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解读

合集下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笔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笔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笔谈)
2022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以往相比有了重大更新,从目标角度,本《标准》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具有基础数学知识,能够按照科学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应用软件及实现设计创新的能力" 为基本教育目标。

因此,本《标准》向学生提出更挑战性的数学课程内容,以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使用思维素养去构建数学模型与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本《标准》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任务执行中的知识、思考技能及创造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主要目标,更加挖掘数学的发展空间,不断创新。

本《标准》对学习活动的要求也有一定的提升,如广泛接触科学、技术、工程等方面的实践,特别是学习过程中的设计项目,在加强课外阅读、上机练习、科技鉴赏等也有专项要求。

总的来说,本《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学生在思维技能、创新能力及对知识运用能力上有重大提升,有助于我们打造发展更加智能化和科技化的未来,推动数学学科朝着现代化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一、引言2024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课程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完善,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文中,将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核心内容入手,解读初中数学的课例式教学模式,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析,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程标准。

二、课程标准理念1.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思维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

课例式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培养多元智能的数学素养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数学素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课例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强化数学核心知识和方法课程标准对数学核心知识和方法进行了明确定义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课例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呈现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核心知识和方法。

三、课例式教学模式解读1.基于真实案例的问题导入课例式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是通过真实的案例或问题引入课题,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初中代数方程的教学为例,可以通过“小明和小华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小明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向B地行去,小华25分钟后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在小明和B 地之间的路上追赶上小明。

问A点与B点的距离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先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引入代数方程的解法,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理解和掌握代数方程的求解方法。

2.学生合作探究和发现在引入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讨论和实践来发现并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

以初中几何的教学为例,可以设计“利用纸板和剪刀制作三角形,并观察三条边的关系,然后总结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性质”的任务,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让他们发现并理解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性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一、主要变化与2011版课标相比,2022版课标围绕“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建议等方面做了调整。

1.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内涵的些微变化2022版课标明确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概况为三方面(“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并将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由2011版课标中的十个关键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发展为2022版的十一个方面: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增加了量感,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这一改变能更强烈的感觉到小学阶段核心素养更偏具体,更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和意识的培养。

2.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还是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组成。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进行,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

综合与实践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方式,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

(1)数与代数数与代数里面,把负数、方程和反比例移到了初中,把常见的量的学习移动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

把百分数相关知识移动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

内容的调整,势必会引起教学重点的变化。

调整后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就彻底被划分成了“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2)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变化不大,但是侧重点有所调整。

2022版课标中更强调几何直观,增加了尺规作图相关内容,加强了动手操作。

(3)统计与概率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把百分数放到了统计与概率里,放到该领域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可以更好地表达和理解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在数学课程方面的课例式解读主要包括初中数学各个学科内容的具体解读和示例,以及相关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介绍。

本文将就这些内容逐一展开,希望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所帮助。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概述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代数、几何、数论、函数与方程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同时也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等进行了明确的说明。

2.代数代数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代数部分,学生需要学习多项式、一元二次方程、整式的加减乘除、因式分解等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和实际应用来帮助学生理解代数知识。

比如,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应用代数知识,让他们明白代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几何几何是初中数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学科。

在几何部分,学生需要学习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相似、全等、角度、三角形、圆等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和物体,从中引发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兴趣,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几何知识。

4.数论数论是初中数学中的一部分,学生在数论中需要学习素数、合数、公因数、倍数、约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数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数论知识。

5.函数与方程在函数与方程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函数的概念、函数关系、函数图像、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解三元一次方程等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应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与方程的知识。

6.教学方法和策略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比如探究式学习、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解读及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解读及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解读及教学思考一、本文概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指导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文件,它明确了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对于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部分,分析其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实施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要求,以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文章将首先概述《标准》的总体框架和学业质量的核心要素,然后分析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解读,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要求,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学规律,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进行了明确划分,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数学课程标准还对学生的学业质量进行了具体描述,包括知识理解、技能掌握、思维发展、问题解决等多个方面。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对评价方式也进行了明确规定,强调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2024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4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4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学段)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使其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对该标准的详细解读:一、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或其他学科。

3.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解题过程。

4.培养学生的数学体验能力,使其对数学产生兴趣、发现美和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二、课程内容:1.数与代数: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证明与推理、代数式与方程等内容。

2.几何:包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定位与方向、面积与体积等内容。

3.数据与统计:包括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与解读、概率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1.建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引导、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强调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结合实际,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其他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如观察记录、口头表达、写作、探究报告等,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四、教学要求:1.突出数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习惯。

2.注重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和合作学习。

4.开展多元化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

五、评价标准:1.能力评价:通过观察、访谈、解答问题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评价:通过学习笔记、作业、实验记录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使用情况。

