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VD)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心脏疾病,它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或心肌缺血,但并不伴随着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对心脏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CMVD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使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逐渐提高,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改善。

本文将对CMV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医学界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CMVD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CMVD的病理生理机制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MVD与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内皮细胞是冠状动脉微循环的主要构成细胞,它们在血管壁内形成连续的内皮单层,并通过释放多种血管调节因子调节血管张力和通透性,参与调节血管舒缩和维持血液流动。

内皮功能异常会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受损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导致心肌缺血。

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也被认为是CMV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可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进而诱发CMVD。

针对内皮功能异常、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进行干预治疗,已成为当前CMVD研究的热点方向。

二、CMVD的临床诊断方法研究CMVD的临床诊断一直是医学界的难点和热点。

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依靠心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和内皮功能检测等手段,但这些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CMVD的诊断准确性和灵敏度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很多研究致力于寻找更准确、更简便的诊断方法。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测定心肌对乳酸的代谢情况可以判断冠状动脉微循环是否受损,从而实现对CMVD的早期诊断。

还有研究利用心肌灌注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等方法,实现对CMVD的精准诊断。

这些新的诊断方法有望为CMVD的早期诊断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针对CMVD的治疗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但这些方法对CMVD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且存在不少副作用。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与自主神经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与自主神经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1486,81970287)通信作者:余锂镭,E mail:lileiyu@whu.edu.cn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与自主神经研究进展段首鹏 江洪 余锂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武汉大学心脏自主神经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0)【摘要】随着检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认识不断深入,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对于自主神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也是导致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现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与自主神经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循证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心血管危险因素【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2 06 005CoronaryMicrocirculationDysfunctionandAutonomicNervousSystemDUANShoupeng,JIANGHong,YULilei(DepartmentofCardiology,RenminHospitalofWuhanUniversity,CardiacAutonomicNervousResearchCenter,CardiovascularResearchInstitute,WuhanUniversity,HubeiKeyLaboratoryofCardiology,Wuhan430060,Hubei,China)【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medicaltechnologyaddtoagrowingunderstandingofcoronarymicrocirculationdysfunction.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microcirculationisimportantfactorformaintainingautonomicbalance.Disturbedsympatheticnervefunctionmaycontributetothedevelopmentofcardiacmicrovasculardysfunction.Thisarticlesummarizestheresearchprogressofthecorrelationbetweencoronarymicrocirculationdysfunctionandautonomicnervestoprovideevidence basedstrategiesfortreatmentofcoronarymicrocirculationdysfunction.【Keywords】Coronarymicrocirculationdysfunction;Autonomicnerve;Cardiovascularriskfactors 冠状动脉微循环是直径<200μm的冠状动脉血管,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三部分组成,主要作用为阻力血管床和心肌代谢场所[1]。

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诊断及研究进展(综述).doc

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诊断及研究进展(综述).doc

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诊断及研宄进展(综述)冯红兵柳铁中心医院心内科545007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作为一种内皮功能不全引起的微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随着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其临床诊断被逐渐重视。

木文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综述,为临床的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血流;临床诊断;发病机制;研究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临床中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特征,且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类似表现,随着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在临床中被视为一种新的心脏综合征[1-2]。

其特点是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冠状动脉明显变化,但远端的血流灌注存在着延迟的现象。

自Tamble等在1972年对部分有胸痛症状的患者进行此类报道以后,临床中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逐渐被人们认识及深入研宄[3]。

木文就冠状动脉慢血流的诊断进行相关的综述。

1冠状动脉慢血流的诊断以及临床表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的诊断目前仍旧使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检查的过程中, 正常情况下3个心动周期内造影能够将末端的血管充分充盈[4]。

Gibson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血流的速度的定量评价可以采用TFC以及校正的TIMI帧数进行,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将图像的釆集速度设为每秒30帧,这样定量计算,右冠状动脉为23.5帧左右,前降支为38.6帧左右,左旋支为26.3帧左右。

因左前降支帧数较多,因此在运用时将TFC除以1.7, CSFP诊断标准为:(1)有胸痛或者胸闷史;(2)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正常或者狭窄长度不超过40%; (3)造影时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TIMI血流≤2级,或者至少1个冠状动脉分支CTFO27 帧;(4)远端血管充盈需要至少3个或者3个以上的周期[5-7]。

冠状动脉慢血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的胸痛或者胸闷,可以是情绪激动或者劳动吋诱发不适,需要经过休息或者含服硝酸酯类药物才能够缓解,正常持续的吋间长达30分钟以上。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摘要】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本文通过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概念和定义、病因、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研究前景的详细介绍,对该疾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

本文还探讨了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在临床上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研究进展、概念、病因、诊断方法、治疗策略、研究前景、展望、临床意义。

1. 引言1.1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影响心脏微循环的疾病,常见于冠心病患者。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逐渐深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注也逐渐增加。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策略都在不断地得到进展和完善。

目前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针对病因的探讨,包括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基因变异、代谢异常等因素对微循环的影响;其次是关于诊断方法的改进,利用心脏核磁共振、心肌灌注显像等技术来精准诊断微循环障碍;接着是治疗策略的不断创新,如药物治疗、介入手术等方法的应用;最后是关于研究前景和临床意义的展望,希望通过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深入研究,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为心血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2. 正文2.1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概念和定义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指的是冠状动脉系统中微循环血管的功能异常或病理变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等症状。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绞痛不同,其独立于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而是由于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定义还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中,目前一般认为,该疾病主要特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轻微异常、微血管功能异常、心肌内皮功能异常、微血管再灌注异常等。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临床微循环研究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临床微循环研究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临床微循环研究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心脏介入手术的成熟,诸多冠心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尽管如此,研究表明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存在典型心绞痛结合实验室检查存在动态演变的患者,经冠脉造影显示无明显冠脉狭窄或病变,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症状反复、无明显减轻的患者多数为冠脉微循环障碍。

冠脉微循环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微循环;冠状动脉;CMD1概述冠状动脉微循环[1]指由直径小于150μm的微动脉、毛细血管以及微小静脉组成的微循环系统,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心脏以此实现血液和组织间的物质交换,保证心肌正常的功能活动。

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nscular dysfunction,CMD),一般定义为无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发生的心绞痛、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冠脉微循环障碍在功能上表现为冠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减少,即冠脉血流在药物引起冠脉舒张达到最大充盈时的血流量与基础状态下血流量的比值减少[2]。

2冠脉微循环检查技术临床中冠脉微循环主要以功能性检测为主,通过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评估技术两种手段反映CMD。

2.1冠脉血流的评估技术冠脉血流的流速、流量、压力及灌注时间等血流参数出现异常是反映存在冠脉血液循环障碍的直接证据,但受到检测技术的限制,只有在冠脉血流参数出现异常同时冠脉心表大血管正常的情况下才能初步考虑存在冠脉微循环障碍,缺乏诊断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直接证据。

评价冠脉血流的技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有①冠状动脉造影;②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超声(ICDU);③ 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④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2.2 心肌灌注的评估技术当患者出现冠脉微循环障碍时,局部心肌灌注则随之受损,以下各种检查方法与技术利用存在于血液中的核素标记分子,可反射超声波的微泡或者提高磁共振成像信号的对比剂等物质来检测局部心肌的血液灌注情况,当出现心肌灌注稀疏、缺损、低信号等情况时表明存在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或微血管痉挛等原因导致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足,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等症状。

近年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依据。

本文将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1. 临床表现和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心绞痛、劳力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

传统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舒张试验,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准确反映微循环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心脏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临床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手段。

2.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内皮功能异常、炎症因子释放、微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等因素都可能与其发病相关。

遗传、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也被认为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

3. 治疗策略针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目前主要的治疗策略包括改善内皮功能、扩张微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代谢等。

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抗氧化剂、ACEI/ARB等。

微创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手术治疗也适用于某些患者。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讨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以提高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的生存质量。

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1.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遗传和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相关的基因变异、表达谱和信号通路,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大连市中心医院“登峰计划”院内自主立项(2022ZZ228)通信作者:郑晓群,E mail:drxiaoqun@163.com;惠慧,E mail:friendahui@qq.com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杜明亮1 王泊然2 惠慧1 郑晓群1(1.大连市中心医院冠心病科,辽宁大连116032;2.大连市中心医院病案室,辽宁大连116032)【摘要】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一个复杂的组成部分,随着基础研究及诊断技术的发展,该疾病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关注,现就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最新观点做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识别和管理。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内皮功能障碍;冠状动脉血流储备【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3 08 007ClinicalResearchProgressofCoronaryMicrocircularDysfunctionDUMingliang1,WANGBoran2,HUIHui1,ZHENGXiaoqun1(1.DepartmentofCoronaryHeartDisease,DalianCentralHospital,Dalian116032,Liaoning,China;2.MedicalRecordRoom,DalianCentralHospital,Dalian116032,Liaoning,China)【Abstract】Coronarymicrocirculardysfunctionisacomplexcomponentofischemicheartdisease.Withthedevelopmentofbasicresearchanddiagnostictechniques,thisdiseasehasattractedmoreandmoreclinicians’attention.Thispaperreviewsthelatestviewsonthepathogenesis,diagnosisandtreatmentofthisdisease,aimingatimprovingtherecognitionandmanagementofthisdiseasebyclinicians.【Keywords】Coronarymicrocirculation;Endothelialdysfunction;Coronaryflowreserve 目前缺血性心脏病仍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慢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为您介绍了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在概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接着,探讨了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因素、诊断方法、治疗进展、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新技术研究,全面展示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文章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研究的未来展望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相关内容,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影响因素、诊断方法、治疗进展、病理生理机制、新技术研究、未来展望。

