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某社区为例开题报告(含提纲)3000字》

4.居民参与
5.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同
三、滨海新区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组织机制落后
(二)社区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三)居民参与度低
四、西安市兴隆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区管理权责落实不到位
(二)社区职责分工不明
(三)居民参与意识薄弱
五、加强滨海新区社区管理的对策建议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社会主义经济,我国在向着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过渡过程中,最核心也是重要的就是积极寻求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适当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只有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我们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当务之急,也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解释了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和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然后以滨海新区社区的管理现状为例,结合社区的实际发展,从多方面指出了当前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随后,针对以上所有问题,切实提出改善社区管理体系的对策以及建议。(一)创新社区组机制(二)完善社区管理制度
(三)创建居民参与机制
六、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学生签名:2022年9月29日
指导教师批阅意见
(指导教师应对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对策、措施和预期成效等做出评价,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第2-3周(9月10-15日),根据选题搜集相关资料,拟写开题报告,写好后上传平台相应位置,导师批阅。
第3-8周(9月15日-10月21日),撰写论文初稿,提交平台相应位置,老师批阅反馈,针对老师批阅意见进行修改。一般要进行3稿。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作者:沈兴辉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15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大量村镇、市郊演化为城市,引起了学界对城市发展尤其社区建设的普遍关注和浓厚的研究兴趣。
各类有关城市社区建设的文献材料、学术成果源源不断的涌现,为社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们在充分研究各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社区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从社区概念、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发展的历史沿革、社区服务以及社区文化等几个方面对社区研究进行了详细分类,在此基础上,笔者就我国社区建设方向提出个人看法,并就社区研究的新领域做出预测。
[关键词]社区概念社区治理社区文化社区服务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34-01一社区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学者大多从社会学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界定,多强调地域性的概念,通过与社会、国家、城市、社会群体等不同概念的对比中得出社区的含义,“更多的社会学家是从一定地域社会关系结构的角度,或者从社区的功能与地域空间相结合的角度社区下定义”。
一种观点从社区与社会对比的角度诠释社区概念,“在方法论上,社会是一个一般的概念,它的性质是无法使用实证资料来论证的”,“研究者只能做出范围较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社区研究,从社区研究中取得实证资料来论证社区的性质并进而推出社会的性质”。
这种定义方法将社区作为社会的特例,是从哲学角度对社区进行的界定。
它比较重视社区、社会的对比,并对这两种经常被人们搞混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基本厘清了社区、社会的含义;不足之处在于它只是用对比的方式告诉了人们社区不同于社会,而缺乏从自身出发的论证,没有明确指出社区应该包含的基本要素,因而无从说明社区的本质。
另一种观点是从社区与国家、城市及社会共同体的对比关系中对社区加以解释。
该观点认为国家“始终是和主权不可侵犯的要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社区是“早在私有制产生之前人类就有了自己的共同体方式”,社区要表达的是“居住在同一社群、同一地方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模式”,因而从本质上或者是产生历史上,社区和国家都是截然不同的。
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的文献综述1.引言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栖息地和群体心灵的归属地。
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城市是一个失败的城市,因此我们有必要探寻城市城市应该如何建立起其居民对于该城市的归属感。
实质上,任何一个城市都由一个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社区构成。
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社区的的均衡、良好发展。
由各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位,提供给居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是城市与其居民产生联系的基本模式之一,通过对居民的归属感从而建立起对城市的归属感。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管理体制上的缺陷,我国城市归属感不高。
【1】以下,是我通过整合一些研究社区归属感的文献,总结出的目前城市社区归属感的现状和不足以及提高社区归属感的方法。
2.正文2.1.什么是社区归属感?通过对文献中的定义的概括,我认为社区归属感可被是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
在许多研究中,社区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经常被混淆,但是必须明确这是三个同一范畴的不同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在表达的程度和层次上,社区认同感层次最低,而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层次上不断加强。
通过心理学的解释我归纳出:归属感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所有属性的连续性的辨识基础上,才有归属感的追寻和建构的可能。
社区归属感的高低是度量城市“心理社区”是否消亡的重要指标,探讨影响现代都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对于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并重建和发展社区,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4】 2.2中国城市归属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2.2.1单位制的解体造成从前有单位人本身归属感的下降改革开放以前,单位具有很强的社会控制功能。
不但职工的住房与伙食均、医疗、甚至子女幼儿园由单位提供,就连结婚与外出旅行等等也要单位批准。
一个较大的单位往往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改革开放以后,单位的种种社会功能逐渐减弱消失。
7这种小而全的社会,它对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它充当凝结社会成员的全部情感和心灵归属的载体。
