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语 选读》各课思想总结 精华版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论语》主要思想解析

高三语文《论语》主要思想解析

高三语文《论语》主要思想解析《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

《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论语》的核心思想也集中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仁”的思想、“礼”的思想、中庸思想、教育思想、“孝”的思想和天命思想。

一、“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

”(《颜渊》)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

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清楚的说明了仁爱的层次。

首先,仁爱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为根本内容。

孔子的弟子有若也曾经说过:“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以上《学而》)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可见仁的基点是家庭、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其次,仁爱以维护贵族等级关系为主要原则。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礼的中心内容是宗法等级制度,克己复礼就是要用等级名分来约束自己,各安其位,不得僭越,以维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关系的和谐状态。

第三,仁爱要求体恤别人,奉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这是从不可为的否定一面说的,即所谓“恕”。

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至于忠,是从可为的肯定一面说的,孔子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

”(《雍也》)这里不仅说明了“仁”的内涵中的忠的一面,而且说明了行仁的方法在于就近从自身体察,然后推及于人。

忠和恕是仁的同一内涵的两面说法,所以孔子又说:“吾道一以贯之。

高考语文《论语_选读》各课思想总结_精华版.资料

高考语文《论语_选读》各课思想总结_精华版.资料

《<论语 >选读》课文思想知识点梳理——依最新高考大纲领求(部分课文纲领不做要求)第一课为政以德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道德仁义来教育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1.“德”与“礼”“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中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当履行“德政” ,对百姓可是分压迫盘剥,这客观上对百姓有益。

“礼”包含双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倡议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 ,即办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听从于制度之“礼”。

古代的“德治”是成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系统,与今日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差别。

它虽在必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拘束作用,但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助,成立必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含统治者与百姓 )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固,从这个意义上说,仍是有其踊跃的意义,对今日也有借鉴作用。

2.民生与教化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

他不会高唱博爱的赞歌而忽略老百姓的饱暖。

子贡问政时,他先重申“足食” ,而后才是“教之” 。

自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容忽略而更偏向于精神。

当二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 的选择,这正表现了儒家“杀身成仁”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并且是“先富后教” ,这是正确的。

但这其实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看法中,教化百姓一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愿去“食” 留“信”,二者没有矛盾,反应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知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倡议“富之” ;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 ,就要重视“教化” ,使百姓能恪守“礼”,就要倡议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____字)第一章: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中的开篇篇章,通过孔子的话语,向我们传递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读完《学而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无止境。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来来不亦说乎?”。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时时刻刻地复习巩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果。

其次,我认识到了学习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说:“由,不得其死而得其生”,意思是通过失败和反思来取得进步。

这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挫折和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哪里出了问题,然后加以改正,就能够不断进步。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是论语中的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和治国之道。

读完《为政篇》,我受到了很多启示,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在于德。

他说:“人主善为则民服,人主不善为则民畔”。

这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家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真诚、正直、公正的品质,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其次,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具备的才能。

孔子说:“君子务本”,意思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当注重基础,注重根本。

他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制定科学的政策,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是论语中的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仪的看法和礼仪之道。

读完《八佾篇》,我对于礼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

他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者,过矣夫”。

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讲究礼仪,要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我认识到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孔子说:“致我无错”,意思是礼仪使我们的行为更加规范,更加文明。

只有我们都遵守礼仪,才能使社会更加协调、和谐。

高考语文《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周而不比》

高考语文《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周而不比》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周而不比》周而不比——正当的交往原则[内涵解读]1.周而不比(《〈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2题)周而不比是“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与众人和谐相处,团结一致但不结党营私。

要做到周而不比,一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唯利是图。

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

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人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往方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交往尺度: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计较。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3.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相对而言,“以德报怨”显得过于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褊狭。

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

“以直报怨”是较高的一种境界。

[相关成语]1.周而不比: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2.群而不党: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3.观过知仁:通过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4.言不及义: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或事情。

