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深圳市地质灾害评价与预警系统研究
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解决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及人类活动的不断拓展,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频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的稳定。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的出现,成为预防与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的关键手段。
一、引言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是其最大特点,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且难以全面覆盖所有潜在风险区域。
因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预警与应急响应,成为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方向。
二、系统构建原理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布设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各类传感器(如雨量计、位移计、渗压计、倾角传感器等),实时采集地质环境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传输网络汇聚至云平台,利用云平台分析数据进行智能处理,识别地质灾害前兆信息,最终通过预警平台向相关部门及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实现地质灾害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准备。
三、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上传,保障数据准确传输。
数据分析与挖掘: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挖掘地质灾害发生规律。
云存储:能够长时间存储监测数据,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地查看、分析和处理监测数据。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保证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通过多种方式传达给目标人群。
四、系统架构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与分析层、预警发布与应急响应层四个部分:数据采集层:部署各类传感器,收集地质环境数据。
数据传输层: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云平台。
数据处理与分析层: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预警发布与应急响应层:根据分析结果,通过预警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并启动应急预案。
五、实际应用效果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的效率和准确性。
一方面,它能够提前发现地质灾害隐患,为相关部门提供宝贵的时间窗口进行预防和处置;另一方面,通过广泛覆盖的监测网络和快速响应机制,有效降低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地质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现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及时应对地质灾害的发生,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并完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的方法。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预警的概念入手,探讨如何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基于对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的综合评价。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形式,其发生与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其次,我们需要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地质变形、地震活动等前兆现象,这些现象可以通过地质监测设备、遥感技术等手段进行观测和监测。
此外,还需要收集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基础数据,以及历史灾害事件的影响程度和损失情况等信息。
这些数据和信息是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
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我们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
例如,对于地震风险评估,可以使用地震目录、地震活动参数、地震破坏力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计算。
定性方法则可以通过专家经验和知识来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
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
地质灾害预警是在地质灾害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通过一系列手段提前预警,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地质灾害预警需要依靠地质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来实现。
地质监测网络可以通过地震仪、监测站点等设备来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
预警系统则需要与监测网络相结合,将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的发布需要准确、及时,并能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理解。
因此,地质灾害预警的科学性和公众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性包括预警模型的准确性、预警信息的可靠性,而公众参与则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演练训练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地质灾害评价及监测预警方法比较
地质灾害评价及监测预警方法比较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地质灾害的评价和监测预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比较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评价及监测预警方法,分析其优缺点。
一、地质灾害评价方法比较1. 工程地质方法工程地质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地质灾害评价方法。
它通过对地质构造和地质体性质的详细调查和分析,结合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预测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该方法依赖于大量的野外观测和勘探数据,能够准确判断地质灾害的规模和危险程度。
然而,该方法需要大量投入人力和时间,且受地质环境和灾害类型限制较大。
2. 遥感方法遥感方法是利用卫星或飞机等对地表进行遥感观测,通过对地物信息的解译和分析,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全面、实时的优势,能够获取大范围的地质信息。
然而,遥感方法受天气、云层等因素影响较大,也存在解译误差和缺乏详细地质构造信息的问题。
3. 数字地质方法数字地质方法是通过采集、整理、处理地质数据,利用数学、物理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地质灾害评价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能够通过模型模拟和数值计算,快速准确地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然而,数字地质方法对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度要求较高,且计算量较大,需要高技术水平支撑。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法比较1. 应力监测应力监测方法是通过传感器测量地壳内部的应力变化,判断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和可能性。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能够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
