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溶解的量知识要点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知识点总结】本部分内容包括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内容,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多,学习时要注意抓住概念的特点,注意去理解概念的内涵,要注意对相似概念进行比较学习,如对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对比去理解。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在一定压强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在一定压强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但是,由于Ca(OH)2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降低温度。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人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溶解度的含义: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影响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②温度。
气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种气体在一定压强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体积要换算成标准状况时的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气体和水本身的性质。
外因:①温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②压强: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5、溶解度曲线:当溶质一定、溶剂一定时.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
高考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高考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化学是高考中难度较大的科目之一,而其中的溶解度知识点更是难倒了许多学生。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溶质在饱和条件下溶解的质量或体积。
溶解度的大小与各种因素相关,包括溶质本身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高考化学中的溶解度知识点。
一、概念与计算溶解度通常用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的质量或体积来表示。
常见的单位包括摩尔溶解度(mol/L)、质量溶解度(g/L)等。
在计算溶解度时,需要提前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摩尔质量或分子式,并根据方程式中的系数之比进行计算。
此外,还需要关注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因为溶解度通常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二、溶解度曲线和饱和度对于溶解度的研究,我们通常会绘制溶解度曲线以便更直观地了解其变化规律。
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不同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质量或体积随溶剂量的变化关系。
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得出溶解度与浓度的关系,从而了解饱和度的概念。
饱和度是指在给定的条件下,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量达到最大,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的状态。
同时,饱和度还与温度相关,温度升高会使溶质更易溶解。
三、溶解度与溶剂的极性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性质有关。
一个常见的规律是“相似溶解相似”,即极性溶质溶解于极性溶剂中,而非极性溶质溶解于非极性溶剂中。
这是因为极性分子和极性溶剂分子之间可以发生氢键或离子-极化作用,有利于溶解。
而非极性分子由于缺乏这样的相互作用力,通常溶解度较小。
四、共价键和离子键物质的溶解度在溶解度的讨论中,共价键物质和离子键物质是两大重要的类别。
共价键物质通常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具有共价键的特征。
这类物质在溶解时,通常需要打破一些共价键才能进行溶解。
而离子键物质则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通过离子键连接而成。
离子键物质在溶解时会形成离子,从而与溶剂形成新的作用力,这有利于其溶解。
因此,共价键物质溶解度较小,而离子键物质溶解度较大。
五、影响溶解度的因素除了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外,溶解度还受到温度、压力和浓度的影响。
第10讲.溶解度.知识讲解
2013年中考解决方案溶解度熟悉掌握溶解度概念、涵义,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中考的热点,常以开放性试题、信息阅读题及探究问题等方式出现在选择、填空、实验题、计算等题型中。
一、溶解度的定义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四要素:(1)条件:一定温度下.因为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故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2)标准:100g 溶剂中.这是概念中规定的标准,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要等量溶剂.此处100g 是单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质量. (3)状态:达到饱和时.只有在一定量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质的量才是一个确定的值,否则溶解度不是一个确定的量.(4)单位:克.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 3.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的含义:在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4.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1)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2)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5.固体物质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液例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例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溶质的量。
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溶解度/g (20℃)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分类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举例AgCl 、CaCO 3Ca (OH )2KClO 3KNO 3、NaCl二、溶解度曲线及其计算1.溶解度曲线的表示的意义2013年中考怎么考溶解度(1)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在不溶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3)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4)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则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5)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做过饱和溶液)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KNO3(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NaCl(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下降”如Ca(OH)2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可以查出某种物质在温度下的溶解度。
1.5 物质的溶解 知识点复习(浙教版八年级上)
1.5物质的溶解1、溶解度: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
(用S表示)(1)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单位:g)(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剂、溶质本身的性质(内因)。
即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熟石灰)。
※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不影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能力),只影响总共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3)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剂、溶质本身的性质(内因)。
②温度: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例:喝下汽水后,因为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所以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
③压强:气体溶解度虽压强增大而增大。
例:开汽水后,因为气压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所以液体内有气泡冒出或有大量泡沫溢出。
2、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用难溶(S<0.01g)、微溶(0.01g<S<1g)、可溶(1g<S<10g)、易溶(10g<S)等定性概念表示(室温20℃时)。
3、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①温度;②是否搅拌(震荡);③溶质的颗粒大小。
4、硝酸铵溶解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烧碱)溶解时放热,溶液温度升高;还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氯化钠(食盐)。
※浓硫酸稀释时(物理变化)会放出大量的热、氧化钙(生石灰)遇水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氢氧化钙(熟石灰)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5、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可用“温度不变时,充分搅拌静置后,容器底部仍有该溶质的晶体剩余”这一现象来证明溶液已达到饱和。
)6、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增加溶剂;②改变温度(多数物体升温,但氢氧化钙与气体降温)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①加溶质;②恒温蒸发溶剂;③改变温度7、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与溶液的浓与稀没有必然关系,只是对溶液的分类的依据不同而已。
物质的溶解度
t1
t2
t
2.会用溶解度曲线 已知温度求溶解度 或已知溶 会用溶解度曲线:已知温度求溶解度 会用溶解度曲线 已知温度求溶解度,或已知溶 解度求温度,交点的意义。 解度求温度,交点的意义。 3.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压强变化或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3.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压强变化或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
想一想: 想一想:
气体溶解度由于受压强和温度两者的影响,它的曲 线我们不多做讨论。见书 P79
应用2: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为什么夏天鱼塘容易“泛塘”? 将冷水煮沸前也会看到有气泡产生,这时看到的是什么? 为什么 ?
