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北窑洞
浅析陕北窑洞民居建筑中的设计启示
浅析陕北窑洞民居建筑中的设计启示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建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出了节能环保的建筑思想。
而纵观我国历史上各省的传统民居,都有着因地制宜的优良传统。
陕西省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除秦岭以南的陕南地区外,陕西全省遍布窑洞民居,而占据大半个省的陕北窑洞区是陕西窑洞民居的主要代表,以靠山窑和石窑洞居多[1]。
新的时代下,我们不能单一的在所有地区采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概念,而也应该结合当地的环境、学习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的设计概念,这样可以对我国的建筑设计提供较好的参考与启示。
标签: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设计;启示0 引言生土建筑的定义,是用未经过焙烧且仅仅经过简易加工的原状土为建筑材料来建造主体结构的建筑物。
生土建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的人工凿穴,至今这一建筑已有悠久的历史。
其中,窑洞是生土建筑的主要类型之一,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也是我国目前尚存的几大类生土建筑中仍处于活性状态且持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民居,广泛分布于我国陕北、山西、陇东、宁夏南部及豫西等地[2]。
窑洞的建筑构造、布局还有建筑的成本都符合我国现今提出的建筑设计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的需求。
也因此,传统的民居建筑设计越来越受到建筑学家的重视,事实也证明,窑洞的设计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与借鉴价值。
1 黄土高原窑洞的历史与类型1.1 窑洞在陕西形成的来源人类历史早期就有利用自然材料来搭建自己的聚落的先例,而居住在陕北的我国人民也用智慧开创了窑洞民居这一伟大的建筑设计风格。
窑洞的形成绝不是偶然。
在陕北,是几乎家喻户晓的黄土高原,其中山、原、川三类地貌特征构成了黄土高原的主体。
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处于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界,除了北部长城风沙带和一部分山地以外,大多是五十到一百六十米左右厚的黄土覆蓋层。
这样的地理环境导致传统的砖石房几乎不可能在黄土高原生存,而且在如此广阔的黄土覆盖区也很难找到适合构造大规模聚落的石头储备。
浅谈陕北居住环境的设计与特色
浅谈陕北居住环境的设计与特色摘要陕北地区传统的居民形式是窑洞。
窑洞不仅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产物,同时也是陕北地区的象征。
窑洞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冬暖夏凉,造价低廉等特点,至今还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古老的窑洞建筑对今天的室内外环境设计仍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人们应对技术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进行更多思考,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上一些传统建筑中设计手法的价值和生命力,研究大自然中最活力的建筑设计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重要性。
关键词:陕北窑洞居住环境陕北特色AbstractTraditional forms of the residents in Northern cave. The cave is not only unique Loess Plateau of the product, but also a symbol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The cave has adapted to local conditions, local materials, cool, low cost, features, and still has considerable vitality and attractiveness, loved by the masses of working people. After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ancient cave dwellings built for today's indoor and outdoor environmental design still has significant reference value. People cope with the na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e food for thought, the idea of the value and vitality of Chinese history,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design techniqu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the most dynamic in the nature of the stud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modern technology. Keywords: Northern Shaanxi cave living environment in northern Shaanxi characteristics目录摘要 (1)英文摘要 (1)引言 (1)第一章.陕北居住特色 (1)1.1陕北窑洞特色 (1)1.2独特的室内热环境处理 (2)1.3室内室外空间的交融 (2)1.4窑洞环境气氛一致的装饰美 (3)第二章.陕北窑洞的布局形式 (3)2.1建筑布局 (3)2.2院落布局 (4)2.3群体规划 (5)第三章.陕北居住环境的设计 (5)4.1空间环境形象设计 (6)4.2室内环境装修设计 (6)4.3室内物理环境设计 (7)4.4室内环境陈设艺术设计 (7)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室内设计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在于满足人们精神功能的需要。
浅谈窑洞与陕北文化的关系 前进
浅谈窑洞与陕北文化的关系摘要:窑洞是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居,他与陕北独特的地缘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窑洞传承着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民情。
本文通过对陕北窑洞历史、修筑、构件、修饰的介绍,论述了陕北窑洞与陕北文化的关系,陕北窑洞体现了在陕北文化中对神灵的敬拜,对当地艺术发展的促进还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窑洞陕北文化一、陕北窑洞的发展历史与特点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约80744平方公里,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二十六个县市,这一带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窑洞。
陕北窑洞历史悠久,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的吴堡县相继发现了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近70座。
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这种窑洞的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了。
陕北窑洞发展到周代还是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
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一直钟情于窑洞这种居所形式呢?原因有三点,其一是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而且土窑洞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
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
但就用料而言,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
