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公益广告的隐喻研究_以禁烟公益广告为例
英汉广告语中隐喻蕴含中西文化价值观
英汉广告语中隐喻蕴含的中西文化价值观摘要: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在民族语言中的一种映射。
隐喻无处不在,在广告语言中的隐喻更成为了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
本文从英汉广告中的隐喻着手,探讨了其中蕴含的中西文化价值观,发现不同文化价值观对隐喻的解读和广告语的理解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隐喻广告文化价值观一、引言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是语言的修辞手段,亚里士多德强调隐喻使得语言更生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隐喻理论得到了不断完善。
20世纪80年代, 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的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中把隐喻提高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高度, 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用一类事物来了解另一类事物的认知历程或构思方式,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的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
隐喻是人类特有思维的特征,普遍存在于全世界的文化和语言之中,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又与文化价值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最能反映各个民族思维的相似性与差异。
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以广告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广告语言中蕴涵的隐喻,来解读其中体现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二、隐喻研究与文化(一)隐喻的运行机制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观点,隐喻提供了有关这个世界真实经验的诠释架构,使它们变成有组织的信息,因为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件事物的角度来了解体验另一事物”(lakoff& johnson, 1980)。
人类每当接触未知的事物、抽象的概念,往往参照已知的、具体的、所体验过的经验来认知,会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来表达,因而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有关联的隐喻语言。
语言学家们运用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他们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
论英汉广告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1、直译法:在英汉广告中,对于一些具有共性的隐喻可以直接进行字面翻译。 如英文广告中的“Taste the difference”(品味不同),中文译文为“品 味非凡”。
பைடு நூலகம்
2、意译法:当直译无法准确传达原隐喻的含义时,可采用意译法。如英文广 告中的“Relax your body and soul”(放松身心),中文译文为“舒缓身 心”。
隐喻翻译的案例分析
1、Coca-Cola广告
在Coca-Cola的英文广告中,原隐喻为“Coke is it”,强调Coca-Cola是最 佳的选择。在中文翻译中,“这就是可乐”被选为相应的喻体,强调可乐独特 的口感和品质,同时保留了原隐喻的简洁性和生动性。
2、Nike广告
Nike英文广告中的原隐喻为“Just Do It”,强调行动的力量和追求卓越的 精神。在中文翻译中,“想做就做”被选为相应的喻体,保留了原隐喻的简洁 性和生动性,同时传达了积极向上的品牌形象。
2、寻找相应的喻体
在理解原隐喻的基础上,需要在目标语言中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喻体。这需要我 们深入了解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
3、融合文化元素
成功的隐喻翻译不仅要传达原隐喻的含义,还要尽可能地保留其文化内涵。在 翻译过程中,应注重融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元素,使译文更符合目标受众的审美 和认知习惯。
谢谢观看
隐喻翻译的特点
1、简洁性
英文广告中的隐喻通常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用简单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传递出 丰富的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应保持这种简洁性,用精练的语言传达原隐喻的 含义。
2、生动性
隐喻的生动性表现在其形象、具体的表达方式上。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保持 这种生动性,尽可能地用具有画面感的词汇和短语来传达原隐喻的意象。
英汉修辞隐喻初探—一中英两种语言的广告为例【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英汉修辞隐喻初探—一中英两种语言的广告为例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修辞作为一种写作手法一直广泛地存在于各国的文化中,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日常生活。
多样化的修辞手法使得人类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在丰富文化的同时也更加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表达其真实想法。
日常生活中常见修辞手法有明喻、隐喻、借喻、对比、对偶、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总的来说使表达内容更加生动具体、简洁易懂、在描述形象上更加色彩鲜明、特点突出,在语气表达方面更加强调感情,突出思想。
另外也可以使整个表达内容结构更加清晰,增强层次感和节奏感。
因此,修辞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立足于中英两种语言广告中隐喻的使用,在国内外学者对广告隐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搜集中英两种语言的真实广告案例,分析隐喻的修辞手法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使用,包括隐喻使用的广泛程度以及经常的出现形式等等,并进而发现当今英汉广告中使用隐喻的异同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关概念:修辞:修辞是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修辞也是一种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写作手法: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文章内容的基本形式。
