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生四次死里逃生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经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经历一、安史之乱爆发初期1. 被困长安2. 冒险逃离- 后来,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从长安逃到了凤翔(今陕西宝鸡)。
当时的路途十分艰险,他要躲避叛军的搜查和追捕。
到达凤翔后,唐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
这一职位主要负责给皇帝进谏、举荐人才等事务。
二、为官时期及辗转流离1. 左拾遗任上的遭遇- 在左拾遗任上,杜甫虽然一心想为朝廷效力,尽自己的职责。
但他很快就因为房琯事件而陷入困境。
房琯是杜甫的好友,他在兵败后被唐肃宗罢相。
杜甫出于对朋友的同情和认为房琯有才能的想法,上书为房琯辩护,触怒了唐肃宗。
结果,杜甫遭到了审讯,险些丧命。
2. 贬官华州3. 弃官入蜀- 由于对官场的失望以及关中地区灾荒严重等原因,杜甫最终弃官,带领全家前往蜀地。
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然后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最后到达成都。
在这个过程中,杜甫一家的生活非常艰难,他在诗中描述了沿途的饥饿、寒冷等困境,如“手脚冻皴皮肉死”等诗句。
三、在蜀地的生活1. 成都草堂的生活2. 严武的帮助与矛盾- 严武对杜甫在蜀地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严武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还在政治上对杜甫有所关照。
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时,杜甫曾入其幕府任参谋。
但杜甫和严武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
杜甫性格耿直,在幕府中感到拘束,不久就辞职回到草堂。
四、离开蜀地后的漂泊1. 顺江东下2. 晚年漂泊与逝世- 离开夔州后,杜甫继续漂泊在江湘一带。
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生活也更加困苦。
杜甫在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中逝世,结束了他饱经忧患的一生。
他的诗歌却成为了反映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伟大史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四个阶段的经历
杜甫的四个阶段的经历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开元19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杜甫诗作精选赏析(附人物小传)
杜甫(712-770)杜甫(712-770)字子美。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
杜甫的十三世祖是西晋大将、著名学者杜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父亲杜闲,做过朝议大夫、奉天令。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壮游(35岁以前);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
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
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今存诗1400余首,文21篇。
历代杜诗校注批点本约550多种,现存170余种。
现存最早的杜集是宋王洙本、九家注本等。
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最为详尽。
望岳1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
造化钟神秀4,阴阳割昏晓5。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6。
会当凌绝顶7,一览众山小。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
割:划分。
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712年-770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刻,风格多变,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杜甫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 官场失败与流亡期(712年-758年):在唐玄宗时期,杜
甫曾先后任过几个地方官职,然而由于道德高尚、言辞直率,他多次与不正当行为的官员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他失去官职,并沦为贫困的流亡者。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多以悲愤之情为主,写尽了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实,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2. 忧国忧民期(758年-765年):在长达七年的流亡期间,
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对人民的深重伤害,这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在这一期间,他的诗歌风格更加激昂,充满愤慨之情,抨击朝政腐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 去世前的创作高峰期(765年-770年):在此期间,杜甫
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但内心仍然忧国忧民。
