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史

合集下载

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

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

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公元1603年,日本三河(爱知县)小大名出身的德川家康出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到1868年为止日本进入了长达265年的江户时代。

而早在公元5世纪,中国儒学就传入了日本。

据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十五年(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本,带去十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712年的《古事记》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

六世纪后半期,以部民制为特征的奴隶制行将崩溃,即将诞生的封建社会在意识形态上需要理论指导,儒学在日本进一步传播,并开始浸入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被视为儒家五种传统美德的仁慈、正义、礼仪、学识、信义,自然成为治国治民的利器。

此后,中国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

江户时期,儒学出现了史上罕见的繁荣兴旺。

众所周知,由于德川家康的江户幕府开府,日本社会基本上逐渐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统一体,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成熟期和崩溃期。

德川家族统治的三百多年间是日本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和平时期。

幕府体制日益巩固,经济稳定发展,社会日趋安定,使日本有可能从容地对自古以来从中国传入的文化进行反刍、消化和吸收,并继续不断大量地吸收近期及明清以来的文化成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户时代是有史以来日本文化同中国最密切的时期,同时也是日本文化史的巅峰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之一,就是儒学的勃兴。

中国的儒学虽在遥远的古代就传入了日本,并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人的思维,但它始终未能完成一种蜕变,没有真正融入日本文化之中。

江户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一种机遇,使儒学真正获得了实现日本化的条件。

围绕朱子学派为主流的宋代理学的争论,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思想剧烈碰撞。

其结果,儒学在传入日本之后,终于在江户时代形成了气候,也带动了江户文化的繁荣。

因为它不仅有识文断字、吟风弄月的情调,更多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原则,难怪有人把日本看作是儒教徒的国度。

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日本文化的曙光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本土文化的萌动与中国文化的最初接触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 大化革新与古代文化的形成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 中日文化交流的兴盛第五章 古代文化的新走向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章 古代文化的全盛(一)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章 古代文化的全盛(二)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章 中世文化的初兴第九章 中世文化与禅(一)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 中世文化与禅(二)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 近世文化的变革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 近世文化的发展第十三章 文明开化与近代化的路程(一)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四章 文明开化与近代化的路程(二)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五章 现代文化发展的曲折历程15.1 复习笔记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六章 当代文化的走向终章 日本古今文化的历史课题17.1 复习笔记1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章 日本文化的曙光1.1 复习笔记本章考点:1日本列岛地理自然环境2日本人是如何诞生的3绳文土器文化的基本特征4弥生青铜器·铁器文化的基本特征5古坟文化的基本特征内容索引:一、列岛地理自然环境与日本人祖先的诞生二、采集渔猎生活与绳文土器文化三、农耕生活与弥生青铜器·铁器文化四、氏族制国家形成与古坟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一、列岛地理自然环境与日本人祖先的诞生1地理环境日本位于亚洲最东部,太平洋西北角的一隅。

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和无数小岛组成,划出南北绵延三千公里的大弧形。

东侧直面太平洋,西侧隔日本海、东海与中国遥遥相望,南、北与东南亚和北亚是自然的大水路,与周围既阻隔,也容易沟通和交流。

日本文化的发展史

日本文化的发展史

日本文化的发展史自古以来,日本一直在吸收和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不断发展和演变着自己的文化。

从古代的祭祀与仪式,到今天的动漫、音乐与时尚,日本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备受瞩目的一种文化形态。

本文将探讨日本文化的发展史,带您一起走过日本文化的历史长河。

古代文化在日本文化的发展史中,可追溯到古代时期的文化。

在那个时代,有着独特的宗教和祭祀文化。

古代日本的人们崇拜着许多自然神,如太阳神,森林之神。

针灸、汤浴、住宅建筑、武术等现今依然被人们所关注和使用的文化元素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

平安时期在平安时期,日本的文化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代,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从古都奈良搬到了现在的京都。

这个时期,有着超卓的文学成就,如“源氏物语”等著名文学作品。

同时,诗歌也成为积极的文化领域。

作者们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在俳句的形式中。

这个时期还有悠久的茶艺文化和漆器等高品质的物品制作技术。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日本历史上最动荡和争斗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民族和早期领导者的军事家发起了争斗。

而且,这个时期也是文化和艺术的繁荣时期。

例如,雕塑和建筑风格在这个时期开始了改变。

这也是武士道哲学得到充分表达的时期。

江户时期江户时期是日本文化史上一个非常丰富而且多样化的时期。

它是为数不多的和平时期,并出现了城镇化和财富积累。

这个时期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如歌舞伎、浮世绘、木版画,小说和游戏等。

同时,也是茶道、和服、餐饮、手信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

明治时期明治维新时期标志着日本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

在这个时期,日本接受和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技术。

例如,电子、铁路、照相机等新技术被引进到了日本。

同时,日本的艺术和文学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和繁荣,如北海道的人形木偶、萨满舞蹈等。

在这个时期,日语也得到了标准化和统一的教育。

现代文化在当前时期,日本文化以其自己的特征,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极高的重视和认可。

日本的动漫、游戏、时装设计等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

解读日本近现代文化的维度与途径

解读日本近现代文化的维度与途径

解读日本近代文化史的维度和途径——评《近现代日本文化史》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瞿亮赵德宇先生的《近代日本思想文化史》快要杀青出版了,已经进入到最后的校对部分。

三年以来,先生一直嘱咐我把所负责的部分尽力诠释清楚,能够给学界和读者一个好的交代,惭愧的是,这几年来,自己因为个人私事和想法所纠缠,始终无法平静踏实地完成好涉及的内容,辜负了先生和学院老师们的重托,是在感到愧疚和歉意。