1. 引言1.1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概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在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因素方面,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

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对冠状动脉微循环产生影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显像等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患者是否患有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新的治疗技术也在不断研究和推广,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新技术研究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通过深入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可以为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新技术的引入,将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和治疗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涉及多个方面,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 正文2.1 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因素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因素可以分为多个方面,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新概念、新进展与展望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新概念、新进展与展望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新概念、新进展与展望心外膜冠状动脉阻塞性疾病被公认为心绞痛的病因已有两个多世纪,急性血栓形成引起心外膜冠状动脉闭塞确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也有一百多年。

因此,长期以来多集中于对心外膜冠状动脉的诊断和防治的研究。

1958年Sones首次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这为心外膜冠状动脉树的直视提供了可能。

紧接着在1970年Favaoloro a n d Effler 开展了第一台冠状动脉搭桥术,1977年Gruntzig完成首例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

这三项技术已经逐步完善,目前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世界著名心脏病学家Eugene Braunwald指出冠状动脉微循环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晚近该领域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并开始进行深入的探讨。

1.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研究沿革与新概念心外膜下冠状动脉仅是冠状动脉循环的一部分,心肌血供直接源于冠状动脉微循环,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冠状动脉微循环的探索研究中。

早在40多年前文献上提出了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这一概念,Likoff等首次报道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冠脉狭窄但仍有典型心绞痛这一临床现象。

当时对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1973年Kemp将其称为X综合征。

1988年Cannon等认为可能是微血管病变所致,建议将其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MVA)。

由于是冠状动脉对收缩刺激高度敏感,导致微血管对扩张张力受限,肌壁间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可能是该综合症的发病原因。

20年来大量的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冠状动脉生理评估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与微血管功能密切相关。

1997年心脏X综合征”被列入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诊疗指南,2013年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诊疗指南全面的提出了心肌缺血发生机制包括: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局灶性或弥漫性心外膜冠脉痉挛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以上三个机制可能重叠,导致了由运动或应激引起的胸痛症状。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作者:刘晴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年第09期【摘要】临床工作中常发现有约50%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无明确狭窄。

研究表明,这一部分患者的发病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

随着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重视,逐渐发现其多种发病机制,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评估诊断方法,现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发病机制;诊断【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9..02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致死率不断升高,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临床中常发现有约50%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这给诊疗工作带来不少困惑。

研究认为这类疾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引起。

1 CMD的发生机制冠状动脉微循环主要由直径0.1~0.5 mm的小动脉和0.1 mm以下的微动脉构成,多项研究显示CMD是多因素所致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最终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1]。

1.1 血管内皮功能研究发现CMD可能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紧密相关。

血管内皮细胞通过释放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起到舒张血管、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Zhang等[2]发现微循环障碍区的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的肿胀和完整性的缺失,血管活性物质合成和分泌的异常使阻力小血管舒缩异常,最终导致心肌缺血损伤。

1.2 炎症反应多项研究证实炎症反应可导致CMD。

Tong等[3]通过研究患者微血管阻力指数、炎症指标及心肌损伤三者的相关性,发现在CMD与心肌损伤的发展中炎症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有针对慢性炎症患者的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等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明显下降[4],炎症影响了这些患者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并促进心血管事件的发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疾病,以往对其了解较少,临床上也鲜有相关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涌现出不少有益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希望。

本文将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一、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基本概念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指在冠状动脉正常的血管造影图像上未见明显狭窄,但患者临床表现出典型心绞痛症状,如胸痛、心悸、气短等。

而传统的冠状动脉疾病主要指的是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血管狭窄所引起的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并不易被诊断出来,因为它并不会在常规心电图、运动试验或者心肌灌注造影中显示出异常。

在诊断该病的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可能引起的心绞痛,如主动脉瓣狭窄、心肌炎、肺动脉高压症等。

目前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心肌灌注显像以及冠状动脉的微循环影像等综合评估来进行诊断。

而治疗方面主要以改善症状、预防心肌梗死或者心衰为主要目标,包括服用药物、改变生活方式等。

1. 病因研究: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内皮功能障碍、冠状动脉痉挛、炎症反应、纤溶功能异常以及代谢性因素等。

而这些因素之间可能相互影响并导致微循环障碍的发生。

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炎症反应的干预可能有望成为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心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特别是内皮素、一氧化氮的异常产生也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这也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2. 诊断技术的进步:在诊断方面,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可以用于辅助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如心肌灌注显像、心肌负荷试验等。

这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心肌的血流情况,对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冠状动脉的微循环影像技术也在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准确性。

3. 治疗方法的创新:在治疗方面,针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药物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已有不少新的药物用于改善微循环功能和缓解心绞痛症状。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研究发现炎症可 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进而影响心肌血液供应。
结论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及中医药防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 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动物模型 稳定性不足、中医药作用机制不清等,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此外,临床应用 中需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 量。
谢谢观看
动物模型研究
建立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动物模型是研究该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 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基因工程动物模型和化学药物诱导动物模 型。基因工程动物模型可通过转基因或基因敲除等技术制备,具有重复性好、可 靠性高的优点,但制备过程复杂且成本较高。化学药物诱导动物模型常用药物如 异丙肾上腺素、腺嘌呤等,可通过诱发心肌缺血来模拟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但稳定性略差。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1)深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 生机制,特别是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作用在其中的作用;2)开展更大规模的 的临床试验,验证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3)研究综合治疗方 案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的应用,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 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4)探索能够准确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无创 性检查方法,以便更早地发现和治疗该疾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动物模型 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01 动物模型研究
目录
02 中医药防治研究
03 机制探讨
04 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结构和功能 异常,导致心肌血液供应减少,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心肌梗死等疾病。 近年来,随着对该疾病的认识加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已经成为心血管领 域的医药防治研 究进展进行综述。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危险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危险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

·1065·
过靶血管时的最小微循环阻力。可较为准确地单独 反映微循 环 情 况 且 不 受 心 外 膜 狭 窄 及 侧 支 循 环 的 影响。
由于冠状动脉微循环不能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或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使得 CMD易漏诊,
患者辗转就 诊、医 疗 资 源 浪 费,并 增 加 患 者 未 来 心 血 管事件和反复再入院风险,同时影响患者经皮冠状动 脉介入治疗后的症状改善率及预后。因此对于 CMD 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危险 因素及其初步机制进行综述,见表 1、表 2。
病变部位
内膜
内弹性膜
血管组分
中膜
外膜
血管整体
血管数量
注:“—”表示目前暂无与此相关研究。
表 1 微循环结构障碍引起 CMD 作用机制
多种内源性以及外源性 因素共同作用
导致结果 内皮细胞增殖、损伤
— 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纤维化
— 血管纤维化、扭曲变形、栓塞 血管床稀疏,缺失增多或生成减少
因素 一氧化氮 前列环素
·1064·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21年 12月第 42卷第 12期 AdvCardiovascDis,December2021,Vol.42,No.12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危险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
李威亚1 马欢2 耿庆山1,2 (1.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80;2.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 广州 510080)
腺苷 前列腺素 H2
. All Rights Reserved. 血栓素 血管功能 游离脂肪酸和瘦素 血管紧张素Ⅱ 乙酰胆碱 内皮素 氧化应激
表 2 微循环功能障碍引起 CMD 冠状动脉微循环效应 舒张 舒张 舒张 收缩 收缩 收缩 收缩 舒张或收缩 收缩 舒缩失衡,导致收缩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近年来,随着对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发病机制及诊疗手段认识的深化,人们发现仅解决心外膜冠脉血管的病变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CHD患者的症状及预后。

随之冠脉微循环障碍(CMD) 便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但CMD目前尚缺乏完全可靠的检查手段以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因而对其检查方法的重视与完善便显得尤为紧迫。

下面笔者便就CMD现有的检查手段作一综述。

1 CMD 的定义、分类及评价指标CMD是指冠状前小动脉、微小动脉等共同组成的冠脉微循环系统受到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影响后,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而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最终出现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

前小动脉直径为100~500 μm,微小动脉直径<100 μm,其在冠脉造影时均不能显示。

按其发生的临床基础可分为四种类型:无心肌疾病和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心肌疾病的CMD;医源性CMD,包括PCI术后、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及心脏移植术后等[1]。

2017年我国学者在CMD专家共识中将之分为三种类型:不合并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合并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 及其他类型CMD[3]。

目前,虽然心内膜心肌活检可观察小冠脉,但因其有高度侵入性,且对微循环不能进行功能评估而难以在临床应用,所以现多以测量冠脉血流量( CBF) 和冠脉血流储备(CFR)来评估冠脉微循环。

对于CHD患者,心外膜动脉阻塞性疾病常常与CMD共存[4]。

而CFR 降低在没有心外膜阻塞性狭窄的情况下,作为CMD的标志才比较可靠。

这是因为CFR是通过静脉注射半衰期短的腺苷、双嘧达莫、乙酰胆碱等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5],对心外膜大动脉和冠脉微循环实现最大血管舒张时,对其流量进行综合测量而获得的CBF 或心肌血流量(MBF)与基线时相应指标的比值。

