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99846
生理学名词解释
13、血液凝固:血凝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不流动的胶状态的过程。
14、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酸粒细胞产生。
15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35、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36、肾糖阈: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超过9~10mmol/L时,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为肾糖阈。
37、渗透性利尿:这种由于渗透压升高而引起的尿量增多的现象。
38、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4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由突触前膜兴奋时释放抑制性递质,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主要使其Cl-与K+门控通道打开,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超极化,进而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发挥抑制效应。
43、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引起体表某一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
44、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产生收缩反射活动。分为腱反射与肌紧张。
40、激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的统称。
4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时,引起突触后膜上Na+和K+通道开放,由于Na+的内流量大于K+的外流,所以发生净的正离子内流,导致突触后膜发生局部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
5、阈电位: 当增加刺激强度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使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 Na﹢大量内流,而出现动作电位的上升支,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细胞生物学相关术语- 细胞膜:细胞外部与细胞内部环境之间交界面的薄膜结构。
主要由磷脂、蛋白质和糖类组成。
- 质膜:包裹着细胞质的厚膜结构,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骨架构成。
- 过氧化氢酶:一种酶类分子,用于分解细胞中的过氧化氢化学物,维护细胞内化学平衡。
- 酸碱平衡:细胞内外液体的酸度或碱度的平衡状态,主要由细胞内部的缓冲体系维持。
- 单位膜蛋白:一个由一层磷脂和嵌入在磷脂层中的蛋白质构成的薄膜结构,负责细胞内外物质的转运。
2.肌肉骨骼相关术语- 肌动蛋白:肌肉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参与肌肉的收缩和松弛。
- 肌肉萎缩:肌肉组织的退化和萎缩现象,导致肌肉功能下降。
- 肌肉纤维:肌肉组织内的一种细胞结构,是肌肉组织的构成单位。
- 骨质疏松:一种骨骼疾病,由于骨骼矿物质的流失,使得骨骼强度降低。
- 阳离子:指具有正电荷的离子,常见的阳离子例如钠离子、钾离子等。
- 跑步机:一种健身器材,可进行室内跑步训练,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和减脂。
3.消化系统相关术语- 胃酸:一种胃液成分,含有极高浓度的盐酸,主要负责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 胰腺:一种位于胃后方的消化器官,主要分泌胰岛素和胰酶两种物质,协助消化和维持血糖平衡。
- 满足感:一种生理体验,表示尝食后产生的饱腹感受和满足感受。
- 膳食纤维:一种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的多糖,在肠道内无法被消化,可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
- 空腹血糖:指进食八小时后测量的血糖值,可以反映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水平。
4.呼吸系统相关术语- 肺泡:肺部的一个微小单位,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场所。
- 气体交换:指在肺泡内,将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生理过程。
- 肺功能试验:一种用于评估肺部功能的方法,可测量肺容量和呼吸道阻力等指标。
- 咯血:一种肺部疾病所致的症状,指咳嗽时咳出带有血液的痰。
-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指呼气时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分压值,可反应呼吸功能和肺功能状态。
生理学 名词解释
3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有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32.心率;单位时间心动周期的次数
33.收缩压;心室收缩期主动脉内最高血压
34.潮气量;平和呼吸时,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量基本相等,其进出肺的形式如同海潮的涨落,故称为潮气量
26.血细胞比容;血细胞/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7.房室延搁;兴奋通过房室支界时,传导速度较慢,延搁时间较长,称之为房室延搁
28.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正常值为8.96~10.08mmol/L
29.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是反映呼吸功能贮备的重要指标。
1.内分泌:内分泌腺火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某些特殊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或直接扩散传递给相应的靶细胞,并调节细胞生理功能的过程。
2.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丘和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则动物立刻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僵直,脊柱反张反挺现象。
3.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即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它更能代表心脏搏动的效率。
6.刺激:生理学上将能引起机体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都称为刺激。
7.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是由于提高突触后膜对Na+和K+,尤其是Na+的通透性所致。
8.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如缺氧、创伤、手术、饥饿等情况下,血中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立即增加糖皮质激素,也相应增加的反应。
1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内、外环境对刺激做出的反应。
12.膜片钳:将玻璃微电极以尖端与细胞接触,然后通过微电极另一端开口施加一定的负压,使与电极尖端接触的膜局部与电极尖端管壁形成紧密的封接。
生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1.【生理学】:就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原理得科学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得有规律得具有适应意义得反应3.【神经调节】:有神经元直接参与得调节,就是机体最主要得调节方式4.【体液调节】:当机体环境发生改变时,引起某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得分泌活动,释放激素并通过组织液或血液循环来调节机体得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某些器官得功能活动5.【自身调节】:就是指某些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经、体液调节,而自身对环境得改变也可作出一些适应性得反应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得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得活动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得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得活动8.【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得过程9.【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得能力10.【刺激】:能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感受得生存环境条件得改变11.【反应】:由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得改变12.【内环境】:细胞外液13.【稳态】:就是一种相对得、动态得稳定状态第一章1、【流体镶嵌模型】:细胞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得蛋白质2、【单纯扩散】:在生物体中,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中得脂质性溶质分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3、【易化扩散】:体内有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得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运输,但在细胞膜中得某些特殊蛋白得协助下,也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4、【被动转运】:顺浓度差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得转运方式5、【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得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得转运过程。
