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方案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的特征包括结构、功能、繁殖和适应环境等方面。
2.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3.能够描述和比较不同生物的特征。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准备:1.PPT课件和投影仪。
2.不同种类的生物标本或图片。
3.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显微镜、玻璃片、镊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生物的特征的概念,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生物特征的理解。
2.展示一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生物,让学生尝试找出它们的特征。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通过PPT,介绍生物结构的特征,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等。
2.介绍生物功能的特征,包括新陈代谢、运动、感受等。
3.介绍生物繁殖的特征,包括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等。
4.介绍生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包括行为适应和结构适应等。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一份生物标本或者图片,让他们观察并描述该生物的特征。
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描述,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3.鼓励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或其他微观特征。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四、展示和讨论(20分钟)1.展示一些特殊的生物特征的例子,如鸟类的飞行特征、鱼类的游泳特征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生物会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如何适应它们的生活环境。
3.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对生物特征的理解和观点。
五、评价和反思(10分钟)1.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2.让学生思考他们在本堂课中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生物,深入研究并做一个关于该生物特征的报告。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生物的特征。
3.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其中一特定特征在不同生物中的变化和作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提高他们对生物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三、教学重点: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四、教学难点:1. 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内涵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的深层次理解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
4. 讲授法:教师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一、生物的特征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
二、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1. 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如生物能进行呼吸,非生物不能;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非生物不能。
三、生物的营养需求1. 讲解生物的营养需求,让学生了解生物如何获取营养。
2. 分析不同生物的营养方式:自养、异养。
四、生物的呼吸1. 讲解生物的呼吸作用,让学生了解生物如何进行能量转化。
2. 分析不同生物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五、生物的废物排出1. 讲解生物如何排出废物,让学生了解生物维持内部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2. 分析不同生物的废物排出方式:排泄、排遗。
六、生物的应激性1. 讲解生物如何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让学生了解生物的适应性。
2. 分析不同生物的应激性表现:如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动物的逃避捕食等。
七、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 讲解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现象,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命周期。
2. 分析不同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如植物的种子繁殖、动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是什么。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生物学的定义和意义。
生物的特征概述。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特征。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生物的特征。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讨论的积极性。
理解度:通过学生对生物特征的描述和举例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分析不同生物的营养需求。
2.2 教学内容生物的营养来源和吸收方式。
植物和动物的营养需求。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生物的营养需求。
分组讨论,比较不同生物的营养方式。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和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理解度:通过学生对不同生物营养需求的描述和分析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生物能进行呼吸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能进行呼吸。
分析不同生物的呼吸方式。
3.2 教学内容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呼吸器官。
不同生物的呼吸方式。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呼吸过程。
分组讨论,比较不同生物的呼吸方式。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理解度:通过学生对不同生物呼吸方式的描述和分析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分析不同生物的废物排出方式。
4.2 教学内容生物的废物排出机制和排泄器官。
不同生物的废物排出方式。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观察,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废物排出过程。
分组讨论,比较不同生物的废物排出方式。
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和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理解度:通过学生对不同生物废物排出方式的描述和分析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的特征》生物教案9篇
《生物的特征》生物教案9篇《生物的特征》生物教案1一、教学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准备: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
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需要营养、能够呼吸、能够生长和繁殖等。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3、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对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3、生物的基本特征对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病毒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新课学习(1)需要营养: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展示生物需要营养的事实,让学生理解生物体不断地从外界吸收养料,用于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
(2)能够呼吸: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展示生物能够呼吸的事实,让学生理解生物体不断地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3)能够生长和繁殖: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展示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的事实,让学生理解生物体不断长大、繁殖下一代的过程。
(4)应激性: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展示生物具有应激性的事实,让学生理解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
3、探索与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或者观察,探索生物的基本特征,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呼吸过程等。
4、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的基本特征对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情况。
2、练习题: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的掌握情况。
3、观察报告:学生完成观察报告,展示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例如学生参与度高、实验操作顺利等。
2、不足之处:针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例如学生对某些生物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等。
3、改进措施:提出针对本节课的改进措施,例如加强学生对生物特征的对比理解、增加实验探索环节等。
《生物的特征》教案(合集15篇)
《生物的特征》教案(合集15篇)《生物的特征》教案(合集15篇)《生物的特征》教案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的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我想从以下几个局部来进展我今天的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p新教材的生物学,它是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所以把生物圈放在了第一单元,我们知道生物圈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而这个活力勃勃的生物圈主导者是:生物。
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是情理之中的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物,掌握生物的根本特征就显得非常必要,所以“生物的特征”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初中生物学的第一单元第一章中的第一节,可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
因为只有理解了什么是生物,并掌握了生物的根本特征,才能为以后生物学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根底。
本课教材内容的按排也独具特色,首先,通过简单明了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描绘了生物的根本特点,符合初一新生的认识程度,到达了过目不忘的效果。
其次,每一根本特征都配有学生耳熟能详的相关图片,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各种根本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根据课程标准,教参分析^p ,以及教材内容分析^p ,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1〕通过辩认详细事例,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的根本特征。