指不说正经话,尽说些无聊的话。

5.好行小惠:喜欢卖弄小聪明。

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惠,同“慧”,聪明。

6.直谅多闻:为人正直,守信用,而且见识广博。

7.以德报怨:用恩惠报答怨恨。

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他好处。

8.以直报怨:用公正报答怨恨。

9.以德报德:拿恩惠来报答恩惠。

指把恩惠施予对己有恩的人。

10.以人废言: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11.善与人交:善于跟别人结交朋友。

12.以文会友:通过诗文、学术活动来聚会或结交朋友。

[论语摘译]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

《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坚守道义,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求诚信;能 杀身成仁;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 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要发愤忘食,乐以忘 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 志坚毅;要文质兼美,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
• 再说“文”。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自己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 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
• 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 失。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 手段都使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
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2021/5/27
9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 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答案 沐浴,就是斋戒。孔子在报告哀公前斋戒,表明他对这件 事十分重视。报告无效后,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说明 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了他对周礼的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 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意味,也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 活的逍遥自在。
(2)(提示)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其积 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 认同陶渊明,主要从其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

高考语文论语知识点总结(2篇)

高考语文论语知识点总结(2篇)

高考语文论语知识点总结《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1.首先,仁爱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为根本内容。

孔子的弟子有若也曾经说过:“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可见仁的基点是家庭、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2.其次,仁爱以维护贵族等级关系为主要原则。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礼的中心内容是宗法等级制度,克己复礼就是要用等级名分来约束自己,各安其位,不得僭越,以维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关系的和谐状态。

4.第四,仁爱就是广济博施,泛爱大众。

孔子认为,如果“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是超越“仁”,达到更高的层次“圣”,连尧、舜都不易做到。

(《雍也》)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论语》中孔子的人生观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____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____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论语》选读思想梳理

《论语》选读思想梳理

《论语》选读思想梳理《论语》选读思想梳理《〈论语〉选读》中的孔子思想《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德政主张《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感恩,孝悌之情;礼治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人生价值观《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的政治品格〕:孔子的精神和心态.——社会现实〔社会转型,出世和入世〕-—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事例〕——孔子的精神心态〔循礼卫道,力求用世,有责任感,孤独前行〕文中重要句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仁者爱人:“仁〞是个人的行动准则.-—“仁〞是修身要务.泛爱众而亲仁。

—-“仁〞的基本内涵。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具体实践。

为仁由己:近取譬,泛爱众,不拘小信.——“仁〞和“礼〞的关系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文中重要句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无伐善,无施劳。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师冕见,及阶,子曰: “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周而不比:在人际交往中实践“仁〞。

-—察人之道明辨君子和小人,考察三所,观过知仁。

-—待人之道躬自厚,以直报怨,言人分开。

——交友之道直谅多闻,适可而止,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文中重要句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十二章思想归纳总结

论语十二章思想归纳总结

论语十二章思想归纳总结《论语》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十二章被视为最重要的章节之一。

通过对这十二章的思想归纳总结,可以看出《论语》所传达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为政”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如何建立一个有道德的政府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孔子提出了以德治政的观念,认为作为一位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

第二章:“学而”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对知识的追求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行,人们才能够达到完善的状态,同时也能够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章:“为学”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虚心才能进步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注重实践和实践的运用。

第四章:“子罕言”这一章主要探讨了言语和沉默的关系。

孔子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并认为言语应该真实、谦逊并且有益于他人。

第五章:“雍也”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作为一位老师,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教育和培养弟子,同时也应该注重与弟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第六章:“述而”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对于经典和传统的尊重。

孔子认为,通过对经典和传统的学习和理解,人们可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第七章:“述而”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和社会的看法。

孔子认为,政治应该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和稳定的手段,而不是权力和利益的工具。

第八章:“子张”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子张的对话。

通过这段对话,孔子提醒人们要保持谦虚和谨慎,不要过于自信和狂妄。

第九章:“尧曰”这一章主要讨论了领导者的德行和所应承担的责任。

孔子认为,领导者应该以德行来赢得人民的信任,并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第十章:“子路”这一章主要描绘了孔子与子路之间的互动。

通过这段对话,孔子强调了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颜渊”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与颜渊之间的互动。

通过这段对话,孔子强调了自律和谦虚的重要性,并倡导通过与他人交流来完善自己的思想。

《论语》选读各章思想观点概要整理(高二语文选修)

《论语》选读各章思想观点概要整理(高二语文选修)

