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人口和自然资源
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南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示第 i 种消费项 目折算 的生物生产性面积 ;c表示第 i 种消费 项 目的人 均消费量 ; 表示均衡 因子 , 为人均生态足迹 。 在计算生态承载力 时,引入产 量因子 ,将 各 国或各地 区 同类生态 生产力土地面积转化为可 比面积。计算公式为 :
E =∑( x f . c A ×: L ) E 表示 人均生态承载力 , 表示人均生物生产性土地 面 积 , 表示产量 因子 。根据世 界环境发展委员会 的相关报告 , 生态系统的供 给能力不能 为人 类所独 占,因为人类 只是生 态 系统 中的一员 ,因此 ,计算生态 承载力时应该扣除生 态系统
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南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张 颖 ,张 畅
( 中南大学 商学院 ,湖 南 长沙 408 ) 10 3
摘要 :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湖南省生态环境可持 续发展状 况进行评估 ,结合 万元 G P对湖 南省 20 D 04年资 源利 用 效益进行分析 ,针对湖 南省社会经济发展 与资源利 用特征 ,提 出了缓解湖 南生态环境 压力的建议。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 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 o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与人 口迅速增长 ,人类 活动对地球生 态系统 的影响越来越 大 ,面临的 自然 资源、环 境与经济之 间 的矛盾 日益严 重 ,生物 多样 性锐减 、草场退化 、森林 面积 日 益减少 、土地 沙漠化不 断加 剧 、资源枯竭等 。为 了将可持续 发展 的概念变成现实 的可操作 管理模 式 。 人类 必须知道 自己 目 前所处 的状态以及 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道路 。因此 ,评价 和 监测可持续发展状态和可持续发 展程度成 为当前 国际生态经 济学和可持续发展 的热点与前沿 。 传统的经 济学模型对生态 系统的保护 和可 持续 性评估仍 集中于可 以在市场上交换 的物品和服务 的货币价值上 ,忽视 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未 能对生态持续 的必要性做 出解 释。2 0世纪 9 o年代 ,由加 拿大著 名经济 学家 R e教 授和他 e 的学生 Wekmae 提出的生态 足迹模型 ,是 一种度量可持续 c e gl 发展程度的方法。该方法从具体 的生物物理量 角度研究 自然 资本消费空间 ,将一个 国家 或地 区的资源 、能 源消费 同 自己 所拥有的生态 能力进行 比较 ,来衡 量一个 国家 或地区可持续 发展 的状况。 本文基于生态 足迹模 型 ,对 湖南省生态 系统可持续发展 状态进行分析 ,并 结合万元 G P对该 省 2 0 D 04年资 源利用效 益进行了分析 ,为 当地土地 资源 的合理 开发与 可持续 利用 、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 据。 ( )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折算成生产和 吸纳这些资源 和废弃 2 物 的生物生产性面 积。根据 生产力大小 的差异 ,生态 足迹理 论将地球 表面 的生物 生产性 土地划 分为耕 地、林 地 、草地 、 建筑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和水域 6种类型。 生态 足迹模型 的计算分为生态 足迹计算和生态承载力计 算两个部 分。在计算生态 足迹时,由于各种生物生产性土地 类型的生 态生产力不同 ,Wekmae使用世界平均生产力将 ce gl 资源消费量及废 物吸纳 量转化 为所 需要 的生 物生产 性面积 ; 引入均衡 因子 ,使不同类型 的生物生 产性土地转化为等价 的 生态生产力 ,从而合计出总的生态足迹。计算公式为 :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目标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战略目标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及东北亚经济环境政治多极化和经济、科技、文化的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的两大潮流,谋求和平、稳定和发展是国际社会的主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生产力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进一步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疆界,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世界经济格局正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随着经济形式的激烈变化,亚洲太平洋地区已逐步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世界各国看好中国市场发展前景.在缓和的大背景下,我国与周边国家和相邻地区的范围内正逐步形成东北亚经济圈、伊斯兰经济圈、南亚经济圈等若干联系密切的经济圈.我国加快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已经使对外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的单国单向开放变为多边多向开放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近年来随着亚洲国家的快速发展,加上美国西海岸、欧洲以及加拿大太平洋沿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重心出现东移趋势,特别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积极介入,将进一步推动“东北亚经济圈”的迅速发展,使东北亚有可能成为与北美、欧洲并驾齐驱的全球重要的经济——文化圈.从“东北亚”内部来看,尚存许多制约因素,如东北亚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参差不齐,经济合作处于较低水平,区域内地缘政治较为复杂,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区域内缺乏多边合作协调机制.尽管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但东北亚区域合作还是不断发展,因为区域内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技术、劳动力、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上存在极强的互补性,因而东北亚的区域合作与经济发展具有非常良好的前景.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地处东北亚内陆中心地带,是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处于欧亚大陆桥中国内地铁路网络的联结点上,是我国各省区进入俄罗斯的重要通道,是我国面临东北亚地区的“窗口”.目前看,哈尔滨在东北亚区域中经济相对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比较落后,参与未来东北亚区域合作面临诸多困难,但哈尔滨已有的经济基础和其在区位上的优势决定了未来哈尔滨在东北亚合作中的地位.二、国内环境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从全国来看,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等几个发展较快的经济区.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为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同时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东北地区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从近些年经济发展速度上看,不如东部沿海地区.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开放程度的提高,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加强,将为下一步的经济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国家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这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哈尔滨在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发展指数测算结果,通过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指标综合评定,综合排序名列第10位,在东北10个大中城市比较中,综合排序名列第3位.