2、才能目的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语言表达才能,以及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3、情感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进步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才能,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可以举例说明生物的各种根本特征。
2、教学难点作为生物之一植物的各种根本特征的理解。
二、说教法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法,同桌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教学法。
在这些教学法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积极考虑,畅所欲言,与同学一起共同理解了什么是生物,也掌握了生物的根本特征。
生物特征教学设计(共6篇)
生物特征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生物特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七年级上《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期陈丽红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学目的: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拟和分析^p ,理解生物的根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根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难点: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p 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侧重于“观察→讨论→归纳”式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2.动物标本1-2件;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盆栽植物是生物。
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
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假如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
小组研究讨论完毕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
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老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
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
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六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本章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4.引导学生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了解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生物的特征》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他们对生物世界充满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已有一定了解,但对其深入的认识和系统的掌握尚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观察、实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有所发展,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尚需进一步培养。
2.选做题(任选一题):
(1)观察身边的生物,如植物、动物等,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等特点,并分析它们符合哪些生物特征。
(2)采访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对生物特征的认识和了解,整理成采访报告。
3.实践活动:
(1)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生物实验,验证生物的某一特征,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2)参加学校组织的生物知识竞赛,展示自己对生物特征的理解。
3.导入新课: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生物的特征》。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演示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特征。
3.教学过程:
7.融入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活动、生长和繁殖。
掌握生物的细胞结构,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生物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细胞结构三、教学难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在实际例子中的运用细胞结构与生物功能的关系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的基本特征。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生物的细胞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准备: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如植物和动物样本、显微镜等。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料,如细胞结构示意图、生物生长和繁殖的视频等。
【导入部分】通过展示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视频,引起学生对生物特征的兴趣。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活动、生长和繁殖。
讲解生物的细胞结构,强调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
【课堂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和动物样本,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的特征。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生物的特征在实际例子中的运用。
【知识巩固】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回答关于生物特征和细胞结构的问题。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细胞结构。
提醒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题,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生物的特征和细胞结构。
六、教学拓展:引入生物的其他特征,如新陈代谢、应激性、遗传和变异等。
通过展示相关实例,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七、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教师准备:实物(珊瑚)、挂图(美丽的大自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出示挂图:美丽的大自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请举出挂图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2、教室里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3、你是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要想准确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物体,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见P2。
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画面,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
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三、讲授新课(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耐心、及时记录;积极思考并与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么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呢?(三)生物的特征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根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细菌、真菌分解动物、植物遗体和粪便获取营养,营养方式为异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含羞草对刺激作出的反应是小叶片下垂,这是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它的生存;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还有其他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2024年《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范文
2024年《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范文《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教学授课的对象是七年级新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持久性不强。
具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力,但理性认识不强。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还要加强。
学生具有一定的小学自然基础,但缺乏正确的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
结合学生和课本内容的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探究法”,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在整堂课中主要以学生讨论、探究、合作学习为主,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引导学生去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从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义所在;穿插一些小游戏,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与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
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与学生方式的变革,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及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三、重点难点重点:1.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的形成以及学生讨论的组织。
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媒体身边常见事物的图片(山、石、树、昆虫等等),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六、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上新课前先做一个游戏:教师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如盆栽植物、小动物)和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是根据初一新生好奇的特点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质疑启思,讨论问题:讨论的问题是:①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②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讨论分小组进行,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使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真正体现了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生物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掌握动植物的共同和特殊特征。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辨别不同生物。
4.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组成、有机体组成、代谢、生长、繁殖、适应环境能力。
2.动植物的共同特征。
3.动植物的特殊特征。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入生物的特征的概念,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陈述一下自己对生物的了解。
