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直观的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讲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本章节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师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为每个小组提供适量的实践任务,如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报告、设计一个化学小游戏等,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了解元素的概念,将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4、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5、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教具学具]原子分子模型、小黑板、多媒体等.[预习作业]1.“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A。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间有空隙C。

可禁止青少年饮酒 D。

可防止酒后驾车2.水蒸发时()A。

水分子的大小改变 B.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改变C.水分子的间隔改变D.水分子本身改变了3.能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A.氮原子 B.氮分子 C.氮元素 D.无法判断4.下列变化,能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是()A.干冰气化 B.分离空气制取氧气C.硫磺研磨成硫粉 D.加热氧化汞得到汞翰林汇5.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C.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D.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6.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A.56克 B.56 C. 9.288*10-26 Kg D. 1/56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是由水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一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C.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8. 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___,保持不变的粒子是_______和_______ ,生成的新粒子是_______和_______。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复习备课教案设计与反思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复习备课教案设计与反思

授课人备课时间 3.5 上课时间 3.10 执教班级 3.4 课题初三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课型(新授、复习、习题、实验等)复习教学目标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学会科学表示原子质量大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和重新认识物质的组成媒体运用Ppt课件一、预设过程(应包括课程导入、预习自学、展示交流、当堂练习检测等)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现有H、O、H+、O2-、H2、O2、OH-、H2O八种微粒,试用这些微粒的符号填写下列空白:(1)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2)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过程中的最小微粒是;(3)水变成水蒸气时没有变化;(4)电解水得到的产物是;(5)没有电子的微粒是;(6)质子数少于核外电子数的微粒是;(7)电子数相同的微粒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以及对有关化学用语和原子结构等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

这就要求在学习中要注意结合一些具体物质将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以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各项解答分述如下:(1)由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而水又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H2O);(2)氢气和氧气化合时,氢分子与氧分子先各自分成氢原子(H)和氧原子(O),然后两种原子再重新组合生成水分子。

因此,氢气与氧气化合时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3)水变成水蒸气只是水的状态改变,水的化学性质没变,因此,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4)由电解水的实验可知:电解水的产物是氢气和氧气,而氢气和氧气分别由氢分子(H2)和氧分子(O2)构成;(5)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失去后变成没有电子的氢离子(H+);(6)由于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所以,质子数小于电子数的微粒应带有负电荷,即O2-和OH-;(7)经分析可知:OH-、H2O、O2-的电子数都是10个。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从宏观角度认识“水”教师活动1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出示一瓶装有蒸馏水的试剂瓶,提问,引导,点拨,总结评价归纳学生活动1学习任务1:今天老师带来一瓶没有标签的蒸馏水,请帮助老师用水的化学式完成图1标签的书写。

问题1:由水的化学式可知水由什么组成?小组代表回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归纳总结:1.物质由元素组成的;2.地壳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生物体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空气中居前两位的元素:氮氧。

【练习1】【检测目标1】(1)二氧化碳由组成;过氧化氢由组成;高锰酸钾由组成。

(2)地壳中,含量第一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A. Fe3O4B. SiO2C. CaOD. Al2O3(3)由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A. Na2CO3B. Mg(NO3)2C. Al(NO3)3D. Fe2(SO4)3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通过水的化学式的书写引出物质由元素组成,即从宏观上认识“水”,再通过练习达到复习巩固自然界中元素的分布的目的。

环节二:从微观角度认识“水”教师活动2提出问题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学生活动2学习任务1:将瓶中蒸馏水倒入烧杯中,若把蒸馏水放大200万倍,我们可以看到构成水的微粒。

如果用“○”代表一个水分子,请在图2中画出微观的水。

学习任务2:如果继续放大水分子,我们会发现一个水分子是如何构成的呢?如果用“○”代表一个氢原子,如果用“●”代表一个氧原子,请在图3中画出水分子(至少2个)。

学习任务3:将食盐放在水中,很快就消失了,食盐是怎么溶解的呢?请从微观角度描述食盐扩散过程,尝试在图4中画出该过程。

学习任务4:对比图 2 、图 3和图4,上述图中传递出哪些信息?提出问题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小组代表回答:(1)水是水分子构成;(2)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3)氯化钠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分子原子离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构成微粒及定义、区别与联系;(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离子的形成过程,符号的意义;(3)能用微观知识解决宏观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观模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唯物世界观。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元素、离子等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用微观粒子的运动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自主学习、训练与实践【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第三单元已经学完了,这节课我们对物质构成的奥秘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

【提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呢?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总结归纳】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学生活动】根据物质的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并描述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水氧气氦气五氧化二磷金刚石氯化钠二氧化碳铁汞氢气硅氖气氯化氢展示微观示意图:【学生活动】1. 描述上述反应的微观实质; 2. 通过上述微观过程能得到哪些信息?3.描述过氧化氢、水分解的微观实质。