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认识和思考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认识和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我国城市社区规模也不断扩大,对城市社区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社区作为一个基层的社会自治组织,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逐渐成为我们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特殊性,城市社区管理在真正的实践环节面临很多问题。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的问题如下:一、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偏行政化一方面,街道办事处政社不分的状况并没有大的改观,它仍然承担着过多的行政管理职能,工作量过大,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状态,其后果是既未能够明显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已应有的社会管理职能,致使社区成员越来越高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也没有从更深层次上提高广大居民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
另一方面,作为居民群众自治组织的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也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居民没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只是被动的接受管理。
因为事实上居民委员会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所以其日常工作不得不服从街道的安排,进而也陷入了繁杂的具体事务之中。
这不但造成基层社区管理的超负荷运转,减低了管理效能,而且有悖于居委会成立的初衷。
居委会行政色彩浓厚,社区自治功能缺失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自治的主要载体,从字面上看,居委会只是具有协助政府的义务,并不具有代理政府部门行使职权的行政管理职能,但是实际上社区承担了大量来自政府的职能工作。
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色彩还体现在经费使用、人事任免上。
一个自主充分的社区,它对自己的事务有充分的市场的日渐成熟,一些社区单位已经不可能长期无条件地提供资源(如体育场、操场、文化中心、文化馆等)。
因为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有成本及消耗,仅仅强调义务与无偿,影响资源所有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这又是一大困境。
二、社区管理职能分工模糊三、城市公民对社区管理的参与意识不够城市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广度与深度有限。
电大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姓名:学号:学校:指导教师:写作时间:目录一、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现状 (2)1.思想观念陈旧 (3)2.社区类型单一 (3)3.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 (3)4.体制方面的问题 (4)(1)建制散 (4)(2)权力小 (4)(3)服务少 (5)(4)参与差 (5)5.社区组织力量比较薄弱 (5)6.对社区管理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 (5)(1)监督的主客体错位 (5)(2)监督运行方式单一 (5)(3)监督缺乏必要的协调 (5)(4)监督制裁软弱 (6)(5)监督法规不健全、监督制度不完备、缺乏可操作性 (6)二、城市社区管理对策 (6)1.观念更新与培养新型社区干部同步 (6)2.调整建制,下放权力 (6)3.加强居委会自身建设,提高其社区服务水平 (6)4.必须落实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使居委会真正履行其功能 (7)三、参考文献 (7)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城市社区是国家结构最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是城市的细胞,社会的基础。
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搞好社区工作,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生活素质,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
城市社区管理的目标,是创建安定团结,环境整洁,方便生活,服务四化的文明社区。
而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具有归属感的人群结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城市社区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入WTO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城市社区管理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如社区管理的行政化趋向问题,社区管理民主性问题,社区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思考。
关键词:社区居民行政管理问题城市社区是在城市中的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城市社区自治研究综述

张宝锋:城市社区自治研究综述城市社区自治研究综述.张宝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2)摘要:以往社区自治研究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制改革及其带来的客观后果是社区自治的第一推力;社区自治存在有政府主导型、合作型和自治型等三种治理模式;居委会组织架构的制度设计主要采取“议行分离”体制;居委会和党支部之间是相互支持、合作协商关系;合理界定政府与社区的权力边界是社区自治的关键等。
关键词:社区自治;自治组织;政府组织;党组织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87(2005)01—0022—05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时,将单位理论作为开始的社区建设。
在实践中党和政府逐渐认识到社一种解释模式引入到我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区建设不仅仅是一项社会工作,它的发展必然要求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造就了一批颇有建重新构造城市管理的微观社会基础,并改革传统的树的学者,代表人物有路风、李汉林、李路路、孙立城市行政化管理体制。
在历史的教训、现实的压力、平、李培林、杨晓敏、周翼虎等。
单位制的解体为社区未来的挑战三重撞击下,社区自治的理念及行动方自治释放了自主活动的空间,复苏了人性中的个人才浮出水面。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各地轰轰意识,开启了个人本位的国家社会化的进程。
改革开烈烈开展的社区建设以及部分城市进行的社区自治放前,我国的国家与社会是同质同构、合而为一的,的试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国家吞没了社会或社会淹没于国家之中,堪称社会点,许多有影响的成果相继问世,其中有些已转化为国家化的典范。
社会国家化的实质是群体本位、国家国家的法律和政府的政策。
本文试图对以往研究的至上。
孙立平认为,在社会国家化的中国,国家控制成果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和评介。
着差不多所有的资源、利益和发展机会,并借助于这一城市社区自治的引擎种垄断广泛地介入社会生活,并对之实行严格而全单位制的解体、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现代企业制面的控制,任何独立的社会力量要么予以抑制,要么度的建立不断实现着国家与社会的分离,这一切都使之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到50年代中后期,一是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自上而下推行体制改革个相对独立的,具有一定程度自治性的社会已不复的结果。
