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什么要走进生活实践
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研究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吴海燕摘要: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是可塑的。
道德与法治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但是,一些学校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道德意识相对浅薄,对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以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策略一、生活化教学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意义道德与法治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品德和行为习惯对每个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也不例外。
在教学活动中,小学德育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为指导,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从而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所产生的问题,借此改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二、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传统教学模式目前,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方法一成不变,一些小学教师秉持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无法接受生活化教学,他们习惯于按教材死板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学内容不够生动。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兴趣不能被激发,学生很难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二)缺乏专业的德育教师在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任务由其他学科教师承担,学校不重视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学。
由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只接受了本学科的专业培训,没有接受过道德与法治的专业培训,很难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学科教学。
此外,还有学校在课时设计上,直接删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时,将节省的课时给予主科。
在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学习的内容很难应用实际生活由于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与社会环境接触少,学生在课堂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机会不多,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不理想。
浅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
-057-2021年第28期︵总第280期︶课堂教学KETANG JIAOXUE引 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即立足学生的思想活动,寻找生活与课堂的共通之处,将二者完美融合在一起,使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呈现出新的面貌。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受启发,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具体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提升学科核心素养[1]。
然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效果。
为此,本文就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因此,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对其了解不够全面。
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存在生活与知识融合生硬、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等现象。
初中生要学习的科目较多,精力不足,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就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抵触学习学科知识,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模式单一道德与法治学科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许多知识需要学生背诵记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将知识点深入剖析后,罗列在学生眼前,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大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但是受固有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是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简单列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生活化教学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很难真正改变当前的教学僵局。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一)发现生活,引用生活素材道德与法治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立足的行为标准。
教材中的知识点较多,其语言文字较为抽象,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因此,在记忆这些知识时,很多学生存在考后就忘、张冠李戴等问题。
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对这门学科产生抵触心理。
让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索
让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索摘要: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小学生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和身心皆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因而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递,还需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的培养,通过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了解遵守社会道德秩序的重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
本文探索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提出了实践教学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阶段;实践对策;优势;道德与法治前言: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密切联系。
五年级的小学生已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但对于枯燥、复杂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仍存在抵触心理,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新课改下,教育领域越发重视新兴教学手段运用,生活化教学便是其中之一。
基于生活化教学设计新颖、趣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既能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适应课程改革要求,也能提高学生德育素养,使其成为心理健康、道德素质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优势小学道德与法治实施生活化教学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激起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对于未知的世界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探索欲。
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教师可通过生活案例将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鼓励小学生走进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素材,激起学生的兴趣,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第二,提高教学有效性。
生活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高度契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生活化教学期间,需突出学生主体,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环境,引领学生与同伴共同探究学科知识,助力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对策(一)注重生活情境创设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措施。
对于小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知识和生活情境的结合,能减少学生的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活跃课堂氛围,使教学更加高效。
道法课本中体现的儿童生活多重性和动态性
道法课本中体现的儿童生活多重性和动态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道德与法治》更使人耳目一新,它突出的体现了儿童生活多重性和动态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一、再现生活情景,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学生平日里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感受可谓丰富多样,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生活情景、生活场景,学生肯定会情趣盎然,再次得到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体验、感悟,进一步明确生活中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二、走进真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实践生活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因此,学生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新课程,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
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
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三者密不可分。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点滴思考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点滴思考搭建生活舞台构建高效课堂——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点滴思考人是生活中的人,品德源于生活,良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生活。