本课小结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s
A P B C
a b
1. 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方法( C ) 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方法( A. 升温增压; B. 升温减压; C. 降温增压; D. 降温减压 升温增压; 升温减压; 降温增压; 降温减压。 2.下列几种物质①硝酸钾②熟石灰③氧气④二氧化碳 溶解度 下列几种物质①硝酸钾②熟石灰③氧气④ 下列几种物质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是( D )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只有① 只有① ①② ③④ ①③④ 只有
/
190 180
g/ 1 0.10 0 0 0.05 g 水 0
讨论: 讨论:
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硝酸钠、氯化铵等 例如 硝酸钠、氯化铵等。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例如食盐。 例如食盐。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 例如熟石灰。 例如熟石灰。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根据物质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不同,把物质的溶解性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粗略地来描述.(2)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在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五个要点: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定值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给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出在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才有意义.②“在100g溶剂里”:溶剂质量有规定的值,统一为100g,但并不是100g 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水.③“饱和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达到了最大值.④“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这个单位既不是度数(°),也不是质量分数(%),而是质量单位“g”.⑤“在这种溶剂里”:就是说必须指明在哪种溶剂里,不能泛泛地谈溶剂.因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溶解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4)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计算a根据: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与饱和溶液质量成正比.。
1.5物质的溶解(讲义)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物质的溶解【知识点分析】一.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的定义:一种物质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3.物质溶解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4.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注意控制变量)①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②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③同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温度不同溶解能力不同。
5.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①溶质种类②溶剂种类③温度:a.绝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硝酸铵b.少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如氯化钠(食盐)极少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熟石灰)6.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①溶质种类②溶剂种类③温度: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④压强: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5.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即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①一定温度;②一定量的溶剂;③某种溶质。
(3)判断方法:①观察法:若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则该溶质的饱和溶液;②实验法:若底部无剩余,加入该溶质,溶解或溶解一部分,不饱和;不再溶解,饱和。
(4)转化:三.物质的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g 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2)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 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溶质质量。
(3)符号是 S,单位是 g。
(4)物质的溶解性: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我们将物质的溶解性分为以下四种:四.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1.溶解度曲线:记录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用图像表示变化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曲线上每个点表示某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2)溶解度曲线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3)曲线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4)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的情况;(5)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6)曲线上每个点所配制的溶液是该温度下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溶解现象--核心知识点总结
溶解现象--核心知识点总结1、悬浊液: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分散于水中形成悬浊液。
如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形成的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浊液。
如食用油加入水中经搅拌后形成的就是乳浊液。
3、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a 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浓度、性质(如密度)完全相同。
b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c 混合物:溶液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4、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是否搅拌、固体颗粒物的大小、温度等。
5、乳化(1)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溶液,不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浊液。
(2)乳化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以后,油脂虽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油脂以细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乳化后,油脂很容易用水洗净。
(3)乳化剂乳化剂是能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
