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病辨证与循证医学

合集下载

辨证施治与循证医学mail版

辨证施治与循证医学mail版

• 科学地使用循证医学的证据,体现了辨证 施治的精髓,是辨证施治的发展。
谢谢
阿替洛尔 苄氟噻嗪 (342个事件)
24%
氨氯地平 培哚普利 (263个事件)
HR = 0.76 (0.650.90) p = 0.0010
1.0
9544 9532
2.0
9441 9415
3.0
9322 9261
4.0
9167 9085
5.0
8078 7975
Years
ACCOMPLISH终点的Kaplan Meier分析
问题:关于心脏康复的4个方案,愿意支持哪一个?
A 减少20%的死亡率 (RRR) (ARR) B 减少3%的绝对死亡数
C 使病人存活率从84%上升至87% (CER和EER) D 为避免1例死亡,需31人参加该方案(NNT)
结果:137人认为某方案优于其他,并作出选择
不同表达方式的“装潢”效应
结果表达方式 危险下降的百分数 危险下降的绝对数 无不良事件的百分数 乳房X线照术 34% 0.06% 98.82%比99.8% 心脏康复 20% 3% 84%比87%
ACEI / HCTZ N=5733
650
526
累积事件率
ACEI / CCB N=5713
20% 风险下降
p = 0.002
第一个CV事件/死亡出现的时间 (天)
HR (95% CI): 0.80 (0.72, 0.90)
INTERIM RESULTS Mar 08
ACCOMPLISH主要终点及组成P=0.002
3、预期事件发生率: 如不接受治疗,预期事件发生概率
危险度(Risk):指结局事件的发生率

辨证和辨病专业医学知识

辨证和辨病专业医学知识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科学的诊断应无条件接受,因 此本人在临证时主张采取双重诊断, 灵活运用“病证结合”、“无症从 病”、“无病从证”等方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辨证抓主症
其中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遂致脉 络壅塞,这是形成鼓胀的前提;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脏功 能受损,运化失职,遂致水湿停聚, 这是形成鼓胀的一个基本因素;再 就是肾脏的气化功能受损,不能蒸 化水液,而使水湿停滞,这是病情 加重,日久难愈的重要因素。所以 对肝硬化治疗,不仅局限于肝,还 应考虑脾肾或其它脏腑,要在动态 中把握病机。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根据临床上某一个或某几个突出 的临床表现而确定的,如哮喘、眩 晕、消渴等; ■根据致病因素或主要病理变化而 命名的,如痰饮、痨瘵、痹病等; ■以感受四时温热病邪的特点而命 名的,如风温、暑热、秋燥、冬温 等; ■采用取类比象法,抓住某些疾病 的临床表现特点形象地予以命名的, 如奔豚气、梅核气、霍乱等。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 辨证抓主症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辨证抓主症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是精髓, 对辨治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的疾病, 不能只停留在西医诊断,中医辨证 分型的框架上,而应运用中医理论, 分析疾病内在的规律及不同阶段的 病机演变,从病机分析入手,从总 体上、动态中把握治疗,抓关键、 抓主症。

中医诊断中的辨证与辨病

中医诊断中的辨证与辨病
辨病
辨病是对疾病的病种进行诊断,即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确定患者所患疾病的 种类。
辨证与辨病关系
辨证和辨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辨病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为辨证提供前提和基础;而辨证则有利于具体地认识疾病某一阶段的特殊本质,为治疗提 供具体的依据。
临床应用价值
01
指导治疗
案例二
患者李某,因长期失眠就诊,医生通过四诊合参,辨证为心肾不交型失眠,采用 交通心肾、安神定志的中药治疗,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提高。该案例告诉我们,在 辨证时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失败案例剖析及教训总结
案例一
患者王某,因咳嗽就诊,医生未进行详细辨证,直接给予止 咳药治疗,结果患者症状未缓解反而加重。该案例教训我们 在辨证时要认真仔细,不能草率行事,否则会给患者带来不 必要的痛苦。

不孕不育
针对肾虚、肝郁、痰湿等不同证 型,采用补肾填精、疏肝解郁、 化痰祛湿等治法,结合现代医学
检查手段进行治疗。
慢性疲劳综合征
根据气血阴阳失调的不同证型, 采用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等治法 ,配合心理调适和生活方式调整

预防性调理和养生建议
饮食调养
根据个体体质差异,推 荐适宜的饮食搭配和食
疗方案。
气血阴阳平衡状态及疾病发展趋势。
生化检查指标
02
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可反映脏腑功能状况,为中医
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免疫学指标
03
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学指标有助于评估机体免疫状态,指
导中医临床用药。
影像学检查在辅助诊断中价值
X线检查
适用于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如骨折、骨质增生等,为中医骨伤 科提供重要参考。