然而,应力监测方法要求分布较密集的监测仪器,且受技术和设备限制较大。
2. 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方法是通过地震仪和相关设备,监测地震活动和异常变化,判断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
地震活动通常与地质灾害密切相关,因此地震监测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预警能力。
然而,地震监测方法只适用于地震相关的地质灾害,对其他类型的地质灾害预警能力较弱。
3. 遥感监测遥感监测方法是利用卫星或飞机等对地表进行遥感观测,通过对地物信息的解译和分析,判断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预警效果评估研究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预警效果评估研究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由于地质因素而对人类和人类活动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
为了应对地质灾害,预警体系的建立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从预警效果评估的角度探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研究。
预警效果评估是衡量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预警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灾害监测、信息传递和应急响应等环节。
在灾害监测方面,需要借助先进的监测技术,如高精度的地震监测设备、遥感技术等,实时收集灾害发生前的预兆信号。
信息传递环节要做好监测数据的处理和传递,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而应急响应则是在预警信号发出后,政府和社会各界组织对灾害来临前的紧急处置和救援。
预警效果评估需要考虑以上环节的相互配合和协同作用。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预警效果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预警准确率、预警时效、预警范围和对社会影响等方面。
预警准确率是指预警信号与实际灾害发生的吻合程度,是评估预警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
提高预警准确率需要相关科研人员提供科学严谨的模型和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精细化分析,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验证。
此外,预警时效是指从预警信号发出到灾害来临的时间间隔。
预警时效的改进需要提高灾害预警模型的灵敏度和速度,加强预警信息的传递和响应速度。
预警范围是指预警信号的覆盖面积和范围,决定了受众的数量和效果。
扩大预警范围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传递系统,确保各个阶段的信息准确传递。
同时,对社会影响的评估也是预警效果评估的重要内容。
地质灾害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涉及经济、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
评估社会影响需要进行灾害损失统计和数据分析,为预警体系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预警效果评估研究对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完善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评估预警效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预警体系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改进预警技术和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与预警模型研究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与预警模型研究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灾害带来的风险和伤害,预防灾害和提前预警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预警模型研究,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措施,能够提供可靠的预警信息,有助于人们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救助措施。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地质灾害预警模型是利用多种观测数据和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等重要信息的预测工具。
预警模型的研究包含了多个领域,如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等。
在研究预警模型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特点和机制,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
首先,地质灾害预警模型中最为常见的是地震预警模型。
地震是地质灾害中最为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的一种,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地震预警模型的研究主要通过收集地震观测数据、分析地震活动规律和地震波传播机制等,来预测地震的时间、强度和震源位置等信息。
近年来,随着地震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据的加密,地震预警模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在一些地震高发区域,如日本、美国等,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地震预警体系,有效地减少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其次,滑坡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性也非常巨大。
滑坡的发生与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滑坡的预测较为复杂。
滑坡预警模型的研究主要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土壤含水量和地表位移等数据,来预测滑坡的发生概率和规模。
同时,地质勘探和地下水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也为滑坡的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滑坡预警模型的研究在国内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滑坡灾害预防和救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泥石流预警模型也是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泥石流是由暴雨、融雪等因素引发的一种类型的山地灾害,速度快且破坏力极强。
泥石流预警模型的研究主要通过监测降雨量、地下水位、土壤水分等指标,结合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因素,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泥石流的发生概率和路径。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研究报告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研究报告摘要:地质灾害是世界各地都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建立一个有效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构建和应用,以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和防灾减灾的效果。
一、引言地质灾害是由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种类型。
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建立一个可靠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对于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构建1. 数据采集与监测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与监测。