表2-1、2-2、2-3表2-1 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发展指数测算结果2003年表2-2 城市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表2-3 哈尔滨各项指标在东北地区主要城市中的地位2002年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三、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环境分析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最东北部,纬度最高,与俄罗斯相接壤,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老工业基地.2003年底,全省总人口381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443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615元,三次产业比例为::,农业总产值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300亿公斤以上,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出现恢复性增长,重型机械设备、特种钢、子午胎、机制纸、亚麻、建材等生产基地建设得到加强.汽车、石化、食品、医药等产业发展迅速.煤炭、制糖、纺织等产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得到压缩.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非国有经济成份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亿元.进出口总值达到亿美元.已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作为省会城市哈尔滨市在省内各城市中的首要地位十分明显,哈尔滨市区GDP占全省比重为%、人口占%.哈尔滨在省内除人均GDP指标排在大庆之后外,其余指标均位于全省之首详见下表2-4.表2-4 黑龙江省内城市各指标比较2002城市年末市区建成市区GDP固社会地方城乡外商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在省内已初步形成哈大齐城市带,这一地带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是以我国重要的机电工业城市哈尔滨为核心,以横贯我国最大平原——松嫩平原的滨洲铁路为纽带,连同我国最大的石油城市大庆,重要的机械工业城市齐齐哈尔和新兴的中小城市绥化、安达、肇东、双城、阿城等组合而成.这一地带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和重要机械工业基地之一,是我国内陆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地带.哈尔滨在这一地带的城市首位度为,拥有44%的城市人口、44%的工业企业、41%的工业产值、73%的高等学院、58%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哈尔滨的发展变化对这一地带乃至全省将产生重大而深运的影响.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综合评价一、发展优势1、国内独有的寒地景观和地域文化哈尔滨市冬季漫长,寒冷干燥,素有“冰城”之称,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为冰雪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国内独特的资源优势与地缘优势.“哈尔滨冰雪节”是闻名的冬季旅游项目,已经成为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众多的文化景观使哈尔滨拥有了更多的城市魅力,多种历史渊源的渗透,使哈尔滨形成了西洋文化、宗教文化、社会风情文化、现代文化、多元文化相互重叠的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了自然景观、历史景观、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城市风貌格局.2、可支撑国际性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哈尔滨市位于东北亚中心位置,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对外是沟通日本、韩国、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对内是沟通全国各地与俄罗斯和东欧等国家的重要桥梁,在对俄罗斯和独联体及东欧国家、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具有很强的经济发展互补性及重要的战略位置.哈尔滨还是我国东北黑河、绥芬河、满洲里和珲春4个沿边开放城市的连接点,是黑龙江省域中心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为哈尔滨市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和交通枢纽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地位哈尔滨市已基本形成5条铁路京哈、滨绥、滨洲、滨北、拉滨、10条国、省级公路京哈、同三、哈大庆、哈萝、哈伊、绥满、哈绥、方通、方虎、哈五、航空港和松花江航运系统为骨架的交通网络,水陆可通过三个方向的出口与全国各地、东南亚和俄罗斯、东欧国家联系.哈尔滨铁路干网发达,铁路营业线达 km,往西南连接全国各地,往南经大连、营口通往世界各地,往西北经滨洲与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接轨,通往欧洲各国,是跨越欧亚大陆桥的连接点;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是全国八大机场之一,已与国内近30个主要城市及部分国家地区通航;松花江航道是东北北部地区江海联运的通道之一;哈尔滨市有10条公路呈放射状通往东北各地,与周围地区紧密相连,是全省最大的公路运输中心.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哈尔滨城市建设发展以及成为东北亚经贸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4、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哈尔滨市腹地资源丰度居于首位,哈尔滨市域腹地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良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哈尔滨本身来看,非金属矿藏种类多、贮量丰富,能源矿藏中天然气和煤的前景良好;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利用率高,全市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面积分别为亩和亩,土地利用率高达%,高于全国及全省水平;生物资源丰富,种类多样,野生经济植物、药用植物、珍贵毛皮动物开发潜力很大,植物主要有蕨菜、薇菜、明叶黄、黄花、人参、金银花、刺五加等,珍贵毛皮动物有紫貂、水獭、猞猁、麝鼠、香鼠等及三花五罗等珍贵鱼种;森林覆盖率高,达%,活立木蓄积量3847万m3;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亿m3,但利用率低,开发潜力巨大.从全省腹地来看,已探明矿产资源达54种,储量占全国前三名的有8种,居全国前十名的有28种,其中石油、森林煤炭资源名列全国前茅,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是我国着名的商品粮基地,大豆、甜菜、亚麻、马铃薯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多样的资源中心地位使哈尔滨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前景广阔,潜力巨大.5、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哈尔滨市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渐趋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其大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医药、汽车、食品、机械为主导产业的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现有工业企业单位475个,其中锅炉厂、汽轮机厂、电机厂、飞机制造厂、铝合金加工厂、电表厂等企业的产品在全国名列前茅.