2.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细胞组成、有机体组成、代谢、生长、繁殖、适应环境能力等。
3.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动植物,并让学生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例如呼吸、运动方式等。
4.制作识别图表(2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一张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对比图表。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材料,通过图表来总结总结动植物的特殊特征,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
5.整理和交流(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识别图表,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巩固对动植物特征的理解。
6.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奇特的动植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动植物的特殊特征,从而扩展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四、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设计合理。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动植物的共同和特殊特征,并能够辨别不同的生物。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教学内容选材丰富多样。
通过案例分析、图表制作、拓展应用等多种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生物的特征。
同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3.学生参与度较高。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识别图表制作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评价方式需要多样化。
在教学结束后,可以通过讨论、展示、形成性评价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生物特征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的培养情况,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生物的特征》备课教案
《生物的特征》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特征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的起源、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后代、应激性、遗传和变异、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特征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特征。
2. 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的起源、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后代、应激性、遗传和变异、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3.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举例说明生物特征在生活中的体现。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物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生物特征的了解。
6. 板书设计:生物的特征:1. 生命的起源2. 细胞结构3. 新陈代谢4. 生长发育5. 繁殖后代6. 应激性7. 遗传和变异8. 适应环境9. 影响环境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生物特征。
2. 结合生活实际,寻找一个生物特征的应用案例,并进行分析。
3.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学》2. 图片素材:生物图片、实际应用案例图片。
3. 视频素材:生物特征相关视频。
4. 网络资源:相关生物特征的科普文章和视频。
九、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环节:导入(10分钟)、讲解(45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小组讨论(15分钟)、总结与拓展(10分钟)。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生物的特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程的起始章节;只要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为后续学习生物分类、生物多样性等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内容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的开端,对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建立生物学基本概念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生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区别。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通过实例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够自主总结生物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物的五大基本特征:生长、繁殖、新陈代谢、应激性和遗传性。
【教学难点】:理解新陈代谢和应激性的概念及其在生物体中的表现。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对生物的特征没有系统的认识,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但可能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的特征及相关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
3.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感受生物的特征。
【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生物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理解生物的特征。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通过展示动植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提问学生: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生物。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物的特征》,一起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1)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动物(如猫、狗)、植物(如树木、花朵)、微生物(如细菌、真菌)以及非生物(如石头、机器人、汽车)。
《生物的特征》教案优秀
《生物的特征》教案优秀《生物的特征》教案优秀《生物的特征》教案优秀1 生物见闻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将是一幅美丽的图案,蓝色的海洋,绿色的森林和原野,白色的云朵。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生物圈中生物的种类繁多,数量宏大。
如今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其中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
要理解这些生物的共同特征,需要进展观察。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根本方法。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相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方案,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考虑,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观察的根底上,还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展讨论。
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教学目的:1、通过列举、识别详细事例,学会描绘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通过讨论、领会并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根本特征。
探究之旅1、请你列举出一片农田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2、列举自己熟悉的生物,并试着将它们分类。
3、玩具“宠物狗”的形态、大小、毛色、叫声等足可以“以假乱真”,你将如何区分其真伪?请将你的所有理由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4、观察课本第4页图片,并结合日常观察,总结生物的生命现象有哪些〔即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5、试分析^p 以下现象分别属于哪些生命现象?〔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3〕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4〕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5〕鱼用鳃呼吸;〔6〕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等。
〔7〕晚上睡觉时,屋子里有过多的花卉对身体不利等。
〔8〕小动物、人通过出汗、排尿等形式将废物排出;〔9〕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10〕狗看到骨头会流口水;〔11〕地衣能生长在岩石上,并产生一种酸性物质将岩石分解变为土壤〔12〕对于植物来讲,假如浇水不均匀,植物的根会向着有水的地方生长。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1.1.2《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机器人跳舞”,我们观察了周围环境中的生物,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呢?生物有什么特征。
生物能进行呼吸
吸入氧气,排除二氧化碳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反射和应激性
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长大、产卵、结种子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子代和亲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拓展
辨别生活中的生物:生石花、钟乳石、珊瑚、珊瑚虫、新冠病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板书设计
反思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特征,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又存在差异,这些就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图1-10)。
5、生物是否还有其他的特征?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出汗、呼吸、排尿。说明排遗不是排出废物
课堂小结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除病毒外,生物都有细胞结构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植物需要阳光,动物要进食
(3)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
(2)从认识生物的特征引发学生对大自然中生物现状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归纳出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都有遗传变异的特性等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自主学习
3.合作探究
4.展示交流
5. 小结评价
七、教学评价设计
1.个人表述本节主要知识点;
2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3.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帮助和总结
组内互助
展示活的盆栽月季和塑料盆景月季,比较活的盆栽月季和塑料盆景月季,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
观察图片资料,并分组讨论,一名学生记录讨论结果。
展示交流
对学生的陈述进行评价与讲解,并进行补充和归纳。
【讲解1】活的花卉能够从小长大,到一定时候就能繁殖下一代。
另外,在练习设计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基本练习,综合练习,还有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
·义务教育教科书;
·专门为本课制作的PPT课件;
·一段网络视频
.一盆盆栽绿色花卉和一盆盆栽塑料花卉
2.科学观察的方法是什么?