他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虽然仍然充满忧愤,但相对平和一些,更加关注个人与家庭的幸福与安定。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他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和个人遭
遇的影响。
他以真实的写实手法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广阔的视野、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杜甫的一生每个阶段写的诗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以下是各个阶段创作的代表作品:
1. 早期(约731-746年):这是杜甫的壮游时期,他游历了齐赵、江淮一带,此时他的诗歌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和壮志豪情,代表作有《登岳阳楼》。
2. 中期(约746-755年):这是杜甫困居长安的时期,他在长安寻求官职但未果,生活艰辛,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人困境的抒发,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
3. 晚期(约756-770年):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时期,他经历了被叛军困于长安、逃亡、任职左拾遗等事件,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
4. 漂泊时期(约759-770年):这是杜甫辞官后漂泊于蜀、湖、湘一带的时期,他深入了解了人民的苦难,这时期的作品情感深沉,表达了对人民和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关怀,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
如果想了解杜甫各个阶段写的诗,建议查阅《杜工部集》。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古诗词研究专家。
《杜甫诗选逃难》(杜甫)全文翻译鉴赏
《杜甫诗选逃难》(杜甫)全文翻译鉴赏杜甫诗选逃难杜甫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杜甫诗选逃难【原文】五十白头翁1,南北逃世难2。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3。
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4。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
故国莽丘墟5,邻里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注释】1白头翁:诗人于至德元年(756)开始逃难,当时四十五岁,次年由安史乱军中逃归,头发已经尽白了。
2南北:从南到北,指所漂泊地方之多。
最初在北方,由奉先逃往白水,后由白水逃往鄜州,他自己又从已经沦陷的长安逃归到凤翔,后来才由华州经秦州、同谷逃到了四川(即南方)。
但在四川又赶上了段子璋、徐知道和崔旰之乱,不得不继续自己的逃难生涯,而今在湖南又遇到了臧玠之乱,还要逃祸,因此说「南北逃世难」。
3涂炭:即烂泥和炭火。
一涂炭:是说所有的百姓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有例外。
4畔:边际。
这句是说乾坤如此之大,竟然无法找到一席安身之地。
5莽:即莽莽然,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安史之乱后,洛阳附近数百里内都成为了废墟,诗人的家正在这一地区之内。
【译文】五十岁竟变成白头老翁,流浪南北,到处逃难。
破旧衣衫穿在瘦弱的身上,长途奔走寒苦不暖。
老衰引来疾病,四面八方全都坠入涂炭。
广宽万里的天地,完全没有容身的地面。
妻子儿女又来跟随着我,回想起来大家都感到悲叹。
故乡变成了草木丛生的废墟,邻居各自东西分散。
归家的道路已经迷失方向,我的眼泪洒尽湘江两岸。
【赏析】根据末句,这首诗大概作于大历五年(770),也就是他死的这一年避臧玠之乱的时候。
这是杜甫为自己一生的逃难做了一个总结。
此诗有人疑为伪作,是没有根据的。
杜甫忧国忧民的故事100
杜甫忧国忧民的故事1001. 杜甫忧国忧民的故事故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 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春望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诗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扩展资料: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的生平阶段
杜甫的生平阶段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712年2月12日,卒于770年。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家族出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都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
他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漫游时期(712年-736年):这个时期杜甫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曾两次长期漫游,登山涉水,游历名胜古迹。
2. 困居长安时期(736年-746年):这个时期杜甫在长安城流浪,生活贫困,曾多次向权贵献诗以求得一官半职。
3. 乱世为官时期(746年-757年):这个时期杜甫被任命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等职位,但因直言进谏而多次被贬谪。