亚麻厂是亚洲最大的亚麻纺织企业,轴承厂是全国三大轴承厂之一,此外医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国家又把老工业基地改造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哈尔滨市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质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强城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优势将进一步加强.6、潜力较大的科技人才优势哈尔滨市科技实力雄厚,人才储备丰富.市内现有大专院校24所其中哈工大博士学位点29个、中等专业学校48所、科研机构153家,形成300多个学科的科研网络.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万人,两院院士27人,博士生导师700余人.全市每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分别为31人、23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多,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六位.从企业科技实力看,在哈尔滨国有单位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万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万人,占50%左右;而且学科齐全,工程力学、焊接、工业机器人、飞机导航、电站设备、电工仪表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位于前列.二、发展机遇1、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驱动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哈尔滨市不仅是向南联系吉林省、辽中南地区以及华北地区的重要枢纽,也是中俄交通和贸易的重要中心,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哈尔滨市加入经济全球化,将强化与辽中南地区,尤其是沈阳、大连等城市的区际联系,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经济联系,利用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便宜的优势,将资本源、技术源、信息源和知识源通过不同的“管道”,从日本、美国等国家尽快导入哈尔滨.经济全球化能使哈尔滨市成为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的重要场所、外资进一步聚集的热点地区;经济全球化将使哈尔滨获得外国先进技术和信息的机会增加,有利于加快地区产业升级进程,优化产业结构,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可能;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哈尔滨具有低成本、低价格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出口;经济全球化将促进哈尔滨出口贸易,增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哈尔滨扩大外资引用的领域,优化外资投资结构,参与世界劳动地域分工,拥有更大的产品市场和更大的地区影响力.2、加入WTO——对外贸易的发展潜力我国加入WTO,哈尔滨市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与周围区域国家的联系将更为密切,将促进哈尔滨对外贸易尤其是对俄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哈尔滨市将利用优势的沿边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发挥西进东出、南联北开的战略作用,通过建设完备的市场体系和四通八达的商品贸易网络,恢复哈尔滨市作为国外商家进驻中国市场战略重地的地位.3、高新技术产业与信息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取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当前正在继续的这场科技革命正推动着产业重心从以钢铁、汽车、化工为代表的主导产业位移到以电子计算机、新材料、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兴主导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信息经济的影响下,哈尔滨市有实现跳跃发展的条件.目前哈尔滨市科技教育产业发达,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聚集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为哈尔滨市提供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创新源泉.哈尔滨市的信息产业较为发达,技术型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型基础设施齐全,这些为哈尔滨市的信息港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4、东北亚经济圈——再次辉煌的契机随着亚洲国家的快速发展,加上美国西海岸、欧洲以及加拿大太平洋沿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的主轴正在由北大西洋移到亚太地区,这将进一步推动“东北亚经济圈”的迅速发展.东北亚各国为谋求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地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利用资源优势的互补、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的互补,通过对外贸易等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哈尔滨市是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以及开展中俄贸易的前沿;对外是沟通日本、韩国、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对内是沟通全国各地与俄罗斯和东欧等国家的重要桥梁,在对俄罗斯和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经济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哈尔滨市也是东北亚经济圈北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承南连北的地理优势和一定的沟通基础,将成为东北亚经济区北部整合发展的中心.5、国家宏观政策——城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中央确定的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使内陆省会城市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哈尔滨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更为重要的是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给哈尔滨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21世纪,我国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城镇化的步伐,必将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哈尔滨形成以投资类产品为主的工业经济提供了发展机遇,更有利于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分析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地区发展重心的变迁,可以看出发展重心经历了由南向北推进的趋势.从东北地区良好的装备工业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资源的整合、东北亚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间合作的加强,很可能在东北地区形成我国新的经济快速发展区.依据“十六大”报告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以及小城镇快速发展,必将得到国家政策极大的支持,这为哈尔滨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存在问题与面临的挑战1、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亟需优化2003年哈尔滨市生产总值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872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位于第11位.