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和引领生活的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构建和培养学生面向生活现实性的能力,最终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点粗浅的做法:一、生活化情景导入教学中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同时也增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可感性、亲近性、实用性。
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法》时,运用一则公益广告视频,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个视频非常简短,只有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个视频当中它把法律形象生活化了。
就像我们登山的时候需要一个缆绳,在工地上干活的时候,需要一个安全帽,游泳的时候需要游泳圈,开车的时候你得系上安全带,如果你仔细去观察生活,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法律与我们如影随形,日复一日,法律就是这样护卫着我们,救济着弱小,保护着善良。
这样的导入能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研究兴趣,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进入最佳研究状态。
二、糊口化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是研究的主体,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
师生间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分享研究,分享快乐,共同发展。
在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能拉近师生彼此间的距离,倾听到学生的心声,把握他们的心理矛盾冲突,让他们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随时渗透到课堂中,抓住良好的时机,组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过程,将所学理论知识引入生活,让鲜活的生活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解读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解读“道德与法治”是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是该课程的开篇,通过学习和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学会遵守规则、保护自己、关心他人,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从单元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该单元进行解读,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单元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走进社会生活”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则。
通过学习社会生活和社会规则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和法律意识,认识到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必要规则和行为准则。
2.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通过学习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和事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保护自己的必要性,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团结互助。
通过学习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此外,单元还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习过程更加活跃和丰富。
内容体系“走进社会生活”单元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社会生活、社会规则、自我保护和人际关系四部分内容。
1.社会生活。
介绍社会的基本概念、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现状和特点,培养他们正确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2.社会规则。
介绍社会规则的基本概念、社会规则的作用和意义、典型社会规则案例等,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他们正确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
3.自我保护。
介绍自我保护的基本概念、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等,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有效地保护自己,培养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_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发布时间:2022-04-06T05:59:03.6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1月31期作者:许恬[导读] 初中比小学的学习任务稍重,但是又比高中的学习任务较轻许恬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江苏省常州市 213161摘要:初中比小学的学习任务稍重,但是又比高中的学习任务较轻,所以既要重视对初中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学,这样才能够在学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和法律意识。
当然,教学最后还是要回归于生活中去,老师要将课堂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模型相联系,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认同。
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进行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引言: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了要做好校内的课堂创新之外,务必要重视知识与生活相连接的教学理念。
因为如果教育脱离了生活,那边是空有的理论,不具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但是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将理论联系生活,明确在生活中的情况和处理办法,既有助于学生的文化学习,也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这样培养的学生,也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以下将分别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生活化教学进行简析。
一、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老师理念的问题。
老师在潜意识里,思想上与传统教学理念高度一致,导致在教学中,忽视了生活化的融入。
过多直接的讲述方式,让学生觉得这些内容离自己较为遥远,不明白学习的意义,并且学生在学习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但是还有一部分老师是愿意在教学中不断的突破,不断的创新,可是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最后导致生活化变成一种形式主义。
老师不明白真正的生活化教学所应该具有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虽然大力的落实这一教学政策,但是由于老师的认识缺失,生活化教学很快便会在课堂上消失,最后,仅仅只成为了一项政策。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生活性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生活性内容摘要:教学生活化,是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能让学生更加爱学和好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课程资源的教材。
教材的设计力求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并安排一系列的活动,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实现生活价值的目标。
教材既然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那教者就应该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性教学生活化,是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切身生活体验,会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好的展示自我并不断超越自我。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课程资源,注重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教师的教学也应该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生活的其他空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自然的与社会相融。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的一个资源,是借助这个资源让学生进行学习。
所以,我们是通过教材来“教”,而不是纯粹的“教”教材。
品德教育不只是在课堂上讲,它蕴藏在学生的生活之中。
故,品德教材里的儿童生活来源于现实中的儿童生活,都是以现实中的儿童的真实状况作为背景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通过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在探寻“教材里儿童生活”和捕捉“现实中儿童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细读,恰当处理教材,努力使“教材里的儿童生活”和“现实中的儿童生活”接轨,走进儿童世界。
再通过有效体验,引领儿童从文本走向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本,从而真正实现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真的生活世界。
二、知行结合,以知化行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学习探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把所学转化为行动。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将知行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来进行判断,对学生做出要求,将知识化作行动。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内容摘要】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
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应将教学活动置之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生活化活动化开放化回归生活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
即在课堂上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德。
而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那么,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必须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
