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古歌谣与神话
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串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串讲笔记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编先秦文学[单选、多选]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条关于上古歌谣的重要论述出自《尚书〃尧典》。
2.“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一关于上古歌舞的著名记载出自《吕氏春秋〃古乐》。
3.“断竹,续竹,飞土,逐宀六(肉)。
”这首著名的《弹歌》出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4.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首以咒语形式表达的祝词出自《礼记〃郊特牲》。
5.“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这一流畅叶韵的原始歌谣出自《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6.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
7.关于神话起源的说法有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
[简答]1.简述神话的性质。
一般地说,神话即是关于神的故事。
我国学者对神话的解释,一般是根据马克思有关神话的论说,指出神话的几个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像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像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2.简述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比如关于羿的故事,最早是把羿描绘成为以弓箭射落太阳的神奇的英雄,随着它的流传,这则神话增添了新的内涵。
如《孟子〃离娄下》说:“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批评羿的弟子逢蒙的卑劣行为。
这样,使这则神话融入了文明时代的伦理观念,加入了道德评判。
1.原始歌谣与神话
一、概念
远古时代人民对其所接触到的自然现象、 远古时代人民对其所接触到的自然现象、社会 现象幻想出来的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 体口头创作。它记载着古人类对世界起源、 体口头创作。它记载着古人类对世界起源、自 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 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是的保留 五、神话的本质 神话是社会现实矛盾在人民幻想中的反映, 神话是社会现实矛盾在人民幻想中的反映, 深蕴着人类要求认识自然、 深蕴着人类要求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执 着追求。充满着力量、勇敢、 着追求。充满着力量、勇敢、乐观以及创 世豪情、献身精神。 世豪情、献身精神。 与迷信区别
对待命运的态度:神话不屈服并征服命运; 对待命运的态度:神话不屈服并征服命运; 迷信宣扬宿命论。 迷信宣扬宿命论。 对待世界的态度:神话积极反抗; 对待世界的态度:神话积极反抗; 迷信消极顺从。 迷信消极顺从。
原始歌谣
一、原始歌谣 特点:与音乐、 特点:与音乐、舞蹈结合 内容: 内容: 反映原始社会的劳动生活 与咒语密切联系 表达各种情感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 其 蜡辞》 返其宅; 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 泽!” “侯人兮猗” 侯人兮猗”
商:帝喾次妃简狄吃玄鸟蛋生契。 帝喾次妃简狄吃玄鸟蛋生契。 踩天帝脚印生稷。 周:姜嫄踩天帝脚印生稷。
3、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 4、抗争神话: 、抗争神话: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5、战争神话 、 黄帝与炎帝的战争 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6、发明创造神话 、 钻木取火、构木为巢、造字、弓箭、 钻木取火、构木为巢、造字、弓箭、种庄稼等
六、神话的基本特征 1、以幻想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 2、体现先民的反抗精神 3、体现先民的积极乐观态度 4、体现先民以己感物的具象思维 七、意义、价值 意义、 1、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 2、为后世提供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 形象
古代文学(一)
• • • • •
1.贾谊,骚体赋,与楚辞的承继关系。 2.枚乘《七发》开创大赋体式。 汉大赋的特点: 在虚构的故事中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 以铺陈写物为中心,铺叙描摹,夸饰渲 染的文风; • 韵散结合 • 形成“劝百讽一”的道德教化特点。
班马扬雄与张衡
• 3.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是汉大赋最高成就。 • 4.扬雄,大赋“劝百讽一”的“劝” 的色彩。与司马相如合称“扬马”。 • 5.班固,东汉《两都赋》 • 6.张衡,东汉,《二京赋》,汉代大 赋的绝响。《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 的开山之作。
考纲规定的《史记》篇目
• 《廉颇蔺相如列传》多人合传 •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秉公 执法,阏与解围,长平之战,廉颇老矣, 大败匈奴,身死赵灭。 • 《魏其武安侯列传》
• 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和将军灌 夫三人的合传
• 《游侠列传》哪三侠? • 《李广列传》哪四战?