资本力、贷款余额增长率、金融市场交易增长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城市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工业结构调整尚不充分,国企改革任重道远,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到2001年底才扭转持续9年的工业净亏损状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投资结构来看转型滞后,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资金占%,在利用外资方面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仅相当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低于东北地区的长春、沈阳、大连等城市.从产业结构上分析,哈尔滨市已完成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高级阶段的转变,2003年产业比重与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农业的比重高居第一位,二产居第十三位,三产有一定的虚高度化的成分.哈尔滨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整体还不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结构不均衡,城市经济活力不足.2、社会软件环境亟待改善,城市开放度明显不够社会软环境包括政府管理、社会体制、文化科技环境、思维观念、社会保障、社会秩序等多方面.哈尔滨的社会文化竞争力、秩序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均居于选取的24个城市20位以后的水平,说明社会软环境的总体水平还十分落后.政府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意识不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上,“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比较严重,在人才政策、农村政策、产业政策、私营经济政策等方面不够灵活.这些严重影响了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新的社会软环境的建立势在必行.哈尔滨市近几年外向型经济进展迟缓,2003年进出口总值19亿美元,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少,经济还囿于区域经济的小循环中.海关进出口总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于15位.从表2-5可以看出哈尔滨目前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一状态阻碍着城市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和良好的制度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阻碍着哈尔滨与市域外的经济主体间的接近与交流.表2-5 十一个城市开放性竞争力注:贸易依存度=城市出口额+城市进口额/国民生产总值×2依据哈尔滨市总体规划战略研究成果3、城市用地结构矛盾突出,城市功能得不到很好发挥哈尔滨市区人口密度大,产业聚集,第二产业70%以上的产值都是由中心区创造的,老城人口密度高达4万人/km2,人均城建用地仅人,人均公共绿地为.近年来中心区开发强度逐步增高,开发容积率多在2以上,中心区高层住宅建设占房地产开发项目的30-40%,且布局散乱,尤其是公共空间严重不足,城市中心区用地结构矛盾突出.从城市功能发挥上看,一是大量工业用地集中在市中心区,既无发展空间,又占居城市黄金地区并且给市区造成环境污染;二是城市教育科研用地随发展明显不足,对哈尔滨较具优势的产业发展产生影响;三是体现中心城市职能的大型公共设施用地严重不足,娱乐、旅游、展览、会议、博物馆等设施无发展用地;中央商务区、特色文化区、大型体育区在市区条件好的地段没有合理的位置;四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批发业和餐饮业增长速度较快,而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水平的金融、保险、旅游、中介服务业发展较慢;五是开发区比较分散,土地利用集约性差.4、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哈尔滨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类污染未完全控制,加上水土流失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已使哈尔滨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全市湿地面积由1987年的229km2减少到2003年的192km2,松花江水体由于近年来的水量减少,加上生活、生产污水排放严重超标,污水处理率仅为16%,垃圾处理率仅为%,使水质明显恶化;大气环境按国家大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属于中度污染;建成区%的人口处于55-65dB噪音环境中;中心区大面积绿地严重缺乏,地面硬质化多,绿地草坪少,地表水流失严重.随着毁林开荒、滥砍乱伐,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日益加重,致使春季沙尘暴现象经常发生,河流的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资源的衰竭日益严重.大城市病日趋突出.5、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交通压力大近年来,哈尔滨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没能跟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水源供水能力不足,地下水超采严重,饮用水严重超标,目前每日缺水32万t,供水普及率仅为%;二是城市电源总体上偏重于城区西南部,电源分布与负荷分布不完全一致,使部分地段供电不足;三是防洪工程隐患较多;四是城区交通压力较大,哈尔滨机动车每年以大于10%的速度增长,而道路增长仅为2%左右,城市公共停车场严重不足,二环以内仅能满足30%的停车需要.第三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一、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及指标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2020年哈尔滨市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城市经济体系更具活力,更加开放,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借助于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契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劳动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完成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特大城市.2、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规划2020年市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2010年哈尔滨市生产总值达到3030亿元,2020年达到7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3660美元,2020年达到8300美元.详见表2-6确定哈尔滨市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3;2020年,按照增强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强化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第三产业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7:.结合小康城市及现代化城市建设标准,确定2004—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年均增长%计算,达到9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年均增长%计算达到3830元.城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年鉴是一种汇总了各种统计数据的出版物,用于记录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年鉴的主要统计指标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人口指标、环境指标等,下面我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详细解释。
1.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产值、农业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外贸进出口额等。