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
石窑和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成的窑洞。
陕 北 窑 洞
1、陕北窑洞大多依山而筑,占地少,建造成本低廉,因而形成 它的依赖性。
2、隔音、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素有“神仙洞”的美誉,是 居家的首选,因而形成它的崇拜性。
3、陕北窑洞直立性能好,坚固耐用,因而形成它的独特性。 4、不破坏地貌,不占用耕地,向地下争的居住空间,因而形成 它的独创性。
独立式窑洞(箍窑):
箍窑一般是用土胚 和麦草黄泥浆砌成 基墙,拱圈窑顶而 成。窑顶上填土呈 双坡面,用麦草泥 浆抹光,前后压短 椽挑檐,有钱的人 还在卜面盖上青瓦, 远看像房,近看是 窑,用长方形或正 方形石块箍的窑洞 称石箍窑。这种窑 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自身独立,又不 失窑洞的优点。可 为单层,也可建成 为楼。若上层也是 箍窑即称“窑上 窑”;若上层是木 结构房屋则称“窑 上房”。
5、陕北窑洞有它的历史性和教育性特征,因而形成它的程序性。 6、陕北窑洞的建筑有它地域性和独特性,因而形成它的不同性。 7、陕北窑洞是陕北人民安居乐业,一代又一代人居住生活的地 方,所以具有传承性。
窑洞防火,防噪音, 既节省土地,又经济 省工,确是因地制宜 的完美建筑形式。 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冬 暖夏凉。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 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 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 洞艺术(民间艺术)。小小窑洞浓缩 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窑洞为人类的生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生态文明意义
靠崖式窑洞
(崖窑)
房下建呈靠 。,筑现崖
有艺曲式 时术线窑 布效或洞 置果折有 几。线靠 层在型山 台山排式 梯坡列和 式高,沿 窑度有沟 洞允和式 ,许谐, 类的美窑 似情观洞 楼况的常
洞下 (沉 地式 窑窑
)
浅谈陕北窑洞建筑的发展方向
K w or :a d eln p e ere n d v — ey dsc ve w l g; r s v a d e el i
ap iea a d m e s r e; d n a ue
耗极 高的简 易砖 混房屋 在黄 土高原 村镇 已
随 处 可 见 , 乏 个 性 的 、 体 过 于 简 单 的 高 缺 形
索 , 澳 大利 亚 新 南 威 尔 的 白崖 山 区 的现 代 如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0 2 ( 0 8)1 0 9 — 3 10 — 4 2 20 1— 0 3 0
扮 的相 当都市 化、 尚化 , 时 让人 不知 道 自己
身在 何 处 。
人 类 上 古 时 期 的地 理 气 候 形 成 了平 均 海拔 为 千米 以上 的 黄 土 高 原 , 天 独 厚 的 黄 得
浅谈 陕北 窑洞 建筑 的发展 方 向
Dic son oft v opi r c i he Ca e Dw e l s us i he De el ng Die ton oft v l ng i
C0ns r t0n i t uc i n Nor he n Sha xi t r n
a n h a e dweln orh n s a n i pig t e c v l g i n t er h 网络 的普及 , 人们 的观念
慢 i 发 生 变 化 , 在 陕 北 地 区 窑 洞 被 当 成 是 ,1 i,  ̄里 E a
土 资源造就 了窑洞这种居住形式。目前我国 窑 洞主 要分布在甘 肃 、 山西、 陕西 、 河南 、 宁
夏 等 五 省 区 , 西 省 的 陕 北 窑 洞 因其 特 殊 的 陕 高 原地 貌 是 其 中 较 为典 型 的一 支 。 陕北 窑 洞 有 悠 久 的历 史 , 始 社 会 时 期 就 出 现 了窑 洞 原 式 横 穴 , 近 代 , 北 窑 洞 曾 支 撑 中 国红 色 在 陕 革命 走 向胜 利 。靠 崖 式 窑 洞和 独 立 式 窑 洞 是
陕北民居——窑洞
陕北民居——窑洞摘要:陕北窑洞主要是适应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下产生的特色建筑。
窑洞选择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选择了人,人也选择了窑洞。
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辩证法则,似乎隐藏着不可言破的玄机。
本文从陕北窑洞的历史演变、结构特点、类型以及建筑格局等方面入手,简单介绍了窑洞的基本情况,让人们对窑洞以及居住在窑洞的人民的生活面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字:历史演变类型结构特点建筑格局Northern Shaanxi folk House - caveAbstract:cave dwelling served primarily to adapt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such as geology, geomorphology, climate characteristic of the building. caves in loess plateau of selected, select a person in the loess plateau, who chose the caves. this " oneness "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seems to hide their statements cannot be broken. this article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cave in northern shaanxi, architectural art, type, and areas such as architectural patterns, describe briefly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ave, so that people on the caves and the life of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cave with preliminary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keywords :historical evolution types architecture art building structure一历史演变陕北建造窑洞,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地穴式。
陕北窑洞文化介绍800字
窑洞,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之一。
在陕北,是群众的居住方式和生存空间,也是陕北的一道风景线。
走进陕北,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中错落着各式各样的窑洞:土窑、石窑、砖窑、接口子窑、薄壳窑、柳把子窑、土基子窑、地窨子窑、崖窑等等。
土窑洞是陕北最原始最古老的窑洞。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风从遥远的北方把黄土吹到中国的西北高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于是就形成了这块面积广阔、土层绵厚的黄土地。
很早很早,我们的祖先就在黄土高坡上发明了土窑洞。
《诗经·大雅·绵》中即有“陶复陶冗,未有家室”的吟唱。
可以说,从轩辕黄帝始,陕北先民就居住在窑洞内,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在这里。
土窑洞是很容易刨挖的。
土窑的地基多选用胶土山坡,先剖开崖面,然后开一个竖的长方形口子,挖进去一两米以后,便朝四面扩展,修成一个鸡蛋形的洞,再用宽镢刨光窑面,抹上粘泥,有时为了固实,窑顶间隔用柳椽支撑。
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者可达20多米。
窗户有两种:一种是小方窗,仅1平方米左右,光线甚暗;另一种是半圆窗,约有3—4平方米,光线较好。
有的在土窑洞内还修爽堂,扩大居住空间。
土窑洞冬暖夏凉,修造容易,但窑内墙壁难以粉刷,窑面子容易风化雨蚀,山崩土陷易坍塌。
为了弥补土窑洞的缺憾,于是有了接口子窑洞、石窑洞和砖窑洞,而最美观且牢固的是石窑洞。
石窑洞的建筑材料是石头,是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
面子颇讲究,有薄石斜砌活、锤子活、皮条錾活,细錾凿面活,还有水磨石活,常见的是细錾凿面、白灰勾缝的,窗户皆是圆窗。
临河川还有在石崖上挖的孔洞,这叫石窟,多为神佛居住,子长有钟山石窟,米脂有万佛洞石窟,榆阳有悬空寺石窟,府谷有石窟沟石窟。
毛泽东在志丹住过的窑洞就是一种石窟。
靖边青阳岔有在半崖上雕凿的窑洞,那是崖窑,是躲避匪祸的。
有的崖窑里有井泉、有仓库,设计颇用心,建造颇费力,至今虽不住人,但遗迹仍在。
当然,也有土崖窑,子洲驼耳巷就有。
陕北窑洞的历史渊源及文化特色!