• 2.班固(32年-92年),东汉史学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 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帝皇四 年,记录了西汉一代229年的历史。其 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 代表作品有《苏武传》、《霍光传》等。
考纲规定的先秦诸子散文篇目
• • • • • •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季氏》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孟子·滕文公 》 《逍遥游》 《庄子 内篇》第一篇
(五)楚辞和屈原
• 1.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
• • • •
种新诗体 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始出现,刘向编集屈、 宋等人的作品,命名“楚辞” 专指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 赋》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 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第二讲中国文学的源头-上古诗歌和神话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 野,横道而处。
《淮南子·说林篇》中记载:“皇帝生阴阳, 上骈生耳目,桑林生手臂,此女娲之所以七十 化也。”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
神名。”
的残留物; 语言学家认为一切神话都源于语言的毛病。
神话的保存:
文献资料:《诗经》、《庄子》、《韩非子》、 《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 南子》、《风俗通义》、《三五历记》、《列 子》、《帝王世纪》等。其中,以《山海经》、 《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 《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
礼记》《史记·五帝本纪》)
②少昊(帝挚)、颛顼、帝喾、尧、舜(《尚
书序》《帝王世纪》)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礼记·月令)
④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
纪》)
上古歌谣和神话
文化背景: 职业背景: 特 点:具有仪式性;歌谣短小精悍,便于传 唱;神话多散佚。
帝尧立,乃命质(即夔)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 音以歌,乃以麋������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 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百兽。瞽叟乃拌五弦 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 上帝。(吕氏春秋卷五·古乐)
人类未造文字之前,先有语言。《毛诗序》曰: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 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上古时期抒情言志全 部以歌谣为主。(便于传唱,抒发感情)
周易·系辞传下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 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 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刳[kū]木为舟,剡[yǎn]木为楫,舟楫之利,以 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 下,盖取诸“睽”。(王弼注:睽,乖也。物乖则争兴,弧矢之用,所
原始歌谣和神话
后羿射日
•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 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 大风、封豨 、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 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 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 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豖希于桑林。 万民皆 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 )
• 三、神话的主要内容 • 1、创世神话。
• 包括开天辟地创造世界,人的出现,太阳、月亮、星 辰的运行等神话。(例如盘古神话) 包括英雄的诞生,文化的创造,工具的创造,战胜洪 水等自然灾害的神话。(例如后羿射日)。 包括图腾神话、神的诞生、部族神谱构成及部族神斗 争的神话。
• 2、英雄神话。
•
• 3、部族神话。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
• 1.1 上古歌谣 • 一、上古歌谣的产生
• 1、上古歌谣是初民抒情的一种手段。 •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歌咏所兴,宜自 生民始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 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 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所谓“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 之也”(毛诗大序),就是对这一情况的记载。
精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海
•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 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 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 娃。女 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鲧禹治水
•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
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 二、神话的产生
• 1、神话产生的现实基础是生产力低下。 • 2、原始人思维的核心和内容:万物有灵 论。 • 3、幻想的产物。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整理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1.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2.《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3.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4.《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5.《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1.神话的基本特征:(1)想象或幻想。