浅谈辨证、辨病、辨症论治三结合诊疗体系

浅谈辨证、辨病、辨症论治三结合诊疗体系
症 为补 充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 键 词 辨 证 论 治 辨 病 论 治 辨症论 治 中 医诊 断
中 图分 类 号 R 2 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1 5) 0 5 — 0 01 3 — 0 2
面。 即矛盾 具有 特殊 性 . 因而 每一种 具体 矛盾 的解 向辨证 和辨 病论 治 相 结合 演 变 。笔 者认 为 辨 证 、 辨 决 都有 其各 自的特 殊方法 。 疾病 也不例 外 , 每 个疾病 病、 辨 症 论 治三 结合 的体 系才 是 比较 完 整 的 中医诊 之所 以被单 独冠 之 以与他 病不 同的病 名 .是 因为都

中 医 以辨 证 论 治为 主 的诊 断 治 疗体 系 。 正逐 渐
断 治疗 体系 。
1 辨 证 论 治 的 局 限 性
有 其不 同于 其他 疾 病 的发 生发 展 规 律 和特 殊 本 质 。 因此就需 要有 针对 这种 特殊 本质 的专 门治疗 方 法和
辨 证 论治 是 中医诊 断 和治 疗 疾病 的主 要 方法 。 药 物 。而辨证 论治 的“ 证” . 是 中医的病 理概 括 , 是各 是 中医 的主要特 点 之一 。所谓 辨证 论治 , 就 是分 析 、 种 疾病在 演化 发展 过程 中表 现 出的可 以概 括 为某种
治 与辨 病 论 治可 互相 弥补 各 自的 不足 。 辨 症论 治 不仅 不 是 违 反 辨 证 论 治 原 则 的 方 法 , 而 且是 辨 证 论 治和 辨 病 论 治 的 有 益
补 充 。中医 的诊 断和 治疗 体 系 , 应是辨证论治、 辨 病 论 治 和 辨 症 论 治 三 种 方 法 的 结合 , 以 辨病 为先 导 . 以 辨证 为 主题 , 以辨

疾病临床诊疗的循证与辨证思维

疾病临床诊疗的循证与辨证思维
Evd n e— b s d a d Dil ci a i k n n C i ia r c ie ie c a e n a e t lTh n i g i l c l P a tc c n L NG F n WA I e g。 NG X a g — l n, HEN h n e 1 in i a C C e g,t a .
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 的最 好 的研 究依据 来确 定患 者 的治疗 措
t ns a d d c o s T i a e i l n r d c s t ed f r n e b t e n t e E i t n o t r . h sp p rma ny it u e h i e e c ew e h BM n r d t n d cn e o a d t i o a me i ie, te b i h o n a i l h a c te r a d s y me o f M , a l a i e t h n i g o B a d ci i a ig o i n r a me t h t d o EB s wels d a c i t i k n fE M n l c d a n ssa d t t n . l c n l e
到 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 了循证 医学和传统 医学的 区别 和联 系、循 证 医学 的基 本原理和 方法 以及循 证 医学与疾
病 临床 诊 疗 的 辩 证 恩 维 。
【 关键词】 循 证 医学 ;临床 实践 【 中图分类号】 R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7 97 (07 4— 28 0 0 — 52 20 )0 08 — 2 0
4 5 0 C ia 2 0 6, h n
【 bt c】 Te plao fv ec — a d ein E M) n l i l r te l e a o teo r on A s at r h pctn i ne bs d i a i i oe d e m c e( B i cn ap cc a s si li p m tg ic a i p c p iv r en o i

中医辨病和辨证的关系和区别

中医辨病和辨证的关系和区别

中医辨病和辨证的关系和区别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病机的概括。

辨证,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辨证素材的基础上,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与综合,以判别疾病,探求病因,确定病位,预测疾病发展趋势的一种诊断方法,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辨证的方法很多,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所不断创造的。

除前面介绍的八纲辨证,主要还有: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

病因辨证着重从证候分析入手判别病因;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各种内伤杂病,是综合运用其他辨证的方法,直接为治则的拟定创造条件;气血津液辨证和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互为补充;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分别适用于外感热病中“伤寒病’与外感热病中的“温病”。

此外,三焦辨证也是温病的辨证方法之一。

各种辨证各有千秋,相互间有部分内容是交叉的,学习时定要细习体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掌握好。

学习辨证的另一方面是要认清证与病的区别。

病是指有一定的致病原因,发病有共同的特点,经历不同阶段,虽然不同患者表现可有所不同,但基本特点和病理是一致的。

古代,对病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有的认识与当代相近,如疟疾,早在二干年前就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有的认识显得不确切,把目前认为的一类证候指为病。

现代,对人类的常见病基本都有相当的认识,尤其大量的传染病、遗传性疾病,发病原因已认识到了分子水平。

既然这样,辨证还有没有意义?有。

这是因为病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病的特点、人体的反应不同,表现为不同的证,治疗的方法也应有差异的,一方一法包治一病,不是最佳的方案。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古人叫异法方宜,即由于各人禀赋不同、强弱不一、居处环境、饮食结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年龄性别、经受治疗等方方面面的不同,同一种疾病,表现千差万别,再合理的治疗方法都难适应这样的差异,落实到具体患者身上,往往就不是最佳治疗方法。