(4)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a.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b.农药的施用c.生活中常用含乳化剂的物质有肥皂、洗洁精等。
注意:汽油和洗涤剂除油污原理不同:利用汽油除油污是将油污溶解在汽油中,而利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原理。
6、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bianhua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bianhua。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温度bianhua不明显,如氯化钠。
爱一个人常是一串奇怪的矛盾,你会依他如父,却又怜他如子;尊他如兄,又复宠他如弟;想师从于他,跟他学,却又想教导他把他俘虏成自己的徒弟;亲他如友,又复气他如仇;希望成为他的女皇,他唯一的女主人,却又甘心做他的小丫鬟小女奴。
7、溶液和浊液的用途:(1)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3)浊液在医疗上可作注射和口服药。
初中化学溶解度考点和知识点
初中化学溶解度考点和知识点初中化学溶解度考点和知识点1:定义:(1)固体物质的能容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气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最高量称为气体的溶解度。
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初中化学溶解度考点和知识点2:影响因素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指的是溶剂和溶质)的本性;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溶剂种类等有关。
初中化学溶解度考点和知识点3: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特征:(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t3℃时A的溶解度为80g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从A溶解度是80g。
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初中化学溶解度考点和知识点4:气体的溶解度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涉及到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等方面。
而溶解度作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我们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液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与溶解度相关的知识点。
一、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它通常用质量或体积的比例来表示,比如溶解度为1克/100毫升或者1mol/L。
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 温度: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溶质的分子运动速度,使得溶质分子更容易与溶剂分子发生作用。
但对于某些物质,比如酸碱盐类,温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其溶解度的降低。
2. 压强:对于常规物质来说,压强对溶解度的影响不大。
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比如气体溶解于液体中,增加压强可以提高溶解度。
3. 溶质与溶剂间的相互作用: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力对溶解度的影响很大。
如果溶质和溶剂之间有相似的相互作用力,溶解度会增大;而如果相互作用力不相似,溶解度则会降低。
三、溶解态和饱和态:在讨论溶解度时,我们经常会遇到“溶解态”和“饱和态”这两个概念。
所谓溶解态,是指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状态;而饱和态,则是指当溶质溶解到一定程度后,溶液中不能再溶解更多溶质的状态。
四、溶解度曲线:以某种溶质在水溶剂中的溶解度为例,当我们将不断增加溶质的质量或者体积到水中时,溶解度也会不断增大,但是随着溶质的增加,溶液中的溶解度将会达到一个极限值,即饱和溶解度。
这种溶解度随溶质溶液质量或体积的增加而变化的关系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通过观察这样的曲线,我们可以判断溶质的溶解度与溶剂质量或体积的变化规律。
五、利用溶解度知识的应用:溶解度的知识在生活和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制备溶液时可以通过掌握溶解度的信息,按照一定比例将溶质和溶剂进行混合;在实验中,溶解度可以用来控制反应的速率、溶解度曲线可以用来测定溶质的溶解度、溶液饱和度等等。
溶解度知识点
溶解度知识点溶解度是描述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性质的重要参数,它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物质的量,通常用克/升(g/L)表示。
溶解度不仅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与溶剂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1.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极性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极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容易溶解,而非极性分子的溶解度较低。
此外,分子间的键合方式、晶格结构等也会影响溶解度。
1.2 溶剂的性质溶剂的极性与溶解度密切相关。
通常,极性溶质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另外,溶剂的溶解度也与溶剂的饱和蒸汽压、溶剂分子大小等因素有关。
1.3 温度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因物质而异,一般来说,大多数固体在溶解时需吸收热量,因此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加。
而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2.1 饱和溶解度饱和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溶液与未溶解物质之间的平衡状态达到一定的浓度。
当溶液中加入更多的溶质时,将无法再溶解,此时称为饱和溶液。
2.2 饱和溶解度曲线饱和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随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关系的曲线。
通常是在坐标轴上绘制溶质质量分数和温度,通过实验测定得出。
3. 应用3.1 药学药物的溶解度是评价其溶解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药物的溶解度决定了它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效果。
通过研究药物的溶解度,可以优化药物的给药方式和剂型。
3.2 化学工程在化学反应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溶解度对原料溶解、反应速度、反应平衡等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溶解度,可以指导工程师合理设计设备和控制条件,提高生产效率。
3.3 环境科学溶解度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迁移和转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溶解度可以帮助科学家预测污染物在水体、土壤中的分布和迁移规律,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总结:溶解度是描述物质在溶液中溶解性质的重要参数,受到物质本身、溶剂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
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1.溶解的特征: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溶解了的物质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3.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搅拌棒、烧杯。
4.过滤实验的实验步骤:①把漏斗放置于铁架台上,漏斗下放一个烧杯。
②把滤纸对折两次后,沿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③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的内壁。
④略倾斜玻璃棒,一端对着三层滤纸,沿着玻璃棒慢慢导流液体进入漏斗,观察。