(2)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3)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2.神话与传说的区别:(1)神话产生比传说早(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3.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4.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1)创世神话:包括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2)自然灾害神话:表现了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3)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4.我国神话精神内涵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5.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2)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
(3)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1.《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诗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上古歌谣与神话
第一章上古歌谣与神话一、上古歌谣上古歌谣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是上古先民集体的口头创作。
上古歌谣最初起源于劳动,是先民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减轻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而喊出的“杭育杭育”之类的劳动号子。
后来随着劳动对先民思维能力、发音器官和语言能力的锻炼发展,有节奏的呼喊逐渐为有意义的语言所代替。
这样,一种富于韵调和节奏感的真正诗歌便产生了。
再后来作为一种有节奏的语言形式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先民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形式。
于是,即便不在劳动场合,它也同样使用,从而显示出上古歌谣的丰富多样性。
上古歌谣尽管比较丰富,但因为是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录,绝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古籍里偶有记载,也多是后人的伪托,如《南风歌》(《孔子家语·辩乐》)、《卿云歌》、《大唐歌》(《尚书大传》)等。
比较接近原始形态或较为可信的上古歌谣,只有《弹歌》(《吴越春秋》)、《伊耆氏蜡辞》(《礼记·郊特牲》)、《神北行》(《山海经·大荒北经》)、《候人歌》(《吕氏春秋·音初》)及甲骨卜辞和《周易》里的一些卦爻辞所保存的歌谣。
另外,尚有一些目存辞亡的上古乐舞,如《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黄帝《云门》(《周礼·大司乐》)、《清角》(《韩非子·十过》)、舜乐《大韶》(《尚书·益稷》)、禹乐《大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等,代表着先民的重要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上古歌谣的内容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劳动歌谣。
这类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是现存上古歌谣中一首最典型的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从内容和形式看,都是一首比较古老的猎歌。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本领神异,有英雄气魄。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厚实。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孕《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2、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答: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
屯·六二》。
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
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答: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
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答: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
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1.我国神话的特征答:一。
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二。
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三。
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四。
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
2.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答:一。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从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总集《诗经》,一直到近现代的文学创作,从诗歌散文,到戏曲小说,无不得到古代神话的滋养。
第二章《诗经》 1.《诗经》的流传答:秦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之外,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一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秦火后,只因为它是乐歌,有幸在学者的记诵中得以保全。
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
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
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
2.《诗经》中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答: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
4.称颂执政者的诗。
3。
《诗经》中情爱诗的内容: 答:1.歌咏美丽的爱情。
12.抒写婚姻生活。
3.反映某些相关社会问题。
4.《诗经》中重要的史诗有哪几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答:《诗经》中重要的史诗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其特色表现为: 1. 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大学语文第一课上古歌谣、神话
日有日神 羲和
自
月有月神 常羲
然
风有风神 飞廉
界
水有水神 火有火神 雨有雨师
共工 祝融 屏翳
处 处
旱有旱神 女魃
有
雷有雷公
神
电有电母
(三)神话的保存
主要保存在《山海 经》、《楚辞》《淮 南子》、《庄子》等 古籍中,其中保存神 话较多的是《山海经》 和《淮南子》 。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 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就保存在《淮南 子》中。《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 料最多的著作。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