但临床中,很难区别这两种情况对心肌灌注的影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第23卷第4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 年 4 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23 No. 4 A p r.,2021DOI :10.13194/j .issn. 1673-842x.2021.04.034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医治疗研究进展张娟,薛一涛(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 )摘要: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普及,造影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患者越来越多,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具有可行性,该文通过对中西医关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认识,简述目前西医的治疗措施,重点综述近年来对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中医治疗最新研究成果,进而从益气活血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注射液治疗)、祛痰通络法、补肾活血法三个角度探讨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病因病机;益气活血;祛痰通络;补肾活血中图分类号:R54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2021) 04-0153-04R esearch P rogress in T ra d itio n a l C hinese M edicine T re a tm e n tof C o ro n ary M icro circu latio n D iso rd ersZ H A N G J u a n,X U E Y i tao(Affiliated Hospital of S h a n d o n 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J i nan 250011 ,S h a n d o n g,C h i n a)A b stra c t: In recent y e a r s,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 o r o n a i y a n g i o g r a p h y,m o r e a n d m o r e patients withc o r o n a r y microcirculation disorder are f o u nd h y contrast i m a g i n g.Traditional C h i ne s e m e d i c i n e is feasibleto treat c o r o n a r y microcirculation disorder.R e c o g n i z e a n d briefly d e s c r i b e the current t r e a t m e n t m e a s u r e sof W e s t e r n m e d i c i n e,f o c u s i n g o n the latest r e s e a r c h results of traditiona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t r e a t m e n t ofc o r o n a r y mirrocirculation disorders in the past 6 years n o u r i s h i n g Q i a nd activating b l o o d me t h o d,expellingp h l e g m a n d d r e d g i n g collaterals m e t h o d a n d n o u r i s h i n g k i d n e y a n d activating b l o o d m e t h o d to e x p l o r ethe r e s earch m e t h o d s of traditiona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in treating c o r o n a r y microcirculation d i s o r d e r s,a n d provide clinical re f e r e n c e.K e y w o rd s:c o r o n a r y microcirculation d i s o r d e r;etiology a n d p a t h o g e n e s i s;n o u r i s h i n g Q i a n d activatingb l o o d;expelling p h l e g m a n d d r e d g i n g collaterals;no u r i s h i n g k i d n e y a n d activating b l o o d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 o r o n a r y m i c r o v a s c u l a rd i se a s e,C M D )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冠状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m。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领域备受关注。

冠状动脉微循环是指心脏内最小的动脉和血管,是心脏供血的主要部分。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指在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或局部原因的情况下,患者表现为心肌缺血症状,如胸痛、心绞痛等。

这一现象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其在心脏疾病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揭示了其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微循环介导的冠状动脉疾病和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我们不断拓展了对这一领域的认识。

心肌再灌注损伤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以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因素与诊断方法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这一临床难题。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解决。

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这一领域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2. 正文2.1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内膜的内层,对冠状动脉微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时,会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血栓形成,炎症反应等,进而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的正常运行。

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

血管内皮功能不良会导致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增加,微血管痉挛,血液流动减慢等情况。

这些情况进一步影响心肌的供血和氧合,导致心肌缺血和缺氧,甚至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对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至关重要。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等手段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以有效减轻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带来的不良影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microvascular coronary dysfunction,MCD)指冠状动脉壁内直径小于400微米的微小血管内膜和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导致血流受限,从而引起心肌缺血和病变。

MC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尤其多见于女性和年龄较大的患者,常伴有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MCD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以下是具体的介绍:1. 病理机制MC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一些重要的发现。

研究表明,MCD的发生与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有关,如内皮细胞的代谢功能障碍、一氧化氮释放减少、血管紧张素产生过多等。

此外,免疫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也对MCD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诊断和评估MCD的诊断和评估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多种生化检查方法。

其中,冠状动脉造影、冠脉CTA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都可以用来评估冠状动脉的微循环功能。

此外,通过心肌灌注显像可以定量评估心肌灌注储备和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

3. 治疗方法目前,MCD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扩张微血管、改善血流灌注,减轻冠状动脉收缩等。

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但介入治疗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

4. 未来发展方向MCD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未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首先,研究MCD的发病机制,尤其是内皮细胞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其次,发展新的检测和评估方法,比如基于磁共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显像技术;最后,进一步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

总之,MCD是一种复杂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研究,不断改进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女性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诊治情况研究进展