4. 漂泊西南时期(757年-770年):这个时期杜甫流亡西南,经历了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等事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杜甫]第4讲 杜甫逃荒之谜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杜甫]第4讲杜甫逃荒之谜第4讲杜甫逃荒之谜唐肃宗乾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关中地区发生旱灾,杜甫在华州的生活就陷入困境,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唐肃宗在朝廷中排除异己,现实的政治,令杜甫如此失望,一个小小的官职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更谈不上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所以,杜甫毅然辞官,携带全家离开了被饥荒肆虐着的长安,逃亡秦州,那么,督抚为什么要去秦州呢,到了秦州杜甫窘困的命运能得到改变吗, 上一讲,我们讲杜甫因为在关中地区发生大规模的饥荒,同时也由于在政治上不得志等一系列的综合原因,辞官离开了长安,那么他此管离开长安之后去哪儿呢,因为首先有一个谋生的问题,他去哪个地方呢,他去了秦州,秦州是哪儿呀,就是现在的甘肃省的天水市,他去天水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当时的秦州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呢,这个城市距离长安700多里路,将近800里,人口十多万,比起长安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近百万人口来说,当然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城市。
那么我们说,他为什么要去秦州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首先我们说安史之乱的时候,长安和洛阳是首都,在战争的时候,往往首都是敌人首先打击的地方,所以首都在和平的时候很繁荣,但是像长安、洛阳一到战争爆发的时候,它就是一个什么呢,就是一个战争汇聚的地区,那么战争爆发,人民流离失所,土地价格上涨,粮食上涨,物价上涨,所有一切东西都上涨的情况下,生活就会陷于窘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在长安呆不住,要选择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偏僻的地方,这个偏僻有一个条件,就是他得远离中原地区的战乱,秦州符合这个条件,这是第一。
第二是什么呢,就说他选择秦州这个地方,从地理的条件上来讲也比较好,为什么呢,因为秦州距离长安的距离不是特别长,他在秦州既可以观望长安的动态,如果长安或者是洛阳地区战乱平息的话,他还可以随时回来,如果战乱不能平息,并且进一步的波及到周边地区,他在秦州呆不下去了,他还可以从秦州去哪儿呢,再往西去,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疑问,因为我们知道秦州这个地方就拿现在来说也是西北边陲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要落后一些,他干嘛当时不选择去南方呢,为什么老往西边走呀,不是越走越穷吗,这里面也有原因,为什么呢,这就跟安史之乱所波及的地区有关系,这个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在它波及最广的时期往北是个边界,往北是哪儿呢,北边是到了范阳,就是我们现在的北京,还有哪儿呢,还也云中,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往南最后一直波及到现在的湖北襄阳,往东波及到绥那么,我们注意到了这个范围恰恰和我们现在的京广线,陇海线是重合的,它就好像是一个长方形的底下的一条边和右边的一条边,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如果要去南方,就必须沿着现在的陇海一线,也就是长安、洛阳、郑州、开封这一线才能到南下去,这不正好中间有很多地方都是敌占区,所以很不安全,再说当时的南方固然很富庶,但是南方的其他节度使,藩镇,对于当时的战争形势也是观望的态度,形势也非常的复杂,所以总的来说去秦州这个地方,可以进可以退,而且这个地方比较偏远,离战争比较远,有利于以后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安史之乱中杜甫的经历
安史之乱中杜甫的经历第一节谴责战争一个具有时代良知的人,应该为时代的不幸而忧患,而一个勇士,则必须敢于正视时代的灾难。
杜甫正是这样一位有社会良知的勇士和英雄。
在安史之乱中,他与人民一起逃难,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被叛军俘虏后,他没有丧失气节,“挺节无所污”。
在为官期间,他因与肃宗政治见解不合,直言为宰相房琯辩护,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
在遭到肃宗贬谪期间,他深入民间,看到了人民的惨状,对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
同时,杜甫还积极为抗击叛军鼓与呼,为抗击叛乱出谋划策。
并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早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夕,杜甫回家探亲,一路上看到山河破碎,人民遭殃的惨痛情景的时候,就以敏锐而忧患的目光预感到了国家将面临的灾难。
他的忧患之心几乎要漫过终南山了。
他回到家的一夜之间,头发就变白了,看上去好像一个白头老翁,身体也衰朽了。
但其实这一年,杜甫才四十四岁。
果然,就在他回到奉先不久,就听说了安禄山起兵范阳之事。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从此爆发。
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外族,而且他们的部属大部分也都是胡人,因此,这一场动乱从本质上讲,是民族间的斗争。
异族势力入侵,对汉民族造成的灾难就更加严重。
战争是残酷的,尤其是民族间的战争,由于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必然使双方陷入疯狂之境,杀红了眼是常有的事情。
杜甫在逃亡和被掳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叛军屠杀人民的罪行。
这年的十二月,叛军攻陷洛阳、潼关之后,潼关守将哥舒翰降敌,叛军长驱直入。