5.过滤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紧靠三层滤纸,漏斗颈的底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6.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7.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8.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9.有些液体相互之间也可以溶解。
如:洗发液、胶水、醋、酒精能溶解在水中。
10.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上浮,说明食用油不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溶解,这说明食用油溶解在洗洁精中。
11.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12.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13.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一些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过程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过程在化学当中,溶解是指物质在溶液中弥散分散的过程。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了解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物质的溶解度1.1 溶解度的概念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最大量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通常用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等来表示。
1.2 影响物质的溶解度的因素1.2.1 温度的影响温度的升高通常会使溶解度增大,这是因为在较高的温度下,溶液的分子能量增大,分子活动性增强,势能垒降低,使得溶质能够更好地溶解入溶剂中。
1.2.2 压力的影响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主要是针对气体溶解度而言。
当压力升高时,溶解度也会增大,这是因为气体溶解在溶液中是一个逆向的自由化学反应,增加压力会使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的产物增多,从而使溶解度升高。
1.2.3 溶质与溶剂的性质溶质与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较大,而非极性溶质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也比较大。
1.3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溶质的变化关系曲线。
对于大部分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溶解度曲线为正斜率曲线,而对于部分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溶解度曲线为负斜率曲线。
二、溶解过程2.1 溶解的定义及特点溶解是物质在溶液中实现离子间或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分散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通过吸引力相互结合,形成扩散均匀分布在溶剂中的溶液。
2.2 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溶解过程中存在着热效应,通常分为溶解热和溶解热量变。
溶解热是指单位物质的溶解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单位通常是焓变/摩尔。
溶解热量变是指单位溶质物质的溶解引起的液体溶液温度的变化。
2.3 溶解过程的速度溶解过程的速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溶质粒子的大小、溶剂的搅拌和温度等。
一般情况下,溶解速度会随着溶质粒子的大小的增加而增加,搅拌会加快溶解速度,而温度的升高也会促进溶解过程的进行。
初中化学物质溶解的量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溶解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了解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3. 能够运用溶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物质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计算溶解的量。
2. 了解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及特点溶解是指溶质分子散布在溶剂分子之间的过程。
溶解的特点包括:速度快、伴有热效应、可逆性等。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包括:(1)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亲疏性;(2)温度;(3)压力;(4)溶质颗粒大小。
3. 溶解的量的计算溶解的量可以用溶解度来表示,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能够溶解在溶剂中的溶质的最大量。
在实际计算中,可以通过溶解度来确定溶解的量。
五、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介绍溶解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
2. 实验演示:展示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过程。
3. 计算练习:让学生根据溶解度计算溶解的量。
4. 讨论交流:让学生讨论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验演示展示物质溶解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溶解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
3. 实验:进行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4. 计算练习: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溶解的量。
5. 总结:总结溶解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七、课堂作业1. 选择一个物质,了解其溶解度及溶解的量。
2. 分析某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3. 思考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并写出你的见解。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溶解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溶解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讨论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溶解过程中的问题。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知识点汇总
1、像糖、盐这样可以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溶解。
2、水能溶解食盐、小苏打、白糖和红糖等,不能溶解沙子、油等。
3、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得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越强。
4、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一杯水中可以溶解的食盐的量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有的溶解的多有的则少。
5、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两杯一样多的水中,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为了保证公平,食盐和小苏打一样多,水一样多,要等第一份完全溶解再加第二份。
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和天平。
八年级上科学溶解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溶解知识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溶解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化学过程。
若我们想要在水中溶解盐或糖,我们只需将它们搅拌几下,它们自然会被水吸收并变成液态状态。
溶解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我们在科学课上也会学到很多与溶解相关的知识。