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等手段,获取地质灾害发生前的预兆信号,如地震前的地面变形、地下水位变化等。
这些数据将作为预警系统的基础,为后续的预警和决策提供依据。
2. 数据分析与处理采集到的地质灾害预兆数据需要经过专业的数据分析与处理,以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
利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预警模型和预测算法。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顾性分析和实时数据的监测,可以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
3. 预警系统建设基于数据分析结果,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该系统应包括预警设备、信息传递和发布机制等。
当地质灾害预警信号达到一定阈值时,预警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信息,并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公众。
同时,预警系统还应具备信息共享和协同应对的能力,以提高应对灾害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应用1. 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最主要应用是提供预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当预警系统发出地质灾害预警信号时,相关部门和公众可以根据预警信息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采取必要的防灾减灾措施。
这将有助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灾害风险评估与规划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还可以用于灾害风险评估和规划。
城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监测预警策略研究
城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监测预警策略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质灾害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造成的威胁日益突出。
为了降低城市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需要进行科学准确的风险评价,并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策略。
本文将从城市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和监测预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城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对城市地质灾害潜在威胁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程度进行定量化和评估的过程。
风险评价应基于全面准确的地质灾害信息和城市背景数据,并结合区域的地质背景和历史地质灾害事件。
评价的指标包括灾害发生的概率、灾害损失的程度和可能导致的影响范围等。
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数据收集与整理、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和风险结果的分析等环节。
在数据收集与整理环节,需要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数据,如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土地利用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航空遥感、卫星遥感、地质勘探和传感器监测等方式获取。
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可以建立起完整的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为后续的风险评估提供支持。
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是城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核心环节。
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和模型。
常用的模型包括统计学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等。
其中,统计学模型基于历史地质灾害事件的概率统计和损失数据,可以评估未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概率和损失程度。
物理模型基于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描述其动力学过程。
数值模拟模型则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地质灾害的蔓延和演化过程。
通过选择合适的模型和方法,可以对城市地质灾害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
风险评估结果的分析是决策的重要依据。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确定城市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对于高风险区域,可以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如固化地面、加固建筑物等。
对于中低风险区域,可以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为居民提供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
此外,还可以通过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调整,减少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的暴露度。
城市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策略是准确、及时获取地质灾害信息、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并发出预警的系统工程。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地质灾害是一种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一)传统监测技术传统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面测量、位移监测、地下水监测等。
地面测量通常使用水准仪、全站仪等仪器对地质灾害体的表面位移、高程变化等进行定期观测。
位移监测则通过在灾害体上安装位移计、测缝计等设备,实时获取位移数据。
地下水监测则是通过钻孔监测地下水位、水压等参数的变化。
(二)新型监测技术1、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大范围、快速地获取地质灾害体的形态、分布等信息。
通过多时相的遥感影像对比,可以发现灾害体的微小变化,为灾害的早期识别和监测提供依据。
2、无人机技术无人机可以搭载高清相机、激光雷达等设备,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和地形数据。
它能够灵活地在复杂地形中飞行,对灾害体进行近距离、多角度的观测,弥补了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的不足。
3、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通信网络和数据处理平台连接起来,实现对地质灾害体的实时、连续监测。
传感器可以感知位移、应力、加速度等物理量,并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到远程服务器进行分析处理。
二、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一)基于经验的预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据历史地质灾害数据和专家经验,建立灾害发生与降雨量、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预警。
但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往往受到经验的局限性和数据的不完整性影响。
(二)基于物理模型的预警方法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的物理模型,模拟灾害体的变形破坏过程,预测灾害的发生。
物理模型通常考虑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地下水的作用、地震等因素,但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参数和复杂的计算,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基于数据驱动的预警方法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数据中的潜在规律,建立预警模型。