杜甫当时已由奉先转迁到白水县的舅舅家里。
白水县离潼关不远,自然很快就沦陷了。
杜甫在兵荒马乱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当时,从洛阳一带向西北方向逃亡的难民达到百万计,还夹杂着潼关失守后逃亡的军队。
杜甫就夹杂在巨大的难民潮之中,和普通难民一样承受着惊恐、饥荒、疲乏和被捉的命运。
这次逃亡,由于难民之多,也没有组织,人们争相逃亡,被践踏而死的就有不少。
杜甫的人生经历一百字
杜甫的人生经历一百字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多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幼年时期杜甫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位官员。
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字。
2. 江湖流浪时期由于家境逐渐走向衰落,杜甫在20岁左右离开了家乡成都,在江湖上流浪了数年。
这段时间里,他游历过很多地方,并结交了不少朋友。
3. 官场生涯后来,杜甫考中进士,并担任过几个官职。
但由于他性格直率、不愿妥协和奉承权贵的行为态度,在官场上屡遭排挤和打压。
4. 流亡之路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到边疆地区后, 杜甫开始漂泊流浪, 旅居巴蜀、荆楚等地, 经常受到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5. 晚年创作高峰期晚年回到成都定居后, 杜甫开始发掘自身潜力并取得更大成功。
此时创作出许多优秀诗篇如《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
6. 去世及影响力传承公元770年左右去世後, 杜甫留下了大量珍貴詩篇以及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
至今仍广受推崇并被誉为“诗圣”。
杜甫人生路线
杜甫人生路线杜甫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开始以政治内容与社会内容为主的游历生活时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最后一期包括杜甫49岁到其生命最后的时期,漂泊于湖北和湖南,最终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1、第一期、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据杜甫《壮游》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又据《进雕赋表》:“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余篇。
”由此可见,杜甫自七岁起便已经写诗了,到他43岁写《进雕赋表》时,应该连诗带文章有一千多篇了。
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其中代表作为《望岳》。
2、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这第二时期,包括杜甫35岁到44岁的十年间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
这一个时期对于杜甫成长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但另一个方面却又是一个新的以政治内容与社会内容为主的游历生活开始。
杜甫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客居了十年,但他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也过着贫困的生活,由此也能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因而丰富了他创作的视线。
据杜甫现存的诗,这十年间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
3、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年-759年)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45岁至48岁的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
由于杜甫曾身陷叛军中,亲自尝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而他这一时期作品最突出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杜甫的爱国精神。
从作品质量来看,内容也非常的充实,已经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在这个时期,虽然短短只有三年多,但是杜甫创作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诗,其中以五律、五言古体诗最多,杜甫最长的五古《北征》和最长七古《洗兵马》均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杜甫人一辈子四个时期及其代表作
杜甫人一辈子四个时期及其代表作一、念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20 岁漫游吴越,5 年以后归洛阳,应举不中。
再漫游齐赵。
在洛阳遇李白等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壮志凌云豪情万丈,鸟瞰天下仗剑远游,对以后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踊跃进取。
代表作《望岳》表现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理想。
二、困守长安时期(35 岁——44 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熟悉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期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关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