该课程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
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
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
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如在《温暖的家》“我长大了”主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
让政治课走进我们的生活
让政治课走进我们的生活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觉维护祖国利益、自觉维护政治安全的一门重要课程。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对政治课并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政治课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如何让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真正感受到政治课的重要性,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让政治课走进我们的生活,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多做文章。
政治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国家政治、历史、法律、社会等各个方面,但是很多学校的政治教学内容过于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化,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国家政治的内容时,可以加入一些实际案例或者新闻事件,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教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对法律有更加具体的认识。
还可以在政治课教学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比如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政治知识。
让政治课走进我们的生活,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多做创新。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缺乏互动和参与,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和厌烦的情绪。
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可以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丰富政治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听、看、做中更好地掌握政治知识。
让政治课走进我们的生活,还需要加强政治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政治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通过政治课学习到很多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知识,例如人权、民主、法治等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邀请社会上的一些政治学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士来学校,给学生上一些生动形象的政治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政治知识。
政治课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法庭、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政治知识的重要性。
让政治课走进我们的生活,还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政治课教学中往往存在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对政治课的态度往往受到老师的影响。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积极向上的社会公民和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儿童成长环境的复杂性,思想品德教学已经逐渐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实际,甚至在一些学校中成为了“花瓶教育”。
教师们应该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小学阶段。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都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这种初步形成是长期、稳定和深远的。
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往往是以书本上的道德教育知识为主,让学生死记硬背,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实际理解和实践经验。
这种方式不仅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也使学生成为了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思考的人。
为了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教师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环境。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而了解学生,并非是追求纸面的成绩和评定,而是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的情况,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使思想品德教学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教师应该结合学科教学,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
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文情感,明道德理念。
在数学课上,让学生学习公平、公正等概念,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在科学课上,让学生了解自然规律,建立正确的伦理观念和环保意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观念,并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实践道德。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实践摘要:目前,我国教育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及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时期,此时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情境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生活化情境教学从小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符合小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能够奠定小学生成长学习基础。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引言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一些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和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立的目的是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进行引导,理论性的知识讲解难以达成这一目标。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将生活元素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以生活化的问题引出知识内容,结合生活化的案例开展教学,并带领学生解决生活现实问题,在生活化情境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容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境教学的意义小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欠缺,所接触的周边环境较为单纯,因此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差,一旦遇到不法侵害时,无法利用有效的措施自我保护。
与此同时,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认识上较为浅显,无法深刻认识法律专业术语和常识,针对这种情况,小学教师就必须要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到生活中,使教学效率提高,通过对学生正确的教导,使小学生道德意识以及法治观念得以提升,帮助学生知法懂法,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对小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充分掌握,然后按照学生的差异性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可以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充分吸收,树立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
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并对该学科产生兴趣,有助于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达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境教学的措施1.紧贴生活实际,选择有吸引力的教学素材第一,紧贴学生生活实际。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但由于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价值观念也尚未完全形成,所以,学生可能会对复杂的、重难点较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产生抵触情绪。
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构建生活化课堂,一方面可以连接课程与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使学生与学科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境引言道德与法治学科被称作现阶段的“思政课”,它是依据当前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政治思想、法治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的系统化教育,目的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在政治素质、法治素养、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等方面都能够获得发展。