阅读后回答。
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
1.有明确的目的;
2.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4.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培养阅读习惯,为新课顺利开展提供方法准备.
在实际观察中体验科学的观察方法
合作探究,
【讲述】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
布置作业
教科书P.6练习中的1、2题(完成在书上)
归纳,整理笔记口答:
1.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
2.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完成作业
梳理知识,建构知识框架
流程图
《生物的特征》____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生物的特征
科目
生物
教学对象
七年级新生
提供者
陈丽萍
课时
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课,课名是《生物的特征》,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节生物课。
这一课作为初中生物学的开始,首先是明确了生物的概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因此,本节的重点知识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方法,而区分的过程则需要通过观察和对比待分析事物与生物的一般特征是否吻合。另外,作为初中生物第一课,教师应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情,因此,宜采用比较轻松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
(6)水生植物有气道如藕的茎中有气道;水稻的茎杆是中空的可通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秧子
巩固提升各抒己见,探讨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并找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小结评价
【小结】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以绿色花卉为代表结合部分图片资料,找到了生物和非生物的一些不同点,也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请学生归纳生物的基本特征
(2)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将废物排出体外。
6.生物能生长
(1)植物能由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小鸟由卵孵出长成大鸟。小孩能够长成一个大人。等
7.生物还会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会生病。
(2)动物有生有死,动物也会生病。
次。
(5)水生的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它的泄殖腔内有肛门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鳖喉部有粘膜形成绒毛突起,其上毛细血管丰富,水中气体可由此进入,可以10小时在水中不出来。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4)鲸每15-20分钟就要从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它的泄殖腔内有肛门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鳖喉部有粘膜形成绒毛突起,其上毛细血管丰富,水中气体可由此进入,可以10小时在水中不出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教学分二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学了解观察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观察应具有的特点,。
第二层次生物特征的教学。应用科学观察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汇报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中全体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得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生物和非生物。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讲解2】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通过落叶、呼吸排出废物。
【讲解3】绿色的汁液是从植物细胞里流出来的。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讲解4】植物需要水分和无机盐,还需要有机物,所需的有机物由自身制造。
【讲解5】植物能对光的刺激作出反应,具有向光性,植物的根还有向水性、向地性、向肥性的特点
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下面是交流的大致内容:
.珊瑚标本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情境导入
1.【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跳舞
2.[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
3.[提问]社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观看,思考,回答讨论并交流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8页的科学方法“观察”,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什么是观察?
(6)水生植物有气道如藕的茎中有气道;水稻的茎杆是中空的可通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种子.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它的泄殖腔内有肛门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鳖喉部有粘膜形成绒毛突起,其上毛细血管丰富,水中气体可由此进入,可以10小时在水中不出来。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刚跨入中学校门,生物学对他们来说,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学生对生物学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不能正确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虽然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持久性不强,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欠缺。有的学生胆小,在课堂上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积极回答问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甚至不敢向老师提问,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提问]1.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
2.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能够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生命,观察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
(6)许多动物通过产崽繁殖后代。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1)植物缺水会发蔫;水多了会涝。
(2)施肥少了长不好;施肥多了会烧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捕虫植物有特殊的捕虫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动物会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等。
5.生物能将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
(1)植物能够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6)水生植物有气道如藕的茎中有气道;水稻的茎杆是中空的可通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麦、水稻能分蘖;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类、苔藓、蕨类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5)细菌、草履虫等生物通过分裂生殖,产生新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