托起他的头认真地看着他。接着她回来对丈夫说: “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全郡最聪 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他还没有找到发泄 热情的地方。”
继母的话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
落下来。就是凭着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 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一生的动力。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目录
绪论 先秦文学概况 第一章 传说时期的文学(上古歌谣;神话) 第二章 《诗经》 第三章 屈原与《楚辞》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五章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文学绪论
一、 先秦文学的界定:
先秦,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夏、商、周 、春秋、战国到秦统一之前。这是一个 极为漫长的历史阶段。在这漫长的年代 中,中国社会形态跨越了原始社会、奴 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产生、奠 基阶段。
卡耐基14岁时,继母给他买了一部二手打字机, 并且对他说,相信你会成为一名作家。卡耐基接受了 继母的礼物和期望,并开始向当地的一家报纸投稿。
来自继母的这股力量,激发了卡耐基的想象力,激
中国古代文学PPT3
第三节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概况
• 隋代文学是南北朝文学的延续,又是初唐文学的前 奏。
• 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 力的时期之一。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歌、散 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
581年(大定元年),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随后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 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605年(大业元年),隋炀帝即位后,迁都洛阳。隋文帝在位年间社会民生富庶、 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第二任皇帝隋炀帝在位时期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 河,但因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后于618年(大业十四年)灭亡,享国38年。
第四节 宋元文学
二、宋代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1、宋代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 阶段,从唐代开始的古文运动到宋代才 最后胜利完成,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传 统是从唐代开端而到宋代才最后确立的。
2、作家作品增多,“唐宋八大家”中宋 代就占了六家,其总体成就超过了唐代 散文。
3、宋文文学性、实用性、通俗性加强, 成为后人乐于学习的典范。
• 全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 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 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 史。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 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 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乐府诗和五言诗
乐府诗的特点
1、语言朴实自然 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 , 亲切朴素, 叙事同抒情结合, 感情真摰动人 。 2、押韵灵活 汉乐府民歌的押韵自由, 灵 活多变。 3、用对话或独白形式叙事 汉乐府诗巧妙地熔 铸对话刻划人物, 声情毕肖,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曹丕的《典论·论文》
上古神话与上古歌谣
上古神话与上古歌谣简述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文学的起源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
那时候的文学以口头文学形式为主,诞生了上古神话与上古歌谣。
一上古神话与上古歌谣(一)上古歌谣1,概述(1)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中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遥。
(2)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四大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诗歌)(3)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二)分类一神话的概念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二、神话的保存《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其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面貌。
四、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被理性原则淘汰,或被歪曲解释。
2.文学化神话精神继续延续、光大。
3.宗教化被道教改造为仙话。
六、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其影响(一)神话的精神内涵1.主题:中国古代神话紧紧地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英雄气概: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浓烈情感: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4.集体创作:神话是集体创作,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变化并威型。
(二)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1.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为后世文学的发展的主流和传统。
2.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引导了后世文学审美理想的发展走向。
3.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必备
答: B
A 王侯各国状况
B 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
C 历代王朝的大事
D 古今特殊人物
【题型:单选】【分数:1分】
[4] 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是
得分: 1分
答: A
A 《史记》
B 《汉书》
C 《吴越春秋》
D 《越绝书》
得分: 1分
答: D
A 160篇
B 40篇
C 31篇
D 74篇
【题型:单选】【分数:1分】
[6] 在《诗经。大雅》中主要描述后稷功绩的诗篇是
得分: 1分
答: A
A 《生民》
B 《公刘》
C 《皇矣》
D 《大明》
【题型:单选】【分数:1分】
[7] 汉代传授《诗经》的曾与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得分: 1分
答: C
A 《九章》
B 《九辩》
C 《九歌》