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综述

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综述【摘要】城市的进程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加速,城市社区管理问题渐渐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对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城市社区管理现状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并提出要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社区管理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管理;综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有的一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己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在城市,由原有“单位制”解体所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和一些政府职能逐步还给社会,逐渐由作为这一载体的社区来承担,社区的职能和作用日益凸显,社区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现代城市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建立现代化城市社区管理新型模式已是必然。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在20世纪的8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社会学者才开始逐步对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进行理论探讨。
这是我国社会整合模式转换的要求,并且还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1、城市社区管理概述在查阅了现有的相关文献后,对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有以下的几种认识和分析:“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 1855---1936)最早提出来的,滕尼斯提出的“社区”(community)一词,其含义是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
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各界由于理解和认识上的不同,对“社区”概念的定义也是意见纷呈,从而对“社区管理”的定义也是莫衷一是。
孟临、韩狄明(1998)认为社区管理是以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和人的素质为宗旨,围绕社区规划和社区发展目标对社区内的社会公共事务所展开的各项管理工作。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动资源和 自由活动空间 , 个人缺乏主体性的地位。 进入 2 0世 纪8 O年代 , 中国实施 了以产权 的多元化和经 济运作市场 化
的经济体制 和从 中央集权 向中央地方 适度分权 的政治体制
天津 、 沈 阳、 武汉 、 青 岛等城市设立 了 2 6 个“ 全 国社 区建设实
验区” 。例如 , 上海市卢 湾区在实行“ 两级政府 、 i级 管理 ” 改
革, 将社 区定位于街道范 围, 构筑了领导系统 、 执行系统和支 持系统相结合 的街 道社 区管理 体制 ; 沈 阳市春 河社 区以“ 社
2 0 1 3年 第 3 4期
经济研 导刊
E CO NOM1 C RES EARC H GUI DE
No . 3 4. 2 01 3
总第 2 1 6 期
S e r i a l No . 2 1 6
中 国 城 市 社 区 管 理 体 制 研 究 综 述
冉 敏
( 甘肃政法学院 行政学 院, 兰州 7 3 0 0 7 0 )
正式提出了社 区建设 的思路 。 随着城市 中传统单位社会的瓦 解, 各项社 区发 展和社 区工作 陆续 提上议事 日程并取得 了初 步成效 , 社 区建设越来越成为城 市发展 的重 中之重 。 因此 , 对
中国 城 市 社 区 管 理 体 制 研 究 进 行 系 统 的 回顾 与反 思 , 具 有 重 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图 分 类 号 : F 2 9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2 9 1 X ( 2 0 1 3 ) 3 4 - 0 2 1 9 - 0 3
中国社区服务与治理的现状与挑战

中国社区服务与治理的现状与挑战第一章:概述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和基础,社区服务和治理是保障城市居民有序生活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中国城市的规模和数量迅猛增长,社区服务与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社区管理、服务、治理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社区服务与治理的现状和挑战。
第二章:社区管理社区管理是社区服务与治理的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目前,中国社区管理存在以下问题:1.管理体制尚未完善当前社区管理体制存在多头管理、分权分责的问题,导致社区管理难以协调。
此外,社区管理还存在职责不明、权责不统一的问题,需要及时完善。
2.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很多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管理能力和职业道德。
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社区管理员工的廉洁从业和社区居民的服务质量,必须得到改善。
3.信息化水平不高现有社区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技术水平较低,且缺乏大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数据管理不规范、信息不互通,导致数据孤岛、信息不对称、服务短板等问题的出现。
第三章: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社区管理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但当前社区服务还面临着以下问题:1.服务不完善目前社区服务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公共服务上,对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利益的服务还存在短板。
特别是对于社会福利、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服务仍需不断完善。
2.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当前社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时效不够等问题。
社区服务需要加强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及评估体系等方面的完善。
3.服务模式创新有待探索推进当前社区服务模式相对比较单一,社区服务体系需要创新,进而满足不同居民需求差异化的需求。
第四章:社区治理社区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任务,还需要社区居民自觉参与、实现共治。
目前,中国社区治理还存在以下问题:1.制度不完善当前,中国在社区治理方面主要还是依照在户籍管理、基层治理等方面制定的社区治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需要从细化到完善制度体系。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综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和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述,深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政治方面在政治方面,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为政府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治理能力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政府服务不够透明、廉洁政府建设不力等。
