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①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四大先驱者一,威尔伯·施拉姆是美国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施拉姆是第一个把传播学进行系统化阐述的人,而且,他不仅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的研究机构,同时也是给“传播学”命名的人。
所以,一般认为施拉姆是传播学之父。
二,四大先驱者1,拉斯韦尔。
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可谓传播学的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2,勒温。
他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把关人”理论。
3,霍夫兰。
将心理实验的方法引入了传播领域。
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从而成为否定早期“子弹论”重要依据。
是通过实验法测量态度改变的程度并以此验证传播效果的先驱者4,拉扎斯菲尔德。
两级传播理论。
②麦克卢汉的着眼点是传播渠道……,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传播渠道。
麦克户汉主要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媒介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
人类有了媒介才可能从事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地球村。
区分冷热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的时候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冷煤介传递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接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这种分类没有一贯的标准。
而目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③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香农韦弗模式一,赖利夫妇社会系统模式: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而多重结构就是社会传播系统得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得双方即传播者与受传者都可以被瞧做就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得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她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就是孤立得,而就是分属于不同得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得运行又就是在更大得社会结构与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得,与社会得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得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得关系.(每个系统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她系统处于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之中)该模式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体,指家庭、邻里和帝密伙伴;更大的社会系统,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社会总系统,民族或国家的系统。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教程》第⼀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已考名解)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2、特点:1)⼀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定的社会关系中进⾏,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4)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定的共通空间;5)是⼀种⾏为,⼀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3、类型:1)⾮⼈类传播2)⼈类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的⾃我传播,⼈际传播,组织传播和⼤众传播。
⼆、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2、信息的功能: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3、信息的分类:两分法:⾮⼈类信息和⼈类信息;三分法:物理信息、⽣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4、、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整体。
5、社会信息:(1)定义:⼈类社会在⽣产和交往过程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了⼈的⽣物和⽣理信息以外的,与⼈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切信息。
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2)特点:1)社会信息及其传递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物理或⽣物条件的作⽤与反作⽤,⽽且伴随着⼈类精神和⼼理活动,伴随着⼈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2)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本⾝,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因此,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符号与意义的统⼀。
三、传播学1、定义: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2、社会信息系统(1)特点:1)⼀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可以⾃我创造、⾃我完善;4)具有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1.指传播双⽅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
传播可以分为很多类型。
从传播的范围来看,有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就是我们在自己头脑里思考、回忆、分析等内心活动,这是最隐秘的一种传播。
人际传播呢,就是你和朋友、家人之间的交流,比如聊天、写信。
群体传播则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或兴趣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像一个班级讨论活动方案。
组织传播发生在正式的组织内部,比如公司里的会议、通知。
大众传播就很常见啦,像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这些媒体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影响力可是相当大的。
二、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传播的过程。
比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它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简单明了,让我们一下子能抓住传播的关键环节。
还有香农韦弗的模式,它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
就好像我们打电话时信号不好,声音断断续续,这就是噪音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有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首先是监测环境,它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
比如通过新闻报道,我们知道哪里发生了自然灾害,哪里出台了新政策。
其次是协调社会,让不同的人、群体能够相互理解、合作。
比如在一个团队中,通过沟通协调大家的工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再者是传承文化,把先辈们的智慧、经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像我们学习历史、传统习俗,都是在传承文化。
然后是提供娱乐,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和享受。
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的素质、立场、动机都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效果。
专业的传播者,比如记者、编辑,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包括准确的判断能力、扎实的写作能力、敏锐的新闻嗅觉等。
传播学理论导引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概述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探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与互动。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环境等。
3.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跨学科研究等。
二、传播过程理论1.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模式,即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和效果。
这一模式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2. 施拉姆的传播模式施拉姆在拉斯韦尔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过程模式,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反馈和情境六个要素。
3. 格伯纳的传播流模式格伯纳提出了传播流模式,认为传播过程中存在信息流、影响流和意见流三种传播方式。
三、传播媒介理论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
2. 库尔特·卢因的媒介选择理论卢因提出了媒介选择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媒介。
3. 奥尔波特和霍夫兰的媒介效果理论奥尔波特和霍夫兰认为,媒介效果取决于受众的心理特征、媒介内容、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等因素。
四、传播效果理论1. 传播效果的定义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传者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2. 传播效果的分类根据传播效果的性质,可分为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和态度效果。
3. 传播效果理论(1)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并非直接作用于受众,而是通过意见领袖间接产生。
(2)凯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的“创新与普及”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和传播者的创新性。