现在正在逐个章节地读先生的最终稿,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的书稿,倾注了先生这几年在日本近代思想文化领域所耗费的心血,也能读出先生这几年在这一领域的一些独到的体会和见解。

其实,自我2006年踏入日本文化史学习的门槛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关于近代日本文化史的诸多问题,因为才疏学浅和基本事实上的欠缺,这些问题只是堆积起来始终没有得以解决。

硕士论文虽然选取了近现代日本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课题——十五年战争时代日本知识分子的战争认识,对广大知识分子的集体转向和拥护战争,力图做一个剖析,但由于自身态度和储备方面的不足,并没有解答得十分清楚。

建国后的中国日本文化史研究,改革开放之前,始终难以独立于偏重传统的政治经济研究的通史,并且受意识形态左右。

近现代日本文化史成为简单的封建势力,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文化替换过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被看成是评判的主要标准,失去了其本身的多元性。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文化理论研究成为学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一时间以《菊与刀》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及其他文化理论逐渐在国内形成掀起一阵日本文化研究热,一时间,一些经典的日本研究译著1,旅日游记,日本社会生活文化现状介绍成为当时努力汲取日本先进经验的普通读者们了解日本的窗口。

90年代之后,随着中日经贸往来的频繁,互联网的普及,对日本的了解逐渐增多,尤其是日本影视作品和大众文化渗入中国,让更多的人能够揭开在《菊与刀》中被描述得近乎神秘的日本文化的面纱。

一时间,留日人士的网络博客,各大动漫和影视爱好者的论坛,以及趣味横生的日本饮食,传说,小说等出版物的激增,人们多少对于日本文化能够说到一二。

日本文化发展简史1

日本文化发展简史1

建筑---金阁寺
• 金阁寺(きんかくじ),正式名称其实是鹿 苑寺(ろくおんじ),因为建筑物外面包有 金箔,故又名金阁寺。是一座位于京都、最 早完成于1397年(应永四年)的日本古刹, 除了是知名的观光旅游景点之外,也是被日 本政府指定为国宝,并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建 筑。金阁寺是世界文化遗产,正式名为鹿苑 寺。
3弥生文化
• 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 用技术由朝鲜传入九州北部。稻作技术 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 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使农 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农耕带来的 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 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奴隶社会时期
• • • • • • 大陆文化的传入: 冶炼术 制陶术 土木建筑术 纺织术 文字、儒学和佛教
• 帰雁知春 いつよりかをのか 常 世をすみかとてかすめは 帰る 雁がね
• 武士阶级成长壮大,出现了以武家社会为 中心的作品,并逐渐成为镰仓文学的主流, 最引人注目的是军记物语的兴起。 • 平家物语:祗园精舍的钟声,鸣诸行无常之 响;婆婆双树德花色,呈盛者必衰之理。 • 佛教文学,有说话集和随笔集------• 鸭长明--------《方丈记》 • 吉田兼好-----《徒然草》

鹿苑寺位于京都市北区,是一座临济宗相 国寺派的寺院,其名称源自于日本战国时代 著名的幕府将军、足利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之 法名,但因为寺内主要核心建筑舍利殿的外 墙全是以金箔装饰,因此得到金阁寺的昵称。 • 金阁寺是1397年足利家族第三代将军义满 作为别墅而修建的,义满死后被改为禅寺 “菩提所”。据说以金阁为中心的庭园表示 极乐净土,被称作镜湖池的池塘与金阁相互 辉映,似乎是京都代表性的风景。特别是在 晴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摘要: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

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以及剑道,歌舞伎都是日本著名的文化。

关键词:日本文化,茶道,剑道,花道。

前言:无论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交流是多么频繁,相互影响是多么深远,从古至今,日本文化的发展还是有它的许多特点,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规律。

在日本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

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3世纪末,百济博士王仁把中国儒家典籍《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传至日本。

5世纪,日本贵族已经能够较好的运用汉字了,继体天皇7年(513年),建立五经(易、诗、书、礼、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济定期向日本派遣谙熟儒家典籍的汉学家,以后又增加医博士、历博士、天文、地理和阴阳五行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到飞鸟时代,圣德太子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日本茶道日本茶道源自中国。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1.简介: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

原称为“茶汤”。

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

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

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

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

顾伟坤《日本文化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近代における教育と文学【圣才出品】

顾伟坤《日本文化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近代における教育と文学【圣才出品】

第十四講近代における教育と文学
1.近代教育の特徴とはどういうものか。

答案:①実践的な平等思想。

②非合理論の側面を倒幕の過程で強めていた。

③ヨーロッパ文化を全面的にとりいれ、「文明開化」を公然と語っていた。

2.当時の教育の思想はどう変わったのか。

答案:①学問が身を立てるという確信は明治社会の青年たちに強烈な野心をふきこんでいた。

学問は「立身出世」と直結していた。

②明治教育が、明治23年(1890)の「教育勅語」の発布とその強制によって、
専制主義的なものにゆがめられた。

③政府は、国民を開化させなければ近代化に成功できないことを知っていた。

義務教育を強行した。

文部省は各府県に師範学校を設立した。

3.近代文学の特徴とは何か。

答案:①知識人は、中国の古典に親しみ、漢詩を作ったり、漢文を書いたりして自己を表現した。

他方、擬古文を書き、和歌や俳諧に思いを託して生きている人々
も少なくなかった。

②西欧の近代文学に接した人々が、文学というものを見直し、新しい時代のこ
とばと文章が必要であることを感じ始めた。

③さまざまな文学運動が起こった。

④文学者たちは、明治の初めからほぼ一世紀の間、日本の文化・思想の先頭に
立っていた。

日本文化是什么

日本文化是什么

日本文化是什么你了解日本文化吗?在现如今的和平年代,若我们摒弃以往的国仇家恨,日本还是个相当有文化的国家。

下面是分享的日本文化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文化【1】日本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转换为春夜的语言是什么?那么,什么是春夜的语言?芥川龙之介说是“老柴上加新火”。