因而,辨证就是针对每个具体的患者,抓住证给予论治,提供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

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的关系

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的关系

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的关系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的关系【摘要】中西医理论体系的不同,根本上源于其社会文化的差异,但在其表象上则表现为传统自然观及其思维方式的不同。

从中医、西医哲学思维差异:“天人合一”整体观是中医学优势所在;传统自然观及其思维方式的不同等方面阐述了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之关系。

【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模式,中西差异,医学哲学循证医学是一门近十年来在国内悄然兴起的新兴的西医科学,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模式,是以传统为基础的经验医学的发展和变革,简单来说,即“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十分相似于中医的“据证而辨”、“审证求因”。

1.中医、西医哲学思维差异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除了受到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外,哲学思想的指导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中国和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和西医走上了各自的发展道路。

哲学思想中起着持久影响作用的是文化理念。

中国的先哲们认为,宇宙是连续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是通过“气”和“象”联系起来,是不可分割的。

老子《道德经》以及《周易》都表现了这一种思想。

所以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中,也仅仅是以阴阳、五行等事物的“象”(也有人说成是“属性”)去表示它,其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经常会随环境而改变,这一特点反映在医学上,则是同一疾病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地点都会有不同的疗法,即“同病异治”。

而西方的哲人则认为宇宙是结构化的。

这种思想使得人们认识事物都从微细的、具体的、静止的角度出发,表现在西医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人体结构的具体化分析,也就是现在讲的细胞学、分子学说。

在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医学中,曾经出现过颇为相似的学说,即中国的五行学说和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学说。

中国的五行学说讲的仅仅是“象”,如肺的“象”是“金”,“肺金”并不是说肺是由金构成的;而恩培多克勒的认识却是具体的,如“神经由火、土和双份水组成”。

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同的结果完全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由不同的思维方式及认识所决定的,而这也导致了中西医不同的发展方向。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外科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外科在辨病和辨证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辨病和辨证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医外科的特点和应用。

一、辨病辨病是指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中医外科的辨病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仔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表现、病程以及相关检查结果等,以了解个体差异和疾病演变的特点。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问诊和望闻切诊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综合体格检查,包括形态、生理和病理反应等方面的观察,从而了解疾病的具体情况。

3. 辅助检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以获取更全面的病情信息。

4. 望闻问切:中医外科特别注重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和询问。

望病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情况来识别病情。

闻病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言语声音、呼吸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病则是询问患者的具体症状、感受、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切病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病灶进行触诊或切开,以判断病情和疾病的发展程度。

通过以上辨病的方法,中医外科可以准确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辨证辨证是指根据病情和辨病结果,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整体辨证判断。

中医外科的辨证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因辨证:即通过辨别病因,如外伤、感染等,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原因,从而指导治疗。

2. 病位辨证:通过辨别疾病的发生部位,如肺部、心脏等,以及病灶的大小、形态等特征,来确定病情的轻重和治疗的方向。

3. 病势辨证:通过辨别疾病的病程、进展速度等特点,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以及调整治疗方案。

4. 机体辨证:辨别患者的体质、体力、免疫功能等机体差异,以及其对治疗的反应情况,从而指导个体化的治疗。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外科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为标题的文章辨病与辨证是中医学中重要的两个概念,也是中医临床诊断的核心内容。

辨病是指通过观察、询问、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初步的辨别和判断。

辨证则是在辨病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对病机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

辨病是中医诊断的第一步,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范围。

但是,单纯的辨病往往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

而辨证则是在辨病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对病机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有助于准确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一个患有头痛的患者,辨病可以初步确定为头痛病,但辨证可以进一步确定是寒证、热证还是虚证,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指导合理用药。

中医治疗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病和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辨病可以初步确定疾病的类型,但是同样的疾病可能会因为个体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候,这时候就需要通过辨证来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一个患有感冒的患者,辨病可以确定为风寒感冒,但通过辨证可以确定是表证还是里证,从而选择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讲究个体化,即根据患者的辨病和辨证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病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辨证可以进一步确定病机和病理变化,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机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一个患有消化不良的患者,辨病可以初步确定为胃气不和,但通过辨证可以进一步确定是气虚证还是湿热证,从而选择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指导预防和调理。

辨病辨证与循证医学

辨病辨证与循证医学

福建中医药2007年10月第38卷第5期FujianJ0umal0fTcMOctober2007.38(5)-百家谈・辨病辨证与循证医学李民1.徐进秀2(1.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山东费县273400;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00)关键词:辩病;辩证;循证医学;理论撂讨中圈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_338X(2007)05_o啡02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精髓。

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式。

近几年来辨病又受到了普遍关注,对于中医临床是以辨证为主还是辨病为主,抑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二者是否应该结合,可谓见仁见智,难以达成共识。