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水平、产业结构、财政状况、对外经济合作等情况。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劳动力就业率、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等。
这些指标可以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政策等情况。
3.人口指标:人口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总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情况,对人口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
4.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环境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空气质量、水质状况、森林覆盖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保护状况、资源利用情况、生态环境质量等,对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年鉴主要统计指标的解释,它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数据基础,用于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发展状况、问题和趋势,为政府决策、学术研究和公众了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年鉴还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和跨国比较,帮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因此,年鉴的编制和应用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数据:1-2 人口和自然资源

项目
人口
年底户籍人口数
(万人)
土地
土地面积
(万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
(万公顷)
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
(毫米)
年降水总量
(亿立方米)
森林
有林地面积
(万公顷)
(万亩)
森林覆盖率
(%)
活立木总蓄积量
(万立方米)
水文、水利
5公里以上河流
Phosphate Ore
(100 million tons)
7326.62
21.18 415.5685.40
59.82 57256.17
5341 9
1343 1336 333.5
35.02 13.83 19.88
Salt
(100 million tons)
(mm)
Annual Total Precipitation
(100 million cu.m)
Forest
Area with woodland
(10 000 hectares)
Area of Forest
(10 000 mu)
Forest Coverage Rate
(%)
Stock Volume of the Forest
(条)
5公里以上河流长度 (万公里)
天然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地下(浅层)水量
(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保有资源储量 (截至2018年底)
煤炭
(亿吨)
铁矿石
(亿吨)
磷矿石
(亿吨)
2020年湖南省省级及各市州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报告

湖南省省级及各市州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报告经济实力:湖南省支柱产业分散度较高,已形成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及新材料、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等多个优势产业集群,同时以金融、商业服务、文化和创意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重要拉动因素。
2018年以来,湖南省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万亿元,经济总量超越河北省居全国各省第8位,同比增长7.8%,经济增速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水平1.2个百分点;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万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较上年同期持平,高于全国水平1.6个百分点。
2018年,湖南省第三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7:40.9:48.4调整为8.5:39.7:51.8,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5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主要受基础设施投资较大幅下降及缺少重大项目支撑等因素影响,2018年以来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明显放缓,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018年,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均增长10.0%,增速较上年分别下降3.1个百分点和下降0.6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支出、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0%、56.9%和-1.9%,分别较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上升3.5个百分点和上升0.1个百分点。
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2018年以来,湖南省下辖各州市经济保持稳步发展,但大多数州市经济增速主要受固定资产投资大幅放缓等因素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湖南省下辖各州市经济实力分化程度仍较高,2018年各州市经济总量排序较上年保持一致,长株潭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较高。
其中长沙市经济实力保持全省绝对领先地位,2018年长沙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近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69万元,分别是全国和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2.12倍和2.59倍。
2020中国统计年鉴

2020中国统计年鉴2020中国统计年鉴一、引言中国统计年鉴是中国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一本全面反映国家及各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综合性年度统计资料参考书。
本文对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进行全面解读和分析,以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以深入了解。
二、综述2020年,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球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
然而,中国通过坚定的领导和科学的措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GDP总量看,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1.6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
这表明中国经济在疫情冲击下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
尤其是在第四季度,中国GDP增速加快至6.5%,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人口与就业2020年,中国的总人口增长持续放缓,年末总人口为14.79亿人,较上年增长0.39%。
同时,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城镇人口比例达到了60.6%。
在就业方面,202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2万人,实现了连续多年的稳定增长。
