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合集下载

新课标语文《月夜》教案

新课标语文《月夜》教案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中国白话诗歌之先河。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赫然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讲,正是因了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
三、预习检查
(1)字音
墓畔(pàn) 舵手(duò) 漫漫(màn)
了解作者,弄清写作背景
主动积极作答
重点字词补充
重点句子翻译
讨论交流
带疑阅读,感知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简介作家作品
检查预习情况
补充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引导思考,激发兴趣
熟读课文
理清思路
板书归纳
引导思考,激发解题热情,主动完成课堂内容
拓展延伸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月夜》教案
课题
短诗五首之《月夜》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重点

初中音乐月夜教案

初中音乐月夜教案

初中音乐月夜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音乐,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2. 通过学习《月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月夜》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乐曲中一些特殊音节的演奏技巧。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乐曲的意境。

教学准备:1. 准备音乐教室,确保音响设备正常。

2. 准备《月夜》乐谱,方便学生跟随演奏。

3. 准备相关的中国古典音乐知识资料,以便为学生进行讲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国古典音乐的历史和特点,引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中国古典乐器?它们分别是什么音色?”二、作品欣赏(15分钟)1. 播放《月夜》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2. 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节奏、旋律和音色,感受乐曲的意境。

三、乐曲解析(15分钟)1. 讲解《月夜》的背景和创作特点,让学生了解乐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 分析乐曲的结构,讲解各个乐章的主题和变化。

四、演奏练习(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跟随乐谱演奏《月夜》,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技巧。

2. 对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情感体验(10分钟)1.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自己置身于月夜之中,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月夜》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学习中国古典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解析《月夜》,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短诗五首教案语文教案-《诗五首》

短诗五首教案语文教案-《诗五首》

短诗五首教案语文教案-《诗五首》《诗五首》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合理想像,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进步其才能。

因此,教法上准备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推理、想像等方法。

媒体设计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王维、李白、杜甫、王安石、赵翼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如今,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

读这些诗就像看长城:观长城全貌便有气势充分、景象宏观之感;来到垛口、瞭望台,摸摸残痕,见景生情,感时伤别,忧国思亲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走走,停停,极目远眺,以理入诗、发人深思之念便会形成。

是呀,待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这节课学习前两首。

要求理解、背诵这两首诗。

二、赏析《使至塞上》(一)解题1.学生读标题,明题意。

2.以“我知王维有多少”为话题,理解王维。

(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发言)3.教师小结: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

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收录在《王右丞集》中。

《使至塞上》就是名作一篇。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月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3.体会诗人坚强不倚的独立性格和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我”这一形象及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小组交流合作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的写作资料。

学生:诵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营造情景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ppt播放图片)(月亮、夜晚等)由此,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晚景的诗歌,它并不是古诗,而是一首由白话文写的新诗。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沈尹默的《月夜》。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重点。

2.比较新诗和古诗的区别。

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首新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与古诗相比。

(语言通俗易懂、字数自由、没有讲究严格的押韵等)3.朗读诗歌(1)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学生读的时候,师明确诗歌重音。

“我”“顶高”“立着”。

(3)播放录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重音和感情。

(4)男女比拼读。

(5)配乐齐读。

三、再读诗歌,感受意象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一起构成这幅月夜图?这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意象——霜风、月光、树、“我”。

霜风:刺骨的寒风。

听觉:突出风的大、猛烈。

月光:明明的。

视觉:突出月光的明亮,给人以希望,使黑夜变得温暖许多。

树:高大。

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我”—不依靠。

四、精读诗歌,感悟主旨1.补充背景知识,探究意象的象征意义。

优秀教师备课分享:小学语文《月夜》教案设计

优秀教师备课分享:小学语文《月夜》教案设计

优秀教师备课分享:小学语文《月夜》教案设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是我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备课不仅要做到内容充实、目标明确,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备课过程中我深感,教案设计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今天,我将分享一下针对小学语文《月夜》的一堂优秀教学案例,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核心词汇(月光、踮起、瞧、花丛、草丛、闪耀、银色)的含义及运用。

