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第1节_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如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形状。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模拟,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和实物,如地球仪、地层模型等。
2. 准备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
3. 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按照以下是实验所需的一些器具和材料:器具:1. 实验台2. 试管、烧杯、量筒等实验室器具3. 电源插座和导线4. 显微镜5. 天平6. 计时器7. 温度计材料:1. 各种化学试剂和溶液2.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生物样本3. 各种类型的实验设备4.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塑料或木质模型5. 各种类型的纸张和笔,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6. 各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于演示实验过程和结果为了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实验主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等,通过模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
3. 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与他人分享。
4. 问题解决: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
5. 展示和分享: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效果,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他们从实验中学到了什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地球的形状: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诠释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本章内容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教材也是依据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
认识过程,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编排的。
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也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人
类认识自己家园的艰辛过程。
在教学中,围绕着科学探究,安排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以及篮球的模拟实验来说明地球的形状,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
自身生活实际,突出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方法与过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包括资料的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利用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的例子生动的教育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及对未来地球和宇宙发展的展望。
【教学手段】教师引导,辅助多媒体课件,学生积极参与,探讨,汇报结果。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
二、地球的数据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地球的两极半径是6357千米
两者仅相差0.33%,因此看起来还是很圆的。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纯手打
(指着幻灯片上的两张图进行讲解)这是在海上航行的船只,这一张是比较近的,这张是已经远去的。人们发现船只在远去的时候船身先慢慢消失,然后桅杆再渐渐消失,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现在不在海边观察不到这个现象,那我们来进行一个实验模拟一下。
师: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意思是说天空像一个半球体的锅,地像一张方方正正的棋盘。后来这种盖天说还得到了改进,认为天象一个盖在地上的斗笠,地是一个倒盖着的盘子。
接下来我们看看印度人民是怎么想的,他们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只大象驮着,而这三只象又站在一只大龟的背上。古巴比伦人的想象力也很丰富,他们认为大地是一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四面环海,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生:能,地球是圆的。
师:非常好。地球是球体,虽然南辕北辙,但多花些时日,绕一大圈总会到的。
古代人民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2min)
(点出地球的卫星拍摄图)这幅就是地球的卫星拍摄图,通过现在的高科技可以直接观察拍摄到地球的形貌。这是不是也是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啊?
生:是。
师:【板书:2.卫星拍摄图】值得一提的是宇宙第一人——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他是第一个登上外太空观察到地球全貌的人。我们看一下这幅图,黄色的部分是陆是什么?来,一起回答。
师:非常好。再看这张图片,请一位同学跟我们说说岩石圈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生: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师:很好,岩石圈是由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的。软流层位于地表以下60-400千米处,主要由呈熔融态的岩浆物质组成。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教案标题: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2. 掌握地球的各个层次及其特点;3.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a. 讲解地球的椭球形状,引入地球的赤道和极点的概念;b. 介绍地球的几何特征,如直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c. 展示地球的形状证据,如地平线的曲率和航海经验。
2. 地球的内部结构a. 介绍地球的内部层次: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b. 解释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如地震波传播和地热现象;c. 探索地球内部的特点,如温度、压力和物质状态。
教学活动:1. 观察实验:使用模型球体,让学生观察球体的形状,并理解地球的椭球形状;2. 地球形状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了解地球形状的证据,如地平线的曲率;3. 模拟地震波传播:使用弹簧和球体模型,让学生模拟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4. 地球内部结构拼图:提供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示,让学生进行拼图,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5. 探索地球内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调查地热现象和地震波传播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
教学资源:1. 模型球体;2. 弹簧和球体模型;3.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示;4. 相关地热现象和地震波传播的资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的评估;2. 观察学生对模型实验的参与和理解程度;3. 组织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估,如填写知识问卷或解答问题。
教学延伸:1. 邀请地质学家或地球科学研究者进行讲座,深入了解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研究;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和地质现象;3. 进一步探究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如地球板块运动和火山喷发。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天体,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地震波的钻研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地球的美丽和奇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天体,以及地震波的钻研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模拟地震波的仪器等。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教室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对地球的认知,包括形状、大小等。