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预测能力,但需要高质量的数据和合理的算法。
研究复杂深部环境隧道灾害评价系统
研究复杂深部环境隧道灾害评价系统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地下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矿山资源深部开采)已成为未来世界工程建设的重点和发展趋势。
在这些地下空间工程建设中,由于建设规模大、地质条件复杂,岩爆、突水、地表沉陷、冲击地压、热动力灾害(火灾与爆炸)等灾害事故频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孕育演化规律与成灾机制、监测预警技术、关键控制理论与技术等已成为地下工程面临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难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事故、灾难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单个灾种,对多灾种共同作用导致的事故、灾难的发生机理、发展规律及其预测预报、风险评估理论等方面的研究甚少,尚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单个灾种的信息数据库及其背景数据库比较完善,但多个数据库数据共享、信息融合,特别是大数据挖掘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开展较少,尚缺乏数据共享机制及信息融合与分析方法等。
此外,多参数耦合作用下事故、灾难的致灾机理和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亦需得到重视。
纵观隧道的修建历史,制约长大隧道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施工技术方面的,如:掘进技术、通风技术及支护衬砌技术等;另一类则是开挖可能遭遇的施工地质灾害的超前预报及其控制技术。
施工地质灾害本质上是由水、岩、热、气等固体、准流体及流体构成的复杂地质系统对开挖扰动作出的响应或反馈,响应的方式和程度不同,灾害的类型和规模也就不同,具体灾种包括硬岩岩爆、软岩大变形、高压涌突水、高地温及瓦斯突出等(图1)。
风险概率增强系数,“风险概率增强系数”是将统计规律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而建立的一个数学关系。
即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风险事故的概率增加或减小的幅度。
其采用的是通过专家调研的方式得到了相应的增强系数。
表示为:[k]=[p][p°]-1式中,[k]-风险系数的增强系数;[p]-风险事故实际发生概率;[p°]-风险事故发生统计意义上的平均概率。
在隧道工程风险事故概率的基础上根据风险值的定义,工程项目总体风险值表达为:各相互独立风险事故的风险值可按下式进行计算:受到工程实践的驱动,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后20年,以来,我国深埋长大隧道地质灾害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地质灾害是一种因地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生命安全威胁。
为了及时预测、预警和防范地质灾害,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是非常必要的。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通过使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及时监测、预警、预报和防范。
三、项目内容和方法1.内容:(1)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收集、整理和存储地质灾害相关的数据信息;(2)开发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3)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监测数据,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4)开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实现对预测结果的动态展示和及时发布;(5)建立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提供相关应急救援的指导。
2.方法:(1)采集数据:通过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和传感器采集实时的数据信息;(2)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建立数据模型;(3)预测模型: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建立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并通过实时数据的输入和更新,不断优化模型;(4)系统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开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5)系统测试与应用:对开发完成的系统进行测试和应用,不断改进和完善。
四、项目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本项目所使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已有相关领域的成功案例,技术可行性高。
2.经济可行性: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可以减少损失和提高救援效率,具有较高的经济可行性。
3.社会可行性: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通过提前预警和预报,可以减少灾害的损害程度,具有很高的社会可行性。
五、项目实施计划1.前期准备:收集相关的地质灾害数据和资料,确定系统需求和功能。
2.系统开发:采用敏捷开发的方式,分阶段进行系统开发和测试。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防治技术研究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防治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和防治技术也越来越重视。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一系列自然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还会给社会和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研究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和防治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质灾害预报技术地质灾害预报技术是指利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遥感技术等手段,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研究,从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时间,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1.地质学:地质学是预测地质灾害的主要科学依据。
地质学家通过观察地质变化来预测地质灾害,例如土石流的发生可以通过土壤结构的变化来预测。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等高科技手段实时观测地球表面的情况,从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例如,地震的预测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检测地震前兆现象,如地震前地表的微小变化和地磁场的变化等。
二、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地质灾害预警技术是指通过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到达位置,及时向人们发出预警信息,以便人们及时采取逃生和避险等措施,减少灾害的损失。
1.地震预警:地震预警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预警系统之一。
该系统依靠地球物理学实时监测地震,通过信息传输技术将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迅速传递给人们,从而实现地震预警。
2.泥石流预警:泥石流预警系统可以通过监测降雨量、水位等信息,实现对泥石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向人们发出预警信息,提供逃生和避险方案。