6、【协同转运】:(继发性转运)在主动转运中,由于钠泵得作用形式得势能贮备也为某些非离子物质进行跨膜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7、【胞吐】:物质由细胞排除得过程。
8、【胞纳】:细胞外得大分子物质或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得过程。
9、【膜电位】:生物细胞以膜为界,膜内外得电位差10、【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11、【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得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得电位波动,细胞兴奋时发生得这种短暂得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内环境:细胞所处的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3.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发挥调节的过程。
4.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8.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9.易化扩散:体内一些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转运,它们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10.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消耗能量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过程。
11. 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12.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3. 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14. 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15. 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16. 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17. 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18.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9. 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0.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2.稳态:细胞外液中的理化因素包括渗透压.温度.酸碱度.气体分压.电解质及营养成分等都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称为内环境稳态。
3.内环境: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或依赖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4.生物节律:是指生物机体内的某些功能活动按一定时间顺序,规律性的出现节律变化。
5.反馈:来自受控部分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2.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称为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3.极化:细胞处于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4.超极化: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5.去极化: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6.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电位恢。
7.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
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男:40~50%;女:37~48%。
2.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3.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源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Na+和Cl+占80%)称之。
4.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之。
第四章血液循环1.期前收缩:在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产生的兴奋下传到达前,由于异常刺激(人工或病理性刺激)心脏可产生一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
2.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
3.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
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次/分)。
第五章呼吸1.胸内压:胸膜腔内压力称为胸内压,其数值比大气压低,亦称胸内负压。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机能及其规律的科学。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生理学名词的解释:1. 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的分界膜,它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
细胞膜起到了选择性通透的作用,控制了物质的进出。
2. 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是指将有机物质,如葡萄糖,与氧气在细胞内进行反应,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3. 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号,从而完成神经系统的功能。
4. 受体:受体是一种生物分子,可以感受、结合和响应特定的化学物质或物理刺激。
受体可以在细胞表面或内部,如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发挥作用。
5. 激素: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到靶细胞,调节或控制各种生理过程。
例如,胰岛素是一种胰腺分泌的激素,它调节血糖水平。
6. 肌肉收缩: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纤维在神经冲动的作用下缩短或收缩的过程。
肌肉收缩可以分为无氧收缩和氧能收缩,由肌原纤维中的肌动蛋白和肌凝蛋白的相互作用所驱动。
7.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指心脏泵血,将含氧血液输送到全身组织,同时将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回输到肺部进行氧气交换的过程。
血液循环通过合适的压力和血管内膜的调节来保持循环平衡。
8. 分子递质:分子递质是神经系统中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分子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和谷氨酸。
分子递质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并与突触后神经元的受体结合,触发神经信号的传递。
9. 酶:酶是一种催化化学反应的生物分子,它可以加速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降低活化能。
酶在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消化酶可以帮助消化食物。
10. 酸碱平衡:酸碱平衡是维持体内pH值稳定的过程。
当体内产生过多的酸或碱时,酸碱平衡机制会调节和保持体液中的酸碱平衡,以确保正常的生理功能。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科学。
它研究生物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理学名词解释:
1.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具有进行生物活动的能力。
2. 组织:由一组相似或相同类型的细胞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3. 器官:由多个组织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如心脏、肺、肝等。
4. 系统: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器官组成,共同完成一项生理功能,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5. 代谢:生物体对物质能量的吸收、利用和排泄的过程。
6. 激素:由内分泌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在体内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传播,在目标组织产生生理效应。
7. 神经系统:控制和协调体内各组织器官活动的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和神经节)。
8. 免疫系统:识别和抵御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侵入的系统,维护机体内部稳定。
9. 感觉: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10. 消化系统:负责食物的摄取、消化和吸收,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器官。
以上只是生理学中的一些常见名词解释,生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和概念。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及规律和功能的一门学科。
2、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4、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单纯扩散——机体内有很多一部分小分子物质既可溶于水又可溶解于脂质,这些物质便可以由膜的高浓度一侧直接通过脂类细胞膜进入低浓度一侧,称为单纯扩散。