2. 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探索历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1. 地球的形状:(1)展示地球的球体、地球仪和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2)介绍地球的卫星观测技术,让学生了解摩登科技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3)引导学生讨论地球可能的形状,并诠释原因。
2. 地球内部结构:(1)介绍地震波的观点,诠释地震波的两种类型:地震横波和纵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内部不同层级的结构和特点,如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
(3)介绍地球的构造,包括地壳、硅铝层、玄武岩层、岩石圈等。
(4)讨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如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分组,利用相关仪器进行模拟地震波实验,加深对地震波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2. 让学生绘制或拍摄一幅描绘地球内部结构的简图,以加深印象。
(四)教室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强调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方法,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学习科学知识。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初中科学
6、如果你乘船出海,你会看到港口的灯 塔(C )
A、整个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B、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C、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D、塔顶和塔基同时从视野中消失
今天作业 1、作业本B+B 第3章,第1节 明天默写
背诵提纲,随机抽取 重点:易错字词、地球结构框架图
蓝色——海洋 黄色——沙漠 绿色——森林 白色——白云
思考与讨论:你还能列举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和验证
方法吗?
站得到,看得远!
A
B
地球
C
D
F
地球
E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 稍扁、赤道 略鼓的椭球体。
极 半 径 赤道半径
三、地球的内部构
类比方法 蛋壳——地壳 蛋白——地幔 由外而内依次增大。 即:地壳 < 地幔 < 地核。
地球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幔顶部固体 顶部下层 外地核 内地核
共同构成坚硬的岩石圈 称为软流层:岩浆发源地
1. 下列各事例中,不能说明 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例为( A ) A.月亮、太阳东升西落 B.从太空看见地面呈圆弧状 C.月食时缺口呈圆弧状 D.走近远处灯塔,先看见塔尖 最后渐渐地看见塔架。
太阳
月亮
设想
另一方面他观测到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模拟实验
铅笔模拟帆船 笔尖模拟船身 笔杆模拟桅杆
教材填空
模拟实验价值:
1、长度变短,铅笔头先消失。 虽不能证明地球是个
篮球表面是个球面。 2、海面是个球面。
球体。但揭示铅笔在球面 上运动与帆船在海面上运 动具有相同的原理。
3、公元前4世纪
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 上的阴影子是弧形的,推断地球是个球体。
整理《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横波--慢--固态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 纵波--快--三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
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初中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技能目标: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严谨科学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一个人日常学习、生活乃至终身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重难点分析: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大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3、……【导入】一、地球的形状【课件展示】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布置任务】课后去网上查阅有关人类对地球认识的理论,想一想当时他们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观点。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
但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全班分两大组讨论,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老师注意引导。
)【多媒体展示】“模拟篮球实验”:(学生按屏幕演示步骤做)[材料]篮球、直尺、铅笔把篮球和直尺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在球面、平面上移动。
最新整理体育教案《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案.docx
最新整理体育教案《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案《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案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知道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并能进行描述二、能力目标:通过实列教育,体会珍爱地球的重要性三、情感文化目标:结合我国航天事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及地球是个球体2.地球内部的结构五、教具准备:篮球、木块、铅笔、煮熟的鸡蛋、小刀一把、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引入:当我们抬头看到茫茫的宇宙你会哟那些疑问呢?学生讨论问题: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有外星人吗?星星离地球远吗/…….新课(一)地球的形状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2.(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3.(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驮着在龟背上4.(3)古代巴比伦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照片,假如你是古代人没有走出过地球在那样的环境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分组讨论:(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
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
老师模拟P83篮球实验。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下列问题:1.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位置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2.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3.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4.现在认识地球的形状(二)地球的大小阅读课本P85后总结。
完成思考题感知地球的大小(三)、人类了解地球的历程(四)、我们的地球家园。
讲述一些事列从而树立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因为,地球只有一个!五、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像煮熟的鸡蛋出示鸡蛋(蛋壳、蛋白、蛋黄)展示鸡蛋的图片并说明地球也像鸡蛋一样可以分为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24页教案导学案)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径长约3毫米。
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看不出来的。