那么,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八年级上学习的科学溶解知识点。
1. 溶解与溶液溶解的本质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常来说,物质可以分为溶剂和溶质两个部分。
在溶解中,溶剂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而溶质则是被溶解的物质。
两个物质相互作用后,会形成一个新的混合物,这就是溶液。
其中,溶剂的数量通常比溶质的数量多。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而且通常来说,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我们可以通过溶解度的变化来观察化学反应的进行,这对于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3. 浓度浓度是指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通常来说,我们用“摩尔”这个单位来表示浓度,即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个数与溶液体积的比值。
浓度也可以通过分子量、密度等参数来计算。
4.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除了温度的因素之外,溶解度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中,溶剂的特性、溶质的特性、压强等都可以对溶解度产生影响。
此外,溶解度也受到其他化学反应的影响,例如酸碱反应、还原反应等。
5. 溶解热与热力学因素当物质溶解时,常常会伴随着放热或吸热的现象。
这是因为,在溶解过程中,构成溶剂和溶质的化学键被破坏,所以需要输入一定的能量。
具有放热现象的溶解反应,就是溶解热为负值。
而具有吸热现象的溶解反应,就是溶解热为正值。
在热力学上,溶解热也与其他因素有关。
例如温度、压力、molarity等,它们都可以通过各种计算方法来确定溶解热的值。
了解这些热力学因素,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溶解反应所伴随的过程和反应。
总的来说,溶解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化学现象,而我们在八年级上也将学习到很多与溶解相关的知识。
除了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理解溶解的热力学因素,以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析出》知识梳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析出》
知识梳理
本文档梳理了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析出》的相关知识点和要点,帮助学生复和掌握这一主题的内容。
1. 物质的溶解
- 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溶剂中完全混合成一种透明、均匀的混合物,并且能够恢复成原来的物质。
-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进行溶解的物质。
- 溶解是物质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使其发生。
2. 溶解的影响因素
- 温度:温度升高,溶解度一般会增加;温度降低,溶解度一般会减少。
- 溶剂的种类:不同溶剂对相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不同。
- 溶质的种类:不同溶质的溶解度也会不同。
3. 溶解与析出的应用
- 溶解和析出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例如饮料、药物、糖果等的制作过程中都涉及到溶解和析出。
- 溶解和析出也在科学实验和制造业中被广泛运用,例如染料的制备、合成药物、制造合金等。
4. 溶解与析出的实验方法
- 溶解实验:取一定量的溶剂,加入适量的溶质,搅拌使其充分混合,观察是否完全溶解。
- 析出实验:在溶液中加入反应物,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新的固体物质,并观察析出的物质。
5. 溶解与析出的环境保护意义
- 合理利用和控制溶解和析出的过程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 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使用不可降解物质,能够有效降低溶解和析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析出》的知识梳理。
通过复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掌握有关溶解与析出的概念和应用。
祝你学习进步!。
溶解现象--核心知识点总结
溶解现象-- 核心知识点总结1、悬浊液: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分散于水中形成悬浊液。
如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形成的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浊液。
如食用油加入水中经搅拌后形成的就是乳浊液。
3、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a 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浓度、性质(如密度)完全相同。
b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c 混合物:溶液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4、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是否搅拌、固体颗粒物的大小、温度等。
5、乳化(1)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溶液,不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浊液。
(2)乳化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以后,油脂虽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油脂以细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乳化后,油脂很容易用水洗净。
(3)乳化剂乳化剂是能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
(4)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a.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b.农药的施用c.生活中常用含乳化剂的物质有肥皂、洗洁注意:汽油和洗涤剂除油污原理不同:利用汽油除油污是将油污溶解在汽油中,而利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原理。
6、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bianhua 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bianhua 。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温度bianhua 不明显,如氯化钠。
爱一个人常是一串奇怪的矛盾,你会依他如父,却又怜他如子;尊他如兄,又复宠他如弟;想师从于他,跟他学,却又想教导他把他俘虏成自己的徒弟;亲他如友,又复气他如仇;希望成为他的女皇,他唯一的女主人,却又甘心做他的小丫鬟小女奴。
7、溶液和浊液的用途:(1)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3)浊液在医疗上可作注射和口服药。
高三知识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物质溶解度
高三知识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物质溶解度高三知识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物质溶解度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稳定均匀的混合物。
在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与其离子反应密切相关。
离子反应是指离子在溶液中与其他溶质发生反应的过程,它能够影响溶质的溶解度。
一、离子反应与溶质溶解度的关系1. 阳离子与阴离子的相互作用在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会发生相互吸引的作用,称为离子间相互作用力。
这种相互作用力会影响溶质的溶解度。
通常情况下,离子间作用力越强,溶质的溶解度越小,反之亦然。
2. 离子具有多个电荷状态某些溶质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可以具有多个电荷状态,这也会影响溶解度。
例如,铁离子可以呈现Fe2+和Fe3+两种状态,其溶解度可能因电荷状态不同而有所差异。
3. 共存离子的干扰在溶液中,多种离子可能同时存在,它们之间的反应会相互干扰。
这种干扰会影响溶质的溶解度。