展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结构示意图及符号两个角度分析原子和离子。

【学生活动】分别画出铝、硫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并写出相应的符号【提问】决定元素的种类、周期数及化学性质的分别是什么?【学生活动】找出下列微粒中的原子和离子S H O2 F- Cl2Al3+He O2-Si H2Cu Li+【小结】物质的组成及构成【板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元素物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了解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和化学反应;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教学难点:化学反应和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实验材料:玻璃容器、盐酸、氢氧化钠、碳酸氢钠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物质的构成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讲解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结合示范实验进行说明。

示范实验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如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3. 学生探究与实践(3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实验或讨论,以探究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和化学反应。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盐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铁与硫的反应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和总结。

4. 合作分享与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通过合作分享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理解和认识。

5. 归纳总结与板书(10分钟)根据学生实验结果和讨论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将重点知识点以清晰简洁的形式板书在黑板上。

6. 课堂练习与巩固(15分钟)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

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练习,以及一道应用题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延伸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可以选择一些拓展性的活动来延伸课堂。

如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更大规模的实验,或者进行一些有趣的化学展示,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初中化学三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三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三单元复习教案
一、知识点概述:
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3. 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
二、重点难点: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3. 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
三、复习方法:
1. 多做选择题和解答题,巩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查漏补缺,将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逐一梳理复习。

3. 与同学组成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提高。

四、复习计划:
第一天:复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第二天:复习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第三天:复习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
第四天:做一次综合性的测试,查漏补缺
五、复习材料:
1. 《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元课本
2. 《初中化学》教辅
3. 知识点整理笔记
六、复习内容: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顺序和组成
-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 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
- 元素的化学性质
- 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规律
七、小结:
通过本次复习,我们可以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元素的周期性规律以及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可以认真复习,取得好成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复习(一)重点、难点突破1.水的组成由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等实验都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1)水的电解实验: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解,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知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

由此可知,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即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构成水的粒子是水分子H2O,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性质:①水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液体;4℃时密度最大,为1g/cm3;一个大气压下,沸点100℃,熔点(结冰点)0℃。

②水的化学性质:通电后水会分解生成氢气、氧气。

2. 自然界中的水:纯水与天然水: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构成粒子是水分子,是纯净物;天然水(例如矿泉水、河水、海水等)里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是混合物。

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吸附、过滤、消毒、蒸馏等。

自来水厂的净水步骤是:沉淀、吸附、过滤、消毒。

(1)沉淀:在实际净水的沉降过程中,常常加入一类叫做“絮凝剂”的物质,例如“明矾”,其作用是促进不溶物沉淀。

(2)吸附:加入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可以除掉污水的异味和颜色。

该过程是物理变化的过程。

(3)过滤:实验所需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

所需用品:滤纸。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用水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留气泡。

两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嘴要紧靠玻璃棒的中部;玻璃棒下端要轻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的尖嘴要紧靠下面烧杯的内壁。

(4)消毒:自来水厂消毒剂有:氯气、一氧化二氯等。

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通过蒸馏得到的水是纯净水。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1]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1]
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滤液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上
烧杯要靠在玻璃棒上
3、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方法:
方法:分别注入肥皂水,搅拌
现象:泡沫多。结论:是软水
泡沫少或没有。结论:是硬水
4、硬水软化的方法:
生活上:煮沸。工业上:蒸溜
五:节约用水的方法:
见书:P62
阅读书本:
阅读书本;
课堂
练习
本单元配套练习
课堂
小结
1、通过复习明白了水பைடு நூலகம்组成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2、理解了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等
3、学会利用各种方法对水进行净化。
作业
本单元配套练习
2、负极;气体更少:氢气,可以燃烧。
通电
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水→氧气+氢气
4、装置图见书本:P46
5、实验结论: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巩固笔记本中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反馈
二、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
2、纯净物:可分为单质与化合物
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等等。
2、原子
①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②特征:见书。
四、水的净化:
阅读书本
阅读书本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反馈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
1定义:用于固体与液体的分离或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的分离。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
主题:物质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2.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2. 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 探究不同物质的性质。

2.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第三单元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及化学药品。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讨论或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2. 讲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3. 分析不同物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实验探究(30分钟)
1. 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的性质。

四、讨论分享(10分钟)
学生讨论并分享实验结果,探讨不同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资料或思考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物质的性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分享,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对物质性质的
理解。