写作手法包括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手法,还包括修辞手法。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不直接点明的比喻,但实际上是打比方。
根据最早期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隐喻就是把彼事物的名称用语此事物。
争论焦点:在广告创作和使用中,隐喻的运用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于隐喻的研究一直非常感兴趣,并各自都提出了对于隐喻的很多独特见解及剖析。
公益广告语英译问题及对策[毕业论文]
公益广告语英译问题及对策[关键词]公益广告;文化差异;翻译公益广告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亦称公共服务广告或公德广告,它是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公众切身利益服务的特殊广告,具有社会效益性。
它通过某种观念的传达,呼吁人们关注社会性问题,以合乎社会公益的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支持或倡导某种社会事业和社会风尚。
随着世界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公益广告已成为传播信息、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国际形象、赢得世界尊重的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公益广告的翻译越来越重要。
而现在英译出来的公益广告语因为文化差异或翻译错误,有些语言平淡或用词不当,难以吸引人的眼球,而且远远表达不出公益广告的内涵及思想,从而达不到公益广告的目的。
本文立在研究社会广泛宣传的公益广告及其英译语,根据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翻译现状,分析影响公益广告语翻译的文化差异因素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公益广告的传播发展及翻译研究出一份力。
一、公益广告语英译常见的问题(一)中式英语错误中式英语翻译是指将中文逐字逐词翻译成英语,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甚至带有拼音翻译,让外国人看起来很别扭。
例如:之前在南京某路一处墙壁上的公益广告“圆我梦想”被翻译成了“roundmydream”,而“荡起梦想”的翻译竟然直接使用汉语拼音,翻译成“dangqidream”。
这种哭笑不得的神翻译不仅有损城市的形象,若让懂汉语的外国友人看到,恐怕也会笑掉大牙。
而类似的不伦不类的翻译还有很多,如“小心地滑”被译成“slipcarefully”,再比如中国人几乎人人从小都知道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被译成“goodgoodstudy,daydayup”,甚至将“黄色书籍”译成“yellowbook”等等。
(二)拼写错误拼写错误是公益广告语翻译中最为常见的低级错误,这么明显的错误只要细心便可避免,但是现实生活中这种低级错误却随处可见。
概念隐喻在英汉广告语中应用及其功能
概念隐喻在英汉广告语中应用及其功能(总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概念隐喻在英汉广告语中的应用及其功能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基本的认知工具。
本文简要介绍了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探讨了英汉广告语中几种主要的隐喻类型和隐喻在广告语中的主要功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广告语中的隐喻。
关键词:广告语概念隐喻功能1.引言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广告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商品推销的重要手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则成功的广告不仅要在视觉上有吸引力,更要以独特的语言表达打动和吸引消费者,刺激他们的购买欲。
为了增强广告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隐喻被广泛地应用于广告语的创作中,使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增强广告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广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笔者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英汉广告语中的概念隐喻加以分类、分析,并对隐喻在广告语中的功能进行探讨。
2.概念隐喻理论2.1隐喻的本质隐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隐喻。
传统的隐喻理论仅仅把隐喻看成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段。
直到1980年,美国语言学大师lakoff和johnson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第一次把隐喻提高到了人们“赖以生存”的高度,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
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的。
”[1]这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从认知角度进行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1]。
由此可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其本质上更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2]。
中英公益广告中概念隐喻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英公益广告中概念隐喻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公益广告作为一种传播方式,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提醒公众关注
公益事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经常被广
告策划人使用,以强化广告信息的感染力和记忆性。
然而,中英两国由
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其公益广告中隐喻的使用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因此,本研究旨在从中英两国公益广告中隐喻的比较入手,探讨在语言和文化