(2)学会借助画面想象当中的情节,表达出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3)掌握叙事文的结构特点:时空转换。

2、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1)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狂热热爱,并能够自己发现、感受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乐趣和美好。

(2)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乐于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表达(2)如何有效运用画面想象来表达感受和情感(3)如何快速且准确地理解文中核心单词的同时,领悟到其意义及运用方法三、教学过程1、热身 - 我们的月亮让学生开口一起描述现场月亮的样子,并根据学生的描述画出月亮的样子。

在图画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欣赏自己完成的作品,并介绍常见形态和月相。

2、教学正文 - 故事表达(1)初始化1)让学生在课前看文本,并根据阅读内容思考故事的情节、时空转换等,用自己的表述方法讲述出来,并向同桌分享。

2)教师主导讲解,重点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为接下来学习语言结构打下实际基础。

3)让学生阅读故事,从故事情节中寻找主旨思想。

(2)语言结构1)帮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本语言,给他们时间进行反复阅读。

2)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中的时间轴,以便于他们更好地领悟故事情节。

(3)情感表达1)让学生思考月光、草丛、花丛的场景,讲述出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自己运用短语、形容词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3)让学生欣赏他人的表现。

3、教学风味 - “情感表达”小游戏为了拓宽学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道“情感表达”小游戏。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五首短诗,分别是《月夜》、《静夜思》、《宿建德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和《江南春》。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作者情感为主题,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然而,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情感的把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这些优美的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好,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教学难点: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讲解、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为学习诗歌做好准备。

2.朗读与背诵:让学生自由朗读五首短诗,然后进行集体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3.解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诗歌鉴赏: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和解析,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新课标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新课标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3.赏析诗歌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那的意境,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第二幅画:“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第二节写当“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
五.《统一》
1.朗读诗歌。(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统一
聂鲁达(智利)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2.了解作者
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
3.赏析诗歌:
作者在这首诗里,以叶、花、果为喻,指出“繁多是个谎言”,揭示了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这首诗前三句似乎不合常理引人思考,设置悬念。在这里谎言并非指某人的欺骗之言或无根据的话,而是喻指掩盖了事物本质的纷繁
表象。繁多的表象在迷惑、影响着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像谎言一样。“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在作者笔下,“繁多”与“统一”是对立统一的,“繁多”的是个性,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是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五首短诗的阅读和解析,让学生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江花月夜》、《泊船瓜洲》、《夜雨寄北》和《月夜》。

这些诗篇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能反映出不同诗人对月夜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词和现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中的五首短诗,学生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3.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五首短诗的相关资料,包括诗歌的原文、译文、赏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月夜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短诗五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重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难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听过许多诗歌,你想给我们推荐哪些现代诗歌呢?预设:《雨巷》《再别康桥》等。

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新诗,看看你对这些诗歌有着怎样的独特见解?设计意图:由诗歌激趣,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2)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诗歌《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4)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等。

小学语文《月夜》课堂教案设计与备课

小学语文《月夜》课堂教案设计与备课

月夜课堂教案设计与备课小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儿童语言交流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课程,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可以让孩子们体验到文字的魅力和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其中,课文《月夜》是一篇经典的散文,通篇描写了月夜的美丽和神秘,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呢?本篇文章将以小学语文《月夜》为例,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案设计与备课。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2.学会正确阅读和朗读文本,并理解词意;3.发掘文章中的美丽语言和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想象、描绘的能力;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自由联想、讲故事等方式,先让学生们了解月夜的神秘和美丽,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2.阅读课文(10分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本中朗读、默读、理解本篇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思考,学会正确的语音语调和标点符号,逐步掌握语文基本功。

3.整体理解(15分钟)通过问题导学和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发扬自己的想象,搜寻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让月夜变得更加神秘与美丽?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出现的形象比喻、象征手法、双关语等修辞手法。

4.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将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对文章中的关键句及美丽的语言进行集体欣赏和探讨。

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创造优美语文氛围,并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文本演读(10分钟)学生或者老师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朗诵。

通过文字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气氛中深刻体验到课文所描绘的月夜的美丽之处,并能够发现语言的美感和表达的艺术。