6、易化扩散——机体内一些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必须在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的帮助下才能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7、主动转运——是通过细胞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化形式。
8、静息电位——指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这就是静息膜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9、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时受到刺激,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称为动作电位。
10、兴奋——活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11、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2、阈值——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能引起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一般可作为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
13、阈电位——将能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14、刺激——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
15、等长收缩——即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
16、等张收缩——即收缩时先产生一定的张力以克服阻力,当产生的张力足以克服阻力时,肌肉开始缩短,而张力不再增加。
17、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18、后负荷——肌肉在收缩开始后所承受的阻力称为后负荷。
19、兴奋-收缩耦联——指把肌纤维动作电位与肌纤维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5.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内环境:即为细胞外液稳态:细胞外液中的理化性质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反馈:控制部分发出控制信息到达受控部分,受控部位有信息送达控制部位,已纠正或调解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
负反馈:反馈信息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
单纯扩散:被转运物质分子,通过膜脂质双分子层,顺浓度梯度跨膜扩散,最终均匀分布在膜两侧的过程。
异化扩散:体内非脂溶性物质在某种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转运形势。
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其中的泵蛋白利用生物能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转运的过程。
静息电位(RP):功能与结构完整无损的细胞,未受到刺激而处在相对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动作电位(AP):细胞受到刺激后,引起一次快速而短暂的膜内电位倒转和随后复原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全或无:不论何种性质的刺激,阈下强度不可能引起动作电位,只要是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不论其强度多大,它们在同一细胞可引起幅度相同和持续时间相等的动作电位阈强度:能使静息电位减小刚好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强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百分比等渗溶液:细胞膜两侧浓度均匀分布。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率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过程血清:血液凝固1~2时,血凝块会发生收缩,并释放出淡黄色的液体。
自律性: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时,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潜在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受窦房结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节律性,只起着兴奋的传导作用。
房一室延搁:房室交界区兴奋性传导缓慢,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再向心室传播,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开始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这种房室交界区兴奋传导缓慢的现象。
心电图:心脏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时所发生的电变化,通过周围组织和体液传至体表,将引导电极放于肢体或躯干一定部位,可以记录到这些电变化的波形。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新陈代谢:机体通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内环境:细胞外液就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稳态: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阈值:能引起机体或组织产生最小刺激强度。
正反馈: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导致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变化。
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导致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
超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基准,膜内电位负值增大称为超极化。
去极化:膜内负值减小称为去极化。
局部电位:阈下刺激虽不能触发动作电位,但也会引起少量NA+内流,从而产生较小的去极化。
全或无现象:刺激强度达不到阈值时,就不产生动作电位(无),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即产生动作电位且达到最大幅度(全)。
其值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继续增大。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单纯扩散: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的过程。
载体易化扩散:物质在细胞膜载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
通道易化扩散:物质在细胞膜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运转:细胞直接利用ATP水解释放能量,将物质你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的过程。
入胞: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出胞: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从细胞内排至细胞外的过程。
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原白已被除去的血浆。
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可塑变形性:红细胞能从双凹圆盘变为其他各种形状,变形后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变形前的双凹圆盘形,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h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结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
2.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4.单纯扩散: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5.易化扩散:有很多物质虽然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甚上,但它们也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较容易地移动。
这种有悖于单纯扩散基本原则的物质转运,是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协助”下完成的,因而被称为易化扩散。
6.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贮备,还可用来完成一些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为此把这种类型的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阈值:使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某一数值;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10.兴奋性: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动作电位:各种可兴奋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这就是动作电位。
12.兴奋-收缩耦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4.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制的科学领域。
2. 细胞(Cell):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所有生命过程都由细胞完成。
3. 组织(Tissue):由一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单位,包括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4. 器官(Organ):由不同组织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如心脏、肺等。