3.综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综上所述,2024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学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体验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读书笔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读书笔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读书笔记01教材内容结构体现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主要是关注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

(1)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核心素养内涵即有数学特征,又有教育特征;不同的核心素养表现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彼此影响。

因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落实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是融合学科与教育思考设计课程内容,既考虑课程内容的学科本质(知识结构),又考虑其教育意义(核心素养和能力培养);二是把握不同领域内容的实质性关联,整体构建教材。

如代数公式的几何意义,代数推理与统计推断的关联等。

(2)核心素养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质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是一致的,都以“三会”为内核。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相同的核心素养表现的发展在不同课程内容领域的实现路径是一致的。

如推理能力的发展普遍存在于数学活动过程之中。

(3)核心素养的阶段性主要体现为:核心素养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是连贯的、进阶的,而且在不同阶段的主要体现不同。

如小学阶段更侧重于意识,初中阶段更侧重于观念和能力。

(这里的意识是指基于经验的感悟,观念是指基于概念的理解,能力是指基于实践的掌握)因此,教材设计要在相应学段有意识地设计层次不同、环环递进的学习活动与学习要求。

以推理能力发展为例,小学与初中阶段教材设计思路的不同如下表所示:02教材内容呈现上要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习题设计。

(1)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包括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和充分的思考空间两方面来考虑。

教材要具备可读性,图文并茂。

(3)优化习题设计,要关注数学本质和通性通法,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需要。

具体做法是深入研究习题的功能;梳理习题任务类别;整体设计教材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习题;构建处于各个位置的习题类别;考虑处于不同位置习题之间的认知关联程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根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标准、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局部: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22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局部由原来的根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根本性质、课程根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局部。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彩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22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根本素养。

三、根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

2022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22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1).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根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2)关于数学观的修改: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二、新课标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
2022年版课标的前言部分指出了本次课标修订的五条原则
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增强了学段衔接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增强了指导性
二、新课标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
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本次修订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课程目标的制定既有延续,又有发展,更有创新凝聚了 我国一代代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二、新课标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
(3)关于“课程内容的呈现” 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展和加深课 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对比“2011版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呈现只有“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寥寥数 语,“2022版课标”则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也更具体了。比如首次提出要“适 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是本次课标修订关于学习样态的创新举措之一。其后 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第 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等。
一、新课标修订的背景
课改十年磨一剑
这次修订虽然历时不长,但是变化很大,尤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在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方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发展 素质教育方面,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 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历史的发展总是带有一定的规律。从2001~2011年,从2011~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 准几乎是按照“每10年一大修”的节律,先后公布了实验稿、2011年版、2022年版,真 可谓“课改十年磨一剑”。如今,我们国家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我们 面临课程改革的下一个10年,面临着整整一代人的成长蓝图和发展规划,需要我们静下 心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 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变化与解读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变化与解读

专业素养提升
鼓励数学教师持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以更 好地适应和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课程管理与监督机制的完善
加强课程实施监管
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课程实施的 质量和效果。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对课 程实施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强化教师培训和指导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确保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02
知识点调整
对于一些过时或重复的知识点,新课标进 行了适当的删减和调整,使课程内容更加 精简和高效。
03
知识点整合
新课标还对一些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整合和 优化,形成了更加完整和系统的数学知识 体系。
跨学科融合与应用
01 课程内容融合
数学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融合, 形成跨学科课程内容。
03 课程内容创新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 好地满足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样化
引入信息技术
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创新教 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实践操作
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通过实际 操作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倡导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 进知识的共享与深化。
强调逻辑推理
新版课标加强了对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通过推理证明等 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严密性和论证能力。
强调数学建模
新版课标强调数学建模的重要性,通过建模活动,让学生 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更新与调整
01
新增知识点
2022版新课标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一些 重要的数学知识点,以适应现代社会和科 技发展的需要。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变化与解读解读PPT课件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变化与解读解读PPT课件

