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家风
所谓家风,指在一个家庭或家族成员中沿袭下来的道德风貌和家庭传统。全民谈家风,是件大好事,于是想起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
作为近代湖湘文化集大成者,曾国藩一生秉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把“齐家”摆在突出位置,他疏理治家方略,形成“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治家八字诀,推出“尚廉、尚谦、尚劳”的家教家规,使世代子孙从中受益,曾国藩秉承的家风很值得今人借鉴。
最能体现曾国藩家风的,当然是收录一千五百封信札的《曾国藩家书》了。该“家书”记录了曾国藩三十年从政、领军生涯中的家教心得,涉猎内容涵盖教子、持家、治学、交友、修身、理财、用人、处世、治军、从政等方方面面。“一滴水可见阳光”,曾氏行文从容镇定,运笔挥洒自如,于平平无奇“拉家常”中蕴含许多真知灼见,充满人文关怀,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召力。这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生活宝鉴,难怪它成为中华传世家教之经典。歷年来笔者多次拜读该书,越读越觉得意味深长、歷久弥香。
我们读《曾国藩家书》,最看重的还是其家庭教育,这些全表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及诸弟的家书中。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曾国藩受此薰陶并发扬光大。无论在教子读书、研究学问、勤俭持家、自尊自立、修身养性、做官从政等各个方面,他都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学养造诣和道德操守呼之欲出。所以民间素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巖”之说,近代曾国藩更被奉为“官场楷模”。研读家书,曾国藩确实不愧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出身农家,他终其一生与俭朴相伴。笔者探访过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的曾国藩故居“思云馆”。
导游介绍,曾国藩不讲究膳食,通常每顿饭只有一个菜,因此博得“一品宰相”美誉。三十岁时曾国藩做过一件缎马褂,却每年只在喜庆日穿一下,珍藏三十年而不换新的。在京城上朝,他坚决不坐一品官轿,只坐普通蓝呢轿子。他小女儿少时随母到两江总督府,穿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曾国藩觉得太奢华,命她立即换一条没花边的裤子……有这等严父,曾家老少自然始终传承俭朴家风,谁也不敢越轨半步。
在家书中,曾国藩写道:“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他要求妻儿和媳妇每日纺纱、做鞋,新媳妇进门无论出身如何均须下厨和做家务;他要求家人不得借侯府之家摆阔气,“后辈子侄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舆马”。曾国藩终其一生明道京师经世、宁静致远,君子为学、厚德载物。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简养俭、以廉明志,他以自己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赢得后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他的《家书》堪称中国近代家教范本、中华优秀家风的结晶。正是靠这种优良严谨的家风,使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大为成功,其子女后代一个个牢记父训,勤奋好学、廉洁处世,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才。
优秀家风加之家学渊源、严格要求,曾国藩的兄弟子侄、亲朋好友乃至门生故旧深受影响,曾氏后裔人才辈出,构成一个名声远播的名门望族。
据统计,曾国藩兄弟五房中出过成功人士约二百四十多位,包括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学者、科学家和高级干部,其中有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曾纪官、曾广銮,翰林曾广钧,资政大夫曾广江,刑部员外郎曾广镕,女诗人曾广珊,教育家曾约农、曾宝荪,翻译家曾宝葹,化学家曾昭抡,教授曾昭枚、曾昭权、曾昭亿、曾宪楷、曾宪柱、曾宪森,考古学家兼博物馆学家曾昭燏,园艺学家曾宪朴,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研究员曾宪榛,出版家曾宪源,画家曾厚熙,导演曾宪涤等等。
曾国藩曾是一位有争议的歷史人物,数十年来国人对其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力挺他的人抑或憎恨他的人,对他的家书无不追捧备至拍案叫好。毛泽东曾夸曾国藩是“办事(干事业)兼传教(传播思想学说)之人”,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足见曾氏影响之大。
《曾国藩家书》何止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含为人哲理、指导做人处世、持家教子的家风宝典!当今社会,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无愧于国家民族的栋樑之才?读一读《曾国藩家书》定会大有裨益。曾家何以能颠覆“富不过三”的潜规则,从这本家书也不难看出箇中奥秘!顺便说一句,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曾国藩家书》是绝不可能面世的,今天能读到此书,实乃国之幸、民之福也!
向曾国藩学习“拙诚”式领导力
在虚浮、圆滑、取巧、推诿成为社会普遍心态的清朝晚期,曾国藩大胆地提出“天道忌巧”的命题。他高呼“去伪而崇拙”,这个“拙诚”的工夫是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也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
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而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军事的失败只是一种表象,它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大清王朝要想走出这场空前的危机,必须解决人心的问题。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用人:尚朴实,耐劳苦
任何理念最终都需要认同理念的人去实现。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选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一个组织会养成什么样的作风。湘军靠什么打胜仗?靠什么持续地打胜仗?就是这种“尚朴实,耐劳苦”的作风。而湘军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作风,关键就是湘军选募时坚持选用朴拙之人。曾国藩的用人,从表面看来迂阔笨拙,其实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作战:扎硬寨,打死仗
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组织文化:还我真面,复我固有
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心性: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
任何一种理念的践行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与障碍。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充满了挫折与逆境,但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以“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的意志力量坚持到了最后。
曾国藩说:“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取巧只是小聪明,只会得利于一时;拙诚才是大智慧,方可奠基于长远。正如梁启超评价的那样,曾国藩并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著名人物中,他被认为是最迟钝愚拙的一位。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了古人所说的三不朽的境界,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一生得力的地方,就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尽百千险阻而不屈服,如此而已!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