女性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诊治情况研究进展
C AD区分 开来 。心 肌 缺 血 的客 观指 标 包 括 心 电荷影像学改变或阳性心肌损 伤 生 物学标 志 物例 如 肌钙 蛋 白用 于诊 断 MC D 的敏 感
性 均 非常 低 J 。 当今 诊 断 MC D的 有创 检 查 包 括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以
冠状动脉微血 管功能障碍 ( M C D ) 临床常表现为 微血管心绞痛、 心脏 x综合征 , 多见于女性 , 其长期预 后并不如同以前想象的那样 良性 , 这些患者存在发生 主要 不 良心 血管 事件 的风 险… 。尽 管如 此 , MC D被 给
予 的关 注度 仍然 相 对 有 限 , 使 其 诊 断 和 治 疗 具有 较 大
以其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改变为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降低 和( 或) 内皮功能障碍。M C D的心绞痛症状既可以典
型也 可 以不典 型 , 既 可 以发 生 在 运 动 时 也 可 以发 生在 休 息 时 。虽然 临床 表 现可 提供 一些 线索 , 例 如 MC D患 者 胸 痛发作 持 续 时间较 长 和对舌 下 含化 硝酸 酯类 药物 反应 不 佳 , 但 仅 根 据 临 床 表 现 很 难 将 MC D 与 闭 塞 性
依据为不能用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解释的异常冠状动 脉 血 流反应 、 心 肌 灌 注损 害 和心 肌 缺 血 J 。 由于 中年
女性 冠 状 动脉 疾病 ( C A D) 患 者冠 状 动 脉 斑 块不 明显 , 冠 状 动脉造 影 常显 示 为 无 明 显 狭 窄 的冠 状 动脉 病 变 , 故非 闭塞性 C A D( 定义为 1 支 或 1支 以上 主 要 冠状 动 脉 管腔 狭 窄 ≤5 0 %) 常见 于 中年 女性 患者 。 由于 MC D是 发生 于冠 状动 脉 阻力 血管 的疾 患 , 所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胡牵1ꎬ张锦2(1.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ꎬ兰州730000ꎻ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甘肃省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ꎬ兰州730000)㊀㊀DOI:10 3969/j issn 1006 ̄2084 2020 17 022通信作者:张锦ꎬEmail:chzhangjin@163.com中图分类号:R541.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2084(2020)17 ̄3444 ̄07㊀㊀摘要: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是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和(或)功能的一类疾病ꎬ其中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是心肌缺血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ꎮCMD可广泛存在于具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患者人群中ꎬ且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有关ꎮ近年来循证医学和介入性心脏病学迅速发展ꎬ使得CMD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ꎮ随着心肌缺血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和功能障碍研究的深入ꎬ临床实践中CMD的检出率不断提高ꎮ虽然目前一些现有的抗心绞痛药物可能对治疗有帮助ꎬ但CMD的精准治疗仍是主要挑战ꎮ关键词: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ꎻ冠状动脉血流储备ꎻ微血管功能评估ꎻ药物治疗ResearchProgressinDiagnosisandTreatmentofCoronaryMicrovascularDiseasesHUQian1ꎬZHANGJin21.TheFirstClinicalMedicalCollegeofLanzhouUniversityꎬLanzhou730000ꎬChinaꎻ2.DepartmentofCardiologyꎬtheFirstHospitalofLanzhouUniversity/GansuKeyLaboratoryofCardiovascularDiseasesꎬLanzhou730000ꎬChinaCorrespondingauthor:ZHANGJinꎬEmail:chzhangjin@163.comAbstract:Coronarymicrovasculardiseaseisakindofdiseasethataffectsthestructureand/orfunctionofcoronarymicrocirculationꎬandcoronarymicrovasculardysfunction(CMD)isoneoftheimportantpathogenesisofmyocardialischemia.CMDextensivelyexistsinpatientswithhighriskfactorsforcardiovasculardiseaseandisassociatedwithanincreasedriskof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s.Inrecentyearsꎬ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evidence ̄basedmedicineandinterventionalcardiologyꎬCMDhasbeenpaidmuchattention.Withthedevelopmentofmyocardialischemiadiagnosistechniquesandthein ̄depthstudyofcoronarymicrocirculationstructureanddysfunctionꎬthedetectionrateofCMDinclinicalpracticehasbeenincreasing.Whilesomeexistinganti ̄anginamedicationsmaybehelpfulꎬtheprecisetreatmentofCMDremainsamajorchallenge.Keywords:CoronarymicrovasculardysfunctionꎻCoronaryflowreserveꎻMicrovascularfunctionassessmentꎻMedication㊀㊀长期以来ꎬ冠心病相关研究一直围绕心外膜下冠状动脉进行ꎬ传统观点认为心外膜下冠状动脉阻塞病变是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发病机制ꎬ然而临床上10%~30%存在心绞痛症状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phyꎬCAG)检查后并未发现明显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50%)[1]ꎮ一项研究表明ꎬ上述临床表现可能是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所致[2]ꎮLikoff等[3]首次报道CAG未发现冠状动脉狭窄ꎬ但仍有典型心绞痛这一临床现象ꎬ具体机制尚不明确ꎮKemp[4]在临床实践中引入冠状动脉X综合征这一模糊概念ꎮCannon和Epstein[5]引入了微血管性心绞痛一词ꎮKothawade和BaireyMerz[6]提出了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oronarymicrovasculardysfunctionꎬCMD)这一新术语ꎮ一般认为ꎬCAG只能观察到直径>500μm的大血管ꎬ而微循环是指直径<150μm的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ꎬ冠状动脉血液大部分存在于微循环中ꎮ起初可能由于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尚浅ꎬ没有评估微循环的方法ꎬ认为冠状动脉正常但仍发生心绞痛是一种罕见的疾病ꎬ通常起源于非心脏病且预后良好[7]ꎮ研究表明ꎬCMD的发病率逐渐增加ꎬ罹患CMD患者的预后较差ꎬ且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8 ̄9]ꎮ现就CMD的发病机制及可能的诊断技术和治疗策略予以综述ꎮ1㊀CMD的病理生理学1.1㊀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㊀冠状动脉系统是由管腔逐渐缩小且功能不同的血管段组成的连续血管网络ꎮ近端大心外膜冠状动脉(管径>400mm)过渡到前小动脉(管径100~400mm)和较小壁内小动脉(管径<100mm)ꎬ与冠状毛细血管床(管径<10mm)直接相连ꎮ心外膜下冠状动脉血管主要发挥血流传导功能ꎬ在正常条件下对冠状动脉血流的阻力最小ꎮ相反ꎬ前小动脉㊁小动脉构成了冠状动脉微循环80%的阻力ꎬ负责调节和分配血流ꎬ以满足冠状毛细血管对局部组织代谢的动态需要[10]ꎮ1.2㊀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异常㊀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异常包括管腔阻塞㊁血管壁浸润㊁微血管重构㊁血管稀疏和血管周围纤维化ꎮ平滑肌细胞肥大和胶原沉积增加所致的中膜肥厚通常与内膜增厚有关ꎬ导致小动脉管腔面积缩小ꎬ常见于高血压病和肥厚型心肌病[11]ꎮ1.3㊀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异常㊀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异常包括内皮功能障碍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平滑肌细胞功能障碍[12]ꎮ功能异常可能由血管内皮受损或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引起的冠状动脉前小动脉和小动脉扩张受损或微血管收缩增加所致ꎬ最新证据表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CMD的重要原因[13]ꎮ内皮功能障碍包括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异常ꎮ内皮细胞依赖性血管舒张异常多由血管内皮细胞通过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包括一氧化氮㊁前列腺素)引起ꎬ其中一氧化氮在调节平滑肌功能中起关键作用[14]ꎮ内皮功能正常时ꎬ乙酰胆碱和生理刺激(如运动)可引起冠状动脉心外膜血管扩张和微血管循环扩张ꎬ从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灌注ꎮ正常情况下乙酰胆碱通过诱导内皮一氧化氮释放引起血管扩张ꎬ而内皮功能障碍时ꎬ乙酰胆碱通过结合毒蕈碱样乙酰胆碱受体刺激平滑肌细胞介导的反常血管收缩ꎮ内皮细胞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异常的主要机制为血管活性物质通过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受体和细胞内信号通路而产生的血管舒张异常[15]ꎮ研究表明ꎬ糖尿病㊁代谢综合征㊁血脂异常㊁高血压㊁肥胖㊁吸烟和心肌病的患者对罂粟碱㊁腺苷或双嘧达莫的舒张反应减弱ꎬ这些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阻力血管介导的平滑肌松弛[8]ꎮ肥厚型心肌病的血管外压迫㊁雌激素缺乏㊁胰岛素抵抗等也是CMD的发病机制之一[16]ꎮ2㊀CMD的诊断技术无创诊断依赖于通过静息时和应激期局部和总体心肌血流㊁微血管阻力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 ̄onaryflowreserveꎬCFR)评估冠状动脉血管舒缩功能ꎮCFR是一种冠状动脉血管运动功能障碍的测量方法ꎬ综合了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㊁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功能障碍对心肌组织灌注的血流动力学影响ꎬ其中CFR<2.0常作为CMD的诊断标准[17]ꎮ近年来ꎬ几乎所有的非侵入性心脏成像方法都已用于量化心肌血流量并提高了对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认识ꎮ2.1㊀用于诊断CMD的无创技术2.1.1㊀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DopplerechocardiographyꎬTTDE)㊀TTDE可用于定量测量冠状动脉在静息和舒张期的血流速度ꎮ通过脉冲多普勒仪记录静息状态下左前降支远端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后ꎬ静脉注射腺苷或双嘧达莫测量冠状动脉最大充血状态下的左前降支流速计算得出CFRꎬ是冠状动脉血流量的替代指标ꎮCFR是血管扩张后峰值冠状动脉血流速度与静息时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的比值[18]ꎮ研究显示ꎬ通过TTDE获得的测量值与通过有创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获得的测量值具有相关性ꎬ且测量结果具有高度可重复性[19 ̄20]ꎮTTDE技术的优点是无创㊁省时㊁成本低㊁可重复检测和无电离辐射等ꎮ然而TTDE技术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ꎬ仅在评价左前降支的微血管功能方面可靠性良好ꎮ2.1.2㊀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radionuclidemyo ̄cardialperfusionimagingꎬMPI)㊀MPI是根据心肌对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心肌灌注显像剂的摄取情况反映冠状动脉血流分布状况ꎬ其摄取量与局部心肌血流灌注量和心肌活性成正比ꎬ可使正常或有活性的心肌显影ꎬ而坏死心肌及缺血心肌不显影或显影变淡ꎮ目前主要应用201TI和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作为显像剂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ꎮ通过心肌显影的状态可区分正常心肌㊁缺血心肌及坏死心肌ꎬ有助于在心外膜下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的情况下诊断CMD[21]ꎮ该技术存在无法定量测定CFR㊁空间分辨率低和放射性损伤的缺点ꎬ临床应用较少ꎮAlBadarin和Malhotra[22]认为ꎬMPI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arterydiseaseꎬCAD)最可靠的方法ꎮ2.1.3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emis ̄siontomographyꎬPET)㊀PET是定量评估冠状动脉血管舒缩功能最有效且最准确的非侵入性方法[23]ꎮPET成像方案包括静息和血管扩张剂 ̄应激心肌灌注ꎬ每种方法均在注射血流放射性示踪剂(82Rb ̄RbCl和13N ̄NH3ꎬ均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后进行ꎮ对静息和压力图像的后处理可以量化局部和总体心脏的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bloodflowꎬMBF)ꎬ即能准确计算出每克心肌每分钟单位体积的血流[单位为mL/(min g)]ꎬ并且还可以计算CFRꎮ研究表明ꎬ在已确诊或疑似有心外膜阻塞性CAD患者中ꎬMBF和应力MBF的降低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病死率高度相关[24]ꎮMPI结合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和PET对CAD的诊断和危险分层有重要意义ꎬ且PET诊断价值高ꎬ具有定量评估心肌血流以改善危险分层的作用ꎬ可在老年人㊁育龄女性和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中使用[22]ꎮPET用于定量无创测量MBF和CFR的准确性已在实验动物和人类中得到广泛验证ꎬ并且该技术的可重复性已得到充分证实[25]ꎮ近期PET技术在评估CMD患者疗效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ꎬ其作为非侵入性金标准将继续在CMD治疗的评估中发挥核心作用[26]ꎮPET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可重复性㊁示踪剂的半衰期短ꎬ其缺点为耗时长㊁费用高㊁技术要求高及示踪剂损害等ꎮ2.1.4㊀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ovascularmagneticresonanceꎬCMR)㊀CMR已用于定量评估心肌灌注ꎮ与PET相同ꎬ成像方案包括静息和血管扩张剂 ̄应激首次通过心肌灌注研究ꎬ每次均在注射钆造影剂后进行[25]ꎮ对静息和压力图像的后处理允许使用半定量心肌灌注储备指数或全定量(即CFR模型)对局部和总体心脏的心肌灌注进行量化ꎬ冠状动脉充血状态下MBF与静息状态下MBF的比值即为心肌灌注储备指数或CFRꎮ与PET相比ꎬCMR的后处理在技术上要求较高且耗时ꎮ钆造影剂对比增强可用于评估微血管灌注ꎬ是识别持续性微血管阻塞最准确的方法[27]ꎮ早期和晚期钆增强均可对微血管阻塞进行补充评估ꎬ传统上晚期钆增强是确定心肌坏死负荷的一种既定模式ꎮ有学者提出使用T1映射的无钆应力CMR方法用于检测和区分阻塞性心外膜CAD和CMD[28]ꎮ研究表明ꎬ降低的心肌灌注储备指数可用于评估CMDꎬ并可预测预后ꎬ但数据有限[23]ꎮCMR的时空分辨率较高ꎬ具有同时获得心脏解剖㊁心肌灌注与代谢㊁心脏结构功能㊁无电离辐射㊁扫描可用性广等特点ꎬ但缺点为耗时且技术要求高ꎮ2.1.5㊀动态心肌灌注CT㊀动态心肌灌注CT以类似CMR灌注成像的方式评估心肌血流量[25]ꎮ动态CT扫描在注射碘造影剂后进行ꎬ每一次扫描的预期心电图触发频率(每一次或每隔一次心跳)约30sꎬ以捕获造影剂每次通过心脏的图像ꎮ由于先前用于CMR血流量定量的数学模型已成功用于动态CT血流量计算ꎬ因此可将这些动态图集应用数学模型来计算生成绝对心肌血流量的估计值ꎮ动态心肌灌注CT技术的主要优点是CT优越的空间分辨率以及能够在一次检查中对心肌和冠状动脉进行准确解剖和功能评估ꎬ其缺点是辐射的剂量较高ꎮ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血流储备分数是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成像评估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工具ꎬ较侵入性技术测量的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flowreserveꎬFFR)的诊断准确性更高ꎬ但尚未在大型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29]ꎮ2.2㊀用于诊断CMD的侵入性技术2.2.1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通过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ꎬTIMI)血流分级和TIMI血流计帧法评价心外膜冠状动脉显影速度ꎮ同时ꎬ通过TIMI心肌显影分级㊁心肌显影密度分级和TIMI心肌灌注帧数法评价心肌显影速度ꎬ进而评估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ꎮ这些方法中大部分为半定量间接评价CMD的方法ꎬ其中TIMI血流分级的准确性易受多种因素影响ꎬ有利于筛查ꎬ但灵敏度低ꎮ心肌灌注帧数计算为定量的评价方法ꎬ较心肌灌注分级的灵敏度更高ꎬ目前正在临床推广应用[30]ꎮ2.2.2㊀侵入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invasivecoronaryflowreserveꎬiCFR)㊀iCFR最常使用的评估方法为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尖端导丝或热稀释法技术ꎬ测量静息状态和冠状动脉导管插入过程压力下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ꎬ以及对腺苷(非内皮依赖性)或乙酰胆碱(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的反应[31 ̄33]ꎮ将CMD背景下的微血管性心绞痛定义为心肌缺血㊁无阻塞性CAD㊁iCFR异常或对乙酰胆碱的微血管痉挛[34]ꎮ在疑似缺血的患者中腺苷刺激的iCFR降低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有关[35]ꎮ多普勒血流测量的微血管功能受损与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长期心源性死亡风险增加有关[31]ꎮ研究表明ꎬ多普勒血流测定的CFR与非侵入性技术PET衍生的CFR优于热稀释法技术测得的CFR[36]ꎮ2.2.3㊀微血管阻力指数(indexofmicrovascularresis ̄tanceꎬIMR)㊀IMR是测量最大充血时微循环阻力的一种方法ꎬ将狭窄病变远端冠状动脉压力除以最大充血期间平均通过时间的倒数(1/T)ꎬ即压力与流量比值ꎮIMR需要使用压力 ̄温度传感器的冠状动脉导丝ꎬ以便同时测量冠状动脉压力和充血流量ꎮIMR是目前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最佳指标ꎬ重复性好且不受静息时血流动力学参数或心外膜狭窄影响ꎬ更加直接地测量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37]ꎮ目前ꎬIMR测量值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尚不明确ꎬ尚无公认的IMR正常值或诊断切点ꎮ在稳定的非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ꎬIMR异常与较差的冠状动脉疾病结局有关[38]ꎮ2.2.4㊀FFR㊀FFR是一种基于压力的冠状动脉血流损伤评估指标ꎬ提供了血流限制和狭窄水平的生理性阻塞的替代测量方法ꎬ表示为充血期间冠状动脉狭窄远端的冠状动脉压力与主动脉压力的比值ꎬ通常使用扩血管剂腺苷诱导ꎮ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ꎬ与单纯药物治疗策略相比ꎬ使用FFR指导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临床决策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39]ꎮ另一项研究针对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ꎬ采用CMR与FFR分别指导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策略进行比较ꎬ结果表明CMR组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发生率低于FFR组ꎬ且在随访1年时CMR在心脏主要不良事件方面不劣于FFR指导的初步治疗[40]ꎮ此外ꎬFFR的使用已纳入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管理指南[41]ꎮ研究发现ꎬFFR易受到CMD和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最大可实现血流限制的影响ꎬ可能使FFR呈假正常化ꎬ因此将FFR作为评估冠状动脉血流损伤的指标仍有待商榷[29ꎬ42]ꎮ2.2.5㊀瞬时无波型比率(instantaneouswave ̄freeratioꎬiFR)㊀iFR是利用瞬时波强分析识别晚期舒张期瞬时 无波 期(此时微血管阻力稳定且最小)测定病变两侧压力ꎬ即为狭窄远端平均冠状动脉压力与主动脉平均压的比值ꎬ计算得出iFRꎮiFR是一种压力源性狭窄严重程度指标ꎬ在舒张期不依赖冠状动脉充血剂(腺苷等指标)即可获得ꎮ这种跨狭窄压力梯度是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一种准确测量方法ꎬ且与FFR密切相关ꎮ此外ꎬ在两项大型随机临床试验中ꎬiFR引导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策略(iFR<0.89)不低于FFR指导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法(FFR<0.80)ꎬ且在随访1年期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方面被证明是非劣效的[43 ̄44]ꎮ3㊀CMD的治疗策略迄今为止ꎬCMD的治疗方案尚未完全明确ꎬ因为其病理生理学是多因素的ꎬ通常存在重叠的表型ꎬ在一些患者中CMD可能是原发性异常ꎬ而在另一些患者中则是继发性病理特征ꎮ由于缺乏标准化诊断㊁样本量小㊁没有涉及同质患者组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㊁临床改善证据不足等使得其难以产生循证推荐ꎬ所有没有专门针对CMD的有效疗法ꎮ目前CMD患者管理方法包括以下策略ꎮ3.1㊀潜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管理㊀大多数原发性CMD患者具有内皮功能障碍ꎬ且大部分存在无阻塞性CAD[45]ꎮ对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CMD患者ꎬ应先彻底解决心血管危险因素ꎬ以便减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并预防未来不良心血管事件ꎬ包括戒烟㊁控制体重㊁血压管理㊁糖尿病㊁相关代谢异常的治疗㊁血脂管理㊁地中海饮食和定期体育锻炼㊁改善久坐的生活方式等[46]ꎮ优化药物治疗与稳定性CAD患者的心肌缺血减少有关ꎬ远远超过了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的消退ꎬ且大部分与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相关[47]ꎮ3.2㊀抗血小板和降脂治疗㊀动脉粥样硬化与CMD密切关联ꎬ而临床中阿司匹林多作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药物之一ꎮ同时ꎬ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也是非阻塞性CAD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1]ꎮ美国心脏病协会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指南中建议对心肌缺血和无梗阻性CAD患者使用阿司匹林ꎬ但此建议并未全面推广[48]ꎮ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ꎬ尤其存在CMD时ꎬ应考虑开始或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41]ꎮ他汀类药物对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内皮功能有显著的非靶向作用ꎬ其抗炎和抗氧化特性可能减少冠状动脉斑块[49 ̄50]ꎮ已有证据表明ꎬ他汀类药物单独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对冠状动脉内皮或血管平滑肌功能障碍患者有益ꎬ包括非阻塞性CAD患者[51]ꎮ3.3㊀抗心肌缺血的治疗㊀①当没有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时ꎬ应优先使用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ꎬ如奈比洛尔和卡维地洛ꎮ研究表明ꎬ与美托洛尔相比ꎬ奈比洛尔能更好地改善微血管功能障碍[52]ꎮ卡维地洛为α㊁β受体阻断剂ꎬ可通过调节血浆内皮素 ̄1和一氧化氮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ꎬ从而增加CFR[53]ꎮ②钙通道阻滞剂已被证明能够通过增强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改善内皮功能ꎬ增加内皮细胞抗氧化能力ꎬ应作为心外膜冠状动脉血管痉挛的首选治疗策略[54]ꎮ如果单药治疗效果欠佳ꎬ可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ꎮ③硝酸盐在CMD中没有显示出积极作用ꎬ短效硝酸盐药物可有效缓解静息时心绞痛的发作ꎬ而对长效硝酸盐类药物的研究显示其可能会加重内皮功能障碍ꎬ不推荐用于CMD患者的治疗[55]ꎮ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改善运动耐量和心绞痛症状[56]ꎮ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或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57]ꎮ⑤尼可地尔具有类硝酸酯作用ꎬ是独特的双重钾离子通道开放剂ꎬ它能降低缺血再灌注对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影响ꎬ并能全面改善外周血管内皮功能ꎬ因此可作为CMD的首选推荐药物[58]ꎮ⑥其他ꎬ雷诺嗪是一种晚期钠通道阻滞剂ꎬ可通过减少钠和钙超载改善心肌灌注ꎬ从而改善心肌细胞舒张强度ꎬ减少心肌缺血[59]ꎮ伊伐布雷定通过影响窦房结起搏电流降低心率ꎬ导致舒张期延长并改善冠状动脉灌注[60]ꎮ但近年来随机对照试验表明ꎬ雷诺嗪和伊伐布雷定并未改善CMD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或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61 ̄62]ꎮ法舒地尔是一种Rho激酶抑制剂和强效的冠状动脉扩张剂ꎬ可通过增加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的活性扩张血管ꎬ同时可抑制乙酰胆碱诱发的微血管痉挛ꎬ可用于管理心外膜冠状动脉痉挛ꎬ也已被证明对CMD患者有效[63]ꎮ曲美他嗪是一种代谢调节剂ꎬ可在心肌缺血时将心肌代谢从脂肪酸氧化状态转移到改善心肌代谢状态ꎬ从而有效改善症状和运动能力[64]ꎮ⑦中药治疗ꎮ通心络可通过调节一氧化氮/内皮素 ̄1平衡及抑制Rho激酶活性改善冠状动脉痉挛㊁防治心绞痛ꎬ麝香保心丸㊁丹参多酚酸盐对CMD具有改善作用ꎬ但具体机制暂不明确[65]ꎮ在临床治疗中ꎬ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发病机制进行个体化治疗ꎮ4㊀小㊀结CMD是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综合表现ꎬ涉及患者人群广泛ꎬ包括无阻塞性CAD和阻塞性CAD的患者等ꎬ并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相关ꎬ现已经逐步被人们认识和关注ꎬ也将成为未来冠心病治疗的新突破点ꎮ近年来ꎬ随着心肌缺血诊断和CFR及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的发展ꎬ临床医师能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鉴别CMD患者ꎬ但临床结果可能表现为假性正常化ꎬ仍需要进一步研究ꎬ以便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识别出CMD患者ꎮ目前虽然在CMD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ꎬ但针对新的治疗策略对CMD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以及不同原因造成的CMD如何进行精准治疗达到最大获益的研究仍需积极探索ꎬ以改善患者预后并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ꎮ参考文献[1]㊀SenSꎬPetracoRꎬMayetJꎬetal.Waveintensityanalysisinthehumancoronarycirculationinhealthanddisease[J].CurrCardiolRevꎬ2014ꎬ10(1):17 ̄23.[2]㊀ChenCꎬWeiJꎬAlBadriAꎬetal.CoronaryMicrovascularDysfunc ̄tion ̄EpidemiologyꎬPathogenesisꎬPrognosisꎬDiagnosisꎬRiskFac ̄torsandTherapy[J].CircJꎬ2016ꎬ81(1):3 ̄11. [3]㊀LikoffWꎬSegalBLꎬKasparianH.Paradoxofnormalselectivecoro ̄naryarteriogramsinpatientsconsideredtohaveunmistakablecoro ̄naryheartdisease[J].NEnglJMedꎬ1967ꎬ276(19):1063 ̄1066. [4]㊀KempHGJr.Leftventricularfunctioninpatientswiththeanginalsyndromeandnormalcoronaryarteriograms[J].AmJCardiolꎬ1973ꎬ32(3):375 ̄376.[5]㊀CannonRO3rdꎬEpsteinSE."Microvascularangina"asacauseofchestpainwithangiographicallynormalcoronaryarteries[J].AmJCardiolꎬ1988ꎬ61(15):1338 ̄1343.[6]㊀KothawadeKꎬBaireyMerzCN.Microvascularcoronarydysfunc ̄tioninwomen:Pathophysiologyꎬdiagnosisꎬandmanagement[J].CurrProblCardiolꎬ2011ꎬ36(8):291 ̄318.[7]㊀KaskiJCꎬRosanoGMꎬCollinsPꎬetal.CardiacsyndromeX: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leftventricularfunction.Long ̄termfollow ̄upstudy[J].JAmCollCardiolꎬ1995ꎬ25(4):807 ̄814. [8]㊀TaquetiVRꎬDiCarliMF.CoronaryMicrovascularDiseasePatho ̄genicMechanismsandTherapeuticOptions:JACCState ̄of ̄the ̄ArtReview[J].JAmCollCardiolꎬ2018ꎬ72(21):2625 ̄2641. [9]㊀MurthyVLꎬNayaMꎬTaquetiVRꎬetal.Effectsofsexoncoronarymicrovasculardysfunctionandcardiacoutcomes[J].Circulationꎬ2014ꎬ129(24):2518 ̄2527.[10]㊀CamiciPGꎬCreaF.Coronarymicrovasculardysfunction[J].NEnglJMedꎬ2007ꎬ356(8):830 ̄840.[11]㊀CamiciPGꎬdᶄAmatiGꎬRimoldiO.Coronarymicrovasculardys ̄function:Mechanismsandfunctionalassessment[J].NatRevCardiolꎬ2015ꎬ12(1):48 ̄62.[12]㊀ShomeJSꎬPereraDꎬPleinSꎬetal.Currentperspectivesincoronarymicrovasculardysfunction[J].Microcirculationꎬ2017ꎬ24(1). [13]㊀MangiacapraFꎬDelBuonoMGꎬAbbateAꎬetal.Roleofendothe ̄lialdysfunctionindetermininganginaafter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Learningfrompathophysiologytooptimizetreatment[J].ProgCardiovascDisꎬ2020ꎬ63(3):233 ̄242.[14]㊀FeletouMꎬKohlerRꎬVanhouttePM.Nitricoxide:Orchestratorofendothelium ̄dependentresponses[J].AnnMedꎬ2012ꎬ44(7):694 ̄716.[15]㊀张运ꎬ陈韵岱ꎬ傅向华ꎬ等.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循环杂志ꎬ2017ꎬ32(5):421 ̄430. [16]㊀AhmedBꎬCreagerMA.Alternativecausesofmyocardialischemiainwomen:Anupdateonspontaneouscoronaryarterydissectionꎬvasospasticanginaandcoronarymicrovasculardysfunction[J].VascMedꎬ2017ꎬ22(2):146 ̄160.[17]㊀GouldKLꎬJohnsonNPꎬBatemanTMꎬetal.Anatomicversusphys ̄iologicassessmentofcoronaryarterydisease.Roleofcoronaryflowreserveꎬfractionalflowreserveꎬand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imaginginrevascularizationdecision ̄making[J].JAmCollCar ̄diolꎬ2013ꎬ62(18):1639 ̄1653.[18]㊀DiCarliMFꎬJanisseJꎬGrunbergerGꎬetal.Roleofchronichyperglycemiainthepathogenesisofcoronarymicrovasculardys ̄functionindiabetes[J].JAmCollCardiolꎬ2003ꎬ41(8):1387 ̄1393. [19]㊀SarasteMꎬKoskenvuoJꎬKnuutiJꎬetal.Coronaryflowreserve:MeasurementwithtransthoracicDopplerechocardiographyisreproducibleandcomparablewith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J].ClinPhysiolꎬ2001ꎬ21(1):114 ̄122.[20]㊀CaiatiCꎬMontaldoCꎬZeddaNꎬetal.Validationofanewnonin ̄vasivemethod(contrast ̄enhancedtransthoracicsecondharmonicechoDoppler)fortheevaluationofcoronaryflowreserve:Com ̄parisonwithintracoronaryDopplerflowwire[J].JAmCollCar ̄diolꎬ1999ꎬ34(4):1193 ̄1200.[21]㊀顾虹.放射性核素99Tcm ̄MIBI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不一致时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ꎬ2016ꎬ11(30):63 ̄64. [22]㊀AlBadarinFJꎬMalhotraS.DiagnosisandPrognosisofCoronaryArteryDiseasewithSPECTandPET[J].CurrCardiolRepꎬ2019ꎬ21(7):57.[23]㊀DoyleMꎬWeinbergNꎬPohostGMꎬetal.PrognosticvalueofglobalMRmyocardialperfusionimaginginwomenwithsuspectedmyo ̄cardialischemiaandnoobstructivecoronarydisease:ResultsfromtheNHLBI ̄sponsoredWISE(WomenᶄsIschemiaSyndromeEva ̄luation)study[J].JACCCardiovascImagingꎬ2010ꎬ3(10):1030 ̄1036.[24]㊀MurthyVLꎬNayaMꎬFosterCRꎬetal.Improvedcardiacriskassessmentwithnoninvasivemeasuresofcoronaryflowreserve[J].Circulationꎬ2011ꎬ124(20):2215 ̄2224.[25]㊀FeherAꎬSinusasAJ.QuantitativeAssessmentofCoronaryMicrovascularFunction:DynamicSingle ̄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ꎬ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ꎬUltrasoundꎬComputedTomographyꎬan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J].CircCardiovascImagingꎬ2017ꎬ10(8).