陕北窑洞的历史渊源及文化特色!2017-02-20啦啦娱乐点击上方啦啦娱乐更多精彩!历史渊源/陕北窑洞土穴窑洞式建筑居住形式最早发生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两岸的黄土高原上。
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文化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为标志的父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晚期,黄土高原窑洞不单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内容,而且发育得相当成熟——“吕”字形窑洞居室已经出现。
黄土高原南界的西安半坡先民的45座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就是方型、圆形的半地穴式。
而在陕北,发掘出的穴居遗址已发展到具有内外两室的“套间”性质,呈“吕”字形,石板铺地,料礓石粉抹墙,还建有我国最早的壁炉。
在山西省石楼岔沟有仰韶文化穴居遗存,平面呈方圆形,中央有灶,入口处小,已有了门的雏形。
内蒙古凉城园子沟发现了龙山文化早期穴居聚落遗址,其中横穴28座,3间为一组,已呈“一明一暗”的“套间”雏形。
新石器时代正是恩格斯所说的从母权走向父权,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激烈的革命之一”,是“一切文化民族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
此也正是以陕北轩辕黄帝陵为标志的传说中的炎黄时代。
先民们就这样经历了从原始穴居到人工穴居、半穴居,最后酿成了土窑洞的出现。
特点/陕北窑洞编辑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
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
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
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
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
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复土保温。
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
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
陕北窑洞之二独立式窑洞
陕北窑洞之二:独立式窑洞独立式窑洞,顾名思义,与靠崖式窑洞的最大不同是,没有“靠山”,不能直接利用天生的黄土做窑掌,而是四面临空的窑洞,又叫“四明头窑”。
其所以俗称“四明头”,就是指前、后、左、右四头(即四面)都不利用自然土体而亮在明处,四面都得人工砌造。
由此可以看出,独立式窑洞实际上是一种掩土建筑。
石拱窑、砖拱窑、泥壑拱窑和柳笆庵是独立式窑洞的主体形式,其力学原理和工作程序大体一致。
由于地区的差异,显示出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操作方法。
石拱窑与赵州桥、卢沟桥以及现代大跨度的石拱桥一样,是一种利用块料之间的侧压力建成跨空的承重结构的砌筑方法,建筑学上称“发券”。
这种侧压力民间谓之“夯劲”。
石拱窑多在陕北北部和山西吕梁地区,做法也大体相同。
自然也有选址和“看日子”等前期准备工作。
正式动工后,先画线并按窑洞的负荷能力,决定地基的深浅并“拔地基”,然后按单数五、七、九层或更多层朝上砌地槽石至地平面。
及至地面,则在左右两边砌窑腿。
砌至平桩待扳拱时,开始支券(xu)架。
窑券是石拱窑洞的模型。
按照窑匠(多为石匠)师傅的设计,以粗细木料有类于梁、擦、椽的构架支成拱模。
弧形的支架上以土填缝,拍打抹光即成。
拱模就绪,人在上面可以走动操作时,即自下而上紧贴弧形拱模镶砌石块,砌不多几层,即同时朝两拱之间的窑腿上填土、夯打令之实。
如此一层一层从两面砌至窑顶中线“合龙”。
石头朝里的一面必须整齐,朝外的一面以发青绿色的花岗岩石片加楔夯实。
灌浆伴以始终。
窑腿每砌一两层即在中间插片石、灌浆。
传统的浆是泥浆。
取纯净的上好黄土就桶或大铁锅注水,经反复搅拌使土块完全消解呈糊状,一桶一桶地朝插片石处灌,泥浆沿隙下渗,直至灌满为止。
窑拱部分亦如法炮制。
泥浆经凝固“卤”定石块,非常稳固。
亦有灌石灰浆者;水泥普遍使用后则有的改灌水泥砂浆,更加牢固。
一座院落无论起多少孔窑,在“合龙”时,顶部正中必须留一块石头,这是供“合龙口”用。
砖拱窑各地都有,但最典型、最具特色者为陕北南部渭北地区的砖拱窑。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延安附近窑洞村落 浅析陕西民居的建筑特色徐永战陕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祖这里生息繁衍,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
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不仅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有数的大都会之一,它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沟通南亚、非洲、欧洲。
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化。
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淡泊质朴与自然的协调的窑洞民居,布局的严谨、做工的正统的合院民居和吊脚楼。
窑洞多分布于陕北,四合院多分布于中部。