政府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是主要的问题之一。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治理需求,导致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政府治理能力不足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政府拥有更强的治理能力来解决。
而目前政府管理体系存在各种弊端,如机构间协调不畅、政策执行不力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政府服务也面临着透明度不足的问题。
一些政府部门工作不够透明,缺乏必要的信息披露,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
廉洁政府建设也成为了政治治理中的一大难题。
对于腐败现象的治理,政府尚未有效根治,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的不正当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
二、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就业压力较大等。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之间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制约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经济增长不平衡不充分也是一个问题。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制约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与此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一些社会阶层的收入水平远高于普通民众,导致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的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从垃圾、噪音、违建等小事到矛盾纠纷、社区治安等大问题,城市社区一直面临着治理难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
一、城市社区治理现状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
城市社区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管理权限等部分存在模糊不清、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导致工作不够有效率、协同度不高。
2、居民自治意识不强。
一些城市社区居民因长期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影响,缺乏自治的意识,不愿意参与社区建设治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传播不足。
3、城市社区治理缺少科技手段支持。
一些城市社区治理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管理方式,信息化治理手段不够完善,导致工作效益低下。
4、治理手段不够全面。
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手段单一、不够全面,还未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以法律为依据、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治理体系。
为了有效解决城市社区治理问题,需要综合采取以下对策:1、建立完善的社区治理体系。
树立“自治、法治、德治”理念,加强社区治理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优化社区治理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效率。
2、强化居民自治意识与参与度。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教育培训、社区咨询等方式,加强居民自治意识;通过引导与激励,提高居民参与度以及归属感。
3、引入科技手段促进信息化治理。
如市民投诉管理平台,智能垃圾分类设施、无人机巡检等技术手段,优化城市社区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率。
4、全面加强城市社区治理。
以居民意见、建筑外观、噪音扰民和环境卫生为切入点,建立全方位、多层级的城市社区治理监管体系,打造法治化、信息化、精细化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
三、总结城市社区治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居民、社区治理者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综合施策。
只有通过创新思路、优化管理、完善体制等方式,才能有效提高城市社区治理的水平,打造更加宜居、和谐、美好的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引言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空间基本单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场所,承担着居民服务和社区治理的双重职能。
社区治理的质量与效率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而实际上,城市社区治理中尚存着很多问题,比如“三无”社区管理、不合理的物业服务、住房空置率高等,这些问题给城市社区治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因此,探究城市社区治理问题,提出合理对策是当前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城市社区治理问题及表现形式1、“三无”社区管理一些城市社区缺乏权责明确和效益考核的管理体制,导致社区管理滞后、职责不清,造成社区管理“三无”的困境:无人管、无人接、无人认领。
这造成社区治理难度大,影响居民的生活体验。
2、小区物业管理不到位小区物业公司在承担物业管理职责时,存在服务质量下降、价格虚高、不作为、滥权等问题,给居民带来不便。
比如物业公司不及时处理小区道路或楼体漏水等问题。
3、住房空置率高随着中国城市群的发展,一些城市产生的住房物业市场过度供应,导致住房空置率上升。
住房空置问题不仅带来了浪费,还会给城市社区规划和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三、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1、城市管理体制不健全城市社区治理的体制一直是受到城市治理体制的制约。
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体制主要为城市政府、社区居委会和物业公司三者协同作战,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政府主导的城市管理执行人为少,不少社区居委会和物业公司存在惰性和摸鱼的问题。
2、社区秩序不够规范社区的秩序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然而一些城市社区存在着不文明的行为和违规现象。
如社区居民乱扔垃圾、摆摊占道、不遵守交通规则等。
这些问题落实在社区管理时,会使治理成本增大,效率降低。
3、市场规律的干扰物业是一个产业,这些公司和其业主关系中存在利差。
一些物业公司利用其在小区管理方面的垄断地位,存在维修不及时、价格虚高等问题。
同时,过度的开发与供给也会导致一些住房空置。
物业市场的发展需要一定市场规律的引导调整,以达到互惠的目的。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走向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走向摘要:我国的社区建设目前已经进去了一个新的阶段,关于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讨论的热点,全国有些城市也在社区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探讨了今后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走向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荐与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和快速发展,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区级政府派出机关,其辖地面积和人口迅速扩张,这使得街道办事处的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原来实行的“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条块分割”,处在城市基层管理第一线的街道办事处职权十分,对很多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往往是看得见,摸得着,无权管,而市,区政府的职能则有权管,看不见,造成了有能力关无权管,有权管的无能力管局面。