(3)贝克特的“说服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取决于说服信息的强度、受众的易受性、传播者的可信度和说服技巧。
五、传播者与受传者理论1. 传播者的定义传播者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主动发出信息的人或组织。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1)原始社会,传递信息的必要性:(2)语言产生前后,传播行为是通过声音、结绳、烟火、图画等方式进行的。
结论: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已的。
烽火戏诸侯。
(3)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美国)开始科学分析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理论。
4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4)1946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5)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至此传播学也就应运而生。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二、什么是传播(一)传播1)来源: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 基本意思: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2)概念复杂性: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和拉森列举的定义达126种(二)传播定义的四种类型:香农“信息”概念的引入1)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美)施拉姆2)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美)心理学家霍夫兰3)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传播学者贝雷尔森4)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中)郭庆光教授(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受者、受众)4)传受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物质决定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大众传播学通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什么是传播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
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
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
(“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E.T·霍尔。
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
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
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
表征是“不出声”。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传播学详细重点笔记

传播学详细重点笔记1、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在⼆级传播中提出⼀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群中那些在⾸先或较多接触⼤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再加⼯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的⼈。
意见领袖介⼊传播的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的信息传播的影响。
2、扼要述评“报刊的四种理论”⾸先,论书报刊四中理论的主要观点,分别介绍集权主义传播理论,⾃由主义传播林伦,社会哲⼈传播理论和苏维埃传播理论的主要内容。
注意适当介绍其理论的来源和历史背景;其次,结合⾃⼰的认识和观点,联系⼈类传播的历史现实,和对“报刊的四中理论”加以评析,可以考虑从正反两个⽅⾯加以论述:A、正⾯评价这⼀理论在传播控制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和⼴泛影响B、交代其⽚⾯和不⾜之处,⾸先这⼀理论是依据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提出来的,是为资本主义传播制度做辩护的,对其传播制度,尤其是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认识有极⼤的⽚⾯性。
带有“冷战”⾊彩;其次,传播制度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各国的传播制度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形式下,传统中带有冷战思维⾊彩的“报刊四种理论”已经不在适应传播制度发展的现实,需要得到修正和发展。
3、试论述西⽅传播学效果研究发展历史A、早期的“⼦弹伦”或“⽪下注射论”这⼀理论⼤致出现在20世纪初⾄30年代,这是传播学研究的初级阶段。
这⼀时期的核⼼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上就像⼦弹击中躯体,药剂注⼊⽪肤⼀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们的态度和意见,甚⾄直接⽀配他们的⾏动。
B、⼤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20世纪—60年代)1)、⼤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
2)、⼤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的因素单独起作⽤。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传播学考研笔记

传播学考研笔记一、传播学基础概念1. 传播:传播是信息交流和分享的行为或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基础。
2. 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科学,涉及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传播方式、传播过程、传播效果等方面。
3. 媒介:媒介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
4. 受众: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可以是个人或群体。
5. 内容:内容是指传播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
6. 渠道:渠道是指信息传播的途径,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
二、传播学理论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2. 香农-韦弗模式:信息源产生信息,通过发射器发出信号,经过信道传输,到达接收器,最后由受众接收并处理信息。
3.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编码、释码、译码、反馈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强调了受众的反馈和传播者的主导作用。
4.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信息源产生信息,大众媒介通过接收器接收信息,再通过发射器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5.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讯息,强调媒介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6. 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论:强调媒介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分为口头媒介和书面媒介两种偏向。
7. 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强调媒介的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认为媒介的发展是人性化、自然化的过程。
8. 霍夫兰的说服理论:研究说服效果的心理学理论,包括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对象三个要素。
9. 休眠效果理论:强调重复暴露在信息中可以提高说服效果的理论。
10. 框架理论:指人们在报道和解释新闻事件时所采用的认知框架,包括新闻报道的角度、立场和表达方式等。
11. 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看法或评价,可能存在偏见或歧视。
12. 议程设置理论:媒体通过选择报道和强调某些议题来影响公众对议题重要性的认知。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传播学笔记整理名词解释:1、传播的定义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3、信息社会所谓的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4、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5、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填空题1、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7、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题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9、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11、信息社会具有的几个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传播学笔记整理

传播学笔记整理第六章效果研究第一节认识传播效果第二节微观效果研究理论魔弹论、有限效果论、劝服效果理论第三节宏观效果研究理论议程设置假说、培养理论、知识沟假说、沉默的螺旋假说第一节认识传播效果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一、传播效果的含义:(一)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微观效果研究(二)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传播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
——宏观效果研究传播效果包括认知的、情感的、态度的和行为的四个层面。
认知效果是受传者对信息的接受与分享。
情感效果是受传者对讯息内容进行有感情性色彩的分析、判断和取舍。
态度效果通常表现为变否定的态度为肯定的态度,变消极的态度为积极的态度,变错误的态度为正确的态度,或是培养与维系肯定的、积极的、正确态度。
行为效果是受传者接受讯息后在行为上发生的变化。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探索历程第二节微观效果研究理论一、枪弹论(子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出现时间:20世纪40年代之前主要观点: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代表性研究:1.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就广义而言,宣传是通过操纵表述以期影响人类行为的技巧。
这些表述可以采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