[]3.活动: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中学生?[](三)地球内部的结构1.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煮熟的鸡蛋很相似,各层分别相当于鸡蛋的哪一部分?2.根据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及86页第一段内容,归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圈层名称深度主要特征地壳平均约为17千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呈固态地幔上地幔17千米至1000千米处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1000千米至2900千米处地核外地核2900千米至5000千米处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5000千米至6371千米固态A.地球公转的周期B.地球绕月球自转C.地球的大小D.地球的形状3.(2018•广东深圳)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极稍扁、赤道略鼓B.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略长一点C.地球表面积约为51平方千米D.赤道周长4千米4.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地球是个正球体②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④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57千米⑤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5.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A.地核—地幔—地壳B.地幔—地核—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是由岩石圈和软流层组成的B.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位于地幔中C.地球内部结构中,地壳最厚D.地壳内部结构中,地核厚度最小。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大致形状。
学生能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模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认知。
难点:理解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地球仪实验材料:果冻或软糖、巧克力、饼干碎、食用色素、小刀、透明杯子等,用于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实验。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像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一堂富有启发性的科学课上,老师希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这一课题。
她首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接着,她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老师展示了地球仪。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它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描述地球的形状。
地球仪呈椭圆形,赤道部位略微膨胀,两极部位则相对较小。
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描述地球的形状。
在探讨地球内部结构时,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们展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可以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厚度不一;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粘性较大的岩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讨论地球内部结构,学生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明白了地球并非完全的球形,而是椭圆形状;同时,也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对地球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老师通过提问、展示和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更加关注地球科学领域,逐步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教学设计)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以及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
2.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内部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常见的物品来模拟情景,以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
(2)通过对地球的学习,体会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重点: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结构。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PPT、地球仪等。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我们知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同学们对地球也不会陌生。
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认识有哪些?学生回答。
继而引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
PPT放映古诗、古文、图片,介绍古人对地球的三种认识:盖天说、天圆地方、圆盾。
根据开头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回答,提问学生:生活中有什么例子能证明你所说的(也就是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地球的形状:引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比桅杆先消失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展开书本活动。
补充介绍地球是球体的例子:亚里士多德、麦哲伦的例子。
让学生体会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是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
继续让学生思考: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为什么住在上面的人没有感觉?从而引出地球很大。
(二)地球的大小教师介绍地球的大小,给出一组半径、周长的数据,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学生思考练习: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中学生?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地球之大,以及对地球周长有更好的认识。
(三)地球内部的结构既然地球的外部结构我们可以用卫星等观察到,那内部结构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那我们利用什么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教师先播放一张图片,介绍可以利用地震波来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材以活动为主线,安排了五个活动,以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壳、地幔和地核。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以后学习有关地球和地理方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各圈层结构。
2、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和运动变化规律。
3、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运动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各圈层结构。
2、通过观察模型,让学生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
3、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运动变化规律。
4、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运动变化规律。
5、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变化规律。
6、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地理环境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5、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7、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8、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9、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10、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5、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6、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和基本属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性质。
《地球的结构》教案
《地球的结构》教案【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是理解第3课地震和第4课火山喷发成因的知识基础。