有时候,某个离子可以与溶剂中的其他离子形成较强的反应产物,从而降低溶质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度积溶解度是指在恒温下,溶剂中能够溶解最多溶质的量。
溶解度通常通过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不同温度下,溶剂中溶解该溶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积是一种经验性的数值,用于表示不同离子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它的值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或实验数据得到。
三、常见的溶解度规律在化学中,存在一些常见的溶解度规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1. 溶解度的温度相关性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固体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会增大,而气体溶质的溶解度则会减小。
这是因为溶解过程涉及到吸热或放热的过程,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溶解度。
2. 共存离子对溶解度的影响有时候,共存离子会相互影响溶质的溶解度。
例如,当镁离子与钙离子同时存在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降低钙的溶解度。
3. 溶解度积与反应性溶解度积越大,溶质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越强。
这意味着溶质更加易溶解,容易与其他溶质发生反应。
损害了一些溶质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溶解的量
知识要点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在一定压强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在一定压强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理解这两个概念:
①首先要明确“一定条件”、“一定量的溶剂”。
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了。
如室温下,100g水中溶解31.6gKNO3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水)量,原来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
所以溶液饱和与否,首先必须明确“一定条件”和“一定量的溶剂”。
②必须明确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是对于蔗糖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但是,由于Ca(OH)2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降低温度。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浓溶液、稀溶液的概念
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在一定量
...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较少的是稀溶液。
5.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但在同一条件下,同一种溶质溶解在同一种溶剂中,饱和溶液—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例如,20 ℃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KNO3,此时所得的溶液是饱和溶液,也是浓溶液,但若将30gKNO3在此温度下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虽然是浓溶液,但仍为不饱和溶液。
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0.00024gBaSO4,此时所得的溶液显然很稀,但它却是饱和溶液,若取0.00020gBaSO4在此温度下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既是不饱和溶液,也是稀溶液。
6.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内因)有关系,也与温度、压强(外因)有关系。
许多实验证明:
①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如常温下食盐容易溶解在水中,而碘几乎不溶于水。
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溶解性)不同。
如常温下食盐容易溶解在水中,却很难溶
解在汽油里;碘微溶于水,却易溶于汽油。
③同一种固态物质在同一溶剂中(通常为液态)的溶解能力(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如硝酸钾在20℃,100g水中只能溶解31.6g。
而60℃时,100g水中能溶解110g。
温度升高时,大多数固态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所能溶解的量也越多。
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同一气态物质在同一液态溶剂中的溶解性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压强有关。
通常是温度升高,溶解性减小;压强增大,溶解性增大。
注:液态物质互相溶解的情况比较复杂,中学不讨论。
7.固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正确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四个因素:
①一定温度。
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②100g溶剂。
此处100g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溶液质量。
③饱和状态。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景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④单位:g。
严格地说应该是g/100g(溶剂),但为了使用方便(人所共知,按溶解度定义规定为100克水,所以将此省略掉),习惯上还是用“g”。
]
8.溶解度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本性的关系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关于这个问题的普遍规律。
但有一条应用较广泛的经验规则是:物质在跟它结构相似的溶剂里容易溶解,简称为“相似相溶”。
例如,强极性的物质(如NaCl,NH3)容易溶解在强极性的溶剂(如水)里,弱极性的物质或非极性的物质(如油脂、汽油)容易溶解在弱极性的溶剂或非极性的溶剂(如苯、汽油)里。
例外也有,如非极性的二氧化碳却溶于极性水里,所以这个“相似相溶”经验规律具有相对性。
9.溶解度曲线
当溶质一定、溶剂一定时,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
这种函数关系既可用表格法表示,也可以用图象法(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既能定性地反映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而变化的趋势(溶解度曲线的伸展方向),也能表示某固态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还能用于比较同一温度不同溶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氯化铵。
只有少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例如氯化钠。
极少部分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例如熟石灰。
10.为什么有些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根据平衡移动的原理,当温度升高时,有利于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
所以,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NH4NO3等。
有少数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热量,它们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Li2SO4、Ca(OH)2等。
对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问题,还有一种解释,Ca(OH)2有两种水合物
[Ca(OH)2·2H2O]和[Ca(OH)2·1
2
H2O],这两种水合物的溶解度较大,而无水的Ca(OH)2溶解度很小。
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些结晶水合物逐渐脱水变为无水氢氧化钙,所以,Ca(OH)2的溶解度就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