同时,伴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基层管理上出,现了很多新的领域,街道办事处的任务越来越重。
例如,“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增加了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和服务对象;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各街区的老龄人口(尤其是离退休人员)显著增多,老年人口的活动空间基本上在家庭所居住的街区,这就增加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内容;改革中出现了大量失业下岗人员,需要街道办事处的关心和帮助;随着城乡社会流动加快,城市街区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他们既为街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给街区的管理带来了压力。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街道办事处的职责规定显然难以应付。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市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将街道办事处作为第三级管理单位,以行政能力的强化来解决越来越多的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建设。
之后,全国各地很多城市相继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
这种体制快速推进了社区发展,各地社区建设的面貌日新月异;但是,另一方面这种体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诸如街道办事处的功能定位、居委会的行政化、社区参与度低等。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2 1 年 4月 01
A I 0 i P ̄L 2 l | ≯ 黪 曩 t 譬¥ l象 l
第1期 总5 5
“ 几 十 年 来 信 息 技 术 的发 展 日新 月 异 . 高 新 企 业 的 新 技 的事 务 仍 有 较 多 的干 预 和 直 接 地 包 办 .街 道 受 到过 多 的 行 政 干 近 各 而居 委 会 则 成 了街 道 的 “ ” 社 区 自治 受 到 限制 。 腿 , 术 、 产 品 、 方 案 层 出 不 穷 , 大 部 分 政 府 部 门 既 缺 乏 建 设 资 预 . 新 新 而 将 来 必 须 改 变这 种 状 况 .政 府 不 再 对 社 区 事 务 进 行 直 接 的 金 . 缺 乏 精 通信 息技 术 的 专业 人 员 . 没 有 信 息 系 统 建 设 的 实 又 更 转 街 践 经 验 . 社 区 信 息 化建 设 上 有 时 显 得 无所 适 从 。” 而企 业 作 为 干预 和 包 办 . 而 对 社 区进 行 宏 观上 的 指 导 . 道 办 事 处 则 负 责 在 ③ 而 而 社 区服 务 的 主 体 之 一 .并 没 有 机 会 在 社 区信 息化 建 设 中 发 挥 自 对 社 区进 行 指 导 和监 督 . 不 是 向社 区 委 派 行 政 任 务 。 居 委 会 则 独 立 承 担 社 区公 共 事 务 . 区 真 正 实 现 自治 。 时 , 积极 发 社 同 要 己 的力 量 。
管 理 中有 着 不 可 替 代 的 作 用 , 由 于 职 能 转 变 不 到 位 . 责 不 清 但 职 等 问题 的 存 在 . 响 了社 区建 设 的 发展 。 影 ( )政社 不 分 ” 对 社 区事 务 直 接 干 预 和包 揽 过 多过 细 。 1“ , 导致 政 府 角 色 、 能 的越 位 和缺 位 。 职 在 政 府 主 导 模 式 下 。政 企 分 开 ”“ 社分 开 ” 念 已经 被 政 “ 、企 观 府 和企 业 接 受 .但 在 社 区 建 设 中至 今 未 能 较 好 地 实 现 “ 社 分 政 开 ”政 府对 社 区 的许 多社 会 事 务 进 行 直 接 干预 和 包 揽 . 不是 指 , 而 导 与 支 持 居 民委 员 会 政社 不 分 ” 致 了政 府 角色 与 职 能 的越 导 位 和 缺 位 , 方 面 . 府 在 行 政 过 程 中超 越 了其 应 有 的 职责 和权 一 政 限 , 以政 代 社 ” “ “ 、 以政 干社 ” 象 较 为 突 出 ; 一 方 面 , 府 未 能 现 另 政 扮 演 好 自己 的管 理 者 角 色 , 能 善 尽 自己应 有 的 职责 。 未 ( ) 为 政 府 派 出机 构 的 街 道 办事 处 “ 2作 准政 府 ” 彩 浓 厚 。 色 在 社 区管 理 实 践 中 . 为 政府 派 出机 构 的街 道办 事 处 承担 了 作 越来越多的政府工作职能 。 同一 级政 府 已 经 没 有 多 大 区 别 。 日 整 疲 于应 付 大 量 事 务 性 工 作 ,反 而 弱 化 了 本 应 承 担 的 社 会 职 能 , “ 准政 府 ” 彩浓 厚 色 ( )服 务理 念 ” “ 3“ 和 以人 为本 理 念 ” 得 到 较好 的落 实 。 未 政 府 应 当 向社 区 提 供 公 共 产 品 等 公 共 服 务 . 由 于 “ 务 理 但 服 念 ” 得 到较 好 的 落实 . 社 区 的服 务 做 的不 到位 。而 且 在 管 理 未 对 实 践 中 . 府 部 门并 不 注重 社 区居 民 的真 实需 求 。 有 从 “ ” 政 没 人 出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思考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简单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献综述社区是社会结构中较为基本的社会单元,而社区治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
目前,我国社区治理改革已取得较大成绩,逐步形成了多元合作治理的新格局。
但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仍存在政府与社区互动不足、治理结构设置不合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
本文综合梳理国内外社区治理方面的研究文献,思考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简单建议。
一、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研究的重要观点(一)社区支持系统(CSS:Community Support System)社区支持系统在美国的社区医疗保障制度构建方面贡献突出。
目前,较为明确的社区支持系统概念是由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提出的:社区支持系统是一个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帮助,满足其生存发展需求的服务网络,它可以使弱势人群免于在社区内遭遇歧视或排挤。
美国学者Judith Clark Turner、William J. TenHoor(1978)指出了社区支持系统需要包含的几大要素:对目标人群需求状况进行严格评估;协助目标人群获取受助资格;社区支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可以持续满足人们生存、工作的需要,直到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系统内的各个部分严格保护目标人群的权利,包括社区内及社区外,例如社区成员在社区外医院、企业的权利也要得到该支持系统的保护。
(二)社区能力建设(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国外对于社区能力建设的定义较多,角度也各不相同。
社区能力建设的代表性观点主要由Labonte R.、Laverack G.等学者提出。
Labonte R.及Laverack G.(2011)认为社区能力建设是社区领导组织为了向社区成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在完善社区议事流程、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探讨

应有的权威性。二是社会 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发育不足 。
1 3 社 区组 织 职 能 错 位 .