”一般而言,只有当行为对信源而不是对接收者有益的时候,才被称为宣传。
2. “火星人进攻地球”事件宣传技巧:李和李:《宣传的完美艺术》辱骂法——“恐怖主义”给某思想或某事物贴上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经过检查就拒绝和谴责它。
光辉泛化法——“新政”把某事物和好字眼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不经证实就接受或赞同它。
转移法——名人广告(1)将某种令人尊敬的事物的权威、影响力、声望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使后者更容易被接受。
证词法——名人广告(2)通过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评论某种观念、规划、产品或人,影响公众的态度。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信息如何在各种社会情境中产生、传递、接收和理解。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广泛,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种类型的传播现象。
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朋友之间的聊天、家人之间的沟通。
群体传播则发生在具有共同目标和身份的群体中,如小组讨论、团队协作。
组织传播涉及企业、政府等组织机构内部的信息流动。
大众传播则是通过大众媒体,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模式1、线性传播模式最经典的线性传播模式是香农韦弗模式。
该模式将传播过程分为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和信宿五个部分,强调了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但忽略了反馈和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影响。
2、控制论传播模式以维纳的控制论为基础的传播模式,如德弗勒模式,增加了反馈环节,认识到传播是一个双向循环的过程,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可以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
3、互动传播模式以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为代表,强调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循环互动来完成传播过程。
4、系统传播模式如赖利夫妇的模式,将传播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三、传播的类型1、自我传播又称人内传播,是个人在头脑中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如思考、回忆、想象等。
2、人际传播这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
其特点包括直接性、随意性、双向性和反馈及时等。
3、群体传播指在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
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等对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4、组织传播在组织内部,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信息传播活动。
包括上行传播、下行传播和平行传播等方向。
5、大众传播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向广泛的、不特定的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具有传播者专业化、传播手段现代化、传播内容大众化等特点。
四、传播的功能1、监视环境帮助人们了解周围的环境变化,及时掌握各种信息。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的定义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传播活动的过程、结构、功能以及影响因素。
2. 传播学的定义要素:- 传播者:指发起传播活动的人或组织。
- 受传者: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或组织。
- 传播内容:指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等。
-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所依赖的渠道、平台或工具。
-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活动从发起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要素。
2. 传播结构:研究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传播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等。
3. 传播功能:研究传播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信息传递、社会整合、文化传承、政治宣传等。
4. 传播制度:研究传播活动的规范、政策、法规等,以及传播制度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定量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4. 实验研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5.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传播现象,以揭示传播规律的内在机制。
四、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者理论:研究传播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传播者的传播效果。
2. 受传者理论:研究受传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受传者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内容理论:研究传播内容的类型、特点、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内容的制约因素。
4. 传播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媒介的构成、功能、传播效果以及媒介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传播学复习笔记整理.

传播学复习笔记绪论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的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结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二、研究对象:既有特殊性和确定性,又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根据科学提炼,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
三、学科特点:1、整体性:分析问题会更加客观更加具体。
(全面性)2、互动性:既有传者活动又有受者的共同参与。
(共动性)——辩证的方法3、开放性:具有学科的包容性,融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等。
(即是对象和知识及方法的开放性)4、综合性5、发展性PS·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一般认为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
●新闻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项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信息的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的对象。
●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作用。
●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体系一、知识体系(层次)1、理论传播学2、历史传播学3、实用传播学4、边缘传播学二、理论框架(重心)1、传播科学论2、传播过程论3、传播主体论4、传播客体论5、传播载体论6、传播对象论7、传播方法论8、传播环境论9、传播效果论PS·a、传者分析;b、媒介分析;c、内容分析;d、受者分析;e、效果分析第三节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一、哲学方法:用全面辩证发展的分析方法二、专向方法:是从社会方面进行研究1、社会学方法(分析社会责任、社会角色)2、心理学方法3、语言学方法(信息传播、语言、符号)三、横向方法(自然科学方法)1、控制论:(1)具有一定目的性。
传播学笔记整理

电视传播概论与传播学笔记整理李宇清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史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传播并不是人类的特有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共有现象一、动物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昆虫、草食和肉食动物)、发光(如:萤火虫)、超声波(如:蝙蝠)、动作(如:灰雁、蜜蜂)、声音(鸟叫)等;★每种动物、动物中的每个群体和个体都有独自的信息传递、接收和反馈系统。
传播学笔记整理

一、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者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意义: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涵义,是人类依符号形式传递交流的精神内容。
4、象征性为:指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6、人内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8、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9、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生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0、舆论传播:指社会公众对他们所关切问题的意见态度、信念,在社会群体和大众媒介中的公开表达,形成具有一致性和强烈的性的共同社会意识以及发挥社会作用的社会过程。
11、媒介:信息在空间上的移动,在时间上能够保存的载体。
12、模式:用图形或程式来阐明对象的方法13、大众传播者:是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活动的职业传播者。
他们是分布在通讯社、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电影片场中专门从事传播活动的人员。
如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
14、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的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针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16、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中间各种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17、休眠效果:低可信度的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显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学通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什么是传播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