目录
4.3.1材料需要量计划 3.1.4 对土建结构轮廓尺寸的复核:依据复核过的基准线及土建图纸,对结构轮廓尺寸进行复核,对结构偏差将影响幕墙板块安装的部位,应及时通知总包公司,并申请进行必要的修改。
第一课
(3)汽车起重机吊装安全规定: 砼的脱模剂应采用清洁的机油、肥皂水或其它质量可靠的脱模剂,不得使用废机油。
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方向与原则
材料堆放地应具有一定的面积和空间,满足三维方向的摆放要求。 1、根据底板荷载主要系由下向上承受水压力、人防等效静载等荷载,底板上层钢筋一般从底板梁上层主筋下穿越。
于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强度逐渐减轻并趋于无明显流失,按照同类工程建设情况,确定恢复时间为1年。 14 安全带应挂在结实牢固的构件上,受力点在人身重心上部。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养护期不得少于14天。 13 安全带在使用前,要进行认真检查,并且定期进行负荷试验,合格者方能使用。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c、协调解决现场安装时遇到的技术问题。 (5)仅有一端与框架柱(剪力墙)相连(非垂直相连)的梁的该端部应按相应楼层的抗震等级锚固和箍筋加密。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LOGO
c.施工人员应配置工具袋、工具箱,以防工具的掉落。 相配合进行安全操作,工作人员必须系扣安全带、安全帽;工作前必须检查工作平台、限位保险、安全装置等是否齐全、动作是否灵敏、工作是否可靠,各部件紧固螺栓等是否坚固,如有松动应及时拧紧
变化 与 解读
LOGO
地基雨季须有防水措施。 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建立xxxx部"竖管成线,横管成面"的安全管理、监督网络,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确保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混凝土下料点应分散布置循环推进,连续进行。 e、检查玻璃的产地证书、型号及厚度、状态是否与订货合同相同。

2022年数学新课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2022年数学新课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感谢观看
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期待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数学 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 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和创新能力。
数学教育将更加注重与实际生 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 识和实践能力。
未来数学教育将更加注重多元 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满足 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每个学 生的进步和发展。
THANKS
3
强调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新课标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各年级段重点知识点梳理
小学低年级段(1-3年级)
重点在数与代数领域,如整数、小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及四则运算;图形与几何领域,如 简单图形的认识和平移、旋转等变换。
小学高年级段(4-6年级)
逐步引入较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如比例、百分数、立体图形等;加强统计与概率领域 的学习,如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性分析。
初中阶段(7-9年级)
进一步深化数学知识的学习,强调数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 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性教学策略方法分享
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 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 感知、理解和应用数学
知识。
探究式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等方式,发 现数学规律,解决数学
问题。
分层教学
原因分析
难度调整主要基于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对未来社会需求的预测。通过调整 难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更加注重数学素养的培养
未来数学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 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思 维、数学表达、数学交流等方 面。
强调跨学科融合
灵活性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感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感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感言一、回顾数学课程的发展2022年版课程标准已经是第二次修订,第一次修订是在2011年。

每一次修订都有新的变化。

这一次的新变化实际跟数学课程过去20年的发展历史是有关的。

2001年以前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叫作大纲,它明确说道数学课程的目标就是知识、技能,也就今天所说的“双基”。

从2001年开始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

在这之前,老师只是讲知识、技能;从这之后,我们注重“三位一体”,老师不仅要讲知识、技能,还要讲过程与方法,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

这个变化在2011年,也就是第一次修订数学课程标准时又进一步整合了,把加上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明确了,这个目标就是“四基”“四能”。

“四基”是在原来的“双基”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四能”则是指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次课标修订还制定了新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种核心素养也正是“四基”“四能”所要追求的。

知识、技能会很容易被学生遗忘,但是核心素养却可以对一个人的社会生活产生长远的影响。

新课标改革改的并不是内容,而是目标。

希望大家把对新的课程标准的关注集中到目标——核心素养上来。

改革的意义是通过不断变化的目标体现教学导向。

所以,随着新课标的诞生,真正应该起变化的是教学,在教师的引领下才能达成这个目标。

那么,如何把一个课程标准的目标通过教学实践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回顾数学课程目标的变与不变是为了告诉老师们重心一定要放在教学上,对目标的了解也是为了改进教学。

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四个要点(一)新的课程宗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对义务教育的课程宗旨进行了新的刻画。

新的课程宗旨分别是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这是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所提到的。

我们为义务教育所做的一切都要奔着这六个宗旨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核心素养量感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核心素养量感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核心素养“量感”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对量感的描述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对量感的描述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一核心概念的解读。

一、“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这句话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1.可测量属性是量感的基础在数学中,可测量属性包括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

学生需要认识到这些属性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的。

例如,长度可以用尺子测量,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时间可以用钟表测量等。

通过对这些可测量属性的认识,学生能够了解事物的具体特征,为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应用打下基础。

2.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量感的核心学生不仅要知道事物具有可测量的属性,还要能够直观地比较这些属性的大小。

比如,当看到两个不同长度的线段时,能够直接判断哪个更长;当面对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时,能够大致感受哪个更重。

这种直观感知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比较和实践活动来实现。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实物教具,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如不同长度的小棒、不同大小的图形、不同重量的物品等。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事物的大小关系,如比较教室中不同物体的长度、比较超市中不同商品的质量等。

3.直观感知还强调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量感的培养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内心建立起对量的直观感受。