【2】堀口大学的诗。

《叹息》:岂不可悲么?蔷薇的花。

花散落了;花的香却还余留的熏着。

岂非无常么?人间的恋。

恋消失了;想起来时,长在心里留着。

这就令人想起一句话:鬓发的散乱,这是枕头的磨折。

面容的消瘦是你的磨折。

有人说,这是文化的。

【3】夏目漱石是日本的大文豪。

更是日本人的骄傲。

但他不知道米饭从稻谷中来。

那么,夏目漱石还文化吗?或者文化还配夏目漱石吗?更甚者,这是否就是文化的得意之处;;任何人休想一网打尽我?【4】院子里。

结红果的树上有蝉蜕。

仔细一看,一旁有刚蜕壳的明明蝉。

一动不动地歇息。

它通体娇嫩,浅色。

翅膀如白珊瑚与翡翠的组合,承托着水晶贴在那里。

沐浴着朝露,宁静安详。

日本人说这就是幽玄的诞生。

更意味着发生的瞬间。

这当然是文化的。

【5】争夺2020年奥运会主办权。

作为申奥大使,日本美女主播滝川雅美用流利的法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国家。

如果一个外国游客在日本丢失了钱包,基本都能找回来。

去年民众捡到后向东京警方上交的现金超过了3000万美金。

在抓小偷都还来不及的欧洲,委员们听了是否有天方夜谭之感?或者委员们听了真是被诚实与善良所打动?不得而知。

但最终主办权落到了东京手里。

是否也是因果律的一个小小验证?显然,这里讲的是道德力。

但道德力的背后不就是文化力吗?【6】《好色一代男》中写:一位名叫飞入的俳谐高手咏出俳句的首句:凉爽呵,昨夜吉田陪我坐。

这位江户吉原游廓的吉田游女,即兴配句:萤火虫呀,飞进我的被子里。

毫无疑问,这位游女是知风情为何物的。

《源氏物语》说了万语千言,最要紧的一句话就是女人要懂风情。

石田一良《日本文化史》部分段落翻译

石田一良《日本文化史》部分段落翻译

水稻农耕时代的“日本文化”这样想的话,所谓“日本的文化、文明”就是在两次产业革命之间,即日本人用水稻农耕这种生产方法作用于日本风土,产生出社会生产力的时代产物,因此将那个时代的产物认为好像是日本人宿命中注定有的东西是错误的。

但是,水稻农耕文化形成于水稻农耕时代初期(弥生时代),之后作为历史传统被继承下来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应该认为水稻农耕文化是水稻农耕时代两千几百年间,作为同时代传统在水稻农耕生活中不断经过再生产后形成的。

过去哲学家和追随他们的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历史无论怎样都可以进行时代划分。

但是,我不这么认为。

历史上时代的划分是作为超越研究者意志、愿望和恣意设想的客观事实被铭刻在历史中的。

只不过它们被我们隐藏起来了。

因此我认为我们站在某个观点上,就能看到某种时代划分,站在别的观点上,就会看到另一种时代划分。

关于“文化”,如果这时站在自然生产力和人类的劳动力、更彻底地说就是自然和人类关系方式如何的观点上展望日本文化史、文明史的话,就能在日本历史中看到以上三个时代划分。

这种宏观的时代划分决定性地形成了我关于日本文化和文明性质的看法。

即我认为今天国内外人们或自夸或鄙视或褒或贬着的、所谓的“日本式”文化、文明实际上是在水稻农耕时代这个日本文化、文明史上特定的一个时期内,作为同时代传统被再生产持续下来的,即使在下一个机械工业时代作为历史传统对它文化文明的形成有所帮助,也已经无法进行再生产了。

我觉得水稻农耕时代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在到了将贯穿这个时代的文化、文明特征清楚地展示给我们的时候了。

第二章日本因地理位置的关系,在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接受了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和欧美文明文化的影响。

换言之,在水稻农耕时代充分地接受了中国文明文化,在水稻农耕时代到机械工业时代的过渡期接受了欧美文明文化的影响。

因此水稻农耕时代的日本文化可以认为是中国的附属文化。

然而,必须更加拓展视野,以乘坐宇宙飞船环绕地球的眼光来展望日中文化的关系。

3000字日本文化论文

3000字日本文化论文

3000字日本文化论文篇一:日本文化论文我眼中的日本论日本文化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老师的“日本历史”公选课。

就我所知,这门课有很多同学都想用选。

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想选呢?我认为首先是日本这个民族和欧美我们中国有着很复杂的关系,不论是古代的神话传说日本向中国学习,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等,还是近代各族群众日本发动了令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苦难的侵华战争。

即使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集的一部分。

就我个人而言,是怀着对日本的极大的兴趣来选这门课的。

诚然大部分时间,说对日本感兴趣会想想让人觉得是亲日,是卖国倾向。

但是最近越来越辨认出,作为中国,想在与日本的交流,合作和竞争中一个上风的位置或者有利可图;作为一个中国人,想正确全面地认识东京。

觉必须抛弃心中的偏见和痛恨,以一个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来学习日本和日本的文化。

我个人对日本谈不上喜欢或是讨厌,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说日本鬼子在侵略中国时怎么样怎么样,就十分的反感日本或者说是畏惧日本也不为过。

后来上学了,通过书本或是电视上放的抗日电影,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努力战胜东京了小日本。

便又变得十分自豪,但是对日本的讨厌却是未曾改变。

知道后来看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电影和动漫之后才对日本的看法改观。

以下是我的一己之见,谨供参考,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一. 日本战国此词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所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