代表作《兵车行》等现实主义诗篇,风格由初期的热情奔放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抑扬”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45 岁——48 岁)安史之乱携家人和难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又遭肃宗贬斥。
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想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
使他写出《春望》《北征》等诗篇,达到现实主义的顶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49 岁——59 岁)相州取胜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在成都过了一段平稳日子。
严武身后,再度漂泊,后病死在湘江一条小船上。
诗歌带有丰硕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期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拜;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用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想念。
代表作《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杜甫是位矢志不移的爱国诗人。
他曾豪情满怀要为国出力,但他的人一辈子充满诸多无奈,报国无门。
朝廷衰败,安史之乱暴发,个人穷困潦倒,终生不用,一身才华无处施展。
杜甫一生中的重大事件
杜甫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杜甫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可以说是林林总总,千头万绪。
无论是他的家族遭受灾害,还是他个人的成就和经历,都是令人震撼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杜甫一生中几个重要的事件,以展现这位伟大诗人的风貌和传世之作。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多次灾难和转折。
他出生于一个受封建制度压迫的士族家庭,从小就面临贫困和困苦。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
公元759年,年仅20岁的杜甫通过科举考试中的“解元”称号,取得了进入仕途的资格。
这成为了他一生的转折点,也是他一生中的第一个重大事件。
然而,杜甫的仕途却并不顺遂。
不久之后,唐朝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公元764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的家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他的父亲被处死,家产被没收,杜甫本人也一度陷入流亡之中。
安史之乱使得整个中国社会陷入混乱和波折,无数人流离失所。
而杜甫正是在这段时间内,以其敏锐的目光和独特的才华,与社会上的各种人情冷暖相互碰撞,创作了无数深情的诗篇。
这一时期的创作,为他日后成为伟大诗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公元770年,杜甫的仕途达到了巅峰,他被任命为昭义词。
然而不久之后,他因为主持救济灾民事宜过于激进,被归罪于闲逸奢靡之风,被贬为骆州司马。
杜甫的贬斥削弱了他的政治声望和地位,但这段时间并没有浪费,相反他更加专注于诗歌的创作,写下了一系列揭示社会黑暗面的名篇。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月夜忆舍弟》和《春望》等,这些作品揭示了他对国家和民众的深情厚意,展示了他对时局的忧虑与担忧。
公元789年,杜甫因为不满朝廷的腐败和阻碍自己发展的官场体制,选择平民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社会责任和抱负。
相反,此后的几十年里,杜甫更加关注社会疾苦,他的诗歌也更加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
在这段时间里,他产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登高》和《新婚别》等。
这些作品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激励人们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本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诗圣杜甫生平梳理
杜甫享年58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其诗歌反应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时代的动乱及民生的疮痍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因而被誉为“诗史”。
又因他艺术创作方法上集前人之大成,又沾溉万代,开后世无数法门,因为被尊称为“诗圣”。
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壮游时期(0-33岁)祖父杜审言:武后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奉天县令十四、十五岁师从崔尚、魏启心,为后来他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岁时,杜甫开始他历时十年的、前后三次的壮游生活。
第一次饱览了吴越秀丽的山川景色,凭吊了众多名胜古迹后赴洛阳应试(24岁)落榜,他不甚介意。
次年,他开始第二次漫游,足迹遍于燕赵(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30岁时回到洛阳。
第三次漫游:31岁时,杜甫在洛阳结识了李白(当时43岁左右)、高适,同游梁宋,三人情趣投合,过上了呼鹰逐兽,把酒论文,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是年秋天,高适与杜甫李白分别,杜甫与李白又同游齐赵,彼此“醉眠共秋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32岁,杜甫李白两人分别,后再无缘相见。