一、陕北民居--窑洞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是在黄土层内挖出的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不仅让土地得到利用,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劳作,构成人地两宜的和谐局面。
在适合挖筑的山坡上形成洞洞相连的建筑格局,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古韵遗风的天然之趣。
特别是窑洞因深入土层内部,与地气相通,冬暖夏凉,适于居住,体现出先民因地制宜,造福自身的智慧。
人因地而得到庇护,地因人而尽显生气。
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依存关系,一直被建筑界称为“亲地文化”的代表。
(一)窑洞民居的特点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土质与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形成陕西窑洞独特的特点:1、家族聚居和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院落结构。
院落或封闭或开敞无不有利于家族的共同生活以及维护封建秩序,如刘家峁村的姜耀祖宅。
2、因地制宜的单体平面形式和空间构成。
在山区和平原都采取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平面形式,如为改善采光而出现了前大后小的大口窑,为避风保温而出现前小后大的锁口窑等。
3、质朴的窑脸装饰,为了展示其窑洞风采窑脸都是重点装饰对象,或简单装饰或精雕细刻的。
为了充分接纳阳,多做满开大窗,以及做工很是考究护崖墙处处体现窑洞的质朴。
(二)、陕西窑洞的构成要素1、窑脸,潜藏于土中的窑洞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展示其风采,这唯一的建筑立面,是划分院落和居室的隘道,窑脸也真实的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以及门窗的装饰艺术。
浅谈陕北窑洞的未来发展
浅谈陕北窑洞的未来发展窑洞是陕北地区的文化符号,具有冬暖夏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地域特色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采光差、通风不好、排水系统不良、灾害事故频发等问题。
因此,古老的窑洞建筑在当今面临严峻挑战。
笔者针对目前窑洞的发展现状,对窑洞未来的规划、设计、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古老的窑洞焕发出新的活力。
标签:窑洞;建筑设计;建筑功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的不断加快,古老的窑洞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陕北的文化也不断被侵蚀。
虽然现代化高楼大厦相对于古老的窑洞来说拥有许多优势,但我们可以看到一座现代化高楼大厦建成的背后必然有一片蓝天与土地被污染。
但如果能够消除或降低窑洞的种种弊端,发扬窑洞的优势。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生态文明建设如此重视的今天,绿色环保的窑洞建筑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 窑洞的起源及发展土穴窑洞式这一建筑居住形式最早出现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两岸的黄土高原上。
陕北窑洞是陕北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适应环境的特色建筑。
先民为适应黄土地而创造窑洞,窑洞的形式由黄土地决定也由先民决定,先民因窑洞而得以生存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之上继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
陕北窑洞在历史变迁和生活水平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土窑、砖窑、石窑等主要类型。
土窑是陕北窑洞最原始的形态,冬暖夏凉和省料省钱的特点符合了贫苦陕北人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石窑和砖窑逐步取代了土窑。
砖窑需要用砖块建造,安全适用、造型美观但其使用寿命相比石窑要逊色许多。
2 窑洞的特点陕北窑洞大多是依山而建,窑洞两侧的土体为山体,两侧土体的强度与稳定性有保障,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
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形这种结构形式的抗压能力较强,能够将窑洞顶部的竖直荷载转化为水平荷载,也就是说只要保证窑洞两侧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前提下,上部荷载越大结构越安全。
窑洞的优点:(1)冬暖夏凉。
陕北窑洞一般依山而建、进深较大,整个窑洞被厚厚的黄土层包裹,有良好的隔热和保温性能,加之窑洞的通风比较差,窑洞内外的冷热气流交换缓慢。
陕北窑洞,浅谈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
陕北窑洞,浅谈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窑洞是西北黄土地上农民的象征,这一古老的“洞穴式”居住方式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我国漫长的农耕文化中,窑洞是大山子民最温暖的家。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人,小的时候经常在窑洞玩耍,听爷爷讲,老爷爷和弟兄几个那时候为了种地方便在土崖处挖了几孔土窑洞就算是临时的小家了。