同时,失业率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这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和政府的积极就业政策。
四、农业与农村中国的农业产量在2020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全年粮食产量为6.42亿吨,比上年增长0.9%。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也有了显著进步。
农村贫困问题在2020年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全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100万人。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对扶贫工作的持续投入和多项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
五、工业与服务业2020年,中国的工业产能稳步提升,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
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更加显著,为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服务业在2020年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
尤其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为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六、投资与消费2020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放缓,比上年下降3.1%,这主要受到疫情影响和减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投资的影响。
湖南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六号)

湖南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六号)2020年1月19日根据湖南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部分新兴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年末,全省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2681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7.1%。
其中,新材料产业650个,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4.2%;生物产业548个,占20.4%;节能环保产业467个,占17.4%。
二、高技术制造业2018年末,全省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1259个,比2013年末增长42.9%;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8.7%,比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018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Ramp;D(全称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amp;D)经费支出86.47亿元,比2013年增长99.4%;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17.2%,比2013年提高1.0个百分点;Ramp;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2.5%,比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
2018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专利申请量0.5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0.28万件,分别比2013年增长114.8%和133.3%;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49.1%,比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高5.1个百分点。
三、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2018年,开展Ramp;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5979个,比2013年增长212.4%,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38.1%。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amp;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0.28万人年,比2013年增长39.7%。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amp;D经费支出516.72亿元,比2013年增长91.1%;Ramp;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1.3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分行业Ramp;D经费支出及Ramp;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详见表6-1。
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五化”态势与治理对策

中国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受土地管控政策、高标准农田建设、种粮补贴、农业税减免等多重利好因素推动,虽然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数的40%,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60%[4],但持续以全球9%的耕地养活近20%的人口,实现粮食产量“十九连丰”,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重要贡献[7-9]。
然而,当前增产不代表永续高产,在过去40年,化肥农药的过量投入、重型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和多重套种的高强度利用不断加剧农田生态系统退化,引起耕作层变薄、板结、酸化、有机质降低,引发农作物生理特征病变,危害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群落结构[10]。
土地污染问题也频繁导致我国部分地区的粮食产品有毒有害物质超标[11]。
认识耕地资源利用的态势并分析治理对策,探索区域适宜的耕地利用模式,是落实具有中国特色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新战略,实现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协同管控的重要前提。
1 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五化”态势耕地系统是可人工赋能的半自然生态系统,在不同地理空间中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特性,经长期自然演变形成稳定的生态平衡状态[12]。
人类活动是驱动耕地系统功能状态变化或稳态相变的主导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13]。
根据土地科学领域的长期研究,当前威胁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的耕地利用结构性变化可总结为“五化”现象,即“非农化”[14,15]、“非粮化”[16]、“细碎化”[17,18]、“边际化”[19,20]与“生态退化”[21,22]。
本文分析中国耕地资源利用“五化”态势,并分析治理“五化”态势的多重严峻挑战,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1.1 “非农化”态势:耕地数量下降超5%,“北增南减”过程增加粮食安全风险,并加剧产能损失耕地“非农化”是指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业活动(如城镇、住宅、工业、交通等建设,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以及扩大自然保护地等)的过程。
重庆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自然资源(2016-2017年)

data of other mineral resources are resource reserves.