层面上的异同,为公益广告策划人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
研究问题:中英公益广告中隐喻的使用有何异同?
研究目的:通过对中英两国公益广告隐喻的比较分析,揭示语言和
文化对隐喻的构建和理解的影响,并探讨跨文化传播中应对策略。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首先收集中英公益广告样本,选择其中具
有隐喻的广告进行深入分析。
然后,将样本中的隐喻按照隐喻的类型、
隐喻的来源(文化背景)等指标进行分类,比较中英两国隐喻的异同。
四、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英两国公益广告中隐喻的比较,为公
益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参考,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对中英两
国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一定的贡献。
创新点:本研究通过将中英两国的公益广告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
语言和文化对隐喻的构建和理解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跨文化传播中应
对策略。
这些研究成果在国内研究领域尚属首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
践意义。
浅析戒烟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研究分析论文
浅析戒烟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研究分析论文浅析关于戒烟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研究分析论文1.引言戒烟广告作为重要的公益广告之一,以其广告特有的幽默,提示吸烟的危害与控烟的必要。
国内外戒烟广告的种类繁多,其强调的重点包括吸烟对吸烟者的危害、对吸烟者周围人的危害及对家庭的危害等。
基于其不同的侧重方面,戒烟广告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戒烟广告与其他类广告一样,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包括图画与文字。
多模态隐喻作为实用性较强的理论应用于多个领域中,因此本文试图运用该理论分析戒烟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转喻,探索其不同呈现方式及背后的隐喻构建机制,并拓宽多模态隐喻理论的应用范围。
2.多模态隐喻2.1多模态隐喻概述及研究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揭开了隐喻发展的新阶段。
在该书中,他们提到隐喻不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由此将传统隐喻引人认知角度的概念隐喻。
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理论基于概念隐喻,他提到既然隐喻作为思维方式,其表达形式不应只限于语言符号,其他符号模式也可以表达隐喻,如绘画、声音、手势等。
2.2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关系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研究中,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更为广泛,对转喻的研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霍颖,2012)。
然而隐喻和转喻都是基本的认知现象,是人类体验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
转喻是比隐喻更为基本的认知机制,是人们通过理解某一事物的突显部分来了解整体,并诱发隐喻。
如在广告中,虽然有的多模态广告直接呈现源域和目标域,但是大多数是采用各种间接的、转喻的方式,激活隐喻映射的源域或目标域。
例如,只是通过显示产品的某个部件,如它的徽标,与目标域建立转喻连接(赵秀凤,2011)。
3.平面戒烟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转喻多模态隐喻中的“模态”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FOrCeville(2009)将其简要定义为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阐释的符号系统。
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原创动画《smoker》为例
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原创动画
《smoker》为例
周贤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作为一种重要认知机制,其实质是概念性的。
语言只是隐喻实现的一种形式,其他形式诸如图像、音乐、声音和手势语中同样蕴含隐喻。
在公益广告语篇中,文字、图片意象及背景音乐等都可以传递隐喻概念。
对公益广告的研究不仅在学术上具有意义,对现实生活也很有意义。
该文以一则原创动画短片《smoker》为语料,在多模态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该禁烟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表征、互动过程以及不同模态间的互动,以期阐释其体现的对禁烟的警示作用。
【总页数】3页(P208-210)
【作者】周贤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构建——以CCTV《节约用纸》系列为例 [J], 潘红英;
2.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构建——以CCTV《节约用纸》系列为例 [J], 潘红英
3.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解读r——以央视春晚《包住篇》为例 [J], 张李红;王丹
4.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德芙纵享新丝滑广告为例 [J], 马慧芳;
5.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海飞丝广告为例 [J], 蓝纯;蔡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汉公益广告的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英汉公益广告的隐喻认知对比分析作者:蔡圣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6期摘要:广告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宣传手段之一,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与修辞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国广告中。
当然,英汉公益广告语中也包含大量的隐喻。