笔者从循证医学角度谈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及其f|缶床价值和方法意义。

1辨病与辨证的临床现状与存在问题1.1辨病与辨证的临床现状:辨证论治的临床思路导源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型于明清时代,成熟于现代。

明代医家周子干在所著《慎斋遗书》中首先提出“辨证施治”的概念。

清代医家张虚谷所著的《医门棒喝・论景岳全书》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概念。

现代医家任应秋在1955年《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一文.并赋予了新的含义。

任氏作为辨证论治之现代用法的首倡者.是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的高度概括“】。

其后秦伯未、蒲辅周等名老中医相继发表了有关论文。

高等中医院校成立后。

将辨证论治写入了教科书,从此以后.。

辨证论治”就被公认为是中医理论及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特色之一。

近四十年来.中医临床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基本原则。

1.2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中医学术界对辨证论治进行了反思,有学者认为强调辨证论治而忽略了辨病是错误的.中医临床治疗固有的特点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张仲景即强调临床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伤寒杂病论》即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是从证到病。

然后再由病到证,即首先由主证来认识病,然后再由病到各个具体的方证,病是纲,证是目。

是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嘲。

谈中医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的不同

谈中医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的不同

谈中医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的不同更新日期: 09-28【摘要】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药临床治疗的一个基本原则。

循证医学是近十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它的引入,也对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综述辨证论治和循证医学的主要特点和研究方法,并比较二者的相异之处。

【关键词】辨证论治;循证医学1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源于秦汉时代的《内经》,其系统论述见于东汉时代的《伤寒论》。

它的内容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部分:辨证就是症状和体征的综合,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收集患者病因、病状、病情等信息,结合地理环境、季节气候及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饮食等情况,依据不同的辨证(八纲、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脏腑、气血、津液)的诊断;论治就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汗、和、下、吐、温、清、消、补等相应治疗法则,组方遣药予以施治[1,2]。

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往往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去伪存真的多层次分析、归纳,把握住疾病在这一阶段的内在本质—“证候”,明确病证诊断,确定治疗法则和处方用药。

可见,辨证论治,既是中医的理论法则,又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方法,它是中医临床治疗的特色,也是中医临床治疗思维的一般模式。

它遵循法从立本、以法统方、据方遣药的一般原则,又依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进行灵活应用。

因此说,辨证论治是既抓住疾病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又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做具体分析,并将两者巧妙结合起来的诊疗方法。

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协调、具体情况具体处置,是辨证论治的精髓,这正是WHO所推崇的21世纪最佳医疗模式—个体化治疗的先驱。

2 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指医生或政府的临床医疗决策建立在最佳科学实验结果的基础之上。

它所追求的是临床疾病的诊疗方法都应该遵循充分的科学依据,提供证据和应用证据是它的主要研究内容。

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并被广泛采用。

谈《伤寒论》或然证“辨病”与“辨证”

谈《伤寒论》或然证“辨病”与“辨证”

谈《伤寒论》或然证“辨病”与“辨证”《伤寒论》或然证是指在小青龙汤(第40条)、小柴胡汤(第96条)、真武汤(第316条)、通脉四逆汤(第317条)、四逆散(第318条)五个方证中,在疾病主证外可能出现的病证。

或然证的出现与主证在病机上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其辨证包括辨病、辨脉、辨证三大内容。

“病”、“证”是《伤寒论》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字眼,尤其“病”字,约有一半的条文用到。

文章拟从或然证的角度谈谈“辨病”与“辨证”。

1“辨病”与“辨证”“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纵向认识,具有总体把握纲领性的意义;“辨证”,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横断面认识。

在辨病的前提下进一步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则纲举目张,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认识疾病,治疗疾病。

在《伤寒论》中,仲景对不同外感疾病的演变规律加以总结,概括而成了六大疾病类型,统称为“六经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创了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文中各篇篇名均为“辨××病脉证并治”就是明证。

各篇篇名均为“××病”在前,“脉证并治”随其后,六经病提纲多以“××之为病”冠其病首,主要脉证随其后,充分说明《伤寒论》是以辨病为纲,辨证为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

各篇原文的排列仍然是先论病而后辨证,以病统证,病下分证的诊断层次十分清晰。

2 《伤寒论》或然证病因病机分析(1)小青龙汤证论述的是太阳伤寒兼水饮的证治。

本证成因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外有风寒表邪,内有水饮之气,内外邪气相合而成。

《注解伤寒论》中云:“水气内渍,则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

”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常随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而随处为患,或壅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

《张志聪医学全书》曰:“气不化而水不行,故有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诸证,”水饮为患,一般不渴,但饮停不化,津液缺乏,或可有口渴,不过当时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水走肠间,清浊不分则下利;水寒滞气,气机不利则噎;水饮内停,气化不利,故小便不利,甚则少腹胀满。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辨病与辨证是中医学中的两个关键概念。

辨病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疾病发展过程,确定其所患疾病的名称和性质。

辨证是指通过对病人整体状况的分析,包括问诊、望诊、闻诊和切诊,确定病人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的过程。