这一壮游时期是诗人创作的准备时期,丰富了他的阅历,扩大了他的视野,陶冶了他的性情,但这一时期还涉世未深,还没有接触到社会深层问题。
这一时期代表作有《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他的抱负和自信)《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sǒng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tāo璇xuán 光堪擿zhāi,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杜甫的历险与突围
杜甫的历险与突围杜甫的历险与突围杜甫是我们熟悉的伟大诗人。
诗人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诗作,还在于他的人生和德性。
清代诗人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的伟岸人格和艰辛故事,使他无忝于“诗圣”的徽号。
公元755年,唐朝北方藩镇爆发了“安史之乱”。
这场叛乱由羯人安禄山、史思明发起,以奚、契丹族游民为主力(依黄永年先生说法)。
公元756年,唐玄宗已向蜀地逃亡,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
正在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的杜甫闻知后即刻启程,试图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经芦子关奔赴灵武。
但杜甫在路上被安禄山的叛军俘获。
此时的杜甫正四十五岁。
被俘后,杜甫没有投降,也没有认命。
如《新唐书·杜甫传》所说“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叛军将杜甫押解至长安,当然,因为杜甫并无官职,杜甫并没有被叛军下狱,而仅仅将杜甫作为充实京城的贱民。
沦陷的长安已经全无昔日的繁华。
从当年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到而今的“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从昔日的“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到现在的”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夷歌饮都市“。
从公元756年秋到公元757年春,杜甫作为铁蹄下的贱民被困在长安。
其间杜甫写下了我们最熟悉的作品,如《春望》、《月夜》、《哀江头》、《哀王孙》等等。
杜甫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是作为苦难的亲历者而不是旁观者。
“国破方知人种贱”(秋瑾诗),杜甫不堪这种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终于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杜甫竟以自己衰朽老弱的力量从叛军中逃了出来。
杜甫的突围除了充满忠爱之情,也不乏智慧。
突围前,杜甫特意到长安怀远坊的大云经寺里住上几天,让叛军误以为自己是与世无争的佛教信徒。
四月的一天,杜甫等到时机成熟,便从长安城西的金光门逃出,直奔凤翔,因为此时的唐肃宗正在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行宫。
逃亡的路上充满艰难和危险,因为叛军的部队正分布在周围。
杜甫不敢走大道,只好抄山林间崎岖小路行走。
-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逃难精力经历:
-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逃难精⼒经历:杜甫有⼀⾸《逃难》诗,记述了⼗五多年来携家逃难的境况,诗⽂⽈:“五⼗头⽩翁,南北逃世难。
疏布缠枯⾻,奔⾛苦不暖。
已衰病⽅⼊,四海⼀涂炭。
乾坤万⾥内,莫见容⾝畔。
妻孥复随我,回⾸共悲叹。
故国莽丘墟,邻⾥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安史之乱(755-12⾄763-2杜甫逃难开始于⾄德元载(756年),时年45岁。
最初在北⽅是安史之乱弃官,760年春到达四川成翔,头发尽⽩……乾元⼆年(759,时年48岁,)春,关辅饥馑,杜甫遂以七⽉弃官都(先后⼜暂居过梓州、汉州、阆州、忠州、云安、夔州等地)居住,到768年(57岁),正⽉去夔出峡,其在川居留长达⼋年之久,期间安史之乱结束;在四川⼜遇段⼦璋、徐知道和崔旰之乱。
到⼜碰到段⼦璋⼤历三年(768),57岁杜甫携家去夔出峡往吴楚,三⽉⾄江陵,留数⽉;⼜在公安留憩数⽉。
后漂泊鄂、湘⼀带。
贫病交加,居⽆定所,“以⾈为家”,“漂泊西南天地间”。
⼤历四年(769)正⽉,幕年的杜甫在漂向衡州(今衡阳)途中,经岳州时初登岳阳楼;过湘阴,谒湘夫⼈祠。
……遂抵衡州(衡阳),投靠故⼈衡州刺史韦臧玠之乱。
⼤历五年(770),59岁。
暮春,逢李龟之晋;后韦⼜移任任潭州刺史,杜甫⼜奔潭州,希望在他⼿下谋⼀份差事;但韦之晋忽然病卒。
在湖南期间⼜要逃臧玠之乱年。
四⽉,避乱⼊衡州。
游岳庙,为暴⽔所阻,旬⽇不得⾷。
欲往郴州(chn zhu)依舅⽒崔伟,因⾄⽾(li)阳。
⽾阳令知之,⾃棹⾈迎杜甫⽽还。
啖⽜⾁⽩酒,⼀⼣卒于⽾阳。
(2019-3-8)⽽卒于⽾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一生四次死里逃生
作文素材
2014-07-15 16:31
:
杜甫一生四次死里逃生
丁启阵
杜甫一生,追求仕进实现政治理想的道路荆棘丛生,充满坎坷。
35岁以后,在长安多年求官不得的待业状态,得官之后不久即被迫辞去,加上安史之乱爆发,关中京畿地区闹饥荒,粮价飞涨,杜甫一家的经济状况日趋恶化。
华州(在今陕西)弃官之后,挈妇将雏踏上漂泊的道路,先后在秦州(在今甘肃天水市)同谷(在今甘肃成县)、成都阆中、夔州(在今重庆奉节)瀼溪东屯等地落脚。
其间虽然也有成都、夔州两段相对安定的生活,但总的来说,是充满艰辛的。
与艰辛相伴的是,险象环生。
杜甫的后半生,至少有过如下四次差点丧命的经历:
第一次是逃出围城。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与河北保定之间)起兵反唐,十二月攻下东都洛阳。
次年六月攻破潼关,进逼长安,唐玄宗仓皇西逃。