《论语》选读各章思想观点概要整理(高二语文选修)整理者:尹瑞文为政以德1、统治要以身作则,施行德政,百姓自然得到教化。

2、最佳治国方略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施行德政。

3、德政的具体做法如下:(1)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2)既要在物质上使百姓富裕,更要在精神方面施行教化,两者都重要,但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3)远人不服,统治者应该凭借文德教化之,而不可诉诸武力。

(4)轻赋税克己复礼1、克己复礼是实现仁的终极途径。

2、孔子尊崇周,是因为周礼丰富多彩,臻于完美。

3、诸侯、大夫、家臣应当严格尊守等级制度,如有逾越就是非礼,非礼就是不仁。

4、为什么孔子把正名排在为政的第一位?因为正名是对礼的最大尊崇,是最大之“礼”。

5、小到父子,大到君臣,都应正名守礼,各安本分。

6、孝悌是仁的根本,仁是礼的根本。

7、真正的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敬爱,而不仅仅是在物质方面满足父母。

8、对待父母的丧礼要郑重,否则就是不孝,就是非礼,就是不仁。

知其不可而为之1、孔子毕生的志向是恢复周礼,为此不惜“知其不可而为之”,直到晚年才认命。

2、楚狂接舆、荷匮者皆对孔子怀有善意,而长沮、桀溺、丈人皆对孔子不满;孔子称后者为“鸟兽”,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不满。

3、“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而非倔强、冲动,更不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当事不可为时,孔子懂得放弃。

仁者爱人1、孝悌是仁的根本,忠恕是仁的核心。

2、忠是积极为人,对人尽心竭力;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践仁的方法。

4、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至大之仁,做到者谓之圣人。

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表现了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担得起圣人之称。

6、仁是爱人如己,是恻隐之心,是关爱弱者,是尊重,是节制,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君子之风1、君子当追求正道,执守道德,依据仁爱,游习六艺。

2、君子把仁义作为根本,并用礼来实践它。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学思想的重要参考。

以下整理了《论语》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仁爱之道《论语》强调仁爱之道,即和善待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要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他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将仁爱的思想应用到社会和政治实践中。

2.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念,强调学习的持久性和刻苦努力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学习思考,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治理能力。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阐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和社会和平,这是孔子追求的社会理想。

他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养自身,才能够带动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进步。

4.博学多才的重要性孔子重视全面的知识和才能,在《论语》中提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理念,主张研究古代典籍,继承传统文化,并能够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同时,他也强调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要求学习者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修养。

5.君子的标准《论语》中反复强调了君子的标准,即有德行、有才能、有行为规范的人。

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完善,以仁爱之道对待人,具备广泛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谦虚谨慎,遵守道德原则,以身作则,以德化人。

6.家庭伦理《论语》中提到了许多关于家庭伦理的观点,强调了父子、兄弟和夫妻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家庭是人生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爱护、帮助,维护家庭的和谐和幸福。

7.政治思想《论语》中涉及了一些关于政治治理的观点。

孔子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特质,以德治国。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关心国家的民生和社会的安定,确保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8.教育理念孔子提倡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教育的内涵和方法。

论语十二章高中思想总结

论语十二章高中思想总结

论语十二章高中思想总结《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第十二章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些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教导。

下面将对这一章进行总结,以帮助理解和学习《论语》中的儒家思想。

第一节《为政》这一节主要谈到了做官的素质。

孔子认为,官员应该具备明智、勇敢、忠诚等品质,并且要遵循正义和道德的原则来待人处事。

他强调了一个好官员应该有的正直品质,认为以德为基础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第二节《养生》这一节主要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身体,才能拥有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他还提到了谨慎和自律的重要性,以及避免贪欲和放纵的危害。

第三节《学而优则仕》这一节主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追求知识,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为将来的仕途做好准备。

他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坚持性,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第四节《辨惑》这一节主要探讨了对于学问的迷茫和困惑。

孔子提出了“明而不见”的观点,认为学问是一种深入的思考和体悟,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知识。

他教导学生要用心去理解和思考,避免过度迷信他人的观点,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来寻找答案。

第五节《定志》这一节主要谈到了坚定的意志和信念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他强调了毅力和坚持的品质,以及在逆境中保持自己的定力。