辨病和辨证是中医诊断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辨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人所患疾病的类型和性质,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而辨证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人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和药物的选择。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可以互相补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发生。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个体化治疗。

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群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辨病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人所患疾病的类型,而辨证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整体状况和体质,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可以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求,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满意度。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

辨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人所患疾病的类型和性质,而辨证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病因和病机。

通过综合分析辨病和辨证的结果,医生可以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促进病人的康复和健康。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病理变化,从而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反应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病人的康复速度。

同时,辨证和治疗的个体化也可以帮助病人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的针对性,促进病人的康复和健康。

在中医学中,辨病和辨证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医的独特诊疗体系。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重视辨病与辨证的相结合,将其应用于实际的诊疗过程中,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诊断关键在五辨

中医诊断关键在五辨

中医诊断关键在五辨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疾病的认识选择了病、证、症的不同角度。

在这三者中辨证是中医诊疗体系的特色,即证是治疗的依据,据证立法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核心。

近年来有关证的研究开展甚多,但由于思维的偏差和技术方法的缺陷使某些研究走向了误区,这也是制约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主任委员,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中医诊断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中医诊断的关键问题是“五辨”,即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

01辨症李灿东列举盲人摸象、指鹿为马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何为辨症。

症,指表现于外的各种表征,包含了西医所讲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各种检测指标,也包含了和疾病诊断相关的因素,比如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中医把这些信息都看作“症”,或者“征”。

如何去辨症呢?李灿东指出,应当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综合把握症的来源,要辨症的有无、轻重、真假、偏全。

只有来源准确,诊断才会可靠,才能避免出现盲人摸象、指鹿为马这样让人笑话的尴尬局面。

李灿东又以高血压举例:临床上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没有头晕症状,但不少医生为了诊断为眩晕,就自编头晕的症状,比如患者高血压三年,病历就写为“眩晕三年”,连患者都说:“医生,我没有头晕呀!”从开始采集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就不可靠,最后辨出来的证就没有价值。

李灿东特别强调辨症要做到全面、规范和准确。

02辨证李灿东以按图索骥为例说明何为辨证,他指出在探讨证的关键问题时需要从证的轻重、缓急、主次、兼杂、真假等方面进行辨析,同时还强调辨证分型不能简单等同于辨证论治。

辨证是中医的核心,而且是以整体思维作为基础,如果离开了整体的思维,辨证也会走入误区。

李灿东指出:辨证首先要辨别证的轻重。

依据治疗前后证的轻重变化才能对疗效做出评价。

第二是辨别证的缓急。

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几个要素凑在一起进行辨证分型,就无法区别孰轻孰重,更无法体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浅析对辨证与辨病的认识

浅析对辨证与辨病的认识

浅析对辨证与辨病的认识摘要:中医学中的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辨病侧重于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的认识,由于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辨病由“辨中医之病”发展出了辨“西医之病”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其用中药进行治疗,但是不管是辨西医之病还是中医之病,辨病都是对疾病全过程主要矛盾的认识!而辨证则是在基于“四诊”的前提下对疾病当前阶段主要矛盾进行把握。

不管是辨病还是辨证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西医;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辨证即辨明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论治即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三步。

[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之所在,沿用了几千年,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推动性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来巨大的贡献。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辨证论治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比如在临床上西医检查出来有病但到了中医这边却出现无证可变的困窘情况。

所以有必要将辨证与辨病进行结合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1 辨证论治存在的缺陷1.1在辨证论治中存在找不到病因的情况中医学在辨证的过程中要求辨明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但临床上很多疾病不能直接找到病因,虽然可以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对病性、病势、病位进一步把握进而推断出病因,即“辩证求因”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辨证求因”是否依然有效并且准确这就不言而喻了。

除此之外,要做到准确的“辨证求因”除了要熟练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之外还需要在临床上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这对于医者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即在精勤不倦的同时还需要有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决心!1.2随法选方缺乏对病的针对性中医学中根据证同治同、证异治异处方谴药进行治疗,但不可否认的是证的统一性忽略了病的差异性,不同的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证,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进行治疗。

如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

何为中医辩证、辨病、辩症?了解这些,真正入门中医

何为中医辩证、辨病、辩症?了解这些,真正入门中医

何为中医辩证、辨病、辩症?了解这些,真正入门中医相信很多中医爱好者都听说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和独特的医疗艺术,也是中医学的精华。

辨证论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临床疗效的优劣。

那么,到底什么是辨证论治?01什么是辨证论治中医的辨证论治,从整体现念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资料,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辨出疾病在目前的表现是什么“证”。

然后根据辨出的“证”,确定治法,选用方药,以及其他治疗手段,随证变化进行治疗的思维方法就叫做辨证论治。

02证与症的区别在清楚了辩证论治的过程后,那么什么又是“证”?它与我们常说的疾病的“病“、症状的“症”,有什么区别?▌“证”: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病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病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症”:指“症状”而言,是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