6.写作训练(20分钟)可以请学生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形象描述、比喻、象征等修辞技巧,写一篇自己的月夜散文,表达对月夜的赞美,多样性的写作风格可以有:叙述、抒情、记叙等等。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月夜景色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意义。

2、提问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幅月夜的图片)同学们,当夜幕降临,明月高悬,你们会想到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的诗歌,一起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之美。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诗人的生平、创作风格等)3、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4、诗歌解读逐句分析诗歌的意思,理解诗人描绘的月夜景色。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动静结合等。

5、体会情感小组讨论:诗人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6、再读诗歌学生带着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7、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积累的关于月夜的诗句。

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描绘月夜的文字。

8、课堂总结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强调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对写作手法的运用。

9、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完成一篇以“月夜”为主题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写。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短诗五首》教案

《短诗五首》教案

《短诗五首》教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月夜——沈尹默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二.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

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4.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秦岭【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2.学习诗人运用想象和对面着笔来表情达意的虚实相生的写法。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赏析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2.指导学生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分析本诗艺术特点,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玄宗南逃,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今属宁夏)。

杜甫得知肃宗即位的消息后,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困在沦陷后的长安,在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杜甫其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说说对杜甫的了解。

)(多媒体展示)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又称“杜工部”,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二、品读诗歌,读准读畅。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出示难读字字音,正音。

3.听录音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节奏、语速及语气。

)三、自主学习,梳通诗意。

1.自己对照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自译。

2.说给同桌听,合作解决疑难词句。

3.学生自主展示。

(教师点拨指导。

)四、精读细品,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意境。

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诗人在诗中共写了几个场面?妻子思念丈夫的场面(想象)诗人与妻子团圆的美好场面(想象)诗人思念妻子儿女的场面(现实)(教师适当点拨并板书,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思念之情。

)(二)研读诗歌,探究情感。

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闺中的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

《月夜》精品教案

《月夜》精品教案

《月夜》精品教案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简要介绍《月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同学探究这首诗的兴趣。

二、初读诗歌,描绘画面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预设深秋的夜晚,明月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没有依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描绘诗歌画面,促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三、结合背景,分析意象师:分析意象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时代背景(见课件出示)。

1917年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但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我们的民族仍旧封建愚昧、闭锁保守。

此时,唤起自由思想和个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是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而新诗的出现,正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科学”与“民主”,追求人的个体的觉醒,追求思想解放、个性独立的象征。

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

1.“霜风”与“月光”以及“我”与“顶高的树”两组意象的关系是什么?预设“霜风”呼啸,“明月”高照,这一组意象的对比,象征在黑暗年代里新诗如明月般照亮诗人的心。

“我”与“顶高的树”这一组意象,“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拥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象征诗人的自强自立。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预设这首诗表现了“五四运动”前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月夜》课文教案

《月夜》课文教案

《月夜》课文教案月夜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月夜》课文,使学生了解月夜的美丽景色和神秘意义,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和课文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被大自然包围的美好感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月夜》课文的情节和意义。

2. 分析文中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2. 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引导学生表达对月夜景色的个人情感和想象。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描绘月夜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对月夜的感受。

2. 导入问题:你曾经在月夜中体验过什么样的故事或情感?Step 2 阅读课文1. 教师将课文《月夜》分段给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关键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学生个别阅读后,进行同桌或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作用。

3. 教师带领全班一起阅读课文,学生跟读并互相交流理解。

4.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讲述的是什么情景和故事?b.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法?c. 这些描写和修辞手法有何作用?Step 3 文学鉴赏与个人情感表达1. 引导学生参考课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感悟,用书写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对月夜景色的个人情感和想象。

2.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欣赏彼此的创意和表达方式。

Step 4 拓展延伸1. 教师介绍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中描写月夜的片段,并让学生欣赏相应的影视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月夜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要求以月夜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展示自己对月夜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情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月夜》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组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写作法: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这些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这些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好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依次呈现这五首诗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语文教案《月夜》

语文教案《月夜》

语文教案《月夜》语文教案《月夜》1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通过拓展探讨,了解“月”的不同的象征义。