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之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

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并于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从室町幕府时代爆发了应仁前范清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江户时代初期写进奈良的说法)二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

所说因此有的人说日本没有战国,但就我而言,不论战国与否,那些名留青史的英雄,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是不会改变的。

今川义元、北条早云、北条氏康、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斋藤道三、松永久秀,毛利元就、伊达政宗、上杉谦信等名字只要是玩日本战国系列游戏的人分人都耳熟能详。

日本室町时代的文化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室町时代的文化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室町时代的文化发展及其特征日本室町时代的文化对后世日本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故研究日本室町时代的文化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室町时代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达到了其发展的顶峰,尤其是以连歌,五山文化、狂言与能乐而闻名。

另外,象征着日本民族精神的武士道精神也在室町时代走向了更加系统化与理论化的发展道路。

标签:日本;室町时代;文化;文学艺术;武士道一、室町时代的文学艺术1.连歌的兴起随着和歌的落寞,室町时代的连歌成为了取代连歌的流行文学表达形式。

连歌在镰仓幕府中期时开始流行,当时,二条良基编著了《菟玖波集》,这部作品的完成象征着连歌的地位正在兴起,并且渐渐的赶上了当时和歌的文学地位。

二条良基还将来自不同地方、不同社会地位以及充实不同职业人群编写的连歌统一起来,从而完成划时代的巨作《应安新式》,从此,连歌的文学地位不断地攀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连歌大跨步发展的时期,也是连歌大师辈出的年代,直到应仁之乱时期,连歌大师饭尾宗祗编著了《水无濑三吟百韵》与《新撰菟玖波》,这两部名作的问世,代表着连歌正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虽然连歌在当时极为流行,但是连歌的规则十分复杂,一般的平民百姓难以掌握其规则。

为了克服连歌的这一缺点,之后开展了两个的改革运动。

战国时代的三崎宗鉴编著了《新撰犬筑波集》,从而开创了规则简单而易于普通民众接受的俳谐连歌。

2.五山文学的开创与兴盛在京都五山的僧人们在南北朝时期就热爱中国唐朝著名诗词人的唐诗与宋朝时期的宋词,在幕府与明朝开展良好的外交与贸易外来后,这些僧侣们有对汉诗及其推崇喜爱,他们由此对中国的古典文学做鉴赏,并且仿照中国的文学形式进行诗词的创造与编写,故后世将他们所创造的文学称为“五山文学”。

后世一般将五山文学分为三个时期。

从镰仓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时代为初期,一般认为这时期的鼻祖是中国来的一山一宁,继承者虎关师炼完成了日本的第一部佛教史书《元亨释书》。

从室町时代初期到应仁之乱时期为中期,这时期所创作的诗文宗教性质变淡,并逐渐显示出日本本土的文化气息,日本的第一部外交史书《善邻国宝记》也在这时期诞生。

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 读后感

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 读后感

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读后感英文版Kae Nagasaburo's History of Japanese Culture: ReflectionsKae Nagasaburo's "History of Japanese Culture" is a comprehensive and insightful exploration of Japan'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his detailed analysis of various aspects of Japanese culture, Nagasaburo provides readers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ntry's traditions, customs, and beliefs.One of the key themes that runs throughout the book is the concept of harmony, which is central to Japanese culture. Nagasaburo explains how this idea of harmony influences all aspects of Japanese life, from the way peopl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o the design of traditional Japanese gardens. By exploring the importance of harmony in Japanese culture, Nagasaburo helps readers appreciate the unique values and beliefs that shape Japanese society.Another fascinating aspect of Nagasaburo's book is his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nature in Japanese culture. He describes how the Japanese have a deep reverence for the natural world, and how this reverence is reflected in their art, literature, and religious practices. Through his analysis, Nagasaburo highlight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apanese people and the natural world, and how this relationship has shaped their cultural identity.Overall, Kae Nagasaburo's "History of Japanese Culture" is a captivating and informative read that sheds light on the complexities of Japanese society. By delving into the country's cultural history, Nagasaburo provides readers with a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the unique traditions and values that define Japan.中文版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读后感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是对日本丰富文化遗产的全面而深刻的探索。

日本历史文化

日本历史文化

南北朝时代
(公元1336~1392年)
是从镰仓幕府灭亡到室町幕府初兴的 时期。上在1270年镰仓幕府末期,皇室内 部就分裂为大觉寺统(龟山天皇系统)和持 明院统(后深草天皇系统)两派。1336年, 前者建都吉野(今奈良县境内),称南朝; 后者建都京都,称北朝,从而形成了南北 两个天皇并立,彼此对峙纷争的局面。直 到1392年,南朝合并于北朝,这一局面才 告结束。
大化二年(646年),大和国实行的一 次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推翻了 以苏我人鹿为首的大奴隶主贵族集团, 夺得了政权;并拥立孝德天皇(587- 654)即位,改年号为“大化”,迁都难 波。次年元旦,发布革新诏书,并仿照 中国唐代官制,全面实行政治体制与经 济改革,从而把日本社会推进到法制完 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史称“大 化改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江户时代
(公元1600~1868年)
江户时代(又称德川时代)的文化。江户时 代历时260余年,时日本封建社会成熟期也是崩 溃期。由于长期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加之 一度锁国,致使前近代的日本文化异常繁荣, 臻于成熟。概言之,江户文化的主潮流不外是: 其一,中国的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取得独尊的 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推动日本精神文化 的发展。其二,具有日本独特的思想文化的创 出与繁盛。其三,西方文化的受容与研究。
镰仓幕府衰败时朝廷试图夺回政权未 果,室町幕府执政。与以朝廷为中心的贵 族文化比较,武士文化则倾向于大众,包 含许多新的大众文化因素。就武士阶层自 身而言,在以主仆契约为人际关系原则中 形成的人伦道德,既有践踏生灵的非人性 的一面,又有忠诚于主人的新的道义活力 的一面。以武士的军旅生活为题材的武士 文学,与武士心境相吻合的禅宗的流行, 以及各类理论著作的出现,都是这一时期 日本文化史上的新特点。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
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使根据中国皇帝国书中的称呼 将其国名改称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一直沿 用至今。
日本人也一直是视太阳为图腾的。 隋唐之后,日本开始 大规模接受汉文化,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 日本对“倭国”称呼越来越不满意。据《新唐书·日本传》 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 “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 以为名”。所以,日本国的国名,当是中国隋朝皇帝无意 赐予的。
文 本。这个时期,日本从大陆不仅源源不断地输入物质文明,而且