本文将运用隐喻的本质理论,来对比分析英汉公益广告语的概念隐喻表达,由于隐喻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它受历史、文化、知识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籍的人对于公益广告中的隐喻概念的理解的差异性很大。
关键词:英汉公益广告;隐喻;认知语言学作者简介:蔡圣瑶(1992-),女,汉族,安徽当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2公益广告(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以完善社会公共福利事业为宗旨,以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公平正义为目标,由政府或公益组织倡导的一种宣传途径。
它完全从公众及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揭示的是社会突出问题及矛盾,倡导的是社会文明和谐公平正义的理想状态。
其所起的主要是警示与呼吁的作用。
公益广告的主题与各国的意识形态与国情紧密相连。
我国的公益广告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出现。
我们党的十六大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在之后的多次会议上反复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我国的公益广告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更是呈现出繁盛发展之势。
国外的公益广告较之国内的公益广告无论是制作手法还是宣传效果都更为成熟。
不可否认的是,英汉公益广告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都起了监督与警示的的作用。
1.隐喻及隐喻认知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隐喻单纯地被认为是一种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的修辞方法,一种表面的语言现象。
英汉广告中隐喻辞格的运用与功能
英汉广告中隐喻辞格的运用与功能【摘要】为了打动人心,感染受众,促销产品,广告人不仅在创意上狠下功夫,而且在语言上也往往绞尽脑汁,其结果是各种修辞手段在广告中广为运用。
隐喻是生动形象、广为运用、素来为人们所青睐的艺术修辞格。
隐喻在广告语言中运用最为频繁,创造生动的意境,发挥巨大的功能,大大有助于促使广告走向成功。
本文首先探讨隐喻辞格的研究现状,然后探究隐喻辞格在广告中的运用与功能。
【关键词】英汉广告;隐喻辞格;研究现状;运用;功能广告是一种信息高度凝炼的语言。
广告语篇中往往采用各种修辞手段,以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实现推销产品的目的(王燕希,2011)。
隐喻是生动形象、广为运用、素来为人们所青睐的艺术修辞格。
隐喻在广告语言中运用最为频繁,创造生动的形象,发挥巨大的功能,大大有助于促使广告走向成功。
然而,就笔者所知,国内外学者似乎很少将隐喻同广告语言结合起来加以详细探讨。
因此,本文试图在简述主要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实例,探讨隐喻辞格在广告中的运用与功能这个很有意义的话题,旨在让读者理解、欣赏广告中比喻辞格的功能,从而帮助读者品味广告语言的魅力,进而帮助他们提高广告语言创作能力。
一、隐喻研究现状简述隐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的抽象的“相似点”来“打比方”。
“相似点”,可以是外在形、色、声、味,也可以是内在理、性、情、感。
性质相异事物的抽象的共性像纽带将它们自然巧妙地联系起来。
隐喻以浅显说明深奥,以具体说明抽象,以熟悉说明生疏,并创造生动的意境和形象,使人在恍然大悟中感受到言语者所喻之妙,从而产生满足与信服的快感(李忠初,1998:344)。
隐喻用来说明事理则趣味盎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绘物则物态宛然,抒情则情意剀然,被誉为修辞格中的“巨无霸”(聂炎,2006:44)。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西方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呈现出多视角多领域、交叉交织、交相辉映的局面。
英汉环保公益广告的认知分析
英汉环保公益广告的认知分析英汉环保公益广告的认知分析【摘要】隐喻是人类所有思维的特征,普遍存在于全世界的文化和语言之中。
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广告形式,其语言中的概念隐喻潜意识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两种不同的思维和文化模式,使人们对隐喻的生成和理解存在不容无视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英汉环保公益广告中隐喻的运作机制的探讨,总结其中所蕴含的认知差异,比照分析造成认知障碍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公益广告;概念隐喻;认知1.认知隐喻理论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自1992年后,Fauconier等人认识到概念整合是人类所特有的心智运作,在心智空间理论的根底上于2002年出版了The Way We Think,进一步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来研究人类思维中概念叠加和整合的过程,探讨意义构建的动态性、心智空间的无限性、概念映射的连通性、意义生成的激活性,对认知语言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这一理论不仅开展了Lakoff的语言体验哲学观,而且从人类心智体验上揭示了人类认知概念生成的机理。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两者地位是互补的,概念整合理论弥补了概念隐喻理论的缺乏,是概念隐喻理论的开展和提升,开展了语言的认知研究,为研究各个层次的意义构建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比拟完整的认知隐喻理论,为研究大量的其他认知活动搭起了一个统一的框架。
公益广告是一项通过提高市民关注度,影响他们的意见和态度并改变他们行为的一项活动,旨在增强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
作为所有广告形式中最能表达广告文化的引导职能和社会职能,及其淡化商业性,容纳更多文化主题的特点,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行为,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和表达效果不仅使各类广告变得简洁生动、新奇而富有启发,还可以激起受众的想像力。
然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的不同的思维特点就使得英汉公益环保广告语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主要反映在概念层次上的隐喻映射域的异同及意义的差异上,即英汉公益广告语运用中思维结构的差异上。
多模态隐喻在中英文公益广告中的对比
其共性与差异性 , 以期提 高 国内公 益广告的制作 水平。
【 关键词 】 中英 文; 多模 态隐喻 ; 公益广告 ; 对 比应 用