为帮助学生完整建构地球内部构造的认知,教材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逻辑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1)整体认识地球从表层到地心的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2)具体了解地壳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3)通过地壳运动直观认识岩石弯曲的原因,形成科学解释;(4)动手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进一步增强对地球的整体认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来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多个探索活动对地球内部结构建立整体认识,理解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难点:基于对地球结构的认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材料准备】贴有标签的多种岩石、放大镜、30cm细线、红黄蓝三种超轻黏土、尺子、实验记录单、视频。
玄武岩花岗岩①①砂岩页岩②②【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1.聚焦展示地球地形地貌图片、尔塔阿雷火山口介绍。
教师:我们上节课推测地球表面的形态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你能说说地球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吗?(板书:地球的结构)学生:地球内部有岩浆、是热的,压力大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图片对比展现了从地球外部形态到地球内部结构的延伸学习,火山口图片提示学生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猜测。
2.探索任务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师:带着以下问题观看视频《地球的内部结构》,完成实验记录单上的任务一。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04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球的形状:由于人们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是平展的,因此地球形状这一空间概念对人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
本课是按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设计的。
(1)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2)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
(3)现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2、地球的大小:通过想象和比较的方法使抽象的数据形象化。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及阅读资料,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入,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技能目标:学生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探究并列举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四、教学准备:课件、乒乓球、铅笔、课本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出示地球仪T:地球是浩瀚宇宙的一员,关于宇宙有哪些问题?S:相互之间讨论并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学习任务T:研究这些问题要从观测宇宙开始,今天我们先来认识我们居住的天体——地球(板书:我们居住的地球)T:请同学们欣赏人类在太空中拍到的地球的图片,课件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师生共同明确这堂课的任务(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T:同学们,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到今日,大家都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那么人类是如何知道地球是球体的呢?课堂活动一:忆历程——认识地球T: 你知道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吗?S:交流、介绍、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设计意图: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体现成功的快乐,培养自信心T:是的,刚才几位同学的资料中,我们看到,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T: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幻灯片出示,学生通过读图看到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教师适时讲解)1、古代中国人的地球观——a.天圆地方说,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b.盖天说,认为天如斗笠,地似覆盘c.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2、古代印度人的地球观:他们认为世界是半球体,站在龟背上的大象们背负着整个世界;3、古埃及人的地球观:认为天被高高的山撑着;T小结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T:后来的许多现象,使人们逐渐对有些认识产生了怀疑。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答案:错误。
(2)地球的内部结构只包括地壳和地幔。()
答案:错误。
(3)地球的平均半径等于赤道半径。()
答案:错误。
(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
答案:错误。
(5)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对于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没有重要性。()
答案:错误。
3.计算题:
(1)假设地球的半径为6400千米,请计算地球的表面积。
2.地球的内部结构: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各圈层的功能和特点。
3.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表面积:掌握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以及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4.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学习地球的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特点。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各圈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分别是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
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是____。
答案: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并且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以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地理教具,如地球仪、地质模型等。
2. 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岩石、土壤等,以便进行地质实验。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 提出一个问题:“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
(二)新课教学1. 讲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球体的不规则形状,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和相关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
2. 介绍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结构与地表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的产生原因。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地球内部结构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 邀请学生分享小组讨论成果,并给予点评和指导。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地质环境,如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
2.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当地的地质环境与地球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改善当地地质环境的建议。
3. 将学生的建议整理成报告,并在课堂上分享和交流。
(四)小结1. 总结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其与地表环境之间的关系。