二、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三、教学难点1.要求学生结合诗中的情景意象推敲炼字,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理解诗中景、情的融合,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四、教学手段1、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诗歌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采用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使学生感受与领悟“月”的丰富意象。

3、采用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一)、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八月太子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

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鄜州的妻子。

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

(二)、新课导入(投影画面)由画面的月亮引出话题,要求学生回答看见月所产生的联想,得出结论:同一轮明月,在不同人看来,是有不同的象征义的。

再引出杜甫的望月诗《月夜》。

(三)、朗读(四)、交流研讨1、在诗歌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2、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思亲之情的?3、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4、妻子明明有儿女在旁,为何诗中却说妻子独看月?5、妻子的思念程度如何?6、诗中仅仅表达了离别思念之情?7、诗歌主旨8、诗眼9、指导朗读(五)、拓展探讨1、杜甫其它写月诗《月夜忆舍弟》——怀乡思亲情深意切。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一、导入在本节课开始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展示一段话:“深蓝夜空,月光皎洁,云层稀薄,天边隐约可见几颗闪烁的星星。

在这宁静的夜晚,人们或沉浸在美妙的梦境中,或漫步在月光下,享受这宁静和平的夜。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文章——《月夜》。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月夜的景色及特点。

2.感受作者对月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部分:解题首先,让我们来了解这个题目《月夜》所包含的内涵。

“月夜”,顾名思义,是指有月亮的夜晚。

文章将向我们展示月夜的哪些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探索。

第二部分:粗略感知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的景色,如月光、星星、云彩等。

作者通过对这些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出月夜的静谧与美丽。

但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景色的描绘上,他还通过对月亮的赞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第三部分:深入分析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分析文章中描述的月夜的各个元素。

首先是月光,作者用“皎洁”一词形容,给人一种明亮、纯净的感觉。

然后是星星,虽然只有几颗,但通过作者的描绘,我们仿佛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在夜空中闪烁。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云彩,虽然只是简单地提到,但却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柔和的气息。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细致描绘,作者成功地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月夜景象。

不仅如此,他还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赞美方式,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例如,“月光如水洒在窗前”,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生动地表现了月光的明亮和柔和。

而“星星点点”、“隐约可见”等词句则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星星的美丽。

第四部分:写作特点文章的写作特点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首先,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比喻手法来描绘景物,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月夜的美。

其次,文章的结构清晰明了,从题目到内容都紧扣主题,使得整篇文章给人一种紧凑的感觉。

最后,作者的语言简洁明了,使得整篇文章读起来流畅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3.体会诗人坚强不倚的独立性格和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我”这一形象及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小组交流合作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的写作资料。

学生:诵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营造情景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ppt播放图片)(月亮、夜晚等)
由此,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晚景的诗歌,它并不是古诗,而是一首由白话文写的新诗。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沈尹默的《月夜》。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重点。

2.比较新诗和古诗的区别。

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首新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与古诗相比。

(语言通俗易懂、字数自由、没有讲究严格的押韵等)
3.朗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学生读的时候,师明确诗歌重音。

“我”“顶高”“立着”。

(3)播放录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重音和感情。

(4)男女比拼读。

(5)配乐齐读。

三、再读诗歌,感受意象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一起构成这幅月夜图?这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意象——霜风、月光、树、“我”。

霜风:刺骨的寒风。

听觉:突出风的大、猛烈。

月光:明明的。

视觉:突出月光的明亮,给人以希望,使黑夜变得温暖许多。

树:高大。

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我”—不依靠。

四、精读诗歌,感悟主旨
1.补充背景知识,探究意象的象征意义。

(多媒体播放视频)
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向通过这首诗歌向读者传达出自己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结合“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以4/6人为以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明确:“树”在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2. 诗文主旨
在那个时候,具有这种追求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不仅仅是沈尹默一人,还有很多比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等,都具有这样的思想。

所以说,《月夜》不仅作者沈尹默具有这种进步思想,也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五、拓展延伸,仿写诗歌
1.仿照本诗,自选一种景或物,写一首优美且富有哲理的小诗。

2.分享一首小诗《自信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搜集同时期的其他新诗,读一读,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