公益广 告概述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公益 广 告是 “ 不 以盈 利 为 直接 目的 , 采用 艺 术性 的 表现 手 法 ,
将猩猩、 北极熊和袋鼠拟人化, 进行各种轻生行为, 一方面说明了全 球 气候变 暖动 物没 办法 生存 了 , 另 一方 面也 反应 了人类 也 没有办 法
多模态隐喻在中英文公益广告中的对比
他 山之 石
多模态 隐喻在 中英文公益广告 中的对 比
韩 玉洁
( 长 江大 学外 国语 言学及 应 用语 言学 学院 湖 北荆 州 4 3 4 0 2 0 )
【 摘 要 】 本 文从表征 形式、 表 达 内涵、 源域和 目标域的映射过程等 方面对 比分析 了中英文公益广告 中多模 态隐喻 的应 用问题 , 探讨 了
在 一组 镜 头中 是匀 速 , 而在 镜 头 向社会 公众 传播 对其有 益 的社会 观念 的广 告活动 , 以促 使其 态度 和 生 存 。音乐 一 直是 低 沉的 小提 琴 , 烘托 着主题 。最 后的 文字解 说其 实 厂告 的一 行为 上的 改变 。公益 广 告的形 式 活泼 短 小 , 表 现 手 法多 样 , 易为 受 推 远的 时候放 慢速 度 , 众 所接 受 。 , , I 公益 广告 一般 会通过 语 言 、 音乐、 图片 、 电影 、 颜色 等 个 升华 , 给 出了 面对 问题 以后 我们需 要怎 么做的答 案 。 3 、 源 域 和 目标 域 的 映 射 过 程 多 种形 式出现 , 引起社 会群众 的关注 , 从而 达到 宣传公 益的 目的 。 源域 一目标域 二、 多模 态隐喻 多模 态 隐喻 的奠 基 人是 C h a r l e s F o r c e v i l l e , 他与E d u a r d o U 中文广 告 : r i o s . A p ri a s i 一 起编辑 出版 的 《 多模态 隐 喻》论文 集 , 此著 作 内涉猎 北极 熊、 熊猫 等动物 一人类 沙漏 一时间有 限 最 多的就 是广 告语篇 。F o r c e v i l l e 以静态视 觉隐喻 为基础 , 通过 平面 广 告说 明 受众基 于图像 与文 字 的互动 理解 多模态 隐 喻 , 后 又拓展 到 北极 熊脱掉一 半毛皮 一人类 会 自作自 受 企鹅 生 活 地只 有船 只大 小 一 人类 的 生存 家 园将 会被 淹 没 至很 动 态多 模态 隐喻 研究 , 即通 过电 视 、 电 影等 实例 阐述 受众基 于 画面 、 文字 、 影象 、 声音的互 动 。口 小 的部 分 三、 多模 态隐喻在 中英 文公益广 告 中的对 比 英文 广告 : 笔 者 选取 了两 则 以 “ 全 球 变 暖 ”为 主 题 的 中 英文 公 益 广 告 。 北极 熊 、 猩猩、 袋 鼠一人类 城市 镜头越来 越远 一城市 被海水 淹没 中文广 告是一 系列生 动的图 片 , 而 英文广 告则是 一小段视 频广 告 。 1 、 表 征 形式 动物 悲伤 的眼神 一人类 的悲哀 此则 中文 广 告是一 系列 生动 的静 态图 片 , 如 北极 熊走在 碎裂 的 音乐 、 最后文 字叙 述一希 望人类 能解决 全球变 暖的 问题 冰块上, 热 的 脱掉 了自 己一 半的 毛皮 , 沙 漏 中一 半是 工 业化 城市 一 四、 结语 半是 北极冰 川融 化 , 南极企 鹅所 生存 的地 方只 剩船只 大小 的冰 川等 公 益广 告中 使 用 隐 喻理 论 是 很 常 见 的 , 而 随着 科 学 技 术 的发 等 。非常 生动 形 象的 反应 出来 全球 变 暖带 来的 各种 效 应 。隐 喻在 展 , 现 在的 广告 已经不 仅仅 是原 来 的一张 图 , 一 句话 , 慢慢 上升 到 了 静 态图 片中通过 画面 、 文字 、 颜色 、 线条等 表现 。 电视 , 微 电影 , 大字报 , 网络 推广 等 等 。正 是这 些图 片 、 声音、 空间建 英文 广 告 是一 段 动态 视频 , 先 出 现 了一 片干 枯 的树 木 , 一个 年 构 、 颜 色区 分等 多种模 态形 式使 公益 广告 以一 个图 文并 茂的形 象呈 老的 猩猩 悲伤地 用树 枝打 弯之 后上 吊 , 北极 熊 生无可 恋地 跳下 了冰 现在我 们面 前 , 引 起大众的 关注 , 倡导 良好 风 尚 。 河, 城 市渐 渐被淹 没 , 袋鼠 卧轨 自杀 , 最后 写着一 句话 “ 如 果你放 弃 了, 他们 也会 放弃 , 让 全球变 暖停 下来 吧 ” 。隐 喻在动 态视 频中 通过 【 参考文献 】 文字、 画面 、 镜 头切换 、 音乐 等表现 。 [ 1 ] 张明新 .公益 广告 的奥秘 [ M] . 广 州: 广 东经 济 出版社 ,
公益广告中的隐喻修辞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公益广告中的隐喻修辞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张娇娇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 公益广告是一种传播价值观的公益活动。
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是熟练的语言运用的标志。
公益广告中隐喻的使用相对成熟,往往能达到使广告效益最大化的效果。
本文从修辞学角度探讨公益广告中隐喻的语言特征,以期将其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关键词] 公益广告;隐喻;初中英语;写作[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08-0131-03收稿日期:2020-10-17作者简介:张娇娇,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1 研究背景在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初中英语学习的目标之一。
大多数初中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并不突出,能够在写作时运用修辞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修辞(比如隐喻)的正确运用恰恰能够帮助初中生解决英文写作中出现的一些困难。
本文主要研究隐喻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同时通过观察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总结如何让初中生了解并使用隐喻。
教师可以分析成功公益广告中隐喻的效果和作用,要求学生模仿广告中的隐喻,以此来提高初中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输出能力,进而促进英语习得。
2 隐喻的特征与功能隐喻有不同语义特征和认知功能,分析隐喻的特征和功能,有助于学生对隐喻有基本的了解。
2.1 隐喻的特征隐喻表示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一致性。
比如,本体是A ,喻体是B ,那么B 就会被具有一定共性的A 代替,或被与B 有某些内在联系的A 代替。
但是B 通常不会出现,在英语中,隐喻句子里不会出现as 或like 这样表示明喻的标志词,所以隐喻也被称为 “metaphor without ‘as’ or ‘like’”。
例1:Forests are manufacturing plants for oxygen.(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工厂。
中英广告语中的隐喻分析
中英广告语中的隐喻分析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行为,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和表达效果在广告中得到广泛应用。