三、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是指针对地质灾害的产生机理及其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理方法,降低或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1.山体滑坡防治:山体滑坡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其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强化山体、加固地基、注浆加固等措施,以及疏浚河道,保持山体原貌等方法。
2.地震防治:地震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地震灾害综合治理、建筑和构筑物的抗震等方面。
例如,在建筑物建设过程中,应该采用抗震措施,将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好,加以实施。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项目承担单位情况2二、项目研发情况及市场分析 41.市场分析 42.项目研发情况 6三、项目内容及重点解决问题、目标71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72 地质水文管理系统83 气象信息管理系统84 灾害数据管理系统85 灾害预警分析系统96 预警成果签批系统97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98 远程数据传输系统109 地环信息服务系统1010 用户信息管理系统1011 数据备份同步工具1112 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11四、项目实施方案(简要)121、项目实施方法原则122、项目组织结构133、项目人员安排表154、实施进度计划表16五、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171.项目投资估算172.资金筹措183.投资使用计划18六、项目计划进度 19七、经济、社会效益分析201、经济效益202、社会效益24一、项目承担单位情况柳州市萃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9年5月,是一家专业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的IT企业。
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性质属于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拥有员工50人,其中教授2人,中高级技术人员27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总人数的65%。
公司下设综合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技术研发部、市场部、工程项目部、客户服务中心等职能部门。
萃丰作为柳州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重视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多年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科研工作,在GIS、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公众信息化应用、信息集成、网络多媒体应用、智能建筑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承担了柳州市国土、规划、交通、水力、信息产业、医疗卫生、司法、农业、旅游等多个局部委办的信息化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公司不仅在综合实力上极大提升,而且与政府和行业著名IT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部分案例:柳州市110指挥中心GPS转接警系统开发;柳州市防汛信息PDA查询系统建设;来宾市民政局、农业局(含各县)综合办公信息专网建设项目;柳州市“五五”普法在线考试评测系统开发;柳州市文昌综合楼智能化网络工程,包括智能消防系统、智能广播系统等项目;数字柳州三维虚拟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系统;柳州市交通局GPS车辆监控调度管理系统,包括全市出租车、长途客运车、货运车及各种特种车辆GPS监控调度系统;柳南区政府办公大楼网络工程项目;柳州市教育局网络工程项目,包括广西商校、一职校等校园网工程;柳州市卫生局农村信息调查决策系统;柳州市客运站站场监控项目,包括柳州汽车总站、白莲站、南站、白沙站等汽车客运站的站场监控系统;五一广场安防监控及地下停车场智能收费管理系统;柳州市欧维姆企业网络工程项目;柳州市电厂智能监控系统;柳州市卫生局“爱卫网”、柳州市司法局“龙城普法网”等网站建设项目;柳州市“天鹅湖”小区智能化建设项目;柳州市民政局、农业局等单位综合办公信息专网建设项目;柳州市数字地震指挥中心综合系统建设;来宾市数字地震指挥中心综合系统建设;……二、项目研发情况及市场分析1.市场分析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在内动力、外动力和人类程动力作用下发生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阻碍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不幸事件。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逐渐成为当代灾害管理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严重破坏性,预警信息的安全性与及时性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首先,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是整个体系的关键环节。
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传感器网络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需要得到保障。
在设备硬件方面,主要应用了采用低功耗和高可靠性的传感器,例如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等技术。
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感知不同地质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
在数据传输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涉及到无线传输的地区较多,因此需要采用可靠的无线通信技术,如LoRaWAN(Low Power Long Range Wide Area Network)和NB-IoT(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等。
其次,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信息融合和分析是确保预警准确性的关键。
信息融合是指对多来源、多类型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为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需要采用信息融合算法来处理从传感器网络、卫星遥感、地球物理勘探等获取的各类数据。
信息分析则是根据融合后的信息进行模型建立和参数估计,以便提供准确的预警和预测。
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在信息分析中被广泛应用,这些方法可以从历史记录中学习,并基于现有数据进行预测。
此外,信息安全技术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对于信息的传输和存储环节,需要采用加密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采用加密算法可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同时也能够抵御各类网络攻击。
其次,对于预警信息的发布和共享,需要建立科学的权限管理机制,以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获取这些敏感信息。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的安全问题研究
国 际 上 针 对 物 联 网安 全 和 隐 私 的 研 究 已 展 开 。
Mu l l i g a n等 对 物 联 网 的 现 状 进 行 了 总 结 和 分 析 ,并 对 物
连接 , 方 便物 体 的识别 、 管理 和控 制 。 物联 网 把 新 一 代 I T技 术 充 分 运 用 在 各 行 各 业 之 中, 实现 人类 社会 与物 理 系统 的整 合 。 物联 网用途 广泛 , 遍 及智 能交 通 、 环 境保 护 、 政 府工 作等 多个 领域 。
1 概述
物联 网是 指 通过 各 种信 息传 感 设备 , 实 时采集 物 体 或过 程 的各 种 信 息, 与 互联 网结合 而 形 成 的一 个 巨大 网
络。 其 目的是Biblioteka 现物 与物 、 物与 人 , 所 有 的 物 品 与 网络 的
统 中信息 安全 是值 得研 究 的问题 。
2 物联 网安全的 国内外研究现状
物联网 ・技 术 应 用 ・T e c h n o l o g y A p p l i c a t i o n
地质 灾害预警 系统 中的安全 问题研 究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治研究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治研究地质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治研究成为了当代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需要结合地质学、地理学、土力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类型和成因。