1158409.45
2017
21324.4 382.2 46.5
1275.3 656.15 116.14
2342 1235
2382.13 1278.26 440738.45 29954.45 6169.16
18.78 12622.64 15623.56
1222.20 23744.47
8297.20 1586.20 8381.55
9-1 自然资源(2016-2017年) Natural Resources (2016-2017)
项
目
林木资源
活立木总蓄积量(万立方米)
森林面积(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
水资源(当年量)
降水深(毫米)
地表径流量(亿立方米)
地下水量(亿立方米)
水力资源蕴藏量(万千瓦)
#技术可开发量
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基础储量)
Technical Developable Resources Major Mineral Resources (Retained Basic Reserves) Natural Gas (100 million cu.m) Shale gas (100 million cu.m) Coal (10 000 tons) Iron Ore (ore, 10 000 tons) Manganese Ore (ore, 10 000 tons) Zinc Ore (metal, 10 000 tons) Aluminum Ore (ore, 10 000 tons) Mercury (ton) Strontium Ore (ore, 10 000 tons) Limestone for Flux (ore, 10 000 tons) Dolomite for Metallurgy (ore, 10 000 tons) Sandstone for Ceramics (ore, 10 000 tons) Refractory Clay (ore, 10 000 tons) Barytes (ore, 10 000 tons) Witherite (ore, 10 000 tons) Salt Mine (ore, 10 000 tons)
徐建华计量地理学期课后习题

计量地理学期末第二章1. 地理数据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地理数据就是用一定的测度方式描述和衡量地理对象的有关量化指标。
按类型可分为:1)空间数据:点数据,线数据,面数据;2)属性数据:数量标志数据,品质标志数据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的表达可以采用栅格和矢量两种形式。
空间数据表现了地理空间实体的位置、大小、形状、方向以及几何拓扑关系。
属性数据表现了空间实体的空间属性以外的其他属性特征,属性数据主要是对空间数据的说明。
如一个城市点,它的属性数据有人口,GDP,绿化率等等描述指标。
它们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互相结合才能将一个地理试题表达清楚。
2. 各种类型的地理数据的测度方法分别是什么?地理数据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对于空间数据的表达,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它们之间空间联系的拓扑关系;属性数据——对于属性数据的表达,需要从数量标志数据和品质标志数据两方面进行描述。
其测度方法主要有:(1) 数量标志数据①间隔尺度(Interval Scale)数据: 以有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在某种单位(量纲)下的绝对量。
②比例尺度(Ratio Scale)数据: 以无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的相对量。
这种数据要求事先规定一个基点,然后将其它同类数据与基点数据相比较,换算为基点数据的比例。
(2) 品质标志数据①有序(Ordinal)数据。
当测度标准不是连续的量,而是只表示其顺序关系的数据,这种数据并不表示量的多少,而只是给出一个等级或次序。
②二元数据。
即用0、1 两个数据表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是非判断问题。
③名义尺度(Nominal Scale)数据。
即用数字表示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状态类型。
3.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2 )不确定性3 )多种时空尺度4 ) 多维性4. 地理数据采集的来源渠道有哪些?1)来自于观测、测量部门的有关专业数据。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行政区划--指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4)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5)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6)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的特别行政区。
国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气候--指地球与大气之间长期能量交换与质量交换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环境状态,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既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环境要素之一,又是供给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源。
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值是用来描述一个地区气候状况的主要参数,而各种气象要素某年、某月的平均值(或总量)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天气气候状况的重要特征。
自然资源--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可以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两大类。
可再生资源指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非再生资源指在使用后不能再生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地热能源。
土地资源--土地指陆地的表层部分,它主要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和土壤构成。
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可以分为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
建筑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
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筑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滩涂、荒漠、戈壁、冰川和石山等。
耕地面积--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面积。
包括种有作物的土地面积、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未满三年的土地面积。
林业用地面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面积,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等。
草地面积--指牧区和农区用于放牧牲畜或割草,植被盖度在5%以上的草原、草坡、草山等面积。
湖南近20年经济发展情况

湖南近20年经济发展情况一、地区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这个指标当中,选取了湖南省近20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进行分析。
数据列表作图如下:时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2002年4151.5 6734 847.3 1523.5 1780.8 2003年4660 7589 869.7 1772.3 2018 2004年5542.6 9004 1022.5 2135.6 2384.6 2005年6369.9 10200 1078.3 2490.2 2801.4 2006年7431.6 11733 1244.6 3030.7 3156.2 2007年9285.5 14626 1563.8 3867.4 3854.2 2008年11307.4 17758 1761.8 4870 4675.6 2009年12772.8 19979 1795.8 5494.7 5482.3 2010年15574.3 24005 2073.2 7034.7 6466.4 2011年18915 28766 2420 8883.6 7611.4 2012年21207.2 32203 2567.9 9926.7 8712.7 2013年23545.2 35702 2589.2 10913.8 10042.32014年25881.3 39181 2671 11825.1 11385.2 2015年28538.6 43155 2747.9 12665.7 13125 2016年30853.5 46606 2915.6 12942 14995.9 2017年33828.1 51030 2998.4 13459.8 17369.9 2018年36329.7 54763 3084.2 13904.1 19341.4 2019年39894.1 60104 3647.2 15401.7 20845.2 2020年41542.6 62537 4240.7 15949.2 21352.7 2021年46063.1 69440 4322.9 18126.1 23614.1湖南省近20年地区生产总值持续上升,人均生产总值也是持续上升的状态。
中国统计年鉴2020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

63.9
98.4
98.8
45.4
96.7
97.3
3.7
14.1
14.4
33.2
31.9
4753
6120
6272
445
1093
1819
1764
60.81 1.62 5.56
56.50 1.98 6.84
56.48 1.81 6.66
53.9 927.3
83.0 3885.6
137.1 5048.5
145.8 5221.3
0.4
19.1
126.0
128.0
0.0
6.7
112.2
农村贫困发生率(2010年标准) (%)
财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
外债
偿债率
(%)
负债率
(%)
债务率
(%)
能源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电力生产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
18.25 6.25
12.00
5.3
385 385 2.57 97.5 30.8 30.5
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 (%)
城市市政建设
用水普及率
(%)
燃气普及率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注:计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的 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按2000年可比价计
2018年、2019年按2015年可比价计算 。
10.8
16.8
25.9
16.8
60.3
63.0
60.8
各省市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评价和分...