隐喻的使用不仅使广告变得简洁生动、新奇而富有启发,而且能扩展话语,展开联想,使话语更具感染力、表现力,强化广告语的艺术魅力,实现“劝说”功能。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由于受到语言、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对中英广告语中隐喻概念的认知有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隐喻;认知;广告;文化差异Abstract:As a language phenomenon and a cognitive behavior,metaphor is widely used in the advertisements for its unique rhetorical function and expressive effects. It not only makes the advertisements concise and vivid but novel and instructive. The metaphor in advertisement can also arouse the audience’s imagination, and make the advertisements more appealing and persuasive.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metaphor examples from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advertisements,this paper holds that metaphor is the necessity of cognitive tool for human beings. Value metaphors,moral metaphors,comparison metaphors as well as the metaphor cognition are also introduced. The paper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due to linguistic,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there are subtle distinctions in explaining metaphorical concept.Key words:metaphor;cognition;advertisement;cultural differences一、引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对禁烟公益广告的多模态隐喻分析
强烈 内心情感的文化价值与人类 日常生活中的普 通 体 验结合 起来 , 为人们 开启 观察 世界 的新 视 窗。 本 文 以多 模 态 隐喻 为 理 论 基 础 , 以几 则 禁 烟公益广告为例 , 探讨 隐喻机制在禁烟公益广告 中的呈现及其劝谏作用 。
基金项 目: 2 0 1 3 年安徽高校 省级人文社科 重点项 目( S K 2 0 1 3 A1 2 7 ) ;2 0 1 3 年滁州 学院科研项 目( 2 0 1 3 R C 0 2 2 ) ; 2 0 1 2 年
淮北师范大学科研项 目( 2 0 1 2 x q 1 5 )
作者简 介 : 郜丽娜 ( 1 9 8 2 一) , 女, 安徽 濉溪人 , 滁 州学院外 国语学 院助教 , 硕士; 高鸿雁 ( 1 9 8 1 一) , 女, 安徽 桐城 人 , 淮北 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 院讲师 。
处在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的。公益广告表达的主 题 通 常 与人 们 的生 活 有 着 紧 密 的联 系 , 具 有 普 遍 意 义 。公 益 广 告 通 过 真 切 朴 实 的情 感 打 动人 心 ,
激 发受 众 对 广 告 的共 鸣 , 从 而 在情 感 认 同 的基 础 上 与 之 进 一 步 沟 通 。 公 益 广 告 一 般 涉 及 行 为 规 范、 道德 规 范等 具 有价 值 导 向 的主题 , 具 有 一定 的
对禁烟公益广告的多模态隐喻分析
郜 丽娜 , 高鸿雁
( 1 . 滁州学 院 外 国语学院 , 安 徽 滁州 2 3 9 0 0 0 ; 2 . 淮北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院, 安徽 淮北 2 3 5 0 0 0 )
摘 要: 隐喻 不只是一 种语言现 象 , 也 是一种 思维方式 。作 为人 类重要的认知机 制 , 隐喻不仅存 在 于语 言 模 态 中, 还存 在 于图像 、 声音 和动 作等模 态中。Ch a r l e s F o r c e v i l l e 开创 了多模 态隐喻研 究 , 拓展 了概念 隐喻 的研 究领 域 , 推 动 了概念 隐喻 理论体 系的发展 。多模 态 隐喻是 一种利 用语 言文 字、 图像 、 声 过 三 十 多 年 的迅 速 发 展 , 目前 已经成 为 最 具影 响 力 的语 言学 理 论 。认 知 隐喻 理 论认为 , 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 , 也是一种
多模态隐喻在中英文公益广告中的对比
多模态隐喻在中英文公益广告中的对比本文从表征形式、表达内涵、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过程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中英文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应用问题,探讨了其共性与差异性,以期提高国内公益广告的制作水平。
标签:中英文;多模态隐喻;公益广告;对比应用一、公益广告概述公益广告是“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向社会公众传播对其有益的社会观念的广告活动,以促使其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
公益广告的形式活泼短小,表现手法多样,易为受众所接受。
”[1]公益广告一般会通过语言、音乐、图片、电影、颜色等多种形式出现,引起社会群众的关注,从而达到宣传公益的目的。
二、多模态隐喻多模态隐喻的奠基人是Charles Forceville,他与Eduardo U rios-Aparisi一起编辑出版的《多模态隐喻》论文集,此著作内涉猎最多的就是广告语篇。
Forceville 以静态视觉隐喻为基础,通过平面广告说明受众基于图像与文字的互动理解多模态隐喻,后又拓展到动态多模态隐喻研究,即通过电视、电影等实例阐述受众基于画面、文字、影象、声音的互动。
[2]三、多模态隐喻在中英文公益广告中的对比笔者选取了两则以“全球变暖”为主题的中英文公益广告。
中文广告是一系列生动的图片,而英文广告则是一小段视频广告。
1、表征形式此则中文广告是一系列生动的静态图片,如北极熊走在碎裂的冰块上,热的脱掉了自己一半的毛皮,沙漏中一半是工业化城市一半是北极冰川融化,南极企鹅所生存的地方只剩船只大小的冰川等等。
非常生动形象的反应出来全球变暖带来的各种效应。
隐喻在静态图片中通过画面、文字、颜色、线条等表现。
英文广告是一段动态视频,先出现了一片干枯的树木,一个年老的猩猩悲伤地用树枝打弯之后上吊,北极熊生无可恋地跳下了冰河,城市渐渐被淹没,袋鼠卧轨自杀,最后写着一句话“如果你放弃了,他们也会放弃,让全球变暖停下来吧”。
隐喻在动态视频中通过文字、画面、镜头切换、音乐等表现。
浅析公益广告中的隐喻现象
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
图1、合成空间矩形模式图170
1、解读起点:画面的整体呈现一种暗
色调,画面中是由书本组成的盲人行道。
旁边的广告语是“让读书,成为你身陷迷茫时的指引者”。
2、背景知识: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阅读书籍能够帮助人们更多的了解世界,能够作为人们生活中、学习中的引导者;盲人行道能够帮助盲人行走,是盲人的路标。