一般来说,有自觉的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发热、腹痛、泻肚、胸闷、腹满、眩晕等,还有他觉的症状,如身热炙手、四肢厥冷、腹部压痛、目黄、目赤、口臭、舌苔黄腻、脉弦等。

这两种症状常同时存在,有的也不能截然分开,例如腹胀、高烧、腹中积块等,既是自觉的又是他觉的。

▌“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包括一系列症状,包含有各种不同阶段的不同证。

例如疟疾、麻疹、哮喘和中风等等。

举个例子:▌总结● 证比病更具体、更贴切,更具有可操作性!● 证比症更能反映疾病的实质!● 所以中心思想是“证”,有了证才能立法、选方、用药。

因此,这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因所在,而不是辨病论治或者辨症论治。

特别福利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中医国医德润堂特将所有零基础学中医的视频课程▼分享给大家免费学习在家也能自学中医哦。

浅析自然辩证法与循证医学

浅析自然辩证法与循证医学

浅析自然辩证法与循证医学浅析自然辩证法与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又称实证医学,被定义为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

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即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的制定等)应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

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有着重要区别。

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传统医学以个人经验为主,医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高年资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的研究报告为依据来处理病人。

其结果是:一些真正有效的疗法因不为公众所了解而长期未被临床采用;一些实践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因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长期广泛使用。

循证医学实践则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证据。

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医学发展也是如此。

当先进的研究证据共享于世界时,我们就不再是闭门造车,那么认识发展一门学科的速度就大大加快了。

下面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循证医学的优越之处:在医学中,休克一直是一个危机生命的急重症。

多年前的医生通过补液、输血这一措施治疗失血性休克病人,恢复病人的血压,发现行之有效。

许多病人的血压能回升上来。

然而,这当中部分病人却出现了心衰。

研究发现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在休克进展期,大量血液淤滞在微循环中。

此时补的液体进入心脏后,无法完全泵入微循环。

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导致了心衰。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的发展程度,病人的心肾功能等许多因素后给出合适的补液量,这样才能既应用补液这个有效治疗措施,又不至于补液过多引起心衰。

现在临床上往往会动态监测病人的中心静脉压,在进行了医学统计学的研究后以15cmHO界定停补标准。

这种综合全面的治疗方案,降低了风险,又保证了治疗2的有效性。

循证医学正是这样,从许多医学问题中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

辨病辨证与循证医学

辨病辨证与循证医学

辨病辨证与循证医学
李民;徐进秀
【期刊名称】《福建中医药》
【年(卷),期】2007(038)005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精髓,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
方式。

近几年来辨病又受到了普遍关注,对于中医临床是以辨证为主还是辨病为主,抑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二者是否应该结合,可谓见仁见智,难以达成共识。

笔者从循证医学角度谈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和方法意义。

【总页数】3页(P46-47,57)
【作者】李民;徐进秀
【作者单位】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山东,费县,273400;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
南,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
【相关文献】
1.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辨证模式 [J], 赵进喜
2.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慢性心衰辨证论治 [J], 孟媛;毛秉豫;韦汉文
3.辨病与辨证及方证辨证的临床运用经验 [J], 李发枝;李萌;张明利
4.从辨病用药、辨证论治谈辨病证医药学 [J], 王今觉
5.从辨病用药、辨证论治谈辨病证医药学 [J], 王今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辩证医学和循证医学

辩证医学和循证医学

辩证医学和循证医学《医学的奇妙世界:辩证医学与循证医学》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医学的世界里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家伙,一个叫辩证医学,一个叫循证医学。

这俩可真是各有各的厉害之处呢!先来说说辩证医学吧。

就像我们解决数学难题一样,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找不同的方法。

辩证医学也是这样,它可不单单看表面的症状,而是会综合考虑好多好多的因素。

比如说,一个人生病了,辩证医学不仅会关心他身体的不舒服,还会问问他最近心情咋样,吃得好不好,睡得香不香。

这就好比我们要修好一辆出了故障的车,不仅要检查零件有没有坏,还要看看油够不够,电路有没有问题。

有一次,我邻居家的奶奶生病了,去看了中医。

中医大夫就是用辩证医学的方法给她看病的。

大夫问了奶奶好多问题,连奶奶做梦多不多都问了!然后给奶奶开了中药,还叮嘱奶奶要注意休息,别生气。

没过多久,奶奶的病就好啦!你说神奇不神奇?再讲讲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就像是一个严谨的侦探,只相信实实在在的证据。

它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找到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比如说,要研究一种新药有没有效果,循证医学就会找好多好多的病人来试用,然后仔细观察、记录,看看这个药到底好不好。

