获得省级以上的奖励,最突出的是《面向21世纪高师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是与安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合作,赵国华为项目负责人之一,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赵国华积极参与并起了重要作用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项目,于2001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他主持的湖北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等学校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研究》,经鉴定被评为“优秀”。目前仍在进行中的项目有《高等学校历史学4+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丁毅华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实践》1997年获湖北省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教研室至今已经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约15篇。
《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从中国大地上人类最初的活动到公元1840年爆发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献、考古资料的内容十分丰富,学习和研究的难度较高。
在这门主干课程外围,还有多门相关课程,也有较高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以本课程为中心,还进行了一系列课程的建设,如《先秦史》、《秦汉史》、《宋史》、《明清史》等断代史课程,《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学史》等专门史课程和《中华元典导读》、《先秦谋略思想研究》、《汉魏之际社会与文化转型》、《中国兵学史》、《史学与文学》等专题性课程,都已成为历史文化学院的精品课程,受到学生的好评。
近年来,本教研室不断地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已经进行了数次较大规模的调整。在单位教学时间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注重把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引入教学,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注重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基础性内容和最新学术成果、本课程和相关课程、传授知识和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的关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充分考虑了本课程的特点,处理好内容和课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高度珍视和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
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中,围绕历史学专业本科至硕士4+2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国家级文科教学基地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教学中,课堂内外均注重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和责任感。对于每一届学生,都有多种活动使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丰富阅历,接受锻炼。在一年级安排参观本地的名胜古迹,二年级参加一些社会调查活动,高年级则组织到外地参观考察,通常要去北京、西安等地。
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研室成员都能认真指导学生搜集和鉴别史料,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能
力。尽管古代史研究的难度较大,但还是吸引了较多学生写作古代史论文。在教师的培养下,学生能认真对待论文的写作。无论是学年论文还是毕业论文,论文的质量总体而言比较高。由于学生受到了较严格的训练,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均有较大的提高,综合素质较强,因此,每年都有一些学生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读研或被著名大学录取为研究生。课程教学能很好地与研究生教学衔接。
在课程建设中,十分注重教材的建设。目前仍在使用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这部教材是经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已经修订并再版了多次,为很多高校所选用。我校也是该教材的参与单位之一,熊铁基教授被聘为该教材的顾问,我校教师多次参与了该教材的审订、讨论。在使用这部教材的同时,我们还自编了多种供教学使用的辅助教材或参考资料,为学生编写了必读书目。目前正在组织力量编写教材,力争在体例上有所突破,内容上有较大的更新,并尽量吸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考古资料。
近年来,还进行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初步建设,丁毅华教授承担的《中国古代史》课程CAI课件制作的项目,已于2004年完成。这一课件在2004年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取得二等奖,目前已开始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课程还建设了支撑网站,向校内外开放。
2005年,中国古代史教研室被评为华中师范大学优秀教研室。长期以来,教研室对于教学管理抓得很紧,质量意识很强,确保教学质量。还建立了教学档案保存制度,以利于教学管理工作和主干课程建设的长期坚持和延续。
总体而言,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中国古代史课程长期坚持教学改革,努力创造精品课程,教学质量优秀,育人成果突出,在全国高等师范学校的同类课程中具有良好的声誉,正从省级精品课程的新起点出发,进一步向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目标努力。已初步确定今年申报国家精品课程,教研室全体教师正在为此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