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
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
(“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E.T·霍尔。
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
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
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
表征是“不出声”。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3)群体传播: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
分为正式群体(组织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群体传播)。
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共同利益制衡和理性认知基础上自觉建立的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认知水平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成员间无地位差异、彼此同情、价值观趋同的舆论群体。
(郭书P89-98)特点:A群体传播对成员保持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会受到影响。
B、成员之间的关系靠传播过程中的心领神会、彼此认同来维系和发展。
C、成员往往会承认群体中的权威和个别人的威望。
D、群体传播是一种开放形式,成员可以自由进出。
补充知识点:1、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群规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3、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信息压力和趋同压力。
4、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如集会、游行、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
(钓鱼岛群众游行事件)(1)、条件:结构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2)、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暗示: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处于激动的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周围人的话语、表情、动作乃至现场的氛围,对他都成为有力的暗示刺激,使他的信念、思维和行为方式迅速与现场的人群融为一体。
群体感染:指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传播速度快,由于在现场昂奋的氛围中,成员失去理性的自控能力,对来自外部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
注:集合行为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
(3)、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
非理性模仿的发生也基于“匿名性”原理。
(“打砸抢”分子之所以作出越轨行为,是因为集合行为使他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4)、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也呈现出一种异常状态,其主要的信息形成是流言。
流言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
这种流言有三个特点: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4)、组织传播: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组织网络,为应付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讯息的过程,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一定规模的讯息交流活动。
其形态可分为: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和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狭义上即组织的宣传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郭书P107)(5)、大众传播:指职业化的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影、电视、杂志、书籍等——对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
二、什么是传播学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2、人类传播实践:A、口头传播时期,也称为“部落文化”时期。
B、文字印刷传播时期:即“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C、电子传播时期,也叫做“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第二节传播学奠基人及其贡献一、哈罗德·拉斯韦尔1、简介:拉斯韦尔,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是最早对政治性传播进行系统分析的学者。
2、贡献:A、他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B、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
C、他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
D、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该法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的学科立下了功勋。
E、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
3、代表作:《传播的结构和功能》、《政治的语言:语义的定量研究》、《世界历史上的宣传性传播》二、库尔特·卢因1、简介: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传播学研究守门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属于格式塔心理学派,是心理学领域“群体动力论”和“场论”的提出者。
2、贡献:A、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
B、他对社会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研究,给传播学中的效果研究开创了一个重要领域: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C、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
3、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个性的动力理论》、《社会科学中的场论》三、保罗·拉扎斯菲尔德1、简介: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社会学家、实验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最早运用实地调查法从事对广播的研究。
2、贡献: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即“媒介—意见领袖—受众”传播理论模式,强调人际传播的绝对重要性。
这一研究,击破了传播媒介效果万能的迷信—“魔弹论”,并开创了传播效果研究的第二阶段——有限效果论。
3、代表作:《人民的选择》(郭书195)、《选民抉择》、《美国士兵——述评》补充知识点——意见领袖的特征:A、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即并非大人物,二是生活中所熟悉的人。
B、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C、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D、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卡兹在《个人影响》中提出了测定意见领袖的三项指标:“生活阅历”、“经验与知识”、“社交性”和“社会经济地位”。
四、卡尔·霍夫兰1、简介: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研究心理对行为的影响,是研究个人的社会交往以及态度和信念改变的先驱。
2、贡献:A、引进了“控制实验法”这一行为心理学派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较完善地运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B、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
C、他由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而非原理进行研究,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
3、代表作:《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说服》五、威尔伯·施拉姆1、简介:美国传播学的创建者和集大成者。
他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传播行为、机构、功能,将传播研究科学化并创建传播学,被誉为“传播学之父”。
2、贡献: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并毕生致力于传播研究和传媒教育实践。
3、代表作:《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学》、《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第三节经典传播理论理论范式见补充单第二章系统理论(略)第三章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一节大众传播功能的经典理论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指传播组织以“新闻”的手段不断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中的变动的信息,并通过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使人们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并作为决策或付诸行动的依据的一种社会功能。
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指大众传播媒介以“宣传”为手段,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作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社会状况的重要事情或事件上来。
即大众传播中的“议程设置”的功能。
(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指人类通过教育活动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得以代代相传,促成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1959年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从社会学角度,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其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3、社会化功能:与“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相对应的,也有学者称之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4、提供娱乐:即娱乐功能,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