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汉人和朝鲜人即 所谓“归化人”开始使用汉字记事,一方面,中国的阴阳、天文等
知识传入日本。到6世纪,儒家经典、佛教等亦经朝鲜半岛传入
日本,揭开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章。
文化的发展
封建社会
大和国统一日本后,不仅吸取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吸取中国 的政治制度,特别在推古朝改革进程中(554-628),以圣德太子(574- 662)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国经典,博采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各种先进 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更是兼取中国法、儒、墨及 佛家等思想,结合日本具体情况制定的。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 (587-654)则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把日本社会推 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从7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日本的 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历经飞鸟(593-710)、奈良(710-794)、平安 (794-1192)、镰仓(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战 国)、安土桃山(1573-1603)、江户(1603-1868)等时代。

中国的汉字,日本语言口音中80%左右是汉

日本文化之矛盾性—----------—日本文化史论

日本文化之矛盾性—----------—日本文化史论

日本文化之矛盾性日本文化之所以有那么多人为其着迷,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矛盾性。

从二战后的战败,到二战后的飞跃,其实他们创造了很多很多的奇迹,通过这个学期的日本文化史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

日本传统文化是日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这是由民族的、历史的独特价值体系所形成的日本精神,是日本文化的主体,其自身具有强烈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近代以来,日本传统文化受到“西方的冲击”和欧化主义思潮的影响,置身于西方文化的潮流之中,但它吸收西方文化方面却并没有“全盘欧化”,而是经过百余年的抉择,使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达到或并存或融合的程度,在其中保持传统的主体性。

也就是说,通过与西方文化的结合,更新其深层的主体内在结构,包括心理结构、思想模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

可以说,日本的现代化,既打破文化传统的束缚,又维系文化传统的根本,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不是断层或决裂,而是继承和延续,剔除的只是不适应现代化的部分,而保持其深深扎根于日本国民意识中的传统的创造性主体。

所以,在现代化过程中,并不存在需要不需要继承传统的问题,而是如何继承的问题。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全盘继承。

全盘继承传统与“全盘欧化”一样,不可能建设日本的现代化。

不仅如此,还可能产生阻碍和破坏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日本是有沉痛的历史教训的。

明治中期开始,日本曾站在排外的立场上,从批判明治初期的欧化主义出发,转到批判包括现代文化在内的现代化运动,全面肯定包括政治、历史、文化观念上的大皇制传统。

可以说,这一时期,在“尊皇攘夷”的口号下,鼓吹国粹主义,吸收西方文化局限在技术和某些制度上,在深层方面依然强固传统的封建性主体,绝对主义天皇制的传统的主体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冲击,这给日本的现代化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以日本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范畴的“忠”来说,表现在以天皇制政体为中心的文化观念上,就是对天皇的绝对忠诚,对绝对主义天皇制的绝对信仰,以及对绝对主义天皇制国家的绝对服从,并以这种盲从为“美德”,由此而形成国民意识。

第四章-日本的文化

第四章-日本的文化
第四章 日本の文化
• 第一節 日本文化史の特徴 • 第二節 伝統文化 • 第三節 民族文化 • 第四節 神社・祭り及び宗教観
第一節 日本文化史の特徴
• 第一、政治因素在日本文化史的发展过程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本历史的长河中, 经历过几次政治、社会的变革时期。
• 第二、传统上,日本一直矛盾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去了解的民族 无论是作为朋友 还是作为敌人
• 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 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
日本的民族性格
菊:高雅、柔和
刀:好斗残忍
最后,还是本尼迪克特的一句话最能完整的概括日本:
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 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 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 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 既勇敢而又懦怯 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 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 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 ……
大 阪 商 务 区
京都民居
特点2:传统 与 现代并存
穿 和 服 , 使 用 数 码 相 机
穿 和 服 , 行 走 于 现 代 都 市
古今荟萃、“东西”兼容
日本寺庙
东京迪士尼
日本的文化
• 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 一格的日本文化。
• 文化模式:外在开放性及内在封闭性 • 文化心态:自卑感与优越感并存 • 文化规范:内聚性和排他性兼有
• 第三、源源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导致新、 旧,固有及外来这些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化 出现并存局面。
• 第四、虽共存有新旧,固有及外来等不同 性质的文化,但并未引起文化的无序积累 和混乱,呈现矛盾与统一的结构。
日本民族的性格
日本民族构成的特点是 单一,以 大和民族 占绝对优势
特点1: 东方 与西方兼容

日本文化是什么

日本文化是什么

日本文化是什么你了解日本文化吗?在现如今的和平年代,若我们摒弃以往的国仇家恨,日本还是个相当有文化的国家。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日本文化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文化【1】日本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转换为春夜的语言是什么?那么,什么是春夜的语言?芥川龙之介说是“老柴上加新火”。