可以说,新课改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是很多学生往往还是把这门课程单纯地看成是“思政课”,觉得它的抽象理论太多,学习起来有些困难,因此在其内心往往存在畏难或者抵触的心理。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小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可以充分提高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小学生比较年轻,比较好玩,很容易受到一些新奇和自制能力差的影响,大多数小学生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些不符合课堂内容的小动作,如紧张、涂鸦、折纸、零食等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小学生自身的学习质量,还会影响周围的小学生,严重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严重扰乱课堂纪律,影响较差。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创设生活化情境的策略(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生动、具体、形象,使学习过程变得有理、有趣;融入生活元素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真情实感和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合作思考。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正确认识广告”中的“学会识别广告”这一部分内容时,播放一个关于广告的不同宣传方式的视频合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这些广告采用的套路,并谈谈能吸引自己的宣传手段的类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摘要: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越来越注重对生活化元素的引入,这样更贴近学生实际发展要求,保障学生具备更灵活的思维与情感,提高学习体验。
生活化的场景教学能够在生活中渗透知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应用将更全面,提升学生的兴趣,并保障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
因此,这里围绕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做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1.在课堂中导入生活化片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课堂是学习的场所,是一切教学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教学资源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氛围,影响着学生课堂的体验。
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尝试融入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学生对于熟悉的事物与场景有更大的兴趣,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注意力,认真听教师讲课,并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到《请到我的家乡来》这课时,为了更好让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就会尝试融入生活化内容,贴近学生需要展开教学。
在教学之初,教师会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尝试在网络中搜索关于家乡的一些视频资源,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材料,这些资源包括了家乡的历史、风土文化、学生熟悉的家乡土特产食物等,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或者熟悉的内容。
在课堂的教学中将这些资源作为课堂导入的生活化元素,既可以增加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也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甚至整堂课下来,还有不少学生意犹未尽,对这种教学充满了兴趣。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有必要注重课堂导入的生活化,学生对生活化的内容有着很好的适应性,掌握效果也更好,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能够激活学生潜力,加快学生的发展。
2.尝试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便于学生消化并吸收知识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不少学生在阅读与理解中都会感到比较困乏,究其原因在于里面涉及的知识与法律内容比较抽象,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理解需要,学生的思维很难有效转换,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简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生活化教学之我见
简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生活化教学之我见发布时间:2023-02-17T05:10:40.49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9期作者:金平[导读] 本文围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金平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五中学【摘要】:本文围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探讨了构建生活化的初中道法课教学的重要性,以及道法课教学如何走向生活化的一些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回归生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经典教育思想,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因此,初中道法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让学生敞开胸襟,融入生活的课堂,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概述初中道法课“生活化”教学,就是在道法课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出发,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
“生活化”的道法课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生生活,并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
初中道法课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律素养为目的。
它更加偏重思想的引导,觉悟的提高,行动的践行,是更加接近生活的科目且其教学方式更易于走向生活化教学。
二、构建生活化初中道法课堂教学的依据和重要性初中道法课要面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要渗透生活内容,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道法课堂。
初中道法课教学生活化是实施新课标,提高课堂实效的必然要求。
生活化的道法课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实效性;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体验和陶冶,从而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新课程理念对初中教学的总体要求,也是初中教学应把握的方向性原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生活实践的场景之中,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体悟中获得知识,懂得道理,受到教益,是发挥该学科课程价值的重要手段。
一、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要求新课程标准载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实践性。
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实践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其实,长期以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的认知和实践早已有之。
十七世纪30年代,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了“教育是生活的准备”的思想;十八世纪以后,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了教育应“立足自然”“回归生活”的观点;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论断;我国近现代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更是主张“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学做合一”,即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
可见,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非常重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丰富、寓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教育性于一体,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活动融入到学生生活实践中,通过学生的认知、体验与实践,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有效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既是教材的思想,也是教学的要求,更是提高教师教学激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只有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实践,才能激活所学知识、丰富学生情感,走进学生内心,触动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正是要求本学科教学活动要融入学生生活实践,体现了本课程对教学的内在要求。
二、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认知(一)转变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的重要基础。
让政治课走进我们的生活
让政治课走进我们的生活政治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政治课可能只是一堂枯燥的课程,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毫不相干。
事实上,政治课应该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如何让政治课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政治知识。
政治课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传统的政治课往往只是纸上谈兵,孩子们很难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身边发生的政治事件,或者组织学生去社区了解和参与基层政治活动。
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政治学科的重要性和意义。
政治教育应该涵盖更广泛的领域。
政治课通常只涉及国家政治、政治体制等方面的知识,然而政治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们在生活中参与治理和决策的过程。
政治教育应该将家庭、学校、社区等更广泛的社会范畴纳入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到不同层面的政治活动中。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生会选举和学校事务管理,让他们亲身体验政治决策和参与的过程。
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政治的本质和作用,培养其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意识。
政治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政治是一个复杂的领域,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分析不同政治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评价媒体报道和宣传的真假,以及对政治话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不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培养他们对政治问题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政治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政治知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比如学生社团的活动、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政治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