爷爷成家之后又陆陆续续的挖了几孔土窑洞,那个时候面朝黄土背朝天,哪有什么现代化工具,都是一砖一石慢慢修建起来的。
窑洞的发展黄土高原的祖先们最早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子孙、壮大家族的。
早在周先祖时期,窑洞修筑就遍布山间谷地,多为半地穴式,直到秦汉后期发展为全穴式,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土窑。
《诗经》中记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掏窑洞,挖地穴,这里的“陶复”指的是明庄窑,“陶穴”则是半敞式窑洞庄。
唐宋时期,窑洞的类型逐渐增多,每一个窑洞也有了明确的用途划分,修建也会根据山崖地形避阴就阳,取长补短。
从土窑到石砌窑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用泥质砖建起的砖窑洞。
慢慢的,人们不再满足于窑洞的单一色彩,用起了彩色瓷砖来装饰窑面墙,对室内进行了上下两层分割,形成复式小二层的新窑洞。
2008年6月,庆阳市“窑洞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窑洞的类型在中国的陕甘宁地区,农民利用黄土地的特性,开凿挖穴,辟洞而居。
陕北窑洞分为石砌的石窑,砖砌的砖窑,土砌的土窑洞,多依山而建,鳞次栉比,远看很是壮观,它们根据不同的地貌特点分有庄窑、土坑窑、箍窑等。
明庄窑也叫崖庄窑靠崖式窑洞,一般是在山崖沟边,根据山崖的高低分布,向土壁内挖出拱洞,一般多个洞口相连。
这种庄子分有一庄三窑或者五窑,通常修成半圆形的,垒上山墙,窑内灶台土炕、家具一应俱全。
四四方方土坑窑下沉式窑洞,这种土坑窑较为耗时耗力,向下掘出一个深坑,平面呈长方形,分别在坑壁上向深处挖凿窑洞,窑口安装门窗。
上面讲述的“陶穴”就是这样的窑洞,看起来更像是现在的地下室。
陕北风俗--下沉窑洞
陕北风俗--下沉窑洞陕北窑洞从远古⾄今,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涓涓流淌,由⼀⽀⼩溪汇聚为江湖,⼟窑洞终于发展为⼀个⼤家族。
应该肯定现代窑洞的先祖是⽯窟和⼟洞,它们是天然容纳居所,经过千年演化发展,⽯窟、⼟洞不断在演绎,从外形和建筑⼯艺上基本定格在⼟窑、⽯窑、砖窑、接⼝窑等这些⼤致划分的形式上了。
其中:⼟坯窑是⼟窑的衍化体,接⼝⼦窑是⼟窑和⽯窑的结合体,舶壳窑是砖窑的孽⽣体,砖⽯窑是砖窑和⽯窑两种建材的混⽣体。
从这些窑洞的外形体征还衍⽣出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式窑洞、⼟基⼦窑洞、柳笆⼦窑洞等等,可谓⼀个庞⼤的窑洞家族。
连连系系,珠珠串串,因地制宜,因材⽽建,形成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的陕北⼤窑洞体系,屹⽴于黄⼟⾼原上,成为陕北的地标性建筑和名⽚及代名词。
在这个窑洞⼤家族中,最值得⼀提的是下沉式窑洞了。
它很具地域风格和特⾊,且由于近些年来现代建筑物的发展和替代,它的⾝姿越来越难寻觅了。
下沉式窑洞在陕西西部或南部⼀些农村还偶尔能找到⼏孔看到⼏间,也是常年⽆⼈居住,破败不堪的。
不免⽣出⼏分惋惜和凄楚,可能在往后的⼏年或⼏⼗年,恐怕连它的影⼦也找不到了,它被历史⽆情淘汰了。
所以很有必要⽤⽂字来记载⼀下,以⽰祭奠吧。
下沉式窑洞:从字⾯上可以窥的⼀⼆,就是把窑洞沉到地⾯以下,同时具备窑洞的特征要素,形制符合窑洞基本要求的⼀种窑洞。
但绝不是新疆地区的地窝⼦,那种地窝⼦是短时居住,单⼀以避风沙临时搭建的地下窝棚,形不成有效的建筑群体和居所必需的简单功能,如厨房,厕所,牲畜圈舍,碾房,磨房,⾕物贮藏等房舍。
下沉式窑洞⾸先要求在地下挖⼀个⼤的⼟坑。
长、宽⼤约等于院落⾯积,深度在四⾄五⽶左右。
除留⼀个往外出⼟的豁⼝,形成⾄少三⾯或四⾯⼟壁。
然后以座北朝南⽅向开凿窑洞三孔或五孔,居中为主窑,进去后再开凿连通其它窑洞甬道,构成⼀进两开,或四开的左右为侧窑的结构。
也有不连通的,各⾛各的门,互不⼲扰。
这是⼀项⾮常繁浩的⼯程,深度按五⽶,长宽各按⼗五⽶开挖,净⼟⽅量就有上千⽴⽅。
陕北窑洞
陕北的窑洞简介在很久很久以前,风从遥远的北方把黄土带到中国的西北高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于是就形成了陕北这块面积广阔、土层绵厚的黄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
这些窑洞成为了陕北人繁衍、生息的地方。
远古时期有南巢北穴的说法,北穴在我们陕北体现的特别明显,那最具有代表性肯定是窑洞首当其冲。
窑洞,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他们并不知道窑洞是咋回事。
我告诉别人我家住的就是窑洞,外地人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他们会认为是在山上直接挖个洞。
当然那也可以说是窑洞的前身。
现在呢我就像大家简绍一下窑洞,使同志们改变之前对窑洞的陌生感。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这里有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经济、不需太多木材的窑洞,提供了发展和延续的基础。
以前的窑洞就是和外地人脑海中所想的那样,在半山腰挖个洞。
在挖的时候选好有利的地形,在挖的时候里面的炕、灶那些都是预留了空间。
这是多么的经济呀。
再后来人们感觉那种窑洞不太美观,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在窑洞口用石头砌一遍。
这种窑洞现在都还有的,现在陕北的窑洞大多都是用石头砌的。
我就像大家简绍一下现在的窑洞。
现在的窑洞大多是这种完全是石头砌成的,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
窗户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