我叔叔之前得了一种病,医生就是根据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给他治疗的。

医生说,这个治疗方法是经过很多很多病例验证过的,效果很不错。

果然,叔叔很快就康复了。

那辩证医学和循证医学到底哪个更好呢?这可不好说!它们就像是我们的左右手,都很重要。

辩证医学能从整体上把握病情,照顾到病人的方方面面;循证医学则能提供科学、可靠的治疗依据。

要是只有辩证医学,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可能治疗就会有点盲目;要是只有循证医学,不考虑病人的个体差异,那也不行呀!所以说,它们俩结合起来,才能让医学变得更强大,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战胜病魔!你们觉得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中医药2007年10月第38卷第5期FujianJ0umal0fTcMOctober2007.38(5)-百家谈・辨病辨证与循证医学李民1.徐进秀2(1.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山东费县273400;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00)关键词:辩病;辩证;循证医学;理论撂讨中圈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_338X(2007)05_o啡02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精髓。

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式。

近几年来辨病又受到了普遍关注,对于中医临床是以辨证为主还是辨病为主,抑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二者是否应该结合,可谓见仁见智,难以达成共识。

笔者从循证医学角度谈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及其f|缶床价值和方法意义。

1辨病与辨证的临床现状与存在问题1.1辨病与辨证的临床现状:辨证论治的临床思路导源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型于明清时代,成熟于现代。

明代医家周子干在所著《慎斋遗书》中首先提出“辨证施治”的概念。

清代医家张虚谷所著的《医门棒喝・论景岳全书》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概念。

现代医家任应秋在1955年《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一文.并赋予了新的含义。

任氏作为辨证论治之现代用法的首倡者.是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的高度概括“】。

其后秦伯未、蒲辅周等名老中医相继发表了有关论文。

高等中医院校成立后。

将辨证论治写入了教科书,从此以后.。

辨证论治”就被公认为是中医理论及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特色之一。

近四十年来.中医临床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基本原则。

1.2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中医学术界对辨证论治进行了反思,有学者认为强调辨证论治而忽略了辨病是错误的.中医临床治疗固有的特点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张仲景即强调临床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伤寒杂病论》即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是从证到病。

然后再由病到证,即首先由主证来认识病,然后再由病到各个具体的方证,病是纲,证是目。

是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嘲。

仲景至晋唐中医学一直是辨证论治占主导地位口1。

只是最近四十年来,出现了弱于辨病而强于辨证的局面,将中医辨证脱离于辨证论治体系之外而使辨证论治单纯化。

也有学者担心辨西医的病会湮没中医辨证论治,回避或排斥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而干脆不言病而单言证.或认为“把证归属于病是战略观念的失误”。

也有的认为中医证病概念同一.病证的真正收稿日期:2006—07一12区别往往源于他们在统一认识过程中是作为认识对象还是认识结果的不同位置。

而不在于两种不同的认识结果。

近几十年来,辨病论治受到了重视,但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

甚至辨瘸论治已取代了单纯的辨证论治而成为当今中医治疗及科研的主流[4】.并认为“辨证论治就是根据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特异性治疗”。

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一方可以通治一病而不需要进行必要的辨证的“通治方”b]。

在辨证与辨病的关系方面,认为“在疾病诊断明确.有专方专药治疗时就采用辨病论治;而对病情复杂,或/和无特效方药时就采用辨证论治f6]。

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也有其局限性。

1.3传统辨证与辨病论治面临的困惑与挑战:辨证论治仍将是今后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导原则。

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流.这是不可置疑的.因为这是中医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失去了辨证论治的特色.就意味着中医临床成了无本之木,或是误人了废医存药的歧途.或是陷入了一病一方的窠臼。

但由于中医病证概念的混乱。

以及中医辨证思维重临床经验、轻客观证据.从而影响证候诊断的准确性。

使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中医辨病论治更有诸多先天不足.中医疾病的名称有的是以症状命名。

有的是以体征命名.或以疾病特点、病因病机命名。

概念模糊笼统。

有些病名与症状、证候等概念混淆不清.多有交叉重叠,病名繁杂而不规范,以证为病的现象至今在中医『临床中尚未能摆脱,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

这些病很难表现出贯穿疾病始终的特殊规律.难以进行疗效的客观评价.不利于中医学在现代社会中与西医的交流与沟通,阻碍了中医走向世界。

为全人类造福的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中医在现代医学占主导地位的大气候下.仅仅靠传统的辨证论治或辨病论治难以有生存空间.难于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必须有所创新.谋求发展.既不丢失固有的特色与优势,又得到现代社会的认可.探索出一种有别于“纯中医”的新的中医学临床模式.就是引入包括循证医学方法的现代科学技术。

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的方式,对原有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加以渗透、整合、 万方数据第5期李民等:辨病辨证与循证医学47提高。

否则中医临床只能是废医存药。

或中药西药化。

中医阵地的一点一点地丢失.中医学名存而实亡。

2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大势所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不是新思路、新方法.说来是源远流长。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病下系证,证下列方.方随证出,随证治之”的汤方辨证模式,是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病脉证并重的辨病、辨证治疗思想,体现出辨病辨证、病证结合的治疗思想”】。