[26]㊀Pelletier ̄GalarneauMꎬDilsizianV.MicrovascularAnginaDiagnosedbyAbsolutePETMyocardialBloodFlowQuantification[J].CurrCardiolRepꎬ2020ꎬ22(2):9.[27]㊀TaylorAJꎬAl ̄SaadiNꎬAbdel ̄AtyHꎬetal.Detectionofacutelyimpairedmicrovascularreperfusionafterinfarctangioplastywithmagneticresonanceimaging[J].Circulationꎬ2004ꎬ109(17):2080 ̄2085.[28]㊀LiuAꎬWijesurendraRSꎬLiuJMꎬetal.DiagnosisofMicrovascularAnginaUsingCardiacMagneticResonance[J].JAmCollCardiolꎬ2018ꎬ71(9):969 ̄979.[29]㊀StegehuisVEꎬWijntjensGWꎬPiekJJꎬetal.FractionalFlowReserveorCoronaryFlowReservefortheAssessmentofMyocardialPerfusion:ImplicationsofFFRasanImperfectReferenceStandardforMyocardialIschemia[J].CurrCardiolRepꎬ2018ꎬ20(9):77. [30]㊀GeHꎬDingSꎬAnDꎬetal.Framecountingimprovestheassess ̄mentofpost ̄reperfusionmicrovascularpatencybyTIMImyocar ̄dialperfusiongrade:Evidencefromcardiacmagneticresonanceimaging[J].IntJCardiolꎬ2016ꎬ203:360 ̄366.[31]㊀vandeHoefTPꎬBaxMꎬMeuwissenMꎬetal.Impactofcoronarymicrovascularfunctiononlong ̄termcardiacmortalityinpatientswithacuteST ̄segment ̄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J].CircCardiovascIntervꎬ2013ꎬ6(3):207 ̄215.[32]㊀PijlsNHꎬDeBruyneBꎬSmithLꎬetal.Coronarythermodilutiontoassessflowreserve:Validationinhumans[J].Circulationꎬ2002ꎬ105(21):2482 ̄2486.[33]㊀BarbatoEꎬBartunekJꎬAarnoudseWꎬetal.Alpha ̄adrenergicreceptorblockadeandhyperaemicresponseinpatientswithinter ̄mediatecoronarystenoses[J].EurHeartJꎬ2004ꎬ25(22):2034 ̄2039.[34]㊀OngPꎬCamiciPGꎬBeltrameJFꎬetal.Internationalstandardiza ̄tionofdiagnosticcriteriaformicrovascularangina[J].IntJCar ̄diolꎬ2018ꎬ250:16 ̄20.[35]㊀PepineCJꎬAndersonRDꎬSharafBLꎬetal.CoronarymicrovascularreactivitytoadenosinepredictsadverseoutcomeinwomenevaluatedforsuspectedischemiaresultsfromtheNationalHeartꎬLungandBloodInstituteWISE(WomenᶄsIschemiaSyndromeEvaluation)study[J].JAmCollCardiolꎬ2010ꎬ55(25):2825 ̄2832. [36]㊀EveraarsHꎬdeWaardGAꎬDriessenRSꎬetal.DopplerFlowVelocityandThermodilutiontoAssessCoronaryFlowReserve:AHead ̄to ̄HeadComparisonWith[15O]H2OPET[J].JACCCardiovascIntervꎬ2018ꎬ11(20):2044 ̄2054.[37]㊀NgMKꎬYeungACꎬFearonWF.Invasiveassessmentofthecoro ̄narymicrocirculation:Superiorreproducibilityandlesshemody ̄namicdependenceofindexofmicrocirculatoryresistancecomparedwithcoronaryflowreserve[J].Circulationꎬ2006ꎬ113(17):2054 ̄2061.[38]㊀LeeJMꎬJungJHꎬHwangDꎬetal.CoronaryFlowReserveandMicrocirculatoryResistanceinPatientsWithIntermediateCoro ̄naryStenosis[J].JAmCollCardiolꎬ2016ꎬ67(10):1158 ̄1169. [39]㊀XaplanterisPꎬFournierSꎬPijlsNHJꎬetal.Five ̄YearOutcomeswithPCIGuidedbyFractionalFlowReserve[J].NEnglJMedꎬ2018ꎬ379(3):250 ̄259.[40]㊀NagelEꎬGreenwoodJPꎬMcCannGPꎬetal.MagneticResonancePerfusionorFractionalFlowReserveinCoronaryDisease[J].NEngJMedꎬ2019ꎬ380(25):2418 ̄2428.[41]㊀MontalescotGꎬSechtemUꎬAchenbachSꎬetal.2013ESCguide ̄linesonthemanagementofstablecoronaryarterydisease:TheTaskForceonthemanagementofstablecoronaryarterydiseaseoftheEuropeanSocietyofCardiology[J].EurHeartJꎬ2013ꎬ34(38):2949 ̄3003.[42]㊀Echavarria ̄PintoMꎬEscanedJꎬMaciasEꎬetal.Disturbedcoronaryhemodynamicsinvesselswithintermediatestenosesevaluatedwithfractionalflowreserve:Acombinedanalysisofepicardialandmicrocirculatoryinvolvementinischemicheartdisease[J].Circula ̄tionꎬ2013ꎬ128(24):2557 ̄2566.[43]㊀GotbergMꎬCookCMꎬSenSꎬetal.TheEvolvingFutureofInstantaneousWave ̄FreeRatioandFractionalFlowReserve[J].JAmCollCardiolꎬ2017ꎬ70(11):1379 ̄1402.[44]㊀DaviesJEꎬSenSꎬDehbiHMꎬetal.UseoftheInstantaneousWave ̄freeRatioorFractionalFlowReserveinPCI[J].NEnglJMedꎬ2017ꎬ376(19):1824 ̄1834.[45]㊀KhuddusMAꎬPepineCJꎬHandbergEMꎬetal.Anintravascularultrasoundanalysisinwomenexperiencingchestpainintheabsenceofobstructivecoronaryarterydisease:AsubstudyfromtheNationalHeartꎬLungandBloodInstitute ̄SponsoredWomenᶄsIschemiaSyndromeEvaluation(WISE)[J].JIntervCardiolꎬ2010ꎬ23(6):511 ̄519.[46]㊀KnuutiJꎬWijnsWꎬSarasteAꎬetal.2019ESCGuidelinesfor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chroniccoronarysyndromes[J].EurHeartJꎬ2020ꎬ41(3):407 ̄477.[47]㊀ShawLJꎬBermanDSꎬMaronDJꎬetal.Optimalmedicaltherapywithorwithout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toreduceischemicburden:ResultsfromtheClinicalOutcomesUtilizingRevascularizationandAggressiveDrugEvaluation(COURAGE)trialnuclearsubstudy[J].Circulationꎬ2008ꎬ117(10):1283 ̄1291. [48]㊀FihnSDꎬGardinJMꎬAbramsJꎬetal.2012ACCF/AHA/ACP/AATS/PCNA/SCAI/STSguidelineforthediagnosisandmanage ̄mentofpatientswithstableischemicheartdisease:Areport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Foundation/AmericanHeartAssociationtaskforceonpracticeguidelinesꎬandtheAmericanCollegeofPhysiciansꎬAmericanAssociationforThoracicSurgeryꎬPreventiveCardiovascularNursesAssociationꎬSocietyforCardio ̄vascularAngiographyandInterventionsꎬandSocietyofThoracicSurgeons[J].Circulationꎬ2012ꎬ126(25):e354 ̄471.[49]㊀RidkerPMꎬMacFadyenJꎬLibbyPꎬetal.Relationofbaselinehigh ̄sensitivityC ̄reactiveproteinleveltocardiovascularoutcomeswithrosuvastatinintheJustificationforUseofstatinsinPrevention:AnInterventionTrialEvaluatingRosuvastatin(JUPITER)[J].AmJCardiolꎬ2010ꎬ106(2):204 ̄209.[50]㊀NichollsSJꎬBallantyneCMꎬBarterPJꎬetal.Effectoftwointensivestatinregimensonprogressionofcoronarydisease[J].NEnglJMedꎬ2011ꎬ365(22):2078 ̄2087.[51]㊀ZhangXꎬLiQꎬZhaoJꎬetal.EffectsofcombinationofstatinandcalciumchannelblockerinpatientswithcardiacsyndromeX[J].CoronArteryDisꎬ2014ꎬ25(1):40 ̄44.[52]㊀SenNꎬTavilYꎬErdamarHꎬetal.NebivololtherapyimprovesendothelialfunctionandincreasesexercisetoleranceinpatientswithcardiacsyndromeX[J].AnadoluKardiyolDergꎬ2009ꎬ9(5):371 ̄379.[53]㊀XiaozhenHꎬYunZꎬMeiZꎬetal.Effectofcarvediloloncoronaryflowreserveinpatientswithhypertensiveleft ̄ventricularhypertrophy[J].BloodPressꎬ2010ꎬ19(1):40 ̄47.[54]㊀LuscherTFꎬPieperMꎬTenderaMꎬetal.Arandomizedplacebo ̄controlledstudyontheeffectofnifedipineoncoronaryendothelialfunctionandplaqueformationinpatientswithcoronaryarterydisease:TheENCOREⅡstudy[J].EurHeartJꎬ2009ꎬ30(13):1590 ̄1597.[55]㊀RussoGꎬDiFrancoAꎬLamendolaPꎬetal.Lackofeffectofnitratesonexercisestresstestresultsinpatientswithmicrovascularangina[J].CardiovascDrugsTherꎬ2013ꎬ27(3):229 ̄234. [56]㊀PizziCꎬManfriniOꎬFontanaFꎬetal.Angiotensin ̄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and3 ̄hydroxy ̄3 ̄methylglutarylcoenzymeAreductaseincardiacSyndromeX:Roleofsuperoxidedismutaseactivity[J].Circulationꎬ2004ꎬ109(1):53 ̄58.[57]㊀LiSꎬWuYꎬYuGꎬetal.AngiotensinⅡreceptorblockersimproveperipheralendothelialfunction:Ameta ̄analysis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J].PLoSOneꎬ2014ꎬ9(3):e90217.[58]㊀LanzaGAꎬParrinelloRꎬFigliozziS.Managementofmicrovascularanginapectoris[J].AmJCardiovascDrugsꎬ2014ꎬ14(1):31 ̄40. [59]㊀SalazarCAꎬBasilioFloresJEꎬVeramendiEspinozaLEꎬetal.Ranolazineforstableanginapectoris[J/CD].CochraneDatabaseSystRevꎬ2017ꎬ2:CD011747.