5. 系统(System):由多个器官协同工作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群,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6. 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目标器官或细胞,调节生理功能。
7. 血液(Blood):体液之一,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负责输送氧气、养分和激素,以及维持体温和免疫功能。
8.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由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和神经节)组成的调节和控制机体功能的系统。
9.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口腔、食管、胃、肠等器官组成,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除废物。
10.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鼻腔、喉、气管、肺等器官组成,负责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
11.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运输氧气、养分和激素到全身各部位。
12.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负责识别和抵御入侵的病原体,维持身体健康的防御系统。
13. 代谢(Metabolism):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包括能量转换、分解和合成物质。
14. 遗传(Genetics):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和DNA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领域。
15.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存在于神经元间隙中的一类化学物质,用于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16. 兴奋(Excitation):由于刺激而导致神经元或肌肉细胞内动作电位生成和传导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5.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学科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急性动物实验(acute animal experiment)是以完整动物或动物材料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动物某些生理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实验,实验通常是破坏性的,不可逆的,可造成实验动物死亡。
慢性动物实验(chronic animal experiment)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究对象且尽可能保持外界环境接近于自然环境,以便能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的改变。
稳态(homeostasis)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来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调定点(set point):是指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点附近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来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前馈(feed-forward):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接受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2.内环境稳态: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或依赖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中的理化因素包括渗透压.温度.酸碱度.气体分压.电解质及营养成分等都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称为内环境稳态。
3.反馈(feedback):来自受控部分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
4.正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反馈作用和原来的效应一致,起到加强或促进作用。
5.负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
6.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7.远距分泌:体内一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可循血液途径作用于全身各处的靶细胞,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远距分泌。
8.旁分泌:体内一些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这种方式称为旁分泌。
9.自分泌:体内有些细胞分泌的激素或化学物质分泌后再局部扩散,又反馈作用于产生该激素或化学物质的细胞本身,这种方式称为自分泌。
10.内环境: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或依赖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11.生物节律:是指生物机体内的某些功能活动按一定时间顺序,规律性的出现节律变化。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2.易化扩散:脂溶性的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膜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3.主动转运:细胞代谢供能并在膜蛋白帮助下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4.兴奋性: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5.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6.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遇到的负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名词解释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稳态:是指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
单纯扩散:脂溶性的流质分子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脂质双层的跨膜转运称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是指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低的物质在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依靠细胞膜上的泵蛋白,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通过胞膜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破裂后会引起出血,但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
射血分数:是指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心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为博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功能残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功能残气量。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用力肺活量:是指尽力最大的吸气后,尽力尽快出气后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即时间肺活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指由肺泡2型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其主要成分为二软脂酰软磷脂,它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表面,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通气/血流的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人安静时约为0.84 分节运动:是小肠的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脑-肠肽:是指既存在于脑内又存在于胃肠道中,呈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其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糖量:是指不出血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增加而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水利尿: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多的现象。
近点:是指眼做充分调节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眼的调节:当人看清近物时,使晶状体的曲率增加的过程,称为眼的调节。
暗适应:人从亮处进入暗处时,最初任何东西都看不清,经过一定的时间视能度才逐渐增高而恢复了暗处的视力,这个过程称为暗适应。
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神经递质:是由神经细胞产生的参与突触间信息传递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脊休克:是指脊髓完全离断后,在离断以下的部位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呈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牵张反射: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的引起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腱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商、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出现以伸肌为主的肌紧张亢进现象,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其主要表现:动物头尾昂起,脊柱后挺,四肢坚硬如柱。