领 导 核 心 , 区 居 委 会 是 自治 组 织 , 区议 事 委 员 会 是 监 督 社 社 组 织 , 区 居 民代 表 大 会 是 决 策 机 构 。 社
街 道 办 事 处 在 社 区管 理 中 的 职 能 不 明 确 。街 道 办 事 处 2 2 健 全 服 务 体 系 . . 强化 服 务 功 能 原 本 只履 行 一 部 分 行 政 职 能 , 在 社 区 管 理 中 , 政 、 法 、 但 行 执
l 我 国城 市社 区管 理体 制存 在 的 问题
1 1 社 区 管 理 体 制 存 在 着较 浓 的 行 政 化 色 彩 .
当而有 效的惩罚 ; 四是社 区管理 运 行 尚未 形成 条 块 结合 的
有 对它们 的 工作 尽 管 这 些 年 各 地 城 市 在 改 革 以 政 府 为 主 导 的 社 区 管 理 监督 机制 , 关专业管理部 门权 力过 于集 中 , 质 量 和 一 些 不 正 之 风 难 以进 行 监 督 和 制 约 。 体 制 方 面 已 经 做 出 了 不 少 努 力 , 社 区 管 理 的 行 政 色 彩 仍 但
然 很 浓 , 乏 公 众 参 与 机 制 。一 方 面 , 道 办 事 处 政 社 不 分 2 改 善城 市社 区管理体 制 的措施 缺 街 2 1 完善 组 织 体 系 。 现 社 区 自治 实 的 状 况 并 没 有 大 的 改 观 , 仍 然 承 担 着 过 多 的 于 应 付状 态 , 后 果是 既 未 能 其
社 区 自治 是 社 区 建 设 的 核 心 。 当 前 要 注 意 理 顺 三 个 关 够 明 显 减 轻 政 府 的 社 会 管 理 负 担 , 没 有 能 够 很 好 地 发 挥 系 : 也 一是 区 、 与 社 区的关 系 。社 区居 委 会是 自治组 织 , 街 要 必 明 坚 自 已应 有 的 社 会 管 理 职 能 。另 一 方 面 , 为 居 民 群 众 自治 实 现 社 区 自治 , 须 转 变 政 府 职 能 , 确 政 府 职 能 定 位 , 作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样本研究

的行 政工作 的J N 衔接 ,作 为过 渡 时 期 的一 项 措 施 ,建 立淮 海 路 社 区行 政 事 务 受 理 中心 。 “ l  ̄ . 中 心 ”是 区政府 有关 职 能部 门在 辖 区政 务 服 务 的平 台 ,由劳 动 、民政 、计 生 、城 建 、市 容 、司法
3 .重构 基层 管理 体系 ,建立 淮海路 社会 工作 站和淮 海路 社 区服务 中心 ,强化 社 区 自治 功能 。 社 会工 作站 是具有 独立 法人 资格 的专业 社 区工作 者构成 ,社 区工 作志愿 者参 与 。享 有社 区事 务 自 治权 、协管 权 、财务 自主权 利 。社会工 作站 与社 区居委 会 实行议 行分离 的工 作机 制 ,拥 有 自己的
向。
[ 键 词 ]q-管理体制 社 区改革 街道级社区 关 b -
[ 中图分 类 号 ]C1.3 [ 928 文献 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0 14 (01 3 o2 — 6 0 — 1x 21)0 一 21 0 0
19 9 9年 开始 ,国家 民政部 选 择北 京西 城 区 、石景 山区 、杭 州下 城 区 、青 岛市 南 区和 四方 区 、 石家庄 长 安 区 、重 庆 江北 区 、海 口振 东 区 、沈 阳沈 河 区 8城 市 的 9个 区为试 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探索 城市 社 区 建 设 的 内容与 形式 及其 在 实践 中的运行 机 制和模 式 ,以原居 民委员 会范 围为基 础进 行整 合 ,冠 以
“ 区居 民委员 会 ” 之 名 ,简称 “ 某 社 区” 社 某 ,并 在 全 国推 广 ,从 而 确 立 了 “ 民 委 员 会 社 区 ” 居 的主导 模式 。但 是 北京 、南 京 、深 圳 、青 岛等城 市也 同时积 极探 索城 市社 区管理 体 制改革 其 他路 径 。值 得人 们关 注 的是 ,近年来 这 些城 市新 涌现 出几 个 典 型 的管 理 体 制创 新 的社 区 。它们 预示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社区管理文献综述标题: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社区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而其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一部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的职能逐步并转交给社区。
新时期,社区是居民栖息的港湾,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关系到亿万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社区,社区管理,城市正文:一、前言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
社区和社区管理的研究始于国外,现已积累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础。
社区管理在中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了城市社区管理和农村社区管理两大类。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在20世纪的8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社会学者才开始逐步对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进行理论探讨。
这是我国社会整合模式转换的要求,并且还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功能,以及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方法与模式。
城市社区基本理论涵盖了城市社区的概述、主体和体制。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对社区人口的管理、社区环境的管理、社区治安的管理、社区服务的管理、社区文化的管理和社区保障的管理。
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许多的管理方法正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所以我们只有立足现实,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做到创新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216期2013年第34期Serial No.216No.34,2013中国城市社区制的概念,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获得确认,并逐步被官方文献所采用。
90年代初,政府主管部门正式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路。