D 《卜居》
【题型:单选】【分数:1分】
[2] 班固对《离骚》题意的解释是
得分: 1分
答: D
A 离骚者,犹离忧也
B 即楚国古曲”劳伤“
C 离,别也;骚,愁也
D 离,犹遭也;骚,忧也
【题型:单选】【分数:1分】
C 西周中叶到战国初年
D 西周初年到春秋末年
【题型:单选】【分数:1分】
[2] 《诗经。邶风。静女》是一首
得分: 1分
答: A
A 情爱诗
B 政治讽喻诗
C 农事诗
D 战争徭役诗
【题型:单选】【分数:1分】
[3] 《诗经》中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的诗篇是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筮辞)理解: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1.神话及其产生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
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
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
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
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
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著名的农事诗。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2)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2)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神话的基本特征:一、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二、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三、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一、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第二章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一、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1、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2、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鄘风·相鼠》二、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愤怨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神话的产生
关于神话的产生,比较通行的两种解释是劳动起源说和宗教 起源说。人类的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的条件,这集 中地反映在战胜洪水、干旱及其它自然灾害的英雄人物的神话当 中。然而神话的产生又和原始宗教密切相关,这集中地反映在对 自然界巨大力量的敬畏、惧怕和崇拜的普遍的宗教观念当中。
四、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2、中国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大都充满着激昂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一往无前 的英雄气概。
比如后羿面对着众多的凶残敌人,毫不畏惧,并借着自己高超的能力, 逐个将敌人击败消灭。还比如精卫,虽由少女精灵化成,但其复仇填海的决 心极大,“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有着不 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无论是成功的英雄,或是失败的斗士,中国神 话中的人物大都有着对人生的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
五、中国神话与《山海经》
《山海经》是保存我国远古
神话最多的一部书,堪称中国神 话的宝库。《山海经》大约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一些无名作者所 作,后又经秦汉间人的增删பைடு நூலகம்成。 今本共十八篇,分《山经》五篇 和《海经》十三篇,内容为记载 各地的山川道里物产风俗等,其 中掺杂着许多神怪描写,保存了 大量的神话资料。《山海经》旧 注,以晋郭璞《山海经传》、郝 懿行《山海经笺疏》较有参考价 值。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 专以神话观点解释此书,多有创 新之处。
3、中国神话又有着想象奇特、情感浓烈和形象鲜明的特点。 比如鲧、禹治水的神话,在“洪水滔天”的宏阔背景下,有着能够自
己生长的“息壤”,有着祝融杀鲧的血战,有着鲧剖腹生禹的神奇记录, 大禹还有着化身为熊来开劈大山的本领,长着翅膀的应龙也可以用尾巴划 开大地,以引导洪水渲泄。这些奇特的想象,无疑是原始时期农业和治水 工程的折射,这些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实际上也是原始部落社会中首领的化 身,当然他们是被夸大和神话了的英雄。还比如大禹和涂山氏女爱情故事, 神话说到了他们的爱情和婚后的生活,突出了涂山氏女对大禹的深情思念, 还写到了大禹治水时的勤劳以及忘我的精神,在生动的情节中充满着浓郁 的情感。再比如中国神话中的主要英雄人物都是有着鲜明生动的形象,象 女娲、后羿、夸父、精卫、大禹等,都有着独特的形象和行为,是具有民 族文化特色的神话英雄。
其二,最初的舞蹈歌谣又往往是初民劳动生产场面的生 动再现。比如《吴越春秋》中《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 歌》唱道: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 这首歌谣记载了从制造弹弓到猎杀禽兽的全过程,是原始社 会时期打猎活动的真实记载。
四、原始歌舞的形式特点以及文献记载
原始歌舞的主要形式特点是诗、乐、舞合为一体,因为在初民的心目中, 并没有对文学、音乐、歌舞的区分概念,甚至还没有把劳动生产与歌舞艺术完 全区分开来。因此,初民们往往在劳动与宗教活动的同时进行歌舞娱乐活动, 并且活动的时候是载歌载舞、又唱又跳的,诗乐舞合为一体就成为原始艺术的 一般形式。
2、后羿射日的神话
《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后羿射 日的神话最为详细: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 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 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 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 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 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 桑林。万民皆喜。
3、鲧、禹治水的神话
《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道: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 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 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4、黄帝战蚩尤的神话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 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 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 雨止,逐杀蚩尤。
七、中国神话的特征
六、中国著名神话
1、女娲造人和补天的神话