2.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 提醒学生关注地球科学的发展,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培养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物理特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具,如地球仪、地质模型等。
2. 准备一些实验器械,如录音机、投影仪等。
3. 准备一些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图片。
4. 设计一些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地理知识,提问学生: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的形状是什么?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地球的形状,如:地球仪、地图等。
3.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视频,让学生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初步了解。
(二)新课教学1.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介绍地球是一个椭球形的天体,并且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2. 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图片和数据来诠释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震波、地震分布、磁异常等。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对地球的影响。
4. 分发一些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中的文章并回答一些问题,例如:“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地壳是由什么构成的?”等。
5.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模拟地震波、地质结构拼图等。
(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实地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或进行一些实地考察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工具和设备,如地质锤、放大镜等,并指导他们如何观察和记录数据。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结构、组成部分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等。
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说课纯手打
说句题外话,其实麦哲伦本人没有完成环球航行这个过程。
他在经过菲律宾群岛中的一个小岛的时候,想要用血腥手段将这个小岛变为西班牙的殖民地,结果遭到了当地土着居民的反抗,被箭射死在岛上,最后是他的水手替他完成了整个航行。
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刚才还有一个问题放着没回答,在学习了刚才的内容之后,能不能解答啦来,丙来跟我们说说,刚才那个人往北走能不能到达楚国为什么生:能,地球是圆的。
师:非常好。
地球是球体,虽然南辕北辙,但多花些时日,绕一大圈总会到的。
古代人民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2mi n)(点出地球的卫星拍摄图)这幅就是地球的卫星拍摄图,通过现在的高科技可以直接观察拍摄到地球的形貌。
这是不是也是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啊生:是。
师:【板书:2.卫星拍摄图】值得一提的是宇宙第一人一一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他是第一个登上外太空观察到地球全貌的人。
我们看下这幅图,黄色的部分是陆是什么来,一起回答。
生:陆地。
师:蓝色的部分呢生:海洋。
白色的生:白云。
那我们现在能指着地球说这事陆地这疋海洋,那在科技洛后的古代,他们只能用肉眼观察,我们现在所站的大地看起来是不是一个平展的地面,古人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对地球的形状产生了许多想象。
首先我们领略一下我们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幻灯片一一盖天说)生:准备学习。
师: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意思是说天空像一个半球体的锅,地像一张方方正正的棋盘。
后来这种盖天说还得到了改进,认为天象一个盖在地上的斗笠,地是一个倒盖着的盘子。
接下来我们看看印度人民是怎么想的,他们认为大地疋个圆盾,由一只大象驮着,而这一只象又站在只大龟的背上。
古巴比伦人的想象力也很丰富,他们认为大地是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四面环海,有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后来还有一种地圆说,我们刚才说到的麦哲伦就是地小(8min) 个小广告。
不过大家一定要仔细听取、记录里面的一些数字,老师等会要考考你们。
【放视频时,板书:二、地球的大小】(放某奶茶广告)刚才广告里说他们的奶茶一年卖出多少杯啊生:10亿多杯。
示范教案(地球的结构)
示范教案(地球的结构)第一章:地球的形状1.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原因1.2 教学内容:地球的扁平形状地球的赤道膨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仪和地球图片,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模型展示地球的扁平形状和赤道膨胀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第二章:地球的内部结构2.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征2.2 教学内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各层的主要成分和特性地球内部的热流和地震波的传播2.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内部结构模型,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通过实验和图示展示各层的成分和特性讨论地球内部的热流和地震波的传播机制第三章:地球的外部环境3.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外部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组成地球外部环境对生物和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外部环境示意图,了解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组成分析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对生物和气候的影响讨论全球变暖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第四章:地球的自然资源4.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和保护4.2 教学内容: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分类和分布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实践4.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自然资源分布图,了解各类资源的分类和分布分析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案例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方法第五章:地球的自然灾害5.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5.2 教学内容: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5.3 教学活动:观察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其特点和成因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案例讨论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第六章:地球的生物多样性6.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保护6.2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外来物种入侵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修复等6.3 教学活动:观察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其层次和价值通过案例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讨论个人和社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可以采取的行动第七章:地球的气候变化7.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7.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生态系统变化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7.3 教学活动: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图表和数据通过角色扮演或讨论了解不同群体对气候变化的看法和应对策略探索个人和社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第八章:地球的地质时期8.