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拱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内。
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圆拱形的,加上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
它温、湿度适宜,外界气候及大气中的放射物质对人的影响较小,不仅可以减少气喘病、风湿、皮肤病等,还可以大大降低北方寒冷天气采暖的能源。
在窑洞的故乡陕北,人们居住的大多是独门独院。
各家的院子里窑洞数都是奇数,多数三孔、五孔也有更多的。
真实的陕北窑洞生活,富裕人家与穷苦人家差距有些大
真实的陕北窑洞生活,富裕人家与穷苦人家差距有些大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目前还有一部分人住在窑洞中。
中国陕北地区黄土层厚,陕北人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地形凿洞而居。
窑洞冬暖夏凉,陕北人就在窑洞里吃饭、休息、睡觉。
如今进入21世纪,住窑洞的人少起来。
这些颇具古风的窑洞给人无限遐想。
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窑洞像位母亲。
住在窑洞里的人们是母亲的孩子。
如今,砖窑兴盛起来。
住在窑洞里的人各异,有人富裕,有人贫穷。
大家都是窑洞母亲
的孩子。
一个小康之家,家具齐备,洞里十分整洁。
较贫困人家的窑洞,屋子里几乎没有值钱东西。
而这是有多年历史的窑洞,至今还有人住。
又一个小康之家。
新人的卧室,一片喜气洋洋。
陕北老人的早餐是这样的:鸡蛋、米汤、炒豆芽、炒白菜胡萝卜、干馍。
农民家很享受这样的早餐。
冬天时,村里人聚在谁家门口谈笑风生,这是劳动人民的快乐。
丰收时节,农民几户一同干活。
谈陕北窑洞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顶覆盖土层较厚 , 窑腿 较宽 , 而且 土质 密实 , 其 隔声性
能较好 , 也能承受一般 雨雪水 而不至破 坏 ; 另外 , 窑洞
原材料 , 如土体 、 石材 、 砖材, 不 易锈 蚀 , 也 耐 热 耐火 。 所以 , 与它结构相 比, 窑洞耐热性 能较好 , 窑洞 除门窗
外其耐火性能也较好 。
国竹玲等 : 谈 陕北窑洞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谈 陕北 窑 洞面 临 的 问题 与解 决对 策
闫竹玲 , 杨红 霞
( 延安大 学建筑学院 . 延安 7 1 6 0 0 0)
【 摘
要】 窑洞作为中华民族黄土高原地区几千年来的重要民居形式, 有着自身独特的一面, 但随着社会的
发展, 目 前 窑洞存在一些问题 , 需要我们解 决。文 中在 调研陕 北当地 窑洞现状 的基础上 , 分析 了窑洞 的优点与不
有土窑、 石窑、 砖窑、 砖 混 窑 洞 以及 新 型建 筑 材 料 窑
重, 和上下 部窑 身 、 窑 腿 自重。分 析其受 力 上 部拱 形 主要受 压 , 下 部柱腿 也受压 , 而拱形 底脚 与直 墙 结合 处, 有水平推力 , 一般来说窑 洞都是 一排几 孔 , 处 于边
窑, 水平 侧 向推力 由较宽 的边窑 腿承 担 , 而 中间跨 窑
土 山体滑 坡 , 使得 窑 洞建筑 受到 了威胁 , 甚至倾 覆 倒 塌, 比如 , 今年陕北地 区夏季 下雨过 大过 多 , 所 有 山体 因雨水 过 度 而使 土 体含水 饱和 , 好 多 山体开 始滑 坡 ,
( 2 ) 窑 洞适 合就 地取 材 , 建筑 造价 低地 处 黄土 高原的窑洞 , 是历史 上黄 河流域 一带 黄土地 区 的人 们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 中所 需求 的 “ 洞穴 ” 式 居 住场所 发展 演变 而形成 的 , 它 与 当地 的 大 自然 、 生态 融为 一 体, 窑洞造型上圆下方 , 符合 天 圆地方 之说 , 而 且一 般 是靠 山建造 , 它利用 了黄土高 原较厚 的黄土层 和黄 土 的土壁直立性 , 然后 选取 地 势、 采光 、 土 的整 体 性 、 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陕北窑洞摘要:陕北主要指陕西省延安,榆林地区。
陕北窑洞建在黄土高原上,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冬暖夏凉。
同时,窑洞创造了陕北的文化,使得陕北文化有了黄土的深厚,大漠的宽广,和黄河的奔腾。
同时,我相信窑洞在未来的生活中同样会给陕北人民带来巨大的财富。
关键词:窑洞,黄土,土窑,石窑,历史,文化,经济陕北窑洞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名居形式,中华名族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起来的。
早在120万年以前,黄土开始堆积,先民的穴居便在陕北落下了深根,从此,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更是陕北的象征。
一、窑洞的自然基础窑洞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地貌特征的影响,形成了土窑,石窑,砖窑等主要类型,形成多样,千姿百态,如同满天繁星散落在黄土高原的前丘百壑之中。
(一)、黄土高坡形成的条件干燥,黄土,大风造成了这些地区特殊的景观。
春冬季,干燥的气候使得黄土浮于地表,大风又将这些黄土带到空中,使得这些地区更加添加了一些悲壮又豪放的气氛。
光照充足。
由于此地区比较寒冷,庄稼大多是一季的,即春种秋收,冬天便没有了农活。
在冬季温暖的阳光下,一排男女老少蹲在墙角晒太阳,男人抽袋旱烟,女人拉家常,是此地特有的风景线。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道风景线也仅仅偶尔能在农村看到。
窑洞是这个地区典型的住房。
陕北现在还有窑洞,冬暖夏凉,特别适合于居住。