地质灾害可以分为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多种类型。
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不同,所以导致的地质灾害类型也各有特点。
例如,地震灾害主要由地壳运动引起,而滑坡灾害则与地下水位、土壤类型等因素有关。
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后,我们可以通过收集大量的地质数据来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
地质数据包括地质构造、断裂带、地震活动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观测、地质勘探和遥感技术获取。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和可能发生的概率。
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地下水开采、土壤填土、挖掘等工作可能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因此,在风险评价中,考虑人类活动的因素对于准确评估灾害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在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方面,我们主要通过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来减少灾害的发生。
这些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防御工程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等。
例如,在地震灾害防治方面,我国实施了“防震减灾十五年规划”,并建立了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供人们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和防治研究都需要依靠科技的支持。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地质仪器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取地质数据,为风险评价和防治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同时,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也需要与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交叉应用。
例如,利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地质灾害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为灾害防治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研究
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重点探讨了监测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现有监测技术和预警系统的综述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和防治效果。
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改进和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预警系统;防治效果;改进建议1.引言地质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形式,其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因此,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成为了当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2.地质灾害监测技术2.1 传统监测技术地质勘探技术是传统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地质勘探技术,可以对地下地质结构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获取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因素信息。
例如,通过钻探和岩芯采集,可以了解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稳定性,从而预测滑坡和岩崩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此外,地质雷达和地震勘探等技术也可用于发现地下断层和岩石破裂等地质灾害隐患,为预防和防治提供依据。
地下水监测技术在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监测地下水位、水压和水质等参数的变化,可以提前发现地下水涌出、滑坡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迹象,从而采取相应的预警和防治措施。
例如,地下水位的突然上升可能导致滑坡发生,因此密切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以帮助预测滑坡的潜在风险。
2.2 新兴监测技术GP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日益普及。
通过布设GPS监测点,可以实时测量地表和地下构造的运动变化。
GPS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的位移和形变数据,用于监测地震活动、地表沉降和滑坡位移等。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研究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研究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且具有严重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开展这项工作时,我们也要考虑到与之紧密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问题。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意义,并探讨一些相关的研究进展。
首先,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质灾害事件发生前,科学准确的预警可以帮助人们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例如,在滑坡预警方面,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土壤水分含量等指标,可以提前发现滑坡可能发生的迹象,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减轻山坡的压力、稳定土体等,以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
因此,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建设可以降低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其次,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建设还可以促进灾后生态环境的修复。
地质灾害往往会导致土地的裸露,植被的破坏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但是,通过及时预警和快速响应,可以尽早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减少灾后的环境破坏,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例如,在山火发生后,可以通过灭火、植被恢复等措施来防止进一步的环境破坏,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因此,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也为灾后的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研究。
以地震灾害为例,通过对地震前的地下水位、地磁场、地层应力等监测分析,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强度,为人们做好防灾准备提供重要的信息。
此外,一些学者还通过实地调查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为预警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研究成果为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和监测设施,这对技术和资源的要求很高。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等造成的地表物质破坏和环境变化,给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的现象。