222020.05[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教学理念,着力打造生活化教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生活化教学就是让生活场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更有兴趣参加到每一次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以此获得更多的知识,并陶冶情操。
教育源于生活,要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就必须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
一、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1.利用家庭生活资源。
家庭生活是学生校外生活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当下的孩子对于亲人的关心是司空见惯,最熟悉和真挚的感情不被珍惜和重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就来源于家庭生活,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亲身经历的家庭故事,或与父母之间产生的矛盾故事,来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爱在家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学生讲述妈妈(或爸爸)爱我的故事、分享“市十佳孝心少年”的感人故事,通过生活中真实的感人事迹,增强学生对父母、家庭的热爱之情。
这种源于家庭生活情境的创设远胜于一般意义上的说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认知评价和价值选择。
2.挖掘学校生活资源。
初中生的主要学习场所是学校,巧妙利用学生的校园生活经验,将校园生活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发学生感受和认同知识。
在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我与集体共成长”一课教学时,可以以一学生发展指导Xueshengfazhanzhidao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初级中学 唐建荣次学校运动会为主题,先请同学们畅谈运动会的愿景,再让学生明确各自的责任,分享运动会上为班级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自己的成长收获。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1.立足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只有根植于生活沃土的教育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实施
2019·6B·59教学频道《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教学活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该课程的生活化实施对培养儿童良好品德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儿童往往是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从而得来知识和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可以使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引导他们自主地体验生活,走进生活,学会思考。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路上的温暖》一课时,教师可通过谈话导入、看录像视频、游戏体验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每天上学的经历谈起,认识红绿灯的作用,了解过斑马线的注意事项,体会交警叔叔为行人和车辆的有序通行付出的艰辛劳动等。
生活化的课堂引起学生关注自身的生活,把无意识的生活情感转化为有意识的分析思考。
二、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感受儿童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与把握往往影响着他的一生。
尊重和理解儿童,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感受,有助于学生形成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优良品质。
教学《我们的校园》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了解校园不同风貌。
有学生发现校门口的三角梅即使面对干旱,也开得很茂盛;有学生发现课间休息时大多数人都玩得文明,但总有一些孩子喜欢追跑打闹;有学生觉得学校大队室很神秘很庄严,走进去都不敢大声说话……通过参观,学生对学校的场所分布更加熟悉,对学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对如何保护校园环境、维护学校秩序有了更加真切和充分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要呈现生活经历、聚焦现实生活,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反思,促进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
三、激发学生的生活感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只有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才能使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
只有激发学生的美好生活感悟,学生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积极创造美好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2019年07月DANGDAIJIAOYANLUNCONG《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初中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学科。
《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容在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同时实际生活也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灵感的来源,因此,需要展开教育生活化,在实际生活中感受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真谛。
如果想要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生活化,首先应该从教师入手,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质量。
一、简述生活化教学的内在含义其实生活化教学就是从人们的实际生活出发,把社会实践机会作为教学活动的平台,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践情境中,同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进而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针对生活各个方面细节提高学生学习技能,让自身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情感升华,培养更加高尚的情操。
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主要以初中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道德与法治的素养。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自身发展需要,为学生日后学习打下实践基础,在丰富多样的生活中展开教学活动。
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应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结合教学案例为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对德育的体验和感悟[1]。
例如,教师应该不断加深自己对新闻的理解能力,将新闻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掌握最新的新闻动态,可以给学生更新相关新闻动态,不再局限于课本进行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师生更好地沟通与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中开展学习,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教学课堂效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著,需要教师转变原来的思想观念,在实际生活中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以及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但是,在生活化教学展开后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没有改变,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2]。
1.教师采取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广,要求教师了解知识内涵,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但是,很多教师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严重脱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什么要走进生活实践?
任何教育活动都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遵循这一规律。
为此,教师要认真进行备课,注重观察和分析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和生活习惯,以便能够从中洞察和总结出利于开展课堂教学的素材,才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具实效性。
同时,教师要在课堂上注重生活教育,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与生活的衔接点,开展生活实践,使《道德与法治》课堂走向生活。
比如,在《推动和平与发展》这一课时,我收集了一些历史资料和最近局部地区发生的战乱信息,包括一战、二战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代价,比及叙利亚的战乱给百姓带来的影响。
在课堂上,我通过呈现数据和图片,并播放视频,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让我们更加渴望和平、珍惜和平,并承担起维护和平的责任。
还有,我把学生分为两部分,男同学查找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女同学查找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同学通过查找资料、阅读书本和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总结出结论。
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发现课本上的知识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并升华到更高的高度,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世界更加美好而奋斗。
只有把理论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我们的课堂才更加生动有活力,学生才不会觉得世界离他们很远,才能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做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