[60]㊀KoruthJSꎬLalaAꎬPinneySꎬetal.TheClinicalUseofIvabradine[J].JAmCollCardiolꎬ2017ꎬ70(14):1777 ̄1784.[61]㊀BaireyMerzCNꎬHandbergEMꎬShufeltCLꎬetal.Arandomizedꎬplacebo ̄controlledtrialoflateNacurrentinhibition(ranolazine)incoronarymicrovasculardysfunction(CMD):Impactonanginaandmyocardialperfusionreserve[J].EurHeartJꎬ2016ꎬ37(19):1504 ̄1513.[62]㊀ShahNRꎬCheezumMKꎬVeerannaVꎬetal.RanolazineinSymp ̄tomaticDiabeticPatientsWithoutObstructiveCoronaryArteryDisease:ImpactonMicrovascularandDiastolicFunction[J].JAmHeartAssocꎬ2017ꎬ6(5).[63]㊀ShiJꎬWeiL.Rhokinasesincardiovascularphysiologyandpatho ̄physiology:Theeffectoffasudil[J].JCardiovascPharmacolꎬ2013ꎬ62(4):341 ̄354.[64]㊀Rehberger ̄LikozarAꎬSebestjenM.Influenceoftrimetazidineandranolazineonendothelialfunctioninpatientswithischemicheartdisease[J].CoronArteryDisꎬ2015ꎬ26(8):651 ̄656. [65]㊀LiuKꎬWangXJꎬLiYNꎬetal.TongxinluoReversestheHypoxia ̄suppressedClaudin ̄9inCardiacMicrovascularEndothelialCells[J].ChinMedJ(Engl)ꎬ2016ꎬ129(4):442 ̄447.收稿日期:2019 ̄10 ̄12㊀修回日期:2020 ̄04 ̄26㊀编辑:尹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d/or reperfusion injury and/or inflammatory reaction.Therefore-we should focus
on
only
ways
circulation-but
also
methods of reducing
micmv嬲cular dysfunction and impmving myocardial perfusion.
PCI时对血管壁的扩张牵扯、血流再通后再灌注压力
突然增高和球囊扩张阻塞血流时间较长,均可诱发血 管痉挛。PCI使血栓碎裂和血小板脱颗粒,释放血栓 素A:(TXA2)和5一羟色胺(5-HT)等缩血管因子,促进
再灌注损伤。再灌注可以导致再灌注前仍然存活的心
肌细胞发生死亡,并且增加梗死范围。这一现象可能 从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AMI患者心肌得到有效再灌 注后,死亡率仍然接近10%,以及AMI后心力衰竭发 生率几乎达到25%[211。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不同的 病理生理特征,包括心肌坏死、心律失常、心肌顿抑、内 皮和微血管障碍(包括无复流和慢复流现象),其中导 致心肌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因素仍然不明确。
肾素释放 Maekins等旧]研究发现,在缺血再灌注心脏中,肥
有分布,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的K.仰通道参与调节血管 张力,Km通道激活时,钾离子外流,细胞复极化加速,
大细胞释放肾素并激活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万方数据
・408・
致局部血管紧张素生成,去甲肾上腺素过度释放,引起
Recio.Mayoral等四1选择没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测定他们的 冠脉血流和CFR,发现虽然静息下的冠脉血流没有差 异,但是患者充血期的冠脉血流和CFR明显低于健康 人。部分患者心电图出现局部缺血表现,这部分患者 的炎症活动度和患病期限明显长于其他患者。表明长 期的炎症反应导致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并可能使患 者罹患冠心病。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广泛存在的亚 硝酸盐阴离子(NOf)是一种生理学的信号分子,负责 血管内分泌NO的运输、缺氧时血管舒张、信号肽和细 胞保护等作用。因此,亚硝酸盐作为AMl再灌注的辅 助治疗可以提高再灌注治疗的成功率,具有明显的作 用m】。Stokes等【3¨发现小剂量的亚硝酸盐可以抑制 白细胞聚集及迁移,可以防止小动脉功能障碍。该作 用是通过减少四氢生物蝶呤和C反应蛋白实现的。 以上研究发现了亚硝酸盐经典的抗炎症作用,提示可
微血管障碍,加重无复流。对于交感神经亢进导致体
内机能紊乱引起的疾病,比如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 心肌缺血及心力衰竭,肥大细胞释放肾素可能是一个
有效的治疗靶点。Erdogan等旧’研究发现,高血压患 者在高血压前期即出现明娩的微血管功能障碍,高血
状动脉微循环原位血栓形成和微栓子栓塞,原位血栓 形成主要与血小板激活以及内皮功能障碍有关"J,微 栓子栓塞则更多的是由于PCI术中,不稳定斑块在球 囊扩张或放置支架的过程中被挤碎成为纤维碎片,造 成远端血管的栓塞,甚至完全阻塞微血管H J。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的目的是尽早、尽快开通闭塞血
管,挽救濒死的心肌∞1。然而临床观察发现,在血管
gene—related pep—
22.1%,P<0.001),并有更高的校正的‘FIMI
VS
帧数计数(42
33帧,P<0.001),达到正常1'IMI心
V8
肌灌注分级3级者明显低于未发现血栓者(48.7
63.9%,P<0.001)。即使患者拥有相似的CFR,微血 管抵抗指数和TIMI血流,使用血栓抽吸装置和远端保 护装置PercuSurge可以使患者拥有更高的T1MI心肌 灌注分数(TIMI
in-
和血小板也能引起远端微血管的阻塞。
1.1
tervention,PCI)应用于冠心病治疗后,从经皮腔内冠状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
冠脉血栓和/或斑块碎片栓塞 目前认为,PCI术中的冠状动脉微栓塞可分为冠
plasty,PTCA)到金属裸支架(bare・metal stent,BMS), 再到药物涂层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随着梗死 相关动脉开通成功率不断提高,心肌梗死病人的存活 率也随之升高。但经过PCI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后 的心肌梗死病人仍有较高的死亡率,由此,AHA/ACC 推荐,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最佳的灌注治疗, 不能仅仅着眼于闭塞的动脉,还应该致力于减少微血 管损伤,以改善梗死心肌的血流灌注…。在冠脉开通 的情况下发生的微血管功能障碍被认为是由于微血管 阻塞/抵抗和/或再灌注损伤导致。前者是由于微血管 痉挛、微栓塞或者促凝血级联反应;后者可能是由于氧 自由基生成、内皮功能障碍、心肌细胞钙超载、心肌细 胞和问质水肿造成口】。随着对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机理逐渐被人们认识,可能的原因 如下: I微血管阻塞/抵抗 冠状动脉微血管极易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微血栓 和/或斑块碎片栓塞,或者由于冠脉微血管的完整性被 破坏导致微血管阻塞或抵抗,同时,活化聚集的白细胞
tional Chinese
Medwine,Beijing
100091,China) 中图分类号:R5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34(2010}03-0406-04 DOI:10.3969/j.issn.1004-3934.2010.03.022
摘要: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微血管功能障碍常常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被认 为是由于微血管阻塞/抵抗和/或再灌注损伤及炎症反应导致。对于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深入认识,有助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 组织灌注水平,提高患者生存率。 关键词:微血管功能障碍;微血管阻塞/抵抗;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
myocardial perfusion
tide,CGRP)减少,从而抑制K。11P通道,使冠脉痉挛,从 而导致无复流。腺苷和卡维地洛均町以通过激活K." 通道减少内皮缩血管肽一l的释放,从而减少无复流的 发生‘15,16]。另外,有报道称造影剂同样会引起冠脉微 血管痉挛,从而导致无复流和慢复流‘n,ls]。
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激活 发生功能障碍的毛细血管中自细胞的聚集以及血
小板激活是显著的,可以引起直接栓塞或释放自由基 而导致微血管阻塞和痉挛。PCI术可导致毛细血管内 白细胞快速积聚,在包括P一选择素(血小板和内皮细 胞表达)、CDlI/CDl8(白细胞表达)和纤维蛋白原受 体(血小板表达)等黏附分子的作用下,白细胞、血小 板聚集并黏附于微血管内皮。针对这些黏附分子研制 的单克隆抗体防治无复流的作用已经初步得到证实。 Botto等¨引报道,AMI时冠脉斑块破裂部位白细胞和 血小板之间功能上的相互作用增强,可能是心肌无复 流现象的发病机制之—,o通过白细胞标记的心肌声学 造影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炎症充满整个缺血 区。PCI时血小板被激活后,聚集在心肌的毛细血管 中,激活的血小板脱颗粒,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和化 学介质,如TXA:和5一HT等缩血管物质,引起微血管 痉挛,进一步降低局部血流,加重无复流现象。同时, 血小板激活后所释放的有害的血管活性物质和趋化介 质,可以改变内皮黏附分子的表达,从而加重中性粒细 胞的黏附聚集,增加氧自由基的释放,进一步损伤血管 内皮。圳。 2再灌注损伤 通过PCI治疗恢复缺血心肌血流,可以阻止梗死 范围的继续扩大,同时也会导致自身损伤,被称为心肌
Abstract:After the opening of of patients with
acute
an
infarct—related artery-coronary microvascalar dysfunction plays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survival
to
words:micmv酗cular dysfunction;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resistance;reperfusion埘ury;inflammatory reaction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ous 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介入治疗中,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有致血栓物的释出,并 形成微血管栓塞,使心肌灌注发生障碍∞J。通过增强 的磁共振成像(MRI)发现心肌微循环存在微栓子的患
者,其心肌灌注指数明显低于未发现微血栓的患者,心
肌损害也更加严重;同时冠状动脉造影中达到TIMI

级血流的患者中,超过25%的患者心肌组织水平的灌 注并未恢复川。介入治疗中斑块破裂释放的脂质碎 片、基质成分及内皮细胞、炎性细胞脱落、血小板及白 细胞黏附聚集均可造成微小血管栓塞,造成心律失常、 小灶性心肌梗死、微血管功能失调以及冠脉血流储备 (coronary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杜健鹏1 综述史大卓2审校 北京
100091;
(1.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级博士,
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北京
100091)
Coronary
DU Jian.pen91,SHI Da.zhu02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1.Dr.2007.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wine,&咖皤100091,Ch/na;2.Xiyua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Tral infarction.Micrevascular dysfun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open coronary arteries is thought
not
be caused
on
by
tO
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resistance restore epicardial Ke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