天宝十四载十月才得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个从八品下小职位的杜甫,先是避难奉先(今陕西蒲城),继而携家往白水(在今陕西东北部)投奔在那里做县尉的崔氏舅舅;接着,又由白水取道华原(今陕西耀县)前往鄜州(今陕西北部富县)。
走到三川县时,听到肃宗李亨在灵武(在今宁夏自治区)继位的消息,立即将妻子儿女寄居在三川朋友(可能是孙宰)那里,自己经芦子关赶往灵武。
不料,中途被安禄山军队捉住,押至长安。
被困长安近十月后,翌年四月,自金光门偷出长安,走偏僻小道,终于抵达肃宗行在(朝廷临时驻地)凤翔(在今陕西西部宝鸡、凤翔一带)。
从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通往唐肃宗行在灵武这一路,决非平安大道,而是危机四伏,随时有丧命的危险。
其间情形,杜甫事后所作的几首诗歌有所叙述。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有“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等句;其二有“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之句;其三有“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之句。
《述怀》有“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等句。
显然,这是一条需要翻山越岭、充满危险的道路。
这一路的辛苦、危险,凸显的是杜甫忠君之心。
自然,李唐王朝对杜甫也有所表示,封了他一个左拾遗。
品级虽然不高,只是个
从八品的芝麻官,但是属于近侍之臣,拾遗补缺,有机会直接影响王朝、皇帝在军国重要事务上的决策。
第二次是疏救房琯。
左拾遗没做几天,就发生了一件倒霉事情:宰相房琯因为门客琴师董庭兰收受贿赂替人买官,也因为兵败陈涛斜(杜甫《悲陈陶》诗“四万义军同日死”说的就是房琯担任总指挥的这一次战役)——史书上说肃宗并没有因为这次兵败怪罪房琯,恐怕那只是非常时期的表面文章,肃宗内心其实是恨之切齿的——被罢相论罪。
刚上任的左拾遗杜甫挺身而出,上书为自己的布衣之交房琯说情,罪细不宜罢免大臣云云。
结果,惹怒唐肃宗,诏令三司推问(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三大部门会审)。
看架势,问他一个死罪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幸,宰相张镐、吏部尚书韦陟等有意袒护杜甫,称其议论房琯之事,虽然言辞过激,但未失谏臣之体,不宜深究。
最后,仍保留了杜甫的官职。
当然,从此以后,肃宗也不再愿意听杜甫的意见了,“帝自是不甚省录”。
这里,我得说几句关于宰相张镐的话:跟替杜甫开脱同一年,张镐因为河南节度使闾丘晓接到驰援睢阳的命令之后,按兵不动,致使睢阳陷落,官军覆没,下令杖杀闾丘晓。
闾丘晓临死时,以家有老亲需要奉养请求饶其一命,张镐答以“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不准所求。
两年前,闾丘晓以著名诗人王昌龄告假回家没能及时赶回,下令将其杀死。
单以这两件事论,张镐堪称诗人保护神,值得我们尊敬。
这次因为进谏差一点伤及性命,可以看出杜甫为人两个特点:一是为了王朝大业,敢于犯颜谏诤,不是胆小怕事之辈;二是朋友有难,挺身相救,诗圣是个义气人。
第三次是冲撞严武。
杜甫跟严武是世交,交情深厚,杜甫在成都时期,曾得到严武的照拂与举荐(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这一虚职就是严武为其争取来的),这都是事实,毋庸置疑。
但是,唐宋文献中也有关于因为一次酒后的言语冲撞,严武差点杀害杜甫的记载。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严黄门”条云:“杜甫拾遗乘醉而言曰:‘不谓严挺之有此儿也。
’武恚目久之,曰:‘杜审言孙子,拟捋虎须?’合座皆笑,以弥缝之。
武曰:‘与公等饮酒谋欢,何至于祖考矣!’……武母恐害贤良,遂以小舟送甫下峡。
”宋祁《新唐书·杜甫传》:“……(甫)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
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当然也有一些文献记载中并无严武欲杀杜甫的文字,甚至有说严武对杜甫的酒后失言不以为忤的。
例如,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严武少以强俊知名,蜀中坐衙,杜甫跣袒登其机案。
武爱其才,终不害。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二“酒失”:“杜工部在蜀,醉后登严武之床,厉声问武曰:‘公是严挺之子否?’武色变。
甫复曰:‘仆乃杜审言儿。
’于是少解。
”刘昫《旧唐书·杜甫传》:“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学术论文,根据杜甫严武的身份、性格、关系、杜甫若干诗歌作品的解读,认为酒后睚眦,导致严武差点杀害杜甫,是有可能的(有心人不妨找来参看)。
两位学界前辈撰文对我的论文进行批评,我认为他们所言多有不合逻辑处,于是写了篇答辩
文章。
不料,我的答辩文章发表后,被作为优秀论文,入选当年的古代文学研究年鉴。
这一次酒后危机,可以说明杜甫不是棉花糖,不是好好先生,他是个有性格、有脾气的诗人。
第四次是坠马瞿塘。
居住成都其间,杜甫写过《戏赠友二首》,专门记述两位朋友(一位是姓焦的校书,一位是姓王的司直)骑马摔伤的情形:一个摔得“唇裂版齿无”,一个被摔得“骨折面如墨”。
都很惨。
在夔州居住期间,一次酒后骑马,已经五十多岁的杜甫,恍惚间回忆起青年时期在齐赵一带骑马驰骋的情形,快马加鞭,冲下白帝城一处山坡,“低身直下八千尺”。
结果,“不虞一蹶终损伤”,马失前蹄,杜甫重重摔落马下。
不过,杜甫对于受伤并不很在意,朋友们带着美酒去慰问他。
一顿狂吃豪饮之后,杜甫笑着对他们说:“何必走马来为问,君不见嵇康养生遭杀戮!”
这一次骑马飞奔下坡,显出杜甫童心未泯、乐观旷达的一面。
常言道:生死考验。
杜甫后半生这四次死里逃生故事,大概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真切地了解杜甫其人其诗其内心世界吧。
又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这些故事大概也有助于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诗圣是怎样炼成的?
201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