【2】堀口大学的诗。

《叹息》:岂不可悲么?蔷薇的花。

花散落了;花的香却还余留的熏着。

岂非无常么?人间的恋。

恋消失了;想起来时,长在心里留着。

这就令人想起一句话:鬓发的散乱,这是枕头的磨折。

面容的消瘦是你的磨折。

有人说,这是文化的。

【3】夏目漱石是日本的大文豪。

更是日本人的骄傲。

但他不知道米饭从稻谷中来。

那么,夏目漱石还文化吗?或者文化还配夏目漱石吗?更甚者,这是否就是文化的得意之处——任何人休想一网打尽我?【4】院子里。

结红果的树上有蝉蜕。

仔细一看,一旁有刚蜕壳的明明蝉。

一动不动地歇息。

它通体娇嫩,浅色。

翅膀如白珊瑚与翡翠的组合,承托着水晶贴在那里。

沐浴着朝露,宁静安详。

日本人说这就是幽玄的诞生。

更意味着发生的瞬间。

这当然是文化的。

【5】争夺2020年奥运会主办权。

作为申奥大使,日本美女主播滝川雅美用流利的法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国家。

如果一个外国游客在日本丢失了钱包,基本都能找回来。

去年民众捡到后向东京警方上交的现金超过了3000万美金。

在抓小偷都还来不及的欧洲,委员们听了是否有天方夜谭之感?或者委员们听了真是被诚实与善良所打动?不得而知。

但最终主办权落到了东京手里。

是否也是因果律的一个小小验证?显然,这里讲的是道德力。

但道德力的背后不就是文化力吗?【6】《好色一代男》中写:一位名叫飞入的俳谐高手咏出俳句的首句:凉爽呵,昨夜吉田陪我坐。

这位江户吉原游廓的吉田游女,即兴配句:萤火虫呀,飞进我的被子里。

毫无疑问,这位游女是知风情为何物的。

《源氏物语》说了万语千言,最要紧的一句话就是女人要懂风情。

有关于日本传统文化论文

有关于日本传统文化论文

有关于日本传统文化论文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积累在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传统文化是在继承和吸收中形成的,其发展进程主要反映在社会教育活动中。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于日本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有关于日本传统文化论文篇1论日本传统艺道文化的美学特征摘要:日本艺道是日本独特的艺术和艺能,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

日本中世纪发展起来的艺道文化范围甚广,并且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蕴含闲寂、空寂、幽玄、风雅、枯淡等美学特征,形成颇有禅思色彩的美学范畴。

其中空寂和闲寂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在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茶道和俳谐道两个领域,构建了幽玄美和风雅美的世界。

关键词:艺道空寂闲寂茶道俳句古代日本从中国引进了各种艺术和艺能,这些艺术和艺能在长期的演变中,受到了日本本土风俗习惯的影响,变成了日本独特的艺术和艺能,并将之称为“道”。

日本中世纪发展起来的艺道文化,范围甚广,涉及歌道、俳谐道、能艺道、花道、茶道、书道、画道、棋道乃至剑道、柔道、武士道等,直接与“文武两道”有关的技艺,都通称为“道”,并且拥有各自的艺道理念和艺道的规范。

而各种艺道的理念十分复杂,各种艺道的规范也迥然不同。

真正有代表性的是茶道、歌道、书道、花道、连歌道、能乐道,所谓“六艺”就是指这六种艺道。

“道”指有关活动中的出神入化的技巧及合规律性的自由创造的能力。

日本人把技艺、技巧推崇到“道”的绝对地位,其意在于表明对技艺、技巧本身审美价值的重视程度。

他们把中国人称呼的技艺、技巧称之为“艺道”,认为艺道较之于通常的技艺、技巧更能体现他们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

日本美学和艺术思想中高度尊崇技巧、技艺之美,表明了日本民族审美趣味的独特性。

“道”的含义,在日本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道”字和大陆文化一起传到日本,平安时期,“道”字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偏重于学术、技能方面。

到了中世纪,随着日本自身的艺术观的形成,“道”字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餐桌上的日本文化史

餐桌上的日本文化史

希望通过文艺作品促进日中友好。

能够再次将这部名著翻译给大家,我感到十分高兴。

祈祷这位仍然保持着青年觉慧(《家》中的三弟)的精神状态去关注中国社会的老作家健康。

”《憩园》的三种日译本中,村冈圭子译本或许并非质量最高,却深为我所喜。

在日本,相对于庞大的男性汉学家阵容,似中山时子、村冈圭子这般的女性力量显得单薄得多,但她们往往能够更加精准地表达出原作蕴涵的一些细腻纤巧的情致。

最后,我亦效仿村冈圭子对巴金的祝福,道一句:日本女子长寿者居多,期盼这位老人依然健在,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饮食”,可以反映世相,也凝结着历史和文化的缩影。

由曾任职于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的宫崎正胜教授所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料理的故事———餐桌上的日本文化史》是一部研究日本料理的特色之作。

这是一本将“饮食”作为主题的日本历史书,让读者能以一种观看电视里杂学节目般的轻松感觉来阅读。

书中围绕寿司、纳豆、乌冬面、天妇罗、寿喜锅等几十种常见的日本料理,从地理环境、生产发展、外交关系、社会阶层、全球化发展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将具体的食材、食器和料理的形成和发展依次嵌入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去,剖析了孕育日本料理的历史、地域与民俗形成等,呈现了日本人日常餐桌和饮食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也揭示了料理物语中饮食文化本身的复杂性。

不同的食材在触动日本人味蕾的同时,还隐藏着人们的选择与权衡,表达着人们学习、分享、祈祷、协作和不断克服与创造的精神与热情,为我们深入了解日本的饮食文化观和文化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在作者的书写中我们看到,一部日本料理“演进史”也是一部日本与世界的发展史。