但是从外形上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居住需要,已被很多人摒弃。
但农村仍有许多窑洞。
(二)、黄土高坡问什么适合修建窑洞来自地质专家的研究表明,这是黄土的特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
经历过不同的地质年代和气候条件,黄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在早期的干冷气候环境中,黄土高原上的土质还比较疏松,黄土中的胶结物含量也非常少,不具备土壤结构,所以抗侵蚀的强度比较低,一旦遇水就会崩解湿陷。
雨水汇集径流在疏松的黄土地上切割,在黄土高原形成深浅不一的切沟。
到了后来,气候变得温暖潮湿,大量的生物开始在黄土高原生长繁殖,它们促进了黄土高原成壤,并使古壤的有机质与胶结物含量得到提高,从而使黄土具备了较强的抗侵蚀力,这就为古人在黄土层上挖凿窑洞创造了条件。
据介绍,黄土的矿物成分以石英构成的粉砂为主,因而黄土地层构造质地均匀,抗压与抵抗剪切破坏的强度都较高。
在挖掘窑洞之后,仍能保护土体自身的稳定。
黄土的这些特点,正是建造窑洞的优势。
另外,黄土高原的降雨偏少对在当地挖凿窑洞也十分有利。
黄土通常具有湿陷性,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黄土,遇到雨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
但是黄土高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剧烈。
整个黄土高原年均气温是6—14℃,年均降水量只有200—700毫米。
整个黄土高原的降雨量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也就是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和山西南部的半湿润地区,到晋中、陕北、陇东等中部的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就成了半干旱区域,再向西北就成了完全的干旱区。
以陕北的黄土高原为例,这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50—6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6—78%,非常适合建造窑洞。
(三)、窑洞的类型1、土窑土窑是陕北窑洞的原始形态,保留古代穴居的习俗,挖土窑必须选择在向阳山崖上土质坚硬,土脉平行的原生胶土上挖掘,避免在直立,倾斜的土脉和绵黄土地段开挖。
因为土硬则实,土软则虚,虚则易塌陷。
这也是为什么窑洞选择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选择了人,人也选择窑洞。
事实上,土窑是深藏于黄土母体中的婴儿,土窑的载体是黄土,而这黄土更是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堆积,风从遥远的中亚,西亚将黄土带到中国的西北高原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之在100万年以前就有了相当的厚度,慢慢的,形成了陕北这块面积广阔,土层绵厚的黄土地,再加上大量的雨水滋润,使黄土地异常肥沃,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有几十英尺深的多孔表土层,这样形成的黄土本身就具有了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受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土窑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老保证其稳定性。
黄土高原图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又可以起到冬暖夏凉的特点。
但是土窑也有许多的缺点。
例如:光线昏暗,采光不同,空气流通差,土窑内墙壁难以粉刷,土窑面子容易风化雨蚀,山崩土陷易坍塌。
它的坍塌具有一定的毁灭性。
所幸,到了明朝中叶,人们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清末明初,人们模仿土窑的建筑修建起了石砌窑洞。
2、石窑石窑,就是用石块,灰沙垒砌的拱形窑洞,深7-9米,宽高皆为三米左右的石窑洞。
窑面石料按尺寸凿方凿弧,砌面讲究缝隙横平竖直,窑面整体平整,拱圈圆缓,合平规范标准。
窑顶前加穿廊抱厦,顶戴花墙,尤显大方。
窑口安装大门亮窗,窗棂图案有简有繁,花样多变,什么“朝阳四射式”、“蛇盘九蛋式”、“勾连万字式”、“十二莲灯式”,可由木匠巧妙设计。
小窗加玻璃,也有整个门窗安装里外双层玻璃,即可增加室内明亮度,又可加强保温性,也很美观。
新近出现用铝合金做门窗的新样式新变化,体现出新一代陕北人的富裕和思变的心里。
窑内用白灰粉刷墙面,用磨光的石板砌锅台,围炕沿,显得结实美观。
现今也出现许多用瓷砖铺地板、贴炕围和锅台的新鲜事物,陕北窑洞在原始与现代,实用与美观之间相互交叉,折射出陕北窑洞的无限魅力。
石窑磅礴大气,建筑设计巧妙,施工严密,布局合理,米脂古寨窑洞群则是最好的例子。
米脂杨家沟骥村古寨窑洞群坐落在主沟环抱的峁上,钻过刻有“骥村”和“扶风寨”石匾塞门涵道,经过曲折陡峭的蹬道和泉井窑洞,再分南北两路步入各宅院,最后爬一个陡坡才到峁顶的祠堂。
从峁顶俯视,各个堂号院落尽收眼底。
其理水、削崖和巧妙地运用高低错落的地貌,争得良好窑洞庄园的方位等方面,都处理得非常自然和谐。
而运用对称轴线和主景轴线的转换推移使古典园林理论中的“步异景移”、“峰回路转”的构图手法运用得非常出色。
陕北人在不断改变着窑洞,窑洞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陕北人,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的陕北人,在窑洞的废兴变化中创造出了具有陕北特色的历史,人文。