各省市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评价和分析朱庆芳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的具体部署,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2010年是新三步的第一步,这是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
为系统研究加快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们设计了一套指标体系,初步制订了20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以2002年各省市区实际达到的水平进行了实现程度的综合分析。
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现代化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并逐步进入知识化社会的转变过程。
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就是根据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内涵,参考了英格尔斯提出的十个现代化指标,并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增加了社会发展、知识化和科技创新、生活质量和环保、法制等30个指标组成指标体系,共分五个子系统。
它能全面反映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突出反映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
为加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广泛征求了三十多位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指标体系和权重。
2002年的统计数据主要是根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向各部委收集的。
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参考了近期的发展速度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推算出来的。
2002年在原来28个指标基础上加了城乡居民收入两个指标,又修改了个别指标的目标数,故与2001年的评价不完全可比。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所订目标对于发达地区可能偏低,而对中西部地区可能偏高,但只有用同一目标来衡量,才能有可比性,才能从比较中看到本地区的进步和差距,了解本地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在综合评价中居于前列的地区己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就可以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居后的地区应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迎头赶上,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而努力。
以下是2002年各省市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评价和分析(一)小康和现代化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分析根据30个指标计算的综合指数为70.1%,也即到2002年已实现了三分之二多,从五个子系统看,社会结构实现80.1%,经济与科技发展实现65.2%,人口素质实现73.8%,生活质量实现66.0%,法制与治安实现65.5%(详见附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耕地面积是指年末耕地总资源面积, The data of cultivated land is actual
land. The date came from Hunan Province
(unit) (10 000 km) (100 million cu.m) (100 million cu.m) (100 million cu.m) (at the 2019 year-end) (100 million tons) (100 million tons) (100 million tons)
Land Area of Land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Climate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Annual Total Precipitation
Forests and Wetlands
(10 000 persons)
(10 000 sq.km) (10 000 hectares)
煤炭
(亿
吨)
铁矿(矿石)
(亿
吨)
磷矿(矿石)
(亿
吨)
盐矿(矿石)
(亿
吨)
Water Rivers Over 5 km Total Length of Rivers Over 5 km Natural Water Volume Surface Water Volume Shallow Ground Water Volume
1-2 人口和自然资源 Population and Natural Resources
项目
Item
人口
年底户籍人口数 人)
土地
土地面积 里)
耕地面积 顷)
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 米)
年降水总量 米)
森林与湿地
(万
(万平方公 (万公
(毫 (亿立方
Population Household Population at the Year-end
(100 million tons)
2019
6918.38 7319.53
21.18
1463.7 3100.1
1299.57 1189.44
59.9 56604.45
101.97 75.77
5341 8.5
2098 2091 475.6
6.51 1.84 0.15 8.71
(%) (10 000 cu.m) (10 000 hectares)
湿地保护率
(%)
Wetland Conservation Rate
(%)
水文、水利
5公里以上河流 (条)
5公里以上河流长度 里)
天然水资源总量 米)
地表水资源总量 米)
地下(浅层)水量 米)
(万公 (亿立方 (亿立方
(亿立方
矿产资源基础储量 (截至2019年底)
(mm) (100 million cu.m)
林地面积
(万公顷) Area of wood)
森林面积
(万公顷) Area of Forest
(10 000 hectares)
森林覆盖率 森林蓄积量 米) 湿地面积
(%) (万立方
(万公顷)
Forest Coverage Rate Forest stock Area of wetland