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二章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个体行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个体行为规律,从需要与动机、气质、情绪、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掌握个体差异及管理,了解五种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个体行为规律

2.个体差异及管理

难点:1.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2.有关情绪的理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展示

学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

一、首先利用案例引入认识研究组织成员个体行为的重要性。

案例:用人的艺术

某家电子计算机集团公司,几年前,通过公开招聘,招收了两名刚刚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张某和李某,人事经理决定让他们从事计算机的推销工作。从工作申报表和面试等人事资料看,张某和李某虽然都想从事这项推销工作,但他们之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差异来。张某很显然是外倾性格,热情、开朗、善交际、积极主动;而李某则表现出内倾性格,爱思考,不愿与人说话,喜欢独处。一年后,张某看起来很快适应了销售工作,得心应手,成绩出色,工作局面已经打开,不久将提升为部门经理。李某虽然也能完成交给的任务,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后不久,李某就找人事经理谈话,说他不想干了,准备辞职。人事经理让他说出理由,李某也说不出个原因来,其中有一点,人事经理已经悟出来,那就是李某对销售工作已经不感兴趣了。私下里,人事经理了解到,李某有很强的钻研精神,很善于搞些发明创造。据说,他在中学时代,还获得过少年科技发明奖,这种创造意识他一直保持着。这样,人事经理与总经理商谈之后,把李某单独请到家里,吃完饭后与他谈了一次,最后决定调李某到研究开发部。在李某调动到调研开发部的那年年底,他的两项发明已为公司创收了十几万元。

由案例引发的同学们的思考:

1、为什么张某能适应销售性工作,而李某则不能适应?这如何解释?

2、假如你是管理者,你如何解决李某辞职的问题?

3、从这个案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4、你如何评价该公司的人事经理?

二、简单介绍一下个体行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个体的行为存在着共性与特殊性两个方面。图示如下:

1、对“共性”的研究,能够掌握人的一般心理和行为规律,更好地为作

出正确的组织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条件。

2、对“特殊性”的研究,如对个体的能力,气质,知觉与态度,乃至价

值观等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运用激励机制,合理运用人力资源和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组织的效率。

第一节:个体一般行为的规律

一、关于个体行为产生的几种解释

举例1: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在他著名的实验中使一只狗听到铃声刺激

就馋涎欲滴(条件反射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组织生活中发生的很多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是被动的,只能解释一些简单的行为,很多复杂的组织行为还需其他理论来解释。

1、华生行为主义理论解释

观点:华生认为,行为受客观外在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其用公式表示为:S——R(刺激——反应)。即,其个体强调行为的变化,就是一个不断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

(1)华生经典名言: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2)华生的实验:

小艾伯特实验

小艾伯特是日托中心的一个健康、正常的幼儿,当时他只有11个月又5天。条件刺激是一只小白鼠。小艾伯特最初的反应是好奇。他看着它,似乎想用手去触摸它。无条件刺激是用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的声音。这显然是一种令人生厌的声音,因为小艾伯特的无条件反应是惊怕、摔倒、哭闹和爬开。在白鼠与敲击钢轨的声音一起出现3次后,光是白鼠就会引起害怕和防御的行为反应。在6

次条件作用后,小艾伯特见到白鼠时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在小艾伯特1岁又21天时,华生进行了一系列泛化测验,即在小艾伯特面前呈现小白兔、小白狗和白色裘皮大衣等。在每一种情况下,小艾伯特都表现出一种很强的情绪反应。因此,华生得出结论:条件化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或迁移的作用。而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可分化开来,形成分化的条件情绪反应。例如,除条件刺激白鼠外,其它刺激单独使用时都不以敲击声来强化,则扩散消失,只对白鼠保留反应。

2、新行为主义理论解释

以托尔曼、斯金纳、赫尔等为主要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在刺激、反应之间还应加上一个因素变量O,即个体。个体里面包含需要变因如认知变因。人的行为会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所以可以用下述公式表示人的行为模式产生的过程,S——O——R,即刺激——心理加工——行为。期中最有影响力的斯金纳的观点进一步演化。他认为:个体的行为的强化或改变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效果。

举例2:斯金纳的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箱,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

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通过实验,进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3、勒温的“场理论”的观点解释(详见教材P53)

观点: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他把人的行为看成是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的函数。即:B=f(P . E) 公式中,B=人的行为,P=个体特征,E=环境特征。

评价:勒温主张,改变态度的方法不能离开社会的活动,不能离开社会的规范和价值。个人在社会中活动的性质,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应引导目标对象参与各种有关的活动,以纠正偏见,改变太土。

即其强调外在社会环境与个体内在心理活动对个体行为改变的双重影响作用。

二、个体行为的特征(举例讲解)

1、目的性

即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目标取向,没有目标的行为是毫无意义的行为。

2、社会性

个体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下,个体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社会。

3、自主性

人的行为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人的行为不是自发的、被动的、盲目的行为,而是自觉自主的行为,人不仅仅可以认识世界,发现和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可以改变世界,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并根据周围的环境主动调节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4、连续性

人的行为是一宗连续不断的过程。

5、持久性

即人的行为总是在不断地满足需要。老的需要满足了,就会出现新的需要,会激发新的行为动机。

6、可塑性

人的思想、观念不是一层不变的,人的精神状态也不是恒定,受思想驱动的人的行为也会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改变。

三、个体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

(一)知觉对行为的影响

1、什么是知觉

(1)知觉的概念

人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