第六节《爱众》这一节主要强调了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需要和快乐,并积极地帮助他人。

他强调了仁爱和关怀的理念,认为只有通过关爱他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七节《实践》这一节主要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的经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教导学生要善于实践,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自己的理论。

第八节《论学》这一节主要谈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论语每章思想总结

论语每章思想总结

论语每章思想总结《论语》是一部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为主的文献,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书共二十篇,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不同场合下的对话和述说,涵盖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论语》每章的思想进行总结。

第一章:学而篇。

本章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

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孔子还提到了自律和修身的重要性,他强调学无止境,要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第二章:为政篇。

本章主要探讨了政治治理的问题。

孔子提出了“君子务本”、“民无信不立”等思想。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领导者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且要以身作则,赢得民心和信任。

孔子还提出了以德治国的观点,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

第三章:八佾篇。

本章主要介绍了古代祭祀的仪式和意义。

孔子认为祭祀是一种对上天表示敬意的方式,同时也是对自身修养的考验。

他强调要以恭敬的态度来祭祀神灵,同时也要寻求自己内心的真善美。

第四章:里仁篇。

本章主要强调了仁爱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仁爱为核心,要关心他人的利益并助人为乐。

他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强调要用心去对待他人。

第五章:公冶长篇。

本章主要涉及到一个名叫公冶长的学生和孔子的对话。

孔子向公冶长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告诉公冶长要勤于思考和研究,不断追求真理。

同时,孔子还提及了身体力行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将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第六章:雍也篇。

本章主要记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论。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到了学习的态度,他强调要虚心听从他人的意见,并且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同时,他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强调要从自身做起,通过自律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七章:述而篇。

本章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和讨论。

其中,孔子提出了自身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善于教导学生,并且要倾听他们的意见。

高考语文论语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论语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论语知识点总结高考语文考试中,论语是经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论语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论语知识点的总结:一、论语的作者及出处《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所编纂而成。

它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学问的笔记。

二、论语的主要内容《论语》包括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学问,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达和传承。

主要内容涵盖了政治、伦理、人际关系、教育等方面的道理和原则。

三、论语的思想体系1. 仁:《论语》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它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

2. 天命:孔子认为天是人事不可左右的力量,对人的命运产生影响。

3. 修身:论语强调修身养性,认为一个人要先修齐自身,然后才能治家、治国、天下。

四、论语中的名言警句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提倡学习的重要性,并强调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倡导待人以诚,要求人们不要做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做的事情。

3.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强调君子的宽容和大度,与小人的刻薄狭隘形成对比。

五、论语中的教育观《论语》对于教育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强调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有求知的热情和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的态度。

六、论语对于社会伦理的思考《论语》中提出了对于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体现了儒家对于社会道德的追求。

1. “行己有耻”——孔子强调要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觉悟,要有耻感,不做无耻之事。

2. “述而不作”——孔子倡导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不是空谈或只有口头上的承诺。

3.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孔子讲究规范行为,认为一个人要有规矩才能够正常生活和发展。

七、论语中的政治观念1.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选读思想总结

论语选读思想总结

论语选读思想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古代礼、义、廉、恥等道德观念的重要基础。

《论语》中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本文将从仁者爱人、诚信守信、克己奉公、好学力行四个方面对《论语》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孔子的思想强调仁者爱人,将仁德视作儒家思想的核心。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待人如己,不做对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一思想主张用仁爱来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还提到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表明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培养仁德的关键,而仁德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石。

其次,诚信守信是孔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他强调个人的诚信和守信,认为一个人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指出君子以诚信为根本,而小人则防备着他人的欺骗。

他还提到了守信的重要性,他说:“一言而信,一言而不信,吾未如子。

”这表明孔子认为言出必行的诚信和守信是一个人品格的体现,也是社会良好秩序的基础。

第三,孔子的思想强调了克己奉公的道德观念,他认为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私利,为公众利益而奉献。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要抑制自己的私欲,不滥用职权或侵犯他人的利益。

他还提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强调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道义,并以此激励他人去做善事。

这一思想主张个人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做一个具有道德操守的人。

最后,孔子强调了好学力行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应该不断地学习并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要通过对过去的学习来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才干。

