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奉贤三十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话奉贤三十年

胡虞杨地质学学号 1253523

我的家乡是在上海市奉贤区——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地方。说不大是因为相比于其他省市的郊县的面积还是有一定差距,但和上海市区的地盘比起来,就显得庞大许多了。

一、奉贤的东西差异与交融

奉贤区位于上海市正南方,形状像是一块扁平的长方形,东西跨度比较大。也正因如此,奉贤的人按地域主要被划成东乡和西乡,而这种划分在奉贤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原因主要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那时候的交通还不发达,东西两边的交流也十分少,平时也就只有一些特定的事情才会有所往来。另一种极为可能的原因就是方言。奉贤地区的方言比之上海其他区县的方言有着自己的特色:因为东西跨度较大,所以东西乡的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东乡更偏向于与之毗邻的南汇(现合并入浦东新区),而西乡则更偏向于靠近它的金山区。两者风格截然不同,西乡话偏质朴,而东乡话则更显夸张。至于究竟是因为语言差异造就了东西划分还是东西划分造就了语言差异,其实并不能分的特别清楚,我们现在知道的就是这二者互相有促进作用,仅此而已。

除此之外,东西乡的风俗习惯和东西乡人的为人处世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就比如说,在婚嫁习惯上,东乡人在婚礼上收到来宾彩礼后往往还会赠送回礼,但西乡则不怎么普遍。也许是因为东面更靠近海洋的缘故,东乡人“胆子”更大些,“下海”(也就是做小生意)的人比较多,而西乡人就偏保守,小农经济更普遍一些。这点在方言方面也体现得很充分。东乡人很开放,东乡话就显得比较夸张;西乡人偏保守,西乡话就显得比较质朴。由此看来,这的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与果环环相扣,只能说是共同作用加之漫长的时间演变才会有如此变化。

东西乡的划分在一些领域内也造成了影响。比如说,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奉贤的两所主要的高中,曙光中学和奉贤中学分别坐落于奉贤东西的两个较为发达的镇上—一个是奉城镇,另一个是南桥镇。因为这两所学校在当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差异,中考考生一般按照就近选择。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西乡的交流。

现在比之以前,这样的情况要好一些。现在的交通状况比之以前要好了许多。

我记得小时候到了年头上就要去妈妈的外婆家,离我们家有20多公里路。坐公交车很麻烦,要在路上花1个多小时才能到。但现在有私家车,路况又好了许多,时间缩短了一半还多。而另一个原因就是南桥镇(位于奉贤中部偏西)现已成为奉贤的唯一中心,也是唯一的发展重心。这也导致了大量的人都往南桥挤,大家都在同一屋檐下,对于东西的差异也就淡了一些。另外,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几年下来本来很明显的界限也就慢慢淡化了。之前提到的两所高中里的奉贤中学也因为发展重心的偏近而水涨船高,摇身一变成为奉贤高中的领头羊,而学生间的交流和影响是最深远的,这也更加促进了东西的交融。

二、郊区心态

在上海,有将人群分为上海人、乡下人和外地人这三类人群的。

奉贤地处上海市南面,临近杭州湾,距离市中心有近50公里的路(从南桥出发)。我记得初三暑假的时候上兴趣班,一同学要去市区的某高中报到,向老师请假:“老师,我今天有事,到上海去。”老师因为是市区来的,所以很纳闷,奉贤是上海的,为什么要到“上海”去。要说他为什么要这么说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奉贤方言里,到“市区去玩”往往都是说成到“上海去玩”。这也说明了:奉贤人有时候不把自己当成上海人。奉贤人对于市区一直有貌似是与生俱来一种崇敬与敬畏,故而反过来就显得比较自卑。有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敬畏来自于神秘。”我们因为平时接触的少,所以就有一种崇敬,以至于都忘记了自己也是上海人了。

我也去问过一些老人以前的交通,他们说:“以前的交通很不方便,再加上平时干活很忙,一年也去不了几次市区。”那个时候市区是遥远的,去市区和到外地去在时间上的尺度都是以半天来计算了。就说我读小学初中的时候,一般从家里出发,乘公交到闵行(一开始是莘庄,后来是梅陇),再转乘地铁1号线。要是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都是到人民广场站下来。就这50几公里路也要几个小时才能到。

真正感觉到市区近了是在我高中的时候。我高中是在普陀区(临近中环)读的,因为每周都要来回,慢慢的,就感觉到市区就不那么遥远了。公交系统发达了许多,所以虽然仍然没有地铁,但比之从前要快捷了许多。但是对于奉贤人,“上海”这个概念的彻底扭转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毕竟这也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

而就是因为交通不便,奉贤始终难以融入上海,也就是奉贤人民对于上海并没有很强的归属感。以前学过奉贤乡土地理,因为北面的一条黄浦江,阻隔了奉

贤和市区的联系。后来,奉浦大桥开始造了,是主要是由奉贤区出资的,奉贤的老百姓也捐款造了这座大桥(其实很明显能看出来,奉浦大桥的规模和其他几座同时期建造的有着明显的差别)。这座桥也是这20年来奉贤区和市区之间交通联系的唯一纽带。但之后,S4高速路建成,取道奉浦大桥,这座桥就成了收费大桥。原本捐款建桥的奉贤人民过桥则须出过桥费,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所以,同样的,交通,是扭转奉贤人心态的最根本的因素,而这方面虽然如今已经改变许多,但要彻底扭转还需更加明显的变化和更久的时间。

三、奉贤方言

之前已经提到了部分有关奉贤的方言,现在所说的主要是奉贤方言和上海话的区别。

奉贤东西乡的方言在风格上截然不同,但二者并不是完全没有共通点,在大体的感觉上,都是属于比较诙谐幽默,乡土气息比较浓厚。主要表现为:拟声词较多,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其实乡土气息这一点很明显,因为我们都将奉贤话称作“土话”。这并没有任何的贬义成分,奉贤话确实更加贴近地皮。从声调就可以分辨出来:奉贤话的语调是逐步降低的,而上海话则大多是升高的。

在奉贤的很多老人都是不会说普通话的。在他们的一生中,奉贤话是他们唯一的语言。记得小的时候,上学课上老师生气了就开始用奉贤话骂人了。这也算是我小时候为数不多的接触到奉贤话的机会。我一直很奇怪一点:小的时候,和爸妈在家里是讲普通话的,而且和我情况相同的并不在少数。但是等我慢慢长大了,就开始用并不标准的奉贤话了(为此我妈妈还一直嘲笑我的口音不对)。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奉贤话现在正在慢慢地变化,而会说标准奉贤话的人也少了。(至少比之从前)这点同上海话的境遇相同(应该说是更加严重),因为方言的应用面越来越狭窄。只有在平时聊天,吵架等非正式场合才会出现。而我们也发现,因为交流较之从前困难了许多,那些操着最土气奉贤话的老人们也开始慢慢改变,所以有时从他们口中也会蹦出几句不标准的普通话。

现在,听长辈用奉贤话跟我们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就有一种十分强的代入感。也许是因为这种语言已经是属于过去,也是成为了从前生活的一种象征,并随之渐渐淡化了。

四、乡下人的骄傲

乡下人的骄傲是什么?答:“会劳作,吃苦耐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