随着城市中传统单位社会的瓦解,各项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陆续提上议事日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社区建设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因此,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与反思,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对十几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的重要成果做了系统综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迁的背景分析;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基本理论的研究;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从学科研究和实践模式的角度,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的未来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一、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迁的背景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建立了计划为主的经济体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国家几乎垄断着全部重要资源,表现出“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
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方式中,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基层地区管理(“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何海兵,2003)。
中国城市社会管理的“单位制”和“街居制”之外,几乎不存在任何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个人缺乏主体性的地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了以产权的多元化和经济运作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和从中央集权向中央地方适度分权的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国家与社会间结构分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促使“单位制”逐步走向解体,“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社区人”,越来越多的人们要靠市场和社区,而不再完全靠单位来解决生活需求问题。
例如,伴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他们与原单位几乎没有多少联系,直接面向社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从业人员等“无单位归属人员”和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员越来越多;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各居民区的老年人显著增多。
这些新情况的出现,都增加了城市基层管理的任务。
“单位制”的瓦解导致单位职能的外移,“街居制”体系被动地承接大量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工作,致使其无力承担起社会整合的繁重任务,出现职能超载、职权有限和角色尴尬的现实困境。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的力量也逐渐地发育和成长,国家不能再采取以前的方式,还把触角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
社会自由空间的出现和不断扩大,导致国家与社会间结构分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等,1994)。
因此,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任务,城市基层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和管理体制来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各种矛盾,承担起重新整合社会的功能。
在此背景下,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民政部首先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青岛等城市设立了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
例如,上海市卢湾区在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改革,将社区定位于街道范围,构筑了领导系统、执行系统和支持系统相结合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沈阳市春河社区以“社区自治、议行分离”为理念,将社区定位于小于街道而大于居委会辖区的范围上,在社区内创造性地设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管理)委员会3个社区自治的主体组织;武汉市江汉区以“政社分离、合作互动”为理念,以主动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特征,通过民主协商和依法选举,构建了社区自治组织,即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并明确提出社区自治的目标;北京市鲁谷街道社区以“三个体系,两个关系,两个归位”为理念,重新设计组织架构,实施社区自治管理;深圳市盐田区以“议行收稿日期:2013-08-19作者简介:冉敏(1981-),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从事地方政府治理研究。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综述冉敏(甘肃政法学院行政学院,兰州730070)摘要:围绕三个方面,对十几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的重要成果做系统综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迁的背景分析;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基本理论的研究;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从学科研究方向和实践模式分析的角度,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的未来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社区;城市社区管理;基本理论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4-0219-03219——分设、一会两站”主导,实施居民直接选举居民委员会代表的街道体制改革。
综观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社区建设改革实践中产生的社区管理体制模式创新各有特色,有的侧重于行政化改革,有的强调自治功能的回归,也有介于二者之间主张行政与自治的协调平衡(张立荣、李莉,2001;何海兵,2007),总之各地的实践改革,为中国的城市社区管理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经验。