女娲造人的故事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絚 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絚人也。 女娲补天的故事较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中的记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 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 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 虫死,颛民生。
三、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的生活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的原因:
其一,最初的舞蹈歌谣往往是初民日常生活状况的重现, 或者是他们进行庆祝和宗教祭典活动的记录。比如《礼记·郊 特牲》所载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蜡辞就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在初民看来,具有“咒语”的作 用,这首原始歌谣表达了先民企图控制自然灾害、企盼风调雨 顺、获取农业丰收的强烈愿望。
八、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律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首先是神话表现出来的为人生的主题,通过影响历代文人的文学创作,
而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正面歌颂英雄人物,尤其是歌颂为了大众和群 体的根本利益而赴汤蹈火的英雄,往往成为每一时代文学中最为感人的作品。
其次是远古神话富于想象、富于激情、形象鲜明的艺术特点,对后世文 学的影响很明显。神话中表现出来的浪漫精神、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追求美 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各种体裁文学不断利用的题材源泉。
一、填空题
1、记载我国远古神话最主要的著作是
。
2、“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出
自
。
3、“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出自
。
4、女娲补天的神话较早见于
。
5、关于神话的产生,比较通行的两种解释是劳动起源说和
。
二、思考题 1、原始歌舞的主要形式特点。 2、神话与传说的主要区别。
三、论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说说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神话传说
一、神话的定义
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 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 言》)。
二、神话的特点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远古神话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文明社会的 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远古先民的心目中,自然现象是按照 人类的经验来加以编排和理解的,天地万物都具有生命,都能像人 那样思维和进行社会活动。而这种控制天地万物的力量就是无所不 能和无所不在的“神”。这样的想象(幻想)的结果自然就充满着 浪漫神奇的色彩。
1、中国神话紧紧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及生存 环境的密切关注。
如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禹治洪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都是 与自然灾害作坚决斗争的故事,斗争的目的还是为了争取到人的基本生存条 件。再比如黄帝杀蚩尤的神话,讲的是与人间的邪恶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最 终正义战胜了邪恶,为广大人民大众争取到了和平安全的生存环境。中国神 话中英雄人物的命运都不是由神来安排的,而是由他们自己的力量来决定的, 这就体现出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 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 了的现实生活。这就是说,神话虽然是想象或幻想出来的,但从 根本上说并不是先民凭空从头脑中虚构出来的,而是经过先民艺 术想象加工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因此,神话世界既不同于现 实世界,又离不开现实世界。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 的愿望。从世界神话的内容来看,很大一部分是反映人们和自然 界斗争的惊心动魄的故事,特别是英雄神话,歌颂与天地自然作 顽强抗争的人物,寄托着先民想要战胜自然灾害、战胜一切危害 人类生存和生命安全之敌的强烈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神话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这说明神 话只是远古时代人类文明发展低级阶段时候的产物,当时人类的 知识水平和能力程度都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自然规 律,因而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能,对自然灾害也极为恐 惧。
我国古籍中对此现象多有记载,比如《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三皇时的君号,也就是原始部落社会中的酋长,音乐歌 舞以他的名字命名,说明当时贵族阶层欣赏音乐歌舞的风气已经相当流行。贵 族的参与,给诗乐舞的合为一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又如《河图玉版》中也记载: 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上一段记载原始歌舞的情状是三人手里拿着牛尾巴,模仿着野兽的动作, 投足而歌,也就是一边跳舞,一边唱歌;下一段记载三个人吹着竹筒,被散着 头发,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跃起舞,也就是一边演奏音乐,一边跳舞(如今苗族 人的吹笙跳舞还是如此)。
神话和传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从时间上看,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后人不能创造神话, 但却可以不断地产生出各种各样的传说; 从性质上看,神话是原始的故事原型,往往是后来传说的源 头,而传说往往是对神话的加工改造,把先人的神话加以社会历 史化; 从特色方面看,神话往往具有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 往往内含着人类社会发展到较为高级阶段时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 则。
比如《诗经》,屈原的《楚辞》,唐诗中的李白、李贺,宋诗中的苏轼 等,都在借鉴神话上作出了新的探索。再比如庄子的散文,司马相如的大赋, 柳宗元的寓言散文,也都在继承神话精神方面有所创新。至于小说和戏剧创 作中借鉴和利用神话的范例就更多了,比如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魏晋 时期的志怪小说、唐传奇中的神怪小说、元明戏曲中的《刘毅传书》、《张 生煮海》、明清时期的《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等。甚至以 纪实为主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神话故事也成为重要的结构因素。现代 文学中借鉴神话的范例,以鲁迅的《故事新编》最为人们熟知。
第一章 上古歌谣与神话传说
第一节 上古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