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浮华,让阅读课堂回归本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离浮华,让阅读课堂回归本真

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以阅读教学的形式展开。在阅读课上怎样把学生领进一个广阔的天地,让祖国的语言丰富他们的思维,让祖国的文字净化他们的灵魂,让经典优美的篇章在他们的心灵里生根,成了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可是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课堂情景:教师激情满怀地导人新课,又以精彩凝练的过渡语紧密连接每个教学环节。甚至多媒体出示一些美丽的画面、重要环节,然后抛出一个重点问题,引发学生或独自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三五分钟之后,教师指几名发言人轮流汇报,其他学生如观众一般静听欣赏,等候教师的评价、续导,直至“拓展延伸”环节,便暗喜本课即将结束……这样的阅读课喧嚣华丽,看上去纷繁热闹,一气呵成,实则浮躁肤浅,学生能获得多少真正的有效阅读呢?这样的阅读课并没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样的阅读课上完之后,作为教者的我们,内心是虚的,是没有底的,不知道学生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因此我们的阅读课堂要远离这样的浮华,回归语文,回归听、说、读写的训练,回归简单真实。

一、学会“等待”

当前,我们教学中常说的一句口号是“追求效率”。所谓追求效率,就是在单位时间里,所完成内容越多,所完成的内容越熟练,所达到的目标越多就越好。但我觉得,这种“效率观”有时却适得其反。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赶教学任务,剥夺了学生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好像等待一点时间就是浪费。殊不知,我们在等待的同

时不仅可以为下面的教学打腹稿,而且心里还会多一份期待。学生阅读就像酿酒,有了足够的时间才能酿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

有人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提出问题与点名回答问题之间的时间

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时间为1秒多。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学生能想到什么、说出什么呢?就算回答出来了,又有多大的价值?学生在听到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要经过四步:首先,他们要听清楚,看是否理解;其次,他们必须搜索与问题有关的信息;第三,他们必须要考虑他们的答案是否被接受;第四,学生还会考虑他们回答后,会受到支持还是责难。这整个过程对机灵的学生来说时间会很短,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需要比一秒钟更长的时间。一堂好的阅读课不在于问题有多少,而在于是否有思维含量。学生的有效思维时间越长,他们获得的理解就越深刻,见解就越鲜明。这样学生才能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生成新的精彩。

教师增加等待的时间,学生对问题主动做答的正确性会增多,也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问题;学生的信心提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减少;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加用功;学生的提问增多并在回答问题时出示更多的证据;答案更加多样化。

所以说,等待的品质,在市场经济这样一个浮躁的氛围中,是尤为可贵的。

二、学会“大方”

上课也存在“大方”与“不大方”吗?当然!薛法根就是这样一

位“大方”的教师。在薛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上,老师舍得给学生时间读书,让学生静静地充分地读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读完课文,而且还能回过来再读,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渗入阅读指导。这里的交流包含生生之间的,师生之间的,以达到理解、感悟、表达、提升的目的,从而完成语文的训练。

“磨刀不误砍柴工”,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还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也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乱发挥。教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作用,虽然说教师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应该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

三、学会“鉴赏”

有的教师上阅读课时,一方面,打着“对话教学”的幌子,脱离文本,一味追求课堂的纷繁热闹;另一方面,无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漠视文本,开掘所谓的“深度语文”。课堂上教师层层盘问,强调思辨,结果使崇高而深刻的理性流于虚妄。新课标虽提倡教师个性化教学,但无论哪一种个性的凸显,哪一种角度的侧重,都不能脱离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我们自己要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作品鉴赏能力,要对教材、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和适度的取舍,要把握住文本中真正有价值精妙的几处语言,并引导学生细细咀嚼与品味。如果我们缺乏审读教材的独特眼光,就难以发现有核心教学价值的精妙之处,教学就流于面面俱到、走马观花,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给学生留下。教师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驻足鉴赏、潜心揣摩、反复涵咏、直至领悟个中滋味,才是阅读教学的新境界。

还是以薛老师的《爱如茉莉》一课为例,薛老师首先让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整体当中,然后在理解课文当中不失时机地把一些关键的词汇、句子抓出来,来分析和鉴赏它。比如说,对“直奔”的“奔”字的分析,对“阳光探进来”的“探”字的分析,对“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等词汇的分析,对结尾“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的品味,这样一来,学生在分析鉴赏这些词句时,学得也就更充分、更透彻,远比蜻蜓点水、雾里看花要好得多。

四、学会“关注”

课堂应该是真实的,它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即使是错误的,也有教学的价值,也能折射出独特的美。在课堂上,教师要能清晰地看到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进步。在一节课上,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孩子,而不是四五个表现突出、发言精彩的优等生。关注每个学生发展,关注每位学生的想法与发言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每个学生在阅读中才能

真正感受到快乐,才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五、学会“动笔”

这里的“学会”是指要学会指导学生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经验。正如沈大安老师说:“读写结合蕴含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我们的课堂常常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课上你说,我说,他说,很少见你写,我写,他写。长期下去,学生难以用书面文字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学生在阅读时边读、边想、边写,又或者读完后仿写、续编,他们写下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成果,更是自己阅读的心理轨迹。那些偶尔闪现的思想火花和灵感,那些富有诗意的话语,因为有了笔才得以留下精彩。

在教学二年级《水乡歌》结尾部分时,我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写好句式的纸“水乡_________多?__________。千_______,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在前面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把自己对水乡的喜爱和向往,把在水乡生活感受到的幸福和喜悦,创作成了一首首优美的小诗,描绘成了一幅幅迷人的画卷。这何尝不是一种更加深入、更加缜密的思考和感悟!这何尝不是一堂朴素实在的阅读课!在练笔中,学生还打破了少数优秀学生独占课堂话语权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