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中的残疾人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光影——中国电影中的残疾人形象!

早期电影中的残疾人形象

仔细翻阅百年来的中国电影,描写残疾人、或以残疾人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影片,并不如想像中的那么多。

在中国电影诞生的第20个年头,即1925年,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盲孤女》,可能要算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残疾人为主角的影片。《盲孤女》,一部黑白无声影片,由中国第一位电影艺术家郑正秋和张石川共同编导完成。

丧父的孤女翠英屡遭后母虐待,入丝厂做工,又因拒绝工头调戏而被停工。翠英处境恶劣,终日以泪洗面,不幸双目失明。翠英欲投河自尽,又为江湖浪人毛金奎与小奎所救,小奎与翠英渐生爱情。毛金奎却对翠英渐起歹心,小奎大怒,告到官府。审理此案的却是小奎失散多年的亲人诸国栋,原来小奎本名赵中玉,13年前被毛金奎与伙计陆阿三拐走。在法庭上,陆阿三说出了当年拐走赵中玉的事实,赵中玉终与父母团聚。之后,他请医生为翠英治好眼睛,二人喜结良缘。

影片编导郑正秋是一个具有启蒙思想的民主主义者,一向关注生活在底层的广大妇女的命运,他为此相继编导了《玉梨魂》、《最后之良心》、《上海一妇人》、《自由之花》、《姊妹花》、《挂名的夫妻》等近三十部影片,在不同的程度和角度上揭露、抨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与残酷,对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婢女、妓女、童养媳、节妇的悲剧命运,寄予了一个启蒙者的深厚同情,《盲孤女》正是他这一系列影片中的一部。

可惜的是这部影片的拷贝损毁严重,今人已很难再进一步去了解它。据当时的评论记载,这部影片可能采用了实景拍摄。《盲孤女》由当时的著名影星宣景琳和郑小秋共同主演,宣景琳是中国最早的女影星,与郑正秋和张石川多次合作,是明星公司的“四大金刚”之一,很受欢迎;男主角郑小秋是郑正秋的儿子,在早期荧幕上塑造了许多俊朗的小生形象。

1934年,联华影业公司摄制了一部无声配乐的黑白片——《渔光曲》,由著名电影艺术家蔡楚生编导,主演是活泼可人的明星王人美。在这部影片中出现的残疾人并非主角,但与《盲孤女》相同的是,这也是一个盲人女性形象。

小猫和小猴是一对自小死了父亲的孪生姐弟,由于母亲在船户何仁斋家抵债当奶妈,就与一起长大的何家少爷何子英成了好朋友。三个伙伴渐渐长大,子英遵从父命去国外攻习渔业,小猫小猴则因为渔村遭劫而偕双目失明的母亲流落上海,靠捡破烂和卖唱为生。不幸的是,小猫小猴双目失明的母亲在一次意外的火灾中殒命。子英回国经商,经历许多挫折后,终于明白自己改良渔业的理想难以实现,便决定与小猫们同到渔轮上工作。在一次海上作业时,身体衰弱的小猴无法支持,倒在姐姐的怀里,怅然告别了人世。

本片公映后引起轰动,在当年上海罕见的酷暑中连映84天。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展上,该片被授予“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的故事片。

从早期的两部反映到“残疾人”生活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它们的编导不约而同都选择了盲人女性的形象,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类形象一方面更易引人同情,赚人眼泪;另一方面相比其他残疾又更有戏,宜于提高上座率。实际上,这些影片编导们的关注热情并不在残疾人本身的身心状况,残疾人在这些影片中更多地变成了一种叙事符号,编导可以借此更加充分地表现那个年代大众生活的悲惨不堪,使影片的煽情效果更加浓郁、更加强烈。“残疾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中国电影中从一开始就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形象,这与时代的氛围和状况密切相关。

1937年,马徐惟邦编导了一部有声片——《夜半歌声》,这部影片以其故事的传奇性和趣味性在当时极为卖座,人们踊跃地走进戏院观看,可谓盛况空前。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废弃的旧剧场里,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便有“鬼魂”在楼顶引吭高歌。原来,这是10年前就传闻已死的艺人宋丹萍,在用歌声安慰情人。丹萍早年是一位革命者,后因躲避军阀的追捕而参加了流动剧团,并与本城名门之女李晓霞相爱。但他们的恋情不为恶势力所容,丹萍竟被垂涎晓霞的恶少汤俊用硝镪水毁了容。从此,丹萍假称自己已死,不愿让晓霞再看到自己;而晓霞也因此精神失常。一日,有一个“安琪儿”剧团前来这里演出,演员孙小鸥无意中结识了匿身楼顶的丹萍。丹萍给了小鸥不少艺术上的指点,并让小鸥代自己去开导晓霞。剧团开演了,汤俊又来捣乱。正当汤俊在后台污辱女演员时,丹萍挺身而出,与之展开了搏斗。最后,丹萍杀死了仇人,自己则在警察的追赶下纵身跃入滚滚江流。

将这部影片也列进本文的讨论,也许有些不太合适,但是将被毁了容的宋丹萍也看作残疾人应该可以接受。在这部影片中,一个残疾人开始愤然反抗他悲剧般的命运,残疾人被第一次放到一个主动的位置上,这一点特别值得注意。1941年,马徐惟邦又拍摄了《夜半歌声续集》,上集中出现的李晓霞在这集中因思念宋丹萍双目失明,影片的情节更加离奇,结尾更加煽情。1943年,马徐惟邦故技重施,拍摄了影片《秋海棠》,再次塑造了一个被毁容的艺人形象,但是这个形象没有能力反抗,最终跳楼自杀。马徐惟邦的商业片虽然很受欢迎,但由于这些影片皆以娱乐为重,情节剧的套路明显,编导没有兴趣或能力去下功夫揭示残疾人的内心生活,影片吸引观众的是残疾主人公们的传奇命运,而不是他们作为残疾人的生活状况。

显然,在早期中国电影的那个年代,无论是编导还是观众,尚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意识去真正地关注残疾人的现实生活与人生境遇。■

大陆:革命历史中的残疾人

1949年以后的不同轨迹

1949年以后,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电影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而复杂。

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大陆电影始终在执著地塑造着各类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在这个盲目而冲动的过程中,难以“高、大、全”的残疾人几乎被电影遗忘了。1957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五更寒》却是一个罕见的例外。

《五更寒》是1956—1957年间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热潮中的一部重要作品,编剧史超,导演严寄洲,主演杨威。1946年内战爆发后,蒋介石调集20万兵力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军中原主力部队奉命突围,转入豫鄂陕地区,大别山区陷入敌手。留下的地下武装在县委书记刘拐子、组织部长莫文阶和游击队长施品春的共同领导下,坚持同敌人斗争。不久,莫文阶在保长的诱惑下叛变投敌,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