他还提到了“不学,无能也”,意味着不学习就无法获得能力。

这一思想主张面对自己的不足,要虚心学习,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高考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考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考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近年来,高考中的经典文化素材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论语》作为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备受青年学子们的关注。

在高考中,《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更是经常考查,因此熟悉和理解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备战高考的必备技能。

1. "志"与"道"的关系在《论语》第四章《志》中,孔子强调了"志"与"道"的关系。

"志"是指一个人的追求和愿望,而"道"则是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原则。

孔子认为,志向应当和道相一致,只有志向正确、追求正道的人才会取得成功。

这一点在高考中也表现为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志向,努力追求成功,而不是追求简单的成绩和功名。

2. 学习方法在《论语》第九章《学而》中,孔子阐述了学习的方法。

他提出了"三种人不可与共学,四种人不可与处"的观点。

这也告诉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好的学习伙伴和环境,避免与不利于自己学习的人和事接触。

3. 处事原则在《论语》第八章《子罕》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

这告诉我们在处理事情时应该注重道义,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利益。

这一点在高考中也得以体现,考生们遇到选择题时,应该坚守道义,遵循正确的原则。

4. 知识的来源在《论语》第十章《卫灵公》中,孔子提出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有其知,我末之用也"的观点。

这告诉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注重知识的来源和背后的原理,只有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才能灵活运用。

5. 修养与德行在《论语》第四章《颜渊》中,孔子讲到了修养和德行的重要性。

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这告诉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心灵和培养良好的德行,做一个有原则、有担当的人。

6. 教育的方式在《论语》第二章《为政》中,孔子谈到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课文知识点梳理——依最新高考大纲要求(部分课文大纲不做要求)第一课为政以德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1.“德”与“礼”“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2.民生与教化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

他不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是“教之”。

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

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何异?4.正己——率先垂范,克己奉公。

以德治国,首先治理者要有良好的的道德素养,以德服人,百姓才会信服。

因此为政者经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君子要带头向善,百姓才会蔚然成风。

5.“均”的含义孔子提出“均无贫”的主张,其实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

这与后来的“均贫富”的含义是不同的,“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实际含义是在劫富济贫。

第二课克己复礼1.“礼”的内涵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制度之礼。

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

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争(主要是国君、诸侯的权利争夺),建立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社会秩序。

二是个人之礼。

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到冲击,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

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成为了压迫百姓的手段。

2.“礼”与“仁”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4.“孝悌”之情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根本,本立则人道以生。

一个人在家中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就不会犯上作乱,就可以使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得到保证。

孔子认为,要想在父母面前时时表现出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也就是说“色难”。

在现实生活中,对父母的孝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孝”,深层次的精神的孝是物质所不能代替的;真正的孝心须是发自内心的,像宰我,即使强迫他守孝三年,也是徒有虚名而非真正的孝。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第五课仁者爱人1.仁的内涵“仁”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礼”,是《论语》的基本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是对每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保证。

孔子对“仁”的论述贯穿在《论语》中,概括一下“仁”的内涵,其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等。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而墨子“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

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

至于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方面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二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沦,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儒家讽刺墨家的“兼爱”因平等而“无父无君”。

但是孔子对“仁”的理解也不片面,他也肯定管仲统一、匡正天下的“大仁”学习并全面正确地理解和继承孔子“仁”的思想。

在今天,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每个人都能“我爱人人”、“我为人人”,那么也必将“人人爱我”、“人人为我”2.忠恕——推己及人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

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他的人。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3.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

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如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另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

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

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

第六课君子之风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2.“浮云”的比喻义浮云游离无根,来去匆匆,表现孔子轻视不义之财的高贵精神;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如过眼烟云;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非法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

3.义利观——见利思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倡导“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

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

到现代,如日本的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应该是十分重要的。

4.仁者和智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第八课周而不比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要做到周而不比,一是要胸襟宽广,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惟私利是图,互相勾结利用,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周而不比”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为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

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友也应有度。

“规过劝善”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感情疏远甚至反目成仇;朋友之间的交往应遵循适度原则,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和睦。

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2.交友三原则:①友好交往,②诚信交往,③适中交往。

3.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与人斤斤计较。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