3、源域空间:世界读书日——
—书
4、目标域空间:盲人行道
5、类属空间:广告中用盲人行道来暗
1、解读起点:在该公益广告图片中,画面以黑色为背景色,在画面的正中间有一个残疾人标志,不过标志上的车轮是由绿色的啤酒瓶盖组成的。
在残疾人标志的旁边有一句话:酒后驾车……
资料来源: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
术大赛获奖作品
资料来源:中国公益广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禁烟”公益广告语
“禁烟”公益广告语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禁烟更是成为了现代生活中的一种时尚。
为了更好地呈现出禁烟宣传的效果和意义,许多公益广告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本文将深入探讨“禁烟”公益广告语的意义与实践。
“禁烟”公益广告语,一方面是通过利用广告语的魅力,引导人们抵制吸烟的诱惑,从而达到减少吸烟人数的目的;另一方面,这些广告也可以让吸烟者即时认识到其健康损害的后果,并引导其主动退出吸烟行为。
对于“禁烟”公益广告语来说,其表现形式和广告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广告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吓人”“恐吓”的形式,试图直接震撼吸烟者,以唤起他们内心的恐惧心理、压力和焦虑,从而起到一定的效果。
比如,“吸烟导致肺部癌症,进而浑身麻痹,死亡”的广告语就非常典型,直接描绘出吸烟对人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还有些广告语则采用了比较柔性的形式。
这种广告语主要通过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引导,引起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让人们主动远离吸烟。
比如,“抽一口,少一口;戒一口,赢一生”的广告语,即使没有直接展示吸烟对健康的伤害,但却是间接的引导人们理性对待吸烟行为的标志。
总之,这些不同形式和表现的“禁烟”公益广告语都有其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唤起人们的健康意识,从而降低吸烟人数,减少因吸烟造成的损害。
除此之外,这些广告语也打破了人们对吸烟行为的固有印象,同时也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从而更加自觉地遵守“不吸烟”的原则。
尽管禁烟宣传的力度不断提升,但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人们对禁烟的态度很反感。
这时候,我们需要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加巧妙的策略和方法,尽可能打破人们的固有思维,让他们明白禁烟行为的意义以及禁烟带来的直接利好,从而主动远离吸烟。
当然,在实际禁烟宣传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不同宣传广告关注点的差异。
比如一些老人,对于对于“禁烟”宣传的认知可能不如年轻人,需要更加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2
语言学研究
在这个概念隐喻,烟是战争,饥饿和瘟疫。 而在人们意象 图示里,战争充满了硝烟,战火,疾病,死亡,灾难,痛苦,哭泣; 饥饿给人的感觉是面黄肌瘦,无精打采,是一种病态;瘟疫带 来未知死亡的恐惧,恶臭,骷髅,以及各种扭曲的痛苦的意象。 此标语给人以视觉,嗅觉冲击,当烟民悠悠然翘起二郎腿,点 起一支烟,正要“享受”时,看到这条标语,随着冉冉升起的烟 雾,头脑中浮现起种种灾难的意象图示,也许会暗下决心,从 此戒烟。
2010 年 8 月
6)吸烟是继战争、饥饿和瘟疫之后,对人类生存的最大威 胁。
表2
图2 4)吸烟行为如同自掘坟墓,此图中,身穿紫色衣服的教父 正在为地下的两位吸烟者念祷告词,这两位抬头仰望,其他人 在低头观望, 而他们继续的吸烟行为会将会陷入深渊并将自 己“越埋越深”。 如图 3 所示。
图3 还有许多禁烟广告用烟雾形成的骷髅映射吸烟者的未来 或潜在是生命危机,这也是一种死亡隐喻。 死亡随时与吸烟者 相伴。
根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孕妇在怀孕期间被动吸烟,导致婴 儿在出生时出现发育不良,甚至畸形的病例不断出现。 但如果 仅仅说“吸烟有害健康,对后代产生不好的影响,大家应该戒 烟”等这些太过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起吸烟者的注意,而用隐 喻就会让他们经过一番思考,恍然大悟,从而对他们心理的产 生巨大冲击。
3.3 关于战争的隐喻
3.2 关于香火的隐喻
5)在这里,香火不再延续…… 表1
香火表面上指的是指供奉神佛或祖先时燃点的香和灯 火, 和香烟有相似性, 它们都具有点燃时的火光和刺鼻的烟 味,而香烟的持续燃烧,和香火的不再延续的不一致构成语义 冲突。 香火的引申意为子孙祭祀祖先之事,经过推理可得知继 续吸烟导致断子绝孙。 告诫吸烟者,不仅对自己造成危害,更 重要的是危害下一代啊!
3.4 关于爱情的隐喻
8)你的香烟,我的石油 ,注 定 我 们 不 能 相 爱— ——吸 烟 者 禁 入(加油站广告)
表3
通过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可以发现, 目标域和源域之
间的相似性。 在人们的身体经验和认知中,“相爱的恋人会擦
出爱情的火花,爱情就如同燃烧的火焰,爱情就像一把火,爱
要轰轰烈烈”等。 此处,香烟和石油不能相爱,是 Nhomakorabea了避免“燃
3 结束语
恭维语是对其对象的肯定性评价,因此它的使用,对它的 反映方略, 主要社会功能等都必须考虑交际者双方的语言环 境下不同的文化价值,社会背景以及人际交往规则。 因此,英 汉恭维语的差异主要源于蕴藏其中的文化价值特质。 在跨文 化交际中,只有了解彼此间的文化差异,社会背景以及人际交
2010 年 8 月
图1 手指之间的临近关系, 映射的是吸烟者和他周围的人的 关系。 吸烟者不仅自焚还殃及身边的朋友,亲人等。 越是亲近 的人受到的伤害就越大。 这种画面与文字珠联璧合的方式更 能使得吸烟者警醒。 3)How long can you live? 生 命 可 以 丈 量 , 一 只 燃 烧 的 香 烟,被标上年龄的刻度,旁边注着“how long can you live”字样。
烧,火,火花,轰轰烈烈”这些在爱情中是美好,在加油站是灾
难的后果。 同时介绍男女相识之人是媒婆,可谓是一番好心好
意,吸烟者同样作为将烟与石油撮合在一起的中介,却起到与
媒婆作用力相当,截然不同的结果。
(下转第 344 页)
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
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
定性的评价,比如公司里,上级对下级的赞扬,其目的是为了 维护正常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因为在欧美文化中,对能力和 成就的评价是严肃认真的,只有具有评价能力的人,往往是社 会地位较高的人,才有资格对他人进行能力和成就的评价。 然 而在中国这类恭维语的使用情况则截然不同, 根据贾玉新的 研究调查, 有 33%的人很少对他人的工作能力和成就进 行 肯 定 性 评 价 ,却 有 约 58%的 人(社 会 地 位 较 低 的 人)对 上 级(社 会 地位较高的人)的工作能力和成就进行恭维,其目的是为了取 悦的上级的好感。
在战争隐喻中,子弹或是炸弹是战争工具,而烟经常被隐 喻为子弹,炸弹。 如