但是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实验操作的细致性和规范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复习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复习课)
2.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科学思维。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化学题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学习方法,提高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学会用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化学学习后,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他们对于物质的性质、变化、分类等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对于物质构成的深层次知识,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认识尚需巩固和提升。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基础题:针对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设计填空题、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提高题:涉及物质的量、化学键等难点知识,设计计算题、分析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导入新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方面的教学:
1.概念讲解:详细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强调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化学符号:教授化学符号的书写规则,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理解化学键的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能够分析常见物质的构成及性质与化学键的关系。
5.通过对物质构成的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分析等方面。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引导式教学策略,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和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复习教案知识与技能1 知道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物质的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4了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5知道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过程与方法:通过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知识的整理能力,形成知识的网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物质组成世界有初步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辩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及元素符号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知识再现知识点一分子1 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分子的概念2 分子的基本性质3 分子的观点解释现象,分子与物质变化关系4 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知识点二,原子1 原子的概念,化学变化的实质:原子重组2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3原子的结构,观看多媒体数据关系: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请学生画钠原子结构示意图,解释含义,老师播放多媒体强调考点解读4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知识点三离子1离子的形成,离子的书写及分类2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

请学生讨论两个镁离子的书写及各数字的意义考点解析知识点四元素1元素的概念及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2决定元素的种类的因素3元素符号的意义举例多媒体播放知识点五:元素周期表投影展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典型例题: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B的单质在A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的原子核内有九个质子,D的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根据以上条件回答(1)写出A,B的元素符号(2)写出C,D的元素名称(3)写出B元素的离子符号,气体E的名称(4)写出A 和B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物质的组成结构,介绍了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构成物质的粒子,了解了它们与元素间的关系,学习了如何表述一个物质的组成结构等作业综合练习册第三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注重课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如饮料中的二氧化碳、食盐中的钠离子等,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课。在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基础知识,但对于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层面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针对这一情况,我以“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为主题,设计了一节实用性强的复习课。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如“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有哪些实例?”
2.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四)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它们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与转化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主动探究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知识的整合与拓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化学初中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化学初中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化学初中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学科】化学
【单元】第三单元:原子结构
【目标】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和性质,能够描述原子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过程
【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
1. 原子的结构
2. 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
3. 元素的周期表及其结构
4. 原子的能级结构
【教学准备】
1. 课本、教辅材料
2. 实验设备(如需要)
3. 复习笔记、练习题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复习上节课内容,概括原子的基本结构。

2. 讲解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及作用。

3. 演示实验:用磁场分离正电荷和负电荷,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

4. 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造,让学生自己填写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

第二课时
1. 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澄清问题,加深印象。

2. 讲解原子的能级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原子能级和电子排布的规律。

3.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目,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复习。

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 阅读相关课本内容,做好笔记并复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
关问题。

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达到理解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难点Biblioteka 1、水的电解的产物以及结论
2、单质与化合物的本质区别。
3、理解什么是原子和分子
4、硬水和软水的区分以及硬水的软化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讲解法3、讨论法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反馈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
一、水的电解:
1、正极:气体更多: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课题
第三单元复习课




1、进一步巩固水组成。
2、加深对单质和化合物区别与理解。
3、进一步认识构成自然万物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
4、理解水净化的方法:过滤的原理,以及硬水和软水的区分,和硬水的软化的方法。
教学
重点
1、水的电解的产物以及结论
2、单质与化合物的本质区别。
3、理解什么是原子和分子
4、硬水和软水的区分以及硬水的软化方法。
(1)单质:
①定义:见书本P47
②特征:一是纯净物,二是由一种元素组成。
③实例:氧气(O2)氮气(N2)
铁(Fe)
(2)化合物:
①定义:见书本P47
②特征:一是纯净物,二是由二种或二种以上元素组成。
③实例:水(H2O)二氧化碳
(CO2)氯酸钾:(KClO3)
(3)氧化物:
①定义:见书本P47
②特征:一是纯净物,二是化合物,三是由二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③实例:水(H2O)二氧化碳
(CO2)二氧化硫(SO2)
三、分子与原子
1、分子:
①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实例: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来保持。氧气的化学由氧分子来保持。
②特征:见书。
③实例:酒香不怕巷子深,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④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阅读书本:
阅读书本;
课堂
练习
本单元配套练习
课堂
小结
1、通过复习明白了水的组成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2、理解了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等
3、学会利用各种方法对水进行净化。
作业
本单元配套练习
2、负极;气体更少:氢气,可以燃烧。
通电
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水→ 氧气 + 氢气
4、装置图见书本:P46
5、实验结论: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巩固笔记本中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反馈
二、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
2、纯净物:可分为单质与化合物
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等等。
2、原子
①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②特征:见书。
四、水的净化:
阅读书本
阅读书本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反馈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
1定义:用于固体与液体的分离或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的分离。
2注意事项: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滤液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上
烧杯要靠在玻璃棒上
3、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方法:
方法:分别注入肥皂水,搅拌
现象:泡沫多。结论:是软水
泡沫少或没有。结论:是硬水
4、硬水软化的方法:
生活上:煮沸。工业上:蒸溜
五:节约用水的方法:
见书:P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