例如,因日本列岛拥有被海洋所包围的湿润气候、多样的地形与变化丰富的植物,复杂的海岸线还将日本划分成独具个性的众多“小世界”,在这种自然环境的塑造下,日本饮食便形成了以自然循环带来的多姿多彩的“旬”的时令性食材为基础的特点。

同时,各自不同的“小世界”又产生了差异化的料理特色,例如因地势高低的不同组合,九州、中部等地区的河流带率先引入了水稻,形成了“瑞穗之国”。

徐兴庆 日本文化史笔记

徐兴庆 日本文化史笔记

徐兴庆日本文化史笔记
弥生文化时代:金属、农耕技术及文化是由汉朝传入的
弥生陶器和绳纹陶器天壤之别,徐兴庆可能是海外移民(未提朝鲜);弥生文化的诞生不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断层,是日本对海外文化的吸收。

绳纹陶器外形复杂色彩多样
弥生陶器简约
君主掌握最高祭祀权,是对古老文化思想和传统的保留
日本从古至今文化的两极性:皇室和农村社会;纹也一时也如此,《古事记》全书和《日本书纪》中早起来自民间的内容与来自贵族创作的《源氏物语》风格迥异
四世纪日本大和政权征服朝鲜半岛,被认为因引进了更发达的大陆文化而进一步提高了统治者的地位与稳固性;神代传说随之创立,合法化统治身份;氏和姓开始被豪族使用,史称此阶段为“氏姓社会”。

本土民族宗教没有形成完整体系(镰仓时代的神道只是抄袭模仿佛教道教的教义和理论),始终巫术和祭祀文化是为主体,因而用于祭祀的神社在日本的地位举足轻重;祭祀的象征意义经历了从集体仪式向个人祈愿的变迁(集体仪式现在仍保留)
佛教的传入并未导致本土宗教与祭祀等传统文化的被取代,力证日本
文化的独立稳定和吸收融合的显著特点:一方面,与大陆隔绝的岛国地理环境决定了在外来文化接受上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日本又渴望且热心于吸收海外文化,这两者赋予了日本具备同化高度发达外来文化的能力,即外来文化通常不会改变日本现实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化有无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

尽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到如得的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尽有自己的根。

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国的风土上。

若究其缘起,则可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绳纹时代。

“绳纹文化与后来的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个时期。

”日本历史始于石器的出现,绳纹时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时代。

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

绳纹陶器历史久远,外观渐趋复杂,花纹日益丰富多彩,说明其时陶器工艺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发达。

尽管当时日本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因岛国的地理位置,致使当时欧亚大陆的先进文化未能进入日本。

绳纹人群居坚穴,仍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不知农耕。

生产力的滞后,亦使其当时社会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弥生时代。

考古学家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掘出不同绳纹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称弥生陶器,史称弥生文化。

弥生陶器器形简单,花纹也不繁杂,与绳纹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种新的审美情趣。

一般认为,弥生陶器是从海外输入的,即可能是从大陆迁入的民族带去了新的弥生文化。

新的文化虽然战胜原有的绳纹文化而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来人终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并未因之而断续。

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先进的大陆文明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促经日本很快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

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共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

当时,自然崇拜和巫术迷信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成为弥生文化的一大特征。

从公元三四世纪到六七世纪,以畿内为中心,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高冢古坟,标志着日本由弥生文化进入古坟文化的时代。

古坟的建筑需要征集大批劳动力,坟内陪葬有镜、剑、勾玉等精致工艺品,象征着死者生前拥有强大权力。

这与一般民众死后的简易安葬形成鲜明对照,说明强大的专制集权已经形成,即以畿内为中心的大和国终于在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

这个时期,日本从大陆不仅源源不断地输入物质文明,而且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

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汉人和朝鲜人即所谓“归化人”开始使用汉字记事,一方面,中国的阴阳、天文等知识传入日本。

到6世纪,儒家经典、佛教等亦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揭开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章。

有上述可知,日本原初文化的萌发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从迄今关于绳纹、弥生和古坟文化的研究来看,日本原初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日本人在与外部自然的斗争中、在寻求和丰富自身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一旦岛国日本与外界取得联系,外来先进文化便立即被导入,成为日本文化的生长激素。

其次,在精神文化上,巫术和祭祀支配着原始社会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这种原始信仰为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基矗第三日本原初文化的形成与日本民族、国家的形成几乎同步,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离。

即以大和地区为中心,融合诸民族而形成为“大和民族”;“大和国”也终于统一了“百余国”,建立起天皇制国家。

大和国统一日本后,不仅吸取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吸取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在推古朝改革进程中(554-628),以圣德太子(574-662)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国经典,博采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更是兼取中国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结合日本具体情况制定的。

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587-654)则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把日本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从7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日本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历经飞鸟(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镰仓(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战国)、安室桃山(1573-1603)、江户(1603-1868)等时代。

早期的封建社会(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文化,集中体现为白凤、天平文化和平安文化。

所谓白凤文化是指大化革至奈良时期的文化,天平文化泛指整个奈良时期的文化。

此间,日本主动与隋唐建立密切关系,积极摄取隋唐、特别是唐代文化,有力地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佛教传来后便为朝廷所利用,受到朝廷保护以至成为国教。

以奈良药师寺为代表的佛教艺术,成为当时日本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观。

另外,在使用汉字记事的基础上,日本借用汉字的音和义标记日语的音和声,创造了“万叶假名”,并用之创造了和歌集《万叶集》。

至此,日本结束了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历史,这是日本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随着假名的出现,日本文学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建筑与雕刻、绘画与音乐、书道与茶道等,也都各展“和风”,显示日本文化的独自特色。