7)如果你想吸烟,定时炸弹在身边! (加油站禁烟) 烟就是炸弹,随时可能爆炸,也就是说当点燃香烟的同时 也引燃了炸弹,带来生命的悲剧,而且是破坏性的,这样吸烟 者也许会为自己吸烟前能早些看到这幅标语而倍感到庆幸。 Smoking kills …so why bother starting? -major cause of stroke(中风) -very addictive(上瘾) -raises blood presure ( 高 血 压 ) -suppresses immune function ( 降 低 免疫力) -dulls senses of smell and taste(嗅觉和味觉的迟钝 )reduces stamina(减 少 活 力 精 力 ) -wrinkles your skin ( 皮 肤 老 化 ) -leads to depression and fatigue ( 容 易 疲 劳 抑 郁 ) -may cause fatal heart attacks (导致致命的心脏病)-may cause gum disease(导 致 齿 龈 病 )-may cause cancer(引 起 癌 症 )图 中 画 着 一个人正把香烟像子弹一样装进手枪弹巢中,一个,两个,三 个……并且还列举了如此之多均由吸烟引起的的疾病, 烟就 是子弹,一个人如果吸烟,就是把子弹装入弹巢,受伤害的自 己。 标语中的每支烟都与一种疾病映射,香烟吸入量的积累, 就是这些疾病的积累,当枪上满枪膛的时候,也就是疾病缠身 的时候,也就是生命的终结。
收稿日期:2010-05-13 修回日期:2010-06-23 作者简介:张国磊,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08 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
语言学研究
341
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
香烟的燃烧部分越多,吸烟越多,寿命就越短。 香烟是杀人的 凶器,而凶手就是吸烟者自己。 如图 2 所示。
1 概念隐喻
长期以来,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直到十九世 纪 八 十 年 代 ,莱 可 夫 (George Lakoff)和 约 翰 逊 (Mark Johnson) 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问世,才使得隐喻研究正式纳入认 知科学的领域。 莱可夫认为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它是深 层的认知机制,组织我们的思想,形成我们的判断。 隐喻是人 类用来组织概念系统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 例如,“爱情是旅 行”这一概念隐喻,爱情和旅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域,人 们在认识二者的过程中发现了“爱情的过程”就像走完一段旅 程一样。 因此,通过提供经验的框架,隐喻有助于我们思维,出 来新获得的抽象概念。 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 包括源域 (source domain)和 目 标 域 (target domain),其 映 射 为 用 源 域 来 感 知 目 标 域 :target domain is source domain. 隐 喻 是 一 种 语 言 使用现象,在一定语境中产生。 隐喻的一个突出重点是语义冲 突,指在语言意义组织中违反语义选择限制和常理的现象,语 义冲突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 根据莱考夫,隐喻的意义取决 于源域的意义和结构特征。 构成隐喻的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相 似性,是隐喻存在的基础。 映射--隐喻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对 这种冲突作出的回应。
2010 年 8 月
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
英汉公益广告的隐喻研究—— —以禁烟公益广告为例
张国磊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武汉 050016)
摘要:该文从认知隐喻角度,对公益广告中的禁烟广告进行分析。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通过揭示禁烟广告中的概念隐喻,发现 在何种语境下,怎样使得广告产生最大劝解力以起到引起公众注意。 关键词:隐喻;认知;映射;源域;目标域 中图分类号:H313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0)08-0341-02
2 隐喻与公益广告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行为, 以其特有的修辞功
能和表达效果在公益广告中得到广泛应用。 隐喻的使用不仅 使公益广告变得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还有助于提高社会风 尚,引导广告受众关注某一社会问题。
3 禁烟公益广告中的隐喻
通过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 分析与禁烟相关的 概念隐喻,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死亡,香火,战争,爱情。 众所 周知,吸烟有害健康,但如果只是简单的表达,不足以引起公 众的注意。 如果用隐喻语言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思考,从而印象 深刻,达到劝解的目的。 3.1 有关死亡的隐喻
(上接第 342 页)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工具, 是一种思维方 式,隐喻的使用使公益广告充满了诙谐,增强了其对社会不良 现象警示作用。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认识隐喻的规律性不仅对 语言学习有现实意义, 而且对公益广告语创作中隐喻的使用 也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潘泽宏.公益广告导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 孙亚.语用与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006. [3] 左焕祺.Verbal interaction of compliment in American English
and Chines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What It Means to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M].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1988:117-136. [4] Herbert R K. Say 'Thank You' - or Something [J].American Speech,1986,61(1):76-88. [5] Wolfson pliments in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s [J]. TESOL Quarterly,1981,15:11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