其后病名分类与命名逐渐相对固定。

证候逐渐完善.以病分类,病下分证的体例逐渐延续下来。

迨至清代,随着西方医学传人中国.出现了中西医汇通、融合的局面。

传统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内涵发生了改变.即辨病主要是辨西医的病,中医的辨病逐渐淡化.以至最近几十年来.在西医辨病的前提下,中医分型辨证成为中医与中西医结合的主流。

现行的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案书写规范》住院病例要求中西医双重诊断.并有西医的体格检查及理化检查项目.这实质上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认可了这种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模式。

作为一种诊疗规范是现阶段中豳I缶床诊疗模式的过渡状态,这种模式符合循证医学的精神实质,有利于中西医结合。

有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代表着中医药学的发展方向。

3循证医学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指导意义3.1中西医在诊断、治疗和科研方面的优劣:循证医学方法强调临床研究证据、临床经验、病人选择三者的有机结合.要求“医生对病人的诊治决策应该建立在最佳研究证据、f临床经验和病人的选择三方面恰当结合的基础之上”。

这三方面的结合,强调了“以人为本”.提出了新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是解决多因素疾病的诊断、预后及有效治疗方案的有力指导4】。

用循证医学的观点来剖析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优劣,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在治疗时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证候不是对病因病机的直接表述.而是人体内外环境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反映,治疗着重于对功能状态的调理。

是多途径、多靶点、多因素的综合治疗模式,这与循证医学“以人为本”。

强调最佳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的有机结合的思想有许多共通之处。

但中医学重临床技能、临床经验,轻临床证据以及疾病诊断的不规范.因而使辨证论治、疗效评价都是建立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缺少可信的I|蠡床研究证据.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片面性与不确定性。

②现代医学是建立在分析、试验的基础上的自然科学,临床体检与各种检测为诊断提供了科学的证据。

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较明确与规范,与循证医学方法的精神实质更为接近,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临床医生在诊断时过度依靠监测设备.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和手段的实施多是源于基础研究结果的推理.或为零散临床研究的归纳.或个人治疗经验的积累。

很多治疗方法难以通过严格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进行验证….在诊断与治疗时较少考虑病人的社会、心理、环境因素,个体化治疗方案较为弱化。

3.2循证医学对辨病与辨证的指导作用3.2.1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医生应在仔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

根据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文献检索.并对其进行评价+找到最适宜和有力的证据:通过严谨的判断.将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及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应用于每一个具体的病人【10]。

循证医学还有求每一次临床活动及卫生决策都基于可靠的研究证据.这与西医诊断治疗思路与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决策稍加改造、优化.就符合循证医学方法,即在临床医师承认基础研究的指导作用,医生个人临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

更认真、慎重地将在临床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最好和最确切的证据用于解决临床问题.改善试验指标。

而且要预防严重事件的发生率.延长病人的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发挥中西医优势,取长补短,重视个体化治疗。

选择最优治疗方案.这样就能发挥西医诊断的优势.弥补中医疾病诊断之不足。

在西医提供准确、明晰、为世界通用的诊断标准的基础上。

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或以辨病为主,辨证为辅,或以辨证为主,辨病为辅,或采用中西药物合用,综合治疗方法。

各取所长.以现代医学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与中医辨证论治实现最佳配合,将个人的临床经验与现代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为每个病人作出最佳的治疗决策。

用RCT来实现辨证论治的客观化、规范化。

可把中医的辨证论治看成是随机分组对比中的一个分层问题.即把证型作为一个随机分组中的层次处理。

当然,循证医学的立足点是疾病,因此在辨病和辩证的结合中.宜以病统证,只有首先确定了观察病种,然后以证为层次进行排队对比。

待验证疗效确定后.再进行复方分析.逐一进行深人研究[1l】。

3|2.2建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多因素疾病、原因不明的疾病或现代缺乏有效防治措施的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等疾病.可以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来研究、探讨其诊断、预后、治疗、预防及康复等方面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对于需要终生治疗与护理的终身疾病、终点指标、重大事件、生存期、生活功能、生存质量已成为疗效评价的主要(下转第57页) 万方数据第5期陈锦秀等:高血压家族史子代亲属的高血压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研究57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并未采用健康的饮食方式.并且不知道现有的生活方式是否合理或是不知道要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括方式。

因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预防高血压病子代亲属发生高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

3.2消除意愿一行为分离现象: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病子代亲属这类人群中。

大部分相信良好的生活方式与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利于维持、促进健康和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但对具体的良好生活方式概念及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有何具体的不良影响却知道的不多。

他们虽表示愿意改变现有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但在行为上并未与其意愿或态度形成正比的关系。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一部分人表示习惯难改,而大部分人可能是由于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使得他们不知道自身存在哪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或不知道应如何改变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尤其是在饮食、运动方面缺乏比较明确的概念。

因此.亟待向人们提供一种使意愿在行为方面得以实现的有效干预方法。

3.3强化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使健康教育对象树立健康意识和强化他们改变不良现状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6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