二、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基本理论的研究(一)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原因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是在中国社会转型大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革体现的是中国城市社会控制方式的转型,华伟(2000)指出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从传统社区向法定社区(市政层级)演变,在20世纪下半叶则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先是由以法定社区为主转向以单位体系为主(单位社区化),然后又开始由单位制向社区制回归。
由于中国社会从传统的封闭的农耕社会向现代的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改革前重国家、轻社会的模式已经改变,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开始形成;社会结构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等,1994)。
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出现了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取代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些都使得改革开放以后的社区管理体制“单位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不得不走向崩溃瓦解的地步(何海兵,2003)。
“街居制”一直扮演着政府的“脚”的角色,在社会快速转型的今天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何海兵(2003)提出问题主要表现为职能超载、职权有限和角色尴尬。
同时,“单位制”和“街居制”的城市社会控制方式,造成了政府行政权力与职能的急剧膨胀、公民社会无从发育、自治性民间组织匮乏、居民强烈的依赖性人格的结果(吕耀怀、杨璐,2007)。
(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现状分析中国学者们对现有社区管理体制现状分析,从政治学、法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进行阐释。
根据权力的秩序、变迁、转变、结构角度进行分析论述。
朱建刚(1997)从权力变迁的角度,分析中国街区内部权力秩序和组织网络的变化,指出组织、权力、网络和资源是关键分析概念,提出以城区管理委员会为枢纽的三叠组织网络;李友梅(2003)从权力秩序角度,分析基层社区的不同组织之间不同程度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国家和社会的双向互动中构建权力秩序;蔡晶晶(2004)从社会控制权力变化角度,分析权力在社区组织主体间转化,提出权力主体从集聚性走向分散性、权力的性质从政治性走向社会性、权力的行使从依附性走向自主性的特征;杜晓燕、李景平、尚虎平(2006)从权力结构角度,分析城市社区管理主体权力的不协调及其原因,提出实现权力协调的原则、目标和措施。
此外,陈伟东、孔娜娜(2007)根据权利关系模式,对社区内部权利和外部权利关系进行分析,认为社区已经成为多种利益主体博弈的公共空间,提出社区权利关系呈现多元模式的观点,即社区党组织与居委会的融合模式、居民代表大会与居委会的参与模式、政府与居委会的吸纳模式、辖区单位与居委会的冷淡模式。
杨洁(2010)从法律视野,根据中国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对中国社区管理体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居委会全能重新划分和具体修改相关法律的内容。
袁颖(2007)以中国社区相关法律为分析依据,指出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设立城市社区法的构建思路。
何海兵(2007)根据组织理论,分析城市社区管理组织体系,提出街道办事处的性质与功能定位的不清;街道社区管理的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魏娜(2003)从治理理论视角,提出从治理演变路径分析中国社区管理,目前正由第一阶段(行政型社区)向第二阶段(合作型社区)转变;何平立(2009)根据大量的上海市社区管理案例,提出以治理主体角度分析城市社区管理主体间的矛盾的分析框架。
此外,蔡小慎、潘加军(2005)从制度经济学角度,从成本—效益、委托—代理、供给—需求三个方面分析了原有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重塑制度创新主体、化解创新成本、完善委托—代理机制、选择合理的制度变迁路径以及加快政策和制度供给的建议。
吴新叶(1999)从经济学中“政府失灵”概念出发,论述城市社区管理中政府失灵的表现及原因,提出改革现行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的建议。
三、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研究(一)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实践模式分类学者们从理论角度和实践角度分析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分类。
从理论角度,张立荣、李莉(2001)根据行政化和自治化倾向的不同程度,社区管理体制模式分为行政模式、半自治半行政(混合模式)、自治模式,此种分类方式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魏娜(2003)根据治理模式的演变,提出了三种模式,即行政型社区、合作型社区与自治型社区,与前种分类有相似性。
此外,杨稣、贾明德(2004)从社区管理活动的主体差异出发,将社区管理模式分为政府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社会导向型三种类型,并根据社会学“结构—功能”理论,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刘继同(2003)从社会学角度,学者提出了社区模式从社区服务模式,向社区建设模式的变化。
(二)不同社区管理体制模式的分析从实践角度,学术界根据不同的地域,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进行分析。
政府主导型模式中以上海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代表。
戴燕、马贵侠(2010)介绍上海市五里桥街道改革历程,分析上海社区管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政府主导模式中存在问题:“街道办”角色定位不清,工作行政化繁重,社区服务职能弱化。
文章依据滕尼斯的社区理念,分析中国城市社区改革核心因素是社区内部特征,及由此导致的社区社会资本流失,提出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继续调整社区管理工作模式,发挥社区社会资本。
混合型模式中,以北京市鲁谷社区、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和沈阳市管理体制改革为代表。
北京市鲁谷社区改革的研究,程萍(2009)详细描述了鲁谷社区改革的原因、内容和特点,提出遇到的问题———居民自治组织的居委会的发展,社会自治能力的不足、制度环境的制约。
武汉市江汉区的改革220——研究,陈伟东(2001)论述了江汉社区以社区治理模式为目标模式构建,以社区及治理模式中的制度创新。
自治型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沈阳市春河社区、深圳市盐田区、宁波市海曙区和成都市成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