为了及时了解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应运而生。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是利用现代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综合手段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的工具。
该系统可以综合考虑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灾害因素,分析地区受灾概率、灾害强度和损失程度,并给出灾害风险评估结果。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的构建首先需进行灾害因子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包括地质地貌、地下水位、岩性结构等地质信息,以及降雨、坡度、土壤类型等因素。
其次,需要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灾害概率和影响程度。
最后,利用GIS技术将评估结果进行空间展示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是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并提前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的系统。
该系统可以通过地震波、地表位移、气象监测等手段,对地质灾害的迹象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实现早期预警和减灾措施的实施。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核心是数据采集和处理。
通过地下监测设备、遥感技术等手段,实时获取地震波、位移数据等信息,并传输到预警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同时,系统还需具备快速准确的预警发布机制,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给有关部门和公众,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系统应用与发展趋势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检测到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提前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望进一步发展。
首先,加强数据共享与整合,通过卫星遥感和互联网技术,实现不同监测设备和预警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
基于机器学习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研究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不仅给人类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更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针对地质灾害的防灾预警工作至关重要,传统的预警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然而,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介绍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原理和方法。
一、机器学习在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机器学习是一种通过让计算机自动学习和改进模型的方法,具有处理大量数据和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地质灾害预警中,机器学习可以应用于数据处理、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等方面,为预警系统提供有效的支持。
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处理采集到的地质数据,可以提取地震波形、地表位移等特征,并通过模式识别算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强度。
二、机器学习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地震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地质灾害,对地震的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机器学习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地震监测等环节。
首先,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噪声去除、信号滤波等,提高数据质量。
其次,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从大量的地震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如频率、幅值等,为地震预测提供依据。
最后,通过构建监测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地震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实现地震预警的目标。
三、机器学习在泥石流预警中的应用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力大的特点。
机器学习在泥石流预警中的应用主要涉及特征提取和风险评估等方面。
通过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泥石流的相关参数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和建模,可以识别出泥石流的潜在特征和危险因素,并对泥石流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和预测。
同时,基于机器学习的泥石流预警系统还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对泥石流的防护和救援能力。
四、机器学习在滑坡预警中的应用滑坡是地质灾害中的常见类型之一,具有发生频率高和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地质灾害;滑坡;评价指标;预警;模型库;地理信息系统
【 中图分类号】 P20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09!2307(2007)02!0125!03
1 引言
深圳地处珠江口东侧,地势北高南低,地貌以低山丘 陵为主( 占总面积的49% ),部分为冲洪积!海积阶地及岩溶 断陷盆地。随着深圳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各种与工程建设 有关的地质灾害日趋严重,成为制约深圳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关键因素之一[1]。以崩塌、滑坡灾害为例,深圳市的崩 塌、滑坡虽然规模小( 一般几千 m3 至 2 万 m3 ),但数量多、 分布广、突发性强,主要类型有残积层滑坡、风化带滑坡、 断层带滑坡、边坡块体滑动、软岩强风化带坍塌。这类地 质灾害主要是由于人类工程活动使得边坡失去了原有的平 衡,在降雨诱发下产生坡体滑动或坍塌[2]。据不完全统计, 仅 1994 年“7. 16” 两次大暴雨产生的斜坡病害就十余处, 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价单元,Ri 表示第 i 单元的区域预警预报结果。Ri 的确定 方法是在区域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叠加诱发因素,其数学
表达为公式(l):
Ri = Pi + @i
( i = l,2,…,n) (l)
其中 Pi 为第 i 单元的区域危险性评价结果,@i 为第 i
单元的诱发因素。
这里区域危险性评价( Pi )计算方法采用概率统计分析 方法( 包括信息量法、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基本思想就
!"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与预警算法
地质灾害评价指标分为基础指标和诱发指标两类。基
础指标包括地质指标、地形指标、水文指标、植被覆盖指
标,其中地质指标包括区域岩性、构造特征,地形指标包
括高程、坡度、坡向,水文指标包括水系密度、河流径流
量、地下水水位分布特征。诱发指标主要考虑降雨。根据
资料积累和该地区的实际特点,临界降雨指标可只考虑日
是对评价因子的加权求和。设共有 m 个因子参与计算,该
类方法可以表达为公式(2):
m
2 Pi = ( !j Aij ) ( j = l,2,…,m) j =l
(2)
其中 !j 表示 j 因子的权重,Aij 表示 j 因子在 i 评价单元
的取值。
通过多模型对比和参数优化可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精
度。为此,本系统集成了层次分析法模型、人工神经网络
然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本脆弱的地质环境,引发了众多的地质灾害。本文首先阐述了地质灾害评价与