二、窑洞的历史,人文世事变迁,新旧更迭,陕北一茬又一茬的窑洞以其废兴,记录了陕北人生存发展的历史,更将陕北孕育的特有文化渗透在这无言的物证之中。
漫长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华夏祖先最早的文化思维,炎黄部落的文明之光就在这里开启。
窑洞保留的原始人类的生存方式延续下来,这是亘古如期的颖悟和灿烂。
(一)、历史渊源1、原始六居上古人类的居住,抵御风寒雨雪,保护群落生民不受野兽毒虫侵害,防洪、防湿、防潮、防瘴气是其初衷,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
穴居大约始于50万年前至100万年前,是人类发展史上之一大飞跃。
会用火,且会把火种保存起来,也才有可能在天然岩洞中定居下来。
这“天然的石洞”即是原始初民最早的也是本能的居住选择,仍为“仿兽穴居”。
2、人工穴居,半穴居黄土高原既与人类伴生同长,那么,恰在一百万年前,黄土高原的黄土已堆积到相当的厚度,只有裸露的基岩部分有岩洞可供居住,但数量很少。
人工穴居大约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这时人的智力和生产力已经达到利用大型的尖状石器挖掘黄土洞穴的水平。
考古学家推测,远古人类很可能就是利用这样的石质尖状器和硕大石斧开挖洞穴的。
距今七八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发现了多处人类用以居住和藏物的圆形,椭圆形窑穴和筒形半穴居。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经进入了人工半穴居的居住阶段。
人工土穴有和穴居土穴时期一样的圆形者,亦有发展成为椭圆形、方形、长方形者。
3、窑洞的出现土穴窑洞式建筑居住形式最早发生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两岸的黄土高原上。
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文化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为标志的父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晚期,黄土高原窑洞不单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内容,而且发育得相当成熟——“吕”字形窑洞居室已经出现。
黄土高原南界的西安半坡先民的45座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就是方型、圆形的半地穴式。
而在陕北,发掘出的穴居遗址已发展到具有内外两室的“套间”性质,呈“吕”字形,石板铺地,料礓石粉抹墙,还建有我国最早的壁炉。
在山西省石楼岔沟有仰韶文化穴居遗存,平面呈方圆形,中央有灶,入口处小,已有了门的雏形。
内蒙古凉城园子沟发现了龙山文化早期穴居聚落遗址,其中横穴28座,3间为一组,已呈“一明一暗”的“套间”雏形。
新石器时代正是恩格斯所说的从母权走向父权,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激烈的革命之一”,是“一切文化民族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
此也正是以陕北轩辕黄帝陵为标志的传说中的炎黄时代。
在这无比伟大的“英雄时代”,其“最激烈的革命”表现在中华民族居住方面的穴居文明的突飞猛进,也就不足为怪了。
先民们就这样经历了从原始穴居到人工穴居、半穴居,最后酿成了土窑洞的出现。
(二)、窑洞文化1、窑洞之人文化窑洞造型的最大特点是在“中矩”(即方型院落)的背景下以弧形的拱壳“中规”造型,均衡统一,比例适度,以富有韵律感而形成观赏序列。
无论从室内的窑顶或室外的拱头线来看,无不以“圆美”架构之。
如此,“中规”与“中矩”相济,不但使聚落富有变化,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天圆地方”对大自然的认识观念。
所以,从单个的窑洞看,弧形曲线成为审美的主体。
这种审美效果白昼是一种景象,入夜又别有洞天。
入夜,窑洞内通明的灯火透过门窗,柔和的乳白色和橘黄色光线充盈满拱大窗,弧形拱头线和如意格、冰裂格、金钱格、双喜格等窗棂纹样清晰可辨,别是一样风景。
这种刚柔相济的窑脸造型,除了拱窑之外,在其他任何建筑中是看不到的。
窑洞的装饰以耕文化的古拙、淳朴为显著特点。
窑面的装饰,以拱头线分隔为两部分。
拱头线多做简单处理。
石头做成的拱头线以石錾细纹显得稳固、大方;渭北下沉式土窑拱头线多以草泥抹面,做成单边或双边,有的做成狗牙状,配在圭角形或鸡心形的券口上,显得简朴别致。
窑面多种多样,能工巧匠多在窗棂上下工夫,以如意、万字、工字、水纹为基本纹样,以求吉为指归,做出许多花样,一为透光需要,二为美化。
拱头线以上的窑檐多以石料或木料作出石板挑檐、木瓦挑檐、带柱廊檐等多种窑檐式样。
窑洞的细部装饰,从立面到平面,从大门到室内,实际上是一种匠工艺术。
石作、砖作、木作、纸作是主要的几个方面。
石作和砖作从石狮、抱鼓石、石础、影壁,直到立面的拱头线、挑檐、女儿墙等,多精雕细刻成以福、禄、寿为题材的吉祥图案。
木作则集中于门楼举架雕刻、窗棂纹样等方面。
这里所说的纸作是以窗花、窑顶花、炕围画、吊帘、门神等可临时更换的装饰。
每遇春节,红色的对联、窗花等点缀在青灰色的背景间,另是一番景致。
窑洞孕育了陕北人,陕北人独特的性格特点:热情,淳朴,憨厚,善良,老实也都是窑洞的建筑特点给予陕北人的。
2、窑洞之风俗文化(1)、对神灵的敬拜比如从窑洞的选址开始,修建窑洞之前,首先必请阴阳风水先生看地势、定方位、择良辰吉时。
在当地百姓心目中,建造窑洞是一件关于家族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因此,兴土动木之时有许多民俗讲究,甚为郑重.先要相宅,择吉地,凡宅后有山梁大塬者,谓“靠山厚”,俗语称:“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官”;宅后临沟无依托者,谓之“背山空”多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