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历史上的地质时期及其特征8.2 教学内容: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划分各个地质时期的典型地质事件和生物进化特点地质时期与地球生命的演化关系8.3 教学活动:观察地质时期的时间轴和生物进化图,了解各个时期的特征通过地质遗迹和化石的图片了解地质时期生物的真实面貌讨论地质时期与地球生命演化的关联和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趋势第九章:地球的人类文明9.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与环境的关系9.2 教学内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关系:资源的开发与消耗、生态足迹、环境污染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等9.3 教学活动:分析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事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案例研究人类文明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实践讨论如何在未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文明的长期繁荣第十章:地球的未来展望10.1 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责任感10.2 教学内容:地球面临的主要挑战: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变化等未来地球的发展趋势:城市化、工业化、科技进步等青年人在地球未来中的角色:创新者、倡导者、行动者10.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未来的可能性及其挑战通过小组讨论或项目工作,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激励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社会参与和环保行动为地球的未来作出贡献第十一章:地球的科学探索11.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就11.2 教学内容:地球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地球科学的重要发现和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大气循环、气候变化等科学探索的技术进步:遥感技术、地球观测系统、深空探测等11.3 教学活动:分析地球科学研究的典型方法和案例通过图解和视频了解地球科学的重要发现和理论讨论科学探索技术进步对地球科学研究的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第十二章:地球的国际合作12.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的重要性12.2 教学内容:地球环境保护的国际协议: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地球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地球观测系统等国际合作在地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挑战12.3 教学活动:分析国际合作在地球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中的案例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联合国活动体验国际合作的过程讨论个人和社区如何在国际合作中发挥作用,促进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第十三章:地球的教育与普及13.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教育和普及的重要性及其方法13.2 教学内容:地球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环境意识、科学素养、可持续发展等地球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媒体传播等地球教育与普及的效果和挑战13.3 教学活动:分析地球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案例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体验地球教育的方法讨论如何提高地球教育与普及的效果,促进公众对地球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第十四章:地球的科技与创新14.1 学习目标:了解科技与创新在地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14.2 教学内容:地球科技的主要领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科技创新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地震预测、气候变化模拟、生态保护等科技创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等14.3 教学活动:分析地球科技的主要领域和案例通过图解和视频了解科技创新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讨论科技创新在环境保护中的潜力和发展方向,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实践第十五章:地球的责任与行动15.1 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责任和行动的意识15.2 教学内容:个人和社区在地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地球友好行为: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环保志愿活动等青年人在地球未来中的角色和影响力1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和社区在地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通过小组讨论或模拟活动体验地球友好行为的实践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行动计划,并通过实际行动为地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球的结构、内部和外部环境、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地质时期、人类文明、未来展望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探索、国际合作、教育与普及、科技与创新和责任与行动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
要性。
重点难点分析
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利用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的例子生动的教育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及对未来地球和宇宙发展的展望。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
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
3、……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
但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
全班分两大组讨论,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驶来的帆船,船帆先出现。
模拟篮球实验:老师演示,全班一起观察,讨论: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笔,慢慢的从下到上开始消失,而木板上的铅笔则不会消失,这个和帆船消失远去的原理一样,证明地球是圆的。
2、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
可以每一排派一个代表,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形状,颜色,陆地,海洋和大气(通过各种从太空拍摄的图片进行讨论)
3、现在认识的地球的形状:
经过精密的计算,我们发现,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一个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实验:弄一个木杆,然后在上面装上两个像纸风车一样的纸片,然后旋转,发现上下两端变扁。
地球的形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理形成。
二、地球的大小
但为什么我们看上去它还是圆的呢?(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6357千米想必,只长了21千米,仅差0.33%,所以,肉眼看不出。
)由地球的赤道半径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理解4万千米的长度:课后练习2: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要走800天——环游地球80天。
)
三、人类了解地球的历程
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和麦哲伦,以及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都对地球的认识做了很大的贡献。
(课后通过网络或书籍更详细的了解)
四、我们的地球家园
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已经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虽然已经开始探索外太空(插入我们载人航天的事例和对外太空探索的简单计划),但毕竟这个探索的时间是相当长的。
外星人来到地球,在进入大气层前,会看到什么呢?
伊拉克油田上空的黑烟;洪水冲过留下的黑色痕迹;沙漠化留下的一片黄色土地——这就是我们的绿色地球吗?
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因为,地球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