2022年小学数学新课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2022年小学数学新课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06
教材编写与选用注意事项
教材编写原则及指导思想
01
02
03
04
立足学生全面发展
教材编写应注重学生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 态度四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体现数学本质特征
强调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 学建模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体 现数学的严谨性和应用性。
适应学生认知规律
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 则编排内容,注重知识的连贯
08
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
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预测
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应用可能 存在困难,需要时间和培训来适
应新的教学要求。
学生对于新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可 能需要适应期,可能会产生一定
的学习压力。
家长和社会对于新课标的认知可 能存在偏差,需要加强宣传和引
导。
政策支持和社会环境优化建议
政府应加大对新课标的宣传力 度,提高家长和社会的认知度 和接受度。
程。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包括网络资源、社区资源等,丰 富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空
间。
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应注重实践性,通过数 学实验、数学探究等活动,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 数学学习进行全面、客观、公正 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 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 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 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重视过程评价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的表现和思考。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应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

2024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解读

2024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解读大家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课程理念,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下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具体内容都有调整。

为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的理念,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组成。

根据学段目标的要求,四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按学段逐步递进,不同学段主题有所不同。

每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现。

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新课标把“数与代数”原有的六个主题: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反比例,调整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构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

“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

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

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数量关系”主要是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

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学习,常见的量移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称为数与运算,加强了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还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其中包含探索规律、式、正比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并且用较大的篇幅阐述案例,让老师领会 课程标准的思想是什么,领会提出知识点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螺旋式上升,不一定是知识点本身,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分 析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 年级,可以有这样的问题,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年级,不断地 出现,但是,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加,随着视野的增加,对问题 分析的深度不断增加。
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例如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 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 形状”。
第二学段 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增加“知道扇形”。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 思想的,《标准(修改稿)》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新增)
概率内容主要变化(要求“降”中有“升”)
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
(3)统计与概率 统计内容的主要变化
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 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 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 二学段)。
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也可以看出。
(4)综合与实践 统一了三个学段的名称,进一步明确了其目地和内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 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 意识的重要途径。
对三个学段的差异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一方面突出了创新的核 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突出了 不同学段的特点。
(2)图形与几何 第一学段 ①删除的内容(整体上看,降低要求)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
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
第二学段。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②降低要求 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
五、关于数学课程内容的变化
1、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2、内容的增、删和调整 (1)数与代数 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在教学要求上有新的变化。 第一学段 ①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提高要求)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 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 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 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这是修改后的一个重要变化。原来,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 现在希望学生通过数据来体会随机思想。
提出了培养学生“四个问题”能 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关于课程目标 的变化 “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并把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 合: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 验。
3.结合教学,有效指导。
以新理念规范教学设计 以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以“四基”衡量基本要求 以“四个关系”改进教学方法 以“四个问题能力“检验基本目标的达成 以个性创新体现教学的特色 以全面发展评价是否有效
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 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关于新课程理念的变化
1、核心理念的表述由“三句”变“两句”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
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 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 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下面我们就2011修订版与2001版课标 相比较所体现出的变化具体的进行解读。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和实施建议,并有附录。把其中的“内容标 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 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 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 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第二学段 ①增加的内容: 增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回归) 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回归)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②调整的内容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 (如3x+2=5,2x-x=3)”。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 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解读——小学数学
关于修订工作的Leabharlann 点说明2001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 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义务教 育20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按照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2003年开始组 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2011年3月,基本 完成了修订任务。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六、新的主要关键词(10个核心关键词)
2001版: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 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2011版:数感、符号意识(修改)、运算能力 (增加)、模型思想(增加)、空间观念、几 何直观(增加)、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增加)、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七、用修订课标规范我们的课堂教学
1.提纲挈领,领悟课标。 (1)理解课标理念 (2)明确“四基”要求 (3)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4)掌握四个领域内容调整 (5)提高“四个问题”能力( (6)领悟10个核心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
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明确了“四基”课程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
想、基本活动经验)。 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1) 是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 ; (2) 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 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4) 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
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
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 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 言与工具。
2.依据课标,找出差距。 (1)改变教学中的“十多十少“现象 ●课程理念知道多,理解落实比较少; ●关注教学情景多,创设有效情景少; ●关注教学形式多,关注教学实效少; ●操作实践活动多,有效探究活动少; ●师生互动废话多,启发引导语言少; ●课堂无效活动多,学生必要练习少; ●教学设计拼凑多,个性创新设计少; ●现代媒体运用多,优化整合运用少; ●关注表面知识多,领悟思想方法少; ●学生参与活动多,积累活动经验少。 (2)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四个满堂” ●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 (3)避免教学中的“四个虚假“ ●虚假地自主学习 ●虚假地合作交流 ●虚假地自主探究 ●虚假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新的课程基本理念表述由“6条”改为“5 条”
原课标: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 —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新增)—— 教学活动(合并)——学习评价——信息技 术
3、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重新表述了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