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能传递信息的高效能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经体液运输到某个细胞,调节他们的生理活动。
允许作用:是指对某反应并无直接影响的激素,但它的存在可使别的激素效应得以实现或明显增强。
下丘脑调节肽:是指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神经肽,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腺垂体激素的分泌活动。
体温调交点:在人体体温调节自动控制系统中,核定体温数值的中枢神经元群称为体温调交点。
PO/AH中温度能使感性神经在体温调节中可能起调定点的作用。
1.internal environment (内环境):机体中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细胞外液。
细胞从细胞外液中摄取养料、向其排出代谢产物并进行气体交换,故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P42.homeostasis (内环境的稳态):细胞外液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的稳态。
P43. nervous regulation(神经调节):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P54.reflex(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P55.humoral regulation(体液调节):指机体内某些细胞产生特殊的化学物质(激素)通过血液循环或体液的运输,到达各自的靶组织,从而引起这些组织细胞发生相应的反应。
这种调节方式称之为体液调节。
P66.autoregulation(自身调节):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P67.feedback(反馈):受控部分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过程。
P78.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P79.positive feedback(正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P810.feed-forward (前馈):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控制形式叫前馈.P91.被动转运: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扩散,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转运;2、易化扩散:某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中的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顺浓度梯度进行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称为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方式称为主动转运;4、继发性主动转运:在主动转运过程中,由于纳泵的作用形成的势能贮备也为某些非离子物质进行跨膜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这种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5、兴奋性:指机体、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6、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亦称静息膜电位或静息电位;7、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肌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8、超极化:细胞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9、(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胶体渗透压;10、(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溶解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80%来自于NaCl)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11、生理性止血:正常人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内将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性止血;12、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变为不流动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13、心指数: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14、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15: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称为心输出量;16、异长自身调节:不需要神经和体液因素参与,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的变化而引起心肌细胞收缩强度变化的过程,称为异长自身调节;1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18、肺泡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肺泡通气量(V A)与每分肺血流量(VQ)的比值;19、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20、时间肺活量:指在测定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又称用力呼气量;21、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2、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3、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非缩小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24、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25、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26、基础状态:指人体在清醒、安静、空腹12小时以上、室温在20℃-25℃时的状态,称为基础状态;27、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28、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29、球-管平衡: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少,近端小管始终按肾小球滤过液的一定比例进行重吸收,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30、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31、渗透性利尿:由于渗透压升高而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所引起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32、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不能知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物效应,但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33、应急反应: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急反应;34、特异性投射系统:指从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的感觉投射系统;35、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脑横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会立即出现全身紧张过度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角弓反张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36、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部位称突触;37、突触后电位:也称突触电位,是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3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在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能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故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39、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递质作用下而出现的在突触后膜的超极化,能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故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40、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产生反射效应,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骨骼肌的牵张反射;41、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4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由丘脑的髓核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非专一感觉投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