预警流程,包括数据预处理、建立模型库、危险性区划、划分预警片区、获取气象和水文临界判据、预警结果制
图输出和发布 6 个步骤;然后给出了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地质灾害评价与预警模型;最后设计了深圳
市地质灾害评价与预警系统的总体结构,描述了各个子系统的功能,说明了系统运行网络拓扑结构。
和信息量模型三种地质灾害评价模型,这些评价模型已经
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评价中[4!9]。由于采用系统中的模型库
来管理这些模型,用户不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
评价模型,还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异程度来
调节模型的参数,如图 2 所示。
图 #" 模型参数设置用户界面 层次分析法( Aiaiytic Hierarc1y Process,AHP) 是由美国 运筹学家 T. L. Saaty 最先提出来,适用于目标结构复杂且缺 乏必要的数据时使用。它是半定性、半定量问题转化为定 量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将各种有关因素层次化,并 逐层比较多种关联因素,为分析、决策、预测或控制事物 的发展提供可比较的定量依据。 人工神经网络可实现输入到输出之间的高度非线性映 射,具有良好的自适应、自组织特征及较强的学习和容错 能力,能通过学习人为给定的样本范例而获取知识。由于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收敛速度快,容错能力高,能够进行复 杂的逻辑操作和非线性关系实现,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地 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信息量模型的基础是信息论,采用滑坡灾害发生过程 中熵的减少来表征滑坡灾害事件产生的可能性,因子组合 对某滑坡灾害事件的确定带来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平均减少 量等于该滑坡灾害系统熵值的变化。滑坡灾害的产生与预 测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有关,用信息量来衡 量的,信息量越大,表明产生滑坡灾害的可能性越大。采 用信息量模型可以较好地解决影响因素众多且难以量化的 地质灾害自然条件定量评价问题。 随着深圳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全面完成,深入研究 地质灾害与降雨数据之间的统计关系,就可以确定深圳市 的降雨指标的预警判据值。深圳市地表河流众多,每个水 文站点监控一定的流域面积,其时间序列的水流量数据综 合反映了该流域内的整体水文环境,记录数据的变化间接 反映了斜坡体的土体含水量及地下水的变化,是流域面积 内降雨过程、雨量入渗及雨量损失( 蒸发和吸收)等共同作
l26
测绘科学
第 32 卷
络模型、信息量模型等) 建立模型库,实现模型的集中管 理,利用多种模型方法计算区划成果,并优化区划成果出 图。模型库可以实现对已有模型的优化和参数调整,并可 加入新的评价模型。基于模型库,可以利用历史数据分析 得出需要的参数,选择不同的模型进行模型运算。
3) 危险性区划 模型运算之前要先将各个因子进行栅格化,依据地质 灾害的区域规律及控制因素( 工程地质岩组、水文地质条件、 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植被等指标) 和主要诱发因素( 降 雨、人类工程活动等),选用不同模型方法进行分析,得到 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因子图层进行模型计算,从而得到 多种评价模型的计算结果,对不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 后得到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成果图。利用已有危险度的划 分标准,参考专家意见确定危险性等级,将危险性区划用 不同的颜色或符号表示出来。 4) 划分预警片区 依据深圳市的各区县的行政边界和地质地貌的划分归 类,结合水系的流域,特别是地形地貌单元和流域分水岭, 划分预警片区。先利用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地形地貌、 水系和水文站分布等数据图层进行分析,得出预警片区划 分初步方案。然后考虑地质背景因素及水文因素,对初步 方案继续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5) 获取气象、水文临界判据 利用历史斜坡灾害点数据与降雨数据针对各预警片区 开展统计分析,建立每个预警区的地质灾害事件与降雨量 的统计关系图,确定地质灾害事件在一定区域暴发的不同 降雨过程临界值[3]。考虑深圳与香港毗邻,可以借鉴香港 的预警预报中有关临界降雨量相关参数值,并对已有临界 值进行修正。利用历史水文资料与灾害点数据对各预警片 区建立统 计 关 系 图,从 而 确 定 各 片 区 的 水 文 临 界 判 据 值, 进而综合得到深圳市的综合临界水文参数判据。 6) 预警结果制图输出和发布 市气象局每天可以提供预警日未来 241 的预测趋势雨 量和前几天的实际降雨数据。但是水文数据则无法得到未 来 241 的预测数据,只能以当日或近几日的记录数据作为 未来的预测值,由此根据对应的判据值确定预警级别,得 到依据水文、气象的预警信息,然后与区划图叠加,并最 终在 GIS 中整理得到各预警片区的预警预报结果图。确定 预警级别,制作可供发布的预警产品。利用不断积累的新 灾害点和更详细的资料,不断修正相关模型及参数,进一 步提高预警准确性。
图 1 基于 GIS 的地质灾害评价与预警流程 深圳市地质灾害评价与预警具体步骤如下: 1) 数据预处理 利用灾害点数据库资料将其按照经纬度坐标成图,按 照不同的灾种按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保证在后续分析中 所使用的灾害点数据的精度。利用不同数据源获得的数据 按照建立的指标体系分别将其纳入 GIS 格式的单因子图层, 一些因子图层可在 GIS 中利用原始数据进行生成,比如断 层数据可根据缓冲区分析将其作为基础因子,利用地形等 高线数据生成坡度图层等。利用灾害点与指标体系之间的 分析,建立各个因子图层与灾害点之间的统计关系,利用 层次分析法确定深圳市影响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利 用 GIS 中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灾害点图层与各因子图层的 叠加分析,利用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各个因子中 分段定级。 2) 建立模型库 采用比较成熟的评价模型( 如层次分析法模型、神经网
“深圳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与应用研究” 是“ 深 圳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 的一个子项目,本文就是该 子项目的初步研究成果。考虑滑坡是对深圳城市发展威胁 最大的地质灾害类型,本文提出的地质灾害评价与预警方 法是针对滑坡灾害的。由于评价与预警方法和相应的软件 设计具有通用性,对于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与深圳毗邻的香港,每年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 损失高达几亿港币,20 年来已累计伤亡 379 人。深圳和香港 地质环境基本相同,地质灾害成因和机理也基本相同,随着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深圳面临地质灾 害威胁将越来越严重。为此,2005 年,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 产管理局决定开展“ 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 工作, 调查深圳市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与预 警预报信息系统,分析地质灾害的规律,并进行整体规划, 为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开展奠定基础。
收稿日期:2006!09!15
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空间、时间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损失 所做出的各种分析与判断。它包括区域易发性评价( 以基本 地质条件的分析为主)、区域危险性评价( 在易发性基础上 考虑人类活动等诱发因素)和区域风险性评价( 在危险性基 础上考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本文所论述的“ 评价” 是 指区域危险性评价。区域地质灾害评价与预警流程如图 1 所示。
第 32 卷第 2 期 2007 年 3 月
测绘科学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VOI. 32 NO. 2 Mar.
深圳市地质灾害评价与预警系统研究
金江军,潘 懋,邬 伦,屈红刚,丛威青
(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
【 摘 要】 深圳市从 1980 年设立特区以来,目前已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拥有 400 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质灾害评价与预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