中期封建社会(镰仓、室町时代)的日本文化,以武士文化为特色。

武士,本意为学习武艺,执掌军权者。

它在日本作为新兴阶层出现是9世纪中期以后的事。

那时,随着庄园实力的强大,为镇压农民,对抗国司,保卫庄园利益便组建私人武装力量,谓之武士团。

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以武士为统治阶级的武家政权已经成为支配日本的实际力量。

镰仓幕府衰败时朝廷试图夺回政权未果,室町幕府执政。

与以朝廷为中心的贵族文化比较,武士文化则倾向于大众,包含许多新的大众文化因素。

就武士阶层自身而言,在以主仆契约为人际关系原则中形成的人伦道德,既有践踏生灵的非人性的一面,又有忠诚于主人的新的道义活力的一面;武士的道德也因时代而异,必须对之加以具体分析。

以武士的军旅生活为题材的武士文学,与武士心境相吻合的禅宗的流行,以及各类理论著作的出现,都是这一时期日本文化史上的新特点。

后期封建社会(安室桃山、江户时代)的日本文化,亦即江户时代(又称德川时代)的文化。

江户时代历时260余年,时日本封建社会成熟期也是崩溃期。

由于长期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加之一度锁国,致使前近代的日本文化异常繁荣,臻于成熟。

概言之,江户文化的主潮流不外是:其一,中国的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取得独尊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推动日本精神文化的发展。

其二,具有日本独特的思想文化的创出与繁盛。

其三,西方文化的受容与研究。

开国与明治文化德川末期(1845-1867),日本同时迎来了民族危机和封建制的危机。

从18世纪中叶起,欧美列强开始窥视日本。

1854年佩里率美国舰队第二次叩关,迫使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日本的大门被打开;继之签订的“安政五国条约”,结束了200余年的锁国政治,把日本置于半殖民地的地位,加深了全面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与此同时,开港后国内各种阶级矛盾激化,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发对幕府专制的斗争高涨。

尽管幕府作了一些改革,试图摆脱内外危机,终因封建的幕藩体制病入膏肓而于1868年崩溃,明治政府成立。

从此,日本揭开了近代史的新篇章。

明治时代(1868-1912)是日本资本主义形成、发展并走向帝国主义的时代,也是日本从19世纪迈入20世纪的世纪之交的时代。

从文化史上看,明治文化一方面要为明治初期新政府建立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体制提供依据,又要为其后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日本文化还要完成自身的转型,展开文化本身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明治文化大体经历了启蒙与西化、批评与反思、折衷与创造这样三个阶段。

明治初期,刚刚从封建体制中脱胎出来的新政府,为实现向资本主义的彻底转变,提出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政策。

文明开化意味着从前近代社会的解放、意味着资本主义近代化。

当时日本已经认识到既要汲取西方的物质文明,更要汲取其精神文明。

被誉为国名教师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文明有两个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内在的精神”,文明外形易取,而文明精神难求。

”因此,他提出一个“首先改革人心,然后改革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物质”,在日本实现现代文明的模式。

于是,以“明六社”为中心,一批有为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思想启蒙运动,西化大潮冲击着日本列岛,荡漾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震撼着日本人的心。

但是,潮水有涨必有落。

在西化热潮稍事冷却后,国粹主义者复出,试图否定启蒙成果,复活传统。

在批评复古逆流肯定文明开化大方向的同时,有识者也对前期思想文化界的混乱进行反思,根据日本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以导入的西方文化为媒介,创造日本现代文化的道路。

可以说,明治后期文化已经完成落现代转型,并且在与西方文化共流、撞击与相融中,探索出现代日本文化发展的独自道路。

短命的大正文化大正时代(1912-1926)是短暂而相对稳定的时期。

该时代的根本特征,事大正民主主义风潮席卷文化的各个领域。

自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垄断资本迅速发展过程中,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逐渐形成落一个新的中间阶层机中产阶级。

这一阶层在政治上反对当时的军阀官僚专制,要求实现政党政治,实施普选,从而形成大正民主主义运动。

在此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大正文化带有鲜明的现代性,机主张确立近代自我,宣扬个人主义、理性主义,成为大正文化的基调。

大正民主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民主主义,倡导民主主义的理论代表吉野作造认为,政权运作的终极基础在于民众,起最终决策也应符合民众意向。

以民为本是吉野政治思想的根基。

他虽然承认天皇制,但主张实现名副其实的君主立宪制,即限制军阀、官僚专制,扩大议会的权力。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吉野的思想无疑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

在民主主义的时代风潮下,大正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也一展新貌。

新康德学派的理想主义哲学领域,而波及整个知识界。

作为新康德学派之日本版的文化主义、人格主义、教养主义,一时风靡思想界。

文化主义在肯定文化价值的同时,还强调人的主体性,由之而泛起人格主义思潮,即把人格价值视为唯一的伦理价值。

为大正文化推波助澜的岩波书店刊出许多新书,并于1915年到1917年推出哲学丛书,宣传理想主义哲学,被称为“岩波文化”。

此外史学家津田左右吉对日本古代史的合理主义解释,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对前人尚未涉足的庶民生活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大正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在大正时期,如果说政治思想以民本主义为代表,哲学以新康德学派的理想主义为代表的话,那么,文学领域则以“白桦”派为代表。

以武者小路实笃为首的一批年轻作家于1910年4月创刊文学杂志白桦,形成很有影响的文学派别“白桦”派。

至1923年(大正12年)停刊的13年间,该派高举新理想主义旗帜,展开活跃的文学活动,居大正文坛主流地位。

他们不满于日趋衰落的自然主义文学,提倡“通过个人或个性发挥人类意志的作用”,把“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类的意志,探索个人应该怎样生活”作为该派文学的目标。

以此思想为指导,他们创作出许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作品,哺育了不少知名作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